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文1 (1) - 范文中心

初中古文1 (1)

01/13

《论语十则》

1、孔子求学能获得乐趣的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表明巩固知识和创新知识的句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讲述学友之间相互学习探讨,激励,才能增长才干,得到快乐的句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讲述做人要心胸开阔,要有君子之风的话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学习和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讲述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取长补短,虚心学习的态度: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8、只要虚心求学,处处都有老师的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9、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称赞肩负历史重任的英雄鼓励人们全部都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1、孔子用比喻手法强调君子应坚守自己的志向节操的句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认为一个人一生都应做到的品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有朋自远方来”的“朋”指什么样的人?

答:表现孔子什么品德?志同道合 谦虚好学。 13、怎样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答:它说明了什么道理?(借松柏后凋喻社会现象)在污浊的社会中,越到最后才知道谁是君子,只有在艰难的条件下才能考验人的真伪善恶。

14、如何理解曾子说的“忠”和“信”?讲求“忠”和“信”对现代人有什么意义?

答:忠诚,赤诚无私;真诚,诚实;社会越发展,越应崇尚诚信之风,这样利于人际交往和社会发展。 15、“温故而知新”对指导我们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它同人们常说的创新能力有没有内在联系? 答:(一)讲明了新旧知识的关系,指明了学习是在积累旧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更新的重要性,对于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二)创新

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现新知识的。 1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讲述学习上谦虚求学的必要性是什么? 答:告诫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实事求是,决不能不懂装懂。这是对待事物和学问的正确态度。

17、谈一谈“见贤思齐”与“择善而从”的表现了孔子什么样的学习态度?

答:告诉人们应随时随地地向一切人学习,取长补短,以人为鉴,谦虚取长补短的学习态度。 18、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恕”?这种待人处世的态度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指儒家的“推已及人,仁爱待人”这是儒家最早提出的待人处世之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做到将心比心,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想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孔子认为人一生都应做到的作人原则。 19、如何理解“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答:列举出历史上这样的人并且简述事迹。士应该刚强勇毅,肩负重大的使命,道路遥远,只要意志坚强的人才能担当大任,士指德才兼备的人。历史上如诸葛亮,他六出祈山,士擒孟获布八卦阵等。

《桃花源记》

1、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初见桃花源,渔人的感受:豁然开朗。

3、桃花源优美的自然风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写出人们安居乐业,环境安宁祥和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们生活无比恬适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写桃源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作者在文中描写初逢桃花林的美丽景色的目的是什么?

答:突出桃花林奇美的特点,渲染了一种神秘色彩,为下文渔人进出桃

花源做铺垫。

8、本文叙事顺序:一段发现桃花源二三段进访桃花源四五寻找桃花源。 9、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答: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 10、“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反映了桃花源什么特点? 答:和平安宁,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富足,安居乐业,美丽而且富饶。 11、“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作者为什么着重描写老人和孩子精神面貌?在《酒翁亭3》中也有一处类似的描写,请找出来。 答:(一)反映了桃花源人生活安定富足令人向往。(二)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施也。 1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了桃源人与世隔绝已久,对外面的时代变化,战乱频繁一无所知。 13、桃源人叹惋了什么? 答:为桃源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世上百姓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14、为什么“不足为外人道也”?为了独享生活的美好,桃源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这样的做法对不对? 答:(一)这样说以免外面的人打扰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为下文寻找桃花源不得,埋下伏笔。(二)这样做不自私,因为如果被外面的人发现桃花源,必将引来战乱纷争和污浊的世风,将失去他们宁静和平的生活。

15、本文是作者虚构的美好境界,你认为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答: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安宁和平”无剥削,压迫,战争,人人劳作,家家富足,生活安定富贵,民风淳朴。

16、刘子骥与作者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他去寻找桃花源的目的何在?(未果说明了什么)答:使人觉得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及,暗示桃源是不存在的,只是人们的美好理想愿望而已,也增加了桃花源的奇异色彩。

17、为了把桃花源描写的似有似无,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层层设疑,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的社会的思想情感,同时也激发读者兴趣。 18、“ 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答:发现的经过,村中生活情况及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19、本文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跌起,引人入胜,试找出几句? 答:忘路之远近,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后遂无问津者。 20、作者为什么将桃花源写的若真若幻,可望而不可及?

答:这样写即充满了浪漫虚幻的色彩,又给人以真实可信的感受,暗示桃源是虚构的,是人们想象中的美好世界,桃花源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隐含作者对此无力改变的概叹。

2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桃花源的美好?

答:自然环境美:一个富饶祥和美好的地方;社会环境美:生活状况人们生活富足;安居乐业,无剥削,战乱纷争;风土人情美:人们热情纯朴,好客。 22、文章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不能实现?你怎样看待这种理想在今天?答:(一)环境优美,土地肥沃,人们生活安定富足,自由祥和,无压迫,剥削,战争,和平宁静,百姓生活安居乐业,老人孩子生活愉快,人与人融洽地相处。(二)作者这个理想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们摆脱压迫,剥削的要求,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当时只是幻想,不能实现。(三)但今天我们看这个理想社会也不足为奇,因为在今天这个社会正象文中所说的那样无战乱纷争,压迫剥削,人们生少安居乐业,幸福安定。 23、文章中哪些内容是“现实”的,“理想境界”将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的目的? 答:现实为文中渔人所述,即战乱纷争繁多,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理想境界为桃花源的和平安宁,生活幸福快乐,民风质朴。目的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向往。 24、写出本文出现的成语,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答:豁然开朗,无人问津;世外桃源,本意与外界隔绝的幽境美好的地方。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黑暗势力的不满,对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

25、谈谈本文产生恒外魅力的原因:虚实结合的手法,给文章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符合人的审美和社会理想,桃花源没有纷争,人民生活安定富足,这正是广大人民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26、为本文拟一副对联:桃花源景好人亦好,陶渊明文美诗更美。 27、桃源人热情好客,渔人来时“设酒杀鸡作食”。而渔人离开时便将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嘱咐忘这脑后,“ 诣太守,说如此”你赞成他做法吗?为什么?

答:不赞成,因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做人应讲信誉,而渔人不讲信用道义,背信弃义,我不赞成他的做法。

28、第一段写景物充满了神秘色彩,作用是什么?

