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 范文中心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05/22

古 代 诗 歌 练 习

1.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好处?

答: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运用“铺”

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答:"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

张精巧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2、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

烟火渐相亲。

(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后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

的静。

(2)“边烽不过秦”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答: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

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3、田园乐 (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诗中有画,绘形绘色;动静结合,情景结合。

(2)、诗中的“山客”是怎样的心境?请简要分析。

答:闲适恬静的心境。

注4、临江仙 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这首词是作者元直五年(1082)九月在黄州(今涛北黄冈)谪所所作。

① 作者因何而醉?试结合全词分析其思想原因。

答:抱负不得伸展,身不由己,不能摆脱人世间的名缰利索。或答为“理想不能实现,心为物役”等,

意思对即可。

②“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答:一语双关,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或答为“情景交融(以景寓情、虚实结合)既写自

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意思对即可。

5、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借物咏怀 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 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

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6、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此诗第四联“多病所需惟药物”,有的版本作“但有故人供禄米”,你觉得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答:“但有故人供禄米”更好。此句表面上虽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说“但有”,

就不能保证必有;说“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诗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正

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可见,此句包含着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

7、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①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

不湿。别来几②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注】①郭:外城。②几:几回。 下

面是南宋词人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潮》中写涨潮的句子,试与潘词中画线的句子作比较,说明你更

喜欢哪首词的描写,为什么?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鳌①戴②雪山龙起蛰③,快风吹海立。 【注】

①鳌:传说中海中的神龟。②戴:头顶着。③蛰:动物冬眠、蛰伏。 答:

周密连用三个比喻,将“潮”喻为神龟背负雪山,蛰龙从海底惊起,飓风将海水吹得竖立,虽写出惊人

气势,但虚拟的物象难以让读者感受到。而潘阆能从观潮人的心理感受中写出沧海仿佛要倒空的气势,

而且伴之以“万面鼓声”似的轰鸣,令观者为气势、为声威所慑服,夸张而不失实,形象鲜明具体而真

实可感,较之周词要超出许多。

8、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浩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分析这首词在表现“江南好”这一主题时的艺术特点。

答:这首词写景只有两句,却以写意的画法,画出江南水乡的最大特点,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像空

间。写江南的人美,只写垆边女的皓婉,而“似月”的美貌,又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开头用“人

人尽说”这一侧面描写的手法,令人信服。一般游子,总会发出“思归”而不得的感慨,而这首词的结

尾又巧妙地呼应开头,反传统而用之,说游人和客居应老死于此,否则将遗憾无穷,俏皮而极富新

意。

9、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余庆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

方式作了回答。

(1) 从两诗的内容上看,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

答:朱诗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张诗肯定了朱庆余的才能,暗示不

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2)两诗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他们共同采用了诗歌传统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请从两诗

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答:“比”的手法。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

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优秀作品等。

10、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① 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营造凄清寂寞的意境) ②

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以动写静,反衬) ③诗

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扼要回答。(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11、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颔联中“寒云”这一意象的创造有何作用? 答: 这两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

的感觉,对主客离别时的悲凉心境起到了有力的烘托作用。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加以分析。

答:诗歌抒发了诗人惜别、孤寂、感时伤怀等复杂情感。首联写送别环境,直击“悲”字;颔联又写

送别,抒依依不舍之情;颈联回忆往事,感喟身世,更显其“悲”;尾联写故人远走,只盼早日相见,

可风尘纷扰,何时才能相见?前途一片茫然,仍“悲”情不断。

12、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

第二句说“越中山色镜中看”,“镜”指什么?这样写表达出什么意蕴?

答:“镜”喻溪水。诗人这样写,表达出月光明洁,溪面平静,水色清澈的优美意蕴。

13、咸阳值雨 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鱼船。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宿城南亡友别墅 温庭筠

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 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

(1)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闲适之情(或愉悦之情),表达了人生无常的感伤之情(或

物是人非的怅惘之情、友人已逝的悼念之情等)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还似”二字在两诗中不同的表达效果。

答:中的“还是”二字将洞庭晓景和咸阳雨景联系起来,突出了景色的烟水空蒙,描绘出了

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中的“还是”二字将前两句的“抚今”——由自然界的

变化觉人世间的无常,和后两句的“追昔”一一友人已逝残梦犹存的孤寂凄清联系起来,突出了感伤之

情。(两个“还是”由今及昔,由此及彼,由实及虚,通过活跃的联想构成了奇妙的关联)

