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伦理思想的体系与结构 - 范文中心

孔子伦理思想的体系与结构

05/29

2003年6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un.2003第23卷第2期(总64期)  JournalofXi′anJiaoto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s)Vol.23(SumNo.64)

孔子伦理思想的体系与结构

陈学凯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摘 要] 认识孔子思想,必须从认识其伦理思想开始,。孔子伦理思想

源于远古氏族血缘宗亲观念,是为其恢复三代政治理想和“克己复礼”服务的。因之,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君君,臣臣,,。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孝”“悌”“忠”“信”;、兄弟关系和朋友关系;孔子伦理思想的价值体系是从“亲亲”的目的出发,,从维护“尊尊”的目的出发,强调了血缘伦理和政治伦理的合而为一;:不重形式而重本质,强调“亲亲尊尊”的精神高于一切,并且认为“百行孝为先”。

[关键词] 孔子;伦理思想;礼

[中图分类号] B2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45X(2003)0220043207

SystemandStructureofConfuciusEthicsThought

CHENXue2kai

(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SchoolofXi′anJiaotonyUniversity,Xi′an710049,China)

Abstract WhencognizingConfuciusthought,itisnecessarytobeginwithhisethicsthought,becausethelatteristhecornerstoneofhisentirethought.Hisethicsthoughtoriginatesfromtheideaofbloodtiesandclanrelationsoftheancientclansociety,andwhollycarriesontheethicslegacyof“threedynasties”fromtheritesystemandpatriarchideaofthewestZhouDynasty.ThepurposeforfoundingtheConfucianethicsthoughtistorevivethepoliticalthoughtof

“threedynasties”,toservetheideaof“denyingselfandreturningtopropriety”,andtocreateamoreefficientethics

restraintmechanismtogoverninthetroubletimes.Therefore,thecoreofConfuciusethicsthoughtis“toletthekingbeaking,theministeraminister,thefatherafatherandthesonason.”Theessentialspiritconsistsin“respectingthesuperiorsandelders”.ThecoreofConfuciusethicsthoughtis“filialpiety”“,loyalty”and“faith”.Thebasicstructuralframeworkofhisethicsthoughtis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kingandsubject,thatbetweenthefatherandson,thatbetweenbrothers,andthatbetweenfriends.Startingfromthepurposeof“lovingone’sownrelatives”,thevaluesystemofConfuciusethicsthoughtlaysemphasisonthebloodrelationshipandtraditionalprincipleofclanruleandritesys2tem.Beginningwiththepurposeof“lovingone’sownrelativesandrespectingthewise”,itunderlinescombiningthebloodrelationshipethicsandpoliticalethicsintoone.ThevaluejudgmentcriterionoftheConfuciusethicsthoughtistopaymoreattentiontotheessentialcharacterratherthanformality,tostressthatthespiritof“lovingone’sownrela2tives,andhonoringthewise”isaboveallandholds“filialpietycomesfirstamongalldeeds”.Keywords confucius;ethicsthought;rite

  孔子伦理思想是孔子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奠定孔子其它思想的基础。因之,深入认识孔子伦理思想的体系与结构是深入认识孔子整个思想的前提。孔

[收稿日期] 2002-01-15

子伦理思想的体系结构共包括八个方面,即孔子伦理思想的渊源,追求和目的,主要的伦理德目,基本的伦理关系框架,伦理思想的核心及其精神实质,孔子伦理

),男,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与社会学系教授。[作者简介] 陈学凯(1954- 

43

陈学凯:孔子伦理思想的体系与结构

思想的价值体系和价值判断准则等。文章通过对这八个方面的认识与分析,力图证明孔子伦理思想作为其整个思想体系的中心,必然具有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崇拜周礼的伦理精神。在孔子看来,一个知礼明礼的人,必然是信守伦理精神的人。信守伦理精神,遵循

(《(论语・)孔子“孝悌”原则“,而好犯上者鲜矣”学而》

不但崇拜西周礼制的宗法伦理精神,而且还把它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持久生命活力的儒家主流思想,并为之充实了许多新的精神内容。