答:暗示将出现奇迹,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

29、由“初极陕,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 答: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想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苦的磨难。

《陋室铭》

1、点明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描写陋室优雅环境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从正反两方面写陋室主人交往人物之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正面写出陋室主人情趣高雅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5、反面虚写追求高雅情趣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 6、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全文点睛之笔:何陋之有

8、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杨雄,他们共同点是什么?

答:都具有安贪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才华横溢 9、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个典故的目的是什么?

答:以古代名贤自况,突出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志趣抱负,突出德馨 10、作者幽居陋室独善其身的做法,你是如何认识的?

答:作者这样做固守自己人生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向世俗妥协的表现,值得称颂,但一味躲避,也显得有些消极。 11、本文突出的写法是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是什么意思? 答:有什么作用?山并不在乎它有多高,只在其中有神仙,它就会出名,水不在乎它有多深,只要其中有龙它就是灵异之水。用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全文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3、“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远离世俗羁绊的安闲适意,悠然自得(反面,虚写) 1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的“上”“青”二字生动传神,分析表达效果:

答:用拟人的手法,以动写静,不仅写出了环境幽静恬适,也表达作者对这一景致的喜爱。

15、本文陋室之“陋”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说明其来往人物简单,纯朴,没有达官司贵人,更无庸俗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说明作者所做的事简单而又高雅,看书弄琴。没有官场的热闹与纷扰。 1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的“馨”表现在哪? 答:志趣淡泊高雅,品德高尚,不受世俗羁绊,安贫乐道。 17、“调素琴”“无丝竹之乱耳”两者矛盾吗?

答:为什么?不矛盾,前者是悦耳的声音,暗示作者在陋室自得其乐,独善其身,追求高雅情趣,后者指不悦耳的无意义的灯红酒绿的声音,暗示自己不与官场黑暗势力同流合污,这是从正反两种角度对同一问题做的描写抒情罢了。

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意义?

答:紧扣题目,以反问作结,警策有力,引人深思,照应惟吾德馨,画龙点睛之笔。

18、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生活态度?你喜欢吗?

答:谈谈理由: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喜欢,因为人要乐于清贫不要过

于追求名利与富贵。应该有自己的信仰。 19、作者笔下的陋室环境清静淡雅,你喜欢吗? 答:为什么?喜欢因为这样的环境对我们的思想品质和身心健康是有利的,我们应营造这样的环境。 20、作者结交鸿儒而不结交白丁,你赞同吗? 答:你应该怎样做?赞同,因为鸿儒知识渊博,品德高尚,有令我们学习的地方。 2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与后“何陋之有”矛盾吗?为什么? 答:不矛盾,因为陋室环境优美,日常生活高雅,室主人品德高尚。 22、为本文拟一副对联: 答:一间陋室雅,一生做官清 先人留青山青山不老,志士居陋室陋室不陋 身居陋室,刘禹锡安贫乐道,门栽五柳,陶渊明颖脱不羁 《爱莲说》 1、全文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2、对趋言附势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鄙弃的句子: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暗喻作者道德理想的句子:莲,花之君子者也 4、一般映衬,领起全篇,引起读者注意的句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5、本文莲花的特点与君子品德对应(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 答:(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君子高洁傲岸,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芳自许,不哗众取宠(二)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君子行为正直,通达事理。(三)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君子志洁行廉,德声远播,有庄重仪态,让人敬重。(四)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君子令人尊重而不敢轻侮。 6、结尾运用感叹方式含蓄地表达自己怎样的人生态度?本文中心? 答:本文表达了作者既不象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象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操守和正直品德。 7、“世人甚爱牡丹”中的“甚”与“独爱莲”中的“独”两个副词的作用是什么? 答:“甚”强调喜爱牡丹的人数之多,暗含趋炎附势之风盛行,和作者对此的鄙视。独”一方面说明爱莲之人很少,一方面说明自己与陶渊明鲜明的个性,情趣爱好与众不同,喜欢高洁傲岸的莲花和菊花。 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有何言外之意? 答:揭示追求荣华富贵的庸俗之风盛行,作者对此现象的鄙视,同时在感慨自己知音甚少的同时,表明自己追求高尚的执着。 9、“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流露出作者对知己甚少的感慨和对追名逐利世风的鄙弃和嘲讽。 10、作者独赞莲花,从作者对莲的赞美及对菊与牡丹的描写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作者对洁身自好,不追求名利的君子之风的赞美与追慕,也表达作者对贪慕荣华富贵的世俗风气的鄙视。

11 、为第一段做评注性文字: 答:莲,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品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冒犯的

风范,做了淋漓尽致的渲染,表达了作者虽身处污浊环境却能洁身自爱,

身体力行的高洁情操。 12、先提“水陆草木之花”又提“菊”“牡丹”最后写“莲”为什么这样写? 答:衬托的写法,“水陆草木之花”是一般映衬,菊花牡丹是重点衬托,其中牡丹是反衬,衬托作者不趋炎附势,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菊是正衬,衬托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消极避世的态度。 13、你认为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应具有哪些条件? 答:有坚定的信念,不受环境影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良好操守。 14、本文的三种花喻什么样的人?各有什么特点? 答:菊花喻尘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孤芳自赏;牡丹喻富贵之人,追逐名利,贪图富贵;莲比喻君子及品德高尚的人,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15、有人说“近墨者黑”本文却提出“出淤泥而不染”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是从不同角度来说的,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从人的主观

角度来谈,只要你主观努力,即使身处环境恶劣,也能洁身自好。 16、开篇两个“独”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表现出两个人与世不同,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又表明作者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不陷居避世。 17、我心中君子形象:

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端正严肃,行为正直,不阿谀奉承,美名远扬。 18、物质生活的今天,如何看待“出淤泥而不染”与“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答:物质生活再丰富也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高雅的情趣。各种新事物不断涌现,我们更应独立不移,切莫随波逐流。

《三峡》

1、总写三峡山势的特点句: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夏天江水特点:水涨流速,交通阻断。

3、从侧面衬托“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句子:王命急宣。 4、三峡地貌特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5、各用一个字说出三峡的山、峡、水有什么特点:峡——窄、山——高、水——急

6、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答:江面狭窄,两岸群山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7、“清荣峻茂”描写的对象分别是什么?从“良多趣味”看出作者什么心情? 答:水、树、山、草;作者被奇丽可爱、雄伟险峻的美景吸引,产生欢乐、愉快的心情。

8、谈谈这篇散文的语言特色。

答:语言凝练精巧,音韵婉转,骈散结合,如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婉便把秋季景色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来。 9、以三四段为例,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词语,及它们的作用? 答:写春冬景色,以素绿绘色,以绝、悬绘形,这都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表达作者此时欢愉的心情;写秋景重点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一个“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绘,也是对秋景触发的情感。 10、写“绝巘多生怪柏”有何作用?

