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 - 范文中心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

11/12

探索时期

一、单选题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人民政府应扶助合作社经济发展,„„应鼓励私人资本向国家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反映了新中国

A.照搬苏联斯大林模式 B.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改造

C.确立过渡时期总路线 D.确定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2.1952 年底,新中国宪法起草工作开始启动,毛泽东亲自担任宪法起草委员会主席并要求中央委员抽时间阅读:1936 年苏联宪法及斯大林报告,1918 年苏俄宪法,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1913 年天坛宪法草案,1923 年曹锟宪法,1946 年蒋介石宪法,法国 1946 年宪法。材料表明 1954 年宪法的制订

A.主要受苏联宪法的影响 B.以资本主义宪法为反面材料

C.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原则 D.具有历史视野和世界眼光

3.有学者说:“建国初期的《共同纲领》地位特殊,按其性质应该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联合行动的一个纲要,是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成立的联合政府的共同政治基础。’,材料观点表明《共同纲领》是

A.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B.新政府的施政纲领

C.社会主义性质宪法 D.多党联合执政纲领

4.有观点认为:随着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自治县相继达到了国务院设定的设市标准。国家应该通过设置“民族自治市”来鼓励少数民族走出农村、走向城市,以此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城镇化的发展速度。这一观点

A.表明新中国民主政治已至臻完善 B.成为新中国民主制度的组成部分

C.对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启迪作用D.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

5.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认为,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者国家”。下述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6.费正清在评价毛泽东的一篇报告时说:“此文有令人信服的总结。„„正像我们所看到的,他要求在政治领域扩大地方的权力和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性,以利于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领域,他提出减少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为代价的对重工业过多的优先权。他认为一味重视重工业会拆自己的台。”以下对于毛泽东这一报告的说法正确的

A.此时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已经完成 B.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政治理论准备

C.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D.科学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7.中共中央在一份关于农村工作的文件中规定: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集体所有的牲畜、家具,公社和大队都不能抽调;有些生产大队,现在仍然作为基本核算单位,只要群众同意,就应该积极办好。这一文件的主要精神

A.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B.落实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有利于当时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D.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8.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共中央的一次农业工作会议指出,“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伤农民个体经济的积极性。但是,为了克服很多农民的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能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食及其他工业原料,并为国家工业品销售开辟一个广阔的

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中国政府

A.进行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革 B.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总方针

C.开始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D.在农村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9.图4是1957~1960年中国全国职工总人数变化图,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期间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B.这一时期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C.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八字方针的实施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10.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

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地,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由此可见,这个报告

A.有效纠正了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B.全面总结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

C.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D.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效反思

11.1958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以法规的形式限制农村户口迁往城镇。

近年来,我国逐渐放宽城市户籍政策,出现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的现象。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经济调控的消失 B.城乡二元体制的终结

C.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12.1955年底,我国基本建设投资额只完成“一五”计划的51%。1956年1月,全国计划

会议将计划投资额由国家计委预定的112.7亿元增加到147亿元,比1955年增长71%,经过反冒进压缩,最终实际增长62%。据此可以推知

A.“左”倾错误开始指导经济建设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C.建国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D.“一五”期间计划实施盲目求快

13

A.促进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B.推动城市化进程的稳步发展

C.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 D.有利于缓解当时的经济困难

14.据史料记载,1955年6月,全国的初级社有65万个,10月达到130万,年底达到160

万。1955年6月时,全国60%的农户加入了初级社。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全国总农户的96.3%,其中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87.8%。这反映出当时

A.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是实行合作化 B.合作化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

C.农民觉悟高是实现合作化的主要因素D.合作化存在冒进倾向且经营形式单一 15.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对全国工业布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其核心是在内地建设

一批以军工企业为核心的工业基地,并将东部部分重工业企业内迁。这一调整主要是为了

A.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 B.奠定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基础

C.贯彻落实“八字方针” D.加速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16.有学者对1975年中国城市家庭人均收入、价格和食品消费的计算表明,五口之家仅食

品支出就用去收入的66%。材料中现象产生的背景是

A.文化大革命对农业生产造成破坏 B.邓小平主持工作对经济进行调整

C.计划经济体制下生活物资匮乏 D.长期战乱使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17.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

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为解决这一矛盾,当时中央政府

A.实施一五计划 B.变革生产关系

C.开展大跃进 D.调整国民经济比例

18.1956年,中国发生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如,中共八大召开,双百方针提出,毛泽东阐

