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填空题 - 范文中心

心理学填空题

06/21

1.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 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2.德国著名心理学家( 冯特 )l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3.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主要有(构造主义) 、(机能主义) 、(行为主义) 、(格塔式心理学) 、(精神分析学派) 。

4.(精神分析学派) 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认为心理学研究首要任务在于了解人,揭示人性的本质,必须从人的存在出发,(以人为本),用整体分析法对人做出完备的描述;它主张还人以本来面目,研究活生生的、具体的、丰富的个人。

6.个体心理是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7.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其关系。 8.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包括(明确教学目标) 、任务分析、(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设计教学课程) 、实施教学和(教学评价) 六个方面。 2.“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反映了教育心理学对象的(特殊性) 。 3.高等学校具有(教学) 、(科研) 和(直接服务社会) 的三大职能。

4.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改造) 、(繁荣) 、(破坏) 、(新生) 四个时期。

5.高等教育心理学的重要作用是(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 、(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

6.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及个案法等。

7.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在迅速发展,所以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坚持(发展的原则),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诸要素,研究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趋势和阶段。 8.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在于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9.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师逐渐成为一种专门职业,高校青年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和认识教师职业的(心理学基础理论),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职业心理技能),这样才能顺利实现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才能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

10.教育实验法运用的核心作用是实验设计,实验设计中应该遵守两项基本原则:(随机化原则)和(局部控制原则)。

1.教师的特殊功能是(传授知识)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

2.典型的教学风格有两种形式:(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 和(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 。

3.角色亦称(社会角色) ,它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的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 4.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包括:(角色认识阶段) 、(角色认同阶段) 、(角色信念阶段) 。

5.促进教师角色形成的主要条件有(正确认识教师职业) 、(树立学习榜样) 、(积极参与教育实践) 。

6.教学效能感的概念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个成分。

7.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一般可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教师自身因素包括(价值观)及(自我概念)等。

8.教学反思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9.教师反思的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验证)。教师藉此来提高反思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能力。 10.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具有(能动性)、(普遍性)、(有效性)的特征。 11.(教育机智) 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12.师爱即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在教育实践中,由教师的(理智感) 、(美感) 和(道德感) 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

13.师爱具有(激励) 、(感化) 、(调节) 、(榜样) 的心理功能。

14.教师的威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 和(前提) ,是有效影响学生的重要条件。

15.(角色改变) 技术的目的是让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其参加教育科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自觉地实现角色的改变。

1.学习的心理实质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 或(行为潜能) 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学习是对(智慧技能) 、(认知策略) 、(语言信息) 、(动作技能) 、(态度) 的五类学习。

3.根据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可以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 、(技能的学习) 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三类。

4.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发展学生的(能力) ,就可以使学生学会做事;通过行为规范的学习而培养学生的(品德) ,就可以使学生学会做人。

5.大学生学习在学习方法上表现为(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 ;(学习的独

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 ;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的特点。 6.经典性条件反射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巴甫洛夫) 提出来的。 7.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 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8.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 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一发现说或认知一结构论。

9.认知学习观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

10.根据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学习一门学科包含着三个几乎同理发生的过程(新知识获得)、(知识的转化)、(评价)。

11.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12.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先行组织者)就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13.维果斯基在心理发展上强调(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特别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春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

1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15.(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1.(学习动机) 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高尚的、正确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 ,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3.大学生学习动机主要有四大类:一是报答性和附属性学习动机;二是(自我实现) 和(自我提高) 的学习动机;三是谋求职业和保证生活的学习动机;四是事业成就的学习动机。

4.(学习动机) 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惟一条件。

5.美国心理学家(维纳) 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6.自我实现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家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 7.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 8.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积极性) 。

9.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一是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 ,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 10.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 ;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 ,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1.(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郊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而后者恰恰起到相反的作用。 12.大学生的主导性学习动机有:(求知探索的动机)、(友情交往的动机)、(成就建树的动机)、自尊自主的动机。

