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 范文中心

看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03/21

从麦可思《2012年度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看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摘 要:对麦可思就业报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高等教育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指出目前比较突出的是学校专业设置缺少特色、

专业缺乏竞争力以及学校考评制度效率低下等问题。科学定位是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及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是保证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实践积极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从而建设为以人为本的特色高等院校。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以人为本

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趋势是不可逆引入到高等教育管理中,使得高等教育机构的运作发生重要变化,以及高等院校的大量扩招引起的师资力量和管理水平的滞后性得不到解决,使的整体教学水平下降,从而导致整体毕业的大学生素质的下降。

根据麦可思2012年的就业报告,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2%,比2010届略有上升;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与本科差距持续缩小;大学毕业生失业率持续下降。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90.2%)比2010届(89.6%)略有上升。其中,本科院校2011届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8%,与2010届(91.2%)基本持平;高职高专院校2011届毕业半年后就业率(89.6%)显著上升,比2010届(88.1%)上升了1.5个百分点。本科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差距持续缩小。2009~2011届大学毕业生失业率呈现下降趋势,2011届比2010届全国大学毕业生总体失业率下降0.6个百分点(分别为9.8%和10.4%),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下降较为明显。2011届本科失业率最高的专业为生物科学与工程(14.9%),其次为美术学(14.7%);高职高专失业率最高的为应用韩语(18.6%),其次为艺术设计(15.5%)。

工学门类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持续领跑;法学门类本科毕业生、艺术设计传媒大类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低 3.2011届本科毕业生读研比例上升,3.7%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专转本 4.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2010届、2011届连续增长;工学门类本科毕业生、材料与能源大类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最高 5. 2011届就业的毕业生中,47%对就业现状满意;

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单位的三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在三年后就业的

2008届大学毕业生中,35%对就业现状满意(本科为40%,高职高专为31%)。2008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用人单位类型是“政府机构/科研事业”(本科为53%,高职高专为46%),就业满意度最低的用人单位类型是“民营企业/个体”(本科为33%,高职高专为28%)。

2012年就业“红黄绿牌”专业出炉。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动画、

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2012年高职高专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临床医学、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工商管理、法律事务、汉语言文学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以上专业与2011年的红牌专业基本相同,表明就业不好的专业具有持续性,这些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低,且薪资较低。部分红牌专业是供大于求造成的;部分红牌专业如计算机类是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的要求造成的,一方面应届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岗位,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

2012年本科就业绿牌发展专业包括: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

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审计学。2012年高职高专就业绿牌发展专业包括: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以上专业与2011年的绿牌专业相同,这些专业的社会需求旺盛、就业率持续走高、薪资走高。

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连续两届上升,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创业比例

高于本科 。2008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后有4.4%的人自主创业;仅有约1/3的半

年后自主创业的2008届毕业生三年后仍在创业,2011届大学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上升3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校友推荐度上升5个百分点。

2011届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有14.0%处于低就业状态,其中有10.4个百分点的毕业生为自愿低就业,而另有3.6个百分点的毕业生为非自愿低就业。2011届就业的本科毕业生有13.3%处于低就业状态,高职高专院校这一比例为14.6%。根据本研究之前的分析,我国2011届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约为499万人,按比例推算,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约70万毕业生处于低就业状态,其中,自愿低就业毕业生约52万,非自愿低就业毕业生约18万。

在本科专业门类中,教育学毕业生半年后处于低就业状态的比例最高,为

22.1%;医学毕业生半年后处于低就业状态的比例最低,为6.2%。在高职高专专业门类中,法律大类毕业生半年后处于低就业状态的比例最高,为37.5%;医药卫生大类毕业生半年后处于低就业状态的比例最低,为3.1%。

2011届受雇全职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4%。其中,本科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7%,比2010届下降了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为60%,比2010届上升了1个百分点。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呈现平稳趋势。受雇全职工作的2011届大学毕业生选择与专业无关工作的最主要原因是“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本科为42%,高职高专为39%),其次本科为“专业工作岗位招聘少”(27%),高职高专为“达不到专业工作的要求”(25%)。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而市场需求没有明显的增加,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就业压力大。这两年毕业生人数仍有较大增长,面对工作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现实,毕业生们要同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村富余人口进行竞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对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表明,有几个很明显的特点:

一、供需差: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

二、选材难:应届生就业不吃香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三、专业同: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四、薪酬低: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五、假招聘:有效招聘信息数量减少。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并不多,大学生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少,导致就业难。

首先我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

减弱。各级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减员增效,国有单位这些传统的就业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没有明显增加,而且还相对萎缩;

其次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明显增加,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毕业生的就业,将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再次是结构性就业不足,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很大的差距;毕业生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集中的趋势相当明显;,我们相当部分高校毕业生仍抱着进国家大学读书,要解决户口和干部身份问题,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最有保障的观念。

最后,来自农村的学生、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6.4%。

过度追求市场化,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作为高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改

革的重要目标,这虽然增强了高校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本应具有的传承性与经典性。

