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柳宗元与禅宗---兼论佛禅思想对柳宗元贬谪情感的消解作用 - 范文中心

论柳宗元与禅宗---兼论佛禅思想对柳宗元贬谪情感的消解作用

08/20

第23卷 第4期曲 靖 师 范 学 院 学 报Vol.23 No.4

                

2004年7月JOURNALOFQUJINGTEACHERSCOLLEGEJuly.2004

论柳宗元与禅宗

———兼论佛禅思想对柳宗元贬谪情感的消解作用

刘铁峰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中文系,湖南娄底 417000)

  摘 要:中唐是禅宗思想对作家和文学都产生了广泛影响的时代。柳宗元受信奉佛禅的家风薰染和远谪遐荒的生命沉沦的影响,使他更加主动地亲近和体认禅宗,精研禅理。由于受佛禅思想的影响,他先前那种执著的政治追求出现了松懈,其骚怨愤悱的贬谪情态得到了消解,变化。

关键词:柳宗元;贬谪心态;佛禅精神;中图分类号:I20612()04-0014-06

  “,是唐代文人的时尚。”就连以反佛著称的韩愈,在经过一番贬谪潮州的生命磨难之后,对佛禅也变得宽容了许多,也开始了他与佛门的主动交往。柳宗元“幼年好佛”,是中唐近禅诗人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宋志磐的《佛祖统记》就将他列入天台宗的法嗣之中。一般认为“柳宗元的好佛,,大致可以分为幼年时的盲目,为政时的附会时尚,贬官后的自觉三阶段。”诚然,贬谪的生命遭遇,对他与禅宗关系的深化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禅宗注重内省的观照意识和消解执著、导向空淡无我的处世态度,对柳宗元的贬谪心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他尝试着以佛禅精神来对自己骚怨愤悱的谪臣心态进行抚慰和调适,从而使柳宗元在精神状态与文学创作上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2][1]

前往,柳宗元以诗相赠,而柳公绰是在元和六年到

元和八年(公元811年—813年)间任此职的,柳宗元时年40岁。以此推算,柳宗元于10岁左右就接触了禅宗。

贞元元年(公元785年),柳缜入洪州刺史李谦幕府,柳宗元随父来洪州。中唐时代的江西洪州,是唐代佛禅最鼎盛的地方,禅宗史上著名的马祖道一禅师就在此开堂说法,培养出后来名闻禅林的大批人物,如鹅湖大义、章敬怀晖、兴善惟宽等人,并形成了禅宗史上著名的“洪州禅”。“从佛教史发展来看,诸宗中最为发达的是禅宗,而禅宗中最壮观的派系是洪州宗,它的思想代表了禅宗中晚唐的基本思想。”而李谦原本就是一位笃信佛禅的人,来洪州后,对马祖道一执礼有加。“依据《宋高僧传・道一传》的记载,他(李谦)非常礼重正在洪州传法的马祖道一。”受其影响“李谦幕,

[4]

[3]

一、柳宗元对佛禅的知解与参悟

柳宗元生活的中唐时代,是中国禅宗发展史上最辉煌鼎盛的时期,以江西、湖南为中心区域的南宗禅,对中唐的士人心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世风所及,柳宗元很早就开始了与禅宗的接触。他在《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中说自己“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这位巽上人就是永州龙兴寺的重巽和尚,重巽应湖南观察使柳公绰之邀

府中权德舆、柳缜、杨凭等文人亦与佛门有交往。”其实,他们何止只是“有交往”,因为“权德舆就是后来为马祖道一作《塔铭》的作者,可以说是马祖的在家弟子。李谦的女婿杨凭也信佛,曾对如海禅师执弟子礼。”而杨凭后来却成了柳宗元的岳父。所以说,柳宗元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具有浓郁奉佛修禅气氛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之下,他对禅宗也产生了较大的兴趣,不管此时的柳宗元是盲从家长还是附会时俗,禅宗都从此进入了他

[6]

[5]

  收稿日期:2004-03-09

  作者简介:刘铁峰,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唐宋诗词研究。

・14・

刘铁峰:论柳宗元与禅宗———兼论佛禅思想对柳宗元贬谪情感的消解作用

的人生。他在《送僧浩初序》中曾说“:儒者韩退之

与予善,尝病予嗜浮屠言,訾予与浮屠游,近陇西李生础自东都来,退之又寓书罪予。”可见,言说佛禅,研读禅理,与禅门广泛交游,是柳宗元日常人生中一个普通的活动内容,正因如此,他才招致了韩愈的严肃批评。而韩愈的批评,反过来却正好说明了柳宗元当时对禅宗的热情。