答:渲染烘托了三峡雄奇的景象,写出了柏树的生命力顽强和坚强的意志让人觉得生气盎然。

11、作者从哪几方面写三峡景观的?

答:先从山写起,后写水。写山,突出山的连绵不断,隐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景象,

12、为第二段内容或写法做一段评注性文字 答:写三峡夏季水势的特点,突出水流湍急壮美的特点,运用夸张手法,笔墨传神。

13、最后一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出了什么? 答:从侧面写出了三峡的凄凉悲哀,也渲染秋天萧瑟气氛,增强文章表现力。

14、结尾所引渔歌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写渔歌,一言狭窄,又言声哀,从猿声中让人进一步体会到了三峡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事也写出了山猿哀鸣,渲染秋天萧瑟气氛。 15、为什么先写夏再写春?

答:开篇总写山势,突出三峡两岸山岭绵延、陡峭,从侧面写出水谷之窄,山高谷窄则水流湍急,因此第二段接山高之后写水势,水势是夏天时最盛,所以从夏季写起。

16、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他们的语言特点,。

答:写景采用大笔点染的写法,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天景色,着“寒、肃、凄婉”数字,将景物神韵生动表现出来。 17、纵观全文,作者从哪几方面描绘三峡的壮丽景色,抓住什么特点来写?

答:两方面,写山势,突出单的连绵不断,高大险峻,中间狭窄的特点;写水势突出了不同季节的水势特点,夏季水涨流速,交通阻断,春冬水清树荣的幽美,秋季猿鸣凄婉,水枯气寒的凄美。

18、本文共四段,分别写出了什么景物?说说他们各什么特点? 答:(1)两岸群山:突出山的高大、绵延、险要特点;

(2)夏季水势:突出其水流湍急的特点;

(3)春冬山水风物:突出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点;

(4)以猿鸣之声来写三峡之秋突出清冷、寂静、悲凉、肃杀的特点 19、作者为什么先写山势,再写水貌呢?

答:这样写既能揭示出水急得特点,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呼映衬,更能行程一幅险峻的壮丽图画。

20、文中写道“至于夏水襄陵,严肃阻绝”但又说“朝—暮”,这是为什么? 答:前句概述夏季江水凶险湍急,但通常情况下,船只因江水流速过急不会冒险出发,但在王命急宣的情况下,船只一旦起航,便有了“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作者通过一般与特殊两种对比情况叙述的,表现出夏日的长江水势大、流速快。

《记承天寺夜游》

1、 交代夜游承天寺原因的句子: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2、承上启下过渡的句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作者委婉表达自己傲世情怀的句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表现作者欢欣之情溢于言表的句子:欣然起行

5、表达作者感叹知音稀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念无与为乐者 6、显示与好友“心有灵犀”的喜悦之情的句子:怀民亦未寝

7、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而又惆怅悲凉的心境的句子: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用字的话谈谈作者是怎样些月光的?

答:作者想法奇特,用新奇的比喻描写月色,用“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澄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9、用简单语言分析写景的好处。

答:用“积水空明”写出月光澄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用高度凝练的笔墨,点燃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好境界。

10、作者描写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受? 答:月色皎洁,空明澄澈,给人以静谧美妙的感受。 11、作者欣然起行是为了寻找快乐,而又为何“念无语为乐者”? 答:作者被贬地方很远,志同道合的人太少了。 12、作者为我们描绘怎样一个世界?

答:月色清朗透明,如水般清澈透明,院中竹柏影子如同横斜交织的水草,这时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于地,形成奇妙的景象,似真似幻的美丽景色。

13、作者为什么夜晚去游玩?

答:因为那晚月色很美,作者心事重重无法入睡。 1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答:兴奋喜悦的心情,高度概括出作者在寂寞的月夜中难得的喜悦之情 15、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表达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有闲情雅致的人;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暗指空有官职而无事可做的人。

16、本文表达作者复杂的情感,这些情感包括哪些?

答:既有赏月的欣喜,又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逆境中的豁达胸襟。

17、请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做点评。 答:明月赏月,美景常在,但人的心情不同,感受不同,表达作者复杂的情感,既有赏月的欣喜,又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逆境中的豁达胸襟。

《马说》

1、形象地描绘千里马一生的句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本文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4、表达了对千里马的疼惜之情的句子:不以千里称也。 5、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没不外见

7、表现作者愤怒的句子: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8、将食马者平庸浅薄刻画的淋漓尽致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9、本文主旨句,总结全文,写出食马者愚妄无知的句子:其真不知马也 10、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性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表现作者及有才之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没有被重用,才能没有发挥出来的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12、为第三段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答:运用排比,刻画出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无知,淋漓尽致,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辛辣的讽刺和嘲弄,最后用“不知马”点明主旨,总结全文。 1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作者表面在写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实则借题发挥,试分析作者实际要表现的内容? 答:在作者看来,世上不是缺少人才,而是缺少发现人才的人,如果不发现人才,人才就会被埋没,被摧残,有人才等于没人才

14、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需要什么来展示才华?

答:人才的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有自我推销的能力,不能一味等待伯乐

15、本文表达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16、末尾处用句号的原因

答:问而后答,一锤定音,结束全文 17、谈谈你对本文的见解

答:希望统治者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挥才能。

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了封建统治着埋没人才的现象。 18、本文在写作中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托物寓意,借千里马、伯乐、食马者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作者不能直接表达的意思,使文章内容更加深刻,富有寓意。

19、古往今来,很多有才华的人被埋没、摧残,这些人发出了哪些感慨?

