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 - 范文中心

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

06/23

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

(1)学习动机

a. 学习动机就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学习行为的激活和唤起。学习动机强弱的标志主要是活动水平和指向性。

b.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由社会和教育所提示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需要时产生的。这种转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定的舆论和教育手段,使外界的正确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部需要,形成学生自觉的求知欲和求成感,产生对学习内容的间接兴趣或直接兴趣。即将他的好奇心以及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求胜心、个人兴趣等发动起来,形成学习积极性,这种积极性是和学习动机直接联系着的,是学习动机的外部表现。

c. 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正确的鉴定与分类,是有效地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但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内容和表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而且,在同一学生身上,往往又存在着多种动机。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不能只根据谈话或—些书面材料确定,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特别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学习任务的认识,以及学习积极性,克服困难的情况等等来判断。

(2)学习的注意和感知状态

一、学习的注意状态

a. 注意是保持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心理因素,因为它是心理活动必不可少的“伴侣”,是智力活动的组织者和维持者。教学实践证明,注意涣散,往往是学生学习成绩差、智力发展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注意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b.注意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这两种注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注意的组织和培养

1.重视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2.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3.交替使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二、学生对教材的感知

a.学生学习知识,—般是从教材的感知开始的。对教材的感知,就是通过各种感觉和知觉在观察有关事物、听取言语说明、阅读文字符号等等,以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从信息论的观点看,就是作用于感官的一切外在事物(包括语言、文字等)都是一个信息的发射装置,而人的各种感官是信息的接收装置,不同的感官接收不同的信息,通过感知摄取知识,就是让各种信息进入学生的头脑,以获得大量的信息。

b. 感性知识虽然只是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认识,但对学生掌握知识来说是很重要的基础。因为学生主要是学习书本知识,这些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并且以词和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学生只有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才能掌握。如果缺乏感性知识,学生只能从字面上学到一些片面的知识,用巴甫洛夫的观点来说,第二信号系统必须建立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正确地组织学生的感知,通过各种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3)学习中的疲劳和焦虑

一、疲劳

a.疲劳是人们连续学习或工作以后效率下降的—种现象,分生理的疲劳与心理的疲劳。心理疲劳并不是单纯由身体能量的消耗而引起,而是生理疲劳的主观感受,或是由于心理原因所致。比如工作单调,没有兴趣。或者情绪不佳都会引起心理上对学习的厌倦或懈怠,表

现为注意涣散,感知、思维迟缓,反映迅速降低,甚至情绪烦燥、忧虑等。

b.学习既是生理活动,也是心理活动,因此,它既受生理疲劳的影响,又受心理疲劳的影响。在很多种情况下,又往往以后者最为显著,研究表明,凡是需要紧张的注意,积极的思维、记忆的学习活动就容易产生疲劳。实验研究表明,疲劳与学习效率成反向关系,即人越疲劳,学习效率越低。

C.预防学习疲劳的一些措施

1.防止过重负担,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2.建立与执行符合卫生要求的作息制度

3.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

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适当注意休息和营养

二、焦虑

焦虑是指一个人的动机性行为遇到实际的或臆想的挫折而产生的消极不安的情绪体验状态。学习中的焦虑与学习的成功与失败、学习评定的体验紧密相关。焦虑是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是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尽有一种担忧的反映倾向。 ①高度的焦虑只有同高度的能力相结合才能促进学习;而高度焦虑同低能力或一般能力相结合则会抑制学习。因此,对大多数学生适宜的是中等焦虑;

②高度焦虑对于学生生疏或者需要随机应变的比较复杂的学习,具有抑制作用,因为面对这种情境,学生会产生过分恐慌的反应,固定的反应心向,以及慌乱的累积影响,造成一种丧失战斗力的威胁力量。有研究表明,高度焦虑之所以抑制问题的解决,主要由于它破坏了短时记忆过程。