第一,孔子认为伦理精神的生长,要通过“教化”来实现,教化能使人掌握并运用这种传统伦理精神和原则,,进而达到“事父母能

(论语・言而有信”《

,“仁”。这是孔子对西周以来传统伦理学说的最大发展和贡献。所谓“克己复礼为仁”“,孝悌”“忠恕”为仁,可见“仁”是孔子伦理精神的最高范畴。孔子“仁”的思想包含了其所有伦理思想的内容,但是,仁又不只代表孔子的伦理思想,它还具有着更为广泛的含义和精神,伦理之“仁”仅是其“仁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孔子虽然重视传统伦理精神,但又不否定传统的宗法制度和礼仪形式,而是通过强调其精神思想来强化和巩固宗法制度与西周礼制的社会政治地位。这种强化过程首先从个体开始,而不针对任何群体。孔子认为通过“克己”、“自讼”、“自省”、“修己安人”等一系列道德教条就可以塑造出大批具有“君子”人格的社会群体,就可以实现“复礼”的目的。这是孔子对西周宗法伦理思想的重要发展和推进。

孔子倡导儒家伦理思想有以下几个目的:首先,是为其“复礼”的政治目的服务。“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论语・)孔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子认为进行以“复礼”为目的的伦理教育工作比为政更

重要,它可以培养出大批既能够修身齐家,又能够风范天下的有道君子。这种由“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依靠个体伦理放射影响和不断扩展的治国模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性政治精神,且影响极为深远。孔子认识到,复礼的过程不是重复一种旧有的礼仪形式,而是要奠定一种深入人心,本于人性的精神,这种来自于人性及其精神的伦理思想,是“礼”的真正灵魂,只有秉承了这种“礼”的精神和灵魂的人,才能完成复礼和重建西周礼制大厦的历史使命。这是孔子倡导儒家伦理精神的首要目的,也是其全面恢复西周礼制的希望和寄托之所在。

其次,是为扭转春秋时代“犯上作乱”“、弑父弑君”

一、孔子伦理思想的来源和目的

孔子伦理思想有两个重要来源:其一是来自远古氏

族部落的血缘宗亲观念;其二是继承了西周宗法礼制的伦理精神。中国古代社会从传说的黄帝开始到整个封建社会消亡,氏族集团这一古老的社会形态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不但没有衰落,之,重视血缘宗亲关系,化,经由殷商时代的发展和充实,到了西周时代又经周公旦的完善和美化,便成为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化传统。西周以来这种成熟定型的文化传统是奠定孔子及其儒家伦理思想的精神基础。

王国维说“:周人嫡庶之制本为天子诸侯继统法而[1]

设。”因而西周以来的宗法制度不仅标志着家天下的社会秩序,还代表了这个社会的伦理规范和伦理原则。王国维认为“:周初宗法,虽不可考,其见于七十子后学所述者,则丧服小记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称者为小宗,有五世而迁之宗,其继高祖者也。是故祖迁于

[1]

上,宗易于下,敬宗所以尊祖尔也。’”可见,尊祖敬宗是这一伦理精神的基本宗旨。《诗经・大雅・文王》中说“: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丕显亦世”。这些无疑都是对氏族祖先和家天下宗法制度的歌颂和赞美,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敬宗所以尊祖”的伦理传统。宗指“大宗”,大宗由嫡长子一脉相承,它代表了氏族祖先的延续和其权威的传承。小宗对大宗的尊敬和服从,不仅是服从祖先遗制,也是对宗族权威的服从。在邦家合一的古代中国,宗族权威又往往是一国政权的标志。因之,服从宗法制度下的各种权威便具有了双重意义,那就是说宗法伦理原则也是天下国家的政治原则。西周宗法正好体现了这种双重结合的古老文化精神。孔子本人宣称他最崇拜西周礼制文化,对这一由氏族宗亲观念形成的西周伦理精神更是推崇备至,且夫子本人还认为他不仅是这一文化精神的全面继承者,也是它的光大发扬者。

因之,孔子伦理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及其“孝”与“忠”的伦理内核,显然是受西周宗法原则影响的。孔子崇拜周礼,并不是崇拜周礼的外在形式,而是

44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等违背伦理纲常的无道行为,建立一种更为有效的伦理约束机制。因而,司马迁认为孔子作《春秋》的重大意义在于使西周伦理精神及其宗法礼制传统得以恢复,达到灭四行、宁天下、保君臣、和万民的目的。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就是以这种伦理大名将善恶昭彰于天下,遏制“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大夫陪臣,执国命”,放弃宗法政治伦理对自我的约束而不能遵循西周礼制的所有僭越行为的。它说明礼仪形式的破坏,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最重要的是“礼”的伦理精神已不复存在。重建伦理精神的内在约束机制被孔子看成是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认为春秋乱世的出现,从表面上看是“礼崩乐坏”的结果,而从本质上讲则是西周以来传统伦理精神及其信念毁坠坍塌造成的。恢复西周礼制,必须首先从恢复人们的伦理信念开始。“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

