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研究 - 范文中心

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研究

06/22

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研究

摘要:《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它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祖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而其中蕴含的养生思想,在今天也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黄帝内经,养生思想,借鉴

《黄帝内经》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难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

养生,也被称为“摄生”,指的是更好地保持生命,增进健康的的方法。《皇帝内经》作为医药学的早期著作,养生学是其理论的重要组成成分。蕴含在其中的养生思想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未病先防

养生的目的就是保养生命,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所以必须做到未病先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养生要未病先防,未老及养,不使生病才能延年益寿,推迟衰老。当病症能被检测出来时,其实它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了,这时再采取措施已经晚了,因为机体再也恢复不到未患病的健康状态了。比如癌症,很多时候发现得癌症时,癌细胞已经扩散。如果能通过避免辐射,不食用可能致癌的食品,来减少得癌的几率岂不是最好吗?

(二)顺应自然、动以养行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

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人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人来源于自然,不管人类文明如何发展,人类终究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必须得要遵循自然界阴阳四时的规律。自然界的变化,会通过温度,湿度,阳光等等各方面影响到人体,所以养生就要顺应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四时的生长收藏变化规律。

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还指出了具体的养生方法: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俱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其中“广步于庭,披发缓行”正是体现着“生命在于运动”的思想。

(三)恬淡无为、静以养神

“无为”最早出现于老子的道德经中,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在《黄帝内经》中“恬淡无为”的思想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这里说明了“恬淡虚无,清静无为”对养生的重要性。

在今天这样一个竞争强度如此大的时代,我们更是需要回归这样一种“恬淡”“清静”的境界,少一些忙碌,少一些名利,少一些争吵,静静地品味生活,享受生命的快乐。这样,我们可以拥有更平和的心态,获得平静的内心。《内经·痹论》言:“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通过静养,才能将神气内藏,达到清静内守的境界。如果反其道而行,“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逆于生乐,起居无节”,那么后果只能是“故半百而衰也”。

(四)避邪去害

中医认为发病的根本是内因,外因是发病的条件,如果人体正气充足而不受邪则不会发病。在《黄帝内经》中也将避邪、去害趋利作为一个重要的养生方法。《灵柩·百病始生》言:“夫百病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它还指出,不仅自然界的风雨寒暑雾霭要躲避,五味七情之过亦不宜。《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素问·举痛论》言:“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可以从中看出,风雨寒暑、偏嗜五味、七情

过激都会对人体产生伤害,而养生之根本就在于去除一切有害于身体的因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养生成为现实社会的一种风气,《黄帝内经》成为人们的“掌上明珠”,固然,《黄帝内经》在养生方面有着详细而精辟的论述,其智慧大大超出这些。《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医家之宗”的《黄帝内经》,是历代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为医者之本在德、在术,《黄帝内经》在这两方面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堪称为医者之本也。

同时它更像一本养生宝典、一本哲学书,一本了解自然,了解自身,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养生哲学书。也使我悟到 “ 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 ” 的智慧。《黄帝内经 》 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我也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的启发,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中医学虚静复本的思维观念最突出集中在养生实践中。《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养生最核心的要点就是要做到内心“恬淡虚无”,防病最关键的要义就是要做到精气、神明“内守”。“恬淡虚无”就是要做到“虚静”体道,“虚静”守道,“虚静”养道, “虚静”合道,总之一个字,要“静”;“精神内守”就是要复归本心, 复归本元,复返本然, 复返本真, 一句话,要“向内用心”。内心能做到“恬淡虚无” , 精气、神明能做到“内守”,也就是做到了“虚静复本” , 那么,真气自然顺从条畅,精气自然内持不散,神明自然虚灵不昧,邪气自然不能为害,怎么会有疾病呢? 由此可见, “虚静复本”是中医学最根本的养生智慧,它既是养生方法,也是养生原则,是中医学重要的思维特征。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到,不懂养生的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为欲望所支配,背离人根本的恬淡状态,就会“半百而衰也”。而懂得养生的人,能够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志闲而少欲, 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这样,法天地而生,顺四时而养,恬淡虚静,归元复本,从而达到“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的生命修养境界。

《黄帝内经 》还有很多的观点是非常经典和重要的,比如藏象学说、精、气、神、经脉等等。《黄帝内经》里“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 ”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 ” “心者,神之舍也”的观点,解释了人只有在清虚灵明的状态下,才能做到神方安舍, 才能调节五脏六腑不相失而安和, 才能顺

畅百脉,以主宰人体各部组织的正常功能,保持人体自身脏腑阴阳的安和统一,维持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安和统一,百病不生。否则,就会出现“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的失调现象。

心是维持人体脏腑阴阳平衡协调的核心环节,平衡协调机制的中枢“神明之府”——“心”是不能容邪的,用《黄帝内经》的话说:“心者,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由此可知,内心真正“清净”,不为外物所扰,正气内充,就能不为百邪所害。

