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和贝壳教案 - 范文中心

蝉和贝壳教案

08/01

1 《蝉》《贝壳》教案与反思、说课与实录

《蝉》《贝壳》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1、学习先抑后扬及细致入微地描写小物而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2、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二、过程与方法

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三、情感与价值: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难点: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文导入:

新课导入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2、以席慕蓉的一首诗或一段散文导入,引起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兴趣。例如:

(1)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一篇虚幻的神话 任它/绿草如茵 花开似锦/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在坠落的昏眩里/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摘自《无怨的青春?距离》)

(2)我喜欢回顾,是因为我不喜欢忘记。我总认为,在世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刻似乎都有一种特定的安排,在当时也许不觉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来,却都有一种深意。我有过许多美丽的时刻,实在舍不得将它们忘记。(摘自《成长的痕迹?回顾所来径》)

(3)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摘自《生命的滋味》)

二、介绍作者。

1.小思简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2.席慕蓉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1981

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2.指导朗读。 (1)字音:蝉(chán )收敛( liǎn )颤动(chàn )聒(guō )宽恕(shù) (2)字义:卑微:卑贱微小,地位底下。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苟,敷衍了事,马马虎虎

三、整体把握,问题探究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指导朗读。 (1)字音:蝉(chán )收敛( liǎn )颤动(chàn )聒(guō )宽恕(shù) (2)字义:卑微:卑贱微小,地位底下。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苟,敷衍了事,马马虎虎

2、读《蝉》这一篇文章,思考:蝉的特点有哪些?文章怎样借这些特点来探索怎样的生命意义?

对 比

聒噪、 心烦 地下埋17 年、只活一个夏天

蝉 ----珍爱生命,让它有意义

微小、病弱 延续生命、 好好活着

先抑 后扬 3、《蝉》中,第四段有何作用?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起过渡作用,也是文章由抑转扬的转折点。

4、《蝉》一文的写法分析: a、对比 b、先抑后扬

5、读《贝壳》,思考:作者是如何从贝壳的身上感悟生命的意义的?

花纹精致 做好自己能做的事

贝壳

生命卑微 让生命有价值意义

以小 见大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请学生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 明确: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

品读课文,揣摩字句,讨论交流。

(1)《蝉》中的“想起秋风颜色”,“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2)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3)《贝壳》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着、努力而感动。

(4)《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着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

三、小结

苏联着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由本文我们可以深刻的体会到:无论生命是多么的脆弱、卑微和短暂,我们都应该珍惜生命,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并努力使它充满意义。

四、作业:课外搜集—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着追求的名人事例,结合自己的人生理想谈谈自己当如何奋斗人生,并写成300字左右的小短文。

作者:网络教师 2009-7-13 15:29:43 打印 回复 短信

--------------------------------------------------------------------------------

2 《蝉》《贝壳》教案

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4、领悟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生活、认真对待生命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2、联系生活,深人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1、识记字词:收敛宽恕短暂脆弱卑微一丝不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导入新课

生命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生命是智慧的火花,点缀着灿烂的星空;生命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竞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似的自由遨游。夏天里不断聒噪着的蝉,海边一枚小小的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板书课题。

作者简介

简要介绍作者。

小思,原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原籍广东番禺,一九三九年香港出生,一九六四年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毕业,翌年进入罗富国师范学院进修,获教育文凭。七三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八一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等。

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1943年生于四川重庆,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美术论著小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

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

明确学习日标。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抽男女学生各一名)。

自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a、《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b、《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小组讨沦交流明确:

a、“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厂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b.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步想到自

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研读与赏析

再次默读全文,思考下面问题:

1、《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2、《贝壳》—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3、《贝壳》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巳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尸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学-的心”?

4、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讨论后明确:

1、我们一般是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有新意。它赋予秋风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厂进来。言少而意浓。

2、此句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点,空间要多一点,以,一颗感激的心情表达珍惜、回馈生命的激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3、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不是人们对她的绝对地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著的爱的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白谦的说法,其实足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4、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都细致人微,笔触清柔而自然。

不同之处:(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蝉的生命意义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丁白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留下令人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把着力点放在过程上,既要看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还要看是否做到全员参与和全程体验,更要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以及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拓展延伸

清同学们收集一些有关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让同学们自己去欣赏和品评。

生命是盛开的鲜花.用它艳丽的花瓣铺就人生的道路:生命是美妙的乐章,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生活的旋律;生命是翱翔的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阔的天宇;生命是奔腾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气势冲垮陈旧的桎梏。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打算怎样做,才让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更有意义?

