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思想史总结 - 范文中心

管理思想史总结

10/21

重点 理解 一般了解

一:导论p9-11

第一篇:

1. 早期社会的管理思想(了解):古代埃及的管理思想;古代巴比伦的管理思想;古希腊的管理思想;

古罗马的管理思想;宗教和古代管理思想

2. 古希腊的管理思想(理解)P16

荷马时代的部落管理,实行军事民主制,氏族部落采取“一长两会制”。

古希腊人的管理思想:

1. 统一节奏、愉快工作的原则

对于艰苦、单调、重复性的工作,往往用笛子和管乐器来规定动作。每种工作都有歌曲,配合着音乐开展工作,引进了节奏、标准动作和工作速度。

2. 管理普遍性原则

苏格拉底关于“管理公共事务的技巧与管理私人事务的技巧是通用的”

3. 专业化与合理分工原则

柏拉图在“理想国”通过研究国家范围内的分工体现了其独特的管理思想;

4. 提出来管理的对象、目标和中心:色诺芬(了解)

a. 首先提出了经济管理的对象——“家庭管理”

b. 首先提出了管理水平优劣的判别标准——财富是否得到增加

c. 分析了分工的重要性

5. 管理和组织

亚里士多德提出关于管理和组织的见解,如论劳动分工,论部门分工,论权利集中化、分散化和代表制,论协作,论领导等等 ;

3. 马吉雅维利的管理思想p25(理解)

他在其代表作《君主论》(1513)中认为共和政体是最好的国家形式,但又认为共和制度无力消除意大利四分五裂的局面,只有建立拥有无限权力的君主政体才能使臣民服从,抵御强敌入侵。他强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权术政治、残暴、狡诈、伪善、谎言和背信弃义等,只要有助于君主统治就都是正当的。这一思想被后人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

对政治体制的研究中认识到:人民在国家的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书中还强调君主必须同人民保持较好的关系;必须重视军事;必须通权达变,灵活机动,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并要真正了解国情,注意避开谄媚者。

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著有《君主论》、《战争的艺术》等著作。

他的人性论是“人性本恶论”,进而认为必须使用强制手段对人进行管理和控制才能达到目标、完成任务;

他的“物质利益决定论”认为,人们冲突的根本原因是物质利益;

他在政治体制的研究中指出,共和制比君主制更优越;

他论述了领导者的素质问题,“要比狮子还勇敢,比狐狸还狡猾”;

4. 莫尔的管理思想p26(了解)

托马斯·莫尔,欧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创始人,才华横溢的人文主义者和阅历丰富的政治家。 他以其用拉丁文写成的《乌托邦》(1516年)而名垂史册,此书对以后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书中的管理思想主要是通过他对英国现实的批判和未来社会的设想体现:

(1)私有制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2)乌托邦岛已十分注意生产的布局和生产的组织

(3)在国家管理方式上,莫尔主张用民主的方式选举政府官员,按民主的方式治理国家

(4)在经济管理方式上,他设想整个社会经济是按照一定的统一原则管理的

5. 文艺复兴运动p28(理解)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

当时意大利的学院和大学中,兴起了以希腊文、拉丁文为基础的修辞学、哲学、逻辑等科目,再加上原有的法学、医学等合称为“人文科学”,以区别于神学,并逐渐排挤了经院哲学的地位,占据重要的教育位置。

研究这些人文科目的学者被称为人文学者,而“人文主义”则用来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学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人文主义”主要指一种信念:

(a )相信人是世界的主人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b )相信“人”的智慧和力量。

(c ) 要求一切以人为本,发展人的事业。

人文主义者观点:

(a )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天主教宣传的宗教信条和禁欲主义是违反人性的,应当反对。

(b )主张文学艺术要能反映人的真实感情;科学艺术要能增进人的福利,教育要能发展人的技能。

人文主义核心:

(a )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b )反对神学中抬高神而贬低人的观点,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可贵,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提倡认识自然、造福人生。

(c ) 只有人性得到解放,才能使生产力得到真正的解放。

总之,用“人权”观念替代“神权”观念;以“人”文本的文化替代以“神”为本的文化。

6.

文艺复兴对管理思想的影响P38(了解) 1. 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2. 宗教改革使资本主义发展获得了持久的精神来源; 3.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管理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4. 近代科学的诞生使得科学技术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发动机。

7. 第一节 思想准备--资本主义精神和资产阶级革命 p38(重点)

一、 资本主义精神的建立

资本主义精神产生的先决条件——人必须从奴性走向自由。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要求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提倡个性解放,争取政治与经济的自由。

文艺复兴运动同时也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提供了基础,也为工业革命后的科技发展提供了条件。

(一) 新教伦理——对教会中央集权的挑战要求精神上的解放;

新教主义为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带来了明确的指导原则,韦伯认为,人有义务工作,有义务聪明地使用他们的财富,有义务过自我否定的生活。世界上不平等的物质分配是神的旨意,因为每个人具有不同的才能,因而获得不同的报酬。

因此,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精神是追求精神财富和世俗成功的新教伦理创造的。

(二) 个人自由伦理——对抗铁板一样的政府形式的斗争中获得政治上的解放;

1. 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 认为应该通过建立国家保障社会的和平。 认为君主制是理想的政体,因为是被统治者给予统治者权利; 反对君权神授。

2. 约翰•洛克《政府论》 (提出分权学说,立法权,行政权和监督权三权分立并相互制衡,主张实行代议制)

猛烈抨击君权神授制度,提出由人民来判断君主或立法机构是否违背了人民对他们的信任。

(1)主要贡献:政治上主张个人自由,经济上主张私人财产不受侵犯

①人民受理智的自然法则支配,而不是受专横的统治准则或为独裁者的各种念头所支配;

②人类社会是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自然和理智的法则规定了人们不得侵犯他人的财产。 (三)市场伦理——在反对重商主义思潮中获得经济的解放;

二、资产阶级革命为社会变迁做准备

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意义

(1)资本主义的建立,解决了封建生产关系和先进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资本主义的建立,解决了由封建专制向民主制度过渡的问题。

8. 古典管理理论的产业准备—英国的工业革命 p42(重点)

一、 商业贸易为工业革命做准备

为利于商业流通,满足国内外贸易的发展,英国开始开掘运河,运河的开通使大批城市建立起来,这些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先决条件。

随着商业贸易的不断发展,促进了英国城市的建立,并最终引发了工业革命。

二、 工业革命的产生

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基本上包括了三个方面:

1. 纺织机等机器是工具上的革命;

2. 蒸汽机是动力上的革命;

3. 工厂制度是生产组织方式上的革命。

管理思想的发展是与当时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水平、生产工具的先进程度、生产的组织方式及当时的文化背景紧密相连的。

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变革,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在工业革命爆发时代,无论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还是人们自身的认识水平这一内在因素,都为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提供了物质的、精神的、理论的条件。

那么,接下来的工作则是思考:如何在市场中通过努力来获得高效率和最大利润。

由此,古典管理思想应运而生。

9. 古典管理理论的实践准备—工厂制度的产生及其对管理思想提出的要求 p45(重点)

一、工业革命的社会影响与工厂制度的产生

工业革命对后来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工业革命在西方彻底摧毁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使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解放。

2.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为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 工业革命的直接成果是工厂制度的建立,它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微观基础。

由于工业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使工厂能够进行社会化大生产;

为提高效率,企业实行高度的专业化分工 ;

高速的经济发展形成了工业化城市;

大工业产生了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从此劳资关系形成资本主义的一种基本关系;

二、工厂制度对管理所提出的客观要求

(一)劳动力问题

1. 招募 2. 培训 3. 纪律和激励

(二)管理人才极度缺乏

1. 一个农业国在极短的时间内变成一个工业国,社会无法提供大量符合要求的管理人员。

2. 缺乏管理的知识体系

3. 缺乏管理行为的普遍准则

4. 缺乏管理理论对管理实践的指导

10. 理论准备—古典管理思想的形成 p48(重点)