13.大学生的(直接性学习动机)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减弱;(间接性学习动机)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加强。(间接性学习动机)是大学生主要的学习动机。 14.动机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二是(指向功能);三是(强化功能)。

15.学校情境中的学习驱力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交往内驱力)。

1.(学习迁移) 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学习的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不仅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之中,而且也存在于态度与品德的学习中。

2.学习的迁移现象是多种多样,按照迁移的性质,分为(正迁移) 和(负迁移) 。 3.学习迁移使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 、(系统化) ,形成一种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从而更好地调节人的行为,并能动地作用于客观世界。

4.学习迁移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使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 与(品德) 转化的关键。

5.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

6.训练和改进“心灵”的各种官能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学习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学对象的(难度) 及其(训练价值) 。学习要想取得最大的迁移效果,必须经历二个痛苦的过程。

7.相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具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 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学习迁移。

8.“顿悟”关系是学习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迁移不是由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关系) 的结果。

9.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内的(知识结构) 。

10.原有认知结构越巩固,越有助于促进新的学习。倘若在利用原有知识同化新知识时,原有知识本身不巩固,则不但不会产生(正迁移) ,反而可能会出现(负迁移) 。

11.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有:(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 、(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认知技能与策略、定势的作用。

12.(教学目标) 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切教学工作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确立系统、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 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

13.学习不只是要让学生掌握一门学科或几门学科的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即掌握(学习的方法) 。

14.定势也叫心向,指的是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这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 。它对于学习迁移既有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起阻碍作用。

15.学习的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就是已有经验的具体化与新课题类化过程或新旧经验的(协调) 与(整合) 的过程。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必然要影响到迁移的效果。

1.(感知) 是感觉与知觉的总称,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最基本的认知形式。 2.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它是人脑对各种感觉信息进行(组织) 和(解释) 的过程。

3.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意识的、主动的和系统的知觉过程,也叫(思维的知觉) ,它包含有理解、思考的成分,是有意知觉的高级形式。 4.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 向(辨证逻辑思维) 过渡的阶段;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 也在显著发展;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

5.(教材直观) 是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或(直观材料) 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

6.(实物) 直观所得到的感性知识与实际事物间的联系比较密切、比较一致,在实际生活中定向作用较好,在将来的职业活动中也能很快地发挥作用。 7.一般而言,(模像直观) 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

8.运用(强度律) 、差异律、(活动律) 、组合律等感知规律,可以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实现有效的观察。

9.观察前,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进行有关知识的准备,并拟定详细的观察计划。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组织学生的注意,使之指向和集中在所要观察的对象上。

10.教材概括是加工改造感性知识以形成发展理性知识的过程,也就是(理解知识)的过程。

11.(分析)指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属性或各种特征。(综合)指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特征或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形成一个整体。

12.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成效的条件有:(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科学地进行比较)、(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13.大学生观察具有相对的(深刻性)和(稳定性)。

14.(理性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学的加工改造,来提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

15.人们运用存贮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就是(思维过程) 。

1.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 、(存贮) 和(提取) 的过程。

2.大学生记忆发展具有(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各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的特点。

3.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 ;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 个组块。

4.任何信息都必须经过(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才可能转入(长时记忆) 。 5.识记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信息进行(编码) 的过程。 6.影响知识识记与编码的主要因素是:材料的(数量) 与(性质) 、识记的(目的性) 与(主动性) 、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组块化编码、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觉醒状态、识记的信心等。

7.知识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存储信息在内容和数量上都会发生变化。数量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保持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这就是(遗忘现象) 。 8.保持是(识记) 和(再现) 的中间环节,在记忆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没有保持也就没有记忆。