(解答这类题目必然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实践语文。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

水来。”鲜活的社会生活永远是学好语文的不竭源泉和重要保证)

教师小结

这两篇短文都从细小、具体的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索。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逝者如斯,青春不再。躯体的老化是自然规律.但人只要我们保持心灵的春天,生命将永远年轻!

作业

1、实践作业:课外搜集——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人事例,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

2、写作: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生命是广袤的星空,绽放着智慧的花朵。请以“感受生命”为话题写——篇文章。要求:题目自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

作者:网络教师 2009-7-13 15:30:20 打印 回复 短信

--------------------------------------------------------------------------------

3 《蝉》《贝壳》教案

短文两篇(蝉,贝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

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情感与价值

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以席慕蓉的一首诗或一段散文导入,引起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兴趣。例如:

(1)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一篇虚幻的神话 任它/绿草如茵 花开似锦/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

/在坠落的昏眩里/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摘自《无怨的青春?距离》)

(2)我喜欢回顾,是因为我不喜欢忘记。我总认为,在世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刻似乎都有一种特定的安排,在当时也许不觉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来,却都有一种深意。我有过许多美丽的时刻,实在舍不得将它们忘记。(摘自《成长的痕迹?回顾所来径》)

(3)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摘自《生命的滋味》)

二、介绍作者。

1.小思简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2.席慕蓉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

2.请学生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明确: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

品读课文,揣摩字句,讨论交流。

(1)《蝉》中的“想起秋风颜色”,“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2)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3)《贝壳》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4)《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著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

三、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四、作业

课外阅读欣赏席慕蓉或小思的几篇诗文,留给学生。

作者:网络教师 2009-7-13 15:31:52 打印 回复 短信

--------------------------------------------------------------------------------

4 《蝉》《贝壳》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3、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4、对比探究阅读;

情感与价值目标:

5、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重点:

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教学难点:

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对比探究阅读

教学课时:1课时 (总第6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二、新授

(一)夯实基础

1、知人论世

小思简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2、席慕蓉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

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2、字词过关

shōuliǎn kuānshù zàn cuìruò bēiwēi gǒu

收 敛 宽 恕 短暂 脆 弱 卑微 一丝不苟

(二)研读文本

1、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抽男女学生各一名)。

(3)自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a、《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b、《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a、“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厂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b.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整体阅读,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要求学生联系文章的主旨以及问题所处的具体语境作深入地分析、解答)

2、研读与赏析

再次默读全文,思考下面问题:

①《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②《贝壳》—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③《贝壳》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巳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尸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学-的心”?

④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讨论后明确:

①我们一般是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有新意。它赋予秋风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厂进来。言少而意浓。

②此句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点,空间要多一点,以,一颗感激的心情表达珍惜、回馈生命的激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③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不是人们对她的绝对地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著的爱的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白谦的说法,其实足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④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都细致人微,笔触清柔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蝉的生命意义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丁白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留下令人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把着力点放在过程上,既要看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还要看是否做到全员参与和全程体验,更要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以及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

这两篇短文都从细小、具体的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索。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逝者如斯,青春不再。躯体的老化是自然规律.但人只要我们保持心灵的春天,生命将永远年轻!

四、作业(拓展)

1、实践作业:课外搜集——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人事例,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

2、收集一些有关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自己去欣赏和品评。

3、作业本:练习二

板书设计:

蝉 聒噪、瘦弱————延续生命

抑 ———— 扬 哲理:„„„„

贝壳 生命脆弱、卑微————居所精致、仔细

教学后记:

作者:网络教师 2009-7-13 15:37:20 打印 回复 短信

我们都在俱乐部,点击注册加入!

点击分享>>

--------------------------------------------------------------------------------

5 《蝉》《贝壳》教案

《蝉》《贝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2、知识目标: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3.能力目标: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培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 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

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感悟。抓住事物描写的语句,深入细致探究课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蝉

教学过程

一、预习

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朗读课文,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就课文不理解的地方质疑

二、导入

1.作者介绍

本文选自《承教小记》,作息和小思,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1939年在香港出生。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81年或香港大学硕士学位。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出版散文集《路上谈》、《日影行》、《不迁》、《彤云笺》等

2.导语

同学们对蝉一定很熟悉,蝉是儿童的伴侣,蝉是夏的歌手。但是你们知道蝉的一生,为了一个夏天的歌唱,甚至在黑暗地底下努力奋斗了六年,多则十七年。我们该向蝉学点什么?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探究质疑:思考研讨与练习一,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 扬在哪里?