詹姆斯•斯图亚特p49(理解)

英国重商主义后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政治经济原理研究》出版于1767年。

1. 分工是生产和工厂制度的一个主要支柱。工人由于重复操作而获得灵巧型;

2. 先于泰勒100年提出了工作研究方法和刺激工资的实质;

3. 指出了管理人员和工人之间的分工问题;

4. 阐述货币流通的一般规律,主张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活动;

5. 指出机器代替工人的劳动不会使工人失业,反而会有更多就业机会。

亚当•斯密(Adam Smith) p49(了解)

他认为经济问题的出发点是人的本性,即资本主义的利己主义,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到利己心的影响,

即经济人假设。

他的经济思想的中心是自由市场经济,即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

英国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者,其最主要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也称《国富论》)于1776年出版,标志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体系的构筑完成。

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决定日用必需品供应情况好坏的两个因素:

1. 劳动熟练程度、劳动技能和判断力的高低。

2. 有用劳动与无用劳动从事者的比例。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归功于三种不同因素:1)每位劳动者的熟练程度提高; 2)节省了变换各工种时损失的时间; 3)简化和节约劳动力的机器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完成许多人的工作。

分工理论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也是工厂制度的基础。)

经济现象基于利己主义目的者的活动而产生。

大卫•李嘉图 p52(了解)

19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杰出代表,其代表作是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大卫•李嘉图对早期管理思想的贡献:

1. “工资规律”

认为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利润、和地租的源泉,这是经营管理中的核心问题,并得出工资越低,利润就越高的结论。

2. 群氓假设

(1)社会由一群群无组织的个人组成; (2)每个人以计算利弊的方式为个人的利益而行动; (3)每个人为达到目的,尽可能合乎逻辑的思考和行动。

因此,只能用绝对的、集中的权力来统治和管理。这是明确的经济人概念的形成

11. 罗伯特·欧文 p56(了解)

现代人事管理之父,也是职业企业家的先驱。欧文提出了著名的管理思想:“人是环境的产物”。

第一阶段,致力于工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改变

第二阶段,致力于以工厂为中心的社区社会改革

12. 经济学家的管理思想 p58(理解)

让•巴蒂斯特•萨伊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把管理作为同土地、劳动力、资本并列的第四种生产要素的人。穆勒又加上忠诚和热心这两个重要的条件。

13. 泰勒对科学管理的探索 P79(了解)

(一) 搬运铁块实验

实验背景:原来每个工人每天搬运量: 12T ;实验后每个工人每天搬运量:47.5T;原来每个工人每天工资:$1.15;实验后每个工人每天工资:$1.85;

实验结论:

(1)精心挑选工人。

(2)诱导工人使之了解这样做对他们没有损害,还可以得到利益。

(3)对他们进行训练和帮助,使之获得完成既定工作量的技能。

(4)按科学的方法去做可节省体力。

(二) 铁砂和煤炭的铲掘实验

泰罗这项实验主要是要表明“每一项简单的动作都隐含一种科学的成分”。

实验背景:干不同的活拿同样的锹,铲不同的东西每锹重量不一样,应当有一个效率最高的重量,实验发现21P 时效率最高,铲不同的东西拿不同的锹,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实验结论:

(1) 将实验的手段引入到经营管理领域。

(2) 计划和执行相分离。

(3) 标准化管理概念的形成。

(4)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提高效率的最好办法。

(三) 金属切削实验

在米德维尔公司时,泰罗为了解决工人怠工问题,对金属切削进行了研究。

实验背景:进行了26年,切削了80万吨钢铁,进行了三万次实验,发明了高速钢, 获得了专利,用专利的收入宣传科学管理;

实验结论:这项实验的成果形成了金属加工方面的工作规范,另一重要的副产品是高速钢的发明并取得了专利。

14. 科学管理原理 P83(重点) 32343

一、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前提

(一)当时资本主义劳资矛盾日益尖锐的主要原因是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二)对工人方面来说,其基本的假定即人是“经济人”;

(三)单个人是可以取得最大效率的,但集体的行为反而导致效率下降;

二、两个基本原理

(一) 作业研究原理;

把操作分解成动作,把动作分解成动素;

研究每项动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二) 时间研究原理;

分析完成每项动作的时间,为标准作业方法制定标准作业时间,以确定劳动定额;

三、3个基本出发点

一是效率至上。即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是为了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可以采取任何方法。一流的工人,标准化的操作方法、标准化的工具、标准化的环境;

三是劳资双方应该共同协作。为追求效率最高管理人员和工人都要实行重大的精神革命,在工作中要互相协作共同努力。

四、科学管理的4项任务

第一,对工人操作的每一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

第二,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养和教育以使之学会工作;

第三,与工人亲密协作;

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形成的科学原则去办。

第四,资方与工人们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进行分工,资方做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那部分工作;

五.科学管理内容

(一)科学的作业管理

1. 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法

(1)目的:提高每一个单位的劳动产量。

(2)内容:

1)运用科学的方法,将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工具、劳动和休息的时间进行合理搭配,同时对机器安排、环境因素等进行改进,消除不合理的因素,从而得到最科学的工作方法。

2)泰勒指出管理人员的首要责任是集中工人实践积累的传统知识、技能和诀窍,概括为规律和守则,全厂推行。

2. 制定培训工人的科学方法

(1)目的:挖掘人的最大潜力,人尽其才

(2)内容:挑选“第一流的工人”,并利用作业管理原理和时间原理进行动作优化培训,实现最高效率。

3. 实行激励性的报酬制度-差别工资制;

(1)目的:克服工人磨洋工现象,调动工人的积极性。

(2)内容:

差别工资制度按是否完成定额而采用不同的工资率。

工资支付依据工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而非工人的职位或工种。即:>=:125%

(二)科学的组织管理

1. 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

计划部门从事全部计划工作并对工人发布命令,工人或工头从事执行的职能,不能自行其事。

管理分工:将分工理论进一步拓展到管理领域。

2. 职能工长制

为规定好工人的全部作业过程,需使工长具有9中特殊素质。

为使工长职能有效发挥,需细化使每个工长只承担一种管理的职能。

3. 泰罗为组织管理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则——例外原则。

(三)科学管理的管理哲学

1. 心理革命

科学管理在实质上包含着要求在任何一个具体机构或工业中工作的工人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要求他们在对待工作、同伴和雇主的义务上进行一种全面的心理革命。

用合作代替对抗:双方把注意力从被视为最重要的分配剩余的问题上移开,而共同把注意力转向增加剩余上,一直到剩余大大增加,以致没有必要就如何分配剩余的问题进行争吵为止。

2. 转变人性的管理

从传统的小农意识、小生产的思维方式转变为现代社会化大工业生产的思维方式的革命。没有这场革命,就不可能真正进入现代文明社会。

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工人若不能从这种做法中获得额外报酬,就不会顺从标准,勤奋工作。

首要的变革应该是消除工人的怀疑,用实践使他们相信变革会带来好处。

(四)对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评价

1.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在管理哲学上的突破是全面的和划时代的。

科学管理正是在管理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对管理进行了归结和变革。

2. 管理职能从企业生产职能中独立出来,开始有人从事专职的管理工作,进而促进了对管理实践的思考。

3. 现场作业管理方法,由于采取了科学管理的作业程序和管理方法,使企业生产效率提高多倍。

4. 局限性:

(1)研究范围较小,内容较窄,侧重生产作业管理。

(2)认为人仅是“经济人”,忽略了社会和人的心理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限制了泰勒的视野和高度。

15. 查尔斯•巴贝奇的思想 p59(了解)

