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形象传播的新趋势--以关于杨利伟的新闻摄影报道为例 - 范文中心

英雄形象传播的新趋势--以关于杨利伟的新闻摄影报道为例

10/09

×INWEN

AIHAoZHE

XlNWEN

AlHAoZHE

英雄形象传播的新趋势

——以关于杨利伟的新闻摄影报道为例

口肖燕雄孙前

就是回应这

种视觉消费需求的表现。这也就不难理解,人们

了繁复的文字认知程度。

新闻价值的直观追求

以往新闻报道对英雄人物的表现功

能主要是由文字来承担,图片只是文字的注脚。受众进入的是文字建构起来的象征

性意义空间,英雄形象在缺乏直观性的场

在关注杨利

伟本身时,也

关注他在太

空吃的菜。当

景中被理想化。在读图时代,人们通过图像把握世界,也通过图像把握英雄,媒体对英雄人物的宣传由“文字中心”向“图像中心”的传播方式过渡,传播手段强化直观性、视觉性。各大报纸在运用新闻图片

报道杨利伟时,加出号外,同时在主报中

宫爆鸡丁、鱼

香肉丝的照片被告知与杨利伟有关

时,人们对菜

巡天英雄杨利伟凯旋

也以专版的形式扩大图片的影响。图片数量多、尺寸大。例如10月16日《羊城晚

报》头版标题《中国太空人飞回来了!》的

肴的热衷品

尝就成了对

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成功引发了新

闻媒体滚动式、密集型的报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报纸纷纷推出号外。在报道中,新闻图片以绝对优势构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其中有关宇航员杨利伟的图片更是占据显著位置。从报纸上的

英雄人物的另一种意义上的商业消费。此时,对于大众来说,形象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实体。而且,形象又反过来影响实体。如杨利伟访问香港时引发了内地游客到香

港旅游的新热潮,因为大众期望见到“神

下方是一张占了半版的杨利伟返回太空舱前向众人挥手致意的图片,右下方还配有一张小图。这种大图片和围绕主题图片安排多幅组图的做法,一时成为时尚。此时文字成了辅助工具。媒体对英雄的观点

通过图片具象化,引领受众共同进入视觉

舟五号”飞船的实物。我们可以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实物都与杨利伟有关,这是英雄形象所带来的辐射作用。

再者,视觉消费的确是最便捷的审美消费和意义消费。对形象直观性的追逐,是简化认知程序的消费心理的体现。正是充分利用这一点,新闻图片改变了以往对英雄主体特征做进一步确认的诉求目标,走向或靠近大众视觉消费心理,通过直观的瞬时形象直达图像意义深处。视觉符号勾勒出英雄形象,并通过媒体流通,形象被大

众视线接受的同时被消费着。如《文汇报》

新闻图片可以看出,在奉行宣传英雄人物的主旨的同时,新闻图片的传播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新闻图片的消费取向

场域。在视觉符号的引导下,受众并没有感受到媒体的“缺席”,因为编辑的图片选择遵循的是“……图像文化,必须提供有价值的、新鲜的、生动的信息。给人类留下有价值的瞬间”的传播原则。①如10月16日的《中国青年报》以特刊和专版报道“中国英雄回家”,通过集纳式图片让大众从中获知杨利伟的更多信息。构图上既注重宣传效果又注重审美情趣,通过镜头语言将英雄的形象价值予以深化,改变了文字报道为主时期人们通过“联想…‘看见”英雄形象的状况,让处于价值多元化中的大

众直接通过“看”而了解英雄。

“软新闻”化的表现手法1.角度“软化”:平行视角

当今是读图时代,推进视觉影响力的主要环境动因是消费社会。消费社会认同的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

消费性。消费社会的内涵就包括文化的消

费,消费社会的文化形态已从以生产为中心的模式转向以消费为中心的模式。

在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里,尽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的即时欲望是天经地义的