9.(组块)是一种信息组织与再编码,是人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

10.(情景记忆)是对个人亲身经历、发生在一定时空关系中的某个事件的记忆。 11.(有意识记)指具有明确目的,采取一定方法,并需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 12.重复可以看作是巩固原有的记忆痕迹的过程。没有重复,记忆痕迹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退。记忆痕迹衰退也是导致(短时记忆)遗忘的原因。 13.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14.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或学习者是否理解了其意义,可以把识记分为(意义识记) 和(机械识记) 。

15.(联想) 是由一种经验想起另一种经验,或由想起的一种经验再想起其他的经验的过程

1.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把个体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 ,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 。

2.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 ,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3.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可分为两个亚类:一类为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可称之为(智慧技能) ,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另一类为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可称为(认知策略) ,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

4.元认知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它包括两个基本成分:(元认知知识) 和(元认知控制) 。

5.元认知策略是个体调节和控制认知行为的方法与规则,它是个体在学习中随经验的增长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元认知策略大致可分三种:(计划策略) 、(监控策略) 和(调节策略) 。

6.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

7.知识有简单和复杂之分,简单知识学习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依据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复杂知识学习的关键是(理解) 。

8.信息要长久地保持,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对信息进行(编码) 和(组织) 。 9.对于复杂知识的学习,(组织策略) 往往表现为对前后学习内容进行纵向的梳理和横向的比较分析,具体表现为学习者识别材料中各种思想间的主要内部联系的“网联”策略。

10.(精细加工)是指对学习材料中进行深入的加工活动,即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

11.认知策略中的(元认知成分)是策略训练成败的关键,也是影响策略的概括性、保持度和可迁移性的重要因素。

12.用心理模拟法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经过两个步骤,即创拟确立模型和检验修正模型,其中第一步是关键。

13.(原型内化)指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14.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包括(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15.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也称为(记忆性知识)。

1.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解,问题就是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 。

2.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一是(常规性问题解决) ;二是(创造性问题解决) 。 3.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于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阐明解决问题的性质和过程的模式,认为问题解决是一个尝试错误性质的渐进过程,一个通过尝试,错误的行为动作逐渐减少,正确的行为动作逐渐增加,最终形成固定的、稳定的刺激一反应联结的过程。这就是(尝试——错误模型) 。

4.德国心理学家苛勒于1917年提出了一种阐明解决问题的性质和过程的模式。该模式认为问题解决要求看出问题情境中的各种关系,而对这种关系的理解是突然产生的,是一个(顿悟) 过程。

5.杜威的问题解决模型认为解决问题一般包括五个步骤,依次是:(失调) 、(诊断) 、(假设) 、(推断) 、 (验证) 。

6.英国心理学家瓦拉斯1926年提出的关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理论模型,又称(创造性思维四阶段论) 。

7.信息加工观点认为,问题解决过程可分为(问题表征) 、(选择操作) 、(实施操作) 和(评价当前状态) 四个阶段。

8.分析问题就是要分析问题的(要求) 和(条件) ,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把握问题的实质,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

9.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直接检验) 和(间接检验) 。

10.(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11.(问题情境)是个体面临的刺激模式与其已有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 12.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的基本步骤有:(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鼓励学生仔细地界定问题、教育学生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并给予反馈)。

13.创造指一种最终产生创造产品的活动或现象,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

14.发散思维有三种基本特性:(流畅性)、(灵活性或变通性)和(独特性)。 15.南加得福尼亚创造性测验由吉尔福特编制,主要测量(发散性思维)。 16.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面,心理学家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训练方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头脑风暴法) 和(戈登技术) 。

1.自我意识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 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 两个方面。

2.意识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世界的高级反映形式,是心理发展的高级阶段,具有(自觉性) 和(能动性) 两个特点。

3.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和(自我调控) 。

4.由于意识转向以自己本身的心理活动为对象,自我意识一分为二:一是(理想自我) ,二是(现实自我) 。

5.大学生的自我探究包括:以(学习成才) 为中心的自我探究、以(社交活动) 为中心的自我探究、以(个人未来的前途与发展) 为中心的自我探索、以自我的社会价值为中心的探究。

