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与中国精神(上) - 范文中心

儒家文化与中国精神(上)

07/02

儒家文化与中国精神(上)

楼宇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北京大学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室主任

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

一、儒家概说

儒家与中国文化今天讲的题目是:儒家思想跟中国传统文化。刚才小张也说了,儒家思想或者叫儒家文化在中国整个传统文化中间可以说是处于一个主体的地位,当然对于这个说法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

比如说比较早的就是鲁迅先生就提到了中国的文化其实是阳儒阴(道),表面上说是儒家,实际上里面是道家,我刚才说错了,道家。 80年代以来也有一些学者提倡新道家,也是主张道家是中国文化的主干也有这个说法,其实这个看你从哪一个视角来观察这个问题,其实儒道两家在中国这个文化中间它们都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相互影响的。

我们如果从它对于我们整个的一种国家治国的理念、政治制度的构建以及人身修养的安身立命的最核心的价值观等等这方面来谈,我想我们说儒家是一个中国文化的主干,我想还是没有什么错的,道家无非在这些方面起到了一个辅助的作用。虽然它也是不可忽视的,非常重要的,所以整个来讲,儒家是影响了我们文化里面我们治国的理念、制度的构建、以及人生的价值,这些最基本的一些东西,这个我想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我想今天我们稍微比较系统地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我们说它是这样一个中国文化的主干。

(一)什么是儒

讲到儒家思想,首先有一个问题了,就是说什么是儒?什么是儒家?这个问题,因为儒家我们其实上指一个学派了,儒这个称呼其实是很早就有了,儒家我们现在讲是从孔子创立,儒的称呼在孔子之前就有了,过去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我这儿大家手上好像有我讲的提纲了,这个地方第一句话有专门知识与技艺者的称呼,就叫做儒,周代那个时候,就对于专门有知识和技艺的人称呼就称他为儒,我们现在很多工具书里面辞海、辞源里面也还是用了这样一个说法,首先是最简单的、最普通的解释。具有一种什么样的专门知识、一种什么样的

技艺呢?过去讲儒就是一种像我们现在的一个举行仪式里面的司仪的角色,司仪他来主持一个仪式,他来唱礼,这样的一种角色就称之为儒。

后来儒者也成了一种专门的职业,所以有这样一个说法:“以六艺教民者”儒者也就是一种师,教师,所谓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具体的技能,礼、乐这个问题,我下面很多地方会讲到,射跟御,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射箭,御就是驾驭车,书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大部分比较共同的都讲的就是书,书写、或者是书法。数量就是计数了,数数了,算数,儒者他是来教六艺。到了孔子这个时代,实际上儒这个称呼一个已经是泛到了它已经成为当时的凡是具有知识的,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知识分子,那个时候称之为士,士兵的士,士这个阶层都可以称之为是儒。

(二)儒家学派的形成

孔子,他提出来关于怎么样继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样一个学术来治理国家,教育民众,建立了这样一个我这儿讲到的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其次还讲到还有周公,因为周公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间传统文化的确立的过程中间,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确立过程中间,就是周初的他也是周文王的儿子,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叫旦,元旦的一旦,周公旦,他是辅佐武王,后来武王死了以后,辅佐武王的儿子叫做成王,辅助他们来建立西周王朝的这么一个很重要的人物,那么周公呢,轴归旦他当时在总结夏商两代的他们心衰的历史经验教训,非常重要地提出来了,以德配天这样一个思想,就是强调君主自己自我人格的提升是最根本的,天命主要是要根据你自己的品德,它才能够来保佑你的。所以就是我上一次提到的“皇天无亲、唯德是辅”,这是周公在总结夏商两周的历史经验,兴亡所以兴起是因为他们品德高尚得民心,所以失败是因为夏商末代的君主失去了民心,所以就得不到天命的保佑,所以他提出来告诫成王要疾敬德,要努力地来提升自己的品德,所以这个就开创了中国文化这样以人为根本的这样的一个人文的精神。

