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 - 范文中心

中西医结合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

01/29

・356・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05年第20卷第6期

・思路与方法・

中西医结合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

王滨牛欣韩旭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药理学;单方;复方;实验药理学;临床药理学;动物模型

在西医理论体系中,药理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被定义下创制并运用于临床的,结合现代医学,从病因病理、药

为: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科学,它一方面物作用、配伍关系等多方面详尽阐释方剂的配伍意义,揭

示方剂的组方用药特点心1。

它的任务主要是阐明药物的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n]。

1.2临床研究①证实其原有效用:如《金匮要略》

中的单方狼牙汤,原治妇人阴中生疮溃烂,现常用于滴虫性阴道炎。其灭滴效果明显优于灭滴灵,且无毒性与刺激

在中医理论体系内,中药的药理学被我们的祖先以取

性。②扩大古方的主治范围:如《千金要方》中的一味僵

蚕散,原治瘰疬,后引申用于哮喘、瘾疹等,现治高脂血

的性质;五味——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症、糖尿病等效果亦佳。③创造新单方:如《实用中医效验新方大全》、《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中的

单方,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创制并在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病症的治疗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1.3实验研究①研究揭示单方防病治病的科学内

涵:如治疗疼痛的单方延胡索散,李时珍曾用以治愈明代

荆穆王妃胡氏的胃脘痛。实验表明,延胡索有镇痛、镇静、安定和抗溃疡、抑制胃酸分泌等作用,有效成分主要为延

自的道路发展起来的,有着不同的体系、理论和特征,但

胡索乙素、丑素和甲素,阐明了该方的药效和物质基础。

②研究单方,筛选分离提取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研制中药新药:根据晋代《肘后方》所载用青蒿水渍绞汁服用治疗疟疾的单方,于20世纪70年代研制出不同于经典抗疟

药奎宁的新型抗疟药青蒿素。

中西医结合药理学研究回顾

2.复方的研究

中药复方是中医防病治病的主要武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广泛应用现代药理学的知识和实

器,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集中体现,也是理法方药等理论在

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2.1理论研究方法

中药复方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

1.单方的研究单方是由单味药组成的方剂,具有药下,根据“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由数种单味药配伍构

成的统一整体,中药复方的这种整体性,与系统论有共同点和相联系之处。从系统论看中药复方有如下特点:①中

1.1

理论研究历史上有关单方的记载甚多,明以前

药复方具有整体特征:方剂中的各药不是毫无联系的单味

药物的堆积,而是根据病情的需要加以选择而成。各单味

药在一个方剂中发挥君臣佐使的不同功能,完成各单味药

所不能完成甚至不具备的功能。每个方剂的功能,都不是

各单味药功能的简单叠加,方剂药理研究的重点不在于各

单味药在孤立状态下的理化属性,而在于方剂中君臣佐使

相须、相使、相杀、相畏和相反等综合作用对人体产生的

全身调节,实现最佳的整体效应。②中药复方中单味药间

万 

方数据及与方剂总功效间的关系:复方作为一个系统,各单味药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另一方面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

现代药理学是随着药物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的发展而

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仅有近200年的历史。

类比象的方法概括为:四气——寒、热、温、凉四种不同归经——药物对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另外还根据中

药的作用趋向分为升降浮沉;药物与药物之间又有相须、

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配伍关系;多种药物配合使用有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强调药物要发挥作

用,还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而辨证论治,从整体和环境的统一出发。这正是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后所追求的个

性化治疗。因而,虽然中医药理学和现代药理学是沿着各

它们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是一致的,所以利用现代药理学的

方法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助于中医药的研究和发展,有助于中西医药理学的相互补充和发展。

验方法,阐明中医药在防病治病过程中的作用原理,取得

了很大进展,加速了中西医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味少、药效专一的特点。临床上因单方疗效确切而被广泛应用。

单方多散见于各类医药学书籍中,专门或主要载录单方且

影响较大的著作为数寥寥。明清以后,单方专书渐渐增多,

如诞生于上世纪初的《三百单方》(彭友文,1909年);上

世纪50年代初期,叶橘泉的《实用经效单方》,结合中医理论和当时有关西医学、中药药理和有效成分研究成果,

说明用药治病的道理,既有很强的实用性,又有鲜明的科

学性。20世纪70—90年代问世的《名医名方录》、《实用中医效验新方大全》中的单方等,大都是在中医理论指导

2005年第20卷第6期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

・357・

之间,方剂的总功效与单味药之间,不具有叠加性、均匀性,各单味药之间是多体相干关系,其主要表现形式有君臣佐使、增效、减毒、拮抗、相反相成等关系bJ。

中药方剂的配伍理论是中医学的精华。多年来,人们一直试图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揭示其科学内涵。拆方是目前应用于中药复方组方理论研究最为常用的方法,通过拆方研究对许多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中药方剂组方原理的研究仍然是有待攻克的难关,方剂的作用原理尚不清楚,有效物质基础不明,大大限制了方剂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MJ。