6.自我统一意味着主体我和客体我的统一,意味着(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和(自我调控) 的统一,也意味着自我与外部世界的统一。

7.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特点。表现为政治方面的(改革意识) 、(民主意识) 、竞争意识;求知方面的成才意识、(探索意识) 、(创造意识) ;思想品德方面的道德意识、(审美意识) ;行为方面的(参与意识) 、社交意识等。 8.(自尊感) 是指一个人能%晚纳”并尊重自己,对自己抱肯定态度的情感;(自卑感) 则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不满、贬损,对自己持否定态度的情感。 9.(自我教育) 是主体自我按照社会要求对客体自我自觉实施的教育。 10.自我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要使认识具有全面性、正确性,就要凭借各种(正确的参考系)

11.(悦纳自己)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度。

12.培养学生积极悦纳自己的态度,首先要引导他们(积极地评价自己)。 13.自我完善是个体在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基础上,自学规划行为目标,主动调节自身行为,积极改造自己的个性,使(个性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

14.个体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经历了(自我中心期)、(客观化时期)、(主观化时期)。

15.(全面认识自我)是形成正确自我意识的基础。 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

2.态度的结构包括:(态度的认知成分) 、(态度的情感成分) 、(态度的行为成分) 。

3.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和(倾向) 。

4.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三部分。 5.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一个从(他律) 到( 自律) 的发展过程。

6.(柯尔伯格 )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7.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与思维水平的提高平行,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必须大力发展学生的( 思维能力)

8.文化相对主义认为,道德教育的任务只是让个体掌握(自身所属文化) 的那一套道德准则体系。

9.强化是(联结理论) 的核心概念。

10.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前习俗水平的惩罚服从取向阶段,个体的道德价值来自( 对外力的屈从) 或(逃避惩罚) 。

11.道德判断水平的高低对道德行为的选择有重要制约作用,要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必须加强( 道德认识) 的教育。

12.在对态度和品德教育的具体方法上,教师应采用( 诱导性) 的教育方式,反对死板的说教和强硬的灌输。

13.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学习,被称为( 观察学习) ,亦称(社会学习) 。

14.一般而言,教师向学生传递社会道德规范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言语教诲) ,一条是(身体力行) 。

15.强化决定学习者是否把学会的行为表现出来,即强化对人的行为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强化包括(外部强化) 、(替代强化) 和(自我强化) 三种形式。 1.(群体) 也称团体,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2.(社会助长) 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3.(社会惰化) ,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4.(冒险转移) 是群体极化在决策方面的特殊表现。人们倾向于在群体共同决策时比个人决策时表现出更大的冒险性。

5.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 知觉) 、(判断) 、(信仰) 以及(行为) 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6.模仿 是指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而引起一种与他人的行为(类似)的行为。

7.感染的产生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制约:(被感染者与感染刺激发出者的相似性)、(被感染者的自我意识水平)

8.班集体的类型有:(简单聚合型)、(一般型)、(成熟型)

9.集体舆论对集体的成员起着一种(评价监督)和(行为引导)的作用。 10.集体凝聚力是集体对成员的一种(吸引力),也就是集体成员愿意留在集体中的(倾向)。

11.人际交往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从动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品交换);从静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已经形成起来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

12.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稳定的过程中最初的印象深刻地影响着交往的深度,建立良好第一印象的六条途径是:(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 、(人际关系) 、多提别人的名字、做一个耐心的听者,鼓励别人谈他自己、谈符合别人兴趣的话题、以真诚的方式让别人感到他很重要。

13.模仿有两种,一种是( 有意识的模仿) ,一种是(无意识的模仿) 。 14.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在于群体的背景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 。 15.根据群体是否具有显著的表面结构,将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 和(非正式群体) 。

1.心理健康包括两层涵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 ;其二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 ,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

2.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和较充分的(安全感) 。 3.心理卫生是以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 为目的的。