答: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送东阳马升序》

1、统领全文的句子:余幼时即嗜学 2、把书借给宋濂的原因:不敢稍逾约

3、年轻时趋百里外求学的原因:益慕圣贤之道,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用学习态度与学习条件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学习刻苦的句子: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5、表明作者坚守信用,绝不耽误还书日期的句子: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6、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自己刻苦学习的条件,概括回答

答:①幼时抄书难;②成年叩问难;③求师旅途难;④住读生活苦 7、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明代学生优越的条件?概括回答

答:①得书之易:书目齐全;②叩问:有良师指点;③求师:无需奔波;④生活:衣食住行无忧 8、“门人弟子填其室”意在说明什么?

答:用学生挤满屋子进一步烘托渲染老师确实有学问 9、“色愈恭、礼愈至”中两个“愈”相当传神,怎样理解? 答:写出他态度更加虔诚和虚心求教的态度 10、为第一段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答:详细的叙述了自己青少年时代勤奋求学及抄书求师的经历,艰苦条件下的学习态度,展现了自己忍受无数辛酸的求教情景

11、从古到今,像宋濂一样通过刻苦勤学而成就一番事业的人,试举两个例子

答:①西汉 匡衡 凿壁偷光 ②晋 车胤和孙康 囊萤映雪 ③汉 苏秦孙敬 悬梁刺股 ④东晋 祖逖(t ì) 闻鸡起舞 12、作者写作的目的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旦本文所选为讲述自己

求学经历,对马生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现身说法,通过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勤奋学习的经历和学习态度,让马生从自己的经历中明白道理,勤奋学习

13、文章用了很多对比,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对比内容,阅读中,读者又会将文章内容与自身进行对比,说一说你读后的感悟。

答:用“乡之先达”傲慢态度和自己谦逊态度形成对比,用同舍生奢华的穿戴与自己缊袍敝衣形成对比,同宋濂相比,我们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所以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尊重师长,做一个博学多才又不傲慢的人。 14、本文除了刻苦勤学外还反映了作者什么优秀品质? 答:诚实守信、虚心求教、尊师重道的品德 15、本文写法?

答:①对比 好处:使结论辨明,有说服力,将富家子弟与自己对比

②夹叙夹议 好处:在叙述中隐含议论的意图 16、虚心求教的例子:

程门立雪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比喻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至是,游酢、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游酢(音zuò)与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小石潭记》

1、小石潭记周围美丽景色的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最能表现潭水清澈的两句: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形容岸抛峭拔多姿的一句是:其岸势犬牙差互 4、本文的点睛之笔: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有什么好处?

答:游览的顺序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石潭源流-小石潭氛围,条理清楚 6、第一段写景的目的:

答: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经过,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之地,为偏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寂寥无人以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7、第一段采用了什么写法?描写小石潭发现经过及潭中景物的? 答:移步换景的写法,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引导读者跟随作者的笔触转移看到不同景色,正反两方面描写,比喻寓情于景,动静结合。移步换景好处:在移动变化中引导我们领略各种不同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两面感。

8、本文的主旨:

答:生动地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整体对小石潭的感受,幽空冷寂,孤凄悲凉。 9、作者对潭中鱼自由快乐的姿态进行描写,其中有何深意?

答:鱼儿自由快乐的游来游去与作者此时境遇恰恰相反,表达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10、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答:“小溪曲折,望过去一段看的见,一段看不见,看见的一段,水面映着天光云影”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灭了,一明一暗,准确地写出了作者看到的小溪的特征。也暗示作者前途同小溪一样不可预测。 11、概括小石潭景色独特之处,并分析作记原因: 答:(一)景色幽美凄清(二)这与作者贬谪后郁闷而又故作解脱的闲情意趣和谐一致,这正是作者为其作记的原因。

12、坐潭中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隐含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隐含了作者政治上的失意,给他的心灵蒙上了凄清的阴影。 1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由此可以看出潭水源头之神秘莫测,结合作者当时受贬谪的处境来理解,这样写有什么寓意?

答:作者回首自己人生境遇,面对自己前途和未来正如不可知其源的源头,实在茫然。

14、作者从“闻水声”到“伐竹取道”才“下见小潭”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趣?

答:表达了作者喜欢探幽访奇的情趣。 15、作者将小潭命名为“小石潭”的原因?

答:全部以石为底,近岸卷石底欲出,为岻为屿,为堪为岩。 16、为本文第三段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答:作者成功运用比喻的手法,用北斗星的曲折蛇的爬行姿态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形容小溪的两岸参差不齐,被人读来倍感真实可信,形象逼真。 17、作者写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写游鱼时“似与游者相乐”,这与后文的“凄神寒骨”矛盾吗?为什么?

答:不矛盾,前文”乐是表象,是暂时的,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政治失意,被贬的苦闷一经凄苦环境的触发,内心的抑郁,被贬的不幸,一下子流露出来。就有了“凄神寒骨”之感。

18本文成功地运用了侧面描写,历来被人称道,结合本文内容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的这一手法?

答:第二段无一字写不,但通过“皆若空游无所依”对鱼的描写,侧面烘托出水的空明清澈。

19、郦道元《三峡》和本文都是描绘山水的优美文章,比较异同:

答:郦道元侧重给水经作注,客观体现山水特点,柳宗元失败被贬,从山水之美中排遣心中抑郁之情,多主观感受。写法上都寓情于景,语言简练,写景细腻,描写生动,比喻生动有趣。

《岳阳楼记》

1、本文文眼:谪

2、引出重修和作记之事,为全文导引的句子/称赞滕子就政绩的句子: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3、把喜洋洋气氛推到高潮的句子:比乐何极

4、描写重修岳阳楼盛况的句子: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5、动静结合,描写月夜美景的句子: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6、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浮光跃金

7、写古仁人时达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9、“微斯人”的“斯人”指的是什么人?有什么寓意?

答:古仁人,暗含滕子京,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有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表达出作者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10、三四段用什么写法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答:对比虚写,借登楼览月道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 11、第一段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他在逆境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仍奋发有为治理政事,由此可看出滕子京具有旷达胸襟,与一般迁客骚人不同。 12、为什么开篇就写滕子京?

答:因为本文是应滕子京之请所作,有赞颂他的意思。含蓄地表达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及地朝庭的不满。 13、怎样把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

答:先从叙事带出景,以由景生情,达到情景交融,后由情转入议论点明主旨。

14、三四段写迁客骚人的悲喜有什么目的?