(论语・)诸?’”《颜渊》“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

(论语・)因之,孔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子把正伦理大名,摆正君臣父子的伦常秩序及其名份

等级和地位,看成是为政之始,是儒者治国的当务之

[2]急。而“正名”者何?正君臣父子之名,振伦理纲常之序,起名教礼仪之化,如是则百事成,礼乐兴,刑罚中,使民首足有所错,天下的人事关系自然理顺,社会就治平安宁。在孔子看来“正名”,不仅只是理顺每个人在伦理纲常中的等级秩序,名份地位,更重要的是它能产生一种根植于人们思想意识深处的伦理信念,这才是

(论语・为政之本。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

)孔子作而》《春秋》以伦理大名匡正大下“,是非二百四十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

(史记・)正是这一达王事而已矣。”《太史公自序》“务

本”精神的充分体现。因为“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

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至于君不君,臣不

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

(史记・)之大宗也。”《太史公自序》《春秋》大义为历代儒家所推崇关注,无不证明纲常伦理是孔子治化之道

的核心精神。因之《春秋》,大义既可使人以伦理纲常来明辨是非,亦可使有国为政者“拨乱世反之正”“,《春秋》,《春秋》”(,坚守《。诚如夫“: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

[3]事之深切著明也。”这种以伦理为根本,以政治为归

宿,以平治家邦为目的的坚定信念,充分体现了孔子追求以儒家思想风范天下的良苦用心,也决定了他必然要完成作《春秋》这一历史使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作为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精神,既是孔子对三代政治文明的解悟所得,也是对春秋乱世“天下无道”深切反省的结果。然而,孔子并不认识随着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社会与政治理念的变更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它并不为任何传统力量和个人因素所左右。企求用过时的纲常伦理来束缚已经随时代变化发展了的普遍人性,显然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他要解决的问题的。绕开社会与物质利益已严重分化了的现实存在,把理想的政治秩序仍旧寄托于对个体伦理素养的重新塑造上,这本身就过高估计了传统的力量,而忽略了发展变化的现实社会的巨大影响。因之,孔子的伦理思想及其精神内核,必然带有严重的偏视效果,它将社会中的“个体”而不是将社会“整体”作为其改造的对象,从而陷入了政治思维的不断狭隘化,进入了一个以个体修养和伦理锁链为手段,进而才去完善对整个社会改造的单行道。在这个单行道上,任何个人都难以逃脱这种伦理大网的规范控制,即使身为一国之君,亦不例外。儒者认为在伦理大义面前,君主和庶人是平等的,①君主作为民众之“仪”,还应表现得更加优秀突出。所谓“:为政以德,

(论语・)譬如北宸,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政者,(论语・)君主修身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的第一要义,就是对自己的君父尽孝尽忠,儒家所谓“以孝治天下”即本于此。同时,君主还要慈爱臣民,泽

①《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

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45

陈学凯:孔子伦理思想的体系与结构

惠天下,使人民“幼有所长,老有所养,”居上宽,为礼敬“,使民以时”“,使民以义”,要“道之以德,齐之以

(论语・)等等。由于孔子对君主的伦理道礼,”《为政》

德要求过高,自然很难为春秋时期的各国君主所接受,因为本来能够成仁的君主已非常稀少,而能够成“圣”的君主在孔子看来更是几近全无。子贡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回答说:

(论语・)“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病诸!”《雍也》应该说孔子对君主树立的伦理规范是一种不切实际的

政治幻想。

从“臣臣”的伦理规范中,应像事父那样事君。“忠”,于犯上作乱之臣,,严词斥责。季氏用天子之乐,,孔子斥之为“是可忍也,孰不可

(论语・)孔子作忍也。”《八佾》《春秋》警告方伯僭越,是希求臣下上敬君主,下恤民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而