4.大学新生面临的变化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生活环境) 的变化;二是(人际环境) 的变化;三是(学习内容及方式) 的变化;四是角色地位的变化。 5.大学生的(学习障碍) 是指影响大学生学习潜力的发挥,造成学习效果不理想,经常伴有焦虑感的种种心理因素。

6.消除过度的考试焦虑,可以从(充分备考增强考试信心) 、( 形成对考试的正确评价) 、学习掌握必要的应试技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7.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有:追求平等、(情感性强) 、(富于理想) 。 8.培养大学生的交往意识和技能最主要是培养学生勇于交往、善于交往和正确的(交往动机) 。

9.要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就得学会(客观评价 )自己和他人,克服认知偏见。

10.对大学毕业生进行职业辅导,就是帮助他们调整个人的(择业心态) ,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将来在社会中扮演积极有意义的角色的同时,使个人的潜能得以发展,拥有一个充实而满足的人生。

11.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 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读书、做笔记,利用图书资料,制定切实的学习计划并合理安排课余时间。

12.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行为具有(理智) 性和(一贯) 性,即能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行为能始终受到意识的控制。

13.团体咨询辅导着重解决一些学生共性的(心理问题) ,并对此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心理训练) 。

14.大学生学习障碍是(社会文化) 、(心理) 、(生物) 三方面多种不良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5,通过(恰当的作息制度)(紧张的生活节奏)和(体育活动),可使学生减少对性问题的注意并能使其性能量得以宣泄。

1.教学设计是指(教学的系统规划) 及其(教学方法) 的设计,即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的设计。

2.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从造就各种人才的需要及(各种人才成长的规律) 出发,全面安排学生有效学习的课程数量、学习活动方式、课时安排与分配等,才能从整体上保证(教学系统) 的正常运转。

3.宏观的教学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制定教学计划、(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 、(编选教材) 、制定教学成效考核的办法。

4.(教学目标) 指学生学习的预期结果或者说是预期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

5.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成六级,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我国学者倾向于将这六级目标概括为两个范畴:第一个范畴为(记忆知识) ;第二个范畴为(领会与运用知识) 。

6.教学任务分析也称作业分析,指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规定的且需要学生形成的能力或品格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据以确定促使这些能力或品格习得的(有效教学条件) 。

7.(教学空间) 是教学目标所确定的教学终末状态与教学开始前学生原有的起始状态之间的心理差距。

8.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 可以利用学生的作业、小测验或课堂提问等方法了解学生原有的基础,也可以通过诊断|生的单元测验来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或倾向。

9.教学模式指反映特定(教学理论) 的、为保持教学的相对稳定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结构) 。

10.教学模式的种类有:(行为矫正模式)、(信息加工模式)、(个人发展模式)、(社会作用模式)。

11.刺激控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12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认知发现)学习论及其(认知结构)教学论。

13.(讲授法)的主要优点是:教师能够同时向许多人传授知识。在传授的内容还没有可资运用的书面材料的情况下,这一优点尤其突出。

14.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首先要阐明课程目标,以吸引学生注意并指向学习任务;接着呈现(组织者)。它以学生熟悉的语言呈现,为新的学习提供一个认知的框架,或者为新旧知识的联系架设桥梁。

15.(教学媒体) 指教学过程中用以运载信息、传递经验的物质手段和工具 1.教学测量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 进行探察,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办法。教学测量的目的在于(考核教学成效) 。 2.教学测量的对象是学生内在的(能力) 与(品格) 等的形成状况,只能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进行间接测量。

3.教学测验又称(学绩测验) ,指用以测量学绩的量表,选择能代表学绩的一些行为样本进行考核并做出数量分析。

4.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 ,对(学绩测验) 所得测量结果进行的分析及解释。

5.测验的效度指测量的(正确性) 和(有效性) ,即它能够测出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与行为特征的程度。