答:为了将迁客骚人的悲喜同古巴仁人做对比,由写景转入议论,突出主旨 15、“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有什么意思?

答: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了“迁客骚人”的不同感触,既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后一异,古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景物影响,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写出了什么?有什么含意? 答:对前文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否定,表现出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表明文章主旨,抒发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政治抱负,表现出作者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理想,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 17、“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有什么作用?

答:赞美滕子京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一事,为下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张本。 1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怀? 答:表达作者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

19、作者笔下的“迁客骚人”是怎样的一种人?第五段“古仁人之心”

最可贵的是什么?

答:以物喜,以己悲,以个人利益为转移的悲喜观的人;可贵之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怀天下,不以个人恩怨或喜或悲,而是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 20、本文名曰为楼作记,实则借题发挥,结合文章内容体会其深意:

答:文章抛除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晦明变化,风雨阴睛与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相结合,将全文重心放在议论政治思想方面,以自己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好友。

21、有人评论此文“一言为天下法,匹夫为百世师”文中哪一言成了“天下法”作者何以能成为“百世师”? 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他虽身遭贬谪,但仍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气魄,让人钦佩和折服。 22、“谗、讥、宠、辱”分别指什么说的?

答:为什么遭贬谪的人对这些敏感?朝中异党弹劾,朝党所给的荣耀和罪责,国为他们以物喜,以己悲,是以个人利益为转移的荣辱观。

23、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答: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2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历代仁人志士作为座右铭传诵至今,结合实际,谈谈这两句话的真正价值何在,对你有哪些启示?

答: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积极乐观,奋发有为,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是古今之士共同的追求,也正是有了这种精神,中华民族才会生生不息,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今天,我们更应继承发扬这种精神,加快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2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范仲淹的旷达胸襟,我们学过的古文中也有表现古仁人志士高尚的政治情怀的名句,请写出名句及作者。

答:欧阳修“醉能同其乐”与民同乐的情怀;孟子“舍生取义”的情怀。 26、第三段描写的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27从岳阳楼上看到哪些雄伟景象? 答:(1)衔远山,吞长江(2)浩浩荡荡,横无际涯(3)朝晖夕阳,气象万千。 《醉翁亭记》

1、直抒胸臆,奠定了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揭示全文主线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4、写太守之乐与众宾乐不同的句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5、最能体现太守与民同乐的句子: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6、本文主题:描写了醉翁亭周围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排郁的复杂情感

7、本文写景的主要作用:寄托了作者被贬后抑郁而寄托山水的心情,以景美寄托了与民同乐的思想

8、第三段描写一幅与民同乐的画卷,全段四句,分别用3个字概括为: 答: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9、在第三段绘景中,为什么将滁人游放在首位?

答:写出了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太守 ,这说明滁州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富足,为突出与民同乐的主旨。 10、第一自然段写山的目的:

答:由山引出泉,由泉引出亭,既介绍了亭周围环境,又为下文写亭作自然铺垫

11、欧阳修年仅五十岁却以翁自称?

答:可见他历经沧桑,对人生任途深沉而旷达的思想感情 12、欧阳修称自己为“醉翁”有何用意?

答:用醉的眼光看世界,能徜徉在山水中,能获得回归自然,与民同乐的情趣,达到排解忧患情趣的作用 13、“渔”“酒”“肴”“蔌”共同特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山间野蔌,酒菜取自当地,简单方便,写出太守宴不铺张不浪费,不讲究排场,完全尽情于山水与民同乐

14、“醉能同其乐”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主旨

15、从全文看来,太守醉是否因酒而醉?为什么?

答:不是,还因为美丽的山间景色而陶醉,因为百姓生活安定富足,为自己政治清明等而醉

16、作者为何有“乐亦无穷”的感受呢? 答:因朝暮,四时游玩之乐而产生的这种感受

17、为本文第一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答:第一段由远到近写出了琅琊山景色,由酿泉引出醉翁亭,描写亭周围环境和亭名由来。

18、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是做出什么反应的?(从内外两方面因素来说明外界困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

答:人恒达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9、读完第二段,联系历史或现实举出一个这样的事例或两则名言 答:勾践卧薪尝胆创伟业 司马迁受宫刑箸识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0、根据文章内容,作一副对量

答:萎靡不振国恒亡,卧薪尝胆创伟业 人无忧将死,国无患必亡

《出师表》

1.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认为受“刑”的是什么人?受赏的是什么人?(用原文) 答:作奸犯科;忠善者。

2. 第六段中一个对偶句:受用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 第七自然段中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中的“此”指什么? 答: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4. 第五段采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述两汉历史教训?作用是什么?

答:下反两方面论证,阐述了能否亲贤远佞是关系国家兴忘的重要原因。 5.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指日而待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希望后主贤远佞的肯切心表 6. 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答:希望使用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北定中原计划得以实施。

7. 引起后主深思,说明形势堪优希望后主居安思危有所做为的句子 答: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惫,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8. “故临崩寄臣以事”的“大事”指什么? 答:指国家大事闪付给诸葛亮即兴复汉室 9. 本文写出了哪些两层意思概括回答? 答:1先帝的感激之情2兴复汉室的决心

10. 诸葛亮受命以来采取了哪些军事行动,怀着怎样的心情报答先帝

的?

答:1故五月渡泸,2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1. 作者为什么开篇写“此诚危急存亡这秋也” 答:告诫后主蜀汉尚处在疲惫困顿这中所面昨的形势极为不利要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切勿贪图安逸享受,同时也为下文提建议做铺垫

12. 作者为什么指出文臣武将勤于政事是为“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陛

下”

答:一方面告诫后主虽然危机尚存,但希望仍在,要励精图治,治理好国家另一方面也暗示刘禅先主品德高尚深得朝臣爱戴,希望他以先帝为榜样发奋治国

13. 严明包括哪两层含义?

答:执法标准统一,不宜异同,赏罚公平,严明不偏私补袒护

14. 《隆中对》中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而本文却说自己苟性命

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两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前者是诸葛亮志向不凡,相信自己的自然流露,而后者是谦虚的说法,为下文表达对刘备的感激之情和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做铺垫

15. 从本文看来,先主具有怎样的美德?

答: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信用并重用贤臣有宽宏的气度和不耻下问的美德 16. 本文体现诸葛亮的什么为政方略? 答: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17. 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为何本表成为“楷模”?

