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 - 范文中心

浅论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

08/21

浅论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

(2013 .12 .3)

【内容摘要】: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繁衍至今的精神支柱,是一种文化(个体),但成就了中华文明(共体)。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经过无数心安天下之人、哲学家、思想家、学者的诠释和发展,也经历了外来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华文化其他文化的融入与补充,而儒家文化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但是,随着西方帝国对保守的中国进行冲击、侵略时,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以什么方式挽救中国,极左(崇洋)和极右(保守)的思想都产生了消极影响。今天,在坚持唯物主义前提下,重拾儒家文化,重建中华民族真正文明显得很有必要,对当代重物质、轻思想的现状的改变也有很大意义。

【关键词】儒家文化、儒教、文明、知识、价值判断

在春秋时期,随着生产资料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经济得到发展;政治上周王朝统治地位逐渐下降;文化上开始礼崩乐坏(春秋无义战)。社会上的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催生了各种“自我文化”,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农家、阴阳家等学派的出现,形成了一个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他们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对当时的社会具有一定的反作用。由于当时诸侯异伐,兵家得到重用,并留下了大量军事兵法著作,这对当代军事理论和实践仍有借鉴意义。也正是这个原因,儒家文化从未遭受礼遇。

秦王朝的建立,中国进入封建帝国阶段,秦在建国前后一直依“法”治国,重罚轻仁,二世而亡。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对于如何统治,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从此,儒家文化一直居于正统地位,历朝历代都未曾动摇过。

(一)、儒家与儒教

随着儒家越来越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主要内容时,有很多人,包括许多外国学者,认为儒家即是儒教,是一种思想控制,是一种教义。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可以用一个词即“儒教”来概括。的确,在客观历史的过程中有这样的倾向。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儒家是不等同于儒教的。如果说是儒教,也就是将儒家归纳到宗教的范围,这是因为在中国封建专制的统治下,统治者需要以某种宗教教义控制民众,统治民众。董仲舒的“三纲”、“天人感应”等儒家学说是为政治服务的,不属于儒学本义。董仲舒借“天”来束缚、规范被统治者的外在行为和内在思想。正如宗教认为“客体或人本身单只自然的禀赋所固有的资质(卡理期玛),这种资质需要各种“禁欲”行为和其他方式唤醒,这就是“恩宠注入论”。这种说法与董仲舒所说的皇帝是“天之子”,是“天的意愿的执行者”,任何人不能违反的学说是相一致的,都是借助神的力量统治民众。

而儒学是一门社会人生之学。是用于指导我们实践活动和提高道德修养的。不是纯粹的知识,而是臻于“内圣外王”的学说。就是说通过自我修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成贤成圣,然后通过实践活动“齐家”、“治国”、“平天下”推行王道,实现社会安定,共建大同世界。通过五常“仁义礼智信”指导社会实践(五常另一说为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弟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

在《论语》中,孔子说“不言怪、力、乱、神”;又说“祭如生,祭神如神在”。都很好表明了孔子说的儒家文化是人的学问,而不是形而上的问题。孔子

也不认为人生下来就会有某种内在潜质,人只有不断学习、思考才能成贤成圣。

(二)、文化与文明

人类的历史是文明的历史。在文化与文明关系的观点上,认为“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都包括价值观、准则、体制和在一个既定社会中历代人赋予了头等重要性的思维模式”。文明是某种历史总和,一个文明是一个最广泛的文化实体,由各种不同民族、国家在不同层次上具有独特的文化共同构建成了一种文明。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民俗、文化,它们都具有自己的特征,而文明是对人类最高的文化归类,是人们文化认同的最广、最高范围。文化具有文化认同和文化差异,但在某种意义上讲,一种文明是博大的、宏观的。而正是由于文明是各种不同文化有规律构成的,既然文化有认同和差异,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种文明之间既有分离,又有并集,它们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多文明体系。

中华文明是全球文明中的一个重要的构成因子。有人也称中华文明为儒家文明,这是因为儒家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已经与中国这一庞大实体融为一体,创造了中国立国之国性,中国国民之人性。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文化共同构建了中华文明。这种文明一直以儒家文化为主,其他文化逐渐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其中,内化成为儒家文化的一部分。当然,其他文化截至今天仍然有它自己独特性。儒家文化与其他文化做到了求同存异、相互包容,做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文明是持久的,但也是动态的,是不断演进的。时代在变,文明的具体内容、具体组成部分(个别的、具体的文化)在变,使得文明需要扩充体态,进行补充。中华文明在儒家文化为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不断吸收本土其它的和外来的文化。但是,这种吸收是和谐的,是渐进式的融合。而另一种方式便是文化冲击,由其他文明直接造成对中华文明进行排斥、冲击、打压。这使得初步觉醒的中国人认为其他文明(西方文明)优于中华文明,开始一切向西方借鉴、学习。初衷是好的,但却忽视了中国本身情况,生搬硬套式的思想挽救中华文明,是不可能的。正如历史学家钱穆所说:“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民族之文化传统有关联„„制度是死的,人事是活的,死的制度绝不能完全配合上活的人事„„我们若不着重本身人事,专求模仿别人制度,结果别人制度势必追随他们的人事而变,我们也还得追随而变,那是何等的愚蠢。”

