德育课程一体化 - 范文中心

德育课程一体化

09/02

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方案

(试 行)

我校实施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的动力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国家课程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二是实验性、示范性、带动性的学校定位;三是九年一贯制办学体系的需求;四是生源区域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的特点。

一、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为指导,根据德育论、德性论、系统论基本原理,贯彻落实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指示精神,对义务教育阶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管理、德育评价进行系统化研究,确立并实施学校德育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开展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的工作原则

1、充分认识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首要地位,学校所有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综合素养的循序提升,课程、教师、学校文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三块基石。

2、全体教职员工都是德育工作者,是“引导者”,是“身教者”,负有作为学生榜样的责任。教师要有道德教育意识和不断提高道德教育能力,要做高尚德行的践行者。

3、学生是自身品德形成和构建的组织者,外在的道德规范体系和道德需要只有通过学生自愿(进而是自觉)地实践,取得认同,内化为他自身的道德需要,才能真正起到外化指导道德行为的作用。因此,学校德育工作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从儿童和少年的生活出发,要实施体验德育,不要任意拔高德育目标,不要把目标当成起点。

4、学科教学与德育专业课程具有同样重要的德育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学科教学中存在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还体现在学科教学的学习过程也是学习道德的过程。因为其中既有个体生命能量的投入、积极情绪的感受、自我尊严的确认,又有群体交往的合作与分享、奖励与惩罚、信守与承诺等。

5、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是对学校德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探索,它不可能也不必要包含所有的学校德育工作内涵,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三、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是以德性论、德育论、系统论为理论基础,以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六个部分为纬,以低年段(小学1——3年级)、中年段(小学4——6年级)、高年段(7——8年级)三个学段为经,横向贯通、纵向衔接、横纵交织,进而构成一个时间上具有全程性,空间上具有全面性,能够产生更大整体效应的德育工作课程体系。

(一)构建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的目标体系

1、德育目标是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儿童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所应达到的规格要求,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的总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为使他们中的优秀者在将来成长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奠定基础。

目标体系要体现学校特色。我校以“弘公养正、开明启智”为校训,必须使“公正坦荡、正大光明”成为学生的德性标志。要重点关注个体生命的发展,关注人文精神的建构,关注美好心灵的塑造,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使工作、学习在公明实验学校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公实特色”。

2、构建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目标体系的原则。

1)总体目标,一以贯之(总体目标涉及学生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和心理健康,学段和班级目标不必要面面俱到,但必须坚持正确启蒙、始终如一的原则。此外要注意形成特点,坚持“回归传统,注重人伦;营造环境,注重和谐;务求实效,贵在创新”的工作理念)。

2)学段目标,各有侧重(参考目标体系要点)。

3)年级目标,具体明确(自行分解)。

4)情意兼顾,知行统一(情意不能偏废,言行必须一致)。

3、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目标体系要点。

低年段:文明礼仪教育、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中年段: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健康心理的养成。

高年段:健康心理的养成、意志品质的形成。

(二)构建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的内容体系

1、德育内容是为实现德育目标而确定和安排的特定的教育内容。德育内容的性质和构成由德育目标所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为受教育者年龄特征和思想品德发展水平所制约;德育内容的针对性从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现实社会的要求出发。

德育是教师和学生双主体(所有的德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在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互动,把一定社会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纪规范和心理要求,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德育内容包括“五大要素”,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这“五大要素”各有自己的特定内涵,但又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为条件,互相制约,构成了德育内容的统一体。

2、构建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内容体系的原则。

1)德育内容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2)要形成规范、成序列的内容细目。

3)“五大要素”要有体现,具体内容必须层次清楚。

4)要注意内容上的衔接,要分学段循序渐进。

3、 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内容体系的细目在本方案的第四部分。

(三)构建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的途径体系

1、德育途径是对学生实施德育影响的渠道,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的组织形式。德育途径体系是以完成德育任务、提高德育实效为目的。学校德育主要途径包括: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其他各科教学、学校管理和后勤服务、班主任工作、党团队和学生会工作、劳动与社会实践、学校文化建设、心理咨询和心里辅导、家庭与社会教育,就我校而言,还包括个性拓展课程、大课间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