10月17日杨利伟打出“v”字手势的照片,它本身的诉求是:图像是胜利者——图片使大众更深刻地记住了杨利伟,图像创造“注意力经济”;而图片的意义诉求点是,杨

利伟是胜利者,中国是胜利者。这一系列的逻辑推演过程是在一瞬间完成的,它简化

事,而视觉元素是最能满足即时欲望的元素。大众对视觉消费的渴求促进了媒体对瓶闻图片的倚重,“形象”变成了一定意义上的消费品。杨利伟的大量新闻图片报道

20世纪60至80年代,英雄人物图片

XlNWEN

×lNWEN

AIHAoZHE

AlHAoZHE

报道一直遵循主题先行的宣教理念,因此文化。于是,形象被大量复制和生产。这种通过大量复制生产的形象

图片中的英雄形象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观念化痕迹。经过90年代的社会化转型以后,媒体在宣传上日趋“平民化”,人文关怀精神日渐增强,大众传播从以传者为中心转向以受众为中心。这一转变也体现在

新闻图片中。如《中国青年报》10月16日

已经取代了实物

本身,淡化了距离感。在此意义上,新闻图片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大众的消费欲望和视觉需求。10月16日各大报纸报道的“焦点”是杨利伟,有关杨的图

所刊发的新闻图片中有一幅再现的是杨

利伟和儿子在电脑前交流的情景(在他们

身后,是注视父子二人的杨利伟的妻子)。如果不考虑杨利伟“中国太空第一

人”的身份,从这张图片中你无法确定它和一张普通的家庭照片有何不同。在此,

杨利伟作为一个普通家长对孩子的关心直人读者视线,并弓I发相似联想,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杨利伟报道的平行视

角.改变了对英雄人物的仰视,加强了平

片的内容无论在

新闻背景方面还是跟踪报道方面

杨利伟和家人在一起

念中的“道德崇拜”有关。这样,在英雄图像中,现实生活的原型被媒体以投射的方式

等性,表层看是体现了平民情趣,深层看是由于借机于平民化消费的商业潜质,拓展了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和扩大了传播

的效果。虽然杨利伟的图片中也有特写,但是它有别于60至70年代构图上用仰视原理塑造的“英雄控制一切”的高大形

也都表现出明显的“软化”倾向。对英雄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的展示以及个性化行为的描述比以往明显增多。诸如杨利伟和家人一起在厨房忙碌的照片,英雄不再给人以高不可攀的印象,反而使人觉得可信可亲。此时,社会认知偏差的首因效应和晕轮

效应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已经削弱,受众

让公众解读,人们看到的照片是英雄观念

的反映,是“硬化”了的新闻。在这种背景

下,英雄的真实情况并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只有图像中的英雄才是媒体和社会期

待的角色。

新闻图片在报纸上的作用和影响越

象,图片上阐释的是回归本色的形象诉求。摄影记者通过平行视角关注杨利伟原有的心理状态,用具有感性的镜头语言展示人物,使新闻图片中的英雄形象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现实感。《羊城晚报》10月

16日的“情深”小标题中刊登了一张杨利伟三口之家同下厨房的图片,从站在煤气灶前的杨利伟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英雄回

的图像消费心理呈现为没有起伏的平直化的特点。摄影者或媒体赋予图片一个意义缺口,大众据此会做出各自不同的解读。这是由于图片中的感性诉求加强,媒体的宣

教观点处于一种“深情的隐藏”状态。有学

来越明显,通过读图获取信息正成为视觉文化时代大众的一种显要的接受方式。在

视觉文化塑造的“读图时代”,对英雄人物

形象的传播方式与其说是“图以载道”,不如说是“娱以载道”或“消费载道”。这是一个有待深究的课题,以上只是从传受双方做了一个粗浅的分析。

注释:

者说,“‘深情的隐藏’这个特点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对英雄人物的信心,要靠我们对他

的性格的力量和纯洁性怀有信心。”⑦在以

归平民的身份。这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

视觉文化就是一种大众文化,新闻图片的平民化是对视觉文化本质的回归。图片新

往的宣传中,媒体往往十分注重通过对英雄人物豪气的展现来反映时代精神和典型意义,对英雄人物的宣传手法通常是先确

定指导性强的主题,然后一统全文,价值判断十分鲜明;对英雄的定位多归结于具有群体色彩的高度,宣传英雄时侧重精神,而常常忽视个人特质。这与我们传统价值观

①陆少游著《被定格的世界——摄影天地探视》,第192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②[美]斯坦利・卡维尔著,齐宇、利芸译:《看见的世界——关于电影本体论的思考》,第64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年版。

闻的“软化”是最顺理成章的选择。

2.内容“软化”:隐藏“深情”

