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丽萍:从十八大报告看中国社会保障新的发展目标 - 范文中心

贾丽萍:从十八大报告看中国社会保障新的发展目标

04/04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20日 10:11 作者:贾丽萍

贾丽萍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深刻阐述“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时,花大量篇幅提到社会保障建设问题,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指明了新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可以总结为:公平、整合、深入、全面发展。这是在对当前社会保障发展阶段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提出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的部署。与五年前党的十七大报告相比,目标更加明确、任务更加具体、前景更加清晰、改革更加自信,社会保障将肩负更加重要的任务。

首次提出“发挥社会保障调节分配的作用”,是中国社会保障理念的又一次重大转变,是未来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 “社会保障要保障人民生活”的基础上,十八大报告增加了 “社会保障是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这一界定标志着中国社会保障理念的又一次转变。这一理念将会影响到今后的制度设计及实践。

中国社会保障理念经过了几次大的转变: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将社会保障与阶级相联系,认为社会保障是工人阶级应享的一项基本权利,以此理念设计的社会保障仅覆盖城镇企业职工和国家工作人员,保险费用企业和国家包办,个人没有积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间,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也作了相应调整,不过当时的定位是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的配套措施,强调个人在其中应承担的责任。在此理念下的改革使得一大批下岗职工作为企业的“包袱”被甩出了社会保障体系,由此加剧了体制内外的差距;2000年以后,社会保障改革逐渐关注到弱势群体,基本理念回归到社会公平,开始强调责任分担。这一时期受经济发展所限,社会保障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并未提上日程,主要还是发挥维护社会安定“减震器”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强调社会保障调节社会分配的功能,这表明我国已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可以加大投入力度,在观念上彻底扭转了 “社会保障是拖累经济发展的包袱”这一意识,承认了社会保障可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的作用,这是理念上的又一次重大转变。在此理念下社会保障的功能将得到强化,开始承担补救性责任之上的更高的职责。国家期望通过发挥社会保障的作用来高质量地实现缩小收入差距,有效减少社会不公、及时缓解社会仇富心理等矛盾,这对于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社会保障更加注重公平,意味着发展成果将进一步向弱势群体倾斜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 “增强公平性”,相比十七大报告,是又一个新提法。1993年中央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配原则,虽是针对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出的,但对社会保障领域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社会保障被长期边缘化,直到2000年以后随着“新农合”、“新农保”、“城居保”、“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社会养老保险”等针对弱势群体险种的陆续出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逐渐清晰,公平的重要性才得以显现。

目前社会保障项目已很全,但在各项目具体实施中部分困难群体仍游离在制度之外,保障水平低,无法公平享受社会发展成果。体现在:低保对象范围狭窄,补助水平较低,截止到2011年末,全国城乡低保对象7582.5万人,占全国人口比重为5.6%(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10%),大量低保边缘群体被排斥在外。补助标准过低,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助240.3元,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助106.1元,低于国际贫困线补助标准;“新农保”、“城居保”最低每年100元的参保门槛已经很低,但仍有一部分群体因经济困难无法参保,在其它保险中这类群体更多;流动群体因制度衔接不畅等原因,参保率极低,全国农民工人数已超过2.5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有4140万,仅占16.56%,参加医疗保险的有4641万,仅占18.56%;在社会保障内部,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愈富裕愈选择高缴费档次,享受国家高补贴,愈穷愈选择低档次缴费的“利富”等不合理的制度设计。

此次在社会保障中“增强公平性”的提法,意味着社会保障将发挥消解社会分化、贫富分化的功能,政策将进一步向弱势群体倾斜,最大限度地增加最不利者的利益,纠正以往制度设计中不合理的成份,将困难群体纳入到保护之中,让其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在保证基本生活的前提下,过得更有尊严。而其后围绕着“增强公平性”这一主题,十八大报告又作了一系列安排,包括“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对几类弱势群体的保障进行了强调,包括“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等等。

由“碎片化”到“整合”将成为今后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一大趋势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阶层日益分化,由简单的工、农、知识分子阶层演化成十多个阶层,不同的阶层对社会保障有不同的诉求,为了满足不同需求,社会保障越来越细化:事业单位职工、公务员、企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个体、农民工、农民、失地农民、城市非就业人员等都有各自不同的社会保障,这种“碎片化”是2000年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尤其是社会养老保障的最明显特征。这种碎片化的好处是让城乡居民、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居民以不同门槛进入制度,从不同水平上尽可能扩大覆盖面。同时,其缺点也在实践中暴露无疑:制度间衔接不畅,尤其是流动群体增加后,身份、职业、流动地发生了变化,制度间转换成了参保的最大障碍;待遇不同,导致某种程度的社会不公,尤其是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和企业职工间,农民和市民间的社会保障待遇相差悬殊,拉大了收入分配的差距;居民以不同身份参加两个以上社会保险,多占国家补贴重复受益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从而给整个制度的有效运转带来了混乱和不公。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要 “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表明中国已经有能力逐步改变碎片化的局面,同时也是中央对各地实践的认可和升华,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继“新农合”和“新农保”后,城镇非就业人群也被纳入养老和医疗的范围,各地纷纷出台了城镇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而这一制度与农村的养老和医疗制度在制度模式等方面高度一致,所以两种制度的整合被提上了日程,目前全国已有13个地区实现了两种制度的整合,十八大报告中对整合的要求会加速这一进程。

