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兴观群怨" - 范文中心

略论"兴观群怨"

06/05

  摘 要:“兴观群怨”说是孔子提出的经典诗论,历代学者对此各有继承与发展,阐释不尽相同。本文根据春秋时期赋诗引诗的社会背景,试探求孔子提出“兴观群怨”的思想动机;结合《毛诗正义》和《诗集传》对《邶风・柏舟》的注解,考察后代汉儒、宋儒对“诗可以怨”的解读历程,并分析其异同之原因。   关键词:兴观群怨 春秋赋诗引诗 《邶风・柏舟》 《毛诗正义》 《诗集传》   一、春秋赋诗、引诗与“兴观群怨”   “兴观群怨”是孔子诗论的重要命题之一,他从伦理、美育以及博物的角度解释传授《诗》:提出“兴”、“观”、“群”、“怨”说。孔安国说:“兴”就是“引譬连类”,朱熹释之为“感发意志”。郑玄释“观”是“观风俗之盛衰”。“群”,孔安国解释为“群居相切磋”。“怨”,孔安国释为“刺上政也”,强调其讽谏作用。后世的种种训诠都不过是对孔、郑之说的进一步发挥。既有从政治礼用方面的阐释,也有从艺术审美角度的理解。笔者认为,要弄明白“兴观群怨”的真正内涵,还是应该以孔子所处的年代及当时的社会风气为出发点,即从春秋盛行的赋诗、引诗等现象的影响,来看孔子提出“兴观群怨”的思想动机。   周至厉、幽,王室始衰。平王东迁,江河日下,纲纪废弛,礼崩乐坏,诸侯崛起,争霸兼并。诸侯国彼此之间的关系便显得日趋复杂微妙,彼此间的会聘燕飨的交际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当时,为了邀宠或劝喻君主,为了结交同盟或折服敌国,各国大夫于外交场合莫不讲究其进退之礼仪,文饰其应对之辞令。赋诗者出于表达心志的需要,可随心所欲,割裂诗章,只取所求,而不必管诗之原意。在他们眼里,赋诗更多的是一种社会交际的语言手段和形式,而不是语言艺术的审美活动。   春秋赋诗、言语引诗极盛于襄公、昭公时期,《左传》载孔子引《诗》七条。《礼记》谈到《诗》的地方有一百多处,其中大多数与孔子有关。《论语》中记述与《诗》有关的二十条。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在他看来,学诗就是为了从政和“专对”,假设不能如此,读得再多,学得再好也没有用处。基于对诗所具有的政治教化功能和语言交际的实用价值的强调,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又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这些论诗话语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很显然在孔子是从当时用诗的视角来说诗的。可以看出,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的思想动机更多的是有关诗歌的社会功用而非审美价值。   二、“诗可以怨”――以《邶风・柏舟》为例   (一)汉儒与宋儒对“诗可以怨”的继承及发展   东汉《毛诗序》,承继西汉经师们以美刺言诗、为政教服务的精神,创立了“美刺说”。《毛诗序》强调风化与美刺的作用:“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教化,是统治者利用诗歌,按照统治阶级的政治要求和伦理道德规范对臣民进行正面教育,即“上以风化下”。讽谕,是臣民对政治或社会现实有所不满,利用诗歌对统治者进行劝谏,即“下以风刺上”。这是对孔子诗“可以怨”的观点的继承。   宋朱熹的《诗集传》可以说是《诗经》解读的集大成者,他以理学为思想基础,集中了宋人训诂、考据的新成果,对《毛诗序》进行了批判,《诗集传》选择众说,据诗歌本义,对其各诗题旨与诗义做了较有新意的探讨,有些见解较为接近诗的本义。对“诗可以怨”这一观点,朱熹解释为 “怨而不怒”。就是说人们通过诗歌宣泄怨愤之情, 从而进入平静和谐的精神境界,不能叫嚣怒张, 以骂詈为诗, 应运用一些较曲折的艺术手法。   由此可见,汉儒持论立例,皆以“美刺说”为宗旨,非讽即颂,把诗三百篇的旨意规定在政教的美刺范围中,成为所谓安邦治国、立身行事的准则。宋儒批驳这种牵强附会统治阶级政治思想的解释,而试图解释诗歌本义,同时也就将“可以怨”的范围从政教扩大到了弃妇思情、个人不得志的抒发等更广阔的社会层面。两代学者在这一观点上的不同,直接影响了他们对《邶风・柏舟》主旨的理解。   (二)汉儒与宋儒对《邶风・柏舟》的解读及其原因   《邶风・柏舟》全诗共五章,每章六句。关于此诗主旨的解释,《毛诗序》认为此诗讲的是朝中大夫之贤者不得君之赏识而作。而在《诗集传》中,朱熹认为《柏舟》一诗乃是妇人失宠于丈夫而作,是诉说家庭不幸的歌咏,而非《诗序》所认为的刺诗。虽然两代儒者都认为此诗是“怨”的,但不同之处在于“怨”的内容,一个是“仁人不遇”,另一个是“妇人失宠”。