孔子就继承了这样一个思想,因为周公认为这些思想跟孔子一样,都是认为它是从尧、舜、文武这儿传承下来的,所以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祖述尧舜就是继承了根据尧舜的说法,宪章是表扬的意思,发扬光大的意思,所以继承和发扬光大尧舜、文武,包括周公这样一些关于以德为本、以民为本这样的一种思想。后来就称之为儒家,而把孔子看作是儒家的开创者,所以底下又有人叫做宗师仲尼,所以儒家根本的特点就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这是汉代人给它概括的,汉代人概括儒家的这样一个特点。追溯到它的源头来讲,它是出于司徒之官,司徒之官是来治理社会,制定仪礼的这样一个官,所以他帮忙人君来顺阴阳,

明教化者也,所以儒家可以说一个很大的特点,一个从历史上来讲,他是继承了这样一个尧舜文武这样一个思想,另外是帮忙国家、帮忙人君来调理天地阴阳、教化民众的,具体地来讲也叫“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就是说游文于六经之中,他们以六经为教育的材料、教材,所谓六经指的礼、乐、易、诗、书、春秋,这就是六经。

到了汉代这个次序有所变化,汉代变成把周易放在第一位了,易、诗、诗,书(书经)、礼(汉代,礼有三礼,有《周礼》《仪礼》和《礼记》,礼包括这三部,《周礼》完全是讲的官制的,官的制度,各种各样的官,设立哪些官,《仪礼》是指的日常生活中间很多的礼仪规范,《礼记》是来阐发为什么要有这样一些礼仪规范,这些礼仪规范里面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理论、精神,所以这个有三礼,易、诗、书、礼、春秋。

春秋也是一部经了,传说是孔子所制定,春秋是记载了春秋这一个时期的历史,这个历史时期,春秋后来又不同的解释,所谓有三传,三种解释,所以春秋也有三部,它的经文是一部,但是对它的解释有三部,最著名的就是《左传》就是左丘明对于春秋的一个解释的东西,《左传》的重点是在对于历史史实的说明,因为春秋经文字很简练,它就说发生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前前后后是什么样的一个因果呢?是个什么样的过程呢?《左传》主要是来解释这个,把这些补充让大家知道有这么一件事情,这件事情的前前后后因果关系是一个什么关系,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可以它主要以事实为主的。还有两部,一部叫《公羊传》,还有一部叫做《谷梁传》,这两部传,它主要就来阐发春秋经里面所记载的一些事情,它所包含的意义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深刻的道理在里面,《公羊传》后来对于宋代的儒学发展有很大作用的,我下面会讲到,所以春秋也有三传,也有三部。

最后六经里面还有一部乐,乐到了汉代已经丢失了,乐经已经丢失了,所以到汉代就五经了,这个时候乐经丢失是不是真正地丢失了,这个大家也还是有一些疑问。因为在礼记里面,有一篇文章就叫做《乐记》,刚才讲多的三礼里面的《礼记》,礼记里面有一篇文章叫做《乐记》,音乐的乐,记载的记,它专门来阐述乐的发生、它的社会作用,它对于人的一种精神生活的影响等等的,也可以说是到现在为止也是对于音乐的了理论我想到现在我自己认为还是一部经典的著作,其实可以说也就相当于《乐经》了。

另外,在先秦的著作里面,有一位叫荀子的,荀子的著作里面有一篇文章叫《乐论》。《乐论》跟礼记里面的《乐记》的文章关系很密切,很多观点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其实可以看成是六经里面的《乐经》的内容其实是保存在荀子的《乐论》和礼记的《乐记》里面。

所以儒家就通过易、诗、书、礼、春秋跟乐这样六部经典教化民众的,所以就是游文于六经之中,他们研究的也是这个东西,他们作为教材来教育大家的也是用这个六经,留意于

仁义之际,仁义就是指道德了,道德的问题,就是道德的规范,道德的实践,用仁义。我下面还会讲到,所以儒家就这么一批人,就是推崇尧舜、文武和孔子,所以也就形成了儒家这个学派,所以他也就从泛泛的一般意义上的儒者又形成了这样一个儒家的学派,而儒家学派在中国的历史上面,其实这个学派也是经过了一个发展的阶段,也是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在前进。

