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新闻写作学习资料 - 范文中心

农业科技新闻写作学习资料

11/28

农业十大本质

季节性,区域性,周期性,波动性,粗放性,基础性,分散性,露天性,多样性,综合性 《农业新闻》

第一讲 农业科技新闻的地位和作用

一、农业新闻是一门学问

(1)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1905年就开设了《农业新闻》课

(2)中国教育部2002年批准中国农业大学设立媒体传播系并招收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

(3)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相当于国际农业科学院)有一套完整的新闻发布制度和机构。

二、农业新闻有时可以决定一个农业科研单位的生死存亡。

三、农业新闻可以帮助科学家申请科研课题

(1)廖宗族研究员的例子(2)梅方权研究员的例子 (3)李立会研究员的例子

(4)刘秉华研究员的例子 (5)河北农业大学的例子 6)华中数控的例子

四、农业新闻可以帮助推广科技成果

(1)自己20年回复读者来信上万封 (2)麦杆变成蜂窝煤的例子 (3)全元肥向全国推广的例子 (4)肉羊饲养技术的例子 (5)芽苗菜的例子 (6)新农药转让的例子

五、农业新闻可以维护知识产权

(1) “农大108”的例子 (2) 国欣农研会的例子 (3)帮助农民要回牛奶款的例子

六 、农业新闻可以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1)交叉学科 (2)《农业新闻学》得到广泛认可 (3)主持4项与农业新闻有关的部级课题

七、提高科学家的知名度

八、提高农民朋友的科学文化素质

九、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十、农业新闻就是生产力

第二讲 农业科技新闻的基本特征

一、科学性。二、季节性。三、区域性。 四、可推广性。 五、新闻性。 六、持久性较强。

七、时效性较弱。 八、反馈率高。 九、可预见性。 十、政策性。

第三讲 农业新闻采访

一、如何发现新闻线索

(1)、反季节法 (2)、课题跟踪法(3)、农业需求调查法 (4)、知识预测法 (5)、信息筛选法 (6)、聊天法 (7)、政策理论学习法 (8)、策划法

二、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1)、学习相关知识 (2)、查阅相关资料 (3)、模拟写一个腹稿 (4)、请别人试读一遍 第四讲 消息的写作

一、消息的作用

1、是新闻的主力品种2、总量一般占到50%以上3、阅读率较高4、最经济的传播方式

二、消息的结构

(1)、 标题:一般最多可有三套标题,分为肩题、主题和副题,最少也可有一套标题

(2)、导语:是消息的关键部分,也是消息的第一段,一般要求将整个新闻高度概括。

(3)、背景:是对新闻的进一步解释和阐述。

(4)、结语:一般为末段。编辑时也可以删除

三、消息的写作

1、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下功夫制作2、导语写作要大胆创新3、背景资料运用要通俗、简洁 第五讲 通讯的写作

一、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二、通讯的标题 三、通讯的结构 四、通讯的篇幅

五、通讯的分类(1)人物通讯 (2)工作通(3)事件通讯

六、通讯的写作(1)特写式通讯的写法 (2)一般通讯写法

第六讲 新闻评论的写作

一、评论是浓缩的论文。二、评论的写作常见的8个问题

(1)、不知从何入手,把握不住。(2)、开了头却无话可说。(3)、一般化不想写,创新又很难。

(4)、有满肚子话要说,但理不出头绪。 (5)、立意不高、不新。 (6)、逻辑学未能充分应用。 (7)、跑题,与原来想法不一致。 (8)、该论时论不起来。

三、对评论的认识 (1)、立场是根本,是导向中的“导向”。(2)、思考是基础。(3)、作者是主角。(4)、观点是否正确。(5)、情绪是否适度。6)、论点是否全面。 (7)、时机是否合适。

