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重点知识梳理 - 范文中心

西方经济学重点知识梳理

11/10

微观部分

供给: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

需求:需求量是在一定的时期,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需求弹性(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化的百分比。需求量变化率对商品自身价格变化率反应程度的一种度量,等于需求变化率除以价格变化率。用Ed表示。

供给弹性(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价格的相对变化与所引起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化之间的比率。指商品供给量对于商品的价格变动及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替代效用是递减的。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为取得一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他取得该商品而支付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产生差额的原因在于:除最后一单位外,该商品用货币表示的边际效用(以美元表示)都大于其价格。在一定条件下(利用需求曲线图),消费者剩余的货币价值可以用需求曲线以下、价格线以上的面积来衡量。消费者剩余=买者的评价一买者的实际支付。

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是一条表示线上所有各点两种物品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相同的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或者说它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

边际替代率:消费者在保持相同的满足程度或维持效用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它衡量的是,从无差异曲线上的一点

转移到另一点时,为保持满足程度不变,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比例。

预算线:在既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用给定的收入可能购买的各种商品组合点的轨迹。有时称预算约束。其表示消费者所能购买的商品X和商品Y的数量的全部组合。它的斜率等于商品X的价格除以商品Y的价格再乘以一1。

消费者均衡: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当消费者选择商品组合获取了最大的效用满足,并将保持这种状态不变时,称消费者处于均衡状态,简称为消费者均衡。

替代效应:一种商品的名义价格发生变化后,将同时对商品的需求量发生两种影响。其中一种是其中一种是收入效应。另一种是当实际收入不变,仅由价格变动引起对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称为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一种商品的名义价格发生变化后,将同时对商品的需求量发生两种影响。其中一种是替代效应。另一种是当商品价格不变,仅由实际收入变动引起对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收入效应。

低档物品:是指需求量与收入呈反方向变化的商品。对于低档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而且,在大多数场合,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所以,总效用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相应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正常品: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方向相同成反方向变动,即òX/òPx

吉芬商品:一种商品,在价格上升时需求量本应下降,却反而增加。所谓吉芬商品就是在其他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当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增加,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减少。

劣等商品:是指收入效应为负的商品。即当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上升时,它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反而下降;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会产生两种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指价格下降时,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增加,会增加对正常品的消费,反而会对劣等品的需求下降。而替代效应使消费者对劣等品的需求上升。

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里昂惕夫生产函数):是指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生产函数。假定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则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的通常形式为:

Q = Min(L/U,K/V)

其中,Q表示一种产品的产量,L和K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U和V分别表示为固定的劳动和资本的生产技术系数,它们分别表示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固定的劳动投入量和资本投入量。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生产函数):用来预测国家和地区的工业系统或大企业的生产和分析发展生产的途径的一种经济数学模型,简称生产函数。它的基本的形式为:Q = A(t)Lα×Kβ×μ(α,β是次方,0

总产量TP:是指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部产量。TP=(L,K)

平均产量AP:总产量或总产出除以一种投入品的数量所得的值。由此,劳动的平均产量定义为总产量除以劳动的投入量。

边际产量MP:是指,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个单位一种生产要素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加量。又称为边际产品或边际产出。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这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等产量曲线: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种商品在一定产量下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在这条曲线上的各点代表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比例,其中的每一种组合比例所能生产的产量都是相等的。等产量曲线表示能够产生某一产品在某产量水平下的所有可能的(有效率的)投入品组合。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两种生产要素相互替代的过程中,普遍地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这一现象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等成本线(企业预算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等成本线表明了厂商进行生产的限制,即它所购买生产要素所花的钱不能大于或小于所拥有的货币成本。大于货币成本无法实现的,小于货币成本则无法实现产量最大化。

最优生产要素组合:在生产技术和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者在成本既定时实现产量最大或在产量既定时实现成本最小目标时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组合。所谓要素的最优组合是指以最小的成本生产最大产量的要素组合。

可变成本VC:随产出水平变化而变化的成本,如原料、劳动、燃料成本。可变成本等于总成本减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又称变动成本,是指在总成本中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动的成本项目,主要是原材料,燃料,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价值,当一定期间的产量增大时,原材料,燃料,动力的消耗会按比例相应增多,所发生的成本也会按比例增大,故称为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FC(固定费用):相对于变动成本,是指成本总额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增减变动影响而能保持不变的成本。固定成本的特征在于它在一定时间范围和业务量范围内其总额维持不变,但是,相对于单位业务量而言,单位业务量所分摊(负担) 的固定成