(三)先秦时期的原始儒学

所以我想下面我们要讲讲中国儒家的思想发展几个不同的阶段。我们现在可能常常听到有这样的说法,就是港台有一批新儒家,而这批新儒家常常称自己是第三期儒家,因为他们认为儒家的发展到他们是第三期,他们这个说法实际上他们是这样来分的,把中国历史上的儒家分成两个时期,大的两个时期,一个就是说从先秦孔子以来,孔子创立儒家以来,可以说一直到唐代,然后宋代以后出现了宋明的儒家,称作宋明的道学或者理学,他们自己认为他们是第三期,儒学发展的第三期,所以他们把儒家分成这样三个时期,其实这样分发不是很准确,对于历史上的儒家的发展来讲不是很准确。所以我这儿讲实际上中国的儒家发展应该是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先秦的原始的儒学,其实说原始的儒学它也不是说完全一样的。

原始儒学首先是由孔子开始创立算起,但是我刚才讲的其实要追溯可以追溯到周公,甚至也有一些人追得更早,认为更应该追到更高的源头上面去,应该是商代,也有这样一种说法,但是我觉得可以从思想的源头来讲,可能追溯到西周初期,文武、周公这个地方就差不多了,儒学思想或者说儒家的思想。孔子是作为一个创立儒家的这样一个人物来被大家所尊重。

先秦原始儒学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孔、孟、荀,就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原始儒家的思想特点是什么呢?它的特点就是它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社会和理想的人格,着重地是在阐发人的一种道德的自觉和提出来许多具体的道德规范,也提出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图景,这是原始儒学重要的一个特征。

孔子在建立儒学时期,已经是到了西周的末年,已经开始进入了东周的时期,所谓到了东周时期,整个的西周社会发生了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就是周天子的地位下降,而各诸侯国家的地位不断地提升,诸侯国不断地强大,因为我们知道,西周的国家是封建制,所谓封建制就是分封建藩,就是周天子把他同性的子弟,就是周文王真正建立西周确立起来(已经是)周武王时代了,他把他的子弟还有他的兄弟们都分别分封到各个地区,这样用分封的诸侯国

家共同地保护中央,周天子的这样一个政权,这就叫做封建制。

当时比如说像周公,周公旦刚才提到周公旦,武王的弟弟,就被分到现在山东的鲁这个地区了,鲁国了。所以它也是一种分封的制度,分封了就有很多地方的政权,实际上就是地方的政权,本来的意图是想通过地方政权,因为都是同姓,同宗的,血缘的,世系的,所以这样可以来控股中央的政权,实际上发展到后来诸侯的势力越来越大,周天子的地位反而降低。

所以到了西周的末期是周平王,发展到周平王的时候他的势力就很弱了,所以平王就东迁了,平王东迁了,诸侯力量就大起来了,就进入了春秋时代。

我们都知道春秋有五霸,他们的势力,第一霸就是齐国了,齐桓公称霸了,孔子就是生活在春秋的末年,先后五霸,他已经到了最后。春秋的最后然后很快就进入了战国,因为春秋的时候还是诸侯的势力不断地在强大,哪一个诸侯势力强大,他就可以大家就都来推崇他,他可以向全天下发号施令。所以我们讲齐桓公是由管仲辅佐他,管仲辅佐他,他成了春秋的霸主,一匡天下,他可以号令诸侯,后来齐国的势力弱了,其他的国家势力起来了,又由其他的国家来号令天下,还是这样,基本上还是这样的情况。

到了战国就不一样了,到了战国,诸侯的力量上上下下不是这么一个问题了,而是互相吞并了,互相战争、互相吞并了是那样一个情况。春秋和战国时期我们都称之为东周了。西周、东周,孔子生活在春秋的末年,所以他看到这样的情况,就是原来的礼制都遭到了破坏,原来的礼制规定天子有什么样的地位,他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礼,那么诸侯他是一个什么地位,他就应该遵守一个什么样的礼。这个时候由于力量的变化,所以诸侯的地位升高了,而周天子的地位反而降低了,所以诸侯他可以凭着自己的实力他可以来实行天子的礼仪。

