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材料积累文件 - 范文中心

写作材料积累文件

09/29

自《暗算》荣获“茅盾文学奖”之后,谍战小说就有点一发不可收。《风声》、《风语》、《潜伏》、《深谋》,直到新近出版的《租界》,各有机杼,引人入胜。其实,谍战小说的荣光并非始于今日,想想曾影响一代人的《林海雪原》、《永不消逝的电波》、《夜幕下的哈尔滨》等,一条红线就隐约可见。跌宕起伏的谍战小说,为何总能受到人们的关注呢?

借助于影视改编的力量,谍战小说近几年在市场风生水起,屡屡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渐次进入文学研究的视野,而麦家屡获文学大奖,更象征着“谍战小说热”所传递的某种文化诉求已经参与了当下文化空间的书写。实际上,谍战小说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类

型文学的框架,而进入到社会意识再造的层面。

我们处在一个文化转型时代。在这一过程中,文化认同的内容和形式发生着巨大变化,曾经的崇高信仰时常缺失,谍战小说与这一社会文化精神征候之间的呼应,是我们把握其意

义的文化“密码”,是我们对其进行反思的关键所在。

首先,谍战小说提供了大量烟火气十足的英雄形象和市井底层的传奇,既完成了对普通人生活的想象性超越,又因与日常生活场景紧密相连,而拉近了与大众的距离。我们在诸多成功的谍战类型小说中看到,那些谍报战线的英雄群像,一方面有坚定的信仰、冷静的外表、果决的勇气和危机中迸发的超人智慧,一方面不乏丰富的情感世界、细小的日常烦恼,乃至被命运摆布的普通人的无奈感。在他们这里,崇高与俗常奇妙地纠结在一起,形成颇为悖谬的 “冰与火”式的组合,琐碎的日常因理想和信念而着上神圣的色彩。与此同时,这两个极致之间的融合为读者提供了张力十足的体验空间,一旦进入这个想象性空间,读者就会感到,庸常的生活碎片在信念之光的照耀下,瞬间显示出价值的光芒。进一步说,正是在这种日常情感与终极价值的交织当中,一种不断挣扎的生命状态被凸显出来,而通过对这种状态

的想象性体验,读者成功地获取了生命的存在感。

其次,转型期的日常生活纷繁复杂,如何才能理清千头万绪而不是深陷其中?谍战小说中那些智慧超常的英雄显然提供了某种想象性的解答。几乎每一部谍战小说,都会营造出一个复杂异常而瞬息多变的迷宫:沉着耐心,细致谨慎,大胆应变,取舍之间的果断选择„„主人公穿越迷宫的智慧和能力,对于身处纷杂生活而被诸多困惑滋扰的普通人来说,无一不是他们所渴望的。对于某些读者来说,他们甚至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体验中,获得直面复杂多变的生活的勇气;而对于另一些人,他们更可能因为对这个想象世界的沉迷而暂时脱离了现

实的生活。

再次,在资本全球化力量的推动下,功利主义一度消解了崇高的价值形象,带来了信仰的大面积缺失和生命价值的迷失,谍战小说是对这一价值困境的回应:它以从日常生活中成长起来的英雄形象,引发人们对崇高和信仰的回味乃至反躬自省。值得注意的是,谍战小说中那些为民族命运和革命信念甘于出生入死的人物形象,不同于传统革命题材图书所塑造的高大全的完美形象。他们和普通人一样,也有自己的爱恨情仇、趣味嗜好乃至人格缺陷等多样特征。然而,为了自己的信念,这一切又都是可以无条件地牺牲和克服的。也许我们可以说,谍战英雄们为之付出一切的信仰曾经是坚固的,如今却似乎有些消退,然而,与其说谍战小说张扬的是信仰本身,不如说它张扬的是人物在信仰之路上的艰苦卓绝、超人的意志力和挑战极限的勇气。在信仰迷失的时候,能把人们从怠惰和功利中提领起来的,是坚定的信仰,更是信仰践行过程中敢于直面困境的坚韧执着与非凡勇气,正是这些优秀的品质帮助我们重树生命的尊严。此外,谍战小说中的一些优秀之作,成功地把个体生命与历史时间链接

起来,进一步助燃人们的希望,使生命在历史的延展中获得超越自我的历史性价值。

当然,我们所谈及的这些优秀的谍战小说,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类型小说的既有格局,也还有大量的谍战类型写作,仅以满足人们的窥视欲、猎奇心、怀旧感为吸引读者的手段,更有些模式化、批量化的写作,很容易使人陷入审美疲劳。一些作家的成功告诉我们,“时代是文学的‘酵母’”,只有“将时代的命运和自己的切肤之痛紧紧融在一起”,类型化小

说的写作才可能产生更为积极的文化意义。

美人舞动冰与火

——解读王云燕长篇谍战小说《谍恋花》

贾松禅

我不是小说评论家,不能用美学理论的尺子来衡量一本小说的优劣。但作为一名军事小说作家,我想,我的鉴赏水平还是具备实力和水准的。其实,我对端着架子冒充大师,动辄板着面孔训人,开口闭口黑格尔、莱辛、车尔尼雪夫斯基,把别人小说骂得一塌糊涂的所谓“大家”是不屑一顾的。我曾经在新作发布会上,对新闻媒体上说,我的小说是给读者看的,不在乎别人说三道四说长论短。其实那些貌似文学批评很现代、思想很前沿理、理论水平高深的所谓“大家”,让他做一篇小说或者散文,未必是时代的先锋文本,有的甚至不敢让人恭维。

我是在审美的激动和喜悦中,读完王云燕长篇谍战小说《谍恋花》的,心里不免感叹:这个王云燕了不得!文字的优美与老辣,悬念的设置,情节的紧张和紧凑,人物的刻画与塑造,思想的辐射和张力,美学的典型意义,都让我这个写了十几年军事小说的人汗颜。我敢断言,如果谍战小说《谍恋花》早十年出版,一定会“山雨欲来风满楼”,在中国文坛刮起一阵“风搅雪”,让人在阅读审美的同时,赞叹一个女性作家横溢的才华和美丽的思想。但尽管是后来者,我想,在谍战小说排行榜上,应该有王云燕,应该有《谍恋花》。

在中国,谍战小说写的比较早、质量上乘的作家当属麦家,这个曾创作了《解密》《暗算》《风声》《风语》等一批大热谍战作品的作家,最近又新鲜出炉了谍战小说《刀尖》。中国人好跟风,可能是看着麦家畅销,谍战类的文学作品可谓风潮云涌,尽管优秀作品比比皆是,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却也不在少数。 现在的图书消费市场,读书人多了,意见也大。好忽悠,却不好糊弄。所以,对很多作者来说,顶着谍战风的热潮出书,本身就是一件冒险的事儿。是挑战现有的经典,还是仅仅想跟风大卖一笔,总之,口碑或销量总归有他们想要的。正是基于这样的理由,才更让我觉得《谍恋花》这本书是不一样的。你可以说她是部谍战小说,具备了小说所有应该有的因素,情节、人物、故事等,都符合长篇的要求,但实际上,王云燕作为民国历史的研究者,是在用大散文的优美笔触和意境,讲一段发生在上海滩的真实历史。没错,人物是杜撰的,细节也有些虚构,但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北方的军事小说作家,我一眼就看出《谍恋花》是在用小说的方式记录一段抽离于生活的真实历史和历史横断面上大美大悲大起大落的凄美爱情,这段起身于战争和苦难的真实历史,穿越刀光剑影