③高焦虑的人不如低焦虑的人那么有好奇心,那么需要新事物,他们表现比较呆板。 (4) 学生的自我意识与社会心理因素

一、学生的自我意识

a.简单地讲,自我意识是对自己的外在(如形象,身体状况)和内在(能力、潜力、兴趣、需要与动机、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性格与气质等)的自我评估或衡量。换句话说,是个人对自己生理和心理各方面的认识和评价,是涉及自己的认识。

b.学生自我意识严重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青少年学生中常见的“白日梦”现象及自大狂、自暴自弃均与不良自我意识有关;学生对社会和学校生活的很多适应问题也由此产生。例如,在中学阶段作为家长的“掌上明珠”、教师的宠儿的一些考试成绩特别好的学生,在家是独生子女,“小太阳”,备受照顾,在校因其成绩优秀,有望考入重点大学而受到呵护。他们自以为是中心,是社会注意的焦点,与常人大不相同。结果一旦升入外地大学或进入社会,脱离特殊环境,便会发现自我意识与外界对自己的态度之间存在反差,大呼“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其实,社会从来如此,没有实质变化,问题出在过去曲解的自我导致难以合群和适应现实。

由此可见,学校和家庭应重视学生正确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培养。要十分审慎地处理教育问题;脱离学生和社会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及其管理,“宽严皆误”。师长尤其要尽量客观地、恰如其分地评价学生,防止他们形成曲解的自我意识。

1.树立自信、自重与自尊的行为模范

2.以成功的经验激励学生的积极自我意识

3.尊重学生的理智与情感,防止不当的褒贬

4.提出明确与合理的要求,关心学生的学习成败,期望应成为对学生潜能的挑战

5.尊重学生个人价值,培养合理的人际关系

二、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人毕竟具有社会性。学生的学习当然要受政治、经济、文化、社区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上述因素对学习行为的影响可以通过教师行为得到调控,因为它们最后都要通过课堂和学校内的人际关系加以表现。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因素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加以研究。这里,着重分析父母对子女学习的影响。家庭为儿童早期生长与发育的主要物理、生理、心理与社会环境。布鲁姆、皮亚杰和布鲁纳等著名心理学家都对家庭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作过专门研究。父母亲则为家庭的枢纽,是家庭对儿重的重大影响得以发挥的关键。

(5)学习者的个别差异

除以上各节提到的学习动机、注意和感知状况、自我意识等学生个人因素之外,学生的其他个别差异,如身体条件、性别、智力、潜力、学习方法、个性和学习准备状况对学习的影响都很大。虽然不能过分夸大学生个别差异,以至忽视共同教育需要的可能性,但上述差异的确经常是导致学习过程和结果差异的原因。

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差别,设法在—对一的基础上对学生施行帮助,着眼于具体的学生,着眼于学生个体。见讲义133页,这里不再赘述。


相关内容

  • 青少年被动吸烟危害
    在学校开展以学校生活技能教育为基础的健康教育, 是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社会能力.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健康危险性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也非常符合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推广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学校健康促进的重要途径. ...
  • 心理学自考历年真题
    全国2009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03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
  • 论政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论政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据某网报道:专家称中国有3000万青少年儿童心理亚健康,约1/5的孩子有抑郁倾向,自闭.沟通障碍.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情况在青少年身上广泛存在.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身心发生了巨大变化,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男 ...
  • 心理学填空题
    1.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 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2.德国著名心理学家( 冯特 )l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3 ...
  • 第十四章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第一节:个性的概述 一.什么是个性 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是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统一体.个性的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这两大部分有机结合,使个性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结 ...
  • 心理健康教育试题2
    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健康是指没有疾病. ( ) 2.中职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 ) 3.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可以 个体因素和诱发因素. ( ) 7.不良家庭环境是指( ) A家庭成员不全 B家庭经济困难 C ...
  • 20**年重庆市[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章 教育政策法规 第一节 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一.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 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法规的含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关系,教育法的渊源.教育政策的体系. 二.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 ...
  • [教育心理学]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认知的发展 认知活动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和注意等心理因素.感知和表象等是感性认识的心理因素,通过感性认识获得了事物的初步印象:而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是通过思维实现的.有些心理学家认为,认知主要是由感知.表象和概念三种 ...
  • 学前教育心理学
    浙江2012年7月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8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 ...
  • 社工常用的理论2
    社工常用的理论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基本概述 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 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 1977 年提出的. 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 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所谓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