14、题小松 李商隐

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 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 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诗的末两句写桃李凋谢后的“尽成空”有什么作用?“西园车马”指显赫一时的显贵,表达诗人一种什么

情感? 答:反衬小松的四季葱茏;表达诗人对显贵和奔走于显贵门庭邀宠的人的嘲讽和轻蔑之情。

15、西宫春怨 王昌龄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 朦胧树色隐昭阳。

注释:云和,即瑟,一种弦乐器。昭阳,即昭阳宫,汉成帝的居所。

这是一首描写失宠妃子的古诗。有人说,第三句中的“深”字,第四句中的“隐”字,既描写又抒情,用

得极为巧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两个字各描写了什么?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深”描写了主人公痴痴地凝视冷月的情态,表现了主人公失宠后的哀怨、酸苦和无奈。

②“隐”描写了诗中人凝望皇帝所住的昭阳宫,想把怨情倾注于昭阳宫,但是所能望见的只是夜色下一

片朦胧的树影,加倍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凄凉的心境。

16、雨过山村(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着中庭栀子花。

注:浴蚕,指古代时用盐水选蚕种。

前人这样评论这首诗的末句:“心思之巧,词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请作简要赏析。答:(1)侧面落笔,以“闲”写忙,兴味尤绕。(2)牵入栀子花,丰富了诗意。雨浥栀

子,意象甚美。(3)含蓄不发,摇曳生姿。

17、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 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 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

18、菩萨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1)这首词描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描写了她弹奏的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

(2)这首词的精妙之处在哪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

答:“声声写尽湘波绿”写筝曲之妙,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孩年轻秀美的

特征。“幽恨”既写曲中情绪,又含弹奏者心声。“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

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最后两句,“断肠”与“幽恨”呼应,“春山

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弹筝女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

19、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 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 依旧青山绿树多。

① 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消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答:"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

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②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答: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写"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均不给分);对比(或"对照"、

"呼应")。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

遏制。(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

受胜利的乐趣")

20、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

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了。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本诗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想象奇特。如开头一句用一“老”字,赋予洞庭湖的水波以人的情感,

由眼前的水波联想到人生易老,并想象到美丽的湘君竟一夜间愁成了满头白发。后两句用了夸张的手

法,醉酒后仿佛觉得自己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银河之上荡桨,自己所做的梦,也有了体积压

在船上,也压在星河之上。这首诗想象奇特,飘渺奇幻,浪漫色彩,所以有太白遗风。

(2)诗的前半部写景萧瑟,后半部记梦美好,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不矛盾。写对美好梦境的留恋,正从反面流露出他在现实中的失意与失望。所以三、四句

看似与一、二句情趣各别,内里却是一气贯通、水乳交融的。

21、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

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蒋捷:字胜欲,号竹山,宋末词人。主要生活在宋、元两朝换代时期。咸淳十年(1274)年成进

士,几年后宋亡,不仕,一生饱经战乱。 这首词以“听雨”为题,写了一生中三个不同的阶段听雨的情味。请结合作品内容说说作者壮年时听雨的感受。并结合整首作品说说这一部分内容对全词意境所起的作用。 答 壮年听雨,地点是客舟中,这便寓有漂泊他乡、人生无定的意味;当时的情境是江阔云低、断雁哀鸣,在这悠悠的天地中,词人抑郁难平,饱受颠沛流离、寂寞难耐之苦。作者回味壮年听雨的苍凉,既是与前文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又是为下文写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

22、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①。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

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注】①五铢钱:是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代汉时将它罢废。

(1)首联高唱入云,突兀劲挺。请赏析“天下”、“千秋”两个词语的妙处。

答:”天下”“干秋”二词,一个从空间上,一个从时间上,突出了英雄气充塞天下,至大无垠,英雄气万古长存,永垂不朽,先主庙堂尚且威势逼人,则其生前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可想而知,境界雄阔绝伦,也表现了诗人面对先主塑像,肃然起敬的崇敬之情。

(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从全诗的构思来看,前四句写刘备的功绩,后四句写刘禅的业衰,在鲜明的盛衰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一个深刻教训:用对人才则国盛,远离忠贤则国亡。作者借古讽今,希望唐王朝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23、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人读后“悲感已极”,有人读后“倍觉豪壮”,你读后的感受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加以说明。 答 参考1、我感觉到悲。首句营造了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场面,使人惊喜。次句笔锋一转,“催”字 突出战事紧张,将士欲饮未饮,不得畅快。三四句故作旷达,自我安慰,明知古人征战去多回少,所