在一战期间,对于东西文明的讨论,辜鸿铭先生给出了另一份解释。他认为:人类用自然的物质力量和道德的力量两种方式征服、克制“激情”。在西方,战争意味着道德力量的失败,而道德力量又是优于自然的物质力量。因此,西方文明会由于战争而瓦解。他提出了“西方人在中国—在中华文明中—能找到这种新的道德力量,这种力量就是‘良民的信仰’”。在中国,他认为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式的人性——即将消失,取代的是一种新型的人性——进步的、现代的中国人。他建议,在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式的人性)完全消失前应认真审视它,从它身上找到某种在根本上与众不同的东西。辜鸿铭先生对东西方文明的认识——“西方学习中国、中国消失中国的人性”,对当代的我们重新认识儒家文化,重拾“真正的中国人”是有启发意义的。

因此,培养民族精神和中国之国性,必须首先挖掘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自根自生。立足中华之文明,洞察儒家之文化,才能让中国更和谐,国人有良知。

(三)、知识之实与知识之灵

知识,是人类诞生以后才被认识,但它又客观存在的,是一种历史事实。

知识不是直接作用于客观世界的,客观世界也不是直接产生知识,二者之间需要有理性的人的思考,人通过对客观事实的考察研究形成思维上的、理论的知识,形成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一种意识。有正确的意识,也有错误的意识。但都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只是现有的工具、人类大脑思维程度还不足以认识。当固有的事实形成意识时,这种意识反作用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中,进一步推动人类对物质的认识。这种不断认识到不断实践再到不断认识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当以文字、图画等有形的具体形式描述出来后,就称为知识。

对于知识,可以做两种解释。一是求知识,二是什么是知识。求知识,即是人对客观对象的一种认识,这是动态的,需要一个过程。求知有时是能够通晓的,通晓以后自己就会有收获。但收获的是对于知识的具体内容。通过不断学习具体的、有益的知识,就会掌握一些 “谋生”技术,这种纯粹的知识、实在的知识,确保自己的生存得以维持。此时,人就进入“功利境界”了。当物质文明兴盛后,人们可能追求精神文明(当然也有沉溺物质文明,提倡现世享受,这是由于停止思考人类建设物质文明究竟为了什么?),而追求精神层面,是对知识的好奇,开始思考什么是知识,求索知识一方面提高技术还能带来什么?因此,就进入了认知世界,他们希望对周围的一切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而这种行为的最终目标为自己寻求安全感,去抚慰精神世界。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科学和哲学产生的三个条件:闲暇、惊奇、自由。(同时,在这我希望学术不受政治影响)。

不成体系的知识是没有意义的。在无限的、五花八门的知识中就有无聊的知识,无聊的知识只会让人变得无聊,这就要求对于学习知识,求索知识,应该有一个无形标尺。学习知识,自觉地形成知识体系,并不断完善知识体系,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追求,正确地把握自己,化具体的知识为抽象的价值,确定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这才是知识之灵,明白了什么是知识。

儒家文化要求人对社会应该具备良知,希望中国人能够具备“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道德境界”。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所说的“天地境界”,就是圣人能够独与天地对晤。这是在前面的基础上“任重而道远,引以为己任”,不断臻于至善。

(四)、儒家文化发展历程

儒家学说一直贯穿着整个中华文明,其他各族文化无不是与汉族文化相融合,汉化。使得整个华夏渐趋一种文明,即中华文明。它们相互交流,共同造就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说他源远流长,远在殷周时期就开始有文字记载、文献;说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经历了无数中国人的诠释和发展。而儒家文化,已经自成体系,对今天的我们在道德上、行为上都有莫大的作用。

儒家学说可分为先秦儒学(子学时代)、汉朝正统儒学、魏晋儒学的玄学化、隋唐“三教合流”、宋明心学、清初朴学、现代新儒学。

(五)、儒学文化的正确对待和审视

一种由各方面文化共同构建成的文明,由于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经济生产力的高低等因素,使得文明体系中必定存在不合理的因素,这是由于时代性、主观性造成的。文明是由人类建设而成的,就必然增加人类的主观情绪和目的,儒家文化也有这样的弊病。但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打倒孔家店”、盲目追随西方文化的思想以及在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轻视儒家文化,认为其迂腐,不合时代,这是不对的。学习、认识儒家文化,才能真正了解儒家文化的好与不合理之处。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柯林武德所说“研究历史是为了获得自我认识”。 儒家文化固然存在着时代局限性,但这种局限性是在中国历史的各个阶段中

形成的,每个阶段都有自身固有的历史特征,而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这就使得个人主观思想纳入儒学文化体系中变得容易和积极,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儒家文化的纯粹性、原始性。但历史是客观的,因此要正确对待儒家文化,不能全部否定或肯定。

