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作业 - 范文中心

人文素质作业

09/26

人文素质课程作业

简要阐述西方文明?

答: “西方”依据地理概念,古欧洲人认为天圆地方,称地中海以东的亚欧大陆为东方,依据远近有近东、中东、远东;相对的,地中海以西的为西方,有东欧、中欧、北欧、西欧和南欧等。当前也有按地理位置划分,西半球的欧美国家为西方,东半球亚洲国家为东方。依据文化背景西方国家多信奉基督教,东方国家多信奉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等。依据政治体制概念,西方国家指资本主义国家,东方国家指社会主义国家。还有依据发达程度概念,西方国家泛指发达国家,东方国家指发展中国家。其中特别的是俄罗斯和日本,俄罗斯地跨欧亚大陆,并且国土面积绝大部分在亚洲,但因其文化背景属于西方文化的分支,且解体后实行资本主义被认为西方国家。日本在地理上属于东方,但因其实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也被认为是西方国家。

“文明”(civilization )一词来自拉丁文的civils ,是“城市国家、公民的、国家的”意

思。文明,有人把它视为文化的同义词;也有人专指精神文明,尤其是思想、品德和情操的修养。

在西方,文化(culture )一词从词源上讲,来自拉丁文的cultura ,主要意思指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出来的事物,是与自然存在的事物相对而言。在我国,文化一词古代就有。《周礼》中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含有“文化”的意思;汉朝刘向《说苑》中有“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实际指文治教化,与武功相对而言。文化一词真正学科的意义,是19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学、人类学的发展而赋予的。关于文化的概念,因学科体系不同、方法论的分歧、政治视野上的差别及各国、各民族语言表达方式上的问题而始终无法统一。学义上的文化,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是纯粹精神创造的成果,如哲学、科学、文学、艺术、道德、宗教等方面的内容,是一种观念形态。广义的文化是人类一切精神创造和物质创造的总和。文化起源是从人类能够制造工具时开始。人类能够用劳动创造工具,也就创造了自己的文化。

我们指的文明,是达到一定阶段、程度的文化。文明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进步状态,是社

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或程度的表现,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并不断发展变化,它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法国史学家机佐早在170多年前就说过:“文明就像海洋,它构成一民族的财富,该民

族的生命的一切要素、支持它的存在的一切力量,都集中并团结在它的内部。”我国学者胡适早有论述“文明史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凡是一种文明的造成,必有两个因子:一是物质的,包括种种自然界的势力与质料;一是精神的,包括一个民族的聪明、才智、感情和理想。凡文明都是人的心思智力运用自然界的质与力的作品,没有一种文明单是精神的,也没有一种文明单是物质的。”完整的文明史应该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是一个过程,两个文明不断变革、发展和延生的历史。

不同学者对文明及其表现形式有不同的见解和界定。美国学者克拉克洪提出文明出现的三个表现是:

(一) 存在一系列人口至少在5000以上的永久性城镇、集镇或城市;

(二) 已发明、使用文字;

(三) 已有纪念性的公共建筑和进行礼仪庆典活动的中心场所。

这些条件都可用考古遗址和遗物作证,这些条件反映了人类物质创造和精神活动的情况,以及社会发展的程度。

而法国鉴学派巨匠布罗代尔则给文明的定义为:

