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亥革命 - 范文中心

论辛亥革命

06/21

中 文 摘 要

辛亥革命是在民族危机空前加重,民族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的情况下爆发的,它是由孙中山领导的,是一次资产阶级领导的并不彻底的民主革命,它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历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救亡图、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260多年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它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人民获得了一些自由和权利。但最后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民主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论辛亥革命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和封建压迫的加重,使中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激化,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因而不断高涨。

与此同时,国内外出现许多革命团体。影响较大的有兴中会、华兴会等。一九〇五年七月二十,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一九一一年清政府“铁路国有”的政策点燃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驻军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一月之内,有十三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的统治,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初十,孙中山以16票的绝对多数当选为中华民国

第一任临时大总统。一九一二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三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成立;二十八日,各省代表会议改组为临时参议院,成为临时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一九一二年三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1.武昌起义的背景

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社会基础:清政府“新政”“预备立宪”的改革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军事基础:一系列武装起义

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

直接因素:共进会和文学社的积极准备

1.1一系列起义

1906年12月,萍浏醴起义(同盟会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1911年 广州黄花岗起义(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

1.2革命团体

兴中会创始人:孙中山

口号:振兴中华

时间,地点:1894

年 美国檀香山

性质: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地点:1905年 日本东京

组成人员:兴中会、华兴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主

要成员与部分留日学生

同盟会领导人:孙中山(总理)、黄兴(副总理)

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政治纲领:三民主义

1.3武昌起义

经过:

时间:1911年10月10日

参加力量: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成果

(1)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

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2)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的建立

2.1、成立概况

时间:1912年1月1日

总统:孙中山

国旗:五色旗

国都:南京

纪年:中华民国纪年

性质:以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五色旗:采用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国旗。

五色即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五族共和”

2.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时间:1912年3月

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政体。

内容:

(1).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

(2).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3).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3.辛亥革命的性质及意义

性质:

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意义:

1.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一些自由和民主的权利,使得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3.发展了民族资本主义

4.影响了近代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4.辛亥革命的结局

结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原因:

(1)帝国主义的支持

(2)孙中山的妥协退让

(3)革命阵营内部的立宪派与旧官僚对革命党人施加压力

(4)袁世凯拥有强大的北洋军

步骤

(1)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 宣统)

(2)袁世凯通电声明赞成共和,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3)1912年3月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4月迁都北京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对比

5.从现代化角度审视辛亥革命

5.1政治现代化的里程碑

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在国家政治形态、政权形式上实现了现代化的突破——由封建专制政体转化为形式上的民主共和政体。

辛亥革命建立了一个先进的革命政党——同盟会,提出了一个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为后来的民主革命运动开拓了道路。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法制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法律,是第一部资产阶级类型的宪法,它确定了“三权分立”的政体及“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

5.2经济现代化的里程碑

辛亥革命大大推翻了清王朝解放了生产力。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保护、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为以后北洋政府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借鉴。临时政府积极推动“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等实业团体的成立,使实业救国蔚然成风,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获得一次显著发展,为资产阶级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经济和阶级基础。

5.3思想文化现代化的里程碑

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及革命思想传播,民主共和观念得以普及,使袁世凯复辟和张勋复辟如昙花一现。思想解放造就了后来的实业救国思潮,并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思想条件。

5.4教育现代化的里程碑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步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除封建教育中“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思想,实行民主共和的教育宗旨,实行男女平等教育,初步形成了严格意义上的近代教育体制。

5.5社会生活现代化的里程碑

辛亥革命加快了中国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进程。提倡“自由、平等、友爱为纲”的公民道德,革除“老爷”“大人”等称呼。颁布“剪辫令”,禁止妇女缠足,倡导新的社会风尚。

6.从救亡图存、民族主义和21世纪祖国统一角度来看

辛亥革命是极端深重的民族危机的产物。

孙中山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民族主义者。他那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高瞻远瞩的世界眼光、务实开明的思想主张、顺应历史潮流的先知先觉、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无私胸怀,都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孙中山先生给后人留下最宝贵的遗产,是他的光辉思想,他的不朽精神。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他第一个喊出“复兴中华、统一中国”的口号,把追求国家富强、实现国家统一,作为他矢志终身的两大奋斗目标。他的口号,呼喊出了那个年代全体中华儿女的时代心声,也集中反映了当时人民大众的主流民意。包括台湾同胞,尽管当时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下,当他们听到辛亥革命的消息后,都非常振奋,奔走相告,在台湾岛内多次发起“驱逐日寇、收复台湾”的抗日运动。因此,即使在当时媒体欠发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中山先生在全体国人中具有崇高威望,也赢得了广大海内外华人的无比尊敬,使得孙中山先生在离开人世之后,始终成为人们最为怀念的世纪伟人之一,而且在国内不同党派、不同信仰的人士中,几乎毫无争议。这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

