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杂交水稻和水稻分子育种研究与发展概况 - 范文中心

中国杂交水稻和水稻分子育种研究与发展概况

09/20

CROPRESEARCH

中国杂交水稻和水稻分子育种研究与发展概况

万昕,李海林,罗斌,徐庆国。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410128)

摘要:总结回顾了中国杂交水稻和水稻分子育种的发展历程,提出了我国杂交水稻和水稻分子育种技术相结合的途径,指出了今后我国杂交水稻和水稻分子育种工作的发展前景。关键词:杂交水稻;分子育种;中国中图分类号:S511.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80(2009)05—0306—04

杂交水稻和植物分子育种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对我国农业生产做出的巨大贡献。袁隆平1964年开始从洞庭湖早籼、胜利籼、矮脚南特等水稻品种群体中发现雄性不育株,从此揭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n]。1973年中国籼型杂交水稻实现三系配套,1975年开始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1976年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为14万公顷,1979年达到506.66万公顷,1983年为749.33万公顷,1987年为1095.93万公顷,1988年上升到1266.67万公顷,发展速度之快,在中国农作物良种推广史上是罕见的[2]。1987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战略设想,在选育方法上提出从三系、两系到一系;在杂交优势利用水平上,提出从品种间、亚种间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水稻分子育种发展较晚,万文举于1989年用“外源DNA溶液浸胚法”将玉米DNA导入水稻,经多代选择,培育出系列稳定品种,其中水稻品种GER一1于1993年通过鉴定,1994"-"1995年种植面积达14万公顷[3]。

1973年育成优良杂交水稻不育系珍汕97A和保持系珍汕97B。该不育系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使用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不育系[4]。

湖南省贺家山原种场于1973年育成杂交水稻不育系V20A和同型保持系V20B,也是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不育系之一[4]。

红莲细胞质的杂交水稻不育系统称为红莲型不育系“]。红莲细胞质杂交水稻不育系是武汉大学遗传研究室以海南红芒野生稻为母本,早籼水稻品种莲塘早为父本杂交、回交筛选出来的。后由广东省农科院转育成粤泰A,B和2007年审定定名的珞红3号A,B(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育成)均属于此类型。

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张惠莲从水稻品种印尼水田谷6号群体中选择出不育株,以此为亲本,经杂交、回交育成了杂交水稻不育系Ⅱ一32A和保持系Ⅱ一32B。I一32A是我国杂交水稻中重要的不育系之一。

三系杂交水稻不育系的育成是在研究过程中利用了亲缘远缘和地理上远缘的细胞质基因而育成的,可

1杂交水稻发展概况

1.I三系杂交水稻

湖南省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协作组于1971年春用野败原始株与早籼水稻品种6044杂交,从其杂种F。中选择不育株,1971年冬又以二九南1号为父本杂交,1973年育成二九南1号不育系和保持系,并与引自IRRI的水稻品种IR24配组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成为我国第一个三系配套的杂交水稻。

与此同时,颜龙安等人于1971年以“野败”为母本,早籼水稻品种珍汕97为父本,通过杂交和回交,于

收稿日期:2009—11—12

见远缘基因的引人和利用对杂交水稻的成功是重要的遗传物质基础。

三系杂交水稻恢复系的选育过程是利用了国际水稻研究所选育的水稻品种IR8、IR24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品种或其衍生系作为父本,从而配制出具有强优势的杂交水稻组合。我国杂交水稻推广面积最大、时间最久的杂交稻组合汕优63的恢复系明恢63就有国际水稻研究所选育的水稻品种IR30的亲缘;我国杂交水稻早期推广的强优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的恢复系也是国际水稻研究所的IR24;还有我国广泛应用的其他杂交水稻强优组合汕优3号(珍汕97A/IR661)、汕优8号(珍汕97A/IR28)、威优6号(V20A/IR26)、威优30号(V20A/IR30)等都是以国际水稻研究所选育的水稻品种作为恢复系品种的[4】。王三良、阳峰萍等对我国