“唐代诗人之佛教因缘,在诗作中最明显的呈

[7]

现,大抵是游览僧寺和交往僧人两端。”或者说,“在唐代的佛教文化繁盛的形势下,游历寺院结交僧人是诗人的日常生活经验。”柳宗元也不例外,他与禅门僧人的交往,在长安时期就开始了,甚至于更早一些。在长安时所作的《送文畅上人登五台遂游河朔序》一文,个明证。这种情况,显起来,他在:因于尚书省,,贬永州司马,至则无以为居,居龙兴寺西序下,予知释氏之道上且久矣,固所愿也。”与该寺住持重巽和尚十分知心投缘,受此影响,他对佛禅的认同归依感愈加显露,他说:“因悟佛之道,呆以转惑见为真智,即群迷为正觉,舍大暗为光明,夫岂性乎异物耶?孰能为予凿大昏之墉,劈灵照之户,广应物之轩者,吾将与为

(永州龙兴寺西轩记》)在这种心态导向下,徒。”《

终其一生“,先后与之交游之名僧大德,较之王维不遑多让,此中亦包括名闻当代之浩初上人、贾鹏

[9]

山人、灵澈上人、谢山人、元居士等。”以他的诗文来验证,在他现存的不多作品中,他专为禅门僧众而作的便有《送元十八山人南游序》:《、送方及师序》《、送文畅上人登五台遂游河溯序》《、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送僧浩初序》《、送琛上人南游序》《、送文郁师序》《、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南岳弥陀和尚碑》《南岳云峰寺和尚碑》、、《南岳大明寺律和尚碑》《、龙安海禅师碑》《、岳州圣安寺无姓和尚碑铭并序》《、南岳和尚第二碑》、《南岳云峰和尚塔铭》《、衡山中院大律师塔铭》等,它们涉及到与柳宗元有交往的禅门大德便有十几位之多。联系到韩愈批评他时常与禅僧交往谈禅的史实,柳宗元当时与禅僧的交流往来,应是十分频繁的。而且这种交往,必然会增强禅宗思想对他人生的影响,也必然会增进他对佛禅义理的知解。

如果说,柳宗元的礼佛参禅和交结僧众,体现着中唐时代那种共时性的礼佛时尚,那么从他诗

[8]

文内容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佛禅义理的精研和对当时成为禅学主体的洪州禅禅风及宗风的批评中,则充分体现了柳宗元对佛禅义理的深切了悟。有论家认为:“柳宗元也是一位精研禅理的诗

[10]

人。”从柳宗元的思想及创作内容来看,他的佛禅修养主要体现在:

一是对当时禅宗南北两宗的自我攻伐和以洪州禅为代表的那种轻典重意、呵佛骂祖的狂禅行为提出批评。从柳宗元的成长环境来看,他接触的主要是洪州禅。承袭曹溪禅法的洪州禅和当时在中原影响很大的北宗禅,为了争夺禅宗的“正统”名份,彼此间论争攻讦,柳宗元颇不以为“:由迦叶至师子,,;,五世而、为能。南北相訾,反戾斗狠,其道遂隐。呜呼!吾将合焉。”在文中,柳宗元对“北学于惠隐,南求于马索”的如海禅师不拘南北两宗的外在形式,注重汲取和揉和它们精义的做法,颇为称许,尤其是对于如海想以此为基础,沟通并整合禅门诸家学说的设想,大加赞颂。与此类同,他对洪州禅“离经背祖”的狂禅做法也颇有异议。以马祖道一师徒为核心的洪州禅法,代表了当时的禅门新风。之所以说它新,是因为它与传统禅法在要尊教还是慢教、要立言说还是要破言说、要教禅一致还是教禅别行等问题上发生了对立的看法和做法。自慧能的曹溪禅法以来,南禅宗中就潜伏了一种重自性轻经典、重自我轻祖师的因子,

[12]

慧能所谓“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悟即是佛”的说法,演化到洪州宗时代,在很大程度就上变成一种将对自我心性的觉悟推崇到极至的作法了,对此,柳宗元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说“:佛之生也,远中国仅二万里,其没也,距今兹仅二千岁。故传道益微,而言禅最病,拘则泥于物,诞则离乎真,真离而诞益盛,故今之空愚失惑纵傲自我者,皆诬禅

