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后现代主义设计艺术的多元化 - 范文中心

浅谈后现代主义设计艺术的多元化

03/26

设计史论文

班级:艺设09-2

姓名:李风雨

学号:090544205

浅谈后现代主义设计艺术的多元化

所谓后现代主义就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思潮。它包含了艺术、设计、文学、语言、历史、政治、伦理、哲学等诸多领域。后现代主义是欧美发达国家以晚期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为背景,掀起批判、否定、超越现代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运动,是当代西方社会经济、政治观念的反映。

那么为什么说后现代主义设计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呢?这是相对现代主义设计而言的。现代主义设计自20世纪初产生,到20世纪30年代成熟,到20世纪50、60年代逐渐衰落的几十年时间里,一直是世界设计艺术的主流,并形成一种国际性设计艺术思潮。这一时期,虽然各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着文化和环境的差异,表现出各自的设计个性,但整体上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如出一辙,大同小异。其中,在建筑设计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也就是外观的“火柴盒”式造型。于是,宣扬走多元化和多品味的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打破和否定了现代主义设计单一和统一的造型样式。

二战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随着西欧各国经济的复苏与崛起,发达国家逐步从战争的创伤中走了出来。世界经济和政治秩序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新技术革命带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新技术广泛出现。在这种世界大环境下,后现代主义呼之欲出。

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动这场运动的发生呢?我认为是人们观念的转变和新的消费群的成长。二战后,许多殖民国家获得新生,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人权运动和自由主义更是推波助澜。人们的思潮开始多元化发展,再不像战前那样生活在保守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年轻人大多都是战后出生的,他们虽然没有受到战争的洗礼,但是也是在东西冷战的的岁月下成长的。他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不再像父辈那样充满着理性和执着的思考,比如说面对越战和肯尼迪被刺,他们更显得彷徨和无助。新兴一代的思想观念经过了激烈的碰撞,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成为社会主要消费群体。然而,他们对产品的要求更加人性化,他们开始摒弃传统价值观念,表现出对新事物的迫切渴望。同样,这也决定着单一垄断设计艺术的形式开始逐渐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多元的、包容的、开放的的设计艺术表现形式。另外,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十几年的重建和发展,它们也从战后的废墟中逐渐恢复元气,经济的好转促使了国家和民众的购买力普遍提高,为新兴一代年轻人消费观念的形成和欲望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后现代主义,实际上意味着经历了几百年的工业文明正处在一个分割和调整的过程中。

从设计文化的角度来说,后现代主义意味着对现代主义设计那种单一、呆板、没有人情味的形式的决裂和挑战。后现代艺术在艺术创作中所表现的突破一切禁忌和界限,追求自由的精神是其基本思想。这不仅是生活在那个时期人们的精神写照,而且是其对现代艺术进行批判的一个出发点,其不满现代艺术对形式,体系,观念等的束缚,不愿艺术创作和创新停滞不前,不愿看到旧思想、旧文化、旧方式充斥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这也就是后现代艺术所说的“不确定性”。也体现了后现代艺术颠覆传统无止境之精神,表现了艺术对于颠覆旧的文化所表现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后现代艺术否定传统艺术之目的不是不要艺术,而是在寻求没有任何限制的新艺术和大自由,是先解构而后再建构的过程,从而使文化艺术多元化、大发展、大繁荣,给新一代的人们带来全新全面的艺术形式。

重新判定设计与技术、与艺术、与生活世界的关系,追求文化和风格的多样化,追求设计观念上的宽容态度,塑出富于人性的、装饰的、变化的、复杂的、传统的、表现的风格,这在设计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这种状态本身就是一种风格。这就是我想要说的“多元化、多样化、包容性”的后现代设计艺术风格。众所周知,越是社会动荡、越是思想碰撞的年代文化越是能够大发展,我国历史上曾经有两次这样的发展过程,第一次在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正向封建社会转型,当时阶级矛盾激化,各种思想针锋相对,交融碰撞,从而造就了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辉煌岁月。古人的先哲思想和典籍文著就是主要从那个时期影响以后的我国历史进程。第二次则在清末民初,我国又迎来了一个文化的大发展。同样,后现代艺术正值东西方冷战的激烈时期。虽然世界上没有大的硝烟战火和动荡,但是苏美霸权主义横行世界。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中东战争等局部战争一轮接一轮的在地区上演,霸权主义国家无时不刻都有剑张弩拔之势,当时的世界并不太平。越是有压迫,民众的自由呼声就越大。人们迫切需求自己的思想观念要与新兴科技革命成果达到精神上的默契交流,也即是充满人性化和人情味的设计理念。