讨论归纳:文章开头写蝉使事忙得人听了很烦,再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可以表现了蝉的惹人讨厌和微不足道的一面,这是抑。 然而得知蝉17年埋在泥土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作者被蝉活着的生命的意义所感动,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这是扬。

3、探究质疑:蝉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本来的生活历程就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4、探究质疑: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讨论并归纳: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5、探究质疑:最后一句“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有颜色

吗?作者这样说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

讨论并归纳:我们一般是听到秋风的声音,但是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疏朗的天空等等都融入秋风中,言少而意浓。

6、讨论: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癌症少女张漠然的故事。张漠然年轻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的搏斗着。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漠然的生命,但他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 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今天我们学习的《蝉》这篇课文,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探究思考)

四、课堂小结

蝉虽然烦人、弱小、微不足道,但是蝉的一生的经历给人的启示确实是深刻的。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第二课时贝壳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二、导入

1.作者介绍

席慕容,生于1943年,台湾女诗人,出生在四川。1981年,台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出版七次,造成:“席慕容旋风”。席慕蓉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性诗人,又是一位卓越的女画家,因此,她的诗具有极强的画面感。诗情画意、情景交融是她诗的最显著的特征。她的诗空灵、奇幻、辽远,令人回味无穷,同时又深沉、豪放、旷达,具有极强的个人特征和风格,精炼隽永而富于哲理是她诗的另一个特点,因此耐读。

主要作品《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写给幸福》《河流之歌》、《有一首歌》等。

2.导语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经常能看到身边大大小小的事物,但是我们是否留心去观察它呢?是否通过它的表象去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呢?这两篇短文都各我们很好的借鉴。希望同学们能像作者一样,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正课

1.探究质疑:作者为什么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宝贝”?

讨论并归纳: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我的一圈的复杂的图样。

2.探究质疑:作者看到这美丽的贝壳感悟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地用心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是有限,但总比贝壳的生命要长一些。空间要多一些,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地面对它,创造它,让他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3.探究质疑:文章结尾的一句“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呀!”中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事实自己所能做到的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的事情,它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

业,只是对自己的生命做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它的绝对的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着和单纯的意思。

4.探究质疑:对比阅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讨论并归纳:

同:两篇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从身边的小事物,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异:(1).两篇文章主体不同。《蝉》启示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贝壳》启示我们应该好好地面对生命,创造他,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2)写作手法不同。《蝉》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首尾照应的首发。《贝壳》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把人的生命与贝壳进行比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出异彩。

(3)、描写手法不同。《蝉》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了“朋友”的话,揭示了蝉的生活历程,蝉的生活意义。《贝壳》则直接对贝壳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5、探究质疑:能否也像作者一样,据一个身边的小事物,谈谈你对生命的感悟?(师生交流,讨论归纳)

四、课堂小结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痛苦又何尝不是一种美丽呢?”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位同学都珍惜生命,珍惜时间,让生命更有意义。

五、作业布置。

作者:网络教师 2009-7-13 15:38:53 打印 回复 短信

我们都在俱乐部,点击注册加入!

--------------------------------------------------------------------------------

6 《蝉》《贝壳》教案

《短文两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先抑后扬及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2、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3、学习两篇文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特点

4、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重点难点

1、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2、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二、作者简介

小思,原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美术论著小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

三、课文朗读:可以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

零落、收敛、宽恕、卑微、一丝不苟

四、整体把握,问题探究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读《蝉》这一篇文章,思考:蝉的特点有哪些?文章怎样借这些特点来探索怎样的生命意义?

小 17年 好

对 比 好 珍爱生命,让它有意义

蝉 响 90天 活

烦 先抑 思 后扬

2、《蝉》中,第四段有何作用?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起过渡作用,也是文章由抑转扬的转折点。

3、《蝉》一文的写法分析: a、对比 b、先抑后扬

4、读《贝壳》,思考:作者是如何从贝壳的身上感悟生命的意义的?

花纹 精致

小 不辜负生命

贝壳 生命 见 卑微 让它有意义

做好自己能做的事

五、比较阅读

相同点: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点: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六、课堂小结

1、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由本文我们可以深刻的体会到:无论生命是多么的脆弱、卑微和短暂,我们都应该珍惜生命,并努力使它充满意义。

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人生理想谈谈自己当如何奋斗人生,并写成300字左右的小短文。

2、实践作业:课外搜集—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人事例,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

作者:网络教师 2009-7-13 15:39:34 打印 回复 短信

我们都在俱乐部,点击注册加入!