(一) 文化场:某些文化在特定场所存在集合和汇聚构成文化特征,包括中心、核心、边

界、边缘,亦即所谓“文化圈”。

(二) 借鉴:文明之间既有输出又有借鉴。一些文明善于吸收,而且胃口很大;另一些文

明愿意输出,毫不吝啬。

(三) 拒绝:并非所有交流都十分顺利,某些思想方式、信仰方式或生活方式,或者某种

劳动工具,可能被别的文明拒绝或接受。有时是盲目的,但有时是故意为之。

人类自250万年前形成以后,在复杂变化着的生态环境中,以及其简陋的工具进行劳动,觅取食物,与野兽搏斗,与自然斗争,从事“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在劳动和生存斗争中,人类的体质不断进化,身体结构和各种器官逐步完善,历经能人、直立人、智人、晚期智人等体质进化的不同阶段。不仅创造了工具、窝棚等物质文化,掌握用火技术等智能文化,而且创造了各种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人类来自于动物界,又高于动物界。人类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类有思维,会劳动,能创造并传递文化。人类诞生后,人与人之间就形成一定的关系,人类社会由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所决定和制约,它具有由人类自身规范的,构成婚姻形态、家庭制度、亲属制度等规范文化形态的内容。经历血缘家族,氏族,部落等阶段,产生了萌芽的宗教信仰,出现了某些宗教仪式,同时,以洞穴绘画和雕刻等形式的原始艺术反映了当时人类精神文化的突出成就。

一方面,人类的各种活动受生态因素综合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人类以自己的生产劳动作用于外部世界,影响、改变外部世界。旧石器时代,人类在漫长的岁月中缓慢而不断地发展着生产力。新石器时代,农业和畜牧业的发生,被认为是有着深远意义、长久影响的文化创造,是导致文明产生的根本原因和基本前提。农业革命不仅是一次经济技术革命,还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居住方式,带来了新的劳动分工,并引起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化。农业和畜牧业成为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赖的生产部门;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同时商业的出现,形成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阶层——商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以生产力的增长为基础,母系氏族开始转变为父系氏族。同时剩余产品的出现,慢慢产生私有财产和私有制,使氏族内部开始贫富分化。由于氏族财富的积累,部落间的战争由血亲复仇变为掠夺财富,战争中的俘虏变为奴隶,氏族内部的经济关系的变化破坏以血缘为纽带、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氏族制度,出现了农村公社,出现了军事民主制。经过长期复杂斗争,以军事首领为代表的奴隶主阶级终于夺取了全部权力,以剥削压迫奴隶为特征的奴隶制取代了平等民主的原始公社制,氏族部落的机构被国家军政机构取代,最终形成国家。国家按地域划分国民,国家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和强制机关。作为人类智能文化、物质文化发展结晶的农业革命,以及由此引起的经济技术变化,作用于社会组织、制度、政治等规范文化等内容,最终导致原始文化进步到文明。

通常把国家作为人类进入文明的最重要标志。根据目前已知的材料和考古证据,人类最早的文明在以下地区首先产生发展:

(一)埃及的尼罗河流域;

(二)西亚的两河流域;

(三)欧洲南部的爱琴地区;

(四)印度河流域;

(五)中国的黄河流域;

(六)中美洲的墨西哥、危地马拉等;

(七)南美洲安第斯山区。

尼罗河流域得天独厚、有利农业的自然条件,使古埃及人在新石器时代就进入了文明,约在公元前4000年,古埃及形成统一国家,并持续了3000多年;两河流域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汇处,交通便利,是民族迁徙和信息交流的热点,有利于商业的兴起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苏美尔、巴比伦、亚述、波斯等人民都对西亚文明作出贡献并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以爱琴文明为起始点古希腊文明,吸取了埃及和西亚的先进文化,是欧洲最早、影响最为深远的古代文明。公元前6世纪以雅典、斯巴达为首的希腊城邦和波斯帝国之间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严重矛盾和对立冲突,导致了希波战争的爆发。波西战争是古代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已有3000年历史的古代埃及、两河文明与产生仅300年的古希腊文明间的较量,最终希腊联军大败波斯,取得胜利。希波战争是小国、弱国团结一致,抵御外侵,保卫祖国、打败大国、强国的一个典范。希波战争,对希腊各城邦是一次生死存亡的考验,战争的胜利,促进希腊奴隶制经济进入全盛时期,推动了古希腊文明的发展,使古希腊文明成为日后欧洲文明的基础和重要源头。