所以我们知道《论语》里面有一句话叫做“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我们常常讲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话针对什么来讲呢?就针对八佾舞于庭。

什么叫做八佾舞于庭,八佾这个礼仪是只有天子才能享受,就是八个人一排,一共八排,八八六十四个人,八八六十四个人在那儿跳舞,这种仪式只有天子才能够享受,那么诸侯怎样?诸侯只能六佾舞于庭,六六三十六个人,那个八八六十四,这个是六六三十六,可是现在诸侯自己力量大了,我也享受享受天子的待遇了,所以他也八佾舞于庭,那么他一八佾舞于庭,在当时来讲礼仪的规范颠倒了,因为那个时候不像现在,现在是有钱你管着我,我有钱我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那个时候是等级的观念非常地森严的,所以不同的等级礼仪是不能够随便来的,如果这样一来就叫做僭越,所以后来孔子看到这种情况就很痛心了,西周以来的礼仪全遭到破坏了。特别到春秋末期这个时代基本上在孔子他们看来就是一个礼崩乐坏

的时代。就是一切的规范、社会的规范都破坏了,都混乱了。所以他很感慨,所以发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样一个其实是痛心的这样一句话。

二、原始儒学到汉代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克己复礼

那么怎么来改变这样一个状态呢?孔子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要大家来克己复礼,要大家来克己而来恢复这个礼制,通过克己来恢复这个礼制。什么叫做克己?实际上就是来启发你的道德的一种自觉性,也就是说你明白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等级,什么样地位的人,你节应该遵守里这样一个等级的礼仪的规范,不得僭越。这个就叫克己,只有这样克己了以后你才能够维护这个礼,恢复这个礼,维护原来的礼。所以孔子就提出一个概念,叫做仁,仁义的仁,提出了这个仁这个概念,这个仁就是来启发你内心每个人内心的自觉,通过你道德的自觉里维护这个社会的伦常的关系,礼仪的规范,所以刚才我讲克己复礼,仁就是这个东西,克己复礼为仁,所以中国古代其实对于管理人来讲,它是有整个的完整的一套,特别到孔子提出来以仁来克己复礼,这个节可以说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管理的观念和模式了。

也就是用三个字,一个法、一个礼、一个仁,通过这三个字来构成完整一套管理观念模式,法是完全强制性的,你错我就要用法来管理,要制裁你,所以法是没有自觉自愿的问题,你只要触犯了我就要来惩罚你。礼是一种通过礼仪规范来规范我们每个人的道德行为的,它没有一个像法这样一种强制性的,但是它有社会舆论的监督,礼常常是一种社会舆论的监督,我没按照你来做,譬如说应该是父慈子孝,但是我没有爱护我的孩子,这个社会舆论就会说了,你这个是怎么当爹,爹不像爹,养不教父之过,你听到这样的舆论就压力很大了,那么孩子也是这样,你不孝,你不孝社会也会舆论来你怎么对老人不尊敬,对父母不孝顺,大家都看不起里。社会的这种舆论压力,所以礼是一种道德规范,这个行为的规范,它不是通过法律的强制手段,而是通过一个社会的舆论的监督来监督你。那么仁是完全通过内心的自觉调动你每个人的自觉性,去遵守这样一种社会的道德规范,社会的或者是一种强制性,包括强制性的行为的准则。

所以这两个形成了两个内外的关系,法对于礼来讲是外在的,礼又是一个内在的东西,礼对于仁来讲,礼成了一个外在的东西,仁又完全成了一个内心的东西,所以两重的内外关系构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可以说还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社会管理的观念。