作者简介:万听(1973一),男,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

万方数据

2009年第23卷第5期作物研究

“八五”期间和“九五”期间育成的80个新恢复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恢复系是来自IR系列品种或者它们的衍生品种[5]。这些杂交水稻强优组合选育的成功事例都说明了远缘杂交(地理上远缘)促进了杂交水稻的成功与发展。

我国杂交粳稻研究始于1965年。当时云南农业大学李铮友在粳稻台北8号中发现天然杂交不育株,后来育成红帽缨粳稻不育系。至今,已经育成了100个以上的粳稻不育系[6]。但是,在我国粳稻种植面积中,仍

以常规粳稻为主,杂交粳稻的种植面积只占3孵利。杂

交粳稻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粳稻中恢复系极其匮乏。其次是不育系遗传基础较为单一,多来自于BT型粳稻不育系亲缘。

1.2两系杂交水稻与超级稻

我国水稻育种家石明松1973年在湖北沔阳沙湖它们具有长日不育、短日可育特性。石明松于1981年温下繁殖的“一系两用”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由两系杂交稻的不育系和杂交组合(F。)的育性表现有质量一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笔者认为应当属数量光)条件的影响。后来进一步利用DNA分子标记,经张

3,5,7,12号染色体上,找到相应的基因位点E13】。而温敏不育基因(tins)定位的研究,结果将8个温敏不育基因(tins)各自定位在8,7,6,2,2,5,9和10号染色体上[1引。这些研究表明,控制两系杂交稻的光敏不育基因和温敏不育基因,共有12个,是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所以,在水稻生产中常有不稳定的情况发生。

1980年日本制定了水稻超高产育种计划,要求15年内育成比原有品种增产50%的超高产品种。后来虽

万方数据

然培育出了5个接近或达到育种目标的的粳稻品种,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大面积推广。之后,1989年国际‘水稻研究所提出培育“超级稻”,后称“新型株”(也称理想株型)的育种计划[1引,并培育出1个适于直播的超级热带粳稻,也因种种原因未能大面积推广。

1996年,中国农业部立项“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并分期逐步实施:第一期,到2000年实现亩产700kg(中稻);第二期,到2005年实现亩产800kg(中稻);第三期,到2015年实现亩产900kg(中稻)[1“。通过努力,已于2000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一期目标,2004年实

现了第二期目标。据农业部统计,至2006年底共有49

个水稻品种和杂交稻组合被认定为超级稻,其中,常规稻品种14个,杂交稻组合35个[15’16]。在超级杂交稻中,不育系中9A,中浙A,Q2A,培矮64S,C815S,P88S,Y58S起了重要作用,恢复系9311,Q611,蜀恢527,明恢86等起了重要作用,其中蜀恢527已配制出5个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组合,明恢86及其衍生恢复系(航1号)配制出4个通过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组合[1副。9311与培矮64S配制的杂交稻组合“两优培九”在我国南方稻区推广面积最大。目前正向超级稻育种第三期目标顺利进军。

2水稻分子育种研究概况

1974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研究所周光宇教授创造出植物分子育种的理论(植物分子杂交理论)和技术(花粉管通道法)。之后,她本人和许多农业科技工作者在棉花、小麦、大豆、蔬菜等农作物上进行了分子育种的实践和理论探讨,培育出了一大批农作物新品种。1989年湖南农业大学万文举用“外源DNA溶液浸胚法”将慈利玉米DNA导入水稻品种湘早籼8号,于1990年获得变异株[1副,1991年选出系列水稻品系,其中水稻品系GER一1于1993年通过鉴定,1994,---,1995年种植面积达14万公顷[3]。湖南省慈利县水稻研究所

与湖南农业大学合作,选育了系列优良水稻品种和杂

交稻组合,其中“湘中糯1号”、“矮两优慈4”等2个水稻品种(组合)已经分别通过了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E引。万文举通过分子育种途径育成了营养保健型水稻品种“红宝石”。“红宝石”稻米于2007年申请专利,于2008年获得了国家专利证书。“红宝石”稻米的铁、钙、锌、维生素C、VB,、赖氨酸的含量均高于其它水稻品种中的含量[1