社会保障整合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走向,也是中国政府在对前期社会保障发展成果反思基础上的重构。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整合只是一个开始,整合将成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趋势,梯次推进将是较好的整合模式。随着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障的最终统一,一些相关制度,如城乡最低生活制度、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社会保障制度等也有可能实现整合,进而在大的保障项目间形成有效衔接,最后碎片化的制度有望变成完整的、有序组合的、公正公平的体系,真正发挥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正的作用。

改革将更加自信和深入

中国式改革一直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进行,在社会保障领域基本遵循局部试点—总结经验—全面铺开的道路,由点及面,避免冒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还出现“探索建立”这样的词,但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这类词语已不见踪影,而是语气更加确切、用词更加肯定,说明我们的改革更加自信,已达到了较高层次,可以用三十多年总结出的理论来指导实践。

这种自信来源于社会保障建设改革三十年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改变了单位保障的模式,社会保障走向社会化;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初步搭建起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吸收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模式的优势,创建了符合中国特点的部分积累制保险模式,除养老、医疗外,又陆续建立了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形成了五大支柱性保险;2000年以后社会保障覆盖面迅速扩大,建立了农民的医疗、养老保险,企业下岗职工保障、个人账户亏空等历史遗留问题相继得到解决,国家财政有了实质性投入,国家、单位、个人责任共担的社会保障格局基本形成。在这些实践中积累的大量鲜活经验足以形成理论体系,来指导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与我们所处时代相适应的制度安排。

从十八大报告中同样可以看出,改革将更加深入。自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出台后,社会保障建设中弥补制度缺失的工作已基本完成,社会的安全之网已然织就,形成了以社会保险为基石,以社会救助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个人积蓄为补充,以保障性住房体系为配套,以社会福利为辅助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一体系面临的进一步任务就是不断完善和深入调整。当前这一体系暴露出的最紧迫的问题有三:

一是随着保障资金的不断扩大,基金运营和安全问题被提上日程。

二是随着保障项目的增多,基层经办力量明显不足,这直接影响到社会保障的高效运转。

三是流动人群增多,导致扩面困难。

党的十八大对此都作了导向性要求:提出要重视基金运营和安全问题,“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提出要“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提出要“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这些都表明,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在应对现实矛盾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制度完备、实质公平、全员覆盖、基金安全、基础制度统一、管理现代将是未来中国社会保障的主要发展方向。

(作者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相关内容

  • 工业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构成初探_郭丽萍
    研究与探讨 doi:10.3969/j.issn.1005-152X.2015.07(2).009 物流技术2015年第34卷7月刊(下半月) 工业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构成初探 郭丽萍 (湖北泰昆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湖北 [摘 襄阳441000) ...
  • 20**年两会心得体会范文精选
    这篇<2015两会心得体会范文精选>由应届毕业生心得体会栏目为大家整理收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5两会心得体会一 又到三月,全国人大代表带着各省人民的期盼,聚集北京.聚焦2015年全国两会的关键词:发展生态环保.美丽中国 ...
  • 当前_中国梦_的研究综述
    2013年第4期 (总第 210 期)社会主义研究SOCIALISM STUDIES2013No. 4, Serial No. 210 当前"中国梦"的研究综述 史为磊 [摘要] 紧密跟踪当前"中国梦" ...
  • 美业开幕词怎么写
    开幕词怎么写 (一)开幕词的涵义 开幕词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在举行隆重会议开始时,由会议主持人或主要领导人所作的重要讲话的文稿. 开幕词是会议的序曲,对会议起着指示.介绍的作用,使与会者对会议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开幕词具有宣告性 ...
  • 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学习要点概述
    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学习要点概述 根据胡锦涛主席政治报告全文整理 ( 2011年11月20日 ) 1.十八大召开的时间? 十八大的全称叫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十八大11月8日开幕,会期七天,于11月14日闭幕. 2.十八大召开的重 ...
  • 民主党派人士学习十八大报告心得体会
    民主党派人士学习十八大报告心得体会 中共十八大报告高屋建瓴.总揽全局,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报告,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回应了人民的关切,体现了人民的期盼,是中国共产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和发展, ...
  • 舞蹈[月光]观后感
    <月光>观后感 一直以来,"舞蹈"一词在人们的心中都是美的代名词,尤其是在一些女孩的心中,我相信每个女孩都希望自己能美美地舞上一曲.所以,对舞蹈知之甚少的我,也抱着对舞蹈的喜爱之情,选修了<舞蹈鉴赏&g ...
  • 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以上海世博会为例 摘要:2010年上海世博会既是一次国际文化盛会,也是一次美食盛宴,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平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观念.内容.烹调方法以及方式等方面.随 ...
  • 李时珍评价单.doc王丽萍
    <李时珍>问题导读-评价单 班级:三(一)姓名: 指导教师:王丽萍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李时珍一心为病人解除痛苦而学习的好思想,学习他不 怕艰辛编写<本草纲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