所以孔子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你完全用法制的手段,这个就是用

法的手段,完全用法的手段老百姓可以不做,因为他知道做过了以后就会受到法律制裁,但是他并不会有一种内心感觉到羞耻,内心不会感觉到有一种羞耻的,可以免,民免而无耻,可以,我不做,做了我就触犯法律,我就要受到制裁,但是我不一定感觉到羞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我用德来引导你,而用礼这个规范来要求你,你如果做错了,你会感觉到有羞耻,有耻吗,且格,格是什么意思?木字旁一个各位的各,这个格就是正的意思,行为就做的很对了。正就是对的意思,所以他就讲到法跟礼的区别,所以我们常常讲法制、形制或者说和礼制,其实这个比较准确的就是礼制,礼制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所以中国常常讲中国儒家这一套是礼教、礼教,所以是以礼来治,但是孔子发现光有礼还不行,所以还必须要调动人的内心,所以他又提出了仁,所以用这样一个东西来规范人的行动,但是孔子,他并没有很完整地这样一套理论,他提出了这个问题,而且强调了要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动、非礼互听、非礼互言,让大家都纳入到社会的礼制的轨道里面去,但是原始儒学呢,它基本上都是教导了应该做的这种规范性的东西,所以可以说没有很多的一种理论的说明,而且他都是针对不同的人,针对不同的人他的不同问题,他存在着不同问题来回答他同一个事情应该怎么做?所以他是很具体的。

比如说孔子在回答他的弟子们什么叫仁的时候,仁义的仁也很多不同的回答,你比如说孔子有一个弟子叫樊迟,樊迟问他仁是什么仁,他告诉他有一个时候他告诉他,是爱人,仁就是爱人。另外一次樊迟问他什么仁呢?他就告诉他,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就是你先不要想得到什么东西,你要先去做,先难先去努力去做,然后可以有收获这就是仁。

比如说他回答另外一个弟子司马牛问他什么是仁,他说仁者其言也讷。就是他不是夸夸其谈的,仁者他说话不是夸夸其谈的,讷就是木讷了,非常迟钝的意思,看起来非常迟钝,其实所谓非常迟钝就是不是夸夸其谈了。所以在孔子看来夸夸其谈的人是不能够成为仁的,所以巧言令色鲜矣仁。如果巧言令色的,就是这个人的品德就很缺少了,又比如说他另外一个弟子子张问他,什么叫仁,他就回答他,他说能够行五者的话,能够行五者于天下的话就是仁了,哪五者呢?恭、宽、信、敏、惠,恭恭敬敬的恭敬,宽厚,诚信,还有敏,敏就是敏捷的敏,它的意思也是指思想非常敏捷的意思,惠,恩惠,能够实恩惠于天下,恭、宽、新、敏、惠,能够行这五者于天下就是仁了,所以在孔子那儿他回答仁都是非常具体的,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的情况,告诉他什么是仁,实际上也就是每个人身上的缺点问题了。同样地他回答了别人问他什么叫政,政治的政,他也是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回答,所以都是这样的,都是这样一个比较具体的回答。但是在先秦的原始儒学里面,从孔子到孟子也是有所变化、有所发展的。

(二)孟子、荀子的学说

孟子离孔子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有的人说孟子是孔子孙子的弟子的弟子,因为孟子已经是战国中期的人了,他就只是说他非常愿意学孔子,非常以孔子为榜样,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以后,他主要的也是在怎么样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理想的社会,他一个理想的社会就是一个王道的社会,一个仁政的社会,一个王道,一个仁政的社会,一个王道,一个仁政的社会,所谓王道他有一个说法就是,很简单的一个说法就是“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王道从什么地方开始,就是老百姓的生死不发愁了。养生,丧死无憾,没有遗憾,这就是王道了。解释得很简单,当然要开展起来它还有很多具体的说法跟他的仁政联系在一起的话,就是要让老百姓能够生活的比较安定,比如说给他五亩地,给他盖一栋房子,五十岁的人可以有衣服穿了,七十岁的人还有肉可以吃,这样就很好了。他说你能够做到这样的话,就可以政权就可以巩固了。而且他还非常强调仁政,所谓仁政必须要从经界时,所谓经界始就是要给他,因为那个时候就划定地区了,划定地区实际上也是要给他一定的固定财产。所以很有一个很有名的话,民无恒产者无恒心,老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的话,他也就没有恒心,所谓没有恒心就是他没有稳定的心态了,没有那种稳定的心态。所以他就什么事情都会去做了,他就讲了如果没有横行的话,他什么事情都敢做,甚至于最后犯了罪受,到刑法的处置,所以他说如果有人仁在位的话,他一定会考虑多这个给他制定一个的恒产,使得他有一种恒心,他们的理想社会孟子理想的一个社会就是王道,王道的社会,一个仁政的社会。