儒家文化成长于中国封建时代,就少不了“三纲”教义的忠君思想、等级观念以及忽视自然学科知识,导致中国两千多年固步自封,最终落后于西方,这是从器物层面说的。

然而,儒家文化所教育的人格价值、道德觉悟、民族精神以及以和为贵的和谐哲学却是不容小视的。培养的是人的内在价值,即“道德境界”,表现为一肯定人应具有独立意志,进一步发现“人格尊严”的存在;二是“舍生取义”具有社会责任心。这种社会关系是通过精神层面构建的,是自觉的,而不是西方在个人主义思想的推动下,通过契约的方式来确定的利益关系所构成的利益社会。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强调有义的人才具备良知,才拥有内在价值和存在价值。

其二,儒家文化的和谐哲学表现为人际和谐、家庭和谐、国际和谐、天人和谐。儒家是积极入世的,以天下为己任,不避世俗,与人相互形成和谐礼让的关系,诚信待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以及“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的家庭和谐形成社会和谐,建成“天下为公、社会大同”。国际和谐更是具有影响力。在今天,国际和谐已成为绝大多数国家的认同,成为共识。而天人和谐,既是反映在环境生态方面,又是体现在人与天齐名方面,这是一种长远性的思想,臻于“天地境界”。

其三,道德是具备时代性的,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道德标准。但是,不同时代的道德之间也有一定的连续性和共同性。而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就是传统道德。新生事物不会无原地产生,旧事物也不会无故地消失。人不能忘本,只有在认清本源的基础上,加以批判和创新,才能使中华文明得以进步。否则,将会是空中楼阁,毫无根基,难以立足。流行的快餐文化也只是昙花一现。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人格分成三种。一是“自我”,二是“本我”,三是“超我”。“自我”就是“我”或“自己”。当外部世界对“自我”产生客观威胁时,主体将承受“客观性焦虑”; “本我”是人性最原始部分,是代表生物需求和欲望。“超我”是人格中的理想、标准和价值那一部分内容,它的目的是创造一个行为规范、举止儒雅的人,以适应周围环境的要求。这里,道德规范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可以说,儒家文化想要培养的就是“超我”。

儒家文化,是代表着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中国之国性,中国人之人性。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位公民没有精神导向、价值判断和选择,将会是一个大灾难。儒家文化,对于当今中国伦理、民族、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均有重大影响和作用。

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具有变革性、连续性、民族性和交融性。文化,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新的文化观念,创造性新文化往往要利用旧有的内容加以改造,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补充;文化,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和价值导向,同时又会和其他民族文化相交流,相融合,构建一种文明。对待儒家文化也是这样,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实现因革,结合古今,创造新儒学体系,指导人类建设共同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⒈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吴象婴、梁赤明、董书慧、王昶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⒉马克思•韦伯:《宗教社会学》,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

⒊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修订版〉》,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新华出版社,2013年11月

⒋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九州出版社,2012年6月

⒌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1月

⒍金岳霖:《知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

⒎冯友兰:《新原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10月

⒏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10月

⒐钱穆:《国史新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10月

⒑张岱年:《张岱年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

⒒拉斯•特维德:《金融心理学》,周为群译,中信出版社,2013年6月

【附】指导思想:⑴用(中国)哲学(史)和社会学的知识讨论儒家与儒学;⑵用历史学分析儒家思想发展历史和当代具备儒家文化的必要性(全球思维);⑶用心理学分析儒家文化对当代价值观引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⑷用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历史唯物主义观)一分为二地对待儒家文化(肯定与批评);⑸用知识论解释、发展、重塑儒家文化的意义及对人类思想的探讨。


相关内容

  • 关于儒学复兴的思考
    第37卷第4期 2007年7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Zhejlang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V01.37.No.4Sciences)July2007 主题研究:文明和谐与创新 关 ...
  • 陈少明:道德重构中的制度与修养问题
    发布时间:2011-09-22 15:18 作者:陈少明 字号:大中小 点击:545次 --兼谈儒学与政治自由主义的关系 在我们这个时代,最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可能不是贫穷.也不是愚昧,而是缺德.因为贫穷或愚昧不一定会缺德,而缺德最后必定会加 ...
  • 当代中国与传统文化
    作者:刘梦溪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期 近年来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知识界甚至广大民众的关注.关于国学与传统文化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这次我想讲的是,在传统文化与国学热兴起的背景下,当代中国传统和现代之间的一种张力和互动.现在大家已经逐 ...
  • 论道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论道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家思想追求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道家思 ...
  •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于丹
    儒法之比较及其现代意义 -------------------------------------------------------------------------------- 摘要:纵观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各家学说有如天空璀璨的群 ...
  • 培训资料1(国学的当代价值)
    国学的当代价值 谈到传统国学的当代价值,至少有五个方面. 第一,重振国学 ,对于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可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提高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对建设和谐社 ...
  • 交锋:当代中国的八种思潮
    中国经济迅猛发展,邓小平思想功不可没;"老左"与"新左"呼唤"文革",自由主义"挤出门缝"又进"夹缝";民主社会主义刚刚抬头,民族主义与民粹 ...
  • 论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困境与重构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论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困境与重构 冯 勤 [摘要]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经济全球化已逐渐转向文化全球化,这使中国传统文化再次尴尬地陷入日益突出的困境中,中国传统文化究竟应该何去何从呢?这一 ...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试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及其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