7。。

黑龙江省农科院应用总体DNA导人法将玉米DNA导入粳稻后,培育出粳稻新品种龙粳14号和龙粳16号。仅龙粳14号在2007年一年推广种植面积就

农场农垦58大田中发现了3株不育株,随后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和武汉大学等单位通过自然分期播种发现基于这种雄性不育特性提出长日高温下制种,短日低此拉开了我国两系法杂交稻全面发展的序幕[8]。经过专家们多年的研究,培育出了培矮64S为代表的一批两系不育系,如Y58S,C815S,培矮88S等[9订0 ̄”],并且配制出以两优培九为代表的一批高产两系杂交水稻组合,在我国大面积推广应用。

存在着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在杂交水稻生产中也常

有表现。原因是两系杂交稻的遗传机制相当复杂,研究

者们对此有不同看法。起初,靳行明等认为受一对主效基因控制;随之,朱英国等认为受两对隐性基因控制;再后,有人认为受3对隐性基因控制。梅国志等认为是性状微效多基因控制,所以它们的表现易受环境(温、启发等人的研究,其结果是光敏不育基因(pros),在第

308CROPRESEARCH

达到33.5万公顷,成为黑龙江省有史以来自育水稻品种中唯一年种植面积突破33.3万公顷大关的水稻品种[18’”]。赵炳然将稗草和小粒野生稻DNA导入水稻后,培育出了杂交稻不育系资100A和恢复系湘恢299及RB207—1[20,21.]。

在分子育种过程中,分子验证(DNA分子检测)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能证明外源DNA片段是否导入受体细胞中,并能在后代中遗传下去。在这方面,赵炳然[221曾经将小粒野生稻的DNA通过穗茎注射法,导入水稻V20B细胞中,并在其稳定的后代品系(野威B)中通过PCR,RAPD技术,检出了供体小粒野生稻的特异片段。王才林等[23]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慈菇蛋白酶抑制剂(API)基因导入水稻(9311)获得转基因植株,并通过PCR检测证明了水稻9311获得了API基因,并能在导人后代中遗传下去。万文举等[33将玉米DNA导入水稻后,选育出稳定品系,并在其导入后代品系中通过PCR,RAPD以及Southern技术,证明了玉米DNA特异片段能在导人后代(品系)中稳定遗传。

3发展趋势

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经历了三系杂交稻和两系杂交稻、超级稻两个阶段。水稻分子育种也从总DNA导入发展到转基因育种,而且正在向着分子育种与杂交水稻育种相结合的方向的发展。3.1水稻分子育种的发展趋势3.1.1与杂交水稻育种相结合

随着基因工程在我国生物科学中的应用,我国水稻分子育种研究从总DNA导入发展到包括基因工程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并通过常规育种手段相结合的新育种途径。其中,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发展最快。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常用的几种DNA标记中,RFI。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和SSLP标记(fg单序列长度多态性,又称微卫星标记)均具有重复性高,一般呈共显性遗传优点,故常用到水稻育种中。目前已用到超级杂交稻分子育种研究中[2“。

黄大年是我国水稻转基因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第一人。1998年他成功地将抗除草剂基因(bar)转移到水稻品种京引119(JYllg)和春江03、秀水11中,并育成了抗除草剂新恢复系TGB一1,3,5,7,8和TGB,明B。用这些新恢复系与培矮64S和珍汕97A配制的杂交组合,F,代具有抗除草剂特性,在苗期施用除草剂,其杂交组合的F。代秧苗能正常生长,杂株则死亡,这样就能快速而准确地鉴定出杂交水稻的纯度[25,26]。

在水稻抗病虫育种方面,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万方数据

做出了许多成果。王忠华等[273利用已建立的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4a显性分子标记对350个杂交F。代株系进行筛选,获得了118个抗病基因pi—ta纯合株系。陈学伟等[28]也做了类似工作。这种育种方法,用来创造新的抗病恢复系是有效的。