希波战争是历史上形成东西文明的分水岭,阻碍了已在西非北非发展的古代东方文明向欧洲的扩展,确保了年轻的古希腊文明的发展壮大。

罗马文明是古希腊文明的继承者。罗马人吸收继承希腊文明后,又把它传到地中海世界以外的地区。希腊人和罗马人共同创建了作为西方文明源流的西方古典文明。

希伯来-犹太人贡献给世界一部“圣经”,一神教和包括马克思、爱因斯坦、佛洛伊德等

一大批对世界文明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大师巨匠。一般学者主张西方文明有两个来源:希腊、罗马文明和希伯来-基督教文明,有的学者则说西方文明就是基督教文明,至少在中世纪便是如此。中世纪的欧洲被称为信仰时代,希腊罗马的古典人文主义让位于基督教的信仰主义,而基督教本身综合了希伯来的宗教、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和日耳曼人的影响,形成了西方中世纪文明的基础。

基督教起源于公元1世纪,形成发展与罗马帝国境内。在公元66年至70年间,犹太

战争之后逐渐脱离犹太教,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教,并不断兼收并蓄其他宗教和文化传统而使其适应于罗马帝国的社会演变。

了解西方文明,有助于开阔眼界,提高人文素质。

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坚定信仰,提高能力。

具体而言,现在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但是,西方文明和西方国家仍然居有强势地位

全球化的时代,各种文明相互对立、碰撞、融合,但是,西方文明仍然是强势文明。

扼要阐述“全球化”的理解?

1、简述对“全球化”的理解

答: 人类历史的发展遵循着从血缘家庭到氏族,从血缘纽带到地域纽带,

从城邦到同盟,从民族国家到地区一体化,最终,分散的世界逐渐整体化这样一条道路。全球化揭示了人类以血缘和种族关系为基础的封闭世界向开发和社会化的世界转变,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向市场化的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全球

化(globalization )是人类社会近现代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

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国与国之间在经济、政治、文

化、环境影响、军事安全等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不同国家人民越来越多地生活在全球化因素积聚的环境当中。

一、全球化的起步

1、直至近代开始前,全球各文明间缺乏普遍联系。亚欧大陆的农耕世界相

对闭塞,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与地中海世界间存在着更大程度的隔绝,而欧亚非旧大陆以外的世界则几乎完全隔绝。

全球化是文明在近现代发展的产物。15世纪末16世纪的地理大探险高潮,开辟了大航海时代,美洲以“新大陆”的名义与古老的欧洲、亚洲、北非从此密切地联系起来。尽管在此过程中充满了暴力与卑劣、浸透了血与泪,但是以此为契机,全球化运动以发现世界、分裂世界开始,以整合世界、融洽世界而告终。

2、全球化开始之前,欧亚大陆地区间的联系已经形成。四五千年前,尼罗

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黄河、长江流域古老的地区文明已经繁盛,彼此间出现了一些有限的交往。公元前8世纪起,希腊的大殖民运动,亚历山大东侵,罗马帝国扩展到整个地中海地区,帕提亚帝国伸展到整个中东地区,贵霜帝国征服了印度西北部,中国汉朝囊括了东至太平洋的所有余下地区,形成了一条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不间断的文明地带。各地区间出现种种新的、大规模的交往,贸易通过海、陆进行,丝绸之路不断西伸,基督教和佛教等宗教广泛传播,形成世界性宗教。这条文明地带以北,匈奴人大举西迁,日耳曼人大迁徙,阿拉伯倭马亚王朝、查理曼帝国、阿拉伯帝国、中国唐朝、元朝等庞大帝国的建立和一次次征战,通过民族的迁徙、商旅的往来、世界性宗教的传播,加强了旧大陆范围内的联系,使各种文明的碰撞、冲突与融合不断进行,为全球化运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3、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货币成为普遍支付手段,包括封建贵族和商人在内的社会各个阶层普遍充满了对贵金属的渴望。东方的黄金和香料、丝绸使很多西欧人神往,但当时通往东方的传统商道——丝绸之路控制在土耳其帝国手中。西欧国家迫切希望探寻一条避开土耳其通往东方的新航道,于是有了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探险”,包括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1486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到达好望角,1497年7月,葡萄牙人达伽马绕过好望角横渡印度洋,到达印度西南海岸的卡利库特,1492年8月,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到达中美洲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岛,1502年,亚美利哥抵达美洲,1519年9月,麦哲伦船队穿过美洲南端的一个海峡—麦哲伦海峡,进入新的大洋—太平洋,1521年麦哲伦抵达菲律宾群岛,1522年9月其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从欧洲绕过非洲或绕过南美洲到达亚洲新航路的开辟对全球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地理大探险打破了各地区隔绝状态,实现了彼此间的直接接触。此后市场急剧扩大。16世纪中后期,大西洋市场初步形成,欧洲、非洲、非洲间的三角贸易兴盛,密切了欧、非、美三大洲间的联系。16世界后期,主要位于香料群岛和日本之间广阔海域的东方市场也最终形成。随即出现了依附性的、专门为西方人的需求而存在的农副产品生产区域。某些亚洲商人也逐渐依附于西方殖民者。这样,从前很少越出欧洲大陆的西方贸易和金融,迅速扩大了其规模。全球性的商业贸易兴起。早期世界市场,即商业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建立起来了。