2、构建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途径体系的原则。

1)德育途径要对应德育内容,德育活动要有明确目的。

-2-

2)相同的德育教育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落实。

3)德育途径有主有辅,要突出主要途径,利用好辅助途径,注重协调配合。

4)德育工作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必须要目标一致,形成合力。

3、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途径研究重点是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的改造、班主任工作、家庭与社会教育。

(四)构建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的方法体系

1、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手段。

2、构建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方法体系的原则。

1)德育方法要对应德育途径和德育内容。

2)要善于组合多种方法落实德育内容。

3)德育方法的运用要注意倾注情感。

4)德育方法贵在创新。

3、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的方法体系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教师在实施德育方案过程中要善于总结自己的方法,为德育一体化实践研究贡献智慧。以下分类和方法仅供参考。

1) 以语言说理形式为主的方法,包括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辩论法、演讲法等。

2) 以形象感染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典型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影视音像法、小品表演法等。

3)以实际训练形式为主的方法,如社会实践法、调查访问法、参观考察法、常规训练法、大型活动法等。

4)以品德评价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奖惩激励法、表扬鼓励法、评比选优法、操行评定法等。

(五)构建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的管理体系

1、德育管理是协调实施德育的组织之间、组织与德育工作者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增强德育实效,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它是整个德育工作的指挥和保证系统,具有协调、组织、实施和评价的功能。

德育管理体系的构建,包括领导体制、法规政策、规章制度、队伍建设、督导检查、考核测评等项内容。

2、构建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管理体系的原则。

1)健全和理顺德育工作领导体系。

2)增强教师队伍德育工作意识和德育工作能力。

3)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

4)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立体网络。

3、构建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管理体系的策略。

1)实行校长负责制,建立以学校行政为核心,大队部、团委、德育处为龙头,大队长、团书记、德育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科任以及其他教职工共同参与管理的学校德育群体。

2)营造“教师身正,人人为导师;学生乐学,人人受关爱”的良好育人氛围。

3)以校本研修为契机,集思广益,定期为班主任遇到的问题出谋划策。

4)创办《公明实验学校教科研》月刊,建立班主任工作思想交流阵地,表扬德育先进个人和集体,宣传德育要求等。

5)以常规为本,把常规教育落到实处,尤其抓好细节教育:爱校爱班、文明礼貌、行为习惯、学 -3-

习习惯、清洁卫生、公物、礼仪、课间操、乘坐校车等等。

6)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和谐浓郁的文化氛围。具体措施如建设一面学生展示自由空间的民主墙,或主题空间乐园;建设“心语即时帖”交流平台,软性开展心理教育、生命教育、观念教育;校务公开栏建设团务宣传栏、表扬栏;办好广播站、黑板报、校报等。

7)开展“大手牵小手,互助共成长”活动。

8)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

9)在家长委会的支持配合下,以专题讲座、家长学校、主题活动等形式,开展家校互动。

(六)构建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的评价体系

1、德育评价是根据德育目标,对德育工作的条件、过程和绩效进行的价值判断。德育评价对德育工作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体化实践研究的评价体系包括校长对班级德育工作和教师教书育人的评价、班主任及教师集体对学生个体的品德评价两部分内容。

2、评价体系既要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又要具体、简明,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难点是量化的指标体系。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评价体系将根据以上原则另行制定。

1、三段一体低段德育内容细目

-4-

-5-

-6-

-7-

-8-

2、三段一体中段德育内容细目

-9-

-10-

-11-

-12-

-13-

-14-

3、三段一体高段德育内容细目

-15-

-16-

附件1:高段分年级德育教育主题

七年级德育主题:豆蔻年华,我选择用健康的身心去体验学习的快乐!