2.2临床具有代表性的复方研究丹参的药用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复方的组方应用也有较深的理论研究基础。复方丹参滴丸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1990年版复方丹参片的处方,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制成的

纯中药滴丸剂。由于制备工艺先进,能充分发挥药效,成为集急救、治疗和预防三职于一身,既有西药治“标”之功,又有中药治“本”之效的优良制剂。临床主要用于冠心病和心绞痛的预防、治疗和急救。1997年12月9日,复方丹参滴丸以药品的身份正式通过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的临床用药申请,成为我国第一个通过美国FDA

的中药制剂,实现了中药正式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的历

史性突破”。。

3.中药单体的研究

3.1抗疟药物疟疾是最凶险的疾病之一,在全球尤

其是热带地区广泛流行,目前疟疾的流行形势比30年前还要严重,涉及100多个国家、30亿人口,每年诊断病例达5亿人次∞1。疟疾的主要治疗和预防途径仍然是药物治疗。

在大部分抗疟药都出现了抗药性时,我国的药学工作者

1971年从菊科植物黄花蒿叶中提取分离到青蒿素。之后又的最佳药物之一。

3.2抗肿瘤药物如三氧化二砷(As:0,)是中药砒o。紫杉醇的抗癌及毒性作用机理是独特的,它作用3.3抗菌药物如穿心莲内酯可显著促进免疫功能,

3.4抗变态反应药物如雷公藤多苷,用于治疗类风

万 

方数据湿性关节炎、肾小球肾炎、红斑狼疮等多种免疫性疾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中药药理研究方法

1.中药药理研究必须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思想

目前

中药药理研究的途径一是按西药药理学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对提取的有效成分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其药理作用及作用机理;二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研究,研究中药的药理、配伍和功效,研究“证”与现代病理生理及药理作用

的内在联系。许多学者已经认识到中药复方的复合效应是

中药良好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因而开始将中药复方的多成分综合作为今后的研究重点。由此可见,充分注意中医

学基本理论和中药传统使用方法的研究思路将会指导着中

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的深入。

2.实验是中药药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实验药理学18世纪哈维通过实验创立了血液循环学说,使近代医学走

上了实验科学的道路。实验方法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将自然现象的某一过程表现出来,便于人们反复观察,揭示事物的规律性。现代医学的优点之一,是利用动物或人体(无创实验),根据实验目的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和各种影响因素,观察某些特定指标的变化,使实验结果具有客观性、准确性、重复性。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和诊疗技术主要直接来自于临床实践,因此,为了充分证明其科学性,运用现代实验研究方法对中医学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不能用其他方法替代的。

现在,虽然实验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中药研究中,但中药不仅成分复杂,且药理作用具有多层次、多途径、多靶点、干扰因素众多的特点,这就给研究工作带来诸多不

便。在中药实验研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中药制剂与给药

途径之间的矛盾。不同给药途径和方法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药物作用的性质、强度和部位都有很大的影响。随着现代实验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中药药理作用机制、中药定量化、客观化必将在不久的将来得到阐明。

3.中药药理研究必须与临床相结合——临床药理学

临床药理学,是近代从药理学中迅速发展起来并与临床医

学紧密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以人体为研究对象,运

用药理学研究的基本规律和方法,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规律;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对药物的合理运

治疗用药等药物治疗学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药临床药理学目前在我国的临床药理研究工作中是开发出了多种衍生物如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蒿甲醚等,青蒿素类药物应用以来尚未见抗药性报道,成为治疗疟疾霜的主要成分,可广泛作用于口咽癌、肠癌及胃癌等bcl-2