这些都被他看作是臣下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君臣关系上,孔子虽然要求“君使臣以礼”,但是更强调“臣事君以忠”,而“忠”和“孝”一样,主要表现在“敬”这一点上,所谓“恭敬而礼之”。《论语・乡党》篇有关孔子起居言行的记述,更能说明孔子对为臣之道的精心和关注。同时,孔子还要求臣下对犯错误的君主有谏诤的权利,但这种谏言,必须以“忠”和爱护君主为前提,必须遵守“为尊者讳”的伦理原则。从“父父”的方面看,父道类乎君道。如果说君为一国之仪,那么父则为一家之仪。孔子本人对父道讲得很少,儒家其它经典中则对此讲得较多。《左传》和《礼记》中有关父道的论述更显广博,然无非是强调为人父者,为人长者,应以“慈”“惠”“严”“谨”来表率晚辈,做家庭中的道德楷模。《左传》中甚至认为“:父慈子孝”,把“父慈”看作是“子孝”的前提。《礼记・礼运》中说“: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传统观念认为“父子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之,孔子主张“父为子隐,

(论语・)父之善教,是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子路》作父亲的重要责任,教子无方,则必然损及伦理,因而,

《礼记・文王世子》中说:“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得而国治。”总之,为人父者为人亲,父道正则“亲亲”之道行,父道正则家齐,国治,天下平。

从“子子”的角度看,子道类乎臣道。而且传统伦理和道德枷锁强加在“子”身上的最多。它是这四个伦理层次中承受伦理负重最大的一个载体,因之“,孝”的46

伦理教义,作为孔子伦理思想的支柱,在其伦理思想中显得十分重要,它既是奠定传统伦理观的基石,又是完成构建整个封建伦理大厦的基本材料。

三、孔子伦理思想的主要德目和基

本关系框架

孝”“悌”“忠”“信”。,没,而“孝”之上的一套完整的概念。

“孝”从本义上讲,是指作子女的人要“善事父母”。《论语・为政》中说“: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诗经・大雅・既醉》中说“: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贾谊《新书・道术篇》中说:“子爱利亲谓之孝。”其实“孝”主要包括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无违”。其二是“顺”。其三是“敬”。“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又说“《为政》: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论语・)如果说违,劳而不怨。”《里仁》“无违”是“孝”的

基础“,顺”是“孝”的必然选择,那么“敬”就是“孝”的本质了。其四是“利亲”。“利亲”是指子女们的所做所为一定要考虑到会给父母和家庭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后

(论果。孔子说“: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因为这样做会语・述而》“丧身辱亲”,造成家门不幸和

父母的痛苦。其五是“不匮”。《礼记・祭统》中说“:大孝不匮,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也就是说保持孝的美德“,博施父母,绵绵不绝”,没有中断,没有衰竭,没有时冷时热,持恒如一,这才是真孝和大孝。

体现“孝”的办法有三种形式,即“事亲”“,事君”和“立身”。《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孝经・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开宗明)除了义》“孝”的五个内容和三种形式之外“孝”,在古

代还被分为五个等级,这就是“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和“庶民之孝”。“孝”的五个等级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孝”的一个共同本质,即“敬上而爱亲”的原则。

归结起来“,孝”的作用和价值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孝”的作用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孝经・天下,是以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三才

)章》

食,足兵,民信之矣。”“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

立。”《子路篇》中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张篇》中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王也。”如果说前三种“信”是一种讲求忠诚奉献的伦理说教,那么,“无信不立”和“上好信”“,信而后劳其民”,则体现了坚持“信”必然会有巨大的回报效应“信”,是一种最终会利人利己的明智选择。在孔子看来“信”,不仅是为人,。,目是平行对应的。这四个伦理关系架构是指: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和其相对应平行的则是:忠,孝,悌,信。这四种关系是构成和联系其它

第二“孝”,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孝”可以“化民”,“孝”可以治国“,孝”为圣德之源“,孝”为立身之本等方面。孔子认为从事“孝”的教化工作,比从政更重要,就已充分说明了“孝”的作用,也充分肯定了“孝”的社会政治价值。

在孔子及其以后的儒学观念中“孝悌”,往往是连

(论语・在一起的。孔子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还说“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

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悌与孝不同,一种完善和补充,的扩展与延伸。

“忠”,特指事君,所谓“事君以忠”是

也。这是孝的精神在社会政治上的扩展与延伸。《孝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把非常重要经・广至德》篇中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的夫妻关系排除在四个基本关系模式之外,原因是孔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忠”是子把夫妻关系看成是属于君臣关系的范畴,妻相对于“孝”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体现,除了具有“尽心竭力”夫不过是臣妾而已。但是,儒家最重要的几部经典如之意外,亦体现了“尊尊”的蕴意。《周易》《、礼记》等,则把夫妻关系看成是人伦之首,天