他的最著名的发明是1822年制造出的世界上第一台实用机械计算机——差分机。

巴贝奇在管理学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和泰罗有极为相似的思想而且都看到了:管理存在着一种共同的规则和规律,并且都在试图寻找和进行应用。

1. 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有可能制定出企业管理的一般原则;

2. 分析了分工能提高效率的原因;

3. 提出固定工资加利润分成的制度

16. 亨利·福特 p102(了解)

福特制是指由福特首创的一套生产和管理制度 。福特思想的核心——标准化。

17. 吉尔布雷斯夫妇——动作研究 p94(了解)

动作研究之父:弗兰克·吉尔布雷斯,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之一。

1、 对砌砖的动作进行仔细的分析和实验,减少不必要的动作,设计专门的工具,改进工作流程;

观察到了工人使用的工具和工作的速度参差不齐;

很早就说明了工人必须参与改进工作和强调训练的必要性;

2、 把动作研究扩展到了疲劳研究,并从建筑业扩大到一般制造业;

把动作分解成基本动素;

利用摄影机进行动作摄影,分析不必要动作并消除;

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是一个效率专家;

3、还探讨了工作、工人与工作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4、重视人的因素,把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用于改进和扩大工人的能力。

莉莲·吉尔布雷斯是弗兰克·吉尔布雷斯的夫人,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是美国第一个获得心理学博士的妇女。著有《管理心理学》。

论述了传统管理方式、过渡管理方式、科学管理方式对个人、职能化、激励和福利等一系列问题所产生的影响之间的比较;

传统方式采用单一的直线指挥,其特点是中央集权;

科学管理通过培养人的品德、能力和技巧使每个人都能发挥最大的潜力;

其目的在于证明科学管理是培养工人,而不是扼杀工人。

18. 科学管理的总结P110(重点)

科学管理是以工厂管理为对象,以提高工人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在对工人的工作和任务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标准的操作方法,并用此法对工人进行指导、训练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因此,科学管理就是应用科学的方法确定从事一项工作的“最佳方法”,是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的分水岭。泰勒的科学管理的理论和研究活动确立了他的“科学管理之父”的地位。

科学理论并非泰勒一人的发明,而是把19世纪在英、美等国发展起来的思想、理论加以综合而成的一套思想

19. 法约尔的五项职能P120

(1)计划职能 (2)组织职能 (3)指挥职能 (4)协调职能 (5)控制职能

统一指挥 P123(理解)

法约尔明确指出,无论就哪一件工作而言,一个下属人员只应接受一个领导者的命令,即“统一指挥”,

为此,他提出要避免双重指挥,在他看来双重指挥经常是冲突的根源,这些冲突有时是很严重的,应

统一领导 P124(理解)

即对于同一目标下的所有工作,应由同一的管理者负责。

他认为,不要把“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混为一谈,“统一领导”强调的是一个领导者和一个计划,而“统”则强调的是一个下属只能听从一个领导者的指挥。

22. 等级制度——法约尔跳板 P125(理解)

即从最高权力机构直至低层管理人员的上下级领导系列,它显示出组织内权力执行的路线和信息传递渠道。

在一些大型组织中,尤其是在政府机构中,通过这条渠道传递信息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而许多事情的成败正是取决于信息传递和命令执行的快慢。

因此,他认为,应该把尊重等级系列与保持行动迅速结合起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设计了一种“联系板”,亦称“法约尔跳板”,以便横跨过权力执行的路线而直接联系,但是他认为,只有在有关方面都同意而上级又始终知情的情况下才能这样做。法约尔将其设计的这种“联系板”图示如下:

在一个等级制度表现为E —A —I 双梯结构的企业里,假设E 部门与I 部门发生联系,以常规的方法就需要沿着等级路线攀登从E 到A 的阶梯,然后再从A 下降到I ,这个过程中每一级都要停顿。然后再反向从I 经过A 回到原出发点E 。显然,通过E —I 这一“跳板”直接从E 到I ,问题就简单多了。当领导人D 与H 允许他们各自的下属E 与I 直接联系,E 与I 又能及时地向他们各自的领导人汇报他们所共同商定的事情,沟通就既快又便捷,而且维持了等级制度的原则。

23. 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P129(重点)+图

理想的行政组织

通过职位和职务来管理,以知识为依据进行控制,凭客观事实来领导

韦伯对权力的分类

合理的法定的、传统的、神授的

韦伯认为,理想的行政组织应当以合理——合法权力为基础,不是以个人或世袭地位为基础。

要使得行政组织发挥作用,管理应以知识为依据进行控制,管理者应具有胜任工作的能力,应该依据客观事实而不是主观意志来领导。

24. 韦伯对权力的分类p131 (重点)

合理-合法的权力:指的是依法任命,并赋予行政命令的权力,对这种权力的服从是依法建立的一套等级制度,这是对确认职务或职位的权力的服从。

传统的权力:以古老的、传统的、不可侵犯的和执行这种权力的人的地位的正统性为依据的。

神授的权力:建立在对个人的崇拜和迷信的基础上的。

韦伯认为在这3种权力中,只有合理和法定的权力是行政组织的基础。

25.古典管理理论总结P141(了解)

一、古典管理理论演进图

二、古典管理理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

1. 古典管理理论提出管理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2. 古典的管理理论认为通过科学方法能够发现这些管理原则和管

理职能,使得管理摆脱传统的经验式和凭感觉进行的方法。

3. 古典管理理论提出了一些管理原则和管理职能是管理工作的基

础,对经济管理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也为总结管理思想史提供了极为

重要的参考价值。

4. 古典管理理论奠定了管理学发展的基础,是对古典管理思想的继承和

发展。

三、古典管理理论的缺点

人性研究未深入,停留在经济人的范畴内;

没有把管理对象上升到系统加以认识;

重点放在内部,而忽视了组织赖以存在的外部市场环境;

四、古典管理理论的历史贡献(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石)

1、古典管理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对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仍然具有着很强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2、古典管理理论适应于其相应的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值得借鉴。

26. 行为科学诞生的历史背景P147(了解)

一、行为科学的提出

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正式被命名为行为科学是在1949年美国芝加哥的一次跨学科的科学会议上。

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研究人的行为以及动物的行为,是一个学科群。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来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人的行为和人与人之间关系规律的一门科学,目的在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行为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经济危机周期。资本家为摆脱危机,充分利用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加紧对工人的剥削,使劳资矛盾进一步恶化。

为实现一种新的“平衡”,资产阶级学者们一方面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进行思考,一方面对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在管理工人方面的效能进行思考。

结果是,在经济学方面,凯恩斯主义兴起,为资本主义持续发展开出了药方;在管理学方面,梅奥开辟了人群关系和行为研究的新方向。

27. 霍桑实验P157(重点)

一)照明实验:车间照明实验

研究问题:工作场所的照明对工人生产效率的影响

Hypothesis :照明度的提高将导致产量的增加;

初步研究表明:

挑选工人组成实验小组,通过变化组和控制组的对比研究发现,无论照明如何变化,产量始终是增加的。

发现产量和照明度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无法确定改善照明对于工作的效率有什么积极的影响。

研究解释:

对生产效率而言,有很多影响变量。照明度并不能解释生产效率的变化,最重要的因素可能是“个体的心理状态”;

这家公司的一位检查部主任潘诺克推测,产量的增加有可能是由于工人被实验所鼓动起来的一种工作热情所致。

(二)福利实验:继电器装配试验

哈佛大学的梅奥(Mayo)来进行这项实验。梅奥指出,解释霍桑实验秘密的关键因素是“小组精神状态的一种巨大变化”。结果显示,随着福利措施的变化,产量有升有降,但是与以前相比,都有很大的提高;

研究解释:

“精神状态”等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更为显著;

产量上升源于职工积极性的提高,这仍然是由于职工与研究者之间有一种的融洽的人际关系所致。 提出了新的研究假设并进行实验:

⑴在实验中改进物质条件和工作方法,可导致产量增加;

⑵安排工间休息和缩短工作日,可以解除或减轻疲劳;

⑶工间休息可减少工作的单调性;

⑷个人计件工资能促进产量的增加;

⑸改变监督与控制的方法能改善人际关系,从而能改进工人的工作态度,促进产量的提高。

(三)访谈实验:大规模的访谈试验

既然上述实验表明了管理方式与职工的士气和生产效率有密切关系,就应该了解职工对现有管理方式的意见,以便于促进;

实验结果:

由于工人有了自由发表意见、发泄的机会,虽然工作条件和劳动报酬都没有改变,但是他们普遍认为自己的处境比以前好了;

发现引起工人不满的事实和他们所抱怨的事实并不一致,员工会因为个人的事情而影响工作业绩; 实验的启示:

管理方式的转变能带来士气的提高和人际关系的改善,从而影响到生产效率;

应该对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管理人员进行训练,使之能倾听并理解工人的个人问题;

四)群体实验:继电器绕线组试验

研究目的:在于证实在以上的实验中研究人员似乎感觉到在工人之间存在某种非正式组织,而这种非正式组织对工人的态度有重要的影响;

研究结论:这种自觉形成的非正式组织,是必然存在的,是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的;

其职能对内在于控制成员行为,对外则为了保护其成员,使之不受管理层的

实验分析:非正式组织对人起着两种作用:

①它保护工人免受内部成员疏忽所造成的损失,如生产得过多或过少。

②它保护工人免受外部管理人员的干涉所造成的损失,如降低工资率或提高产量标准。

至于非正式组织形成的原因,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发展情况,而是同更大的社会组织有联系。它同正式组织相互依存,并对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影响。

28. 人际关系学说的建立 P162(理解)

1、职工是社会人

影响人的劳动积极性的因素,除了物质利益之外,还有社会的心理的因素。

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正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并利用非正式组织为正式组织服务;

霍桑实验表明,工人在企业内部共同劳动 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一些工作以外的联系,这种联系会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非正式组织。

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员工满意度

科学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作业方法、工作条件和工资制度。

梅奥等人根据霍桑实验认为,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士气,而工人的士气则取决于他们感受到各种需要的满足程度。

29. 梅奥“社会人”的假设 p164(了解)

梅奥提出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为:

①合作,而不是竞争; ②保护自己在集团中的地位,而不是为自我的利益而行动;

③感情,而不是逻辑。

1、 社会人的本质之一,是在劳动中同其他人交往,结成合作关系;

如果忽视人际关系的调整,会造成生产中的问题不断出现;

2、 个人主要是为了保护自己在集团中的地位,而不是为了自我利益采取行动;

一个工人进入工厂以后与同班组的其他人的关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个工人的工作表现,直接地影响其才能的正常发挥。

3、 人的思想和行动更多地受感情而不是逻辑引导;

经营管理人员一旦抛弃认为工人群众是群氓的错误假设,重视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的不断调整,就能获得惊人的效果。重视人际关系的调整,将取得惊人的效果;

30.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P174(了解)

M=V×E

式中,M 表示激发的力量,V 表示效价,对工作目标有用性(价值)的评价,E 表示期望值,工作目标能够实现的概率估计。

31. 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型 P175(了解)

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型,表明人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不只受到一个因素的影响,积极性与影响因素不只是存在简单的因果关系。

个人之所以能被激励,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所得,即现在的行动与未来的报酬之间存在某种关联;所以一个人的激励来源于努力、绩效、报酬、满足等变量;

这种模型较为具体的描述了激励的过程;

管理者应通过制定周密的计划,利用目标管理方法,借助合理的组织结构和明确的工作责任制,把努力—成绩—报酬—满足这个有机的过程贯穿到自己的具体管理过程之中。

32、麦格雷戈的X 理论——Y 理论 p179(理解)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之后于1957年提出两大类可供选择的人性观:

一类是性恶论(X),相应的管理措施就应当是惩罚性的;

另一类是性善论(Y ),相应的管理措施就应当是鼓励性的。

X 理论的主要观点:

人的本性是坏的,一般人都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

由于人有厌恶工作的特性,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仅用奖励的办法是不够的,必须进行强制、监督、指挥、并惩罚进行威胁,才能使他们努力地去完成工作目标。

Y 理论的主要观点:

人都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对工作的喜欢取决于他们把工作看成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人们在通常情况下愿意承担责任,人们都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制造性。

X 理论假设较低层次的需要支配着个人的行为,Y 理论则假设高层次的需要支配着人的行为。

33. 埃德加·沙因的复杂人假设 (理解)

四种人性假设:理性经济人假说(相当于x 理论) ;社会人的假说;自我实现人的假说(相当于Y 理论) ;复杂人的假说

理性经济人假说(相当于X 理论)

(1)人是由经济诱因来引发工作的动机,其目的在于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2)经济诱因在组织的控制下,因此,人被动地在组织的操纵、激励和控制下从事工作。(3)人以一种合乎理性的、精打细算的方式行事。(4)人的感情是非理性的,会干预人对经济利益的合理追求,组织必须设法控制人的感情。

社会人假说

(1)人类工作的主要动机是社会的需要,经过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可以获得基本的认同感。

(2)工业革命和工作合理化的结果,使工作变得单调而无意义,因此必须从工作的社会关系中寻求工作的意义。(3)非正式组织的社会影响比正式组织的经济诱因对人的影响更大。(4)人们最期望于领导能承认并能满足他们的社会需要。

自我实现人的假说(相当于Y 理论)

(1)人的需要有低级和高级的区别,其目的是为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寻求工作上的意义。

(2)人们力求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实现自治和独立,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技术,以便富于弹性,能适应环境。(3)人们能够自我刺激和自我控制,外来的激励和控制会对人产生一种威胁,造成不良的后果。(4)个人自我实现同组织目标并不冲突,而且是一致的。在适当的条件下,个人应调整自己的目标使之与组织目标配合。

复杂人的假说

(1)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能力,工作的动机不但是复杂的而且变动性很大。人的许多动机安排在各种重要的需求层次之上,这种动机阶层的构造不但因人而异,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也是不一样的。

(2)一个人在组织中可以学到新的需求和动机,因此一个人在组织中表现的动机模式是他原来的动机模式与组织经验交互的结果。

(3)人在不同的组织和不同的部门中可能有不同的动机模式,在正式组织中与别人不能合群,可能在非正式组织中能满足其社会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4)一个人是否感到心满意足,肯为组织出力,决定他本身的动机构造和他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工作的性质、本人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动机的强弱以及与同事相处的状况都可能产生影响。

(5)人可以依自己的动机、能力及工作性质对不同的管理方式做出不同的反应。

34. 群体行为的研究P184(了解)

卡特•勒温的场论:行为=(个性× 环境)

35. 连续统一体理论P191(了解)

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一个好的领导的方式是取决于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所处的环境、任务的性质、职权的关系和团体的动力等。所以领导的方式决策的基本的变量便是经理运用职权程度与留下给下属享有的自由度之间的比例。

美国学者坦南鲍姆和施米特认为,领导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从专权型到放任型,存在着多种过渡形式。根据这种认识,他们提出了“领导方式的连续统一体理论”。其领导类型有无数多种,有7中具有代表型的类型

36. 方格理论P193(理解)+图

管理方格理论是布莱克和穆顿提出的。

管理方格是一张方格图, 每一小方格代表对“生产”和“人”关心的不同程度组合形成的领导方式。

9.1型方式(任务型)

专权式领导,下属只能奉命行事。

1.9型方式(乡村俱乐部型)

只要员工愉快,生产自然好。

5.5型方式(中庸之道型)

努力保持和谐和妥协,由于牢守传统习惯,从长远看,会使企业落伍。

1.1型方式(贫乏型)