(安龙海禅师碑》)以乱其教。”《二是对禅宗中一些比较复杂难辨的理论命题

进行整合,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送琛上人南游序》中说“:今之言禅者,有流荡舛误,迭相师用,妄取空语,而脱略方便,颠倒真实,以陷乎己,而又陷乎人。又有能言体而不及用者,不知二者之间不可斯须离也。……吾师则不然,观经得《般若》之义,读论悦‘三观’之理。昼夜服习而身行之。”在此,柳宗元反复多处涉及到了佛禅义理中比较深层次的问题:所谓“三观”之说,应是指天

・15・

[11]

第4期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第23卷

台宗的“一心三观”之“假”“、中”“、空”之说“;脱略方便”是指狂禅之先的“方便通经”之说,它出自宗密《圆觉经大疏钞》中所讲的“五方便门”:即所谓的“总彰佛体门”、也叫做“名离念门”,它是依从《大乘起兴论》而立的;“开智慧门”,也叫名不动门,它依从《妙法莲花经》而立,用以开悟门人,接引佛性“;显不思议解脱门”,它依从《维摩诘经》而立“;明诸法正性门”,它依《轴益梵天经》而立“;了无异自然飘然碍解脱门”,它依从《华严经》而立。这些经义,都是佛禅中的重要经论,也是佛禅门人修习禅法的入门路径,五种方便门就是五种基本的修习方法。在此提到的“体用”,也是禅学中的一个重要论题。所谓“体”,是指一心本觉“;用”是指由本觉到不本觉的智能功德之行,[13]

《大乘起信论》。,“体”“用”[14]

。很明显,柳宗元对当时禅风中只注重自己是否觉悟,而不习经典不研精义;只注重自修而不注重参习的浮躁做法很不认同,因此,他一再表白参习经义的重要性,他说“:且佛之言也,吾不可得而闻之矣,其存于世者,独遗其书。不于其书而求之,则无以得其

(送巽上人赴中丞《言。言且不可得,况其意乎?”

)还说“叔父召序》:佛之迹,去世久矣!其留而存

者,佛之言也。言之著者,为经。翼而成之者,为论。其流而来者,百不能一焉,然而其道则备矣,法之至,莫上乎‘般若’;经之大,莫极乎《涅般》。世之上士,将欲由是以入者,非取乎经论,则悖

(送琛上人南游序》)矣!”《

所以说,柳宗元终其一生,对佛禅是熟知的,从他早年受佛禅的熏陶,到后来主动与禅门僧众的广泛交往,再针对于当时风行天下的洪州禅法的一些理论缺点和修行阙失,提出自己的不俗见解,这都说明了柳宗元对佛禅的知解和悟入很深。因此,在中唐那种特殊的社会生活环境下,尤其是在诗人从一个“超益显美”的朝廷重臣,突然之间沦为一个逐窜蛮荒的罪囚的生命失落中,佛禅思想对他的人生、思想、情感和生命感悟上产生重大影响,是很自然的。

的调适与消解上,这可以从他思想情感和诗文创作这两个层面来考察。

“永贞革新”的挫败,标志着柳宗元“辅时”、“佐世”“、利安元元”的政治理想的失败,也导致了他逐贬遐荒的生命沉沦。贬谪给柳宗元带来了巨大的人生苦难,他在《对贺者》中说“:嘻笑之怒,甚乎裂昔;长歌之哀,过乎恸哭。庸讵知吾之浩浩,非戚戚之尤者乎?”在《囚山赋》中说“:匪兕为吾柙兮,匪豕为吾牢,积十年莫吾省者兮,增蔽吾以蓬蒿,圣日以理兮,贤日以进,谁使吾山兮囚吾之滔滔。”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也说:“今抱非常之罪,居夷獠之乡,卑湿昏雾,旷坠,茕茕孑立……摧,,“自怜”,安能守孤根。”《湘岸移木芙蓉植龙

(我歌诚自恸,非独为君悲。)“”《哭兴精舍》“自恸”