人们日常消费的对象是商品,商品的

物质化存在形式就是其形象。形象与商品

的内在联系使得消费社会必然趋向于视觉

编校:张红玲

某企业报在报道一工人仿制一台提角水磨石机的事迹中说,该

发明是本市首创。消息发表后,不少读者、建筑单位来电话说,这种机械30年前在我市就有使用.“首创”说法不妥。

专家对媒体的“填补空白”、

续下去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科技的

慎用“蓄钏"

口姚新志

的“分量”,抓住一点信息就大做文章,就隆重推出,就冠以“首创”,就自封“第

发展,“首创”、“率先”、“填补空白”

的事肯定越来越多,作为媒体应该

对自己的报道对象进行深入采访,如实介绍,不可随意“拔苗助长”,

特别是企业报视野窄、涉及面小,

对“首创”之类的提法更应慎之叉慎,不

“省内第一”、“率先使用”等提法,一再提醒要慎重,没有绝对把握的,原则上不用这类字眼。然而,有的记者为了增加稿件

要老是闹出“第一”的笑话。

编校:张红玲

一”,这种哗众取宠的毛病实在不能再继

英雄形象传播的新趋势--以关于杨利伟的新闻摄影报道为例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肖燕雄, 孙前

新闻爱好者

JOURNALISM LOVER2004(7)

参考文献(2条)

1.斯坦利·卡维尔;齐宇;利芸 看见的世界--关于电影本体论的思考 19902.陆少游 被定格的世界--摄影天地探视 200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wahz200407035.aspx


相关内容

  • 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
    第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电视作品评析 2013年10月25日,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来自全国报社.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的299件作品获奖,其中特别奖3件,一等奖46件(含8个新闻名专栏),二等奖91件 ...
  • 解析议题设置在互联网上的实现和运用
    [大] [中] [小]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2011-08-24 09:33 共10人浏览 [内容提要]2002年岁末到2003年初,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着实在国内火了一回.本文跟踪了新浪网对<英雄>一年 ...
  • 通讯语言的美学风格
    通讯语言的美学风格.txt爱人是路,朋友是树,人生只有一条路,一条路上多棵树,有钱的时候莫忘路,缺钱的时候靠靠树,幸福的时候别迷路,休息的时候靠靠树!通讯语言的美学风格 通讯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和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是中国 ...
  • 体育新闻报道用语特征研究_以新华网体育新闻报道为例
    新闻大学 XINWEN AIHAOZHE ·200912(上半月) 体育新闻报道用语特征研究 ---以新华网体育新闻报道为例 □张 珂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申办及成功举办,我国的体育事业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体育新闻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直接促 ...
  • 新闻传播学论文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现存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 要:开展舆论监督是每个新闻媒体的使命和责任,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现实生活的深刻变化,大众对媒体舆论监督越来越关注,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近年来,媒体舆论监督在大力弘扬正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切实保障人民群 ...
  • 关于新闻媒体传播效果的调查研究报告
    关于新闻媒体传播效果的调查研究报告 2009.7-2009.9 暑期实践报告 未开扩大学生的视野,提升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深化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锻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独立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者于2009年暑假期间做了一次简要的调查, ...
  • 消除外媒对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认识的盲点
    近几年来,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也成为了境外媒体涉华报道的重点.尤其是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命题"作为全会的议题,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文化强国"的目标之 ...
  • 20**年中考语文练习:综合性运用提高(3)
    41 毕业前夕,班上开展"师恩难忘"的感恩活动.请你把这次活动的内容.收获制作成手抄报,作为毕业时送给老师的特殊礼物. (1)为手抄报设计报名和栏目.仿照下面示例,写出报名和四个栏目名称.(6分) 例:报名 园丁颂    ...
  • 新闻专业职业规划书
    职业规划书 班级:新闻12-1班 学号:姓名: 我们生在一个快速发展和相对和平的时代,一个正处于蓬勃发展的中国更需要人才去建设,大学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对于我们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和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就业现状,在人生的路 ...
  • "拟态环境"和"刻板印象"的交响曲
    "虚拟环境"和"刻板印象"的交响曲 --读李普曼<公众舆论> 曾经有人这样形容19世纪初美国人的生活--清晨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洗漱和整理而是打开房门,捡起牛奶瓶和报纸,然后一边吃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