以上阵之前勉强痛饮。全诗以乐衬悲,打动人心。 参考2、我认为这是一首壮词。首句热烈欢快,筵席盛大豪华。举酒欲饮时,琵琶声声,催人上马出征。诗人豪兴大发,高唱“醉卧沙场君莫笑”,一派誓死如归的豪壮旷达。全诗跳动跌宕,热烈奔放,令人激动向往。

24、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还。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那:奈何,为什么。 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你认为妙不妙?为什么? 答 很妙。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月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落忽见一排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雁人形成强烈对比,把

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无理,却烘托了真挚的感情,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25、塞上听吹笛 高适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借问梅花②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 ]①关山:系乐曲《关山月》。 ②梅花:系乐曲《梅花落》 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三、四句有“语意双关”的特点? 答 字面上,似乎写塞上梅花盛开,在风中,一夜间花散落于关山处处。实际上,“梅花落”是笛子曲,风将笛声吹送到关山处处。 26、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①。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注】①五铢钱:是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代汉时将它罢废。

(1)首联高唱入云,突兀劲挺。请赏析“天下”、“千秋”两个词语的妙处。

答:”天下”“干秋”二词,一个从空间上,一个从时间上,突出了英雄气充塞天下,至大无垠,英雄气万古长存,永垂不朽,先主庙堂尚且威势逼人,则其生前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可想而知,境界雄阔绝伦,也表现了诗人面对先主塑像,肃然起敬的崇敬之情。

(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从全诗的构思来看,前四句写刘备的功绩,后四句写刘禅的业衰,在鲜明的盛衰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一个深刻教训:用对人才则国盛,远离忠贤则国亡。作者借古讽今,希望唐王朝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27、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①一夜声。

【注释】①潺湲:水流动的声音

(1)韩愈在论述七言诗时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六字寻常一字奇。简要指出“溪水无情似有情”一句中的“似”字“奇”之所在。

答 1.“似”字将人的主观情感注入客观景物之中,使本无生命的溪水充满了情趣;在结构上,这个字勾联以下三句,“同行”、“分头”、“惜别”这些情感皆由此而来。

(2)“惜别潺湲一夜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修辞效果?

答 用拟人,使本无生命的溪流充满了人的惜别之情,显得情趣盎然。

28、 观祈雨 李 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①根据对“桑条无叶土生烟”一句诗的理解,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或短语。

诗人紧紧抓住春旱的特点:桑树无叶,故只有“条”;庄稼枯死,故只见“土”。再加上土地冒烟,更形象地写出了旱情(春旱)的严重,农业生产均受到严重影响。

②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4分)

本题只要抓住表达技巧(对比写法)和语言特色(语言含蓄,讽刺性强)两点作答,意合即可。

示例:一是采用对比写法,前两句写农民春旱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看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二是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第一句(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抒写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寻欢作乐。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出诗外。

29、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人见“东南一株雪”而“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答 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柳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示盛极将衰,一、二两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如梦之慨。

(2) 有人认为“梨花淡白”和“一株雪”重复,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你同意他

的主张吗?为什么?

答:不能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如果改首句为“桃花烂漫”,“花满城”就当属桃花,那么一、二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无关,而且与咏梨花的 “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当然也不能表现“惆怅”之情。

30、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榨叶满庭莺乱啼。

(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的?

答: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仲春时节,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两次被贬,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心中凄迷怅惘,虽是春天,却感觉如秋天一般。

(2)请结合诗的三四两句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答:诗的三、四两句“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是物象构成之境。当时的柳州还是所谡“瘴疠之地”,风土人情不同于中原地区,在逐客旅人的眼中,别是一种殊方色彩、异域情调,在在都足以触发贬谪之思,勾起怀乡之念,何况又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那种落叶满庭的景象,自然更令人心意凄迷了。这里,莺啼而曰“乱啼”,则是诗人情往感物,辞因情发。其实,莺啼无所谓“乱”,只因听莺之人心烦意乱,所以别有感受。

31、长相思 李 白

长相思 , 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 , 微霜凄凄箪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 , 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 , 下有绿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 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 , 摧心肝。

(l)“ 络纬秋啼金井阑 , 微霜凄凄箪色寒。”从哪几个角度写出时令已是深秋 ? 诗人描绘深秋景象的目的是什么 ?