“信”也是孔子伦理思想中一个重要德目《论语》,地之道,非常重要。这是孔子伦理思想与儒家其他经中曾三十八次出现“信”这个词。《述而篇》说“:子以四典中的伦理观念的显著差异之一。教:文,行,忠,信。”在孔子对弟子们的教学内容中,“信”被看成是“四教”之一。通观《论语》中“信”的思想四、孔子伦理思想的价值体系和价内涵,大约可分为以下四个不同方面:

值判断准则(论语・)在其一是“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孔子看来“,信”是人伦关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

面,因之,在传统文化中“讲信修睦”被看成是维系朋友关系、人际与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成为衡量人们伦理道德修养的一把尺子。

其次是“主忠信”。孔子常把“忠信”并列,由此可见“,信”是“忠”的延伸和发展,有忠必有信,有信必有忠,而其内涵主要是指为人诚实,信守诺言。“信”是“忠”的具体化和可实践的伦理原则,是孔子“忠孝”伦理思想向社会的深度和广度的推进和延伸。其三是“敬事而信”。“敬事”是一种敬业精神的体现,而“敬业”被孔子看成是“信”的重要内容之一。“敬业”被作为“信”,主要还是“信进于义”的缘故,因为守信即是守义,一个对君主和国家的事业兢兢业业的人,不仅可体现其信守道义的一面,也充分体现了其赤胆忠心的一面。所以,在这里“信”仍旧是“忠”的扩展和延伸。

其四是“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篇》中说“:足

从孔子的伦理思想中,我们可深切感受到他对血缘宗亲观念的重视和对政治与伦理合而为一的一再强调,这是孔子伦理思想价值体系和价值判断准则的精神基础。

孔子伦理思想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以“亲亲”为基础,注重血缘关系和宗法原则的伦理价值观。

首先,在先秦时代,祖先崇拜的传统还极为浓厚,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者,儒家学派历来把祖先崇拜置于和上帝崇拜同等重要的地位,因之,血缘部族观念和宗亲伦理原则是极受人们珍重维护的一个传统。尤其是对部族宗亲长上的“孝”,始终被看成是为人立

(四书集注・①朱熹解释说“: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论)语・学而》《孟子・梁惠王上》中说:“伸之以孝悌之义。”《汉书・韩延寿传》中说“:不能宣明教化,至今民有争讼,既伤风化,重使贤长吏,啬夫,三老,孝悌受其耻。”

47

陈学凯:孔子伦理思想的体系与结构

身之本。《孝经・圣治》中说“: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乎?”孔子更是将“孝”置于其教育内容的第一位,认为“孝乎惟孝”才是自己从事教育的目的。孔子所谓的孝,充分体现了其宗法伦理思想的第一要义,即对父权的极端崇拜。“孝”是父权存在的基础,没有“孝”就不可能很好地巩固和强化父权。父权中心地位的确立,使部落大家庭的血缘纽带以及家天下的国家模式,找到了可以依赖的精神上的擎天大树。因之,为中心的“孝”道伦理原则,庭的权力保障,和君权至上。

其次,先王与君主,在古代中国通常既是一个部族的祖先和大宗的宗长,同时又是国家的元首。他们同广大臣民的关系首先为广泛的血缘纽带所连结,其次才体现为一种政治上的隶属关系,而宗法伦理观念就必须体现这种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紧密结合。于是,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和伦理便结下了一种牢不可破的内在联系。正因为如此“孝”,在维护这一双重权力要素的先王们那里,才显得如此关键和重要。孔子一贯注重“孝”的“亲亲”和“尊尊”原则,也是出于此种目的。所以,孔子谈到“孝”时,总离不开把它和“治国”理乱联系在一起,把“孝”道精神的存在与否,看成是天下安危所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果说孝悌是孔子伦理思想的重心,那么,传统的宗法制度则从礼制和法律上巩固和强化了君父专权的崇高地位,孝悌原则只是赋予人们一种普遍的精神制约。这再次证明,伦理道德说教是要人们服从或屈服于某种权力的一种说教,否则,它便没有什么价值和意

[4]