答:本文表现出诸葛亮的耿耿忠心,知恩图报的美德,他高尚的人格,恳切的心情良苦的用心在表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让人佩服,让人敬仰,加上文章形式优美,骈散结合,感情真挚,读起来琅琅上口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 18. 诸葛亮推荐贤臣的目的?

答:使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启发后主亲贤纳谏,引出第三条建议,亲贤远佞

19. 本文的主旨,及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本文诸葛亮劝刘备广开言路言明赏罚,贤远佞,以继承先帝遗志也表达了对先帝的感激之心及兴复汉室的决心。抒发了对刘备的感激之情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及自己知恩图报担当大任的心情 20. 为本文最后一段做评注性文字:

答:短短几句话包含作者复杂的情感,感念先帝知遇之恩,想起自己二十多年的辛苦辗转无限感慨;想起先帝为他大业未完而过早离开人世而感惋惜沉痛;即将北伐而后主昏庸无能朝庭内有小人作崇,难免生后顾之忧,情感复杂,无以言表,不禁潸然泪下。

21. 文章第六七段自叙作者身世,叙述了哪两件事?与出师伐魏有何关系? 答:1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2. 表示自己无意于功名但先帝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的信任令其感动。为报知遇之恩所以出师伐魏。 22. 从本文可以看出刘禅是一位什么时候的君主?

答:他是一个昏庸的君主,不具备冶理国家的才能,政治上亲信小人,不辨忠善

23. 历来人们称颂诸葛亮列举出其中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

答:借东风、空诚计、三气周瑜、三顾茅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4. 为文章第六段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答:本文采用叙事抒情的写法作者自述本志,回顾了先帝的“三顾”之恩交待了追随先帝的的原因,表达了对先帝的怀念感激之情和效忠刘氏你子的心愿

25. “不效,则治臣之罪”表达作者怎样的品德和愿望? 答:表达诸葛亮以身作则誓死实现“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也希望后主能从严治国

26. 诸葛亮的建议在当时和现在和各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在当时对内政建设的加强和社会风气的好转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在今天亲贤远佞信用证有借鉴意义

27. 作者本志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葛”后来以为什么受

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答:被刘备宽宏的气度,不耻下问礼贤下士的品德及其求贤若渴的知遇之恩才为其奔走效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证明死于安乐的句子(总结大量亡国史实基础上,作者对国君提出怎样的判断?)

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处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一个人在担当大任前应接受哪些磨练?

答: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孟子认为他们经受艰苦的磨练,为了达到什么目的? 答: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手法?

答:举例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 6、本文写了哪两方面内容? 早就人才方面;治理国家方面 7、如何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人遇到困难是不可怕的,困难可以激励人民勤奋,激发斗志,而人如果贪图享乐,却是可怕的,他使人萎靡不振,甚至导致国家灭亡。 8、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共同点是什么?(“是人”指什么人?) 答:都是出身贫贱,经过艰苦磨难成就一番事业的人 9、第一段中“举”和“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

答:相同:这些都是出身卑微,经过艰苦磨难后成就不平凡事业

不同点:瞬为圣人,是君,他的成功靠自身的才干和能力,傅说等人除了自身条件外,还遇到了名主,所以用“举” 10、一段与二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有第一段6个特殊事例,归纳第二段普遍性 11、为第一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答:内容上,列举了6个经过艰苦环境磨练的历史人物,意在说明要成就一番事业,担当重任,必须经过磨练的道理

写法上,从个人事例说起,得出逆境出人才的观点,先分后总的写法 12、“故天将降大任。。。。曾益其所不能”主要强调的内容是什么?

答:古往今来,凡是成就大事的仁人志士往往要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使自己的意志坚定,增长自己的才干 13、“法家拂士”“敌国外患”也可能是一个国家的福分,你认为“福”从何来? 答:拥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臣可以提醒国君不足,使国君改正,帮助国君治理国家;敌对国家可以激励斗志,让人有忧患意识。让人在斗争中成长,国家才会得以保全。

14、“人恒过,然后能改”应有一定先决条件的主观态度。谈谈你的看法: 答:犯错误虽然难免,只要及时改正就很好,这就需要主观努力,自己必须要有自制力,有决心有恒心。

15、由“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联想到哪一个成语?谈谈它的意思。

答:居安思危,无论一个国家或者个人都要有忧患意识,忧患使人发展,安乐享受使人灭亡。

16、本文强调“逆境人才”的观点。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可以成才”,你怎样认为? 答:在顺境中,应有忧患意识,利用好的环境,成就伟业。在逆境中,就应经过艰苦的磨练,锻炼自己的意志,增长自己的才干。 17、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是什么意思?

答:他既知禽鸟之乐,又乐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省,他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用文章自述。

18、本文除了表现作者寄情山水排遣心中抑郁之情和与民同乐思想,还表现出什么思想感情?

答:作者不因政治上失意而垂头丧气,而以旷达胸襟,积极向上地处理政事。表现了君子的豁达人生,乐观坦荡的胸怀。 19、欧阳修作记的自然原因?社会原因?个人原因?

答:醉翁亭环境忧美;滁州人民生活安定富足;寄托与民同乐的思想。 20、《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在写景上有什么不同? 答:(1)《岳阳楼记》只写出朝暮之景,而《醉翁亭记》不仅写出了朝暮之景,还写出了四时之景。(2)《岳阳楼记》突出壮丽的景色《醉翁亭记》突出它秀丽多变的特点(3)《醉翁亭记》写山景《岳阳楼记》写水景 21、“醉”与“乐”的关系?