在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的设计中,建筑设计家摩尔把文化多样性付诸实施。意大利广场的建造是要为在美国的意大利人的社团提供节日和庆祝活动用的场地。广场的设计除了充分考虑了城市的文脉以外,主要是尽可能地体现多种文化的交融和共生的理念。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地表现意大利的文化传统,以唤起意大利人的文化认同感,摩尔大胆运用了各种古典主题,以喷泉、立柱式、强烈的地面色彩、拉丁字雕刻以及意大利半岛平面直观而准确地象征意大利的历史和早期建筑风格。另外,摩尔还从其他方面借用象征性的文化符号,以使这座建筑能与多种文化情趣的人对话和交流。这充分表明了后现代主义设计艺术追求多元化和注重人们心理感受的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运动给世界产生的影响就像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那样打破了中世纪政教合一黑暗腐败的统治。它虽然没有那样的彻底性和空前解放性,但是给世界文化艺术带来了方向性和新的发展机遇,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同时,这对我国的文化建设也有某种借鉴意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坚持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和前提下,广泛引进和吸收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有益文化和观念,把这些为我所用,汲取养分,消化吸收,创造出代表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使文化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真正把这种软实力服务于人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关内容

  • 幼儿园课程现状与思考
    摘要:在世界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我国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呈现一种对现有幼儿园课程进行反思.对一些主流的教育观念进行质疑并崇尚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思维方式,幼儿园课程改革呈现多元化.本文主要概述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多元化主要体现的几个方面,同时在这几 ...
  • 工业设计史(重点整理)
    1.人类设计活动的历史发展概要 分为三个阶段,即设计的萌芽阶段.手工艺设计阶段和工业设计阶段. 萌芽阶段从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制作石器时已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一定程度的标准化,人类的设计概念便由此萌发了.到了新石器时期,陶器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开 ...
  • 二十世纪中国阶级论文学史观的嬗变
    [摘要]20世纪中国阶级论文学史观是特定历史情景下的产物,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较大影响.它可以溯源于五四新文学思潮,在与其他非主流文学史观的竞争中,因其革命性与政治性特征,流行于50年代,在60年代达到顶峰,最终走向瓦解.80年代之后,在检 ...
  • 校本课程发展的历史
    校本课程发展的历史 一.古代的校本课程 国外校本课程的历史渊源是很悠久, 可以说, 它与学校教育的历史几乎一样悠久的, 因为我们不难发现, 早在古代时期, 学校的课程在较大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乃是由学校自己决定的.而且, 由于古代社会中社会结 ...
  • 对高层建筑外立面设计的分析
    [摘要]我国正处于转型过渡时期的城市建筑设计中,到处都充斤着新旧价值观念的角力与中外地域文化的碰撞.这也反映了当代社会由于经济高速发展而导致的人们价值观.世界观的频繁更新,人们的文化和审美的积淀周期正越来越短.本文主要对高层建筑外立面的设计 ...
  • 高职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
    高职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 薛铭 [摘要]当前,高职学生的价值观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受社会多元化价值影响,部分高职学生存在价值观倾斜的现象.文章对影响高职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要结合高职学生发展规律,优化育人 ...
  • 孙绍振:多元解读和一元层层深入--文本分析的基本理论问题
    孙绍振 1960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在北大任助教.由于"反右"时期坚持为"右派"辩护之旧帐,1961年被重新分配到福建华侨大学中文系.20世纪90年代先后在德国特里尔大学进修,美国南俄勒冈大学英文系 ...
  • 案例3-11新加坡国有企业改革启示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9月第8卷第5期 新加坡国有企业改革启示 晓君,李曼丽 (东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辽宁沈阳 110004)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成与败,关系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能否成功,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建 ...
  • 试论现代美术的发展与基本特征
    现代美术与传统美术在审美水平上有明显的不同之处.与传统美术写实再现的审美特征相比,现代美术的审美标准更加多元化体现,倾向主观精神表现发现和创造的体现,过程化的体现,艺术生活化体现.根据对现代美术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分析,我们从很多的方面对现代 ...
  • [巴黎两百年]内容大纲
    <巴黎两百年> 内容大纲 2013/2/28 1. 2. 近代服装(融入工业文明和都市化进程) a.新古典主义时代(1789-1825) b.浪漫主义时代(1825-1850) c.新洛可可时代(1850-1870) d.巴斯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