(8)、分寸把握是否适度。

四、评论写作的几个环节

选题----结构----表达----修改

1)、高质量选题是关键。要有新闻性、针对性,立意新。2)、结构好。搭好架子,讲好故事。

(3)、讲好道理,有理论。(4)、写好段落。(5)、准确表达:角色到位,留有余地,准确生动。

(6)、修改至少10遍。

第七讲 农业新闻的编辑

一、编辑在新闻中的地位和作用

1)、核心和灵魂。 2)、指挥记者采写新闻。 3)、策划版面。 4)、是新闻的总设计师。

5)、沟通读者(观众)的桥梁。

二、编辑是一种翻译艺术

(1)、将厚书读薄的过程 (2)、通俗、科普的过程 (3)、是一种艺术加工

三、编辑编辑的原则

1)、忠实原作。2)、勿过度润色。 3)、适度修改 4) 、注重标题制作 5)、将新闻推销出去,形成影响力。

四、编辑技巧

(1)、迅速浏览原稿。 2)、从读者需要选择主题。 3)、制作精彩标题。 4) 、重新构建。

(5)、提出修改意见。 (6)、约稿。

五、当好编辑必备的素质

(1)、有足够的经验积累 2)、最好先当记者,再做编辑 3)、有广博的知识

4)、平时加强业务训练

第八讲 如何当好农业记者 ----注重10大能力的培养

一、政策理解能力 二、文字写作能力 三、组织协调能力 四、创新能力 五、预测能力六、演讲能力 七、沟通能力 八、实际动手能力 九、策划能力 十、科学研究能力

第九讲 内参、调查报告和综述的写作

一、内参的写作原则

(1)、要有社会责任感 (2)、要有专业知识 (3)、要有新闻敏感 (4)、要有前瞻意识

(5)、要有策划意识和能力

二、内参的写作方法

(1)、通俗化是灵魂 (2)、开门见山是关键 (3)、指出问题的重要性 (4)、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5)、指出不及时解决问题的危害

三、调查报告的写作

(1)、选择正确的调查方法 (2)、仔细认真如实地开展调查(3)、从事实中提炼主题 (4)、对调查所得材料进行大胆取舍 (5)、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要经得起时间检验

四、市场调研报告的写作

(1)、系统全面收集材料 (2)、进行理性分析 (3)、慎重得出结论 4)、反复推敲所得结论

五、策划方案的写作

(1)注重可操作性(2)、突出新颖性 3)、体现新闻性 (4)、增强吸引力

六、综述的写作

(1)、突出主题 (2)、逻辑严密 (3)、结构合理 (4)、语言精练

农业科技新闻传播:地位与作用

人民日报主任记者 蒋建科

一、农业科技新闻是一门学科

1. 农业科技新闻是农业科学和新闻学形成的交叉学科

2. 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1905年开设农业新闻课程

3. 2002年教育部批准中国农业大学成立媒体传播系

4. 农业部设立软科学课题给予支持

5.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年起开设《农业科技新 闻》选修课

6. 青岛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地方院校陆续成立相应学院或系

二、农业科技新闻的作用

1. 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帮助科学家争取项目和研究经费

3. 加速科技成果推广

4. 提高科学家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5.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三、农业科技新闻发展前景

1. 石元春院士:“再有100所农业大学办媒体传播系都不多。”

2. 国际农业研究机构也十分重视媒体宣传。

3. 中央媒体十分重视农业科技新闻报道。

4. 中国农业科学院将综合处更名为宣传处,开展好新闻评选。

5. 一些涉农公司纷纷成立公关部门或者参与媒体运作。

四、加强农业科技新闻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农业科技新闻学科建设滞后

媒体需要既懂农业又会新闻的复合型人才

加强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的途径和办法

报告编号:200401c1400014

科 技 查 新 报 告

项目名称:农业科技新闻理论与实践初探

委 托 人:蒋建科

委托日期:2004年2月6日

查新机构(盖章):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

查新完成日期:2004年2月11日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科 学 技 术 部

二○○○年制

文献检索范围及检索策略

文献检索范围及手段

(一)机检:

国际农业和生物科学中心文摘库CABI,1980-现在;

联合国粮农组织文献库AGRIS,1980-现在;

美国农业书目库AGRICOLA,1984-现在;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现在;

中文农业科技文献库,1985-现在;

(二)联机检索:

生物学文摘BIOSIS,1985-现在;

德温特生物技术文摘,1982-现在;