述十大关系,“向科学进军”热潮出现等,上述事件的共性是

A.苏联社会主义探索为中国提供经验教训

B.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调动各方面的因素

C.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的体现

D.体现出国际局势深刻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19.侨汇是海外侨胞给国内眷属的汇款、瞻家费。1957年7月,国务院批准了“关于争取

侨汇问题”的指示,根据侨汇额核发一定比例的侨汇券给国内收汇人以购买商品。其主要目的是

A.促进商品消费 B.增加外汇收入 C.扩大对外贸易 D.鼓励华侨投资

20.1958年9月5日,毛泽东在第15次最高国务会议说,一为粮食,二为钢,加上机器,

叫三大元帅。三大元帅升帐,就有胜利的希望。还有两个先行官,一个是铁路,一个是电力。此论断

A.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B.适应了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C.推动了经济建设热情的过度高涨 D.促使我国工业化体系初步形成

21.1958年,陈云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的发言中说:“‘二五’时期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的群众路线来进行建设,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这样,国家可以少出资金。比如,农民在‘二五’时期义务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开荒、改造耕地、造林等等,用工资计算,劳动折价约在500亿元左右,这是一笔很大的投资。”这一论断

A.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好转 B.是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肯定

C.指出了农村集体化的优越性 D.成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依据

22.二战后, 在少数经济高度发达、 城市化趋于饱和的国家, 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1961

—1965年, 我国共精简城市职工约 1887 万人, 压缩城镇人口 2600 万人, 城市化水平由 19. 8%下降到 14. 6%。中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

A.中国通过两个五年计划成为经济发达国家

B.中国纠正“左”倾错误,调整国民经济

C.中国借鉴西方国家经验,推进逆城市化

D.中国开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23.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很多地方未能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有的地方甚至

强迫农民群众入社,各地基本是照搬苏联集体农庄模式。这充分反映了

A.我党迫切要求尽快改变国家的落后状况

B.社会主义改造没有计划和目标

C.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制定出总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D.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共产主义风格

24.1963年,中央高级党校派工作人员到外地出差时携带通用粮票20斤,要带专门的介绍

信,并要求各地军警查验时放行。这反映的实质是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

25.1953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工业战线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厉行节约,

紧缩开支。„„同时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使生产的人民生活能够正常进行。这一系列措施的实行

A.保障了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B.调整了国民经济比例结构

C.推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D.缓解灾害引发的粮食危机

26.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各队正大搞工业集资,收集社员家中的废铜烂铁。我便把家

里的一斤半铜麻线、旧铁犁辕子和父亲在世打铁用的大锤、大钳、虎头钳等都当作废铜烂铁支援„„”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

A.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B.为经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C.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D.违背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27.1975年7月17日,党中央转发国务院《关于今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指出,

3个月以来,“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一个月比一个月好”。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15% ,全国农业总产值比1974 年增长4.6%。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粉碎了林彪集团 B.国家工业政策的推动

C.邓小平大力整顿 D.人们建设国家的热情

28.1961年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量与1957年相比,粮食减少8.4%,食用植物油减少47.6%,

猪肉减少80.6%,对此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贯彻八字方针

C.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D.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9.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大幅度削减纸币的流通,以米、油、煤、面粉和棉布五种基本货物

价格作为参照标准,对工人工资进行波动性调整。工人平均工资的数额不断变化,但实际购买力不会下降。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开展工业建设 B.稳定物价和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

C.应对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 D.团结城市工人反对国民党的统治

30.50年代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

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材料中“政府号召组织起来”的措施是

A.进行土地改革 B.恢复国民经济

C.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D.成立人民公社

31.1962年与1961年相比,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增长63%,达到116.5亿斤;农村劳动

力的数量超过1957年水平;农用拖拉机增加2779台,达到9800多标准台,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巩固,并有所发展。该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A.农业中开展“大跃进”运动 B.中共中央已经彻底纠正“左”倾错误

C.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实施 D.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为上升

32.1960年冬,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经济

方针。该方针的提出说明

A.国民经济形势开始迅速好转 B.对“左”倾错误开始局部纠正

C.国家开始干预国民经济发展 D.中国开始摆脱照搬苏联模式

33.始于1957年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简称广交会,是综

合性的国际贸易盛会。广交会选址广州基于

A.广州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 B.广州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成就显著

C.广州被开辟为经济特区 D.邓小平在广州发表南方谈话

34.20世纪50年代《科学普及资料汇编》记载: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粱“杂交”办