答: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写乐。“醉”与“乐”是统一的。都是与民同乐的表现 22、《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与本文作者的境遇基本相同,但两文均无抑郁之感,从两人身上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面对人生坎坷,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欧阳修积极向上治理政事,与民同乐,我们也应向他们学,具有豁达胸襟,只有这样才能开拓自己精彩人生。 23、作一副对联

答:醉翁饮酒似醉非醉其乐无穷;太守宴饮乐山乐水与民同乐 24、谈一谈你对滁州太守的印象

答:政绩突出:滁州百姓安居乐业,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情感真挚:醉心于山水而又与民同乐。作风民主:能与滁州百姓游琅琊山。文笔优

美:淋漓尽致地再现了事和情 25、本文是千古美文,你认为本文写的最美的语句是什么?试做简单的赏析 如“野芳…”寥寥二十二个字,四季分明,风景各异,季节特点捕捉准确,用字精巧”如“发”和“秀”就带出了一片美丽的景色

26、从文中“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含义? 答:(1)人们对太守内心的想法并不真正理解(2)太守缺少真正的知音,能做到与民同乐的人太少

《鱼我所欲也》

1、本文点题的句子:此之谓失其本心

2、本文从所欲入手,说明人的所欲发生矛盾时应该怎么样? 答:应采取正确的原则态度,要进行正确的择选取舍 3、面对生与义不能兼得时,孟子认为应该怎么做? 答:应该舍生取义,不做尚且偷生的事

4、死与不义不能同时避开时,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处理? 答:宁死也不躬行不义 5、本文的论证方法:一段①层比喻论证,对比论证②层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 二段举例论证

6、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吃?

答:①比喻:通俗易懂,把道理说的深入浅出,晓畅明白,引出生与死论题

②对比:相互比较,道理说的更加清楚,给人印象深刻,增加文章说服力 ③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使语言义正辞言,理直气壮 7、开篇为什么用比喻来写?

答:因为本文讲述的是“舍生取义”的观点,重点是“生”和“义”,这是抽象的事物,难以把握理解。而用比喻更能让人容易接受。 8、“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按作者的意思,什么情况下不可以“辟患”? 答:在“义”和“利”,“生”和“义”发生冲突,贪生足以损害义时,就不能“辟患”,当求生不损害义时,就可以“辟患”。 9、作者认为面对正义时应该怎么做?

答:为了正义绝不能苟且偷生,有侮人格,而要无所畏惧,一无所顾,舍生取义,维护正义

10、为什么世人的行为仍有义与不义呢?

答:因为贤者能够坚持道义,舍生取义,保有本心,而一般人难免因环境而改变,失去本心。

11、文中说“舍生取义”之心“人皆有之”,意图何在? 答:激励人们崇尚道义

12、文中“一箪食一豆羮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有何作用?为什么饥饿的行人与乞丐不接受呢? 答: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施舍者态度不好,他们认为接受这嗟来之食,食之有辱人格,将身陷不义,失去本心。

13、昔日宁死也不受嗟来之食的人,为何不辨礼义受万钟呢? 答:因为这些人在无尽的利欲的引诱下,丧失本心,收到了环境的影响。 14、文中第二段举例的目的是?

答:进一步论证 义重于生命,也证明第一段结尾观点,人人都有是心,贤者能保有它。 15、“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

答: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办事,才能在关键时舍生取义

16、本文阐述了什么道理?

答:在个人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面前,应以国家利益为重,要舍生取义,而不是见利忘义,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应以大局为重,学会放弃。

17、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义”?在你的思想意识中,我们应该坚守的“义”是什么?

答:舍生取义的“义”指道义,礼义,封建道德规范。我认为在现实社会最应坚守的就是诚信,如果没有诚信,人与人之间就失去真诚,不会有合作,不会有信任。

18、本文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都能各举出哪些人?

答:赞扬了时刻保持人格,坚守道义,敢于舍生取义的正气。如文天祥、屈原。 批判了放弃人格尊严,见利忘义的丑恶现象。如秦桧、洪承畴。 19、孟子有许多表明“义”的名言,请写出一句,谈谈理解。 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身在富贵之中要不迷失本性,身在贫贱之中要不改变志向,威胁武力下不卑躬屈膝,这样才算大丈夫。 20、“兮为身死而不受…...”一段本可以写完的话为何写成排比句?

答:排比增强文章感情,加强语势,言语有说服力。把孟子对一些丧失本心的痛惜表达的淋漓尽致,也体现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的特点,及他善变的才华,凛然的个性。 21、贤者指哪些人?

答:能保有本心,不为利动事所屈,在任何情况下能坚守道义,勇于舍生取义 22、昔日宁死也不受嗟来之食的人,为何此时受万钟?

答:人心总是向善的,但有人常常为利所动,为事所屈,弃善从恶。贤者之所以成为贤者,是他们能保有本心,不为利所动,事所屈。 23、作者为什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

答:指出见利忘义的严重后果,以此告诫人们应该保有本心,突出舍生取义的重要性。

24、为第二段内容及写法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答:首先用举例论证的方法,用一般人和乞人都不接受嗟来之食的事,说明了从都有本心,后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一箪食,一豆羮与不辨礼义受万钟说明了人丧失本心的表现,表现作者对此的批评与嘲弄。 25、本文的思想内容在今天有何积极意义?

答:作者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那些为了正义事例,追求真理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人,在今天社会中也需要这样的人,作者诉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见利忘义的人,在今天这样的人仍要受到鄙视。

《曹刿论战》

1、战前,曹刿为什么求见鲁庄公?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事?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进攻的有利时机是什么?追赶的有利时机是什么? 三而竭,彼竭,我盈;撤乱旗靡

4、与“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相照应的句子?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

5、在曹刿看来,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是什么? 是否做到取信于民

6、证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7、如何理解“忠之属也”:全心全意为百姓做事,为百姓谋福利。 8、文中从哪两方面说明曹刿以弱胜强的正确战略思想? 答:抓住反攻时机,进攻时机

9、战前曹刿请见,可以看出他什么品格?

答:看出他虽身份低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远谋的爱国之情。 10、长勺之战中,体现了鲁庄公和曹刿各什么特点?

答:两人形成对比,鲁庄公军事无能,不详察敌情急躁冒进 曹刿,临阵从容,擅于把握战机,有卓越军事才能。 11、本文写作有什么特点?

答:①运用对比,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鲜明②人物描写采用对话方式③布局谋篇详略得当

12、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体现了他什么特点? 答: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13、文中哪八个字刻画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 答: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14、鲁庄公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答:(1)政治上认识到取信于民是战争的先决条件(2)军事上采用曹刿后发制人的策略

15、曹刿后来为什么同意鲁庄公打仗了?以此作为条件合适吗?

答:(1)鲁庄公认识到取信于民作为作战的先决条件,他做了分内的事,人民会服从他(2)因为人民的力量最大,得民心者的天下 16、作者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详写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中双方的对峙,交锋则略写,有利于突出曹刿远谋,突出中心。 17、你对曹刿的认识?