义可言了。

第二,以“尊尊”为原则,强调血缘伦理和政治伦理合而为一的作用与价值。

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尽管“礼崩乐坏”,天下被“无道”现象所充斥,但“亲亲”的伦理信念并没有荡然无存,它仍旧是维系各种社会关系的伦理基础。因之当孔子极力倡导“亲亲”时,目的往往是为其下一步的“尊尊”张本的。其实,孔子强调“亲亲”的目的就是为“尊尊”打一个基础,并给“尊尊”寻找一个合乎逻辑、合乎情理、能被人们普遍接纳的伦理依据。因为孔子认为:事亲孝,才能事君忠;孝是孕育忠、培养忠的温床,

48

是人们迈向社会前在家庭中必修的第一课。正如孔子

弟子所说:“其为人也孝悌”,必不会犯上作乱一样,这正体现了孔子由“亲亲”到“尊尊”,由孝到忠的伦理价值认识路线。“亲亲”只是小目的,是眼前利益“,尊尊”才是大目的,是政治的根本利益。因此,“孝”被置于传统伦理观的首位,被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仪,民之行也。”“孝为百行之本”“,虽复时移代革,金石可销,而为

[5]

孝事亲常行存世。”还说“: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但它也提高了血缘伦理关系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和效用。“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

(论语・)这说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明孔子重视“孝”的伦理教化工作,甚于重视从政。因

为孝道观念的建立和巩固,既可以维护家庭和父权的根本利益,也可以维护邦国和君主的根本利益。这既是传统政治的捷径,也是治国平天下的起点。因之,血缘伦理观念和政治伦理观念的合而为一,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必然的。孔子伦理思想的价值判断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任何礼仪制度都必须附和“忠孝”的伦理精神,而不能纯粹追求礼仪的外在形式。

孔子认为“能养”,是子女对父母的基本责任,而“敬”才是“孝”的根本。因此,孝的价值判断标准,并不等于能使父母温饱有余,而在于内心的亲爱和恭敬。《论语・子罕篇》中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对于君上的恭敬虽然离不开周到的礼仪形式,然而,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应体现一种恭敬的精神,简慢不仅说明礼仪的不周,也是一种失去了恭敬的态度。尽管孔子

(《论语・本人也认识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八

)但对于坚持敬君的态度却是始终如一的。这说明佾》

孔子十分重视“尊尊”的精神,并不看中礼仪的外在形式。所谓“: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

(论语・)乎哉?”《阳货篇》“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

(论语・)易也,宁戚。”《八佾》“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同上)这些都说明孔子对伦理精神的不仁,如乐何?”

关注,而对礼仪形式则采取一种客观现实的态度,既不苛求,亦不简慢,始终把敬的精神放在第一位。

第二“,亲亲而尊尊”的原则高于一切。礼是伦理的外壳“忠孝”,是伦理的灵魂。“忠孝”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二字亦体现了“亲亲”与“尊尊”的全部精神。因之“,亲亲而尊尊”是高于一切的伦理原则,也是孔子伦理思想中最重要的价值判断标准之一。“亲亲而尊尊”是把属于自然人性的家庭亲情即“亲亲”,引向理想社会的更高伦理规范即“尊尊”的必由之路。所以,肯定“亲亲”的价值,就不仅仅简单地代表它是个体和家庭的必须,而是要进一步证明这是全体社会的必须。在邦家合一的古代中国,这种以血缘家族为单位的庞大社会基础的客观存在已不容人们忽略这一事实,那就是只能坚持和肯定这种代表无数家庭利益的“亲亲”之道,即孝道原则。因为孝道既是家庭和社会的需要,又是国,平天下”的君子们“修身”的起点,途。所以,孔子说:,因为《孝经》倡导的是,高扬的是“尊尊”大旗,二者珠联璧合,,系统完整地构成了孔子伦理价值判断及其“是非”天下的最高准则。

第三,在忠孝两个伦理德目中,传统伦理观的价值判断标准认定“,百行孝为先”。

孔子的伦理思想,历来将“孝”置于首位。无论上至天子,下至庶人,都不能无视“孝”的第一性和绝对性。《孝经》中说:“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

[2]

无所不通。”可见,即使帝王也应把“孝”摆在德行的首位,而且要身体力行,作天下臣民的榜样。对于百姓来说“,孝”更是人生的第一要义,尽孝尽忠,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甚至认为尽忠也是尽孝,因为光耀门楣,荣显先祖,是最大的孝行。相反,如果不忠取辱,殃及族