美国专利数据库,1978-现在;

世界专利数据库,1980-现在;

欧洲专利数据库,1980-现在;

中国专利数据库,1985-现在;

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

(三)手检:

中国农业文摘(系列),1985-现在;

检索策略

(一)检索词

中:农业新闻 农业科技新闻 理论 实践

英:agricultural journalism theory practice

(二)检索式

中:(农业新闻or农业科技新闻)and(理论or实践)

英:agricultural journalism and(theory or practice)

查新结论

经与所查文献比较分析,本项目所进行的农业科技新闻理论研究,以及所得出的研究结果,在所查到的国内外文献中均未见同类报道。其新颖性如下:

1.本项目采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农业科技新闻的概念。认为农业科技新闻是由属于自然范畴的农业科学和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新闻学相交叉而形成的交叉学科。

2.提出用自然科学的科学性来证明新闻的科学性。具体来说,就是采用数学证明题的原理,用农业科学的学术性来证明新闻学的学术性。例如,要证明A=C,先设A=B,再证明B=C,就可以证明A=C。

3.总结提出了农业科技新闻的十大基本特征。

4.建立了农业科技新闻影响力评价体系,提出用¡°同行定性评价+量化评价¡±的方法来准确评价农业科技新闻,并提出了影响农业科技影响力大小的¡°反馈率、转化率、新闻效益¡±等量化指标。

5.阐明了农业科技新闻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绘制出示意图。

6.本项目委托者在农业科技新闻理论的指导下,并结合实践,将所有农业科技新闻的理论及所发表的有关农业科技新闻的作品汇集成为《农业新闻学¡ª¡ª理论与实践探索》一书。 Agricultural Journalism

http://www.wisc.edu/pubs/home/archives/gopher/grad94/00000018.html

(From UW-Madison Graduate School Catalog)

Agricultural Journalism

http://www.agjournalism.missouri.edu/

2002年教育部批准中国农业大学成立媒体传播系

青岛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地方院校陆续成立相应学院或专业

报告编号:200501c1400005

科 技 查 新 报 告

项目名称:媒体传播对农业政策执行和科技推广影响的研究

委 托 人:蒋建科

委托日期:2005年1月6日

查新机构(盖章):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

查新完成日期:2005年1月11日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科 学 技 术 部

二○○○年制

六、查新结论

经与所查文献比较分析,本项目开展的媒体传播对农业政策执行和科技推广影响的研究在所查到的国内外文献中未见相关报道,其新颖性如下:

1、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方法。即分层分类型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与PRA参与式农村评估比较分析法。建立了问卷调查数据库。用Excel对调结果进行分类、排序,分别进行不同类型农户的答卷选择百分率计算,即统计问卷中被选中项占同类型调查户的百分比,得出该类型农户信息种类需求率、媒介接触率、关注率、知晓率、理解率、支持率、信奉率等。同时计算出不同地区同类农户各项信息需求率的平均值(平均信息需求率),并制作相应的图表。

2、研究表明,农民通常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集中在中央电视台,邻居,村能人,报纸和乡政府等媒介。在组织传播中,乡政府依然是农户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我国农村的社会结构特点也决定了人际传播占优势,邻居,村能人,朋友,农技员,依然是农户的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在低收入地区和中等收入地区较为明显。

3、研究表明,农户喜欢看的报纸种类按照偏好程度依次为: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农民日报、参考消息、经济日报和其他地方报纸。中等收入地区农户与低收入地区的农户相比,除了喜欢看以上国家级的大报外,较多地选择了地方上的主要报纸,且报纸种类明显增多。相对高收入地区的农户虽然调查的地区较少,但从农户所关心的报纸种类来看,农户更喜欢看当地热销报。

4、研究表明,农民使用电脑和依赖电脑的强度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有正相关关系,相对高收入地区农户使用电脑的强度明显高于中地收入地区。

5、不同收入地区的不同类型农户对农业政策信息的关注程度有较大差异。但总体看农户对农业政策类信息的知晓度和关注率并不够高。低收入地区农户对农业政策的关注率(常常看听)明显低于中等收入地区(相差9.1个百分点),高收入地区农户对农业政策的关注率明显低于中等地区农户(相差8.2个百分点)。