答:从听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时令已是深秋,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和思念之苦。

(2) 用简明的语言,评点“孤灯不明思欲绝 ”一句 “ 孤”字的 艺术效果。

答:一个“孤”字,明写一盏昏暗的灯,涵畜着诗人内心的孤苦与无奈,“孤灯不明”引人“思欲绝”,“思欲绝”的人儿眼中总是不明的“孤灯”。

(3) 有人评论 :“上有青冥之高天 , 下有绿水之波澜” 两句 , 用语似嫌重复 ,“青冥”即“ 高天”, 写 “波澜 ” 也似可不必兼用“绿水” 。谈谈你的看法。

答:可以从充分抒发感情的角度阐发。

32、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释】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气氛:清冷、幽静。心情:孤单、寂寞。

(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为拂绿琴埃”。

33、湖州歌(其六) 南宋 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释】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答:“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34、○1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草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释】《春行即兴》写于安史之乱后不久。宜阳,县名,在今河南省西部。唐代最大的行宫之一——连昌宫坐落在这里。

这两首诗在写作手法上有何共同之处?这两首诗描写春天都写到了“花落”和“鸟鸣”,在诗中它们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试结合诗歌的内容具体分析。

答:第一问:两首诗均运用了借景抒情、衬托、动静结合的写法。。第二问:在《鸟鸣涧》中诗人以“花落”“鸟鸣”营造了春山幽美、静谧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安闲、宁静;在《春行即兴》中同是写花落、鸟鸣,却以一“自”一“空”营造了凄清、悲凉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山河破败的哀愁、叹惋之情。

35、(甲)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乙)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乙)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2)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答: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 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36、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答: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臵身仙境的情景。

37、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请简析本诗的写景特点(3分)

答:本诗的写景特点可以有两种理解:①两种不同气氛的景物描写,显示了诗人与朋友分别之时的心情变化:饯别宴上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而到了朋友上船离别之时,心情又如凄风苦雨般悲凉。②开头的景物描写有力烘托了诗人与朋友分别时的悲凉心境,第一句看上去是写乐景,实际上是写“醉别”的哀情。

(2)请分析“忆”字在本诗的妙用(3分)

答:按送别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以“忆”字领起,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

38、 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释】本诗是王禹偁于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史时所作。

(1)概述本诗所描写的景物特点。

答:初秋晚景,盎然生机中透着凄凉,斑斓色彩中蕴含哀伤。

(2)概述作者通过本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答:悠闲中体现失意,有着漂泊异乡的凄苦悲凉。

(3)颔联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分析这两句为人们赞叹传诵的原因。

答: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上下映衬。

39、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本词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用语含蓄,暗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载不动、许多愁”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一句好在哪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风住尘香花已尽”句暗含着作者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伤感和对自身年华已逝、流荡无依的感慨。“载不动、许多愁”好在用夸张的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得面前展现的愁有了重量和质感,造语奇特而有新意。这首词在上片塑造人物形象侧重于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下片侧重于挖掘人物内心的细腻感情,还善于巧用比喻。

40、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鉴赏提示:“杜鹃”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那“不如归去”的啼叫声总会引起游子思妇的无限感伤。故抓住这一意象,就抓住了这类诗歌的抒情类别。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41、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释】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 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⑵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42、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⑴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答: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⑵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答: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生动的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

⑶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43、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②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44、踏莎行 郴州旅舍①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②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释】①此词约作于1097年,其时秦观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 ②幸自:本自,本来是。

⑴填空: 秦观是北宋时婉约派著名词人,这一词派的代表词人有 李清照、柳永、 等。(请写出一位) ⑵秦观好友苏轼认为末二句“郴江”之问最为精彩,而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更赞赏“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甚至认为苏轼的看法“仅得皮相”。那你更认同谁的评价?请从诗句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分别加以分析。

答:苏东坡和王国维二人看问题角度不同。各有所爱,但都不失为各有一得。答案并不绝对化,示例如下:

第一种:更认同苏轼的看法。这两句似是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向潇湘而去呢?其实是借此问含蓄表达了词人的感情:(以下三种任选其一)

①意即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词人还得羁旅此地,得不到自由,孤苦零丁。 ②意即词人自叹身世: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政治斗争旋涡中去呢?”