本与业务量的增减成反向变动。

平均成本AC:是指一定范围和一定时期内成本耗费的平均水平。是指平均每单位产品所分摊的成本。假设总成本为TC,总产量为Q,则平均成本AC=TC/Q。在短期内它等于每单位产品的平均固定成本加上平均可变成本。假如用AC、AFC、AVC分别表示平均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则:AC=AFC+AVC。

短期成本曲线:短期成本都与产量有关,从而可以得到这些成本与产量关系的曲线,即成本曲线。

边际成本MC:增加一单位的产量随即而产生的成本增加即称为边际成本。由定义得知边际成本等于总成本的变化量除以对应的产量上的变化量:总成本的变化量/ 产量变化量。即边际成本=总成本的变化量/产量变化量。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可以理解为把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隐性成本(隐成本):是一种隐藏于企业总成本之中、游离于财务审计监督之外的成本。是由于企业或员工的行为而有意或者无意造成的具有一定隐蔽性的将来成本和转移成本,是成本的将来时态和转嫁的成本形态的总和。相对于显性成本而言,指厂商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显性成本(显成本):是指计入账内的、看得见的实际支出,例如支付的生产费用、工资费用、市场营销费用等,因而它是有形的成本。从某种角度讲,显性成本反映的是实际应用成本,可以在产品价值中得到反映并具有可直接计算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企业从事一项经济活动时所需要花费的货币支出,包括雇员工资、购买原材料、燃料、及添置或租用设备的费用,利息,保险费,广告费以及税金等。

长期成本:在长期内,厂商可以根据产量的要求调整全部的生产要素投入量,甚至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因此,厂商所有的成本都是可变的。厂商的长期成本可以分为:LTC(长期总成

本)、LAC(长期平均成本)、 LMC(长期边际成本)。当市场价格低于长期平均成本时,厂商应退出市场。

长期总成本LTC:是长期中生产某一产量所花费的最低短期总成本。对应于某一产量,厂商在该产量所对应的所有短期成本中选择最低成本时的生产要素组合。也就是说,长期总成本曲线是由每一产量所对应的最低短期成本所构成的,即长期总成本是所有短期成本线的下包路曲线。它从原点出发,随着产量增加,生产要素逐渐得到充分使用,增长速度逐渐降低;当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它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增长逐渐加快。

长期平均成本LAC:是长期内厂商平均每单位产量花费的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的计算公式 LAC=LTC/Q

长期边际成本LMC:是指工厂规模变动条件下,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长期总成本。是在长期中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成本的增加量。LMC曲线是一条不断与SMC曲线相交的曲线,相交点所代表的产量即是LAC曲线与SAC曲线相切点对应的产量。长期边际成本公式表示为LMC=△LTC/△Q 或:LMC=dLTC/dQ

规模不经济:其是来自于规模经济的一个概念。当生产扩张到一定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会导致经济效益下降,这叫规模不经济。

规模经济(规模利益):指在一定科技水平下生产能力的扩大,使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一般界定为初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总收益TR:指厂商销售一定数量的产品或劳务所获得的全部收入,它等于产品的销售价格与销售数量的乘积,记为TR=P*Q。

平均收益AR:是指厂商销售单位产品所获得的收入。即总收益与销售量之比。AR=TR/Q。在价格不变条件下,一定产量的价格等于平均收益,又等于边际收益。其关系是 AR=MR=TR/Q,TR=AR·Q=MR·Q=P·Q (P为价格)

边际收益MR:是指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增加的收益,即最后一单位产品的售出所取得的收益。它可以是正值或负值。公式:MR=△TR/△Q。

边际产品价值(VMP):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厂商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品的价值。它为一种投入品的边际产品(也就是额外一单位投入品所导致的额外产出)乘以产品的价格,即 VMP=P×MP,表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增加使用一个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

边际产品价值VMP与产品的边际收益MR的区别:MR是对产量而言,VMP则是对要素而言,是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VMP曲线的位置高低取决于MP(L)和P。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或要素的边际产品函数上升,VMP曲线将向右上方移动,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垄断竞争市场:是这样一种市场组织,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

如果考虑到提高生产者的收入,那么对农产品和高档次电视机、录像机一类高级消费品应采取降价的方法?为什么:

对农产品,应采取提价的方法;对电视机、录像机这类高档消费品则应采取降价方法。根据需求的价格弹性与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可知,对需求富于弹性的商品来说,其销售总收入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即它随价格的提高而减少随价格的降低而增加;而对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来说,其销售总收入与价格呈正方向变动,即它随价格的提高而增加,随价格降低而减少。所以,为了提高生产者的收入,对农产品这种需求缺乏弹性的必需品应该采取提价方法,而对于高档电视机、录像机这类需求富于弹性的高级奢侈品应该采用降价方法。

如果政府(a)对某种商品的所有生产者给予单位现金补贴会对该商品的供给曲线产生什么影响? (b)遇上相反,对该商品的所有生产者征收单位销售税,将会对该商品的供给曲线产生什么影响?(c)对一种商品的所有生产者来说,实行最低限价或最高限价与给予单位补贴或征收单位销售税有何不同:

(a)如果政府对某种商品的所有生产者给予单位现金补贴,每一位生产者的供给曲线将向右下方移动,移动的垂直距离等于单位现金补贴。这种情况与生产成本有所减少或者生产技术得到改善时发生在生产者供给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上的效果是一样的。(b) 如果政府对对该商品的所有生产者征收单位销售税,产生的结果与(a)的情况刚好相反,即每一生产者的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移动的垂直距离等于单位销售税。(c)最低限价和最高限价的实行表明了对市场机制运行的干涉,其结果可能使商品的均衡点不能达到。另一方面,当政府对该商品的生产者给予单位现金补贴或征收单位销售税时,均衡点虽然会改变,但仍然由商品的市场供给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的交点所决定。这时就说政府在通过市场起作用,而不是干涉市场的运行。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政府通过市场机制起作用比直接干涉市场的运行更为有效。在现实世界中,前者有替代后者的趋势。

钻石用处极小而价格昂贵,生比必不可少的水却非常便宜,请用边际效用的概念解释:

钻石于人的用处确实远不如水,所以人们从水的消费中所得的总效用远大于人们从钻石的使用中所得的总效用。但是,商品的需求价格不是有总效用而是由商品的边际效用的大小来决定的,即由P=Mu/λ决定。

虽然人们从水的消费中所得的总效用很大,但由于世界上水的数量很大,因此水的边际效用很小,人们只愿付很低的价格。相反,钻石的用途远不及水大,但世界上的钻石数量很少,因此其边际效用很高,价格非常高。

我国许多大城市,由于水源不足,自来水供应紧张,请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设计一种方案供政府来缓解或消除这个问题。请回答这种措施(1)对消费者剩余有何影响?(2)对生产资源的配置有何有利或不利的效应?(3)对于城市居民的收入分配有何影响?能否有什么补救的办法:

可用提高自来水的使用价格来缓解或消除这个问题。自来水的价格提高。一方面,用户会减少(节约)用水;另一方面,可扩大自来水的生产或供给。这样,自来水供应紧张的局面也许可得到缓解或消除。(1)采取这一措施,会使用户消费者剩余减少。(2)对生产资源配置的有利效应是节约了用水,可使之用于人们更需要的用途上,使水资源得到更合理更有效的使用,但这

样做,也许会造成其他资源的浪费。比方说,工厂里本来用水来冷却物体,现在要改用电来冷却,增加了对电和有关装置的需求。如果自来提高过度,必然会带来更多其他资源的消耗。这是不利的一面。(3)如果城市居民收入不变,自来水的价格提高无疑是降低了居民的实际收入。补救的方法也许是给居民增加货币工资或者给予价格补贴。

免费发给消费者一定量实物(如食物)与发给消费者按市场价格计算这些实物折算的现金,哪种方式给消费者带来更高效用?为什么?永无差异曲线说明:

用发现金的方法给消费者会带来更高的效用,因为发了现金,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自己需要的商品,而发实物则可能此实物不是消费者所需要或者最需要的,这时消费者就难以达到最大满足了。MN曲线代表食物(y)和衣服(x)的价格一定时,发了一笔现金所形成的预算线,如发实物(食物),该消费者可得 Y1的食食物,所获效用为U1,如发现金让消费者根据偏好自由选购,消费者会买x2的衣服和y2的食物,所获效用为U2,U2>U1

为什么劣质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可能为负、零或正的:

劣质商品下降的时候,替代效应倾向于增加这种商品的需求量,而收入效应则倾向于减少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两种相反的力量同时发生作用。若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则随价格下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时,需求价格弹性是负的。若替代效应等于收入效应,价格下降,商品的需求量不发生变化,这时需求价格弹性为零。若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随价格下降,商品需求量也减少,这时需求价格弹性为正的。这样的劣质商品就是吉芬商品。

在生产的三个阶段中,(1)为什么厂商的理性决策应在第Ⅱ阶段?(2)厂商将采用什么样的要素组合?(3)如果Pl=0,或Pk=0,或Pl=Pk,厂商应在何处经营:

(1)厂商不会在劳动的第Ⅰ阶段经营,因为在这个阶段,平均产量出境递增状态,边际产量总是大于平均产量,这意味着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引起的总产量的增加总会使得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有所提高;产量也不会在劳动的第Ⅲ阶段经营,因为在这一阶段可变要素的增加反而使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为负。同样厂商也不会在资本的第Ⅰ、Ⅲ阶段经营,所以厂商的理性决策应在第Ⅱ阶段,这时劳动及资本的边际产量都是正的(尽管是递减的),只有在此阶段才存

在着使利润达到极大值的要素的最优组合。(2)厂商在生产的第Ⅱ阶段由MPPl/Pl=MPPk/Pk决定的使既定产量下成本最小或既定成本下产量最大的点上进行生产。(3) 如果Pk=0,厂商将在使劳动有最大平均效率的点上进行生产,即将在劳动第Ⅱ阶段开始进行生产(此时APPl为最大且MPPk=0);如果Pl=0,厂商将在资本第Ⅱ阶段开始处进行生产(此时APPk为最大且MPPl=0);如果Pk=Pl,厂商将在第Ⅱ阶段内MPPl和MPPk曲线的交点上进行生产(由生产者均衡条件MPPl/MPPk=Pl/Pk,当Pl=Pk时,MPPl=MPPk)。

规模报酬的递减、不变和递减这三种情况与可变比例生产函数的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的三种情况的区别何在?“规模报酬递增的厂商不可能也会面临要素报酬递减的现象”这个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规模报酬的递增、不变和递减与可变比例生产函数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的区别如下:规模报酬问题论及的是,一厂商的规模产生变化(这假定为该厂的厂商、设备等固定要素和劳动、原材料等可变要素发生了同比例变化)相应的产量是不变的、递增还是递减,或者是说厂商根据他的经营规模大小(产销量大小)设计不同的工厂规模;而可变比例生产函数所讨论的则是在该厂的规模已经固定下来,即厂房、设备等固定要素既定不变,可变要素的变化引起的产量(报酬)递增、递减及不变等三种情况。

“规模报酬递增的厂商不可能也会面临要素报酬递减的现象”这个命题是错误的。规模报酬和可变要素报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规模报酬问题讨论的是一座工厂本身规模发生变化时产量的变化,而可变要素报酬问题论及的是厂房规模已经固定下来,增加可变要素时相应的产量变化。事实上,当厂商经营规模较大,在给定技术情况下投入要素的效率提高,及规模报酬递增的同时,随着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到足以使固定要素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后,持续增加可变要素,总产量的增加同时将会出现递减现象。所以规模报酬递增的厂商可能同时也会面临报酬递减现象。

某企业打算投资扩大生产,其可供选择的筹资方法有两种,一是利用利率为10%的银行贷款,二是利用企业利润。该企业的经理认为应该选择后者,理由是不用付利息因而比较便宜。他的话正确吗:

他的话没有道理。在经济决策时,必须重视隐性成本的计算。所谓隐性成本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企业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价值,这个价值必须按照它可能的最好的用途来计算。本例中,如果企业利润不投入自己的企业而贷给其他人经营,他也可能得到年利率10%的利息收入的话,这两种筹资方法对该企业来说是不分轩轾的。

“虽然很高的固定成本会是厂商亏损的原因,但永远不会是厂商关门的原因”这个说法正确吗:

同意。在短期,不管固定成本有多高,只要销售收益能补偿可变成本,厂商总可以营业。在长期,一切成本都是可变的,就不存在固定成本高不高的问题了,因此无论在长期还是在短期,固定成本不能使厂商关门的原因。

“在长期均衡点,完全竞争市场中每个厂商的利润都为零。因而,当价格下降时,所有这些厂商就无法继续经营。”这句话对吗:

这句话前半部分是对的,后半部分是错的。在长期,完全竞争市场中,每个厂商的利润(指超额利润)为零,也即每个厂商只能获得正常利润,得不到超额利润。当产品的价格下降时(由需求缩小引起),会引起部门厂商退出该行业,由于部分厂商的退出,使该行业的供给量减少,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从而使价格会上升到原来的水平,恢复到原来的价格水平时,留存下来的厂商又达到新的均衡,因而不能说当价格下降时,所有这些厂商都无法继续经营。

既然厂商知道在长期内它们的经营利润都将为零,它们为什么还会进入这个行业:

实现长期均衡需要很长时间,而在短期内可能有相当的利润和亏损,先进入某一有力的行业的厂商比后进入的厂商可为投资者赚得更多的利润;同样,先退出某一有利可图的行业的厂商可为投资者节省更多的资金,因此,即使最终利润为零即实现长期均衡,并不会阻止厂商进入一个行业。

当行业处于长期均衡状态时,同一行业的所有厂商必须具有相同的成本曲线,且各个厂商只能获得正常利润。这句话是否正确:

这句话是正确的。行业长期均衡是经过长期竞争形成的。当行业处于长期均衡状态时,留存下来的厂商都具有相同的最好的经济效率,即最低的成本,厂商正好盈亏平衡,只能获得正常利润。若不是这样的话,该行业就没有处于长期均衡状态。但也有些厂商拥有富饶的土地、先进的管理方法等优越资源,这些厂商的成本曲线会比其他厂商的成本曲线低,能获得超过正常利润的超额利润。但是这部分超额利润并不能由使用优越资源的厂商得到,而是被拥有优越资源的所有者通过租金等方式获得,这就导致了所有厂商具有相同的成本曲线。可见当行业处于长期均衡状态时,完全竞争厂商只能获得正常利润。

“假定一完全竞争市场行业处于长期均衡时,市场对该行业产品需求有完全的弹性,而在短期中,资本是固定的,劳动是可变投入,。这时如果资本价格(利率)提高,则所有厂商会发生亏损,相反如果劳动价格提高,则所有厂商会获得纯利润。”是评论这一说法:

这一说法是对的。因为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由最低平均可变成本以上的边际成本曲线构成,而边际成本和固定成本无关,因而短期中固定成本上升,不会改变短期成本曲线,因而固定成本上升时,短期中产量和价格都不受影响。但在长期均衡时,所有厂商纯利润为零,这时如果提高利率,资本价格上升,则厂商必亏损,亏损额为所提高的利息。

相反,如果提高工资率,这时会是短期边际成本提高,但由于富有完全弹性(即价格提高时,需求量会随之增加而不会减少),于是产品价格会随产品编辑陈本提高而提高。这样,工资率提高百分之几,总收益就会提高百分之几,而产品总成本中的固定成本并没有随产量提高而增加,这无异于平均成本下降,于是厂商会有纯利润,其数额等于一定百分比的固定成本,这一定的百分比即上述总收益提高的百分比。

论述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的实现过程和特点:

(1)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各厂商根据市场的均衡价格调整厂商设备规模,与此同时,不断有新的厂商进入和亏损的厂商退出该行业,当该产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在某一价格水平上达到均衡,如果这一价格水平等于厂商最低的长期平均成本,则该产品的价格,产量和留存下来的厂商人数不再发生变化,因为每个厂商既没有超额利润(从而

不再扩大产量,新厂商也不再进入该行业),也不亏损(从而不在缩小生产,原有厂商也不再退出该行业),于是该行业处于长期均衡状态。(2)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的特点①在行业达到长期均衡时生存下来的厂商都具有最高的经济效率,最低的成本。②在行业达到长期均衡时生存下来的厂商只能获得正常利润。如果有超额利润,新的厂商就会被吸引进来,造成整个市场的供给量扩大,使市场价格下降到各个厂商只能获得正常利润为止。 ③在行业达到长期均衡时,每个厂商提供的产量,不仅必然时期短期成本(SAC)曲线之最低点的产量,而且必是其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之最低点的产量。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该行业中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的水平相加,能否说该行业长期供给曲线也是该行业中厂商的供给曲线的水平相加:

不能。在长期中,厂商数目是可以变动的,当市场需求持续性扩大时,不仅该行业中原有厂商生产规模可以扩大,而且厂商会增加。完全竞争行业达到长期均衡状态时,与厂商均衡供给量(从而行业供给量)相对应的成本不是边际成本,而是厂商的长期平均曲线之最低点的平均成本,因而行业长期供给曲线是由市场需求扩大 (或缩减)引起的行业供给平衡时各厂商LAC曲线之最低点的轨迹,因而不能再是厂商供给曲线的水平相加。根据行业需求和生产变动时产品成本变动的不同情况,行业长期供给曲线的形状可能为水平直线,向右上倾斜和向右下倾斜三种不同情况。

如果一完全竞争行业的规模报酬不变,能否认为该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就有着完全的弹性:

不能。因为假定该行业使用的要素的供给曲线向上倾斜(即要素供给增加时,要素价格会上升),则该行业产品需求增加从而对要素需求增加时,产品成本会上升,行业供给曲线会向上倾斜,尽管这时行业的规模报酬不变。

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是平行于数量轴的水平线,市场需求曲线自左向右下方倾斜;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也自左向右下方倾斜,但为什么不可能对垄断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给出明确定义:

由于各垄断竞争厂商的产品不是同质的,因此,无法把各垄断厂商归入同一市场,因此不

能给垄断竞争市场需求曲线给出明确定义,这种情况和完全竞争厂商不同,

垄断竞争厂商的实际需求曲线与主观需求曲线在10美元处相交。这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能否在12美元的水平上达到均衡:

不能。垄断竞争厂商均衡时,不管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其价格一定等于实际需求曲线与主观需求曲线相交的交点所对应的价格。因为只有这一价格,才是厂商愿意接受的价格(主观需求曲线上的价格),又是市场竞争允许有的价格(实际需求曲线上的价格)。因此,如果这两条需求曲线交点所对应的价格为10美元,就不可能再在12美元水平上达到均衡。

拐折需求曲线的寡头垄断模型是否意味着假定没有一个厂商在行业中占支配地位:

是的。拐折需求曲线的提出,就是假定某厂商以外的其他厂商不跟着它提高价格,这跟着它降低价格,因此该厂商并不占支配地位。

劳动供给曲线为什么向后弯曲:

劳动供给曲线表明的是劳动供给量与劳动价格之间的关系,而劳动供给可看成是闲暇需求的反面。劳动供给增加就是闲暇需求减少,并且劳动价格(工资)就是闲暇的机会成本或价格。从替代效应看,工资上升总会导致闲暇需求量减少,即劳动供给增加。但从收入效应看,工资上升时,对闲暇需求也会增加。当工资较低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故闲暇的需求量会随工资的上升而下降,即劳动供给量会增加,但工资较高时,则工资上涨引起增个劳动收入增量就很大,收入效应可能大雨替代效应,因而劳动供给会减少,引起劳动供给曲线后弯。

土地的供给曲线为什么垂直:

土地供给曲线垂直,即土地使用价格(租金)变化不影响土地供给量,并不是因为自然赋予的土地数量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因为假定土地只有一种生产性用途,而没有自由用途。事实上,任何一种资源,如果只能用于某种用途,而无其他用途,即在该用途上机会成本为零,则即使该资源价格下降,其也不会转移到其他方面,及供应量不会减少,从而供给曲线垂直。如果土

地对其所有者确有某些消费性用途(如打猎、做网球场或私人花园等),则土地供给曲线就可能不垂直,而会略微向右上倾斜。

什么叫市场失灵?哪些情况回导致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不少场合下会导致资源不适当配置,即导致无效率的一种情况。换句话说,市场失灵是自由的市场均衡背离帕累托最优的一种情况。微观经济学说明,在一系列理想化的假定条件下,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可导致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但理想化的假定条件并不符合现实情况。在以下这些情况下,市场会失灵——不完全竞争,公共物品,外部影响,信息不完全等。

什么叫外部影响:

外部影响又可称为外在性,外差效应,溢出效应或邻近效应,指的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或决策对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人强加了成本或赋予利益的情况。如果某人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了危险,但他自己不要承担这种危害的成本,就称存在消极的外部影响或外部不经济,如一个工厂污染了周围居民的空气或水质;相反,如果某人的一项经济活动会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好处,而自己却未得到补偿,就成存在积极的外部影响或外部经济,如一个人养了一群蜜蜂,是周围的果园获得丰收,增加了产量。

外部影响怎样会使资源配置失当:

微观经济学讲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会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尤其是假定经济活动不存在“外部影响”,即单个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行为产生的私人利益和私人成本就是社会利益和社会成本。但在现实生活中,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往往是不一致的。一项经济活动存在外部经济时,人们总该项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会小于社会利益,而存在外部不经济时,人们从事该项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又会小于社会成本,在这两种情况下,自由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都会偏离帕累托最优。令Vp、Vs和Cp、Cs分别代表某人从事某项经济活动所获得的私人利益、社会利益、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假定存在外部经济,即有 Vs>Vp,但又有Vp(Cp-Vp),这一新不等式说明社会上由此得到的好处(Vs-Vp)大于私人从事这项活动所

受到的损失(Cp-Vp)。可见,这个人如果从事这项活动的话,从社会上其他人所得到的好处中拿出一部分来补偿进行这项活动的私人所收到的损失以后还会有多余,即可使其他人状况变好而没有任何人状况比那坏。这说明,存在外部经济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低于社会所要求的水平。

什么叫科斯定理?一些西方学者为什么会认为规定产权办法可解决为为不影响问题:

一般认为科斯定理是只要交易成本为零,产权分配不影响经济运行的效率。认为在某些条件下,经济的外部性或说非效率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谈判而得到纠正。

西方一些学者根据科斯定理认为,外部影响之所以导致资源配置失当是由于产权不明确。如果产权明确,且得到充分保障,有些外部影响就不会发生。在解决外部影响问题上不一定要政府干涉,只要产权明确,市场会自动解决外部性问题,而在此以前,以英国庇古为主要代表的传统经济学认为,解决外在性问题,需要政府干预。出现外部不经济时,要用征税方法,其数额应等于外部不经济给其他社会成员造成的损失,使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出现外部经济时,可用政府津贴办法,使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等,这样,都可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因此,科斯定理问世,被认为是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

在短期生产中,正常的企业都会在市场价格P≦SMC时停止生产:

在长期生产中,长期成本曲线和长期边际成本曲线没有任何意义:

在分析供求过程中,“谷贱伤农”这个道理是谬论:

无论完全竞争还是不完全竞争,企业短期均衡时生产都安排在合理阶段:


相关内容

  •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主备:陈香莲 审核:赵敏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知识梳理] 1 1.假如你生活在20世纪初,如果你想从张家口出发到北京旅游,最方便和实惠的出行方式,你 ...
  • 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
    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 ▲考点1.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知识梳理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民主政治形成条件) 1.地理条件:古希腊文明发展以海洋为依托.(地理位置) 2.城邦制度:(政治基础) ①公元前8-前6世纪 ②特征: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③ ...
  • 峡山课程整合方案
    高中历史课程整合方案 只有真正理解了学科.理解了学科的育人价值,才能利用学科不自觉地体现育人立意.本次课程整合我们历史组首先集体研究了课程的意义和历史学科的学科素养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打破教材的体系,打破年级的限制,站在学生成长的基础上对课程 ...
  • 黑格尔美学思想梳理4
    黑格尔美学思想梳理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一: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二:黑格尔美学的基本思想 三: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意义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一: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与辩证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 ...
  •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温馨寄语: 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加深理解. 学习目标 1.了解元谋人.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及其遗址发现地点. 2.通过分析北京人的体质特征,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 ...
  • 历史第四次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讲义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一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单元特征] 鸦片战争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近一百一十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是列强通过一次次 ...
  • 论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困境与重构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论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困境与重构 冯 勤 [摘要]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经济全球化已逐渐转向文化全球化,这使中国传统文化再次尴尬地陷入日益突出的困境中,中国传统文化究竟应该何去何从呢?这一 ...
  • 浙江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年届高考摸底测试语文试题
    浙江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5届高考摸底测试 语文试题 [.试卷综析] 2015届浙江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考摸底测试语文试题. 作为高考摸底测试试题,该卷有以下特色. 第一,题型稳定.词语.病句题等常规题型依然存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常规 ...
  • 关于当前党建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
    关于当前党建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党建理论研究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这个中心而展开,并加大了对党建理论中的一些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的研究.党建理论研究改变了过去简单地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从概念到概 ...
  • 可见与不可见--社会性别视角下的中国媒介与女性
    可见与不可见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中国媒介-9女性 ■ 刘利群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当代中国媒介与女性关系进行深入观察,透过一些可见的议题和现象,以 及不可见的社会深层机制与缘由,对当代纷繁复杂的中国媒介与女性景观进行学术层面的系统梳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