6.测验的(信度) 又叫测验的可靠性,指测量的一致性程度。

7.测验过难或太易,分数范围就会(缩小) ,信度也将(降低) 。要使信度达到最高,难度水平应是能产生(最广分数分布) 。

8.区分度又称(鉴别力) ,是指试题对所要测量的心理特性的识别程度,也就是项目的效度。

9.教学测验的类型根据测验目的划分,可以分为(常模参照测验) 和(标准参照测验) 。

10.项目难度指测验题目的(难易程度) ,通常以答对或通过该项目的人数占应试总人数的百分比来表示。

11.教学测量对教师而主,可以了解学生能力与品格的形成状况,以更明确地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加速心理结构的形成;对学生而主,明确自己对有关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以构建完整的能力与品格结构。这叫教学测量(反馈一调节)的功能。 12.信度的影响因素有:测验长度、(测验难度)、(施测对象)因素、施测过程因素。

13(形成性测验)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测验,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程度,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缺陷,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提高教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14.标准化学绩测验是由学科专家和测验编制专家共同按照(标准化程序)为受过某种教学或训练的人员编制的测验,目的在于评价经教学或训练后的(实际工作表现)。

15.为保证评分的客观性,对于自由应答型试题,一般可采取(多人评阅求平均) 和(每人负责评阅一题) 的办法。


相关内容

  • 20**年九年级英语复习计划
    2016年九年级英语复习计划 ----杨朝利 初中英语的教学工作到了九年级第二个学期其实就是到了关键的总复习时期,因此做好这一时期的英语复习计划尤为重要.首先在复习过程中可采用"三轮复习方法. 一轮分册复习.三月中旬开始着手总复习 ...
  • [0399]学前游戏论复习资料自考
    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1. 游戏的生物生本质观的基本观点:肯定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2. 社会性本质观:(1)此观点由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
  • 一.填空题
    一.填空题 文学素养题 1.请写出下列词语的正确读音. 脊梁(jǐ liáng ) 黄芪(huáng qí) 戏谑(xì xuè) 2.陋的第一笔是(横撇弯钩),凸的书写笔顺是(竖.横.竖.横折折折.横). 虚作假) 7. 严禁组织和参与( ...
  • 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基本原理
    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基本原理 1.1景观规划设计的概念与特征 1单选(2分) 以下哪一句对风景园林三大基本方面的概念有误? A. 道路交通.建筑物与形态方面有关 B. 活动方面包括行为.精神.历史 C. 生态.植物.水体.土壤属于背景方面 ...
  • 人生也是一张答卷
    发表日期:2008年12月3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2710 次 人生就是一张答卷.它上面有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和问答题,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答卷.一般的答卷用手来书写,人生的答卷却是用行动来书写. 人生中的第一道题是选择题.当父母给予我们生 ...
  • 九年级上册历史填空题
    九年级上册历史填空题 1.14-17世纪的意大利---------运动被称为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核心是----------,代表人物有-------,--------,----------.先驱是------,代表作--------.人 ...
  • 高考英语完形填空高频率单词高频词
    高考英语完形填空高频率单词 一. 名词(可数名词或以复数形式出现) cause 原因 effect 结果, 影响, 效果 process 过程 process 过程 consequence 结局, 后果 development 进展. 发展 ...
  • 心理压力测试题
    心理压力调试测试题 学员姓名_________ 考试时间__________总分___________ 一.填空 1. _______________是心理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2. 2000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系首席教授在2000年 ...
  • 20**年九年级中招备考教学研讨会发言稿
    2013年九年级中招备考教学研讨会发言稿 2013年6月的中考越来越近了,学生们的初三生活以越来越紧张了,为了帮助学生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复习好英语,进而在中考英语考试中取得各自理想的成绩,我们九年级英语教研组的全体老师认真研读 ...
  • 安全教育培训测试题2
    安全培训测试题 一.单选题 (21分,每题3分) 1.安全生产责任制,包括( A ) A .全员职责 B .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立 C .人员任命 D .履职考评情况 2.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环境因素是哪些? (D ) A .气质.性格.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