基因过度表达的实体肿瘤。这是继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

治疗肿瘤取得成功后,在肿瘤治疗学中开辟的又一治疗途径¨’8于细胞微管。正常有丝分裂终末相要求在纺锤体与染色体

附着点上发生微管解聚,紫杉醇正是通过阻止这一解聚过

程,阻断有丝分裂发挥抗癌作用一J。靛玉红是从青黛中提取的有效成分,继之合成了类似物甲异靛,研究表明甲异

用提出指导性建议;对药品的研究、开发、管理,合理的

一个薄弱环节。这是因为一方面中药临床药理学作为临床

药理研究的一个分支,起步较晚;另一方面,中药临床运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困难多、难度大,与现代临床药理研究的标准之间仍然存在着极大差距。现代临床药理学,建立在以疾病为主体的理论体系之上,那么,这种方法对以辨证为主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就不一定完全适用,因此笔者

靛可抑制幼粒细胞的DNA合成,有选择地杀灭白血病肿瘤

细胞,而对骨髓无抑制作用,即无一般化疗药物的全身性细胞毒作用。

从而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并由此扭转了中药之清热解毒即杀菌的单一概念。

认为,中药临床药理研究工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深人

・358・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05年第20卷第6期

研究。创造出的仿人类疾病不同证型的实验动物,具有深远的临

3.1强调辨证论治重视病证结合辨证论治是中医治

病的精髓,也是整体观的体现。证是疾病在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等的综合性表现,在不同阶段,证的表现也有不同,故要将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结合起来,区别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达到临床准确用药。

3.2严格进行临床前的毒理试验近年来国家对中药毒理有明确要求,并制订有新药指南。由于传统中药以汤剂为主要剂型,以症状作为评价疗效的唯一标准,中病即止,故存在着诸多问题,故中药新药须经过组方、提取、分离等过程,要在保证安全、有效的条件下才能慎重用于临床研究,临床前的毒理试验一定不能疏忽,评审一定要严格,实验方法要有所提高。

3.3加强药效学试验指标的深度

目前中药药效研究

床意义:①中医理论模型和实体模型的发展是临床实践的基础;②中医实验动物模型为临床理论的深化和新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可能;③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为临床理论的

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通过对动物模型的研究,探讨证的本质,揭示辨证施

治的基本规律,规范中药和方剂的使用,使实验中医学与临床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中医理论的发展有所突破。相信经过中西医学界同仁们的共同努力,在不远的将来,中西医结合药理学研究必将获得更丰硕的成果,为发扬中医

药学并进一步走向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岳凤先,梁慧.中药药理研究与西药药理研究的界定.

方法的进步对中医药理论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如对中药归经理论的现代研究。但中医学对疾病的治疗通常立足于通过脏腑、经络气血的整体机能的调节,因此中药药效的实验研究也应该重视药物对机体的整体协调作用;中医理论强调“辨证论治”,“证”是连接药效实验研究和中药临床的桥梁和纽带;中药药效的研究方法应该在阐明复方配伍的化学与生物学内涵上寻找突破口。充分利用现代化学和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进行药效物质差比构成与生物效应靶点反应特性的相关分析,以揭示复方配伍的科学内涵,从而摸索出一套研究复方药效的方法学。

3.4培养新药研究的高级科技人才

中西药结合高层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5,2(2):II~12

2瞿融.二十世纪单方验方之研究发展述评.江苏中医

药,2002,23(12):7~8

3于向东,胡天真.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思路亟需调整.山

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20(3):6~9

4王双,张永祥.中药复方拆方研究的现状与分析.中国

实验方剂学杂志,2002,8(3):56~59

5丁宁.复方丹参滴丸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中草药,

2002,33(12):1147

6刘天伟,屈凌波,相秉仁.青蒿素类抗疟药的进展.中

国医药导刊,2003,5(6):399—401

7杨春娥,李宏力,高苏莉.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现状

与研究进展.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4,725(1):

30~328

HinoN,HigashiT,NousoK.Apoptosisandproliferationofhumanhepatocellularcarcinoma.Liver,1996,16:123—129

次药学人才应具备西药和中医药两套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临床医生要懂得药理学,药理学专家要有一定的临床知识,这是由当前中西医药结合尚处于兼容渗透的初级阶段所决定的,学习和掌握两套基础,明确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相互渗透,共同提高,把临床药理学提高到一定水平,奠定结合的方法学基础,从而实现高级阶段理论体系的有机结合。

9潘启超.新抗癌药——紫杉醇的药理及临床疗效.癌

中医动物模型是

症,1994,13(6):553~557

(收稿日期2004年11月16日)

4.动物模型在中药药理研究的应用

根据中医理论,对人类疾病原型的某些特征进行模拟复制,

(上接360页)