对职工的关心和对生产任务的关心都很差。

9.9型(团队型)

对人和生产的关心都达到了最高点。

37. Z理论P194(理解)

A 型组织:

1. 短期雇用;

2. 迅速的评价和升级,即绩效考核期短,员工得到回报快;

3. 专业化的经历道路,造成员工过分局限于自己的专业,但对整个企业并不了解很多;

4. 明确的控制;

5. 个人决策过程,不利于员工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的发挥;

6. 个人负责,任何事情都有明确的负责人;

7. 局部关系。

J 型组织, 日本企业具有不同的特点

1. 实行长期或终身雇佣制度,使员工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

2. 对员工实行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制度

3. 非专业化的经历道路,培养适应各种工作环境的多专多能人才;

4. 管理过程既要运用统计报表和数字信息等清晰鲜明的控制手段,又注重对人的经验和潜能进行细致而积极的启发诱导;

5. 采取集体研究的决策过程;

6. 对一件工作集体负责;

7. 人们树立牢固的整体观念,员工之间平等相待,每个人对事物均可作出判断,并能独立工作,以自我指挥代替等级指挥。

(1)主要观点:认为企业管理当局与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融为一体。

(2)管理的主要内容:

a :企业对职工的雇佣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

b :上下结合制定决策,鼓励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

c :实行个人责任制。

d :上下级之间关系要融洽。

e :对职工要进行知识全面的培训,使职工有多方面工作的经验。

f :相对缓慢的评价和稳步提拔。

g :控制机制要较为含蓄而不正规,但检测手段要正规。

38. 科学管理的总结P196(了解)

行为科学对管理思想的发展

科学管理所倡导的经济刺激和物质激励出现了效用递减现象。管理学者们不得不注重在微观层面上研究“硬件”以外的造成企业效率下降的影响因素,于是,行为科学理论出现了。

行为科学理论的出现,弥补了科学管理理论的不足,研究的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动机、人际关系等。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与组织行为。目的在于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等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影响作用。

行为科学理论的缺点

首先,过于强调人的作用,忽视了经济技术等方面的考虑;

其次,行为科学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在假定系统中的某些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去研究人类行为的特点,不具备普适性;

行为科学理论的历史贡献

1. 缓和了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中的劳资关系;

2. 提供了研究人类行为的基本方法;

3. 行为科学使得很多领域的管理也逐渐趋于科学;

4. 对今天的企业管理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特别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上。

39. 管理过程学派 P216(理解)

主要代表人物:丘奇、穆尼、戴维斯、孔茨、纽曼

管理思想及特点:孔茨的职能管理和穆尼的管理思想

基本方法:职能划分和职能研究

管理过程学派又称为经营管理学派、管理职能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把管理看作是一个过程,其研究对象就是管理的过程和职能。

哈罗德•孔茨的代表作:《管理学原理》、《管理理论的丛林》、《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走向统一的管

理学》等。

孔茨认为管理是通过别人使事情做成的各项职能。

他非常强调管理的概念、理论、原则和方法。

孔茨将管理的职能划分为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和控制5项。

他认为协调的本身不是一种单独的职能而是有效地应用了这5种职能的结果。

詹姆斯•穆尼的管理思想

代表作《组织原理》其主要思想为:

(1)组织原理。他认为组织是一种“纯属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组织是管理的机构,即管理的过程。

(2)协调原理。认为协调是人们为追求共同的目的而在一起的一致行动。

(3)阶层原理。认为是组织中的不同成员按其权利和责任的不同而在承担责任方面分成不同的阶层。

(4)职能原理。指各种职责之间的区别,即专业化。穆尼认为职能是阶层原理的后果,他把职能分为三种:决定性职能、应用性职能、解释性职能。这三种职能可以分成为原理、过程、后果。

40. 社会系统学派 P223(了解)

代表人物: 巴纳德和《经理人员的职能》

管理思想及特点: 组织是一个通过调整内外部力量达到均衡的开放性的系统。

方法论基础: 职工个人和组织机构的区别联系。

社会系统学派的管理思想及特点

社会系统学派的特点是将组织看作是一种社会系统,是一种人的相互关系的协作体系,它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受到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管理人员的职责在于使各种冲突的力量、各种不同的需要和目的得以维持成一种恰当的平衡。

社会系统学派理论的理论特点

(1)管理人员的职能以及应当如何行使这些职能,是由组织的本质、特性和过程决定的。(2)对组织的本质(组织中人的行为)进行了描述性的分析。

(3)将决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研究组织决策过程。

41. 决策理论学派 P232(重点)

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詹姆斯•马奇

管理思想及特点:组织理论、信息问题、决策的准则和标准

决策方法 :收集情报、拟定计划、选定计划、方案评价。

决策理论学派是在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赫伯特•西蒙是决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著作主要有1945年发表的《管理行为》等。

决策理论学派的管理思想及特点

决策理论是以社会系统理论为基础的。

决策分为四个阶段:收集情报,拟定计划,选定计划,评价计划。

关于决策的准则问题——以‘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是其对管理学的重要贡献之一。 关于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的技术以及决策中的思维过程,也是其对管理学的重要贡献。

行为决策理论主要内容:

1. 人是有限理性的,人的知识、想象力和计算力是有限的。

2. 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决策者识别和发现问题容易受知觉偏差的影响;判断时直觉的运用往往多于逻辑分析。

3. 由于受决策时间和可利用资源的限制,决策者只能做到尽量了解各备选方案,而不能做到全部了解,决策者选择的理性是相对的。

4. 风险型决策中,与经济利益的考虑相比,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5. 决策者在决策中往往只求满意的结果,而不愿费力寻求最佳方案。

42. 决策的原则 p235(理解)

1. 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2. 决策理论学派提出,以“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作为决策的准则。

西蒙用“管理人”来代替最优准则的“经济人”。这种管理人要求:

(1) 用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

(2) 不考虑一切可能的复杂情况,只考虑与问题有关的特定情况。

关于决策的准则和标准

西蒙认为,要得到最优的结果,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决策者对可供选择的方案及其未来的后果要无所不知。

(2) 决策者要具有无限的估量能力。

(3)决策者的脑中对各种可能的后果有一个完全而一贯的优先顺序。

43. 行为决策理论 p (理解)

赫伯特•西蒙是决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著作主要有1945年发表的《管理行为》等。

著作:《管理行为》提出:“有限理性”和“满意度”原则。

研究结果:发现影响决策者的不仅有经济因素,还有个人的行为表现,如态度、情感、经验和动机等。 詹姆斯•马奇名副其实的多领域管理大师, 组织决策研究领域最有贡献的学者之一。

他的主要成就是关于组织理论的研究。

经典著作: 西蒙和马奇:《组织》,1958年;马奇和赛尔特合写 :《公司行为的一种理论》,1963年。

44. 系统管理学派 P240(理解)

主要流派: 一般系统理论、系统管理理论

管理思想及特点: 企业系统、系统动态学

管理方法: 模型分析法

系统管理学派的主要理论要点是:

1. 组织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的人造系统。

2. 组织是一个为环境所影响,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系统。组织不仅本身是一个系统,它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系统的分系统,它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中取得动态平衡。

系统管理学派的管理思想及特点

系统管理学派从系统观点出发,认为工商企业是一个由相互联系而共同合作的各个要素(子系统)所组成的以便达到一定目标(既有组织的目标,又有其成员的个人目标)的系统。

并且工商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同周围环境(顾客、竞争者、工会、供货者、政府等)之间存在着动态的相互作用,并具有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反馈网络,能够不断地自动调节,以适应环境和自身的需要。

45. 数量管理科学学派P254(了解)

主要代表:兰彻斯特和希尔、伯法、利文森

管理思想及特点: 系统观点、学科交叉、定量化、模型优化

管理方法:模型法

数量管理学派又称管理科学学派,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继续和发展,该理论的正式形成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与行为科学平行发展起来的。