)后人评论说连州凌员外司马》“柳诗哀而酸楚”,

(瀛奎律髓》)(载酒园诗话・《“七言则满纸涕泪”《

),其实,这种酸楚的涕泪,是他当时谪居心又编》

态的真实流露。他在痛定思痛之后,开始检讨自己,他说“:宗元早岁与负罪者亲善,始奇其能,谓可以共立仁义,裨教化,过不自料,勤勤勉勉,唯以忠正信义为志,以光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不知愚陋不可力强,其素意如此,末路孤危,凡事雍隔,很忤贵近,狂歹束缪戾,蹈不测之辜,群言

(寄许京兆孟容书》)还说“沸腾,鬼神交怒。”《:仆末之罪,在年少好事,进而不能止,俦辈恨怒,以先

(与裴得官,又不能幸早尝与游者居权衡之地。”《

)埙书》“宗元曩者齿少心锐,径行高步,不知道之

(上门下艰,以陷乎大厄,穷踬殒坠,废为孤囚。”《

)这种无辜获罪的自认,更增李夷简相公陈情书》

强了他负屈无措的生命悲剧感,也更强化了他的

生命沉沦和理想幻灭感,同时,由于这种长时间谪处蛮荒的政治放逐,使他对世情的浇薄和人心的险恶有了更切身的体会,因而对人生的看法也就俞加趋向佛禅式的空幻虚无。本来,中国佛禅的精神旨意是以它的内在超越性为特征的“,《坛经》所说的‘性’,是一切法为性所化现的,……性是超

[15]

越的,又是内在的。”它要求人们放弃所执著的一切,以一种忽视物我区别的平常心态,委运乘化,坦然面对人生遭遇的一切,以最终实现对自我的超越。这与柳宗元调适贬谪心态的情感诉求十分吻合。柳宗元谪居的永州柳州一带,本来就很接近南禅的发详之地,柳宗元初到永州时,因无处

二、佛禅对柳宗元人生的影响

与王维、白居易等人的入禅不同,禅宗对柳宗

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他贬谪处境和骚怨情态・16・

刘铁峰:论柳宗元与禅宗———兼论佛禅思想对柳宗元贬谪情感的消解作用

安身,正好借居于龙兴寺中,与龙兴寺的重巽和尚

十分投缘,对佛禅的领悟也颇有心得,他说“世之言(禅)者,罕能通其说,于零陵,吾独有得焉。”还说“:佛之道,大而多容,凡有志乎物外而耻制于世

(送元举归幽泉诗序》)受佛禅的者,则思入焉。”《影响,他的贬谪心态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他

在《酬娄秀才寓居开元寺早秋月夜病中见寄》中写道“:客有故园思,潇湘生夜愁。病依居士室,梦绕羽人丘。味道怜知止,遗名得自求。壁空残月曙,门掩候虫秋。谬委双金重,难征杂佩酬。碧霄无枉路,徒此助离忧。”诗中“壁空残月曙,门掩候虫秋”一句颇受称道《韩柳诗选》,说“:起极超,似王、孟。‘壁空’二句,声光俱见,正在‘曙’字、‘秋’字用得活”。《石林诗话》云“:尝与张文潜论韩、言警句,文潜举退之,子厚‘。、世俗的强烈喟叹,诗之结末大发感慨:青天无路径,白白添离忧,柳

[16]

氏‘气质悍戾’、‘毕竟不和平’。”但他这种“不和平”的尤怨愤悱,随着他谪处永州时间的延长,和对佛禅意旨领悟的深入,逐渐变得平和宽容起来。以他对自己过去人生的反视自省为例,他在诗文中反复提到一个语词———“机心”“:如今七十

(戏题石门长老》)自忘机,贪爱都忘筋力微。”“机《

(旦携谢山人至愚民心付当路,聊与羲皇情。”《

)(秋晓行南谷经池》“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禅堂》)荒村》“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济世意识的文人,在他受到长时间的政治放逐与

人格贬损之后,在对自己往日人生意义的认定时,也很必然地产生了杜甫似的由儒向佛禅的偏转。所以当他在谪居永州一段时间之后所写的《读书》结尾时说“: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他在《送僧浩初序》文中也说“:凡其(指佛道之士)为道者,不爱官,不争能,乐山水而嗜闲安为多,吾病世之逐逐然唯印组为务以相轧也,则舍是其焉从?吾之好与浮图游以此。”他在此明确表示了自“乐山水,它说明了柳宗元在,。消散了名利之欲的柳宗元,先前那种执著的进取心态和生命被谪处的骚怨幽怀,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被消解了不少。而这种消解,不管其程度是深是浅,都与佛禅大有关系的,或者说,它是在佛禅的影响下出现的。