4、以葡萄牙和西班牙为代表的欧洲第一阶段的扩张,贯穿于整个16世纪,以荷兰、法国、英国为代表的第二阶段贯穿这17世纪,18世纪英法为争夺殖民地多次大战,英国殖民地最终遍布全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当时的殖民剥削,以武力掠夺和强盗式贸易为主要形式,其中包括罪恶的奴隶贩卖。因此,在全球化的初始阶段,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付出了血与泪的无限代价。全球化的开始伴随着全球的分裂。东西方的差距开始拉大,东西方的对立形成。

二、全球化的发展

1、产业革命推动全球化。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到19世

纪上半期蔓延到西欧大陆和北美国家。它极大地促进了全球化运动。产业革命实现了从手工生产向机器大生产的飞跃。工业生产的发展,既需要大量的原料和粮食,又提出了对广阔市场的需求。资本主义本来就是扩张的文明,产业革命更给了这种扩张以巨大的动力。资产阶级运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和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门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产业革命中创制的新交通工具,如蒸汽汽车、汽船等是的全球交通网迅速形成,世界的距离明显的缩短。产业革命后各国明显重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1855年巴拿马地峡铁路建成。1869年,沟通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通航。1914年巴拿马运河竣工。第一次产业革命期间发明了摩尔斯有线电报,为远距离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交通及通信技术的革命性发展和经济的飞跃,成为保证全球化腾飞的双翼。第一次产业革命促成了人类历史上的最大分化,欧美新兴的工业国家从传统的农耕文明中摆脱出来,经济飞速发展,实力激增;各大古典文明却仍在农业社会中徘徊,东西方差距更加拉大,一个地球两个世界(东方世界和西方世界)的体系形成。1857年,出现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标志着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建立。产业革命推动全球化,也反映在新的世界性意识形态的产生。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建立。第一国际架起那个了各种工人的国际团结,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1889年,各国社会民主党在组织上实现松散的国际大联合,第二国际建立。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各国党处于又要坚持国际主义又要保卫祖国的两难境地,终于导致第二国际破产。

2、第二次地理大探险的主要对象是非洲大陆、亚洲腹地、大洋洲以及南北

两极。如第一次地理大探险一样,“发现”的后面紧随着残暴的殖民掠夺,同样也加快了全球化的进程。

3、西方资本势力的侵略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进一步沦为列强的农业附庸

和工业品的倾销市场,而且成了他们最有利的投资场所。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很多地区付出了政治、经济命脉被控制的代价,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当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全球化进程。随着列强争夺势力范围斗争的加剧,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在经济上分割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球大约有14个国际卡特尔组织,这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20世纪的全球化历程经历了亚洲的觉醒,亚洲各国的革命斗争从过去的

自发的农民运动转变成自觉的有组织的民族民主运动,即资产阶级革命阶段,埋葬了封建专制制度,同时为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开辟了道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华盛顿体系,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雅尔塔体制,包括北约和华约,都是西方各国为协调国际关系的产物。后来随着发展中国家的抗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后冷战时代,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走向多极化。