1939年,美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布莱克特领导的小组建立的运筹学,发展了新的数学分析和计算技术,

这些成果应用于管理工作就产生了数量管理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

布莱克特是数量管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是一位物理学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管理科学在创建时有各方面的专家参加布莱克特领导的运筹学小组。

该小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布莱克特的代表著作是《运筹学方法论上的某些方面》。

丹齐于1947年在研究美国空军自愿配置问题时,提出了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一般方法——单纯形法,从此运筹学在美国逐渐应用到民用企业中去。

数量管理科学学派的管理思想及特点

数量管理学派,开拓了管理学的另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使管理从以往定性的描述走向了定量的预测阶段。

其管理思想是建立在系统思维基础上的,其目的是使整个系统的总效果达到最优。

该理论认为,数量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把科学的原理、方法和工具应用于管理的各种活动,制定出用于管理决策的数学和统计模型,并把这些模型通过电子计算机应用于管理,降低不确定性,以便投人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得到最大的经济效果。

(一)数量管理学派的特点

以经济效果作为评价标准。采用量化方法进行决策。依靠电子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

(二)对组织的看法

1、认为组织成员是“经济人”,或者叫“组织人”、“理性人”。

2、组织是一个追求经济利益的系统,它和系统科学学派是有着紧密的联系。

3、组织是由作为操作者的人同物质技术设备所组成的有机系统。

4、组织是一个决策的网络模型。

46. 权变理论学派 P261(理解)

主要代表:伯恩斯和斯托克等

理论基础: 超Y 理论

管理方法: 计划制定的权变论、权变论的组织论、权变论的控制论

一、概述

“权变”是指偶然事件或偶然性。权变理论的主要涵义是:权宜应变。

权变理论学派的核心就是力图研究组织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数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主要著作

1. 英国学者伯恩斯和斯托克

他们最早运用权变思想来研究管理问题,并合著了《革新的管理》一书。

2. 美国学者劳伦斯和洛希

1967年两人合写《组织和环境》一书,论述了外部环境和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组织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分散化和整体化。

三、 权变学派的理论基础

以超Y 理论为理论基础的。

权变理论学派认为并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Y 理论都比X 理论效率高,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应该依据成员的素质、工作的特点和环境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超Y 理论的主要内容

包括:

(1) 人们是怀着许多不同的需要加入工作组织的,而且,人们有不同的需要类型。

(2) 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3) 组织的目标、工作的性质、职工的素质等对组织机构和管理方式有很大的影响。

(4) 当一个目标达到以后,可以继续激起职工的成就感,使之为达到新的、更高的目标而努力。

影响权变关系的因素:(1)组织的规模;(2)相互联系和影响的程度;(3)组织成员的个性;(4)目标一致性;(5)决策层次的高低;(6)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

权变理论的组织论

权变理论学派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点是,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开放式系统”,是一个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又对外界环境施加影响的系统。

按照生产系统的工艺技术复杂性和连续性的程度,可以把这种组织复杂性的结构因素分为5种:①工作的专业化程度;②程序标准化程度;③规划或信息正规化(以书面形式记录)程度;④集权化程度(由具有正式决策权力的等级层次数目来判断);⑤权力结构的形式(由管理幅度和等级层次数目来判断)。

权变理论学者研究发现,组织面貌同企业的规模大小和企业对其他单位的依赖程度是密切相关的。

47. 经验主义学派P280(了解)

主要代表:德鲁克、戴尔、斯隆、福特

理论思想:管理的性质、人物、职责和组织结构

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和管理技能

一、概述

经验主义学派的内涵:经验主义学派也被称为经理主义学派、案例学派,是以向企业的经理提供管理企业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

经验主义学派认为应该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研究企业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加以总结归纳,找出有共性的东西,并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这种办法来学习管理,并为管理者提供有益的建议。

经验主义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来研究管理问题。经验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1. 美国的彼得F .德鲁克。代表著作有《管理的实践》、《有效的管理者》、《管理、任务、责任、实践》、

《动乱时代中的管理》。

2.欧内斯特·戴尔,主要著作有《公司组织结构的计划和发展》、《伟大的组织者》、《组织中的参谋工作》、《伟大的组织者:组织的理论与实践》。

3.艾尔福雷德·斯隆,主要著作有《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

4.威廉·纽曼,是美国的管理学家,主要代表著作有:《经济活动:组织和管理技术》、《管理的过程》。

(一)、管理的性质

经验主义学派给出的管理定义是:管理是努力把一个人群或团体朝着某个共同目标引导、领导和控制。经验主义学派认为管理是研究对人进行管理的技能和知识的一个独立领域。

(二)管理的任务

经验主义学派认为管理的任务主要有三项:(1)获得经济成果。(2)使企业具有生产性,并使工作人员有成就感。(3)妥善处理企业对社会的影响和承担企业对社会的责任的问题。

(三)管理的职责

①树立目标并确定达到目标的手段,并使所有有关人员都了解组织目标及其实现手段。

②为实现目标进行组织工作。

③建立适宜的奖酬制度,使之起到鼓励职工的作用。

④加强组织内信息沟通和联系。

⑤分析工作成果,并确定考核和评价工作的标准。

⑥ 为职工创造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四)组织结构

经验主义学派对建立合理组织结构问题普遍重视。如德鲁克认为,当今世界上管理组织的新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种:(l )集权的职能性结构。(2)分权的联邦式结构,称为“事业部制”。(3)规划——目标结构,即矩阵结构,(4)模拟性分权管理结构(5)系统结构

48. 管理理论丛林——孔茨 (了解)

哈洛德·孔茨在1961年12月发表的《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

哈罗德•孔茨的代表作:《管理学原理》、《管理理论的丛林》、《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走向统一的管理学》等。

孔茨认为管理是通过别人使事情做成的各项职能。

他非常强调管理的概念、理论、原则和方法。

孔茨将管理的职能划分为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和控制5项。

他认为协调的本身不是一种单独的职能而是有效地应用了这5种职能的结果。

49. 现代管理理论总结 p308(了解)

现代学派产生背景概述

二战以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企业规模扩大、经营范围扩展、组织结构复杂化、空间组织国际化;

技术变化加快,竞争程度加剧;

生产的社会化程度;

政府干预增加(凯恩斯革命和罗斯福新政);

总之,外部环境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不可忽视的重要变量。实践的需要推动管理理论的突破。

50. 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特征P309 (重点)

强调系统化、重视人的因素、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广泛地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加强信息工作;

把“效率”和“效果”结合起来、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强调“预见”能力,强调不断创新,强调权力集中。

51. 现代管理理论的缺点 P310(理解)

1. 语义上的混乱。

2. 对管理和管理学的定义和所包含的范围没有取得统一的意见。

3. 把前人对管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看成先验而加以抛弃。

4. 曲解和抛弃前人提出的一些管理原则。

5. 管理大师缺乏沟通。

52、现代管理理论的历史贡献P311(理解)

1、管理信息系统的产生可以根据组织各层次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进行组织、分析和提供,并帮助决策。

2、现代管理理论为管理提供了各种工具。

3、现代理论学派的视野已大大超出关于评价比较方案过程的范围。

对现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各种流派进行介绍,将有助于认识管理思想史发展历程中各种学说、各种流派异彩纷呈的局面,走向管理最优境界的理论领域。

53. 彼得斯的管理学说P321(了解)

思想内核: 人的“两重性”和“自愿性”

8条原则: 用什么来管理和管理是什么

管理哲学: 调动人的潜力

一是人受到“两重性”的驱动,他既要作为集体的一员,又要突出自己,他既要成为一个获胜队伍中的一个可靠的成员,又要通过不平凡的努力而成为队伍中的明星;