人体藏象中除了“心藏神”之外,还包括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但无论是心主神明,还是五脏藏神,“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神明清静,神气方能内藏不散,脏腑平衡协调就进入良性调控;相反,强烈、反复的精神刺激或持久不良的情感抑郁,超过了个体可能承受的正常生理限度,远离了清静安和的本然状态,则会导致机体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破坏机体平衡协调,从而产生疾病。《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篇》:“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看完《黄帝内经》,我对于中国人民千百年来顺应四时休养生息的生活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以前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身上都能找到,比如说经常熬夜,暴饮暴食,而《黄帝内经》 说道:“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者亡。”正常情况下,阴阳对立统一运动有度、有序、适时当位,则阴阳和谐,反之则阴阳失调,而人体疾病的本质就是阴阳失调。

《黄帝内经》 不但在健康上给我们提供了辩证的思想,在精神上也给了我们有益的指引,比如在现实社会中,工作压力大,社会关系复杂,都会给我们的情绪带来影响,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喜怒悲忧恐等精神情志活动,也是五脏功能的表现,也就是说,五脏出现疾病同样会给人带来情绪上的疾病,

反之,情绪的失常也会影响五脏的健康。大喜伤心,大悲伤肺,大怒伤肝,大恐伤肾,忧思伤脾。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平常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和谐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生活工作都有好处。

“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 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根据现代医学理论, 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 二是欲病未病态; 三是已病未传态。因此, “治未病”就是针对这三种状态, 具有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和已病早治防止传变的作用。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治未病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

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当然,前面的这几点只是简单的概括,远没有表现出《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的全貌,但我们从中已经可以窥出它的伟大,这些思想是超时代的,是颠簸不破的。值得我们好好的体会,并把它切实地运用到平常的生活中去来保持生命,增进健康。


相关内容

  • [[黄帝内经·素问]第七期--"阴阳离合论"]
    上一期"七损八益调摄阴阳(下)--<黄帝内经·素问>第6期" (点击蓝字,看第6期直播回顾)御医传人王心远教授讲了<黄帝内经>经过的千年流传,形成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与我们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并根 ...
  • 中医四季药膳养生的特点及应用_任琳君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3(4):37-39CulinaryScienceJournalofYangzhouUniversity 中医四季药膳养生的特点及应用 任琳君 (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江苏扬州225127) 会影响人的生命活动,人体的 ...
  • [黄帝内经]与道家的关系--以[素问·上古天真论]为例
    第卷第期 JOURNALOFSHANDONGUNIVERSITYOFTCM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第36Mar卷第2期 年233月2012012年月 试论<黄帝内经>与道家的关系 ---以<素问·上古天真论> ...
  • 养生文化的异化与体育价值观的时代化思辨
    摘要:采用逻辑分析和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养生文化和体育价值后认为,养生和体育都是促进人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对养生本质的片面认识导致了养生文化的异化现象,对体育价值的辩证思考有助于形成与时俱进的体育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时代化转变和养生文化 ...
  • 漫谈气功养生(上)
    海牙按:近日整理故纸堆,翻出一篇愚1986年初在航天部礼堂讲课时,刘承远君根据愚讲课内容所做的笔记及提出的有关问题.观其中内容及所问诸节,对今日喜好修养之士亦颇为重要,故将此稿部分原文间以愚当时未能尽言者,重新整理一过,公开发表,供读者参考 ...
  • 运动营养与健康养生论文选修
    惠州学院的选修大学养生的同学不要抄这 篇,我已经抄了! 运动营养与健康养生 关键词:养生之道.养生之术.食养.养神.运动养生.保健食品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地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 ...
  • 杰信品牌策划经典案例--黄帝故里旅游策划
    杰信品牌策划经典案例--黄帝故里旅游策划 鱼翅高汤理论:抵过10亿巨额投资的旅游策划 2005年10月份,杰信收到了这样一份特别的策划邀请函:"黄帝故里百万重金诚邀策划家". 新郑有黄帝遗址42处,能开发的20多处,已开 ...
  • 美容与养生保健
    美容与养生保健养生保健的内容非常宽泛,中国从古至今对养生保健也在不断的探索发展. 养生保健大致包括四季中的生活起居.饮食调养.身体锻炼.精神养护.克服不 良习惯.注意生活节制等方方面面.按照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重要的是顺时养 生.顺时就是顺 ...
  • 也谈中国人的饮食养生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的"庖丁解牛",大意是"依乎天理",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后世引申为身体保养和讲究合理的生活方式的领域,包含着顺从自然 ...
  • 诸子百家核心思想
    15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约前 77 -前 6 ) 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 "叙录" ,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