“当大学的‘客户’要求高校必须让他们更受就业市场的欢迎时,或要求大学的课程更为实践取向时,满足学生的需要可能就是件坏事。”[17]市场经济的呼声不断挑战大学的“围墙”,将大学变成职业养成所,而非“研究高深学问之所”。布鲁贝克曾提出“大学是否应落后于社会”这一命题,认为大学应当审慎地面对社会的变革,而不应随波逐流。 耶鲁大学就是一所坚守“保守”品性的大学。每当耶鲁出现改革激流时,都会出现保守的呼声。耶鲁的校长们通常都会呼吁学校要放缓脚步,消化和思考已有的变化,以其保守的品性营造出独具特色的大学。相比之下,我们国内有少数的大学和学院热衷于所谓的改革,社会要什么,大学就给什么;市场要什么,大学就提供什么,从而将大学变成各类“职业养成所”,大学不知不觉地被社会化、市场化了。

追求绩效虽能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与效益,改变高校行政手续繁杂、办事效率不高的现象,但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绩效评估的指标往往依赖于外部标准,从而与高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有所相违。近年,在知识经济、市场化的浪潮下,大学获得了空前的重视与发展,很多重点院校都在构想世界一流大学的蓝图。在大学繁荣的背后,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人们对大学应有的“保守”品性与精神世界有所淡忘。当高校只醉心于成为科学技术应用的孵化器时;当高校只追求成为专利技术的设计坊时;当高校只迷恋于扩张、做“大”做“强”,加速规模化效益时;当高校只看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教学,以将学生更好地“推销”到就业市场时,大学已然离它真正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远。“商业化动作方式最大的影响或许是其对大学内部变革的影响,某些学科领域备受重视,而矮化其他学科领域。此种情形是如此地严重,甚至形成了学院资本主义(academic capitalism)。”[18]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与回应。

低、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不仅关系到本人的前途和命运,而且也影响到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因此,高等院校有义务去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素质,提高学校的办学

质量。高等院校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大力发展热门专业,而要以人为本,注重大学生素质的培养,争取为社会输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力求院校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2012年大学生就业报告》 来源:麦可思研究院

[2]《大学毕业生的素质与社会适应》 来源:应届毕业生求职网

从麦可思《2012年度中国大学生就业 报告》看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年 级 专业班级 姓 名 学 号


相关内容

  • 从跆拳道的普及看中国武术的发展
    第21卷第2期2007年2月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ournalofChengduUniversity(EducationalSciencesEdition)Vol.21No.2Feb.2007 从跆拳道的普及看中国武术的发展 潘晓波 ...
  • 从睦邻政策看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和主张_郭渊
    2004年12月 第14卷 第4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China.sBorderlandHistoryandGeographyStudiesDec12004Vol114No14从睦邻政策看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和主张 郭 渊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所 ...
  • 不看不知道:一个局外人看中国和印度的关系
    战略亚洲2011-12:亚洲对其力量提升之回应--中国和印度.这是战略亚洲系列第11卷的内容,探索主要的亚洲国家及地区对中国和印度实力提升的响应.NBR与战略亚洲的特约作者M.Taylor Fravel 对话,他还是国立亚洲研究助理,麻省理 ...
  • 从世博标语翻译中的看中西方思维的不同
    从世博标语翻译中的看中西方思维的不同 时间:2011-04-22 11:45:0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胡维(2008)一般来讲,思维方式具有深远的民族文化根源.这里的翻译是不对等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以上海世博会标语为例.原标语的潜在之意 ...
  • 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以上海世博会为例 摘要:2010年上海世博会既是一次国际文化盛会,也是一次美食盛宴,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平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观念.内容.烹调方法以及方式等方面.随 ...
  • 从海防意识看中国近代衰落的原因
    从海防意识看中国近代衰落的原因 艾跃进 (南开大学军事教研室,天津300071) 摘要:海洋和海洋文明孕育了一个又一个强国,而一支强大的海军又是一个强大国家的重要标志.近代中国之衰落无疑同其海防的衰败相关.封建专制.腐败和意识形态落后,特别 ...
  • 贾丽萍:从十八大报告看中国社会保障新的发展目标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20日 10:11 作者:贾丽萍 贾丽萍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深刻阐述"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时,花大量篇幅提到社会保障建设问题,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指明了新的目 ...
  • 市场营销论文-宝马集团4p
    宝马(BMW )集团4P 策略分析 班级:110111 姓名:黎建锋 学号:11011121 一. 宝马(BMW )集团发展概况 宝马集团(BMW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是当前全世界最成功和效益最好的汽车及摩托 ...
  • [地形地势概况]
    教学笔录及评析 执教 黄薇 评析 袁书祺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我们的国土有960万平方千米,人口有l1.6亿.在这辽阔的祖国大地上,居住了汉.蒙古.西藏.维吾尔.高山等56个民族.祖国不仅人口多,民族复杂,地形也是复杂多样的.今天 ...
  • 从火炬看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火炬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源于汉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