6、农民对中央1号文件的理解度不高,68%的农民和接近一半的村干部也不能完全理解1号文件。县乡干部对1号文件的理解度比较高。在所调查的新闻媒体从业人员队伍当中,农业行业媒体的编辑记者对1号文件的理解度比较高,其次是其他新闻媒体和县台新闻媒体。总体来看,媒体从业人员对1号文件的理解度还是比较高的。

7、调查表明,不同收入地区的农户对科技信息的赞同度较高。一般在61%-70.7%。也有17.7-23.4%的农户认为科技信息对其农业生产帮助不大或很小或没有,还有11.56-14.93%的农户未选。其中相对富裕型农户对科技信息的赞同度普遍较高。

8、调查表明,不同收入地区农户对科技信息的信奉度都不是很高,信奉度仅在43.5%-48.1%, 且信奉强度多是较大。同时有41.1%-45.2%认为科技信息给他们的来的经济效益不大,或较小或很小或没有,还有33.71的农户未选。

上述研究结论,在所查到的国内外文献中未见相关报道。

中国农业科学院历史沿革及新闻宣传工作

中国农业科学院办公室宣传处 姜 梅 林

回良玉副总理在建院50周年大会上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排头兵;重大农业科技研发的主力军;“三农”问题研究的学术重镇;农业发展重要的人才摇篮。

中国农科院的成立及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成立7个大区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和一批农业专业研究机构

1954年:农业部向中央提出“关于筹建农业科学研究院的报告

中央批复:为统一全国农业科学研究工作的领导,建立这样一个农业科学研究机构确属需要 1957年3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农业科学研究事业走上统一部署、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前身——东北行政委员会农林处家畜防疫所;蚕业研究所的前身——华东蚕业研究所)

中国农科院简介

中国农业科学院现有直属研究所31个,其中13个设在北京,其余18个分布在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加上研究生院和出版社,共33个直属单位。与其他省、科研教学单位共建的研究所8个。院机关有8个部门,还有一个后勤服务局。

中国农业科学院是农业部直属公益性科研机构,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任务,致力于解决全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关键性重大科技问题,在科技兴农、国内外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农科院的研究领域

覆盖我国主要农作物、畜禽与特种经济动植物遗传育种、栽培饲养、疾病防治、产后加工、质量标准与检测、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农业工程以及农业高新技术等学科领域。

历 任 院 长

首任院长 丁 颖:1888-1964 任 期:1957-1964 著名农业科学家 教育家 水稻专家 第二任院长金善宝:1895-1997 任 期:1965-1982 著名农业科学家 教育家 小麦专家 第三任院长卢良恕:1924- 任 期:1982-1987 著名农学家 小麦专家

第四任院长王连铮:1930- 任 期:1987-1994 著名农学家 大豆专家

第五任院长吕飞杰:1943- 任 期:1994-2001 著名农学家 农产品加工专家 现任院长 翟虎渠:1950- 任 期:2001- 农业科学家 教育家 水稻专家 两 院 院 士

庄巧生院士——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

沈荣显院士——著名动物病毒与免疫学家

方智远院士——著名蔬菜遗传育种学家

张子仪院士——著名动物营养学家

范云六院士——著名分子生物学家

董玉琛院士——著名作物种质资源学家

郭予元院士——著名农业昆虫学家

陈宗懋院士——著名茶学家

刘旭院士——著名作物种质资源学家

创 新 成 就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人员肩负科技兴国、科技兴农的重任,在农业科技基础性工作、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以及重大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与转化,解决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前瞻性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引领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截至2010年,共获得科技成果5000多项,其中获奖成果2500多项。

国家“三大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1项,二等奖近百项

籼型杂交水稻:全国杂交水稻协作组 1981年国家技术发明奖特等奖

超级稻研究:高产优质多抗杂交水稻汕优10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超级稻协优9308的选育、超高产生理基础研究及生产集成技术的示范——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水稻基础研究:“印水型水稻不育胞质发掘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水稻重要种质的创制及其应用”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水稻功能基因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研究成果分别在《自然》和《科学》上发表