再理想一点,这个是我下面要讲的这是一种大同的天下,这个我想一会儿讲。从孔子、孟子到荀子,到荀子其实又有很大的发展,所以先前的儒家这三个人到了荀子就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特别是荀子很多的理想,对于整个的中国后来的,整个可以说2000年的我们过去讲的封建社会都是有相当深远的影响。荀子他是跟孔、孟有几点不同,特别是再一个关于礼的问题上面,在礼的问题上面荀子是强调礼应该随时有变化的,一个随时要有变化,一个是礼要顺人心。

所以荀子非常明确地讲到礼以顺人心为本,所以他对历史的发展他的看法也很明确他,他说循其旧法,择其善者而明用之,对于我们的传统,我们不能够割断历史,割断传统,所以要循其旧法,但是不能光去循其旧法,还要择其善者,光择其善者还不行,还要明用之,明白的明,明白的明就是发明的明。

所以这个思想孔子也有过,孔子讲到是什么时候讲的,孔子的《论语》里面有两两处有这个思想,就是讲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三个人行里面有我的老师,但是并不是说他的什么东西我都要学,我要学他好的方面,择其善者可以来改正我自己不足的地方,

要选期善者而从之,所以中国儒家里面非常强调邀请赛选善而从,过则不惮改,择善而从从这两条非常重要,有了错误不要害怕改正,能够改正错误是最大的勇气,是最了不起的人,一个要选善而从,一个要有过而不惮改。所以荀子这儿讲的呢不仅要择善者,而且还要明用之,择其善者而明用之,这个明就是明白的明,这个明的意思就是发明的意思,发明的意思就是你不仅要选善,而且还要给它加以发明,所谓发明现在来讲就是一个创造或者一个创新,要让它能够符合这个时代的需要来运用它,所以荀子就非常强调,所以他对于礼做了一个非常详细的探讨。

礼是怎么起来的?礼的社会作用是什么?礼是怎么样一个社会不能少的东西,他都做了非常详细地一个探讨,礼是怎么起来呢?礼是因为人人都有欲望,我们需要满足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所以礼是起源于养人之欲,给人之求,礼的起源就起源于这一点,但是人的欲望,人都有欲和求,欲望和追求。如果在放任大家的欲望去追求,放任大家都去随意地去追求的话,这就有问题了。为什么呢?因为天地万物是有限的,而人们的欲望追求是无限的,而且如果大家都是放开地去追求的话,天地万物是不能满足大家这种放开的欲望和追求,那么这个时候大家就会去你争我夺,这样的话社会就会乱了,所以如果满足不了欲求的话就会争,有了争这个社会就要乱,所以为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一定要制定礼仪,使大家的欲望和要求追求都能够根据他的身份、地位、职业给予满足,那么这个社会就能够安定,就不会有乱了,这是他对于礼的起源和礼的作用的分析。我想这个对于我们现在社会也是一样的,我想各种各样的制度制定实际上也是在平衡人与人之间这样一种欲求和人跟自然的供求关系,到现在我想也还是这样的,所以他是非常清楚礼的作用,就在于这个地方,为了满足大家的欲求,养人之欲望、给人之求,为了满足这个东西,所以必须用礼来规范,要不然的话这个社会就会发生争乱,是起这样一个作用。人类所以能够发挥人类这样的力量,就是因为人有礼在管着,所以人们能够构成这样一个群体,来支配天地万物,所以原始儒学是这样的情况,也有发展。这是简单地讲一个原始儒学的情况。

(三)汉代儒学

那么到了汉代,应该说是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个在现在刚才我我提到的新儒家那儿他们基本上没有把这个时期提出来,他们就把它一直延伸下来,汉代其实有一个很关键的变化,汉代儒学其实有个很关键的变化。

这个变化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它在理论上面开始把先秦时期其他的一些学派的思想吸收进来了,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把先秦的阴阳五行,阴阳学家,他们的思想,阴阳五行的思想