--------------------------------------------------------------------------------

7 《蝉》《贝壳》教案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4、领悟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生活、认真对待生命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2、联系生活,深人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1、识记字词:收敛宽恕短暂脆弱卑微一丝不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导入新课

生命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生命是智慧的火花,点缀着灿烂的星空;生命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竞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似的自由遨游。夏天里不断聒噪着的蝉,海边一枚小小的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板书课题。

作者简介

简要介绍作者。

小思,原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原籍广东番禺,一九三九年香港出生,一九六四年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毕业,翌年进入罗富国师范学院进修,获教育文凭。七三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八一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等。

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1943年生于四川重庆,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美术论著小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

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

明确学习日标。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抽男女学生各一名)。

自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a、《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b、《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小组讨沦交流明确:

a、“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厂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b.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研读与赏析

再次默读全文,思考下面问题:

1、《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2、《贝壳》—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3、《贝壳》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巳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尸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学-的心”?

4、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讨论后明确:

1、我们一般是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有新意。它赋予秋风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厂进来。言少而意浓。

2、此句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点,空间要多一点,以,一颗感激的心情表达珍惜、回馈生命的激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3、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不是人们对她的绝对地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著的爱的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白谦的说法,其实足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4、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都细致人微,笔触清柔而自然。

不同之处:(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贝壳》则

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蝉的生命意义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丁白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留下令人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把着力点放在过程上,既要看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还要看是否做到全员参与和全程体验,更要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以及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拓展延伸

清同学们收集一些有关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让同学们自己去欣赏和品评。

生命是盛开的鲜花.用它艳丽的花瓣铺就人生的道路:生命是美妙的乐章,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生活的旋律;生命是翱翔的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阔的天宇;生命是奔腾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气势冲垮陈旧的桎梏。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打算怎样做,才让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更有意义?

(解答这类题目必然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实践语文。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鲜活的社会生活永远是学好语文的不竭源泉和重要保证)

教师小结

这两篇短文都从细小、具体的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索。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逝者如斯,青春不再。躯体的老化是自然规律.但人只要我们保持心灵的春天,生命将永远年轻!

作业

1、实践作业:课外搜集——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人事例,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

2、写作: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生命是广袤的星空,绽放着智慧的花朵。请以“感受生命”为话题写——篇文章。要求:题目自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

作者:网络教师 2009-7-13 15:40:07 打印 回复 短信

蟠桃网,中国中小学教育知名门户网站!我们都在俱乐部,点击注册加入!

--------------------------------------------------------------------------------

8 《蝉》《贝壳》教案与反思、说课与实录

3 短文两篇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蝉[①]小思

今年,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一天,在树下拾得一只病蝉,透明的翅收敛[②]了,身躯微微颤动,没有声响。它就是曾知知不休的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③]?那只不过是夏天罢了!

朋友说:知道么?它等了17[④]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17年埋在泥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

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

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⑤]了那烦人的聒聒!

1980年6月23日

贝壳[⑥]

席慕蓉

在海边,我捡起了一枚小小的贝壳。

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我一圈的复杂图样。怪不得古时候的人采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海边捡起这一枚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过的小小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在阳光、砂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贝壳中生命所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

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研讨与练习

一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语句的深刻意蕴。

1.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2.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三对比阅读两篇课文,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读一读,写一写

零落断续收敛宽恕卑微一丝不苟

--------------------------------------------------------------------------------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2、知识目标: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3.能力目标: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培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 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

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感悟。抓住事物描写的语句,深入细致探究课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蝉

教学过程

一、预习

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朗读课文,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就课文不理解的地方质疑

二、导入

1.作者介绍

本文选自《承教小记》,作息和小思,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1939年在香港出生。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81年或香港大学硕士学位。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出版散文集《路上谈》、《日影行》、《不迁》、《彤云笺》等

2.导语

同学们对蝉一定很熟悉,蝉是儿童的伴侣,蝉是夏的歌手。但是你们知道蝉的一生,为了一个夏天的歌唱,甚至在黑暗地底下努力奋斗了六年,多则十七年。我们该向蝉学点什么?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探究质疑:思考研讨与练习一,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 扬在哪里?