周海鹏等[29]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将抗稻瘟病基因pi25转移到高产恢复系9303和3—11中,筛选出了20个pi25基因和恢复基因纯合株系,可作为新的抗稻瘟病恢复系。

邓其明[30]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将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和Xa4转移到恢复系绵恢725中,经过抗病性鉴定,筛选出了抗白叶枯病的新恢复系蜀恢207。郑家团等[3¨、李进波等嘞1则采用该育种方法,对优良恢复系9311和1826进行抗病性改进,将抗自叶枯病基因Xa23转移到9311和1826恢复系中,已育成了3个抗白叶枯病新恢复系。在改造感病恢复系HK01后,也育成抗白叶枯病的新恢复系。

综上所述,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创造抗病恢复系的有效方法,说明水稻分子育种能与杂交水稻育种相结合。

在抗虫育种方面,张启军等[33]是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抗虫基因sbk和sck同时导入粳稻品种YJ27选4-1,武迸2103和10-1中,其结果是获得了20株转基因植株含有这2个抗虫基因(sbk和sck),但在报道中未说明是否已培育出抗虫新品系。杨子贤等[3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恢复系93—11对白叶枯病和螟虫的抗性,即利用常规回交育种方法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抗白叶枯病Xa21基因和抗虫Bt基因导人93—11,后代两个家系有望成为抗白叶枯病和抗螟虫的新恢复性。这进一步说明水稻分子育种能与杂交水稻育种相结合。

3.1.2抗逆性育种趋势

水稻分子育种技术,能用于提高水稻抗逆性,如耐旱性、耐盐性、耐高温、低温等,将会形成新趋势。

我国有大面积的盐碱地和沿海滩地,培育耐盐水稻品种前景广阔。在这方面,郭龙彪、陈受宜、黄大年等应用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法将CMD,BADH,mtlD,gutD和SAMDC基因以单价或双价的形式导入水稻常规品种秀水11、中花11、特青和明恢63中,获得了能耐0.5%~1.O%NaCl的T秀水11一品3、品6和品7等优良单株或中间材料[3引。但尚未育成耐盐品种,不过离这一目标已经不远了。

笔者进行了多年的水稻耐旱分子育种研究,育成的培两优慈4已经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在张家界山

2009年第23卷第s期

作物研究

309

区天水田里种植,在少雨干旱的条件下,仍能收获正常的产量。

3.2对今后发展趋势的思考

(1)水稻分子育种与杂交水稻育种相结合的育种方式,已形成一种大的趋势,但是,现有的研究工作在于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改良杂交稻的恢复系,如创造抗病恢复系和抗虫恢复系,而对不育系的改良研究较为罕见。

(2)随着人们对稻米品种食味要求的提高,水稻分子育种也应当重视水稻品质育种。在这方面已有研究[3“3川,必将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

(3)水稻产量性状是数量性状,受微效多基因控制,且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这方面的分子育种研究,尚为空白。今后需要长时间努力才能有良好的进展。

(4)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方法,是利用现有遗传种质基因资源进行,而未能创造新的遗传种质资源,有一定的局限性。

(5)用基因工程方法,即利用基因(运)载体,例如根癌农杆菌Ti质粒作基因载体,进行基因转移育种,颇为罕见,但是发展前景是很好的,将是今后发展的趋势。

(6)所有分子育种技术进行水稻育种,都离不开常规育种,因为在其后代中都要进行常规育种的程序,才能选育出新的水稻品种,包括杂交水稻的“三系”和“两系”也都是如此。

(7)一种新的“植物杂交育种”技术正在破土而出,它是由归国留美学者朱培坤先生发明的染色体段体杂交技术,他称作“高等植物的第三类杂交——染色体杂交”技术[3引。他用此法育成的“豌豆小麦”已获得国家品种保护。笔者与朱培坤先生合作,将玉米与水稻进行染色体段体杂交后,育成的水稻新品系MLS一18=5,与培矮64S配组杂交,其杂种一代(F。)在100多个杂交组合(F。)中,小区(30株)产量为第一。相信再发展一段时期之后,会形成一种新的水稻育种趋势。参考文献:

E1]

卢兴桂.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生态适应性研究EJ].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E23覃明周.杂交水稻在中国推广应用十二年[J].杂交水稻,

1989,2(16):48—49.