吸收进来了,那么同时他们也吸收了其他的包括道家的、包括墨家的、包括法家的,还包括名家的,这些思想他们都吸收到里面来了,在这个过程中间更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两汉的儒者或者儒学的思想家他努力地把儒学宗教化和政治化和制度化,特别在宗教化方面,两汉的儒学是做了很多的努力,两汉时期出现了很多的许多的儒生,他们撰写了很多的著作,围绕着五经,其实五经里面特别像《礼记》这些东西也是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批称之为纬书的,我们讲经和纬,经是这样的,纬是这样的,我们地球有经线有纬线,所以经纬是相互编织在一起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批纬书来辅助这个经,这个纬书里面就出现了一个很特别的情况,就是把孔子神话,纬书里面就把孔子形容是一个跟平常人很不一样的人,脑袋特别大,他叫孔丘,所以那个脑袋像一个丘陵似的高高低低的,不仅脑袋大,口、嘴巴特别大,长得跟一般人不一样,所以就说孔子是黑帝之子,他不是普通人,他是黑帝之子,所以孔子纬书里面把他称之为素王,我们现在讲吃素的素,所谓素王就是没有实际王位的王,把他称之为这个素王,那么实际上把他捧到一个教主的地位了,所以他底下的几个人大弟子也都素臣子,也是没有真正的臣位的臣子了。所以他就想把它变成纬书的过程。

另外把孔子传说中的孔子修订的春秋,这个时候西汉有一个大儒叫叫董仲舒的,董仲舒就拼命地把春秋,他是用公羊学的春秋来解释这个春秋的,他极力地把春秋说成是孔子拿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孔子预先制定好的一个东西,为谁制定的呢?为汉代制定的,你想孔子离汉代远者呢?但是当时就说春秋是“为汉制诰”,诰命夫人的诰,就说春秋是为汉代所制定的,为汉代制定的一个文献或者一个制度,一个治理国家的纲领,这个春秋在西汉时期的地位非常之高的,一个认为这个里面可以说是给汉代各个方面都制定了非常详尽的制度,另一个方面里面包含了非常深奥的孔子的微言大意,就是深刻的说法,有些思想,要你好好地去体会,去挖掘,所以汉代甚至于是以春秋断狱,比如碰到一件刑事案件,比如碰到了一件政治案件怎么来处理?那么就要参考一下,春秋里面有相类似的这样一个事例,刑事案件或者是政治案件,它是怎么来处理的?那么根据这个原则,我们再来处理,所以春秋在汉代具有相当崇高的法律地位,可以说是那么这个是哪儿来的呢?是孔子那儿来的,所以整个这个时期就把他强化了,把孔子变成一个神,一个从理论上面来讲孔子是为汉代,是汉代整个通过他的春秋来指导汉代的整个政治,所以这个就是把它制度化了。

所以汉代和东汉开过两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在西汉开过一次石渠阁会议,这个会议就是把儒家的经典认真地研究,认真地规范,到东汉又开过一次白虎观会议,又把儒家所讲的这些最根本的伦理道德把它,用我们现在讲用一种文件的形式把它确认下来,所有一个治理国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家和每一个人所遵循的道德规范。

特别在西汉武帝的时候,他接受了很多人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这个时候开始从汉武帝开始,儒术的地位是非常之高,但其实在汉王室里面,他们内心来讲并不是这样,所以一直到汉武帝的儿子汉宣帝,人家说你这个做错了,儒家的说法不应该是这样做的,你怎么能能够做呢?汉宣帝就告诉他了,汉家自有制度,自来就是王霸道杂用,哪有纯用儒家还行为,但是表面上他就说儒家独尊儒术,而这个儒术里面实际上也有变化。

比如说在董仲舒那儿,他讲阴阳学,阴阳学里面就把德和刑都容纳进去,阳就是德,阴就是刑,所以阴阳要平衡,要并用,刑德也要并用,所以是那样的思想,所以这个里面实际上已经把德治和法治已经都结合起来了,而这个思想当然也不是独立着来的。