三、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

2、可从三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

程度日益提高; 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

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推动了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更为严重的是,在经济全球化中,由于实力不同,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将得利最多,而发展中国家所得甚少。因此,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将被排除在经济全球化之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新技术殖民地”。

4、随着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从而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也使得加入到WTO 组织的成员以统一的国际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5、生产国际化——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极大地推动着世界市场的扩大。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从时间和空间上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促使世界贸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促使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它不仅对生产超越国界提出了内在要求,也为全球化生产准备了条件,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金融全球化——世界性的金融机构网络,大量的金融业务跨国界进行,跨国贷款、跨国证券发行和跨国并购体系已经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在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联动,几秒钟内就能实现上千万亿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汇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流动性和全天候的市场。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国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这是经济全球化最新拓展和进展迅速的领域,表现为,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大规模跨国界转移,跨国界联合研发广泛存在。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典型代表,各国的技术标准越来越趋向一致,跨国公司巨头通过垄断技术标准的使用,控制了行业的发展,获取了大量的超额利润。 经

济全球化的四个主要载体都与跨国公司密切相关,或者说跨国公司就是经济全球化及其载体的推动者与担当者。

6、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这是因为:第一,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现实基础;第三,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第四,国际间相互投资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四、政治全球化

1、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的政治依然体现出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但发达资本主义,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他们的政治精英都努力在世界范围内推行自己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模式,努力用他们自己的世界观和面貌改造、治理,以至统冶整个世界。

2、政治体制的复制,越来越多的在全球某些国家中,尤其是弱国中展开,比如伊拉克、阿富汗、科索沃,再到近期的利比亚和中东乱局。背后无不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黑手。

五、文化全球化

1、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以各种方式,在“融合”和“互异”的同时作用下,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文化全球化同经济全球化一样,是一种世界发展的趋势,因为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更加容易,文化之间的交流因而产生,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需要人们认同自己的文化,就像美国的肯德基,麦当劳一样,当人们认可了美国的快餐文化之后,人们才会接受美国的快餐食品、 所以有些老年人不喜欢国外的快餐,而更喜欢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为经济打头阵,经济为文化发展注入新动力、文化的全球化是经济扩张的必然,只有认同一

种文化,才会消费这种文化下面的产品,才会为这个文化下的人制造利润、 文化又是一个特定地区一种价值观世界观的表现,为了减少不同地区之间人们的误会,误解,增加信息的流动,人们也有必要增加不同文化体下的文化交流,这样一种趋势造成了全球文化的传播,我们可能只知道某个国家的一个品牌一种习惯,但是我们对这个国家地区的了解就从这个突破口开始。每个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都会不遗余力的推广自身文化,文化在全球的传播也就是大势所趋了,谁若是在文化全球化中占据先机优势,谁就能掌握未来商业战争的主动权。文化本来是一个地区的软件的综合,但是,当人们认可这样一个观念集合时候,人们便不会有排斥感,更利于和谐相处,共同交流。文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2、文化全球化的时空维度有三个要素:即促使文化全球化的主体(个人或单位)、符号(全球文化传播、交流)、实物(全球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载体)。三要素只有通过跨民族、跨国界的流动,或者说三要素通过运动的方式,以运动(文化全球交流、传播)所占据的时间和空间(文化全球交流和传播所覆盖的空间),构成现实的文化全球化的时空维度。 在交通工具和电信技术不发达的古代社会,文化传播、交流的广度、强度都较弱。中国古代的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以及西方传教士所做的文化传播和交流工作,虽然也是跨州和国界的文化活动,但它不能实现同步,同时态的效应,不是文化的全球化。只是随着电信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文化传播、交流的工具已随着无形符号; 以电子脉冲或数字化传播的方式,在全球时空实现同时、同步向各州、各国传播的效应。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全球化不可能发生在电子和通信技术不发达的古代。文化全球化的组织维度。文化全球化的现实过程很复杂。文化跨州、跨国界的传播和交流,不一定就