-17-

-18-

-19-

-20-

九年级德育主题:雨季来临之时,我能够用勇敢的心为自己撑起一方晴空。

-21-

-22-

附件2: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一、小学低段儿童生理、心理、思想的主要特点

在我国,一般规定一年级的学生年龄为6到7岁,他们刚刚结束幼儿园的生活,便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即进入学校从事正规的有系统的学习和生活。因此他们在生理、心理、思想的各方面迎接的最大挑战是“适应”,所有的生活体验对于他们而言都是第一次的。这个学段能否顺利渡过,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在低年段的学习和生活。

(一)生理发育的主要特点:小学低段的学生生理发展总的来说是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 -23-

从骨骼发育来看:骨骼坚固性差,可塑性强,富有弹性,易于弯曲变形和损伤,所以学校应注意挑选合适课桌椅和体育锻炼器械,培养学生正确的坐立行走姿势。

从肌肉组织发育来看:大肌肉群的发育早于小肌肉群的发育,因此小学低段的孩子喜欢跑、跳、投掷等活动,但耐力较差,容易疲劳。另外学生完成细小的、准确的动作是困难的,所以当他们完成书面作业时很容易疲劳,要整齐的完成书面作业对于他们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指导学生书写的老师一定要耐心、细致)。

从心血管系统的发展来看:为了使血液循环保持平衡,心脏必须加速跳动,使得小学生脉搏频率高于成年人,平均为85次/分钟。所以小学低段的孩子体力活动要适度,否则容易加重心脏的负担。

从神经系统的发展来看:小学低段的孩子脑重量增加很快,已经接近成年人水平(约为成年人的90%)。尽管抑制过程变的很有力了,但是兴奋和激动状态仍占优势。这就是学龄初期学生上课活跃兴奋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育中要注意方法,过分的抑制或兴奋对学生的健康都是有害的。

(二)小学低段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A、认知发展

感知方面:小学低段学生开始感知事物时比较笼统,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小学生的感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有明显的发展。

注意方面: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但有意注意发展迅速,并占主导地位;注意的品质也有所发展,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有所增加,注意的范围扩大,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逐渐体高; 记忆方面:随着学习 、训练的影响,有意记忆超过无意记忆、意义记忆逐渐超过机械记忆,逐渐占据重要地位,词语的抽象逻辑记忆发展速度超过形象记忆。

思维方面: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并逐渐以后者代替前者,概念的掌握趋于丰富、系统和精确,判断、推理和理解能力也逐步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判断形和创造性都有所提高。

想象方面:想象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迅速增加,创造性想象迅速发展,内容逐渐丰富。

语言方面:对口语中的语音的细微差别逐渐掌握,并进入书面言语发展期,另外词汇数量增加很快,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越来越准确。

B、情感发展,通过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小学低段孩子的情感日益丰富,情感的稳定性和控制性有所增强,高级情感有所发展,如:爱国主义、义务感、责任感、集体主义情感和友谊等。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热情愈来愈稳定和强烈。

C、意志发展:已经逐渐确立长远的行动目标,个人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了明显进步。

D、个性发展:自我评价的独立性、自我意识的批判性和自我调节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智力和特殊能力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得到多样化的发展,气质特点也有所发展。

二、小学三年级学生生理、心理和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生理发展的特点

男生的身高、体重等指标高于女生;但从后半学期开始,女生逐渐超过男生。

生长发育比较平稳均匀。

心脏和心血管都在不断地均匀增大或增长。

肺在此前完成人生的第二次飞跃,并在此期间,不断地均匀发展着。

神经系统的发育,尤其是脑的发育加速。

-24-

(二)心理品质发展的特点

直觉目的更加明确,观察的随意性进一步增强。

三年级学生开始发展计划能力。

随意性开始大大发展起来,不仅开始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学校的规范,认识活动的随意性也大大增强,随意注意、随意记忆则逐渐占优势地位。

三年级阶段的学生开始把学习的义务和责任当成包袱,不听从成人的指导。

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生活圈子,教友方式由小学低段的无意识的所有同学都是好朋友,逐渐变成有意识的朋友组合,有了独立性。