多抗丰产玉米杂交种——中单二号,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1984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优质高产面包小麦新品种中优9507,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建立与分子改良技术研究,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小麦育种的革命:自主创制矮败小麦育种平台国际领先;对小麦新品种选育产生革命性影响;荣获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棉花常规育种及配套技术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所和植保所

棉花抗虫基因的研制: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2002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双低油菜新品种选育达国际先进水平,“中双9号”、“中双11号”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产高油大豆“中黄35”屡创高产记录,入选200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马传染性贫血病弱毒疫苗: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1983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的研制与应用: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为扑灭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发挥关键作用

我院自主研发的口蹄疫高效疫苗,为预防口蹄疫的流行作出了重要贡献

利用我国本土动物遗传资源,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人工牦牛新品种——大通牦牛,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西门塔尔牛选育与扩繁使我国肉牛良种,覆盖率迅速提高,核心示范区达到75%~95% 甘蓝自交不亲和系选育及其配制的七个系列新品种,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198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聚乙烯地膜及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中国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体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库长期保存180种作物41万份种质资源

“种植Bt棉花有效控制棉铃虫在中国多作物生态系统的发生与危害”在《科学》发表;

“棉铃虫对Bt棉花抗性风险评估及预防性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新时期中国农科院发展战略

2002年,中国农科院党组提出用5~10年时间,将我院建设成为“三个中心 一个基地”: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内一流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中心,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

确定优先建设作物科学、畜牧兽医科学、应用农业微生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农业信息、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农业工程学等九大学科群及41个一级学科、173个二级学科,确立了84个重点研究方向。

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对我院科技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温家宝总理“看到农科院十五期间重大科技成果,非常高兴。实践证明,最终解决农业问题要靠科技,有效防控动植物疫病也要靠科技。向农业科技人员致以问候和敬意。”

回良玉副总理“十五”期间,中国农科院重大科研成果喜人,实用技术推广工作成效显著,为‘三农’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请向为农业科技作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真挚地敬意和感谢。望继续面向现代农业建设,着力自主创新,多出国际、国内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当前要加快新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基因工程疫苗的评审进程,努力推进成果产业化工作。

科 技 产 业

科技产业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

目前,形成兽用生物制品和兽药、种业(苗) 、动物营养(饲料及添加剂) 、农产品加工、植物营养、植物保护、畜禽良种、农业信息传媒及农业科技教育服务等八大类产业。

兽用生物制品及兽药:H5N2亚型疫苗和H5N1基因重组禽流感灭活工程疫苗累计推广使用163亿份以上,直接经济效益11.6亿元。

种业:“国稻6号”1000万元创出我国单个水稻品种最高转让价 被农业部定为超级稻主推品种; 以“中双9号”为代表的一批双低油菜新品种品质、产量和抗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覆盖我国油菜种植面积的1/3以上;利用国产抗虫基因培育出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155个,种植面积占到

全国抗虫棉种植面积的90%,全国累计推广国产抗虫棉1.67亿亩,新增产值超过470亿元 。第一个通过国审的三系杂交抗虫棉品种—“银棉2号”比常规抗虫棉增产26.4%。 饲料业:基因工程酵母生产饲料用新型饲料添加剂——植酸酶

全国科研大协作和科技兴农

2001年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和农业大学,发起成立了全国农业科研协作网,提出了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议,被中央采纳,并写入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推动了新时期全国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

先后与河北、浙江、宁夏、吉林、西藏、山东、江苏、湖北、江西、内蒙古、湖南、广东、四川、辽宁、青海、河南、黑龙江等省、市、区人民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加强院省科技合作。

与全国32个省(市)农业科研机构、17所农业大学和部分地区农科所确定了122个首批共建优势学科。

与 28个省、市、区138个科研院所、大学、企业合作建立了航天育种全国协作网 。 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育种方法无偿供给育种单位,组织全国72个育种单位协作攻关,合作建立了矮败小麦育种应用协作网。构建轮选群体210个,育成国家或省级审定新品种42个,累计推广2亿亩,增产近60亿公斤,增收近百亿元。