其实从荀子那儿已经提出了这样一个说法,荀子已经提到了隆礼重法,也就是说礼和法是同样的重要,隆推崇的意思,重当然也是看重的意思,所以既要隆礼也要有中法,荀子已经提出了这样一个非常明确的这样一个说法,叫隆礼重法,所以董仲舒就提出来了刑德并用,这几乎就是成为了中国整个古代社会形德并用就是阴阳并用,这样整个制度方面的一个依据,所以讲儒家完全是讲德国,完全是讲礼制,其实这是不确切,我刚才讲了历来就是刑德并用,历来就是礼法并用,没有说是光用礼,这样都是片面的,片面地来理解或者强调,其实在实际的运用上面他们都是强调礼法并用,形德并重是这样一个格局。

所以中国近代,中国近代有个思想家叫谭嗣同,谭嗣同就是一针见血地讲,中国二千年来学术,荀学也,两千年的政治秦政,就是秦始皇,当然他是带着非常强烈地要破除这样一个传统的说法来讲的,但是他应该看的还是比较准确的,特别是对于荀学,确实是这个下面我还要讲,其实荀学对于我们今天也还是很有意义的,但是两汉的经学,他们通过董仲舒,特别是通过纬书,也通过后来的官方会议的确定,在宗教化方面应该说是失败了。因为后来特别是到了汉末,汉末玄学起来以后根本就否定了汉代的这一套宗教化的内容,但是另一方面它的制度化方面应该是成功了,就是把儒家的治国理念以及儒家的关于制度的建立,应该遵循哪些最根本的道德原则,这个分析应该说是成功了,所以以后可以说中国历代的治国理念以及制度的价值观念都是根据儒家的这套来制定的,因为后来尽管到了魏晋南北朝,甚至一直到唐代整个这样一个几百年的历史中间,儒家在人民的思想领域里面一般人的精神生活里面应该说已经不是占一个主导地位了。但是它在政治、制度方面、治国理念方面还是占一个主导的地位,儒家最后又在人的精神生活方面占据了一个主导地位,就是宋明理学起来以后又重新恢复了它的地位,在人民的精神生活房间这样一个地位。


相关内容

  • 中华文化衰落之根源探讨
    中华文化有三派影响深远,三者是:儒,释,道.后两派讲究出进之道理,姑且不论,儒家讲入世,自孔子创立以来,历经千余年,始终在中国精英阶级(士大夫阶级)中占据精神统治地位,中国人也尊孔子为"文圣",儒家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之 ...
  • 浅论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
    浅论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 (2013 .12 .3) [内容摘要]: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繁衍至今的精神支柱,是一种文化(个体),但成就了中华文明(共体).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经过无数心安天下之人.哲学家.思想家.学者的诠释和发展,也经历了外来 ...
  •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自动化 班级:09自动化 姓名: 学号: 2011 6 25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探讨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思想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
  •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于丹
    儒法之比较及其现代意义 -------------------------------------------------------------------------------- 摘要:纵观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各家学说有如天空璀璨的群 ...
  •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 作者:楼宇烈 [2001-10-12 15:49:59]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 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 ...
  • 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
    主讲人赵林简介:现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全国宗教学学会理事.1999年8月被中央电视台聘为第四届国际大专辩论会七位评委之一,2000年8月作为主教练率领武汉大学辩论队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第二届大专辩论会 ...
  •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及现代意义
    年第 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强大和团结的源泉 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 中华传统文化 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 已深入全体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 渗透到社会政治 经济 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 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 支配人们思想行为 ...
  • 为什么我们缺乏特立独行的性格
    一元化与二元化的悖论 自从秦始皇提出" 书同文,车同轨" 并付诸行动以来,中国就一直是个大一统的社会,汉武帝更是用"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来进一步的统一人们的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用一套伦理 ...
  • 关于儒学复兴的思考
    第37卷第4期 2007年7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Zhejlang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V01.37.No.4Sciences)July2007 主题研究:文明和谐与创新 关 ...
  • 中华文明史论文
    中华文明的精华与糟粕 -论中国孔儒文化 中国主导文化是从"老"到"庄":从 "孔"再到"孟",这一路线发展的起来的.发展轨迹是从"道德经"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