血雨腥风,却永远没有终结的驿站,任我歌我哭我笑我痴,只给当代和历史留下一个美丽的背影,只在她华丽转身回眸一笑的瞬间,让你扼腕长叹泪流满面回味无穷。就像秦淮河里的潺潺春水,夫子庙边的夜落乌啼,它勾陈的不仅是关于六朝古都的古老记忆,更多的可能是关于青春、关于爱情、关于民族大义、关于生命价值的诸多思考。

我读了《谍恋花》后,感觉有四个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其他谍战小说所不能比拟的。

一是王云燕文史功底非常扎实。在《谍恋花》里,很多篇章里,跳跃着她闪烁着智慧之光的文史音符。时而古典诗词,时而现代歌赋,恣肆汪洋,犹如魔术般运用自如,毫无做作和牵强附会之感。如白玉梅在法国客轮吟诵“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运用,匠心独到,具有多重意义的美学暗示,有作者对和平时期古国山河春色的无限眷恋,也有对青春短暂、红颜易老的感叹,还有对牛宝军、白玉梅刻骨铭心爱情的伤情,不露痕迹地为小说情节的展开,做了极为高明的渲染和铺垫。还有牛宝军试探白玉梅的“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黄兴葬礼上万人高歌:一声霹雳兮,震动四方;噩耗传来兮,云暗三湘;亘古一人兮,继起炎黄;推翻帝制兮,建民主新邦„„,镶嵌男女主人公名字的“宝剑锋经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蒋介石对着宋美龄念起《诗经豳风》里的句子等等,这些诗词歌赋的恰妙运用,不但丝毫没有掉书袋之嫌,而且为小说增添了文史广阔的深度和厚度,使《谍恋花》在同类书中显得不再轻飘飘。

二是王云燕创作唯美意识非常浓厚。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止一次地对陕西的作家和读者群说过,这个小说很好读,这个小说很精彩,强烈的唯美意识,使人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种巨大的愉悦和快感,我通读全篇,感到文字之间跳动着音乐的节奏,每个字、每段话都跳动散文的美感。通读全篇,除了作者精心刻画的主人公白玉梅形象美、心灵美外,白玉梅和牛宝军之间的爱情、白玉兰和陈恳之间的爱情、白玉兰和白玉梅之间的姐妹情也散发着极具生命力和美好祝愿的青春气息,犹如江南水乡淡淡的春天,几株桃花伸出白墙青瓦的房舍,在小桥流水人家的院落里摇曳季节独特的魅力。青春短暂,但青春最美丽,一群青年男女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牺牲了自己的青春、爱情、乃至花季的生命,生命短暂,却价值昂贵,青春短暂,却犹如雨打落花,更让人倍感惋惜„„ 三是王云燕的军事知识非常渊博。说句不客气的话,作为军旅作家,我对一般作者的军事小说是不太看上眼的。很多写军事小说的作者,连一天兵都没当过,文中的细节虚假,长长让人啼笑皆非。我曾经应一个军事畅销书作者写评论,他隔着千山万水把书邮寄给我的时候,我曾经很激动,但是,当读到对越丛林作战中,教导员把战士叫班长的细节,就让我如鲠在喉,立即没有阅读胃口,当然那篇评论也就无从谈起了。但是,王云燕的小说中,很多战役战术背景及其军事知识的运用,却让我赞叹不已。一个没当过兵、没有军旅生活基础的女性作家,竟然把战争、战役写的惊心动魄、引人入胜实在是太难了,但王云燕做到了,许多战术战役的背景写的非常精彩,为通篇小说添色不少。让人在阅读中,嗅到了炮火硝烟的味道,听到了金戈铁马的铿锵之声。

四是王云燕的创新意识非常强。《谍恋花》作为谍战小说,作者把爱情、军事、历史等元素,巧妙地糅合在谍战中,且每个元素都发挥到极致,这是王云燕谍战小说的特色。我通篇阅读中,我觉得王云燕写军事犹如都梁,写爱情犹如琼瑶,整篇弥漫着钱钟书的幽默,张爱玲的睿智,小说对于各派人马进行的人性化刻画,摒除了简单的人物符号化、脸谱化写作,给每个人都注入了人性复杂的色彩,有善有恶有美有丑有真诚有虚伪,复杂多变,这使人物有了立体感和栩栩如生的形象感,通篇文笔流畅生动,文字精炼多变,在风格上既能满足老年读者的审美,也能迎合年轻读者的欣赏需求,王云燕的文笔就像一个武林高手,刚柔相济,柔则百媚尽显软如无骨,让人恨不能融化在她的故事里,刚则硝烟弥漫三军横扫,又让人热血奔涌斗志昂扬,恨不能随着主人公去血战疆场。写到这里。我想起自己几年前写过的两句诗:“美人舞动冰与火,我栽相思向天开„„”

2011年11月20日于西安明月书楼

军旅作家贾松禅:陕西兴平市人,陕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帝陵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出版社科类《跨越人生的误区》、散文集《古道斜阳》、军事小说《荒原猎杀》、《指控没有终结》、《铁甲雄师》,作品先后20余次在全国全军获奖。

中国兴起谍战小说的背后

2009年

07月13日 16:46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孙子兵法. 用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的庆典,是今年中国大陆文化活动的风向标。几部电视剧回溯了中共革命建政时期的斗争,在内地大热,如《暗算》、《潜伏》、《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几部戏的共同点是“中共情报人员在中共建国过程里的出生入死”。

这一波“谍战”风潮,起点是电视编剧麦家的长篇小说《暗算》获得中国内地长篇小说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麦家曾经在解放军服役,从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系毕业,担任过军校学员、技术侦察员、宣传干事、处长等职;后来先在军中从文,退役后在成都电视台电视剧部担任编剧。在军队中从事无线电和技术侦察员,都是和情报交流有关的工作,转为情报人员的机会很高。有人说,麦家的职业经历,是他的小说《暗算》的来源。

现在流行什么?