三年级是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

三、小学高段学生生理、心理和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生理发育的特点

学生身体各器官正属于生长发育期。

有部分女生已经出现青春期发育。

少数儿童因营养过盛,运动量不够出现肥胖状态;肌肉弹性增强,但力量差,易疲劳。

女生整体发育水平超过同龄男生。

大脑机能逐步完善,兴奋性条件反射有所发展,为大量摄取知识做好准备。

(二)心理品质发展的特点

思想初步趋于成熟;开始出现想摆脱家长、老师过多束缚的想法。

开始有意感知事物;注意力不稳定,不集中,易分散有所好转。

有意识记忆、理解记忆、抽象记忆开始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并有意识想象。 驾驭感情的能力有所增强,情感内容丰富;意志上开始有主动性、独立性、坚持性和果断性,自制力有所增强。

部分学生初步表现出对异性的好感,出现“喜欢”的萌芽。

(三)思想品德发展的主要特点

初步具备了社会意识,树立了道德原则,形成了道德观念,并能运用道德知识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

行为复杂,但有原则性。

产生一定的策略和自我设想,开始寻求所谓的自由、平等、民主。

学会掩饰自己的行为,行为与老师和家长的指令出现一定的差异。

普遍能做到自律。

四、中学生的发展特点

七、八、九年级的学生处于少年期,即生理年龄在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之间。这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少年期具有过渡性,过渡期的年龄特点在于具有一种半儿童、半成人的心理。少年还像一个儿童,他热烈地去吸取一切印象,身体和精神都在生长着,他感到了这种生长,并从这里获得力量和勇气,但是他还不知道自己力量的程度。同时少年已经不再是儿童,他已经有很多的生活经验,他已经不再像儿童那样充满幻想的生活着,他已经有了另外的兴趣。正如心理学著作所描述的那样,在少年与成人的关系上,少年正处在听话的道德向平等的道德过渡的阶段,这一过渡阶段有如下的特点。

-25-

(一)生理特点

初中生正处于少年期和青年前期(或称青春初期)。由于内分泌中生长素的作用,中学生的骨骼肌肉等发育极快,逐步趋于成熟,促使身高体重猛长,身高年平均增量为4-11厘米,体重年平均增量3-6公斤,体格趋于定型。

身体内部各种器官机能迅速增加,趋向成熟。心脏从形体到血压,从脉搏到功能逐步接近成人;肺活量初中生一般达到2000-2500毫升;尤其脑发育的诸多指标已达到成人水平,12岁少年脑重量即可达到成人平均的1400克,容积也与成人不相上下,神经细胞分化机能表明大脑皮质沟回组织已逐步完善,脑电波的变化表明信息传递的神经纤维髓鞘化已经完成,兴奋抑制过程逐步平衡。

性器官发育逐步加快,第二性征出现,男女差异明显,性功能已然具备,性心理变化激烈,这标志着人体发育的全面完成:初中生可以说“长大了”。校园里流行着“三四年级女孩没人追,五六年级帅哥一大堆”,“初二、初三情书飞满天”的儿歌、顺口溜。

(二)心理特点

初中生生理的发展为心理变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变化是生理发展的内化表现和必然趋势,而较之生理发展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更重要的意义。初中生心理发展除了表现为动力系统的个体意识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外,表现为心理过程的知、情、意、行都迅速趋于成熟。

认识 感知觉包括视觉、听觉提高迅速,空间、时间知觉业已成熟,有了较强的目的性、精确性、概括性;注意的有意性、选择性、稳定性有很大发展;记忆的领域扩大,技巧多样,效率提高;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具备初步的辩证思想;想象及至幻想空前发展,为创造性的发挥,创造能力的培养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心理上产生成人意识,自我意识直线上升,自我形象骤增,有强烈的欲望,甚至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情感 日益丰富、复杂、深入、热烈,精力充沛富于朝气,向往豪爽不拘小节,社会情感进一步发展。但自控力、平衡性、稳定性较差,情绪易波动、浮躁,有时偏激,惑于假象,有时半外露半隐蔽,导致矛盾心理。

意志 逐渐坚定时而脆弱,易受外界影响时冷时热,既能自觉养成一些好习惯,又常被坏习惯左右。由于自我监督能力欠缺和思想方法局限,办事易走极端或半途而废或中途易辙,耐力和韧性不足。