束机制提供了思想支持,更为重要的是它全面系统地整合了中华文明的思想精粹,继承发展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传统,从而为“古已有之”的传统伦理政治文化充实了丰厚且极具吸引力的人文理性精神,基本结束了人对神或神权政治的完全依赖,进入一个以人为中心,以“忠”“孝”“悌”“信”为人际关系原则的仁义礼让的文明大时代。

其次,,是面对巨大社会变“崩坏”。孔子个人满“克己复礼”奔,却符合古,比之于后起的道、墨、名,法诸家来,孔子的伦理政治思想更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传统而广大的社会基础,走向“独尊”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因为孔子伦理思想强调“亲亲而尊尊”,以建立稳定和谐的家庭、社会、政治秩序为目的,既不否定旧贵族的利益,又充满了高扬“仁爱”的平民理想,所以,它能够为社会全体所接受。

再次,孔子是系统建立传统伦理思想及其概念范畴体系的伟大思想家。这一思想体系的建立,代表了传统伦理政治及其精神思想的成熟和定型。因之,孔子伦理思想的体系与结构,不仅仅是其个人意志的表达,更代表了上古时代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境界。透过这个状态和境界,我们看到了这种注重人与人的关系胜过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古老文明,它的影响是如此的深远而巨大,以致几乎完全压抑了个体生命的活性与创造,它造就的只能是一个沉闷与缺乏活力的稳定社会,而不是一个充满生气,富有创新精神的社会文明。因而,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之缓慢,传统伦理思想的消极影响是不能低估的。

[

类,即使对父母再亲爱恭敬,也不能算作孝子了。而以忠谋孝被传统士大夫们看成是人生的最高理想。

参考文献]

五、结语

孔子伦理思想作为孔子思想主要与核心的组成部分,虽未能完全实现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但对孔子之后整个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却起到了奠基者的作用。首先,孔子伦理学说不仅为后来的封建国家建立的一套有关家庭、社会、政治三位一体的伦理约

[1]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2)[M].北京:中华书局,

1961.458-459.

[2] 朱 熹.四书集注・论语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0.150.

[3]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M].北京:中华书局,1978.3297

-3298.

[4] 罗 素.权力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184-187.[5] 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2537.

(责任编辑:司国安)

49


相关内容

  • 论语中的仁
    论语中的"仁" 孔子的‚仁‛中心思想,应从圣人.仁人.君子三者的等级秩序看,‚圣‛包含仁而成为比‚仁‛高的境界,不仅因为‚圣‛方才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修已以安百姓‛ ,而且,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 ...
  • 略论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
    1997年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期略论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 马作武 (中山大学法政学院法律系 副教授 广州 510275)X 1摘 要2 儒家提倡的/礼治0./德治0./人治0包含着丰富的法律思想.西汉 中期,随着儒家独尊地位的 ...
  •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
    一.儒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以后,"儒"又成了以孔子学说为宗旨而形成的学派时称谓."儒者"即专指孔子及其门弟子."儒学"即专指孔子思想及其门弟子发展的学说.孔于 ...
  • 第一章孔子的伦理学说第一节
    第一节 孔子的伦理道德观 一.孔子的品格及其学说的重大影响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邹)陬邑(今山东曲阜) 人,享年73岁.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做过"委吏&quo ...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重点和难点] • 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学派代表人物及 ...
  • 中国哲学史 简答题和论述题1
    中国哲学史 简答题和论述题( 一 ) 1 在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有什么意义? 变化:1.继承了商人崇拜上帝至上神的天命观念,他同样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但 ...
  • 伦理学教程精简
    伦理学教程 一.什么是伦理学? 伦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伦理学是一门万古常新的.有着广阔前途的科学. 二.西方伦理学的体系结构 1.规范的伦理学.通过对善恶的研究,向人们指出应当遵循什么样的行为规范,履行什么样的义务. 2.应用伦理学.它是 ...
  •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 社会学家. 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 ...
  • [论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论语>是中华文明的圣经,它维系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繁衍生息,历经磨难而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要学习<论语>中的君子观.立志观.教育方法论等,从而使当代思 ...
  • 论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该学派和儒家在战国时期被并称为"世之显学". (<韩非子"显学>)他提出的"兼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