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才女班昭 - 范文中心

东汉才女班昭

03/08

  班昭(约45―约117),名姬,字惠班,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史学家班固的妹妹。或许是因为耳濡目染的缘故,班昭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历史学家,她辅助班固完成了《汉书》最后的收尾工作,使这部巨著鸿篇得以完整问世。汉朝人都很敬仰班昭。

  班氏家族学识渊博,是汉朝有名的诗礼之家,富裕显贵,人才辈出。班昭的哥哥班超曾出使西域,治理边疆,一走就是30年。希望落叶归根的班超写信给朝廷,请求朝廷体恤他的一腔爱国热情,让他回来,但却无人理会。班昭听闻之后,给皇帝上书一封,为她的哥哥求情,字字血泪,令汉和帝读后为之动容,后来将班超接回中原。

  虽然班超回来不久后就病逝了,但班昭为兄求情一事还是流传了下来。亲人的离去对班昭是个重大打击。当班固死于牢狱之中,班超死于忧郁之中,世间的事情就好像是一座难以负荷的大山一样,让她无法喘息。

  但谁又能想到,这个弱女子凭着柔弱的身躯,在历史上写出了一幅气势恢弘的篇章。班昭14岁出嫁之后,从没放弃过对学问和历史的钻研,以至于后来她的才情被汉和帝知晓,让她编著史书。

  班昭在班固死后接过了哥哥未完成的《汉书》,这看出班昭的不凡素质。班昭没有辜负班固的期望,她收集史料,将缺掉的第六章和第七章补充完整,虽然艰难,但最终还是将《汉书》编著完成,而且她丝毫不邀功,在完成《汉书》后依然标上班固的名字。

  讲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班昭所写的一本书――《女诫》。这是一本用来教导班家女儿的私家教科书,但没有料到的是,这本书竟然会被一些世家争相传抄,后来竟然风行全国,成为闺中之女必读的一本书。而书中所讲的正是教导女子如何在这个男权的社会里,躲在男性的背后,牺牲自己使这个男权社会运作得更加灵活。

  班昭可以说是古代女子道德的典范人物,她恪守妇道,而且凡事都从不抱怨。班昭是否信仰上天,后世已经不得而知,不过从她的为人处世、行文走笔可以看出,班昭应该是相信的。起码她从不怀疑自己作为一个女人为何应当承担世间那么多的不幸。

  班昭后半生参与政事,太后有什么事情都会与她商量,而她也是淡然处之,从不会有过激的言论,也正是如此,班昭善始善终,死后还被邓太后祭奠。班昭可谓是生得其所,她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史学的研究,而自己也在历史中得到了公允的认可。

  当一个人很出色的时候,她就和别人不再一样了,至此也就会陷入孤独之中,班昭的孤独便是她身为女子,却比许多的男子还要强百倍。这令她虽然占据在巅峰之上,却又必须要忍受着凛冽的寒风而面带微笑。班昭深思熟虑,才思敏捷,人们被她所折服,但最终,她也只是一个女人。在班昭的内心,定然还有一捧清泉,脆弱清澈。

  当那捧清泉被捧出时,班昭才发现,原来自己竟然如此脆弱。究竟是该听从天命的安排,还是走自己的路,一向冷静的班昭也会在夜深的时候,心生困惑。她随同儿子一起启程,来到新的居所,但却充满悲伤的情怀,天亮还是无法入睡。明明知道内心的矛盾,却还是无力与命运抗争,无法出生于上古时代,不能贡献自己的力量,也无法寻求捷径,只能顺其自然,从京城消失,让高傲的灵魂四处游荡。

  她的一篇《东征赋》,虽然文辞斐然,但却已然透露出班昭当时疲惫的心理。不再年轻的她,就如同不再坚持的信念一样,令人担忧。《东征赋》做得几分忧伤,几分惆然。透过书简,似乎还能读到淡淡的无奈。

  这篇赋四句一转,曲尽其意,文辞典雅,颇具情韵。这是班昭和儿子路过陈留时写的汉赋,效仿她的父亲班彪《北征赋》而做的。

  赋词中记录了她从洛阳到陈留的经历,对先哲进行歌颂,又借景抒情。人世间只有美德才能长存,班昭自认为自己的德行昭明,祈求上天垂怜,就算才思不够敏捷,无法达到她父亲的高度,但她仍极力效仿。虽然人间的富贵不能强求,但命运总是公平的,就让自己洁身自好,坚持真理等待命运的转机吧,或许清心寡欲,日后才会从容不迫。

  (摘自石油工业出版社《汉代琅华照寒烟》 作者:聂小晴)


相关内容

  • 发明了造纸术的蔡伦,为什么会饮药自尽?
    发明了造纸术的蔡伦,为什么会饮药自尽?伦耻受辱,乃沐浴整衣冠,饮药而死,国除. 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成了"蔡侯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蔡伦的造纸术被后世推 ...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咏雪]优秀教学设计
    <咏雪> <世说新语二则>是初一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古文,对古文言的知识了解的不多, 所以在讲解时一定要细致,尤其是对文言常识部分要重点说明,在教学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咏雪>讲的是晋朝 ...
  • 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
    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其中的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更是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1912年,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覆灭,中华民国正式成立.紧随其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使民主和科学深入人心,根深蒂固 ...
  • 北大才女刘媛媛演说
    北大才女刘媛媛演说 年轻人能为世界做什么 我是一名法学院的学生,我的每一门课的教授都曾经在他的课堂上讲过这么一句话,他们常常"说法律是这么规定的,但是现实生活中--" 现实生活是一种很神奇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尊重规则 ...
  • 活在四月的诗里
    活在四月的诗里 **公司 * * 仲春四月的晨,就像刚被唤醒的梦,清新又朦胧.探春的柳,早已在晨光中撒下斑驳:知春的花,鲜妍在微风中交舞着变:流浪的猫儿.狗儿不时信步在刚刚被清扫的路面,仿佛这满满的春光都是它们的. 人间四月,将一席风华嵌入 ...
  •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01 知识管理 知识点1 光武中兴 新朝: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________,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东汉建立:公元25年,西汉宗室________称帝,定都洛阳,史称 ...
  • [转载]东汉陪祭宋武庙的九将谁最强悍?
    宋朝时,在官方设立的武庙里,太公吕望是受祭的神主,称为武成王庙,与文庙祭祀的文宣王至圣先师对应.文庙里有孔子的七十二门徒陪享,武庙里则由官方评选出历代名将七十二人陪祭. 而东汉入祭的名将共有九人,他们是:邓禹.寇恂.冯异.贾复.吴汉.耿弇. ...
  • 东汉的兴亡教案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 ...
  • 刀与笔 东汉文人.外戚.宦官的三角斗争
    刀与笔 东汉文人.外戚.宦官的三角斗争 作者:綦彦臣     分类:历史 简介: 中国历史以汉唐为荣耀,但是,唐继隋而精化科举,知识分子的产生基本流水线化,知识分子的道德担当远不如汉.东汉一代是中国知识分子道德品质的黄金时期.知识分子作为权 ...
  • 汉代察举制的内容及其功过
    第11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Vol111 2003年11月JournalofSouthwest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1Humanities&SocialSciencesNov12003 汉代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