笔者将列出《毛诗正义》及《诗集传》对关键词句的注释,更翔实地展示两代学者是如何得出不同理解的。   第一章中:“�彼柏舟,亦泛其流。”《毛诗传》曰:“兴也。�,流貌。柏,木,所以宜为舟也。亦��其流,不以济度也。”笺曰:“舟,载物者也。今不用,而与物��然俱流于水中。兴者,喻仁人之不见用,而与群小人并列,亦由是也。”而《诗集传》则说道:“言一柏为舟,坚�牢实,而不以乘载;无所依薄,但然�于水中而已。”此处解释是两家明显的不同:同是在水中飘荡,汉儒将其理解为仁人不被采用只得与小人为伍,而宋儒理解为妇女无所依靠。   第四章中:“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对“群小”的解释是关键,笺云:“群小,众小人在君侧者。”《诗集传》:“群小,众妾也。”这个解释也是两家对“怨”之内容理解大相径庭的原因之一。   第五章是两家理解分歧最多的地方。首先“日居月诸,胡迭而微这句”,笺云:“日,君象也。月,臣象也。微,谓亏伤也。君道当常明如日,而月有亏盈,今君失道而任小人,大臣专恣,则日如月然。”《诗集传》云:“言日当常明,而月则有时而亏,犹正嫡当尊,众妾当卑。今众妾反胜正嫡,是日月更迭而亏。”两家分别以日月比“君臣”和“嫡妾”。又“静言思之,不能奋飞”句,《毛诗传》云:“不能如鸟奋翼而飞去。”笺云:“臣不遇于君,犹不忍去,厚之至也。”而《诗集传》:“是以忧之至……恨其不能奋起而飞去也。”一个是不忍心飞去,一个是恨不能飞去。   朱子与毛郑的不同在于,毛郑通经是为了明白礼乐制度,朱子则是为了发明天道,涵养人之性情。其中原因可以从汉、宋两朝的治学背景窥得一二。西汉时,孔子被尊为内圣外王的圣人。“内圣”指个人道德,立身行事等等,重在“教”这一面。“外王”指为汉家定制度,重在政治这一面。汉儒两方并重,但政大于教。就《诗》而言,毛公、郑玄解经,就落脚在政治这一方面。迄乎宋代,学术思想产生了很大转变,自韩愈始言尊奉孟子,王安石奉孟子入孔子庙。社会思想方面则禅宗盛行,儒学已是一线如坠,当此刺激下,士人自会急求新变。宋儒治学风貌类似先秦诸子,眼界开阔,意气风发,敢质疑前人学术,甚至敢质疑五经之真伪。   三、结语   本文从孔子所处的年代及当时的社会风气为出发点,考察春秋盛行的赋诗、引诗等现象,探究孔子提出“兴观群怨”的思想动机,认为他从当时用诗的视角来说诗的,所重视的更多是诗在政治教化和交际方面的社会功能。从汉儒与宋儒对“诗可以怨”的继承与发展来看,汉代创立了“美刺说”,将《诗》的旨意局限在政教上;而宋儒则据诗歌本义,对其各诗题旨与诗义做了较有新意的探讨,将“怨”的对象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了更广的社会层面。   通过《毛诗正义》与《诗集传》对《邶风・柏舟》的分析,本文分析了两类主旨:《毛诗序》以为是卫顷公时仁人不遇之诗;鲁诗则以为是妇人诉说家庭不幸的歌咏,宋人朱熹等从鲁说。进一步细致分析了导致主旨差异的词句注释,并浅析了造成汉、宋理解不同的主要社会背景。西汉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诗》被奉为经典,汉儒对其的阐释落脚于政治和教化;在宋代学术氛围的影响下,士人对《诗》的解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的批判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国良.“兴观群怨”辩证[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4).   [2] 黄金明.春秋赋诗、言语引诗与孔子《诗》论――以礼用为   核心的早期诗学观[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4).   [3] 贾东城.横看成岭侧成峰――从春秋赋诗看孔子的“兴观   群怨”说[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9(4).   [4] 毛亨传[A]//毛诗正义[M].郑玄,笺.孔颖达,疏.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1999.   [5] 孙永娟.《郑笺》对《诗集传》的影响[J].北方论丛,2009(6).   [6] 王磊平.《毛诗序》对儒家诗论的继承与发展[J].长春理工   大学学报,2007(11).   [7] 王伟力.孔子“兴观群怨”说的意义与影响[J].安徽文学,   2009(5).   [8] 朱熹.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8.