根据2008年国家增产1000亿斤粮食计划,近期分别与吉林、黑龙江、河南等粮食主产省签订了科技服务协议。

承担地方科技项目,举办农业博览会、展销会、现场展示会,建立综合科技示范县和产业园,举办各类技术培训、专题讲座、现场咨询,派出科技副县长„„——加速了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促进了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

国际合作与交流

起步时期 (建院-20世纪70年代),1959年丁颖院长访问前民主德国

快速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1981年金善宝院长与意大利国家农业研究委员会主席签署合作协议;1986年卢良恕院长访问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1994年王连铮院长、庄巧生院士与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布劳格博士交谈;1995年吕飞杰院长与法国农科院签署合作协议。

新的跨越 (“十五”以来),许多国家及国际组织与我院建立合作关系。

国际合作领域逐年扩大,国际地位和声誉日益凸现

通过资源引进、项目合作、高端峰会、交流互访等多种形式,与世界上70多个国家、20多个国际组织和农业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科技合作关系

11个国际组织和外国机构在我院建立了区域、国家或项目办事处,通过这些机构获得的国际合作项目已覆盖到全国20多个省(市、区)的农业科教单位

交 流 互 访

近年来,每年来院开展合作研究、学术交流的高层专家接近700人;派出的人员数量已超过700人。

200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来访

我院于2007年12月成立国际顾问委员会

国际合作项目(经费/万元)逐年上升

中日农业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建院以来最大的国际合作项目

2002年翟虎渠院长陪同日本前首相

桥本龙太郎参观中日农业技术研究发展中心

2009年3月,由我院牵头,盖茨基金会资助的 “绿色超级稻项目”亚洲地区启动会举行 。总经费1800万美元,15个国家参与,是我国历史上最大国际农业科技合作项目。

高端峰会

2004年第15届国际植保大会在北京召开

2003年巨龙与大象

——中印农业与农村改革比较国际研讨会

2006年我院主办“国际农科院院长高层研讨会”

2009年8月第27届国际农经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在我国首次举办国际农经大会

建立联合实验室

中国农科院与法国农科院谷类作物基因组学联合实验室

中荷园艺作物基因组分析实验室

技术输出

禽流感疫苗、水稻和沼气技术产品、农业机械技术等都已走出国门。图为沼气所援助突尼斯的鸡场大型沼气发电示范工程

人 才 队 伍

院士11名、博、硕导师1400名、高级职称近2000人、科技人员6000人、在职职工7000多人

2002-2006年连续5年从国内外聘任到位一级岗位杰出人才61人,二级岗位杰出人才156人,三级岗位杰出人才258人

2007年启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程,现已逐步形成具有重点学科研究方向、特色鲜明、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13个院级科技创新团队,90个所级科技创新团队

2008年被中组部授予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从国际水稻研究所引进的一级岗位杰出人才、国际知名水稻分子遗传学家黎志康博士及其带领回国的团队,目前承担多项国内外重大科研项目。

一级岗位杰出人才钱前博士首次在世界上克隆出增加水稻穗粒数的水稻高产基因,并培育出新型超级水稻。这一突破性成果发表于《科学》

屈冬玉研究员荣获“世界马铃薯产业杰出贡献奖”

2007年油料作物研究所王汉中研究员获得“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

优秀科技创新团队遴选

13个优秀科技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接受优秀团队牌匾

遴选出的首批13个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涵盖了我院主要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有致力于优质、高产作物育种技术研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创新团队,也有狙击动植物重大病虫害、维护农业安全的创新团队,还有为中央“三农”决策提供支持的政策分析团队;既有经过长期发展而自然形成的团队,也有围绕国家宏观需求或新兴学科,经过有机整合形成的创新团队,还有整建制从国外引进的创新团队。

陈化兰研究员及其实验室对禽流感研究及防治作出突出贡献

喻树迅研究员研究团队在棉花遗传育种领域作出重要贡献

郭三堆研究员带领研究人员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中取得了重大成就

研 究 生 教 育

1978年中央提出:中央各部委和地方研究机构,凡是有条件的应积极招收研究生。 197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正式组建,首届招收硕士研究生46名。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9年,是我国第一批博士学位与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 创办初期:人员少,条件简陋,没有开课条件。