如果将柳宗元的文学创作做一个总的梳理的话,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柳宗元谪居生活的延续,他所择取的诗歌对象是不同的。在其贬谪之初,诗材往往倾向于那种情感化、象征意蕴浓郁的物象,如《跤乌词》《、行路难》《、笼鹰词》《、感遇》《、哭连州凌员外司马》等,诗中充满了哀伤酸楚情态。

但随着他对佛禅的悟入,他的诗文题材开始转向对平常事象的择取,情感也变得澹泊平和起来,而

所谓机心,这是一个具有浓郁佛禅意味的语且这种转变到后来俞加明显。以他谪处柳州为词,有趣的是,当年杜甫困守长安陷入极端困愁中例,他写下了诸如《茅檐下始栽竹》《、种仙灵毗》、时,也同样是借用老庄思想对自己的人生反省过。《种术》《、种植海石榴》《、戏题阶前芍药》《、种柳戏《杜诗言志》在解释杜甫《游龙门奉先寺》时说“,杜于《赠李白》中云‘:二年客京都,所历厌机巧。’机巧者何?盖谓当世进取之徒,一种炎闵世态,党同伐异,毁誉繁兴,逆己者倾陷挤排,顺己者附和标榜。入乎其中,真有不堪顷刻处者,少陵于涉历之余,厌恶之深,故以机巧目之。”可以说,杜甫这种避世归真情绪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从自己人生得遇的角度反思总结得来的,这种反省,从根本上说,是中国历代文人们所信奉的“达”则兼济进取,推行德治和仁政“;穷”则独善,力求自安,做到洁身自好的一贯作法。但“这种‘留有余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人生态度很容易使人们能够从‘儒家’精神过渡到‘佛道’精神,或从‘佛道’之态

[18]

回返‘儒家’境界。”柳宗元作为一个具有强烈

[17]

题》《、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等诗作。在这些诗

中,虽然诗人那种抑郁寡欢的谪居情态时有流露,但与先前对比,确实平淡了不少。如他的《种柳戏题》“: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他原先那种“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的情感寄寓在此诗中几乎看不到了。这种取平常物,作平常语的诗风转变,应该说是基于诗人当时那种心态的平常化的,如果没有他内心情感基础的平和澹泊,就很难有这种平和的语调意态出现。这种转变,也可从他在诗文中对佛禅意理浓郁的语词的取用上得到证明。以他在永州时所作的《巽公院五咏》为例“:流行及滋世,始悟三空门。华堂开净域,图像焕且繁。清冷焚众香,微妙

(净土堂》)“寂灭本非断,文字安可离。歌法言。”《

・17・

第4期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第23卷

(曲讲堂》)这……趣中即空假,名相与谁期。”“三《空”“、净域”“、寂灭”、“名相”等语词,都是从禅宗典藉中取来,也蕴涵着浓浓的禅宗审视色彩,对这些语词的引用,也使其诗歌表现出一种浓郁的禅化意态和意蕴。如《禅堂》“:山花落幽户,中有忘见人, 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

心云相逐。”诗写一位驾舟独宿的渔翁,夜宿岩傍,晓汲清江,拾柴为薪,自炊自饮,食饱之余, 乃一声,驾舟顺流而去,回首向前其停居之处,依旧是满目的青山绿水,自在的云卷云舒。这诗中的“渔翁”,似乎超然于人境之外“,他不曾和任何人打交道,别人也不曾看见他,除了‘ 乃一声’之外,便只有‘无由出岫’,随意飘荡的白云是他的化

[22]

身。”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那种放舟中流,任运无碍,悠闲自适的生命情态,在他的这种于人无碍、与物无争的生命处置方式中,人与自然外物之间,、融化无间的境“与万化冥合”。因中的渔翁,绝尘超俗,悠然自得,是诗人寻求精神上的解脱的心境的外化。”尤其是这无心相逐的白云,悬浮天空,无系无挂,东风来则西边云,南风吹则北边行,委远乘化,无所用心,充满了盈盈的禅意。其实,云就是云,它与佛禅本无任何关联,它所蕴涵的禅意,是被柳宗元

[23]

机客。万籁俱缘生, 然喧中寂。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坛经》中说“: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