行为 由于自信、自尊、自立、自强的心理活动,行为的自觉性有所增强,自主意识逐步发展,但愿望与能力存在矛盾,渴望独立,又难独立;想成为一个大人,但社会还把他当成孩子看待,因而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与成人产生对立情绪,采取不合作态度,出现“代沟”。难以预料的行为接踵而至,家长叫苦不迭,防不胜防。他们希望摆脱父母的监视、庇护,摆脱家庭的约束。有的甚至反感或对抗起来总想独立地处理自己生活中所碰到的各种事,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不愿意给父母倾吐心声,拉大了心理之间的距离,对外界事物非常敏感。

(三)思维特点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关系的反映。思维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认识活动的核心。如果说感知觉是对客观实际的直接反映,属感性认识,那么思维就是对客观实际的间接反映,属理性认识,因此它具备间接性、概括性、目的性、逻辑性、层次性等特点。

-26-

初中生随着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环境的多方面影响,学习内容的逐步复杂高深,其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得到长足的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呈现出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现象,已由孩提时代的直观行为思维、具体的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开始学习辩证逻辑思维,关注事物的量变到质变,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因与外因及其内在联系。

在学习实践中,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广阔性等品质不断发展。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分类比较等思维能力也相应提高。

但由于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阅历的限制,他们看问题片面化、表面化、绝对化、或轻信一切或怀疑一切,或固执己见或无原则争论等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

(四)学习特点

中学是人生知识基础的奠定时期,而初中又是整个中学的奠基阶段。在课堂上,初中生比小学生学习的门类要多,而且每一门学科的内容逐渐趋于专业化,并接近科学体系。小学自然学科只讲自然常识,在初中则分成生物、物理、化学等,数学科也逐渐向多分支发展,分为几何、代数等。他们面临的学科的常识性知识越来越少,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与知识的严密性、逻辑性越来越强。 在学习方法上,由于小学的学习内容多为常识,要求记忆的多,理解的少,故死记硬背成为小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中学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在能够理解基础上记忆,记忆基础上灵活运用。初中阶段,老师们不再像对小学生那样,手把手地指导学生。随着学科的多样化、深刻化、要求初中生的学习具备较强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独立性,逐步学会组织自己的智力活动,使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换,积极主动去安排学习计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摸索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

-27-


相关内容

  • 现代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理论 2007-07-20 21:16:16| 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 1.教育的本质:教育(教书.育人)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 ...
  •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申请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申请-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 一. 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概念 : 1.我国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是战国的孟子. 2.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的定义区分为三种:规定性.描述性.纲领性定义. 3. ...
  • 体育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体育教育毕业论文选题(1449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 ...
  •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大纲
    第一部分 教育学 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识记 1."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 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影响人的 思想品德的活动,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 ...
  • 小学道德教育中的漫画故事教材教法
    作者:刘力谢玲玲 课程·教材·教法 1999年05期 一.引言 我国小学的道德教育,长期以来采用的是一种强化的道德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沿袭了古代中国的传统作法,以教材内容为中心,重视德目的教学,注入式地进行.小孩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只求背诵,不 ...
  • 教育目的.学制与义务教育总结
    教育目的.学制与义务教育总结 一.教育目的概述 (一)概念 广义:是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即希望受教育者在接受了一段时期的教育后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达到怎么样的结果. 狭义:教育目的--是国家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 ...
  • 20**.6德育总结
    与时俱进,谱写智慧育人新篇章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德育工作总结 武进区南夏墅中心小学 一学期来,我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牢固把握德育在素质教育 ...
  • 与美德相伴和习惯同行
    黄胄艺术实验小学坐落在北京市朝阳区美丽的西坝河畔的中里社区,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宁静.淡雅,凸现了学校的文化底蕴.多年来,我校秉承"尊重与发展"的办学宗旨,结合学生生源实际,形成了以学生多元需求为基础 ...
  • 20**年重庆市[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章 教育政策法规 第一节 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一.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 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法规的含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关系,教育法的渊源.教育政策的体系. 二.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 ...
  • 罗杰斯的教学理论的应用
    罗杰斯的教学理论的应用 (张晶晶1215020119,崔丹1215020121,苗菁菁1215020133,田丽臣1215020132) 摘要 关键词 1.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1.1.提出了意义学习的学习观 罗杰斯把学习分为两类,一类近似于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