能在文化信息、文化模式所到的州、国家产生积极的响应,有的文化模式产生可持续的变革性的影响,有的文化模式则得不到响应。文化信息、文化模式要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产生影响,要受该地区、该国家接受文化信息、文化模式所具有的文化基础设施、文化制度的影响和制约。换言之,文化的嵌入程度,与该地区、该国家的基础设施、文化制度能接受、容纳跨州和国家的文化信息、文化模式密切相关。而这里以文化基础设施为基础的文化制度,则是文化全球化的组织维度。 由时空维度和组织维度来观察文化的全球化,我们可以说,文化全球化的表层是:文化信息、文化价值观、文化模式跨地区、跨国界、跨州的全球传播。

3、英语的流行,美国价值观的推广,孔子学院、韩剧、美国大片等等都是文化全球化的体现。

六、环境影响全球化

随着通信和交通方式的日益发达,环境影响全球化的趋势也逐渐明显,比如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比如近期发生的日本大地震核污染泄露,牵动了全球国家的神经。地球环境不是某一个国家的,而逐渐变成了全球化关注的话题。

七、军事安全全球化

1、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等发展和影响,恐怖主义也在全球蔓延,军事安全全球化实在保证经济全球化顺利开展,保证全球民众最基本的生存和自由的权利的基础上诞生的。

2、全球共同打击“基地组织”,全球共同打击索马里海盗等等事件都是军事安全全球化的体现。

八、全球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文化多样性的减少、贫富差距可能扩大、部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资源的掠夺、部分发达国家把工业垃圾倾倒到发展中国家导致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遭到破坏、文明以及价值观的冲突、非法移民的增长、恐怖主义泛滥等等。


相关内容

  • "严格管理人文关怀"企业管理理念创新
    书记论坛 "严格管理+人文关怀":企业管理理念创新 ⊙杨建祥 "严格管理+人文关怀"管理理念,就是在管理中把严格管理和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在以往严格管理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管理思维.长期 ...
  • 20**年教师综合素质测试通知附件
    附件1 2014年西安市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测试考试说明 Ⅰ 考试性质与目的 西安市教师综合素质考试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创新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的新探索,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新举措. 开 ...
  • 铁路行车安全与心理因素
    试论铁路行车安全与心理因素 一.铁路安全行车概述 铁路运输是现代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在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速度快.费用低.运输量大.运输距离长等都是铁路运输的主要特点.而关于安全问题,一直是铁路行车的 ...
  • 学校内涵发展基本要求
    学校内涵发展基本要求 当前学校工作,面临的不仅是外在的.硬件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内涵发展.只有走内涵发展之路,学校才有更持久的生命力.为此,根据教育局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学校内涵发展实施方案. 一.规范学校管理,为内涵发展保驾护 ...
  • 20XX年精细化管理经验交流
    2010年精细化管理经验交流 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和先导,要以提升全员安全思想培养为着眼点,不断深化煤矿安全文化建设致力打造驱动持续安全生产的人文环境.将安全管理的一般原则和方式方法进行全方延伸纳入制度 ...
  • 小学高年级文科组教研工作总结
    一个学期又过去了,在刚走过一个学期里,我科组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以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促进内涵发展为中心,努力创设良好的语文教研环境,积极探索有效的教研方式,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及我校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个学期里,我们开展了以下的教研活动, ...
  • 北京版六年级11册语文课程纲要1
    北京版六年级11册语文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必修课 ◆教学材料:北京版六年级11册 ◆学校:xx 小学 ◆设计:xxx ◆日期:2014年9月 ◆授课时间:约80课时 ◆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 [背景] 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素质教 ...
  • 教学目标制定与落实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是衡量一个教师专业素质.执教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效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对课程目标的阐述很全面,但也存在一些教育理论与实际教学相脱节的地方 ...
  • 育英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2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追随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学校教 ...
  • 管理思想史总结
    重点 理解 一般了解 一:导论p9-11 第一篇: 1. 早期社会的管理思想(了解):古代埃及的管理思想:古代巴比伦的管理思想:古希腊的管理思想: 古罗马的管理思想:宗教和古代管理思想 2. 古希腊的管理思想(理解)P16 荷马时代的部落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