E3]

万文举,王子立.水稻分子育种研究[A].见:林栖凤.植物分子育种E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49—151.

[4]林世成,闵绍楷.中国水稻品种及其系谱[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5]

阳峰萍。胡志萍。刘海林.籼型杂交水稻恢复系的选育研

万方数据

究进展EJ].杂交水稻,2007,22(2);6—10.[6]

邓华凤.中国杂交粳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7]汤述翥.张宏根,梁国华,等.三系杂交粳稻发展缓慢的原

因及对策EJ3.杂交水稻,2008,23(1):1—5.[8]

卢兴桂.中国光温敏雄性不育水稻育性生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93

罗孝和,衰隆平.水稻广亲和系的选育EJ].杂交水稻,2005,(专辑):1—4.

Eao]李任华,罗孝和,邱趾忠.培矮64S繁殖技术探讨EJ].杂

交水稻.2005,(专辑):36—37.

E113郭柏生,吴桂生,曾俊,等.培矮64系列组合秋制技术

总结EJ].杂交水稻,2001,16(4):19—20.

[123邓启云.广适性水稻光温敏不育系Y58S的选育[J].杂

交水稻。2005,20(2):15—18.

[13]蔡春苗,施碧红,赵明富,等.水稻光温敏不育基因研究

概况EJ].生物技术通报.2008,(2):23—27.

[143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2006.

[183邓华凤,张武汉.南方稻区超级杂交中稻育种研究进展

[J].杂交水稻,2007,22(2):1—5.

[163裒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进展EJ].中国稻米,

2008,(1):1—3.

[173万文举,王子立,万听,等.水稻分子育种新进展EJ].

江苏农业学报,2008,24(增刊):89.

E183雷勃钧.外源DNA直接导入农作物分子育种EM].哈尔

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19]雷勃钧,刘昭军.外源DNA直接导入技术与黑龙江省农

作物分子育种EJ].江苏农业学报,2008,24(增刊):1—

4.

[20]赵炳然.用穗茎注射法将外源DNA导入水稻的初步研

究EJ].杂交水稻,1994。(2):37—38.

E21]赵炳然.杂交水稻分子育种[A].见:袁隆平.杂交水稻学

[c].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

[22]袁隆平.超级杂交稻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6.

[23]王才林,朱镇,赵

凌,等.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慈菇蛋

白酶抑制基因(API)导入水稻获得转基因植株EJ].江苏农业学报,2005,21(4):245—248.

[24]程式华,杰

云,曹立勇,等.超级杂交稻分子育种研究

EJ].中国水稻科学。2004,18(5):377—383.

Ezs]黄大年,李敬阳,张善喜,等.用抗除草剂基因快速检测

和提高杂交水稻纯度的新技术[刀.科学通报,1998,43

(1):67--70.

[26]

黄大年.王慧中,郭龙彪.水稻转基因研究及其育种[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9—87.

[27]王忠华.贾育林,吴殿星.等.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ta的

(下转第313页)

2009年第23卷第5期

作物研究

313

(上接第309页)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EJ3.作物学报,2004,30(12):1259—

1265.

32(10):1423—1429.

口胡张启军,吕川根,夏士建.等.转sbk和sck抗虫基因水稻的获得口].分子植物育种,2008,6(1):49—52.

[28]陈学伟,李仕贵,马玉清,等.水稻抗稻病基因pi—d(f)、pi-b、户i—ta2的聚合及分子标记选择[J].生物工程学报,

2004。20(5):708—713.

睁幻

杨子贤,姜恭好,徐才因,等.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93—11对白叶桔病和螟虫抗性[J].分子植物育种,

2004,2(4):473—480.