改编后的《暗算》分三个部分:“听风”、“看风”、“捕风”。“风”暗示情报,听风,即无线电侦听者;看风,即密码破译的人;捕风,即情报人员去获取情报。小说从建国前一直写到建国初期,过去的地下党成了国家机器一部分,而过去的国家机器成了潜伏特务。国共双方为了情报暗剑攻防。

在《暗算》之后,《潜伏》青出于蓝。潜伏就是卧底,主人公余则成是国民党两大情报机构之一“军统”的特工,本来对国共之争没有兴趣,只想“做好这份工”。后来被军统派遣暗杀汪伪政府的一个汉奸时,他开始倾向共产党,之后被共产党策反成中共在军统内部的卧底,把国民党的情报数据传递出来。最后国民党溃败,他在台湾继续“潜伏”。故事因为加入了喜剧元素,主人公又有类似郭靖“小事胡涂,大事不糊涂”的性格,所以非常成功。

《人间正道是沧桑》情节就简单一些。同是黄埔军校出身的几个人,有兄弟有同学,随着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分别加入国共双方阵营。其中主角是陈家兄弟,哥哥在国民党情报机构“中统”任要职,弟弟在共产党内先任红军将领,后转作情报工作。兄弟两人先是反目,后来抗战爆发,又在国共第二次合作中携手抗战。赶走日本人后,国共第二次开打,最后兄弟俩一人留在大陆,一人去了台湾。 故事里的国民党中统特工,不像中国文革前的谍战故事《永不消逝的电波》里那样积极反共消极抗日,而是出身入死去获取日军情报。黄埔校友再次合作,这在目前面临“台独”问题、对国民党有所期待的大陆民众看来,特别窝心。 从《林海雪原》到《我这三十年》

谍战题材兴起,一个原因是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另一个原因是中国内地近来兴起军事题材的故事,军事是政治的延伸,情报是军事和政治的神经。军事题材过度发热,题材自然流向了谍战故事。

过去中国有过不少有名的谍战小说,最有名的就是《林海雪原》。东北解放后,国民党的潜伏特工与当地土匪结合,一支解放军的小分队受命前往剿灭。因为敌情复杂,解放军军官杨子荣扮成黑道,进入土匪的总舵作卧底,还坐了一把交椅。但土匪不都是笨蛋,一直对他半信半疑,杨子荣最后使用反间计做掉了国民党潜伏特工,和解放军里应外合,剿灭了土匪,也铲除了国民党埋设的地下情报站。这部小说情节真实,悬念紧张,是很成功的创作,后来被改变成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 另外,《永不消逝的电波》讲共产党设在上海的地下电台情报工作,也成为了新中国的红色经典。故事中,李侠以商人身份做掩护,并与地下党员何兰芬假扮夫

妇,开展秘密活动。故事情节和《潜伏》很像,但因为创作时的时代原因,所以过度丑化了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立场,并完全否定国民党在抗日中的作用。和《潜伏》等作品相比,悲壮有余,丰富不足。

谍战题材在中共建国初期曾一度产生过不错的作品。但文革开始后,很多过去的地下情报人员由于工作需要,不可避免与敌方人员接触,因此被怀疑和迫害,连《林海雪原》都被江青列为“大毒草”。所以谍战方面的题材逐渐减少。

文革结束后,中国有名的谍战小说还有《夜幕下的哈尔滨》,讲述共产党特工人员在日本占领的东北从事情报和暗杀的任务。八十年代,留在大陆的前国民党军统“大将”沉醉,其自传《我这三十年》也曾在大陆出版并引起过话题。 谍战小说摆脱不了的束缚

这些情报特工的故事,其实也可以算是间谍小说。中国的间谍故事一直都摆脱不了“主题先行”、“主旋律”的基调,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谍战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特别敏感,除了商业间谍,很难抛开政治立场去讲一个发生在间谍身上的故事。

《永不消逝的电波》里国民党是共产党的敌人、日本人的同路人,《潜伏》里国民党抗日但是腐败,《人间正道是沧桑》里国民党和共产党像是理念不合但是血脉相连的兄弟。

间谍天生不自由

但这不是中国独有。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苏联的间谍小说《春天的十七个瞬间》改编成电视剧后非常成功。故事讲1945年春,在苏联红军步步为营的进攻下,纳粹德国已经无力招架。纳粹高层密谋同美国单独媾和,从而共同抵抗苏军对柏林的进逼。之前打入德军内部的苏军间谍伊萨耶夫奉命了解德方与美国接触的情况,干扰德、美两国单独媾和。

故事产生于冷战最“冷”的七十时代,虽然符合历史上纳粹德国溃败前更愿意向美英两国投降而不是向苏联投降的真实,但把美国和纳粹德国并列为邪恶的反方,却是突显了冷战时代两大阵营间意识形态宣传恶斗的事实。

现在,英国的BBC 正在热播一套改编而来的间谍剧《Spooks 》。讲英国情报机构的特工处理发生在英国境内的恐怖主义事件,要把那些危险人物的计划消灭于未然。让人感到有趣的是,英国情报特工面对的大麻烦往往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很多

事件都和恐怖分子对西方的袭击计划有关,所以中情局的特工要么垂帘听政对英国颐指气使,要么干脆绕过英方,自己悄悄动手。这让剧中的英国特工英雄很窝火。 这种情节设定,大概也有英国人对于最亲密盟友美国人的不信任感和压迫感有关吧。

看来看去,最逍遥最自由的间谍,永远是007—只有他可以为了自己而战。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前几年谍战剧充斥荧屏,一度让我敬而远之,而最近一段时期谍战剧渐少,我对它的兴趣倒是又复燃了。当然,我不喜欢看俗套,而是喜欢有新意的影视剧,这一点始终没有改变。正在新疆卫视“中视丰德热播剧场”播出的《夜隼》,就是这样一部给观众很多惊喜的谍战剧。

《夜隼》之新, 在于人物身份的突破

金牌编剧王丽萍曾经说过,当你把人物关系图做好,一部剧的大概构思也就完成了。显然,人物塑造对于一部优秀的电视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夜隼》的主人公唐烨并非共产党员,虽然在为共产党一方搜索情报,但其出发点并不是政治信仰。唐烨可以做许多共产党员不能做的事,他可以放走对他有恩的藤川将军,也能够将国民党特务头目偷运出城而不会受到任何责难与惩罚。他还可以说共产党员不能说的话,“我不管什么国民党共产党,我只认朋友”,“不管是什么党,我都要你的命”,主人公说这样的台词,是同类剧里极少见的。

再说《夜隼》中其他人物,第二重要的人物显然是刘德凯饰演的武同,他是保密局东北区区长,国民党谍报工作方面的重要人物,他与主角唐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不是纯正意义上的反派。第三重要的人物应该是柳航,她是武同的义女兼秘书,国民党方面的特工。再往后数,第四重要的是与唐烨两情相悦的乔丽雯,乔家的大小姐,她也只是一个爱国民主人士。尽管该剧体现的仍然是主流价值观,但当主要人物都不是共产党方面的,那么所受限制也会少很多,限制少了,演员发挥的空间就大了,看点也就多了,大大增加了一部剧的趣味性。