相关内容

  • 略论段义孚关于人文主义地理学用处的观点
    略论段义孚关于人文主义地理学用处的观点 段义孚为什么能在美国产生甚至超出地理学界的影响,是一个有趣而有意义的问题.这些"玄而又玄(众妙之门!)"的东西,究竟有何用处?我试译他的原作中的一段话为复: "地理学提供 ...
  •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来源:论文联盟  作者:宫丽艳分享到: [字体:大 中 小]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传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旨 "精神",在现代汉语中有"宗旨" ...
  • 略论和谐国际社会构建中的经济因素
    一.和谐国际社会的内涵 所谓社会和谐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国际社会是由国家.国际组织等国际法主体组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群体形式,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发生相互联系的共同体.和谐的国际社会是国 ...
  • 略论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
    1997年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期略论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 马作武 (中山大学法政学院法律系 副教授 广州 510275)X 1摘 要2 儒家提倡的/礼治0./德治0./人治0包含着丰富的法律思想.西汉 中期,随着儒家独尊地位的 ...
  • 略论柳永于妓情词中寄失意的原因
    文化论坛 略论柳永于妓情词中寄失意的原因 周小娟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0 摘 要:柳永的妓情词中写出了歌妓们的痛苦.愿望与追求,同时也寄托了柳永作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官场失意之情.柳永在不少的羁旅行 ...
  • 略论教育的文化功能与大学校园文化创新
    摘 要 教育是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通过对教育的文化传递.选择.创新三个功能进行分析的同时,并对大学校园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创新进行深入的探索,运用教育的文化功能更好地对大学校园进行文化创新,从而为大学校园文化注入 ...
  • 略论革命统一战线的特点及其当代价值
    摘 要: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个统一战线形式,在大革命时期动员发动民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打倒列强除军阀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当代要充分认识革命统一战线的巨大价值,使新时期统一战线得到充分巩固. 关键词:革命统 ...
  • 深厚的传统理念的创新--略论小学语文教学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深厚的传统 理念 的创 新 一 略论 小学语 文教 传 学统创与新 关的系 ◇ 张卫 黄东昌梅 摘 小学要语文教 应该在学统传础 基上 以加 新.教创 师堂 却被 老 师讲解的.分 析 学和生 讨 论的 .探所究占 用,课 外又 要 指导 ...
  • 略论在国际技术转让中我国知识产权的保护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沈 阳农业 大 学学报 ( 会科 学版 ) 02 3 () 4 7 社 ,20 -0 ,4 1:1 -1 Sc lSi c ora o hnag A Iuu nvrb,20 -0 ,4 1 ...
  • 略论_新华字典_的规范性
    2008年第6期第10卷(总第52期)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6,2008 GeneralNo.52,Vol.10 略论<新华字典>的规范性 金欣欣 (商务印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