中山思想核心:“复兴中华、统一中国”

中山先生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有目标、有方向的革命领袖,他一生光明磊落,无私无畏,始终把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作为至高无上的使命。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将实现国家统一作为立国方针,并提出了“民族、领土、军政、内治、财政”的5个统一。中山先生指出:“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国家一天不统一,就不能说革命成功。”为使中国强盛起来,他亲手绘制了“建国大纲”这一宏伟蓝图,使国人大开眼界。临终前他留下两句传世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有着崇尚统一的传统。有识之士坚持统一,人民期盼统一,统一和强大,始终是中华民族一切爱国仁人志士追求的最高目标。而“统一”和“强大”这两个问题,又始终是紧密相连:强大了一定会统一,统一了必然会强大。当前,海峡两岸同胞正同时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值得庆幸的是,海峡两岸在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风雨雨之后,曾经硝烟弥漫的台湾

海峡,现在已变成和平的海峡。尤其是2008年马英九当政后,在两岸共同努力下,实现了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实现了两岸“三通”直航,实现了两岸全方位大交流的良性互动。这一局面来之不易,应该倍加珍惜。

胡锦涛总书记在“12·31”重要讲话中指出:“两岸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统一,既是中山先生的核心思想和重要目标,也是当今两岸同胞无法回避的一个原则问题。能不能统?何时可以统?这是一个客观情势决定的问题。而要不要统,想不想统,这反映一个人的价值观,作为政治人物更是一个大是大非的立场问题。想当年中山先生提出“统一中国”口号时,中国还处于军阀割据、四分五裂,列强在华各霸一方的局面,统一谈何容易!但中山先生毫不含糊地提出要统一中国。结果是,“除军阀、驱列强”成为国人的一致共识,并迅速形成一股反帝、反封建的巨大洪流。所以,中山先生和所有辛亥革命的先知先觉,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勋彪炳千秋。

振兴中华,实现统一,符合历史潮流,也符合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这也是我们今天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重要启示。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

1.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最初级的形态:以“排异”为主导,即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一切以本民族为依归,对其他民族采取排斥主义

孙中山的革命生涯是从成立兴中会,发动反满的武装起义开始的。1894年冬,他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并筹得一部分捐款,在他携款并带领一部分兴中会成员回国的途中,在船上,他向随行的人员做宣传鼓动说:“杀满洲佬,复明之江山”。这跟当时会党的反满意识是一致的。会党是由明末清初反满运动和反满思想在下层社会沉积的结果,他们的思想基本上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反清复明的思想基础是把入关主政的满人视为“异种”,不认他们是中国人,是“逆胡”,是“鞑虏”,必驱除而后可。所以,兴中会的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从1894—1895年创立兴中会,策动广州起义,到1905年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都一直是抱持这种反满的民族主义。我们说这种反满的民族主义是属于最初级的民族主义。它的基本观念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作为革命党的领袖孙中山,这一时期,他的民族主义思想核心就是排满。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

宗旨。十六个字中,有八个字是讲反满的民族主义。

2.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演变的过渡形态:以民族权利为主导,即以建立近代民族国家为目标的民族主义

不过,就孙中山本人而言,同盟会成立后,他对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宣传确是花了不少的力气,他的革命目标是在推翻满清的君主专制统治之后,建立民主共和国,即建立近代的民族国家。他曾对自己的革命同伴解释说:“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因此,他又说:“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从这些表述可以看出,孙中山已经具有建立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因此也可以说,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已进入以建立近代民族国家为目标的近代民族主义的范畴。

3.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演变的最终形态:以建立各民族平等的世界新秩序为主旨的民族主义,这是历史上最高形态的民族主义

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对于民族主义有几种不同的表述。

一种表述是在追述革命历史时,仍明确坚持反满的民族主义的正当性。如在其《通告海陆军将士文》中说:“逆胡猾夏,盗据神州,奴使吾民,„„乃者义师起于武汉„„民国新基,于是始奠。”

第二种表述是说,推倒满清,创立民国,民族主义已经完成。孙中山说:“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惟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这种说法,又恰好说明,孙中山原有的民族主义,确主要是反满的民族主义。

第三种表述是“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孙中山在其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宣言书中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民族统一的意思,照孙中山的说法,就是不分畛域,合汉、满、蒙、回、藏为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他在不同场合谈到这个问题。