《夜隼》之新,在于主线设置的独特

国共双方正反对立往往能建立许多冲突,但当它已成了一种模式一种俗套,故事的可看性也就被削弱了。表面上看,《夜隼》中正反对立的模式还存在,龙部长等人的存在形成了可与武同的保密局对垒和抗衡的力量,但实际上他们是游离在主线之外,这不仅是戏份多少的问题,更是人物重要性的问题。龙部长等共产党方面的高层人员,可以为主人公提供方便或者设置障碍,但他们对于主人公唐烨的内心选择、剧情发展走向,其实是并未起到太多的作用,反倒是不如魏旭光和姚玉成以好友的身份对于唐烨产生的深远影响。

或许有人会说,主线不就是国共双方谍战吗?不是共产党一方的“夜隼”对决国民党一方的“海东青”吗?乍看上去是这样的,但实际上,这仍不是推动剧情发展的最主要力量,更不是剧中最值得咀嚼的地方。 “夜隼”与“海东青”并没有直接对决,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手戏。尽管唐烨千方百计想获取海东青真实身份,尽管海东青也想方设法排斥唐烨,但是他们的斗智斗勇是间接性的,实际上他们不在同一层面上。那么主线是什么?就是一个进步青年的思想成长历程。

《夜隼》之新,在于故事主题的升华

可能有的人会说主线和主题不是差不多吗,其实并非如此,主线只是一部剧循着前进的线索,有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有作为故事纽带的作用,可这并不是一部戏真正要表达的东西。主题才是一部剧真正要表达的东西,才是观众看完电视剧后体会最深的东西。主线不同,主题可以相同,反过来也一样成立。《夜隼》打着谍战剧之名,里面确实也涵盖了诸多谍战元素,什么电台,发报,密码,卧底„„应有尽有,不一而足。但是这部剧最吸引观众的,反倒是亲情元素,更具体的说,是唐烨与武同二人的父子情。

这段父子情有两大特别之处。一个是内容上的特别。它不是纯粹的爱,也并非完全的恨;既有深爱之表示,也有绝情之行动。不同经历不同阵营不同信念,父子间的矛盾冲突自然少不了,各自内心也是纠结无比。另一个也是我认为更难得的地方,就是表现方式上的别具一格,它是由隐至显的过程。观众一开始并不知道两人关系,在武同与唐烨养母谈话后才知晓,但并没有多少感触,而从武同庇护有共产党嫌疑的唐烨开始,才逐渐跟随着武同一起纠结,而在唐烨得知真相之后才真正进入高潮。但当观众回味时,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它一直都在那里。

由《夜隼》可以看出,对于一部电视剧而言,题材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故事的合理与新颖。即便是已经很普遍的谍战题材,只要能够做到同中求异且不断推陈出新,就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赢得观众的青睐。

主旋律谍战剧的基因突变

内陆飞鱼2011-01-06 09:11:51

如果说这些年谍战剧的火爆还仅仅限于省级卫视,像《暗算》、《潜伏》这样的优质谍战剧代表,都只曾在北京电视台、重庆卫视、东方卫视、黑龙江卫视等地方台现身,央视对谍战剧还停在隔岸观火的态度。那么2011年初,《黎明前的暗战》被排到了央视一套黄金档,顺利成为开年大戏,则预示着谍战剧已经和主流意识完全融合,取得了更为广阔的商业视野和题材突破。在谍战剧如过江之鲫一般涌现之际,《黎明前的暗战》提供了一种题材突破的可能性。

尽管是牵出“湖南解放”这样一个大命题、大背景来展现谍影重重的地下战争,但是《黎明前的暗战》剧组没有纠结于题材本身大,而是用无数细节来展示一个小人物、一个小事情改变历史进程的“蝴蝶效应”,把宏大叙事的“野心”深深埋藏在了一个个精心铺垫的故事里面。第一集才一开始,就没有任何废话的阐释,而是以一个快节奏的暗夜搜捕来引出线头,继而带出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等历史名人,把观众带入了一个紧张的历史语境当中。

片子以程潜、陈明仁、白崇禧等这些真实的历史人物来带动故事的整体方向,又以保密局长沙站的地下党党员肖天济,忠心耿耿却被蒋介石抛弃、国民党长沙保密站行动科科长司马楠类似虚构人物,来填充故事的完整性和立体感。以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历史事件来为人物奔走挪腾做下铺垫。如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谍战本身,《黎明前的暗战》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自由发挥,完成了对可看性的塑造和渲染。

也可以这么说,在此前很多谍战剧中,真实历史人物很少出现,或者是以符号的形式出现剧中,用他们的形象来简单展示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戴笠、毛人凤这些人物,都是经过脸谱化处理的戏剧“假面”,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在《黎明前的暗战》中,历史人物已经和故事本身完整的融为一体,强行拆解的话本剧因为缺少史实感,而没有说服力,历史事件本身因为扁平干涩,而变得不那么好看。

所以,喜欢对历史追根溯源的朋友,抱着以挑刺的心情来看本片,应该也不至于失望,因这些大人物和大事件,是经得住考量的,1949年1月14日至1949年8月5日的长沙历史,可以和本片划上一个约等号,纵观下去真实感上面不会打太大折扣;而纯粹喜欢谍战剧的跌宕悬念、紧张情节、你死我活的观众,也不会对本片的精准明细的谍战剧情节、结构失望。这种两相弥补照顾得很周全,在平衡的功夫上做的很细致,对一部诉求很高的谍战剧来讲,确实很难得。

无可否认,麦家的小说为谍战剧的风靡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文革前夕、1980年代初两次谍战电影波峰之后,再次把谍战剧演绎成全国人民都爱看的片种,这股狂潮从七彩荧屏烧到大银幕。然而,无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小说里的文字谍战,还是荧屏上还原为影像的敌特游戏,很多都是作者和编剧的想象,只是披着谍战剧的外衣,行热闹惊险的娱乐之实,并无太多的史学价值,如果要考证和推敲,可能会看出很多漏洞和破绽,《黎明前暗战》或许能打破这个怪圈。

《黎明前的暗战》中,历史事件和真实人物的“实”,结合演绎和“合理想象”的人物和细节的“虚”,不单单是一种更叙事上的尝试,而是谍战剧和主旋律题材一次实验性的完整的焊接,缜密节制,疏密得当,没有过火的“虚”,也没有太硬的“实”,也许这对执导过《恰同学少年》、《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的导演嘉娜•沙哈提来说,也是一种尝试。谍战剧会从这里实现本质上的基因突变么?

