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助学金政策理论与实践中的思考 - 范文中心

国家助学金政策理论与实践中的思考

03/04

   [摘要] 大学生贫困问题是关系高校安全稳定、影响高校发展和改革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根据发放国家助学金的基层经验,分析了国家助学金政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即无偿资助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贫困生认定程序缺少科学的评选标准等,从国家助学金政策的实践中应对这些问题,变得日趋迫切。   [关键词] 国家助学金政策 贫困生教育 大学生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连年扩招,高等教育形成了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与此同时,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和城镇下岗职工家庭的贫困大学生人数也日渐增多,逐步形成了“高校贫困大学生群体”。然而,由于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家庭之间的收入仍存在较大差距,仍有部分高校学生因家庭经济原因不能顺利完成学业。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理论现状   2007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从2007年开始在普通高校建立健全的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中央财政支出由2006年的18亿元增加到95亿元,2008年增至200亿元。这是建国以来国家安排助学资金数量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   随着新的高校助学政策公布,我国高校现已初步形成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多措施并举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生活费用,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国家助学金政策实践过程的分析   自2007年国家实施困难学生资助新政策以来,国家助学金已经评选3次,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就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新的助学金制度作为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的一部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无偿资助容易使贫困生产生依赖心理   高校在奖学金评选方面有严格的学习要求,并且名额有一定的比例;而助学金则直接资助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他们只要提供家庭经济困难证明以及在校生活相对困难,基本上都可获得少则每年1000元多则3000元的国家助学金。基于奖、助学金获得方式不同,导致部分贫困生通过获得经济困难证明“坐享”助学金,从而丧失了努力争取奖学金的动力。虽然高校贫困生在生活中的艰难处境令人关注,但我们不能不看到整个社会以及在贫困生面对这一问题上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观念上的偏差,致使部分困难学生出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等、靠、要”思想,使他们不愿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2.缺少行之有效的助学金评选标准   国家助学金评选主体是学院进行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学校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工作中过于主观,仍停留在定性认定指标上,缺少客观认定标准。为了方便操作、减少认定成本,高校在困难学生家庭认定时,往往依赖于地方政府开具的贫困证明,而由于地方政府对贫困生的认定程序不规范等原因,导致贫困证明的可信度降低。同时,各地区划定贫困的标准不一致,使得生源地开具的贫困证明不具有横向可比性。为此,高校无法掌握学生真正的家庭经济情况,缺少科学的助学金评选方法。   三、对我国高校助学金评选政策的几点思考   国家助学金是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健全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不仅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也是财政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支持构建和谐社会的方向和任务。下面主要就如何运用这些资金解决贫困生问题、建立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进行初步的探讨。   1.降低国家助学金评选金额,加大奖学金奖励力度   作为惠及高校贫困生的高校三项奖、助学金制度,并没有免除贫困生的全部学费。其原因是奖助学金根本是要发挥励志作用,能够主动地在艰苦的环境里磨砺学生的意志,不做家庭和社会的包袱,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现实中,在校就读的大学生中很多家庭尤其是父母务农又没有其他经济收入的学生,大部分家庭经济条件相差无几,而极度贫困、生活无着落的学生是少数的。这些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一般学习也很用功,成绩大部分是优秀的。为此,我认为应降低国家助学金评选比例及幅度,而用来提高奖学金评选比例,加大对品学兼优、勤奋上进学生的奖励力度。   2.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发挥资助与就业双救助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难已成为困扰大学生、家长、高校及社会的一大难题。以往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一直把贫困生放在整体中考虑,没有具体的指导意见,针对贫困生的就业问题,在日常的就业工作中,学校应将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给予特殊帮助。比如,将部分国家助学金的资金改用设立创业基金,帮助贫困学生成才立业;针对贫困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帮助他们掌握创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其自身工作能力与素质,充分发挥资助与就业双救助。   3.扩大勤工助学岗位,挖掘校外实习资源   学校需加大校外合作,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帮助学生寻找需要临时用工的单位,帮助学生联系科技研究的转化推广,帮助联系家教及其他临时工作,使每个确需资助的学生都能有一份助学岗位。这样既能拓宽学校勤工助学岗位,也能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了解社会,让贫困生学会自助、自立、自强,并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4.加强贫困生教育,逐步完善资助体系   目前,政府、社会上的爱心企业以及高校都拿出相当部分资金用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然而,通过实践表明,单凭物质资助或只侧重物质资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贫困问题,只有物质资助与精神扶持并重,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因此,对贫困学生的资助不单单只在物质上,还应在精神上给予更多的关怀,要建立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相结合的资助形式,通过开展挫折教育、励志成才教育、自立自强教育和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坦然面对贫困、正视贫困,激励他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用乐观向上的态度,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   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随着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深入和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促使高校贫困生人数增加的各种因素将不断变化并长期存在,这充分反映出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迫切性和长期性。逐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建立健全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具有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保证教育公平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琳.赵琼.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7).   [2]褚惠萍.高校贫困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职业与教育,2005,(2).   [3]周琼,李海山.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现状及反思[J].高教研究,2006,(4).


相关内容

  • 高职院校助学金实施效果及建议
    高职院校助学金实施效果及建议 -以湘西地区院校为例 摘要:助学金政策是我国建国之初就设立的政策,是学生资助制度中一种重要的助学方式,旨在让更多出身贫困家庭的学生能上学.本文以湘西地区院校为对象,通过随机走访,了解助学金政策实施的客观情况,重 ...
  •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倾向与人格类型分析_李萍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倾向与人格类型分析 李 萍 310018)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浙江杭州 摘 要:运用麦尔斯-布瑞格斯类型指标(Myers- 导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职学生 人格类型 BriggsTypeIndicator)中 ...
  • 我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案例分析及思考
    我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案例分析及思考 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马拴锁 我校是一所民办医学类高职院校,有着不同于一般公办高校的特点,尽管长期以来我校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培养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做了大量积极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由 ...
  • 大学生关于课程的自我评价模板
    三年的大学校园生活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点.我于xxxx 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xx 大学. 四年的校园生涯和社会实践生活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 的基 础.一直都认为人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我对知识.对本专业一丝不苟 ...
  • 南昌大学奖学金满意度研究计划书
    南昌大学学生对奖学金制度的满意度 一.课题界定: 所谓的高校学生奖学金是高校自身.政府.团体或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的奖学金.奖学金不同于助学金.贷学金:奖学金的侧重点在于奖优,而助学金.贷学金的侧重点在于助贫.而本课题 ...
  • 国家助学金感谢信范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 首先,感谢国家对我们贫困大学生的关怀和关爱. 我是职业技术学院2xxx级xx班的学生. 我很幸运地来到这所学校,因为它不仅帮助了我实现了大学梦,而且庆幸自己可以在这里安心地学习,不必因为家里贫困的经济状况而 ...
  • 方永刚同志简要事迹
    方永刚,男,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人,1963年4月出生,1985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同年7月入伍,1992年12月入党,历史学学士.法学硕士.军事学博士.现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专业技术7级 ...
  • 武汉理工[概论]课实践教学报告模板doc
    2014-2015学年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实践教学报告书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教师评分: 教师签名: 目 录 一.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 ...
  •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大纲
    第一部分 教育学 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识记 1."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 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影响人的 思想品德的活动,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