面同样达到出神入化之境界。特定穴尤其是五俞穴的临床应用亦能证实这点,这种执简驭繁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五俞,五

运升之不前则刺包络之荥穴(“阴荥火”),余此类推;二

是五运降之不下,当折其所胜可散其邪,如木运降之不下,

可刺手太阴之所出,手阳明之所入,余此类推;三是六气不迁正,乃天数不足,气塞于上,当刺不迁正之气相应脏腑之经脉的所流之穴,如厥阴不迁正当刺足厥阴之所流,

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经脉十二,络脉

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

而少阴不迁正则刺包络之所流,余此类推;四是六气不退位乃天数有余,复布化故令,当刺不退位之气相应脏腑之经脉的所入穴,如厥阴不退位当刺足厥阴所人,余此类推。

如此看来,在“螺旋守中”原理的指导下,

“空间时相”

理论与经穴相合的刺法为针灸治疗疾病尤其是疑难顽病开辟了新的前景。

(收稿日期2004年12月2013)

俞,所行为经,所人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俞也。节

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一是五运升降过程升之前不变

的病变,应当待时而刺,该运所主脏腑之经脉的相应五俞

穴如木运升之不前可刺足厥阴之井穴(“阴井木”),而火

万方数据 


相关内容

  • 加减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_石月萍
    #962# 加减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石月萍,马 骏 1 2 (11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辽宁锦州121001;21辽宁锦州石化医院中医科,辽宁锦州121001) 摘 要:目的:观察加减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 ...
  • 复方丹参滴丸作用机理的探讨
    复方 参滴 作用机理的探讨 孙 倩 姜 燕 天津天士力集团生物 术和生物制品研究开发中心(中 30002丸 摘 要复方舟参滴 作 要 综述复方 参滴 临床方面的应 关键词 关键词 用机理 参 三七 用和作用机理 复方 参滴 主要由 参 冰片 ...
  • 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方法
    摘要: 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方法可以细分为诠释的方法和转换的方法两个部分.诠释的方法以朱熹对儒家经典的诠释为例,借助黄俊杰先生提出的"概念史的研究方法"和"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主要探讨了中国哲学典籍英译 ...
  • 牡丹皮的研究概况
    2012年8月20日第21卷第16期悦澡蚤灶葬孕澡葬则皂葬糟藻怎贼蚤糟葬造泽 ·综述报告·SynthesisReports 牡丹皮的研究概况 (员援安徽省淮北市人民医院中药科,安徽淮北 周永军员,魏尊喜圆 摘要:牡丹皮为毛茛科植物牡丹孕葬藻 ...
  • 黄连的药理研究及现代应用
    370ChinaPharmacist2003,Vol.6 No.6 黄连的药理研究及现代应用 王秀杰 (辽宁铁岭县第一医院 112000) 关键词 黄连 药理学 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049X( ...
  • 牵牛子治疗水肿的文献研究_时洪娟
    第35卷第3期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CM Vol.35,No.3May.2011第35卷第3期 年20115月2011年5月 牵牛子治疗水肿的文献研究 时洪娟 (南京中医 ...
  • 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
    胃肠病学2006年第11卷第12期 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 罗马委员会 A.功能性食管病 A1.功能性烧心诊断标准术必须符合以下所有条件:1.烧灼样胸骨后不适或疼痛: 2.没有胃食管酸反流引起症状的证据:3.没有伴组织病理学异常的食管动 ...
  • 强世功:迈向立法者的法理学--法律移植背景下对当代法理学的反思性考察
    人文与社会 提交 2011/01/15 阅读: 11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04-05-24 摘要:本文以法律移植与现代国家转型为背景,考察了最近20年来法理学思潮从马克思主义法理学到法律文化论和法律现代化论的内在发展逻辑,作者提 ...
  • 儿童学习障碍智力因素分析
    ・论 著・ 儿童学习障碍智力因素分析 冯雪英,杨国珍 △ [摘要] 目的 探讨智力因素与儿童学习障碍的相关性,为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WISC2CR量表对122例6-11岁儿童进行测试,其中研究组(LD组)61例,对照组6 ...
  • RCA法用于儿科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中的临床价值[1]
    ·1792·,检验医学与临床2N016年6月第13卷第13期 Lo.13abMedClinJul2016,Vol.13, y·论 著· CA法用于儿科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中的临床价值R 苏 瑜,李 莉 ()海南省人民医院儿科输液室,海口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