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 教学设计 - 范文中心

中国民族 教学设计

08/14

【教学设计、中学地理】

中国的民族

姓名:侯维

学校:长安区兴国中学

所属区县:西安市长安区

联系方式:[1**********]

《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四节《中国的民族》教学设计

长安区兴国中学侯维

一、设计思想

(一)理论依据

本节课的设计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南,以湘教版(2015版)教材为依据——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和情商,提倡课内小组探究解惑,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享受学习的快乐作为理论指引。在教学教程中通过视频激情导课、服饰欣赏、图片展示传统节日等情境创设,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读图分析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理问题,概括出中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基本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理论这一认知规律。

(二)设计特色:

本课的设计旨在通过教师的问题创设、师生互动、谈话、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享受学习的快乐。具体做法如下:

1. 播放《爱我中华》视频音乐,配以教师激情饱满的解读导入,引领学生在激昂欢快的歌声中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有56个民族,激发对中国民族知识的学习欲望。

2. 本节课设计为四个环节(民族知识、民族服饰、民俗文化、达标检测)不是教材知识的平铺直叙,而是紧密联系教材,环环相扣,逐环推进,目的是遵循认知规律和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3. 通过那达慕大会的视频、傣族泼水节展示民俗文化,形象直观,从视觉、听觉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踊跃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地理问题,提升认知水平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4. 通过学法指导(一看图例、二观察分布、三分析特点),引导学生读“中国民族分布”图,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读图分析的活动中,把知识落实在图上,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地理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智能,分析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5. 在学生中开展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的影响,引领学生感受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二、课程标准及分析

本节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各民族分布特征;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的影响。

1.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各民族分布特征。

我国各民族主要分布地区是:汉族分布最广,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部地区。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为落实“课程标准”要求,采用读图填表、开展自主活动的形式完成教学目标,此活动侧重读图归纳能力的训练。

2.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的影响。

按照“课程标准”设计思路,地方文化特色是一项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全

国主要旅游景区都力求体现当地文化的特色,以吸引旅游者。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是祖国灿烂文化中的瑰宝,也是各民族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会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我们应尊重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属于九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中的第四节。第一章是引导学生认识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人口教育的最佳素材,在教材体系中具有基础的作用,为进一步学习中国区域地理知识做好铺垫。

(二)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组成:1. 五十六个民族;2. 中国的民族分布; 3. 独特

的民族风情。主要介绍了我国民族的构成、分布特点、各民族风土人情等知识,目的是引领学生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新中国,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能用老师给的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服饰和民俗文化等图片、文字、视频资料,进行课堂交流。

(三)本节课用一课时教学完成

四、学情分析

由于初中地理课程属于非中考科目,因此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关键,

联系与本课有关的乡土地理知识(如回族服饰图片展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地理课程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识图方法,因此读图分析我国民族分布特点问题不大;初二学生有一定的人文理念,再加之学生获知途径的多样化,所以这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具备较好的学习背景氛围,容易接受民族知识。

五、生成性问题预估

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可能会出现在“图文转换”能力和地理专业术语的运用等方面,此时要恰当的引领点拨,为学生营造一个容易领悟的学习氛围。

六、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的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民族政策。

2.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3. 通过阅读地理图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视频、图片、课堂竞赛和小组合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了解我国民族的构成和民族政策,掌握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提高学生比较、归纳、综合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等正确的民族观。

联系与本课有关的乡土地理知识(如回族服饰图片展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地理课程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识图方法,

因此读图分析我国民族分布特点问题不大;初二学生有一定的人文理念,再加之学生获知途径的多样化,所以这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具备较好的学习背景氛围,容易接受民族知识。

五、生成性问题预估

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可能会出现在“图文转换”能力和地理专业术语的运用等

方面,此时要恰当的引领点拨,为学生营造一个容易领悟的学习氛围。

六、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的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民族政策。

2.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3. 通过阅读地理图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视频、图片、课堂竞赛和小组合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了解我