法;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公鸡孵小鸡”,使母鸡有更多时间下蛋。与这些所谓的“奇迹”密切相关的事件是

A.“包干到户”运动 B.“大跃进”运动

C.“农业合作化”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A.合作社数量减少表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受阻

B.农业合作化运动建立了农民的个体土地所有制

C.经济建设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

D.反映了党和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36.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曾出现急于向更高级形式过渡,在生产关系上超越生

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从而造成了重大失误。此处重大失误是指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运动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人民公社化运动

37.1960年11月,中央的《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中规定:“人

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坚决反对和彻底纠正‘一平二调’的错误,坚持生产小队的小部分所有制,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小规模的家庭副业。”这表明中央

A.对“左”倾错误进行彻底纠正 B.对国民经济转入调整的轨道

C.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38.我国古代逐步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在新中国成之后一度销声匿迹。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A.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B.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C.农村中“左”倾错误部分得到纠正 D.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39.“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这是某一时

期在中国某地流行的口号。该史料作为直接论据,可以说明

A.一五计划的超前完成 B.大跃进的“浮夸风”

C.“文革”的严重错误 D.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40.某年6月14日,刘少奇同中国妇联党组谈话时说:“毛主席讲过两次,家庭是要消灭的。

他提到康有为的《大同书》。”8月13日,人民日报报道,毛泽东9日在视察山东省历

城县时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毛泽东的这一指示发表后,全国迅速兴起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41.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措出: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

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A.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 B.极大影响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C.推动了人民公社的建立 D.纠正了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42.“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

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以下关于上述材料中工业建设总体布局设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力推动了新兴内地工业基地的快速发展

B.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经济布局不合理的局面

C.充分利用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

D.布局完全没有考虑进行老工业基地的建设

43.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把基本核算单位从生产大队下放到生

产队。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这样生产队既有生产自主权,又有分配决定权。这项政策在当时

A.引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成分

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D.清除了“左”倾错误的影响

44.【加试题】下图所示信息,可以反映出

①A段中国粮食产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是大跃进运动的推行

②勃列日涅夫推行的经济改革推动A段苏联粮食产量增长

③B段中国粮食产量大增缘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④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B段苏联粮食产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5.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决定在工业、交通运输业的部分行业试办托拉斯(资本主义垄

断组织的高级形式),建立了如中国烟草工业公司等一批专业性大公司,到1965年,全国工业产值比1962年增长8.5%,成本降低了9.5%。这表明党中央

A.开始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B.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优先发展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D.初步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探索

46.下列材料节选自建国后一定时期新中国城市规划的要求,这表明新中国城市规划

A.借鉴了苏联的做法 B.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

C.受经济模式的制约 D.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

47.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

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期间钢铁、汽车、飞机等重要项目的完成标志着

相关内容

  •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李建国 < 人民日报 >( 2014年11月05日 06 版)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
  • 教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课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_ 主备人:朱秋芳 授课时数:2 课时 设计要素 知识 与 技能 设计内容 (1)了解总体小康成就的表现和不足,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目 标,知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新 ...
  • 在四个全面中从严治党
    李忠杰: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理解全面从严治党 一. 从战略布局高度领会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 (一)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逐步了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2014年10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 ...
  • 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传达提纲
    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传达提纲 11月18日至11月22日,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在长沙召开.这次大会是在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科学发展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参加这次大会的应到代表733人,实到代表71 ...
  • 论述题答案
    论述题答案 1. 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 队? 十六大党章关于中国共产党是"两个先锋队"的论断,是对中国共产党性质所作的新的科学概括,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和 ...
  • 深刻理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意义
    2015-05-23 我有话说(1人参与) 字号减小 字号增大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严明纪律抓起.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把党的纪律挺在前面,使纪律立起来.严起来,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qu ...
  • 党的十八大精神与党章知识竞赛题库
    党的十八大精神与党章知识竞赛题库 1.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在________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上海) 2.中共二大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的________的民(反帝反封建) 3.1945年4月23 ...
  • 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学习要点概述
    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学习要点概述 根据胡锦涛主席政治报告全文整理 ( 2011年11月20日 ) 1.十八大召开的时间? 十八大的全称叫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十八大11月8日开幕,会期七天,于11月14日闭幕. 2.十八大召开的重 ...
  • 论"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
    作者:朱炳元 长白学刊 2015年12期 [中图分类号]D6: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478(2015)05-0001-04 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 ...
  • 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
    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