二是自愿性原则,只要人们认为某项事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伟大的,那么他们就会情愿地为了这个事业吃苦耐劳。

彼得斯提出管理的8条原则和调动人的潜力的5条途径。

8条原则,即:①看准就干,行动果断,以求发展。②接近顾客。③自主创业。④以人促产。⑤深入基层。⑥专心搞本行。⑦精兵简政。⑧张弛互济。

5条途径:①所有的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对来自他人的赞扬感到快慰,有普遍趋于认为自己是优胜者的趋势。②人是环境的奴隶。③人迫切需要活得有意义,对于这种意义的实现愿意付出极大的牺牲。④人们通常将成功看成是由自身因素决定的,而把失败归于体制所造成的,以便使自己从中开脱出来。⑤大多数人在寻求安全感时,好像特别乐于服从权威,而另一些人在利用他人向他们提供有意义的生活时,又特别乐于行使权力。

彼得斯的管理哲学:在彼得斯看来,成绩优秀的公司既为人们提供了出人头地的机会,又将这一机会和一种具有超越意义的哲学和信念体系结合起来。

最后彼得斯对人性的认识进行了归纳:①人们需要有意义的生活。②人们需要受一定的控制。③人们需要受到鼓励和表扬。④人们的行动和行为在一定的程度上形成态度和信念,而不是态度和信念形成行动和行为。

54. 波特的竞争战略说P326(重点)

行业结构分析: 5种作用力(新侵入者;决定供方力量的因素;决定替代威胁的因素;竞争的决定因素;决定买方力量的因素)

基本的竞争战略: 3种基本战略(成本领先战略 标新立异战略 目标集聚战略)

价值链: 企业内部活动的秘密

波特行业结构竞争力分析手段——价值链分析

对于分析和实施战略,波特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分析工具即价值链。波特认为一个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是企业是否能搜取其为买方创造的价值,或是否确保这种价值不落入他人的手中。

波特认为每—个企业都是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表示出来。而这个价值链中的各种活动反映了企业的历史、战略、推行战略的途径和这些活动本身的根本经济利益。波特认为,一定水平的价值链是企业在特定的行业内活动的组合。且竞争者价值链之间的差异是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来源。

55. 圣吉的学习型组织P338(重点)

所谓学习型组织就是指通过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符合人性的、有机的、扁平化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组织。

一、学习型组织的5个组成部分

“系统思考”。 这是五项修炼的核心。

“自我超越”。 这是五项修炼的基础。

“心智模式”。 强调每个人都要以开放求真的态度,将自己的胸怀扩大 。

“共同愿景”。 是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文化、共同的使命作用下,组织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未来的目标努力工作。

“团队学习”。 团队学习的修炼包括两个方面:深度会谈和讨论。

二、学习型组织的8个特征

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

2、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

3、善于不断学习

4、“地方为主”的扁平式结构

5、自主管理

6、组织的边界将被重新界定

7、员工家庭与事业的平衡

8、领导者的新角色

三、 学习型组织的真谛

一方面为了保证企业的生存,使企业组织具有不断改革的能力,提高企业组织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学习更是为了实现个人与工作的真正融合,使人们在工作中活出生命的意义。

学习型组织的缔造不应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通过迈向学习型组织的种种努力,引导出一种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新观念,不断创造未来。

56. 戴明和朱兰的质量管理P344 (理解)

PDCA 循环 (又称为“戴明环”。PDCA 循环又叫戴明环,用于持续改善产品质量的过程。)

①P (Plan )--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定;

②D (Do )--执行。执行就是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

③C (Check )--检查。就是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 ④A (Action )--行动(或处理)。对总结的检查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或制定作业指导书,便于以后工作时遵循;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以免重现,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给下一个PDCA 循环中去解决。

PDCA 循环有以下4个明显的特点:1、周而复始。 2、大环带小环。3、阶梯式上升。4、统计工具。 戴明学说的核心可以概括为:高层管理的决心及参与;群策群力的团队精神;通过教育来提高质量意识;质量改良的技术训练;制定衡量质量的尺度标准;对质量成本的认识及分析;不断改进活动;各级员工的参与。

二)朱兰

他同戴明、石川馨和克罗斯比等人一样,成为质量观念的倡导者之一。

他的《质量管理手册》于1951年首次出版,至今仍是这一领域中重要的国际性参考著作。

他的“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被称为“朱兰三部曲”。

朱兰的质量环:朱兰博士提出,为了获得产品的适用性,需要进行一系列活动。也就是说,产品质量是在市场调查、开发、设计、计划、采购、生产、控制、检验、销售、服务、反馈等全过程中形成的,同时又在这个全过程的不断循环中螺旋式提高,所以也称为质量进展螺旋。

朱兰的“80/20原则:在所发生的质量问题中,追究其原因,只有20%来自基层操作人员,而恰恰有80%的质量问题是由于领导责任所引起的。

朱兰的生活质量观:质量的概念必然拓展到全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卫生保健质量以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精神需求和满意程度等。朱兰博士的生活质量观反映了人类经济活动的共同要求: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断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57. 企业文化理论P367(理解)

主要代表:威廉•大内的《Z 理论》、沙因的《组织文化和领导》、基尔曼的《摆脱救急观念》、科特和赫斯克特的《企业文化和经营业绩》

重要理论观点: 沙因的组织文化研究、威廉•大内的《Z 理论》

1、企业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本的经济成就极大地震动了美国。美国企业界和理论界纷纷对日本企业进行研究,并与美国企业的管理思想进行对比,终于认识到:没有强大的企

业文化,即价值观和信仰等,再高明的经营战略也无法获得成功。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行为的准则、成功的核心。于是,从70年代末开始,企业文化理论成为发源于美国、风靡于世界的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思潮。

2、企业文化的功能

其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起到导向作用和约束作用,企业形象对企业员工有激励作用和凝聚作用。

此外,企业文化对企业所在社区、企业产品所覆盖的地区具有辐射作用。

在企业竞争发展过程中,文化力量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3、企业文化的三个部分

(1)企业精神。(2)企业作风。(3)企业形象。

58. 企业再造理论P384 p377(理解)

主要代表: 哈默和钱皮的《再造企业》、钱皮的《再造管理》、哈默的《企业行动纲领》、钱皮的《企业X 再造》

重要理论观点: 企业再造的定义、目的、实施办法、内容、主要程序

企业再造的定义是: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并对它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及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当前衡量企业业绩的这些重要尺度上取得显著的进展。

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从业务流程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提供给企业客户。

企业再造的实施办法是: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顾客的中长期需要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产品增值无实质作用的环节和过程,建立起科学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使产品的质量和规模发生质的变化。

企业再造的基本内容:首先以企业生产作业或服务作业的流程为审视对象,从多个角度重新审视其功能、作用、效率、成本、速度、可靠性、准确性,找出其不合理的因素,然后以效率和效益为中心对作业流程和服务进行重新构造,以达到业绩上质的飞跃和突破。企业再造强调以顾客为导向和服务至上的理念,对企业整个运作流程进行根本性的重新思考,并加以彻底的改革。

企业再造的主要程序:企业“再造”就是重新设计和安排企业的整个生产、服务和经营过程,使之合理化。通过对企业原来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方面、每个环节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和细致的分析,对其中不合理、不必要的环节进行彻底变革。

企业再造的效果和问题:“再造工程”在欧美的企业中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因而得到迅速推广,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涌现出大批成功的范例。

59. 当代管理思想的缺点 P394(理解)

当代管理思想的新发展为管理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和可供使用的工具,但很多学说或思想来源于实践,但并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也仍等待着历史的进一步检验。

60. 当代管理思想的历史贡献P394(理解)

当代管理思想对管理加强了对环境、社会和经济各种因素结合的研究,使企业能更快速地反应,也为企业提供了如何提升潜力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新思路和新工具。