[19]

种法灭。”在禅家看来,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合缘而生,缘尽而灭,存是幻相,灭是常相,从其本性来说,都是本空无有的,在此,柳宗元以“忘机客”自称,说明他已领悟到了自然万物的“因缘”特性,具备了“心境本同如”的禅悟真知。这种心性表白,在《法华西亭夜饮》中更加具体,诗云“:祗树夕阳亭,共倾三昧酒。雾暗水连阶,月明花覆牖厌樽前醉,,“,除一切杂念,,解脱身心束缚,获得灵魂的自在与解放。他的《晨诣超禅师院读经》一诗,也表现了同样的禅观体认,诗云“:汲井濑寒齿,洁心拂法眼。闲持贝叶经,步出东斋读。真源

了无取,妄迹世所逐。……道人庭宇静,苍色连深禅悟心境感染的。竹。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沫。澹然离言说,悟悦综上所述,柳宗元在遭遇贬谪的巨大挫伤之心自足。”诗人在洞明了世人所逐的一切本空无有下,他向佛禅中寻求精神寄托或灵魂的自我解救,的本相之后,他原有的执著心性和骚怨愤悱得到“于是在对禅宗教义作进一步的研究过程中,对佛

[24]

了较大的消解,心态也因此变得随意和平起来。禅便也产生了更深切的体会。”禅宗超脱尘俗这首诗赢得了后人的赞誉,杨慎说它“不作禅语,却语入禅。”吴山民说它“起清极‘,道人’二语幽极‘,离言说’三字,是真悟。”唐汝询则称之“:首二句,如此读经便非熟人。‘真源’四句,得禅理之深者‘;道人’四句,语入禅悟,悦心自足,经无可读矣。”

与这种平常态的取材方式和佛禅语词的选用相比,柳宗元的禅悟心态在他后期以描写生活中具体微小的景致上表现得更加典型。如《夏昼偶作》“: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诗歌取材于生活中一个极平常的场境,却写得十分清新可感,在此很难看到诗人要刻意表现什么或捕捉什么,只有一种随缘任运的平和心。所以周趋梃就评价说“:暑窗熟眠,一茶臼之外无馀声,心地何等清静!惟静生凉,溽暑无能困之矣,曰‘独觉’,见一种凉思,有

[21]

人所不及者。”这种无执无拘的禅化心境的表露,在《渔翁》一诗中,显得更加圆融通脱。诗云:“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

・18・

[20]

的指引,为处于贬谪痛苦之中的柳宗元提供了一条宽释自我的路径,因此说,佛禅思想对柳宗元孤寂郁塞的心态起到了自我调适的作用,对他的贬谪怨情起了一定的消解作用,并使他的情感与创作,表现出了区别于骚怨情态的新内容。但从本质上来说,柳宗元是一位执著型的诗人,他一生都不曾完全放弃自己的政治执著,也不曾真正忘却被谪处和被弃置的痛楚,虽然,他一方面寄情山水,一方面接受佛禅,但这二者也很难真正将他从被贬谪的政治放逐所导致的生命沉沦处境中解救出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凡他独游山水的,

时候,便是他最孤独的时候,他宣称人生无谓的时候,便是他被弃感、被拘囚感和生命荒废感最沉重的时候,而他寄身佛理,盼望归田的时候,便是他

[16](P71)

心灰意冷最感绝望的时候。”因此,尽管柳宗元涉禅很深,精研禅理,但他却不能象王维那样真正地做到浑然忘我,超然物外,与万化融合,所以说,佛禅精神对柳宗元贬谪怨情的消解还是有限的。

[25]

刘铁峰:论柳宗元与禅宗———兼论佛禅思想对柳宗元贬谪情感的消解作用

[12][13]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M].南京:江苏

参考文献:

[1][10]刘人杰.中国文学史(二)[M].北京:中国对外翻

古藉出版社,1993:103,109.

[14]潘桂明.中国禅宗思想历程[M].台北:今日中国出版

译出版公司,1999:1124.

[2][2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卷二)[M].北京:高等教育

社,1992:82.

[16]王树海.“贬官禅悦”与柳宗元的诗歌创作[J].东北师

出版社,1999:328,329.

[3][4]段晓华、刘松来.红土・禅床———江西禅宗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76,155.[5][9]朱国能.柳宗元诗禅机理趣事探讨[A].中国唐代

大学报,2003,(4):1760.