[29]周海鹏,占小登,柴荣耀,等.具抗稻瘟病基因pi25杂交

稻恢复系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EJ].中国水稻科学,

2008。22(6):590--596.

‘竺f朝

郭龙彪,薛大伟,王慧中,等.转基因与常规杂交相结合改良水稻耐盐性[J].中国水稻科学,2006,20(2):141—

146.

E30]邓其明,王世全,郑爱萍,等.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

术选育高抗白叶枯病恢复系EJ].中国水稻科学,2006,

20(2):153—158.

口胡陈圣,倪大彪,陆徐忠,等.利用分子标记技术降低协农57的直链淀粉含量EJ].中国水稻科学,2008,22(6):

597—602.

[311郑家团,涂诗航,张建福,等.含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3

水稻恢复系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EJ].中国水稻科学,

2009,23(4);437--439.

口刀夏明元,李迸波,张建华,等.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选育具有中等直链粉含量的早稻品种E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4,23(2):183—186.

[32]李进波,王春连,夏明元,等.分子标记辅助选择Xa23基

因培育杂交水稻抗白枯病恢复系EJ].作物学报,2006,

口胡朱培坤.高等植物的第三类杂交——染色体杂交E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18(1):5~10.

万方数据


相关内容

  • 植物细胞工程
    细胞生物学论文 植物细胞工程研究及展望 摘要 此文概要介绍了植物细胞工程的主要分支学科及其研究进展.包括原生质体培养.细胞融合与体细胞杂交.胚胎培养和试管受精.组织和细胞培养生产有用物质.单倍体育种.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细胞突变体的筛选.植物 ...
  • 重离子束辐照育种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_周利斌
    第25卷 第2期 2008年6月 原子核物理评论 NuclearPhysicsReview Vol125,No.2 June,2008 文章编号:1007-4627(2008)02-0165-06 重离子束辐照育种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周利斌 ...
  • 酵母菌的研究概况
    目 录 1酵母菌的种类 ............................................................................................................ ...
  • 农业科技新闻写作学习资料
    农业十大本质 季节性,区域性,周期性,波动性,粗放性,基础性,分散性,露天性,多样性,综合性 <农业新闻> 第一讲 农业科技新闻的地位和作用 一.农业新闻是一门学问 (1)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1905年就开设了<农业新闻&g ...
  • 有关"生物育种方法"知识总结
    有关"生物育种方法"知识总结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所介绍的育种方法主要有: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细胞工程育种(组织培养育种).遗传工程(基因工程)育种.现根据最新<教学大纲> ...
  • 面对流行的谬论时
    面对流行的谬论时,或许有人会痛斥民众的愚昧和国人科学素养的低下.但封闭的决策体系.缺乏监督和制约的政府机构.批评声音被压制.公共信息不透明,往往才是谣言和阴谋论泛滥的温床. (邝飚/图) 2011年7月15日,鲁花公关公司项目总监郭成林因诽 ...
  • 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要点
    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要点(1) 2009-07-28 信息来源:农村远程信息呼叫系统网 视力保护色: [大 中 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是我国独创的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是小麦育种史上的又 ...
  • 由"杂交水稻之父"指导 湖南百亩试验田亩产首破900公斤
    于泽远 北京报道 中国农业部验收组昨天下午在湖南长沙市公布,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指导的"Y两优二号"百亩(约7公顷)超级杂交稻试验田平均亩产926.6公斤,创下中国大面积水稻亩产的最高纪录. 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 ...
  • 玉米自交系游离氨基酸HPLC测定与分析
    2011,23(4):651-654浙江农业学报Acta Agriculturae Zhejiangensis ,http ://www.zjnyxb.cn J ].浙江农业学报,2011,23(4):651-654.姬玉梅,赵丽维.玉米自 ...
  • 分子标记的发展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分子标记的发展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MAS)或Marker Assisted Breeding)是利用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或功能标记),在杂交后代中准确地对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