1984年:独立组织开设课程进行硕士研究生培养。

1985年:招收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师资队伍建设稳步发展,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条件逐步好转。

“十五”以来,招生数量日益扩大,学科建设日益完善。拥有4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5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一级学科7个,硕士一级学科8个;博士生导师430余人,硕士生导师1000余人,在校研究生3000多人。

国际国内交流日益增多

先后与美、日、苏、英、法、荷等国家建立联系,签订科教合作协议;派学生出国攻读学

位;2007年,研究生院被列为指定接收获得中国政府来华留学资格学生的院校;2001年与美国加州大学签署合作协议;与加拿大拉瓦尔大学签署合作协议;与俄亥俄大学学生联欢...

在30年发展历程中,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依托中国农科院学科齐全、研究力量雄厚、基础设施完全、实验设备精良、课题项目丰富、导师队伍强大的优越办学资源,实行研究生院与研究所相结合的“两段式”教育培养方式,使研究生教育工作具有鲜明特色,取得丰硕成果,为我国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作出了贡献,成为我国高层次农业科研后备力量的培养基地。

研究生培养成就

研究生院培养的毕业生在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业部系统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员占41.4%

——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占27.8%

——“973”项目主持人占63.6%

——院一、二、三级杰出岗位人才占26.5%

2002年以来连续8年以农学门类第一名荣列“中国一流研究生院”

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授予“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科研条件——创新平台

2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32个;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1座、 中期库10座、国家农作物种质圃12个;国家农作物畜禽改良中心15个、分中心1个;国家及部级质检中心40个;国家野外台站5个、农业部野外台站24个;

中国农科院国际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

国家农业图书馆:馆藏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的期刊:中国农业科学、中国生物防治、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农业气象、中国食物与营养、特产研究、中国油料作物学报、中国园艺、中国种业、中国蔬菜、中国草食动物、中国家禽、中国麻业、中国烟草科学、中国蜂业、果树学报、茶叶科学、畜牧兽医学报、植物保护、农业质量标准、中国草地、农业网络信息、农业展望...

领 导 关 怀

1959年刘少奇视察中国农业科学院

1960年朱德视察养蜂研究所

1964年7月邓小平视察特产研究所

1965年贺龙视察中国农科院

1990年江泽民视察水牛研究所

1990年李鹏视察农田灌溉研究所

胡锦涛温家宝1993年1月视察中国农科院

1995年乔石视察中国水稻研究所

1998年李岚清视察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1年朱镕基考察转基因抗虫棉

2004年回良玉视察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年吴邦国视察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年曾庆红看望卢良恕院士

2006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陪同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日视察中国农科院

2008年10月15日,胡锦涛出席《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巴基斯坦农业研究理事会农业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签字仪式

2008年11月,温家宝到四川绵阳游仙区视察由我院提供技术支持的户用沼气池状况 中国农科院新闻宣传工作

近几年来,科技新闻宣传工作以服务“三农”和我院新时期发展战略目标(“三个中心 一个基地”)为导向,紧紧围绕全院中心任务,在体制改革、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人才建设等各个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细致地策划和宣传报道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宣传网络进一步健全,宣传队伍逐渐成熟,宣传手段、工作机制日益完善,初步形成形式多样、覆盖面较广、全方位、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新闻宣传平台。

宣传工作思路

紧紧围绕“三农”工作献计献策,营造出全社会对农业科技工作高度重视的舆论氛围。 结合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呼吁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做好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的宣传,展示我院的科研水平。

做好科技兴农的宣传,树立我院农业科技人员扎根农村、情牵农业、心系农民的良好形象。 做好杰出学科带头人(优秀团队)的宣传,推出一批战略科学家。

近几年宣传重点

我院的科技宣传工作始终紧紧围绕院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开展。每年选取不同的侧重点,对重大成果和研究进展、杰出人物和科研团队、重要活动和主要工作等进行广泛、深入、持续的宣传报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06年: 对“十五”重大科研成就作全面总结和回顾;