[17](清)佚名.杜诗言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3:1.

[18]卓新平.宗教理解[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7.

[19]钟明.坛经译注[M].太原:山西古藉出版社,2001:52.[20][21]陈伯海.唐诗汇评[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

1995:1765,1789.

][23]][M].北京:中国社会

文学学会编.唐代文学研究[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74,586.

[6]柳宗元.龙安海禅师碑[A].全唐文(卷587)[C].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5937.

[7][8]张引驰.隋唐佛学与中国文化[M].南昌:百花洲文

艺出版社,2002:65.

[11][15]印顺.M]..

2003:258~267[J].文史

,2000,(4):71.

OnLiuZongyuanandchan

———TalkabouttheChanthoughtconcurrentlytoisbanishedtotheLiuzongyuanthedigestfunctionofthegrievance

LIUTie2feng

(ChineseDepartment,HunanHumanitiesTechnologyCollege,LoudiHunan417000,China)

Abstract:InsideTangisaChanthethoughtproducedtheextensivethetimesofinfluencewithliteraturealltothe

writer.TheLiuzongyuansufferfamilythatbelievetheChantraditionwithisbanishedtheinfluencethatthelifeofthefar-awayplaceattacks,makehemoreandactivelyneartowithknowtheChan,accepttheinfluenceoftheChan.InfluenceinChanspiritunder,hetoatfirstthatkindofisfirmlyofthepoliticspursuedtostarttoknowafresh,alsomakingthesadnessofoutputoneselfcutuproughtogetthecertaindegreetodownplaybe2causebanish.Cansay,theChanthoughthatestohisgrievancethemotionrisestoreleasethefunctionlimitedly.

Keywords:Liuzongyuan;banishthemindset;Chanspirit;thelimitreleases

[责任编辑:周均东]

・19・


相关内容

  • 苏轼词中的禅宗思想及现实意义
    目录 前言 .................................................................................................................. ...
  • 王安石与佛禅(第一章 玉出昆岗丽生金 谪向人间历苦辛)
    王安石与佛禅 徐文明 著 第一章 玉出昆岗丽生金  谪向人间历苦辛 一.谪仙降临 宋真宗赵恒天禧五年(1021)十一月十二日,在江南西路临江府,一声惊蛰般的啼哭震碎了人们的焦灼与担心,一个新的生命顺利诞生了,时任临江军判官的临川人王益的续房 ...
  • 中国古代文学2班
    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 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 初唐四杰 一.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 二.初唐四杰能真正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人士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 简述初唐四杰在创作上的共同特点.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 ...
  • 王国维意境说对王昌龄意境说的继承和发展
    <晋阳学刊>2000年第5期 王国维意境说, 山西太原 030012) 摘 ":意境"是充满着中国艺术特性的美学的范畴.最早提出"意境"的是唐代的王昌 龄的<诗格>.<诗 ...
  •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古 代 诗 歌 练 习 1.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好处? 答: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 ...
  • 记承天寺夜游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 九下语文 教师:张秀兰 谭晓芳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本文中苏轼的复杂心境.(重点) 3.借助比喻赏析所表达的画面美感.(难点) 重点:掌握常用文言词语,说出课文大意.品味文中的 ...
  • 品读苏轼之苏轼的人生观(康震)
    品读苏轼之苏轼的人生观 康震 "审美人生与仕宦人生是极端对立的两种人生态度,官场生活与诗人本性,从根本上来说,是格格不入的:一个是戴着面具的政客,一个是赤子之心的诗人,一个极端需要官场应酬的虚伪,一个必须是肝胆相照.表里澄彻.苏轼 ...
  • 初中古文1 (1)
    <论语十则> 1.孔子求学能获得乐趣的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表明巩固知识和创新知识的句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讲述学友之间相互学习探讨,激励,才能增长才干,得到快乐的句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讲述 ...
  • 口语交际[一姿一容总关情]导学案3
    口语交际<一姿一容总关情>导学案3 口语交际 一姿一容总关情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迅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人际交往中,能与人沟通,表现自我. 2.明确知识短文中的知识要点. 3.恰当运用态势语言表情达意. [学习重点]明确 ...
  • 20**年1月中国文化概论
    全国201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政策的是( ) A.税收政策 C.宗教政策 B.民族政策 D.语言文字政策 2.竺可桢先生在<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