当代管理思想兴起的十几年间,企业管理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类似脱胎换骨的变革。无论哪一种理论或思想,都是围绕管理的核心问题——“效果”(做正确的事)或“效率”(如何正确地做事)而展开。

对于今天的企业来说,没有哪一种理论过时。

61. 核心能力理论 p360(理解)

“核心能力”概念已在实际上得到广泛认同,它是企业胜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是企业获得优异业绩的内在因素。

对于“核心能力”的定义较为流行的是“核心能力是:构成企业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基础的多方面技能、互补性资源和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是识别和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 。

核心能力理论强调企业战略大多是以下两方面的结合:选择有吸引力的行业,同时培养别人无法模仿的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一种战略创新 :大规模定制、时基竞争、归核化、虚拟组织、竞合

62. 沙因的组织文化研究 p370(理解)

沙因认为,文化是一个特定组织在处理外部适应和内部融合和问题中所学习到的,由组织自身所发明和创造并且发展起来的一些基本的假定类型。

这些基本假定类型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并被认为是有效的,由此被新的成员所接受。真正的文化则是隐含在组织成员的潜意识中。而且,文化和领导者是同一硬币的两面。当一个领导者创造了一个组织或群体的同时就创造了文化。

组织文化的定义:

组织文化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的内容:(1)人们进行相互作用时所被观察到的行为准则,包括使用的语言,或者为了表达敬意和态度时类似一些仪式的做法等。(2)群体规范。(3)主导性价值观。(4)正式的哲学。(5)游戏规划。(6)组织气氛。(7)牢固树立的技巧。(8)思维习惯、心智模式、语言模式。(9)共享的意识。(10)一致性符号。

沙因认为,文化由以下3个相互作用的层次组成:

第一,物质层:可以观察到的组织结构和组织过程等。

第二,支持性价值观:包括战略、目标、质量意识、指导哲学等。

第三,基本的潜意识假定:一些潜意识的信仰、知觉、思想、感觉等。

63. 6σ理论 p384(理解)

6个主题:真正关注顾客、数据和实施驱动管理、针对流程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性的管理、无边界的管理、力求完美但容忍失败

三个基本途径:业务变革、战略改进、解决问题

6σ方法:6σ是一项以数据为基础,追求几乎完美的质量管理方法。对连续可计量的质量特性用“σ”度量质量特性总体上对目标值的偏离程度。几个σ是一种表示品质的统计尺度。任何一个工作程序或工艺过程都可用几个σ表示。

6σ的主题 :1、真正关注顾客。2、以数据和事实驱动管理。3、针对流程采取相应措施。4、预防性的管理。5、无边界的合作。6、力求完美但容忍失败。

6σ理论评析:6σ是一种理念,它追求以客户为中心。我们所拥有的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分清主次,将重点放在客户最关心、对企业或机构影响最大的方面,也就是客户质量关键点。它提醒我们在寻找质量改进机会的时候不能强求面面俱到,更不能目光短浅,只从自身出发,专注于内部而忽略外部的客户。6σ的意义在于众多的企业已在开始将其内部形成的独特的管理方法,用一种理论形式固化下来,使管理理论的发展更加具有实践意义。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已成为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64. 西方管理思想的内在精神 p398(了解)

从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方面的内在规律:

第一,把管理的科学即理性方面同管理的艺术性即非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把管理中正式组织的作用和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结合起来。

第三,把管理中的系统性、计划性、程序化等方面特征与灵活性、权变性、非程序化等方面特征相结合。

第四,把管理中的精确性和模糊性相结合。

65. 法家学派的思想 (理解)

反对依赖那些空洞的不切实际的绝对的忠信概念,以及那些主观的道德规范。主张使用客观的、具体的、强制的法律。

在这种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其管理的核心是以奖惩的强制性来求得公平并以此实现其最高的社会理想。

66. 墨家学派 (理解)

主张平等和兼爱,他们代表劳动者的思想,维护劳动者的利益,他们认为,在工作中团结合作是保证每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学派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追求平等方面对任何一个人都一样。

67、阴阳学派,儒家,道家,佛学 (了解)

阴阳学派认为:宇宙间所有的物质都可以依照他们的特性归成5类,即为五行。以物理学的原理来处理人文社会,甚至认为包括人类的心理在内都是依照物理学的力学原理而活动的。因此这一学派的中心思想是平衡和谐。一个组织如果不能保证它的运转的平衡与和谐,则这个组织就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之中,这样组织就有可能出现解体。

兵家学派将是领导人物的素质,即智、信、仁、勇、严,提出了一个决策者的素质是军事制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儒家的管理思想及其发展

(一)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治人” (二)儒家对组织的独到认识(三)儒家的“为政以德”和“仁政思想”

道家的管理思想及发展

(一)道家的思想精华(二)道家思想中饱含的管理规律 (三)老子的水式管理(柔性管理)和无为管理

佛学和管理


相关内容

  • 班级计划管理方案
    班级计划管理方案设计 一.概念解读: 在学校管理中,班级管理是一个重要方面.班级管理包括学校领导对班级的管理,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还包括学生参与管理,其中主要是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因此此处将班级管理界定为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 ...
  •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部门负责人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部门负责人 作者:屈万江 [摘要]一个部门负责人,需要具有一个中层管理者的基本素质.在思想上融入企业,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敢于负责,敢于创新,才能做一个合格的部门负责人. [关键词]合格素质能力学习 总结 毛泽东曾明确指出 ...
  • 药店个人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 在2011年的今天,我进入了**********医药有限公司工作,从当时的一名毕业生转变成 如今公司的一员.特别感激在这一年里,公司领导对我的栽培与教育,让我以最快的速度适 应了这里的工作与生活.与同事们相处十分融洽,自己在工作中 ...
  • 初级经济师工作总结
    篇一:助理经济师专业技术工作小结 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我叫xxx,2009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任职于xxx公司及xxx.任职期间,主要从事工程造价工作.2012年考取了全国造价员专业资格证书.从业以来一直从事建筑经济相关工作. 现对几年来的专 ...
  • 供电所20XX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下半年工作计划
    剑川县电力有限责任公司 老君山供电所 2010 年度上半年工作总结. 上半年工作总结 老君山供电所 2010 年度上半年工作总结.下半年工作计划 云南.剑川 2010.06 老君山供电所 2010 年度上半年工作总结. 上半年工作总结 老君 ...
  • 党群工作部07年工作总结
    党群工作部2007年工作总结 2007年,党群工作部在事务部党政班子的正确领导和各职能科室.基层大队的协作下,重点围绕基层建设这一中心任务.突出做好五项具体工作,力求在"认真去做,认真去落实"方面下功夫,较好完成了年初制 ...
  • 20XX年保安班长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本文讲述的是2014年保安班长个人年终工作总结,文中从基层建设.严格管理.15年要改进的地方进行了总结,请阅读下文: 2014年即将过去,我们将满怀信心地迎来2015年,过去一年,是公司提升企业安全.服务品质的一年,也是安全管理部工作贯彻项 ...
  • 选煤厂2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同煤集团北辛窑煤矿选煤厂 201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2010年上半年北辛窑煤矿紧紧围绕集团公司,"做强同煤.造福员工"的战略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精神为指导,在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坚定信心.勇于拼搏 ...
  • 乡镇公务员转正总结
    总结一:乡镇公务员转正总结 我叫XXX,XXXX年XX月XX日出生,原籍XXXX,2008年6月毕业于XXXXXXX,获学士学位.2011年参加广东省公务员考试,被录用为乡镇公务员,试用期一年,工作单位是XXXX人民政府,2011年8月正式 ...
  • 20**年-20**年学年高职分团委辅导员工作总结
    2015-2016学年即将结束,在这一年里,我系学生工作重点着力于健全制度建设.规范管理,以学风建设为根本,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强化全局和责任意识,确保学生工作安全稳定.现将本学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思想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