2007年:围绕建院50周年,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对50年来的重大成就、杰出科学家、重点研究所等进行全面宣传;

2008年:围绕全院性的重点工作和突发性事件进行集中报道;

2009年:追踪报道“十一五”重大成果和优秀科技团队。

2010年:全面总结回顾十一五成就、宣传展示十二五规划

中国农业科学院内部宣传体系

——中国农科院报

——中国农科院网

——中国农科院简报

——闭路电视

中国农科院50华诞庆典宣传

回良玉副总理出席庆典大会并讲话

有关院庆宣传,在全国各大报刊、电视、电台上达150多件(次) ,加上网上相关内容,超过1000件(次)。

CCTV1、CCTV2 、 CCTV7 、 CCTV9 电视转播、人民网访谈、大会网络直播。

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日报等中央、部委署和北京市属30多家媒体,进行了集中式宣传。

网站视频访谈

通过人民网,直观地进行了翟虎渠院长、屈冬玉副院长、贾连奇局长、范云六院士等13位领导与专家的视频访谈,被各大媒体广泛转载转播。

做好农业科研单位宣传工作

创新进展

上级领导部门掌握我院工作进展

提升单位整体形象 科技成果兄弟单位之间信息交流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推广 院情民意社会各界了解农业科技发展状况 促进我院各项工作开展 专业知识学习与新闻知识学习之间的关系:

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可以更好地做好科技宣传工作

有效的新闻宣传可以推动科研创新的开展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相关内容

  • 会议新闻的写法
    会议新闻的写法 会议新闻是党报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网站新闻的主要来源.然而,对会议报道,会常常听到这样的评述:会议报道太简单了,无外乎开会拿个材料,回报社照材料抄抄弄弄,最后检查一下出席会议的领导人名单有没有漏报,排序有没有错位,一 ...
  • 网络编辑面试笔试试题及答案[考试大论坛精品系列]
    <网络信息编辑>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被人们称为 "第四媒体"的是( ). A. 网络媒体 B. 广播 C. 电视 D. 报刊 2.以下新闻网站具有采访资格的是( ). A. 千龙网 B. 搜狐网 C. ...
  •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通讯的特征,培养阅读和写作新闻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式学习,解读标题的特定含义,体会重点语句蕴含的感情,把握文章的特殊结构,品味充 ...
  • 新闻写作1
    消息写作与角度 一.消息的写作 ㈠消息的概述 A. 消息的含义:消息是以简洁的文字迅速传播新近变动的事实,包 括新近发生的事实.某些将要变动的事实.它是目前最广泛.最 经常运用的一种新闻体裁. B. 消息的特点: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即实.快. ...
  • 供电所通讯稿
    新年"心"气象 --供电服务月活动亮相高桥供电所 (通讯员 拓伟)时维三月,春意溶溶.在集团公司开展第八个供电服务月活动的大背景 下,高桥供电所花心思安排部署,倾全力组织实施,迅速铺开了供电服务月活动的序幕. 在&quo ...
  • "我"是谁?我回答不出来---深圳特区报
    "我"是谁?我回答不出来---深圳特区报查询2008年1月9日前 回深圳新闻网首页 第C03版:副刊/对话名家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 题 导 航 第A01 : 要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扮靓城市门户 喜迎八 ...
  • 政务信息写作技巧
    2012-07-30 16:11 来自互联网 第一讲 政务信息概说 一.政务信息的含义 "政务"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政府行政事务,其内涵是对人类社会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而"信息"则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反映 ...
  • 应用文写作基础
    第一单元 导论 一.教学要求:让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的基础知识有一个概括性认识,为下面的学习奠定 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1.理解应用文的基本概念. 2.应用文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第一节 应用文概述 一.应用文的概念 应用文是国家机关. ...
  • 如何写好社会新闻
    如何写好社会新闻 作者:曹伟 来源:<科技传播>2012年第22期 摘要 社会新闻,是指显示一定"社会相"的新闻,反映当前的社会生活.社会道德.社会风尚.社会秩序以及社会与自然界特异现象的新闻,属于社会学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