国民族的构成和民族政策,掌握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提高学生比较、归纳、综合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解我国的少

数民族政策,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等正确的民族观。

七、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1.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各民族分布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期望

学生能在读图的基础上观察出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并通过分析概括出“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特征。

2.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的影响。点拨引导学生将地方特色文化与旅游业联系起来,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身边实例谈起,从而巩固“课标”要求。

突破方法:

用环节二:用民族服饰中的图片作铺垫,加上读图填表,学法指导,对图中获取的信息整理,概括出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

用环节三:用民俗文化中的那达慕大会、泼水节引出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的影响,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用龙舟文化和周庄水乡两张图片进行巩固,完成教学目标。

八、教学策略分析

1.采取小组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教学要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

活动的设计,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突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引领学生体会到自主获知的乐趣。

2.恰当合理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本节课教学活动中的图片、视频、地图等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呈现,这样既直观又便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加之老师的启发引导,使问

题由表象上升到理性,学生在思考后比较容易地说出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理解民族政策以及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九、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十、教学过程

十一、小结与知识反馈检测

教师:“我们已经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所学,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首先,留2到3分钟的时间给学生来整理、回味一下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引导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课堂表现,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各有千秋,体现了他们的个性与创造性。其次,教师再

一次关注到不爱发言的学生,引导这类学生有话可说,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十二、达标检测

环节四(达标检测)设计了3个选择题,紧扣课标,巩固重点;1个连线

题考查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文化艺术和传统的体育活动;听音乐识民族,具有娱乐性,引导学生再此体会到地理知识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最后的知识拓展,是地理课堂的延伸,学生根据自己、学校情况而定。

结束语:我们的大家庭有56个兄弟姐妹,我们彼此要平等团结又互助,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致力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新中国。祝愿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十三、板书设计

第四节 中国的民族

(一)五十六个民族

(二)中国的民族分布

1 各民族主要分布地区

汉族: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

少数民族:西南、西北、东北

2 分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三)独特的民族风情

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和地方文化特色能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十四、教学反思


相关内容

  • 五年级民族团结教育教案
    五年级民族团结教育教案 主题: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教学内容 探究活动一: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教学目标 通过探究学习,认识到我国各民族居住区域及分布特点,了解我国的民族自治区,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探究学习,知道我 ...
  • 面向21世纪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编写原则和特点
    经过自1994年上半年开始,至1995年底的一年半时间,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历史教学大纲相衔接的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终于形成了送审稿.等待国家教委有关领导审批后,将于1996年在全 国颁布试行.并根据此大纲,从1997 ...
  • 从火炬看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火炬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源于汉代的 ...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品社全册教案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教学计划以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 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 ...
  • 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教学设计与思考 ----主备人:薛其强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与处理 1.课标要求: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教材地位:从内容上来看,属于 ...
  • 中国民间艺术文化欣赏
    浅谈中国民间舞蹈 从小我就对舞蹈比较感兴趣,特别是中国传统的舞蹈,我觉得它们特别有韵味,因此这次的作业我选择这个题材. 舞蹈是时空表现艺术和动态造型艺术,它以艺术化的人体动作,即通过人体富有协调性.韵律感.审美化的动作.姿势.造型.动作组合 ...
  • 犹太文化的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比较
    [摘要]犹太文学作为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固有的特点,这决定了犹太文化的特性.而犹太文化和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领域中两朵奇葩,它们历史悠久并且都为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两种文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不得不归功于教 ...
  •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湘版高中音乐鉴赏: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 份.我国56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均拥有本民族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优 秀而独特的音乐,表现出自身存在的价值.早在约五千年前,由黄河和 长江等大河流域 ...
  • 初中一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初中一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柳雪燕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教材分析] 本课以"繁 ...
  • 小学阶段中华经典诵读教育价值研究
    青少年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几年来的教育改革,让更多的人开始深层次的对教育进行了思考.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缺乏文化的熏陶与人格的培养,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层,是国民素质下降心胸不广.涵养不深,是一代少年儿童成了挣分的机器.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