为了最大程度还原和展示1949年长沙的面貌,剧组显然费了心,街巷里弄,楼堂馆所这些建筑风物,以及贩夫走卒的日常生活,都极为用心。不像一些粗谍战剧,只注重故事而忽略了背景,场景、布景草草了事的粗糙。据说,为了还原历史的真实性,整部剧的取景都是在湖南的大街小巷实地取景,镜头画面上对长沙人非常有新鲜感。这也就难怪本片播映后,在湖南地区会获得收视冠军。观众看的不仅仅是谍战,看的还是熟悉的生活气息。

这些年,上海、北京、天津、广州、南京等第,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一部属于自己的谍战剧,有些遗憾的是,很多都是超脱于史实而存在,想象大于史实,《黎明前的按照》作为献礼片却没往“高大全”的既定思维模式上走,也不是进行简单的历史说教,而是小心翼翼地伺候观众,让人看到谍战剧的“险情”,也看到属于长沙特有的市井味儿。可以预见,伴随着《黎明前的暗战》热播,过不了多久更多类似“虚实结合”的谍战剧将会大批涌现。

展望

谍战剧日臻成熟

质量难有起伏

如今的谍战剧虽然没有了前两年的热度,但不得不承认,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谍战剧都保持了一个相对平稳的水准。而数量上的减少,也意味着谍战剧在制作水平上的提高,同时,这也预示着谍战剧已经进入了平稳发展的时期。

尹鸿表示,任何类型的电视剧都不存在生死,而现在每年都会有几部优秀的谍战剧播出,更是证明了谍战剧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而且和两三年前相比,现在谍战剧的制作水平也均属于中上乘。

至于谍战剧的未来如何,是否还有谍战剧能超越《潜伏》的高度,尹鸿则称,各类电视剧题材进入成熟阶段的表现就是在质量上差别不大,每部剧都各有千秋,并无高低之分,如此常年供给下去,只是偶尔有某部剧特别突出的时候就更热一点,其他时候都是平稳发展。也就是说,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每年都会有几部高质量的谍战剧播出,但要想太过突出也不太可能。

专家

谨防过度消费

重蹈涉案剧覆辙

《潜伏》刚刚火起来时,盲目跟风的谍战剧一度被专家学者批得狗血淋头。而这次,面对又一波“谍战热”,学者们却表现了极大的理解和宽容。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颐武分析,其中原因不乏现在的谍战剧已经慢慢发展为“一种扩大的类型概念”:“谍战剧为什么火?是因为涉案剧不准在黄金时间播了。但观众对于涉案、侦探的剧情又有很大的需要,所以就都转移到谍战身上。”他认为谍战剧类型所包含的细分种类也越来越多,“主打快节奏枪战的传统谍战剧、凸显情感戏的人情谍战剧、打智力牌的智力谍战剧等等,谍战剧一种类型里面其实有很多风格,各有各的路径”。

不过凡事也有个度,谍战剧种类再丰富,过热总是会烫人。“希望谍战剧不要和当年的涉案剧一样被过度消费毁了。”张颐武说,“一开始涉案剧也有不少好作品,可是禁不住大家一拥而上、不管质量地抄来抄去,就这么做坏了。”

最受欢迎的十大谍战剧

一、《暗算》

如果要评选一部谍战剧的代表作,相信有很多人会选择《暗算》。这部由柳云龙、陈数、宋春丽、王宝强、高明、于娜等人参演的电视剧可谓是把谍战剧抬上了一个新的高度。2006年《暗算》几乎风靡全国,让人欲罢不能。之后几乎每年都会有电视台重播《暗算》,并都取得了不错的收视成绩。当然随着这部剧的热播,其中的演员柳云龙、陈数等也瞬间爆红,成为被大众认可的实力派演员。

二、《潜伏》

2009年《潜伏》的热播让已经对谍战剧有些失望的观众重新认识到了谍战剧的魅力,甚至有人已经把它与当年的《暗算》并提为谍战剧的两部经典代表作。《潜伏》也是这些年的热播剧中少有的口碑一边倒的作品之一。

三、《蓝色档案》

由曾黎、刘小锋、保剑锋、张萌等人主演的谍战剧《蓝色档案》播出时均取得了各地收视第一的好成绩。不仅如此,该剧在播出地均取得了相当不错的口碑。该剧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加上角色间的爱恨情仇,让观众看后欲罢不能。

四、《梅花档案》

作为早期谍战剧的代表作之一的《梅花档案》曾经吸引了无数人观看,一度创造了收视奇迹,其扑朔迷离的情节和惊悚诡异的气氛让人眼前一亮。而在2007年BTV 的重播再次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

五、《夜幕下的哈尔滨》

由陆毅、李小冉、周杰等人主演的新版《夜幕下的哈尔滨》是赵宝刚导演花费五年时间磨砺出来的一部精品,收视率也相当不错。该剧连续在央视一套尚未完全播毕的情况下,立马在央视八套播出,这可以说是近些年来在央视从未出现过的。

六、《重庆谍战》

《重庆谍战》播出时在银屏上可谓是风光无限,在多地收视率排行榜上均名列前茅。该剧在悬念设置和人物安排上甚至超越了《暗算》。

七、《特殊使命》

《特殊使命》是一部让人看后觉得备感压抑的谍战剧。比起其他同类型电视剧更多描述特工任务有所不同,该剧更多的描述了卧底的内心表现。压抑、矛盾、犹豫、处处提防、四

面楚歌的描写非常到位,把悲欢离合、忍辱负重的个人情感与至死不渝、坚强执著的信仰交织在了一起。

八、《一双绣花鞋》

虽然外界评论褒贬不一,但作为早期谍战剧代表作之一的《一双绣花鞋》被认为是《梅花档案》的姐妹篇。不过负面评论大多围绕着道具、对白等,关于剧情部分还是广受肯定的。

九、《借枪》

张嘉译主演的《借枪》红极一时,该剧将谍战和地下党生活的窘困结合在一起,掺杂着柴米油盐酱醋茶,很生活,很真实。而结尾处出乎意料的设计也让观众大呼过瘾。

十、《黎明之前》

由吴秀波和林永健主演。剧中,刘新杰的忧郁、深沉,谭忠恕的老谋深算,紧凑的剧情,严密的推理都让观众再次过了一把谍战瘾。

谍战剧还是时代剧?

沉冰2012-01-17 11:13:32

谍战剧火了。《风声》,密室推理的情节、复杂纠结的情感让人难以自拔;《潜伏》,掩盖在幽默之下的凄凉让人心生命运无常之叹;《誓言无声》,五十年代北京冬天的凛冽与苍茫,十年来每每想起总让人心头一暖。

如此之多的谍战剧珠玉在前,《悬崖》究竟凭什么征服观众?