③意即词人感悟到:生活并非固定,不可预测,就像这绕着郴江,也是不由自己地奔向潇湘而去。生活的洪流滚滚向前,不知它还将把自己带到什么样苦涩、荒凉的地方!

这两句既采用拟人手法,显得山水有情,同情着词人的凄苦命运;同时也采用了象征写法,景物注入词人被贬谪异乡的孤苦凄情、深长怨恨,显得意味深远。

第二种:更认同王国维的看法。

这两句是正面实写词人羁旅客馆的生活:怎能忍受孤寂的旅馆,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而杜鹃阵阵

悲鸣中惨淡夕阳正徐徐落下。)(以下分析可任选一)

①杜鹃“不如归去”的叫声、“斜阳”都能引起游子归思、乡愁。营造了一种沦落天涯、身世凄凉之感。本词句以用典手法(注:“斜阳”的思乡意味,可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显得含蓄委婉,内涵丰富,引人联想。

②春寒,即心境寒。独处客馆,一个“闭”字,锁住了馆门,也锁住了词人的心。杜鹃声勾起乡愁。斜阳渐沉,表现出词人担心夜晚来临更寂寞难耐的心情。所有景物触动诗人一腔身世凄凉之感。本词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词人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色调灰暗,令人生悲伤心的景物,领起一种强烈的凄凉气氛,显得委婉含蓄。

45、《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① 写出这首诗中工整对仗的两句话并揭示其含义:

答:①“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这两句极写了军旅生活的紧张。

②“折柳”在诗中有哪两重含义?

答:一是反映出乐曲的名称,二是联想到折柳送别的习俗,让人不由得产生思亲思乡之情。 ③诗的开头写五月“寒”,结尾则写“斩楼兰”,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 ③开头写“寒”点明了边塞的苍凉与苦寒,而结尾写“斩楼兰”,与开头形成鲜明对照,更突出了边塞将士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

46、三日寻李九庄 常建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1)这首诗的二、三两句运用的典故分别出自于古代散文名篇《兰亭集序》和《桃花源记》。

(2)请结合课文《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中的观点,谈谈这首小诗虚实相生所形成的艺术美。 答:细味题目中的“寻”字,可知诗人并没有到过李九庄。一二两句主要是实写,描写杨林东渡头的景物以及舟行溪中的愉快感受。三四两句主要是虚写,是根据故人对自己居处所作的诗意介绍而生出的美丽想象。课文《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认为“虚和实的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按照这种观点,本诗中的清丽的画面、愉快的心情和诗意的遥想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得本来容易写得出较平直的诗增添了曲折的情致和隽永的情味,变得更耐人涵咏咀嚼了。

(3)你觉得诗中没有出场的李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一个情怀高洁的世外隐士。

47、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释】本诗是中唐诗人李益谪迁江淮时所作。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思乡与怨望之情。

(2)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答:通过“寒山”“笛声”“大雁北飞”等意象传达了乡思;人与雁相比照,雁归而人留,春回大地而人不暖,写出了乡愁与不尽的怨望。

48、浣 溪 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后人认为该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怀抱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亦体现作者秦观的心中的“淡淡的愁”。请你说说“淡淡的愁”的“淡淡”二字在词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答。答:词人使用或选取了“轻寒” “晓阴”“淡烟” “丝雨” “如梦的飞花”等词语或意象,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体现了“淡淡”二字。

(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棼在《宋词赏析》中将其成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4分)

49、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送魏二》全诗四句都有写景,一二句和三四句所写之景的角度有何不同?

答:①前两句写眼前的实景,后两句写分别后想像的虚景。

(2)试比较分析两首诗的作者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否相同。

答:《送魏二》一诗表现了作者离别时的惆怅哀婉之情;《别董大》中的离别之情则于慰藉中寄希望,带有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50、漫书 司空图

长拟求闲未得闲,又劳行役出秦关。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有人评论道:“却恨莺声似故山”,一个“恨”字,出人意表,“无理之极”。你同意吗?试作简要分析。 答:看似无理,实在情中。诗人恨鸟不改“乡音”,就是恨人改了“乡音”,就是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把听不到“乡音”之恨,移到不改“乡音”的鸟的身上。使所抒之情更深更曲,出人意表。读来颇有神奇之感。

51、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⑴指出这首诗前两联与后两联在情感表达上采用的不同手法。