民国成立后,孙中山曾认为民族主义与民权主义目的已达,今后的任务只是致力于实现民生主义。二次革命后,孙中山始觉悟到,民权主义还没有实现,但仍认为民族主义目的已达到了。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人民的反帝运动达

到新的高潮之时,孙中山才彻底明白,民族主义的目标还远远没有达到。

可见,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新觉醒与五四爱国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之前,孙中山一直全力倾注于反军阀的护法斗争。受五四运动的刺激,孙中山始充分注意到国内的军阀与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密切关系。5月6日,当孙中山刚刚得到5月4日北京学生爱国运动的消息后,立即指示主持《民国日报》的邵力子,“要大力宣传报道北京学生开展的反帝爱国运动,立即组织发动上海学生起来响应”。与此同时,“国民怵于外患之烈,群起救国,民气大张”的现实,也给孙中山的思想以重大的影响。是年10月,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该党的《规约》明确恢复以“实行三民主义为宗旨”。

从1912年宣称民族主义目标已达,到此时重新宣布以实行三民主义为宗旨,中间差不多有七年半的时间,孙中山基本上不谈论民族主义。在此之后,孙中山才重新把民族主义作为他的一大目标。而且其民族主义明确的是以反对帝国主义为内容。如1919年11月,在同即将赴法留学的青年谈话时说:“中国还是一个贫弱的国家,事事都受世界列强的干涉和压迫。我们全国同胞,尤其是知识分子,必须大家齐心参加革命,才能使中国得到独立、自由和平等。”又如,1924年1月,孙中山发表《关于建立反帝联合战线宣言》,其中说:“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

这些言论表明,五四运动以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发生一大转折:从把民族主义排除于革命目标之外,到重新确立民族主义的革命目标;从不谈反对帝国主义,到明确反对帝国主义。这是一种非常重大的转折,表明孙中山的以民族建国为目标的近代民族主义达到了充分成熟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章开沅等.辛亥革命史[M].人民出版社,1980-1981年

[2]李侃,李时岳,李德征,杨策,龚书铎.中国近代史[M].中华书局出版,1994

年.

[3]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4]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5]章开沅.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


相关内容

  • 党和国家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与评价
    [摘要]本文简要梳理了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并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有关纪念活动时的重要讲话为主要线索和基本资料,从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中国共产党人与辛亥革命的关系.继承和发扬辛亥革命 ...
  • 终极版-武汉辛亥革命遗址调查报告
    武汉辛亥革命遗址调查报告 辛亥革命距今101年,学习辛亥革命,了解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做的.而在武汉这个辛亥革命发起地的革命城市,我们更应该亲身体会革命先辈的英勇奋斗.因此我前往武汉辛亥革命遗址之一-辛亥革命博物馆更深 ...
  • 辛亥革命百年给我们的启示
    辛亥革命百年给我们的启示 明年是辛亥革命爆发一百周年,大陆和台湾都将举行一系列隆重的庆祝典礼.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都将各自举办具有各自特色的政治活动.实事求是地讲,中国不是一党专制,而是多党分制.中国何时能够做到中华 ...
  •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清封建王朝统治的没落,腐败.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1)物质和阶级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提供了民主革命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 (2) ...
  • 辛亥革命公开课
    <辛亥革命> 宿松坝头初级中学 谢小芸 教材分析: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 ...
  • 论改良与革命的关系_以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为例
    青年文学家 2009年第11期 论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以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为例 韩建娇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保定071002) 摘要:评价革命和改良, 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和重视的问题.贬抑改良.赞扬革命和"告别革命论 ...
  • 高中通史复习单元四 革命新曙光和国民革命
    金星教学考试网 www.jxjxks.com 单元四 革命新曙光和国民革命 一.知识结构-必看清 ①以华制华,更换新的代理人,由北洋军阀到蒋介石. 列强 侵略 发展 反动 统治 表现 ②干涉破坏中国革命:破坏辛亥,五四,五卅,国民革命. ③ ...
  • 浅谈个人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浅谈个人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纪辛亥革命100周年 文/阳关晨雪 100年过去了,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从未被遗忘过.不管从哪方面看,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都是值得肯定的. 认为向前看,辛亥革命是一系列20世纪中国革命的开端,而回头看,辛亥 ...
  • 辛亥革命征文
    铁血华年,热血永志 --记辛亥革命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 ...
  • 关于辛亥革命的论文
    回顾历史 展望未来 -追寻辛亥革命的精神 摘要:时至今年,辛亥革命已经过去100周年了,但是中国历史上这一次伟大的革命依然被广大的中国人民所牢记,依然激动人心,辛亥革命仁人志士的崇高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在新时代,我们依然面临着各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