人们热衷于谍战剧,或是寻求情感的共鸣,或是揣摩政治的玄机,或是缅怀逝去的时代。各取所需,皆大欢喜。所以,情感、政治、时代的元素在谍战剧中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谍战剧皆有情感张力。由于身份的隐蔽,由于乱世飘零身不由己,由于政治信仰的不同,剧中人物的情感一直被压抑、被阻隔、被怀疑,而越是压抑,张力越足;越是阻隔,相思越浓;越是怀疑,陷入越深。和《潜伏》类似,《悬崖》里也有端庄贤惠的原配,也有美丽大方的假妻子。原配总要牺牲以彰显其伟大,同时也为工作搭档假戏真做扫平伦理上的障碍。周乙和孙悦剑的感情始终是被压抑的,夫妻关系不能公开一日,感情就要压抑一日。这压抑却使这段感情纯洁如初、缠绵至死。周乙和顾秋妍的感情开始是被压抑,最终被生死阻隔,而这份感情却因天人两隔而荡气回肠。当然,《悬崖》里没有谍战剧中常常出现的爱上敌人的桥段,避免了落入俗套的嫌疑,却也少了些许戏剧性。女性角色的薄弱也非常遗憾。顾秋妍在剧中只起到了情感点缀的作用,从头至尾只是笨拙固执、立场模糊。不仅让观众对其角色反转的期待落空,也浪费了宋佳这名好演员。相比之下,《潜伏》里的翠平、《誓言无声》里的蓝美琴都更为鲜活和智慧。

虽然许多感性的观众将注意力放在情感上,但谍战剧的核心依然在于“谍战”。而谍战的实质在于政治斗争。微观上讲,是办公室内部的勾心斗角、你死我活,再加上潜伏一方隐瞒身份,于是办公室政治的智慧含量更上一层。可是作为“办公室政治指南”,该剧逊色于《潜伏》;宏观上讲,是一个国家、地区几股政治势力的角力。该剧的复杂在于伪满洲国的特殊性,所涉的政治势力包括日本、伪满政权、国民党、共产党。斗争的参与方每增加一个,斗争的复杂性即呈几何级数的增长。显然,该剧并没有完美地描述出这种复杂性。也就是说,格局还不够大。日本和国民党方面着墨很少,伪满政权的群像也付之阙如,只一个高彬立得起来,当然这也得益于程煜老辣的演技。如果说该剧的政治图景不够全面,但值得褒奖的是,它对政治信仰的挖掘较为客观和深刻。剧中给了不同政治立场的人物表达自己政治立场的机会。信仰什么、效忠什么、为什么而

牺牲、哪一种牺牲更值得更伟大,都在双方的论辩中渐渐清晰。

谍战剧又是时代剧。在远离硝烟的今天,观众通过谍战剧缅怀过去、触摸历史。《悬崖》便提供了了解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的绝好机会。相对于情感描摹和政治表达,《悬崖》最出色的还是对伪满洲国那段鲜为人知历史的再现和对东北地域风情的展现。在剧中可以看到一个充满 “殖民地”味道的伪满洲国。彼时随着统治的加强,日本文化已经渐渐占据主流。行事认真,一丝不苟,成为那个时代的行为范式。日本式的庄重感在警察厅升旗仪式、气派讲究的警察服等细节上随处可见。在剧中还可以看到一个优雅的东北、苍凉的东北、国际化的东北。哈尔滨是号称“东方小巴黎”的城市。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马迭尔宾馆等城市地标、雪地、冰河、森林等地域风貌,无一不散发着北国的包容与大气。剧中的服装精美时尚有格调,连列车员、侍者都有很讲究的衣着。音乐中的异国情调则泄露了这座移民城市的城市密码。细节考究,所以生动;史料丰富,所以可信。建筑、服装、道具、事件相互催化,凝成该剧独特的气场——一种无法脱离那个时代、那个地域的气场。你无法想象将这个故事放到另外一个时空讲述,若将战斗从林海雪原移至小桥流水,《悬崖》便不再是《悬崖》。

《悬崖》的主创耗费了极大的心血去还原一幅伪满洲国的世情风景画,却没有心力去顾及谍战剧的戏剧张力、叙事节奏和人物群像。这使得它作为谍战剧不可取代却并不出色,在被电影、美剧精良专业的制作养刁胃口的观众面前,如何用过硬的叙事能力(无论是编剧的文学语言功力还是导演的视听语言能力)让观众既满意又满足,才是国产谍战剧面临的最大挑战。

周思明:谍战剧成败分析与前路勘探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02月24日12:06 来源:文学报

一路辉煌奔向悬崖

——谍战剧成败分析与前路勘探

周思明

“高烧不退”的谍战剧风潮,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仿佛时光倒转,我们又复进入了白色恐怖的战争时期。看看赓续至今仍“兴犹未尽”不肯偃旗息鼓的谍战剧,雷同化制造、仿写化跟风、同质化竞争,显然成为这股喧嚣有年的谍战剧风潮的致命痼疾。恕我直言,就算有着“谍战之父”美称的麦家近期推出的《刀尖上行走》撑场,似乎也无力挽回此谍战类型剧的颓败与黯然———正如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目:谍

战剧的“老调子已经唱完”,它们业已黔驴技穷,实在再拿不出什么新花样来了。

悬疑本身固然是谍战剧赖以吸引眼球的元素,观众从此类影视中可以窥见人性本身的微妙、复杂。观谍战剧人们会联想到职场,会对当今生活发生玄思妙想。而对理想信念追求乃是谍战剧表现的一个思想优势,在一个欲望喧哗人心普遍浮躁的语境,人们如何安放自己的身体与灵魂,谍战剧也提供了难以替代的

别样启迪。这些启迪虽然略嫌世俗,但对生存困境中的每个人而言,反而成为“悠悠万事,惟此为大”。除此之外,收视率背后潜伏着的市场诉求、经济利润魅惑显然扮演了谍战剧扎堆最强劲的推手。利益驱动使得扎堆献演的谍战剧非但没有“鸣金收兵”之意,反而刺激了其他跟风者“拼死吃河豚”、“分一杯羹”的好强心和欲望冲动,以致铸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欲罢不能的有些影视人兴许还在做如是美梦:扎堆的谍战剧固然已经滑落到了山穷水尽直线下跌的底部,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谍战剧这盘菜做得再精致巧妙一些,将悬疑、爱情、枪战、算计、阴谋、肉身、酷刑等等元素统统集结在一起,或许仍

会有收视率,这就刺激了有些人的翻盘欲望。

“谍影重重”:“暗战”怎不走麦城

不幸的是,在谍战剧不减扎堆之势的背后,早已裸露出一条掩藏不住的“雷同”尾巴:如果一个频道里有女特务在发电报,其他频道一定会出现严肃的电报员在接收来自重庆或南京国统区的电报;一部谍战剧“潜伏”一对从事地下工作的假夫妻,另一部谍战片也将同样并肩着一双搞情报工作的弄假成真的伉俪;《潜伏》在剧中使用了收音机联络办法,《永不消逝的电波》等谍战剧马上在剧中如法炮制;此谍战剧中有一个意欲插入假夫妻中的娇媚的“第三者”,彼谍战剧中也不妨来它个换汤不换药,事情闹到最后,如花似玉的“小三”们都会被一位颇具人格魅力的男性地下党员送去延安(延安俨然成了全国向往光明进步的青年或躲避日伪汪蒋迫害人士的巨无霸“收容所”或“避风港) ,而”小三“们毫无悬念地都是以革命事业