答:前两联:借景抒情;后两联:直抒胸臆。

⑵请对历来受到好评的第二联作简要赏析。

答:以景传情,情景交融:“叶”和“孤舟”的意象,具有飘零的性质,表现了诗人漂泊不定的哀凄之情。而“叶”被风吹得簌簌作响,“孤舟”处于清冷的月色之中。更加强化了孤寂、凄凉、漂泊的情感。

52、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被贬黄州。

⑴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人生哲理。请结合词的上片,作简要赏析。

答: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写出性情,穿林打叶声,既是眼前实景,又何尝不是作者在官场多遭打击的写照,“何妨”句是前一句的自然延伸,徐行又吟啸,增加了挑战色彩,“谁怕”就更见出作者坦荡胸怀。“一蓑烟雨任平生”,既豁达,又无奈。人生遭遇挫折,像遭遇风雨一样自然,不必害怕,顺其自然,“山头斜照”自有到来之时。

⑵比较“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和“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谈谈本词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答:“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不畏严寒,不惧官场黑暗,傲然独立,突出的是“孤傲”;“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体现出的是“淡泊”;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面对挫折打击,能自我解脱,显示出的是“旷达”。

53.北陂杏花 (宋)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释】:①陂(bēi),池。这里指的是池边或池中小洲。②这首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诗人原先积极推行新法,晚年被迫闲居江宁,眼看着自己亲手制定的新法被一一废止。

(1)诗的首句怎样写出杏花的可爱?

答:首句通过一个“绕”字,写出了春水爱花、惜花、护花、恋花的情景,侧面写出了杏花的可爱。

(2)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答:诗人以水边的杏花自况,纵然被春风吹落水上,仍保持着纯洁,远胜于路边的杏花,在车水马龙

中被碾碎,化为污浊的尘土。流露出悲壮的情感,表现出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


相关内容

  • 奖项教学论文学科高中语文获奖总数40(篇)
    奖项: 教学论文 学科: 高中语文 获奖总数: 40 (篇) 一等奖(8篇) 如何让高中语文作业更有效 绍兴市稽山中学 惊回首感慨百年话古文--论中学古文教学的现状与应对策略 绍兴市稽山中学 教育心理学在高三语文专题复习中的应用 绍兴市高级 ...
  • 荷山中学高一暑假学生自主学习计划指导(完整版)
    荷山中学高一暑假学生自主学习计划指导 尊敬的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高中生活的第一学年已经结束,即将进入的高二文理分科学习,将是整个高中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崭新的起点,也可能是很多同学学习成效的另一分水岭.因此即将来临的暑假自主学习时间对于每位同 ...
  • 高考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专题
    高考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专题 高考<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是: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虽然总体要求包含多项内容,但诗歌的表达技巧却往往成为常考点.表达技巧也叫艺 ...
  • 职高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篇一:中职语文期末教学总结 教学总结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暮然回首,我同那些活泼可爱的学生们在不知不觉间已共度了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虽紧张而忙碌,但无不充满着快乐与幸福.身为一名教师我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肩负一名教师的责任.期末将近 ...
  • 山东高考6大科目解读
    山东高考说明出炉:取消基本能力测试英语听力 20日,山东省招考院正式对外发布<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夏季高考)山东卷考试说明>.据了解,今年,山东高考将采用"3+X"的模式,取消了基本能力测 ...
  • 安徽省20**年高考新政策及备考建议
    安徽省2015年高考新政策及备考建议 今年高考怎么考?有哪些变化?随着昨日安徽省2015年<考试说明>的陆续发放,这个疑问也找到了答案. 和去年相比,今年高考不论是考点还是题型都以"平稳过渡"为准则,只有一些 ...
  • 高三高考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应试策略 中 一.诗 国 古体诗 五言古诗 ( 汉代文人诗) 古 (古风) 典 (古诗) 诗 近体诗 五言律诗 歌 律诗 分 七言律诗 (排 律) 类 体 近体诗 裁 (今体诗) 五言绝句 绝句 七言绝句 (格律诗) 二.词 又叫 ...
  • 关于任务型作文题的认识
    关于任务型作文题的认识: 作文试题考查明确增加了任务驱动的导向.如全国卷作文题拓展了材料的功能,在材料一如既往地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同时,还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发挥材料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 ...
  • 高中语文教材简析
    高中语文教材简析(以人教版教材为例) 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介绍 ( 一 ) 指导思想 1. 在义务教育语文学习的基础上 , 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独特优势 , 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