答:他是一个政治上有远见卓识,军事上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人,他敢于进谏,善于进谏,面对强敌,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战机 18、你对鲁庄公的认识?

答:他是一个平庸的君主,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但他不是一位昏君,战前能虚心纳谏,知人善任,战中听从指挥,用人不疑,战后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19、曹刿和孟子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都以民为主的思想,曹刿认为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施行仁政,以统天下。 20、本文出现了那些成语:一鼓作气:

答:比喻称劲头很大时候,把事情一下子完成,再衰三竭。

《邹忌讽齐王纳谏》

1、读了本文你有何启示?

答:劝说别人应力求言辞委婉,使入意愿接受,要善听人言吗,及时改正 2、《战国策》中还有哪些故事:狐假虎威,画蛇添足 鹬蚌相争 3、文章开篇交待邹忌长相美的目的是什么?

答:表明邹忌是一个美男子,引出城北徐公更美,从而引出妻妾客对邹忌长相的评价,为下文邹忌讽谏齐王做铺垫。

4、妻妾客各持怎样的心理评价邹忌的长相?

答:妻:偏爱之情,是肯定赞扬的语气。妾:地位低微畏怯顺从的心理。客:应酬逢迎的态度

5、从邹忌不以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表现他什么性格特点? 答:有自知之明,善于冷静思考分拆问题,能从生活小事悟出道理,体察人情事理。

6、用原文回答,听过三人评价,邹忌的思想变化过程 答: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 7、第一段叙事有何目的?有何作用?

答: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凡是对自己偏私,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献媚,说好话,为下文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伏笔 8、文章结尾一句有何作用?

答:概括出齐王纳谏的深远意义,表明邹忌讽谏齐王纳谏取得的巨大成就,说明了广开言路,修明内政的重要性。 9、邹忌讽谏齐王成功的原因?

答:因为邹忌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用自身的经历设喻说理,言辞委婉,尽情尽理,收到良好效果,打动齐王;齐王有包容的胸怀,善听别人的意见,及时改正,有雄心壮志,要把齐国治理好。 10、邹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能从生活小事悟出道理,敢于进谏,善于进谏,言辞委婉动听。

11、齐威王是为什么样的君主?

答:他是一位有胆识,有魄力的开明君主,善听人言,有包容纳谏的气度和胸怀,知错就改。

12、王下令后,进谏由“门庭若市”而至“时时而间进”再至“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了进谏的人很多,写出了王之蔽甚矣;齐王接受意见并及时改正写出了齐王的开明,把国家治理的很好证明了邹忌进谏的效果。 13、根据文章最后一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答:先写齐王纳谏后取得的措施,后写纳谏取得的成效,概括出邹忌讽谏,齐王纳谏的深远意义。

14、本文的内容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吗?有的话表现在哪里?

答:仍有现实意义,在今天仍提倡除弊纳谏的做法,因为一个国家要兴利除弊,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兴旺发达,正如文中所说的那样,“战胜于朝庭”,如果不听取别人意见,这个国家将面临灭亡的可能,作为劝谏者要讲究方式方法,用便于接受的语言进行劝谏利与治理政事。 15、结尾说四国“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庭反映了当时纵论家怎样的倾向? 答:反映纵论家,反对战争,崇尚谋略,贬战尚谋的倾向。


相关内容

  •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设计
    江苏南京市四中  华晓隽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传统课文,也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例如<曹刿论战>等来说,这一篇在文字上有些难度,<战国策>又是以 ...
  • 初中语文目录(语文)
    七年级上册 1.风筝(鲁迅) 2.*忆读书(冰心) 3.山中避雨(丰子恺) 4.*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口语交际--自我介绍与提问 写作--记一件事 写字--楷书与行楷 第二单元 5.回忆我的母亲(朱德) 6.小巷深处(林莉) ...
  • [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3
    师:刚刚见面,彼此都不认识就要上课,会有很多困难,我先做个自我介绍,我的介绍很短一共有6句话,但这6句话中有真有假,你们要认真听,学会分辨.要辨别真假. 1.我叫靳家彦. 2.是南山实验学校的语文老师. 3.今年60岁. 4.我喜欢阅读和写 ...
  • 师说 (教师中心稿)
    邱龙涛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韩愈阐明全新师道观念的斗争精神和"尊师重教"的观点: 2.学习借鉴本文事理结合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议论文写作方法: 3.积累掌握"传""师""道 ...
  • 我的论文集
    浅谈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技巧 作者: 卢 静 摘要 初中生如何学好文言文?笔者认为学生可以从自此积累做起,根据理解的程度多读课文,有选择的背诵课文,加大课外阅读量,并能采取合理的学习方式,及时复习,学习文言文将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关键词 积 ...
  • 古文古今异义_汇总
    初中古今异义汇总(呕心沥血之作) 七年级上古今异义 唯危楼一座 危 古义 高 今义 危险: 必将有盗 盗 古义 盗贼 今义 强盗 与友期行 期 古义 约定 今义 日期: 居十日 居 古义 经过 今义 居住 相委而去 委 古义 舍弃 今义 委 ...
  • 新学期开学后初中语文教材全国统一!这几篇古诗文要提前背起来
    从2017年9月新学期开始,中小学语文教材"一纲多本"时代正式终结,从起始年级开始,全国小学和初中都将统一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变化:古诗词篇目大幅增加,文言文比例提高 1.课文数量减少. ...
  • 我是怎样教语文的,语文教学经验总结,如何教学语文
    我是怎样教语文的 语文被誉为"百科之母",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伟大精神.可见语文学科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而语文老师的责任就更加重要.因此有这样些说法:"误尽苍生是语文,千 ...
  • 怎样适应高中生活(下)
    五.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主动学习高中学习方法和初中相比会有一个很大的变化,以往有很多成绩很不错的同学,就是因为一直做不好学习方法的转变,半年了还不适应高中生活,结果成绩一落千丈. 初中往往会有老师给你留作业.留任务.划重点,去监督你学习,细致 ...
  • 古代文言文
    专题讲座 初中古代散文解读与教学策略 付 华 (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语文特级教师 ) 古代散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教材中古代散文的比例由原来的20%增加到40%,教学难度也相应提高.因此,如何进行古代散文的教学,进而弘扬中华传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