为重,忍痛割爱,挥泪告别„„

对于谍战剧内涵的同质化、雷同化或曰潮流般仿写之弊端,观众并非阿斗,他们眼睛雪亮,早已看出了端倪,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矣”。有观众指出:以前一家人在家看电视,都选悬念剧、谍战剧,但现在一看谍战剧就打瞌睡。它们的讲述方式、剧情发展都太有迹可循,看前面总能猜到后面,有些人一看就不是好人,然我方就是发现不了。不管多么危险的任务,主人公肯定没事,所以根本不用担心,也毫无悬念。谍战剧的雷同化、同质化竞争,还表现在传播渠道的重复、扎堆、集中和相互挤兑。有位川籍观众气愤地说:现在是啷个搞的哟,所有台都是谍战剧,一部戏翻来覆去地播。《潜伏》播了多少次?《地下地上》也是几个卫视轮番轰炸,这边才放到10多集,那边已经20多集了,把人都看昏了!《冷箭》也

是,白天也在播,晚上也在播,简直是一窝蜂!2009年有人统计,半年中有50余部谍战剧在各频道播出,还有30余部谍战剧正在等待档期登陆荧屏。在播的谍战戏,无一不是智勇双全的酷男,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又总是“桃花缠身”。对此,有观众调侃:“潜伏者身边总要有假妻子、真情人,还会有一个敌方女特务为他牺牲。”今年出炉的《告密者》虽故事情节复杂,人物对峙紧张,但仍未摆脱“假夫妻”(龙飞与鸽子) 、“桃花缠身”(龙飞与5个美女特工情感纠葛) 的格式化结构怪圈。有“特工专业户”之称的演员柳云龙说,许多谍战剧跟风之作都存在粗制滥造的情况,现在的观众很聪明,会甄别好与坏,说不定导演没想到的,

观众想到了,不好的剧,观众会自动过滤。诚哉斯言!

当前谍战剧的“旅鼠”模式和雷同化制作,呈现出一种外在的市场胁迫与内在的表意焦虑的双重挤压之态势。某部谍战剧曾经跃上北京地区收视率排行榜首位,但伴随收视率上升的便有了观众的质疑声:该电视剧被指与《越狱》等美剧有颇多相似之处。对此有关主创者回应,确有在剧情方面借鉴美剧之处,但绝对不是抄袭。是耶,非耶,姑且搁置争议,人心自有明鉴。不管怎么说,一个不争的事实乃是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谍战剧扎堆形成了某种固定的公式和套路。可笑复可悲的是,对谍战剧的这些肤浅桥段,明明观众都已经“看破红尘”,主创却还在那里煞有介事,津津乐道。一部《潜伏》火了,成就了余则成和翠平演绎的假夫妻,其个性鲜明,幽默有趣,险中作乐,让观众大快朵颐,结果招致狗尾续貂,很多谍战剧如《旗袍》等纷纷步其后尘,取其皮毛,最后难免负磙做戏,剩馍乏味,看得人好不厌烦,状若鸡肋。

“旅鼠”悲剧:雷同复制乃诱因

美国编剧帕梅拉·道格拉斯说过,电视网的致思方式是“按照旅鼠的模式来运作的———一同奔向悬崖,大多数坠落下去”。帕梅拉·道格拉斯所揭示的正是影视圈常有的扎堆行为,这与当前我国影视圈谍战剧风行乃至过滥的情状极为贴切。谍战剧这种涌向同一题材,扑向同一热点,采用雷同桥段,搬用固定

公式的做法,其结果大都难以逃脱纷纷坠落悬崖、唯少数经典得以留下的宿命。

谍战剧风潮的雷同化、复制化表现,已成为掣肘影视艺术发展的显在瓶颈。尽管谍战剧客观上权衡,仍有一定的拓展空间。应该说,任何时候,只要不过滥,只要真正出于原创,谍战剧有其自身的优势和魅力,如剧情紧张、悬念丛生、令人怀旧,且投入不大、性价比高等等,但即便如此,透支必然枯竭,过度

难免不及,最后只能伤及观众胃口,片方也很有可能铩羽而归败走麦城。真实是谍战剧的生命,经验是谍战剧成功的关键。荣膺第83届奥斯卡小金人奖10部影片中,有4部取材自“真人真事”,比例最高。反映出“现实世界的人生”一直是好莱坞电影取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影视乃“反映人生的一面镜子”,可惜我们的谍战剧在“取材真人真事”这方面非常的不重视,也不感兴趣,制片人和编导们习惯于沉溺在他们天马行空杜撰出来的空洞虚假故事里,东拼西凑,草率成章,硬伤多多,屡陷“雷区”。这样的谍战剧当然很容易彼此雷同、相互撞车。因此,要创作出观众喜欢的谍战剧,必须放下急功近利心态,老老实

实开掘生活,悉心研究历史,认真推敲技术,努力提炼思想,精心刻画个性,谨慎规避俗套。

当然,独创力不会自己从天而降,经验是影视创作最直接的重要资源,当前谍战片扎堆影视的问题,不在技术,而在经验。诚然,由于谍战剧所赖以表现的内容基本都是远离当代的战争时期发生的人事,所以苛求作家、编剧、导演及所有演职人员“深入生活”、“取得第一手材料”,也许并不现实。但我们可以向写出《李自成》、《曾国藩》等长篇历史小说的作家们学习。谍战剧其实也是写历史。既然是写历史,写曾经战斗在谍报战线上的历史人物,叙述的又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件,那么还是以尊重历史本身为

好,大的方面,尤其是在本质基调上不能有悖历史。

真实性:“利剑”缺此难锋利

谍战剧《风语》,原本有一个不错的小说基础,然而改编成电视剧后,却引来网友一片板砖,质疑声音不断。比如:军统两次接陈家鹄,和日本人激战,结果都被中共地下党救出,很不真实;。陈家鹄自己不知自己所学价值,要那些外行反复解释,不靠谱;前十几集把陈家鹄写成不愿投身密码破译工作,杀人不眨眼的国民党特务头目杜先生和陆所长却一再放下身段,反复乞求,陈家鹄仍不理睬,很牵强。该剧硬伤之多,用网友的话说,“几乎到了体无完肤地步”的日本特务(亦是陈家鹄大舅子) 公然在重庆大摇大摆;日本特务机关在重庆的秘密机关,房内却公开悬挂太阳旗,这样的失真很低级。黑室开篇说不属于中统和军统,后面又说是军统特务,与历史实际相去甚远。另一部谍战剧《借枪》同样引发了争议。它也是一部有着不错小说基础的剧作。同名电视剧播出后,赞之者曰:看此类电视剧时,总有两个颇觉诧异的感受:剧中人物为何从来不必为衣食所忧?为什么敌我双方总有打之不竭的子弹?《借枪》至少对前面一个常识

性问题表示了足够重视,所以熊阔海这位谍战英雄,才会回落至食人间烟火的平民视角。与此同时,对《借枪》的质疑声也不少,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主创者硬把《借枪》这部好端端的谍战片拍成了喜剧。谍战剧