讨论归纳:文章开头写蝉使事忙得人听了很烦,再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可以表现了蝉的惹人讨厌和微不足道的一面,这是抑。 然而得知蝉17年埋在泥土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作者被蝉活着的生命的意义所感动,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这是扬。

3、探究质疑:蝉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本来的生活历程就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4、探究质疑: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讨论并归纳: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5、探究质疑:最后一句“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有颜色吗?作者这样说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

讨论并归纳:我们一般是听到秋风的声音,但是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疏朗的天空等等都融入秋风中,言少而意浓。

6、讨论: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

们大家讲述的是癌症少女张漠然的故事。张漠然年轻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的搏斗着。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漠然的生命,但他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 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今天我们学习的《蝉》这篇课文,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探究思考)

四、课堂小结

蝉虽然烦人、弱小、微不足道,但是蝉的一生的经历给人的启示确实是深刻的。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第二课时贝壳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二、导入

1.作者介绍

席慕容,生于1943年,台湾女诗人,出生在四川。1981年,台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出版七次,造成:“席慕容旋风”。席慕蓉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性诗人,又是一位卓越的女画家,因此,她的诗具有极强的画面感。诗情画意、情景交融是她诗的最显著的特征。她的诗空灵、奇幻、辽远,令人回味无穷,同时又深沉、豪放、旷达,具有极强的个人特征和风格,精炼隽永而富于哲理是她诗的另一个特点,因此耐读。

主要作品《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写给幸福》《河流之歌》、《有一首歌》等。

2.导语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经常能看到身边大大小小的事物,但是我们是否留心去观察它呢?是否通过它的表象去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呢?这两篇短文都各我们很好的借鉴。希望同学们能像作者一样,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正课

1.探究质疑:作者为什么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宝贝”?

讨论并归纳: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我的一圈的复杂的图样。

2.探究质疑:作者看到这美丽的贝壳感悟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地用心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是有限,但总比贝壳的生命要长一些。空间要多一些,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地面对它,创造它,让他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3.探究质疑:文章结尾的一句“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呀!”中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事实自己所能做到的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的事情,它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是对自己的生命做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它的绝对的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着和单纯的意思。

4.探究质疑:对比阅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讨论并归纳:

同:两篇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从身边的小事物,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异:(1).两篇文章主体不同。《蝉》启示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贝壳》启示我们应该好好地面对生命,创造他,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2)写作手法不同。《蝉》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首尾照应的首发。《贝壳》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把人的生命与贝壳进行比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出异彩。

(3)、描写手法不同。《蝉》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了“朋友”的话,揭示了蝉的生活历程,蝉的生活意义。《贝壳》则直接对贝壳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5、探究质疑:能否也像作者一样,据一个身边的小事物,谈谈你对生命的感悟?(师生交流,讨论归纳)

四、课堂小结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

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痛苦又何尝不是一种美丽呢?”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位同学都珍惜生命,珍惜时间,让生命更有意义。

五、作业布置。


相关内容

  • [在金色的海滩上]教案设计
    <在金色的海滩上>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讲的是发生在海滩上的故事.主要讲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小姑娘为画家看衣服:第二件事是画家送贝壳给小姑娘,小姑娘不收:第三件事是在回家的路上,画家故意将贝壳丢在沙滩上要小姑娘捡,小姑娘捡 ...
  • 3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
    3<短文两篇>教案 [教学设计] 一.作者简介 1.小思,原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 ...
  • 最新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石头书优秀教案(精品)
    17.石头书(第一课时)教 学 目 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勘探"."地壳"."刨根问底"等词语的意思. 教 学 过 程 一.谈 ...
  • 小学六年级奥数教案比和比例2
    小学六年级比和比例 姓名: 例1 已知3∶(x-1)=7∶9,求x. 例2 六年级一班的男.女生比例为3∶2,又来了4名女生后,全班共有44人.求现在的男.女生人数之比. 分析与解:原来共有学生44-4=40(人),由男.女生人数之比为3∶ ...
  • 寻找达尔文的足迹教案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研究与实践 寻找达尔文的足迹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搜集的有关进化问题的资料分析,体验到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尝试运用不同的方式分析信息资料,对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2.在探 ...
  • 人类的老师教案
    一.导入 1. 复习字词 2.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类的老师,那么人类的老师到底是谁呢? a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人类的老师来. b 指名回答问题,板书种种生物 3. 由于老师一般都是人,而这里面的老师缺失值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 ...
  • 09年高考语文话题作文结尾技巧教案
    09年高考语文话题作文结尾技巧 "结尾"是作文的一道重要的"工序",写得不好,会使文章显得结构松弛,黯然失色;写得好,则可以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大添异彩,真可谓"回眸一笑百媚生". ...
  • 苏教版六上美术教案
    苏教版六上美术<现代建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欣赏中外著名建筑, 了解中外建筑的艺术特色及高超的设计水平, 了解建筑实用与审美结合的艺术特性.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建 ...
  • 20**年八年级上生物教案3
    平川区魏家地学校初中第 学期教案 日期: 年 月 日~ 月 日 周次 第3周 周课时 共 2 课时 年级.科目 八年级生物 教师 李刚宁 教学内容 第二节 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 第 一 课 时 [学习目标] 1.概述动物的主要特征 . 2.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