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元素应是紧张、刺激、悬疑等等。可《借枪》却颠覆得有些让观众难以接受。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本是常识。可惜,现在的影视剧主创们,对此满不在乎,随意颠覆,天马行空,胡编乱造,只要好玩,只要热闹,只要能够吸引眼球,管它三七二十一。本来,以上两部电视剧都有一个不错的小说基础,写出《潜伏》、《借枪》的作者龙一曾用十年的时间研究古代生活史,之后是近代城市史、中国革命史,研究城市中的地下工作者。这为他写作谍战小说提供了坚实的历史生活基础,也使得他的小说相对比较靠谱,这也包括麦家的《风声》、《风语》。我不敢保证两位小说家的谍战小说在多大程度上逼近了历史本真,但从其对历史资料的把握和做学问的认真态度上,还是可以有些自信的。只是,电视剧制作人在后来的“发挥”上,可能出现了“短板”,他们制作的谍战剧也变得面目可疑起来。诚如龙一所说,小说对于影视剧来讲只是一粒种子,需要许多人参与培养,才能将它培植成参天大树。然而,如果我们从另一方面理解,如果那许多人在参与培养过程中,不按照历史生活的真实面目,而只是为了剧作“好看”、“上座率”去处理,那就很有可能出现观众和网友所质疑的那种负极性效果。事实上,真正经得住观众和历史质疑的不是技术,还是经验。技术高低,也许只能影响观众和读者的观看或阅读兴趣,如果在许多关节点上诸如人物性格逻辑、事件发展逻辑、细节设计逻辑等方面违背了生活真实、历史真实和

心理真实,恐怕人们就会毫不留情地背转身去。

拔除“眼钉”:“猎鹰”可望再翱翔

独创性是影视剧的生命。古人云:“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雪莱说:“想象力是创造力,亦即综合的能力。它的对象是宇宙万物与存在本身所共有的形象。”阿富汗作家乌尔法特以“喝水”为例,深入浅出地道出独创的真谛:皇帝用金杯喝水,平民用陶罐来盛水,一无所有的流浪汉只能用手捧饮。宋代诗人戴复古的名诗:“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须教自我心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尽管是针对文学创作而言,但对当前我们的谍战剧创作也具有举一反三之用。艺术从来贵独创,鲜有克隆能久远。我认为,在众多谍战剧中,以龙一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独创性较显:先是《潜伏》,演绎得紧张诙谐、睿

智启迪,因而大获成功。然后是《借枪》,它谨慎绕开国内一般谍战剧的桥段,以“慢热”形式,演绎一个有信仰的熊阔海与日军宪兵队长加藤敬二的决死较量。《借枪》的前半部,一直在“蓄势”,表现熊阔海在生存困境中的坚持,所以紧张精彩程度上远不及《潜伏》,甚至有点令人失望,也许到了后半部,方显出谍战剧特有的内涵张力,但无论如何,《借枪》可能难以再现《潜伏》那样万众喝彩的场面。这一方

面归咎于剧情本身的“短板”,另一方面也“叨光”于谍战剧泛滥所带来的审美疲劳。

对谍战剧而言,悬疑永远是吸引观众的要素,观众由是可以窥见人性本身的微妙复杂。观谍战剧人们会联想到职场,会对当今生活发生玄思妙想。对理想信念追求乃是谍战剧表现的一个思想优势,在一个欲望喧哗人心普遍浮躁的语境里,人们如何安放自己的身体与灵魂,谍战剧也提供了难以替代的别样启迪。只是,看完麦家的《刀尖上行走》,感觉它的悬疑因素有所弱化,枪战元素却在增强,这让观众有了“买椟还珠”的遗憾之感。而且,该剧的各种吸引元素无非还是那些套路,只是少了《潜伏》中的假夫妻路数

而已。

对于谍战剧因各种缘故人为铸成的固定模式,其实真正的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早就有所警觉,并做出了说法不一、但直指违背艺术规律和艺术本质的反应。比如,清人李渔认为戏曲界因袭模仿造成的雷同化现象,是艺术创作中的“恶习”,是观众面前的“眼钉”。他大声疾呼要“扫清恶习,拔除眼钉,亦为人造福之一事耳”。前贤之见,当是有助于中国影视人拯救后《潜伏》时代谍战剧创作颓势的逆耳诤言。


相关内容

  • [经验]公文写作前材料的收集与积累
    材料的收集与积累,是写好公文的基础.准确充分的材料是公文中提出解决问题措施 的依据,是形成观点的基础.缺少充足的材料,公文的观点将失去支柱;缺少可靠的材料, 公文的约束力将大为降低.古人说:"兵马未到,粮草先行",材料就 ...
  • 20**年湖南湘西州"三支一扶"招募报名时间
    2015年湖南湘西州"三支一扶"招募报名时间 2015年湖南湘西州"三支一扶"招聘公告已出,详细信息如下: 1.网上报名 (一)网上报名时间和网站 网上报名时间为2015年6月18日9:00至6月23 ...
  • 电大实用写作作业答案提示[1]
    <实用写作>作业(1) 学前教育--蔡菁 一.填空 1.主旨. .结构和 是一切文章的构成要素. 2.公文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____性:(2)____性:(3)____性:(4)____性:(5)_____性. 3. 20 ...
  • 公文写作培训,公文处理的程序,文件归档,公文管理
    公文的种类与格式(提纲) 张为人 一.公文的种类 党的机关公文的常用种类: (一)决议:用于经会议讨论通过的重要决策事项. (二)决定: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安排. (三)指示:用于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提出开展工作的原则和要求. (四)意 ...
  •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办公室机要秘书工作
    [摘要]高校办公室是高等学校办理党政综合事务的运转枢纽,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运转效率和效果直接影响高校发展建设的全局,高校机要工作又是集党性.政治性.保密性.规范性为一体的一项政治工作,因此,如何做好高校办公室机要秘 ...
  • 小学语文教学论复习提纲(1)
    1.课程定义为: 课程是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教学的涵义: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 2.3.我国学校课程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孔子首创私人办学,开设了"礼. ...
  • [实用应用文写作]习题答案
    练习题答案 第一章 应用文写作概述 1.什么是应用文?应用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答:应用文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人民群众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办理公务和个人事务时经常使用的具有惯用格式的文书.应用文的写作特点有实用性.时效性.真实 ...
  • 厚积而薄发,下笔如有神
    摘 要: 2013年的高考推荐作文中,有的学生运用材料存在不足,有的学生运用得非常精到,这是材料积累程度不一样造成的.部分学生在写作时感叹无话可写,其实是材料积累不够.学生写作尤其是考场写作无疑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积累至少有两个来源,一是 ...
  • 浅谈中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浅谈中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测试中,写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占有40% 的分值.同时,写作也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学生情感梳理的 重要过程.学生常常为怎样写好一篇作文而冥思苦想,究其原因, 在于平时不注重积累,脑海中没有充足 ...
  • 在生活中学作文
    在生活中学作文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作文是生活的反应,更是独特生命的旗帜,作文教学应该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作文.生活中到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