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古代的手工业 - 范文中心

第二课 古代的手工业

08/27

第二课 古代的手工业

1.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女子七八岁以上即能纺絮,十二三岁即能织布,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余。”这表明当时江南地区

A. 棉纺织业开始兴起B. 手工业领域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

C. 自然经济加速解体D. 纺织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2.清朝学者陈作霖《凤麓小志》中记载:“金陵商贾,以缎业为大宗„„金陵机业聚于城之西南隅,开机之家,总会计处谓之账房。机户领织,谓之代料,织成送缎,主人校其良楛,谓之讐货(验货)。小户无甚资本,往往恃账房为生。各机户复将丝发交染坊染色,然后收回,织成锻匹,再售与绸缎业。四者层层相因,休戚相关。”材料说明

A. 丝织业社会分工细致 B. 南京成为丝织业的中心

C.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 D. 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3.清代乾隆八年,唐英所著的20幅《陶冶图说》描绘了制瓷业的20道工序;景德镇的《浮梁县志》又记载了22种制瓷业工种。这可以论证出当时

A. 制瓷业专业化程度较高 B. 制瓷工序繁琐工种混杂

C. 瓷都景德镇制瓷业发达 D. 制瓷业已出现雇佣关系

4.据记载,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之前,私营治铁工业生产的铁器,质量精良且价格不高。而实行盐铁官营制度以后“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卖买之”。材料表明

A. 盐铁官营影响了百姓的日常生计B. 官营经济任用的工匠技术水平低下

C. 适度的竞争有利于经济的良性运行D. 建立官营经济是重农抑商的重要手段

5.“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郭宝钧在《古玉新诠》中的这段话表明

A. 玉具有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B. 以玉入法反映治国方式醇熟

C. 玉的人格化折射丰富的人文精神D. 体现古代士大夫的政治智慧

6.汉武帝时期“建酒榷以赡边”对酒实行专卖,但十七年之后重新允许民间酿酒,自由买卖,而国家对酒征税。东汉政府沿用对酒征税的制度,但常因水早灾歉,宣布禁止酿酒。两汉时期酒政的变化表明

A. 商业发展推动了政府政策调整B. 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C. 重农抑商是政府决策主要依据D. 酒政成为维护稳定的重要手段

7.长江三角洲地区到宋代逐渐发展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苏湖(常)熟,天下足”的谚语广泛流传。但到明代中叶,该地区出现“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价值取向。农户的经营重点转向种植经济作物的“地”。这一现象说明该地区A.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 B. 农业生产的发展呈现出市场化的趋势

C. 农业雇佣生产加速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D. 重农抑商思想受到主流价值取向挑战

8.《左传·成公十三年》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用复合陶范铸造鬼斧神工的青铜礼容器和礼乐器,成为中国青铜文明的标志性工艺,考古发掘出夏商时期大量的青铜爵、鼎和箭头,意味着这种技术成果主要体现了统治者

A. 提高凝聚力和掌握绝对的打击能力B. 征服自然和扩大统治区域

C. 提高贵族宫廷生活品质和争霸战争的需要D. 利用神权的力量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9.唐代元植织女词》中吟道:“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在中国古代,手工业者为了技术的世代传承,不惜牺牲儿女婚姻幸福,使民间技术的传承走向封闭。这一现象源于

A. 手工业者为防止技术外流而采取的保护措施B. 古代传统手工业没有产品交易的市场

C. 手工业工艺水平低下社会生产力发展迟缓D. 官营手工业服务对象和技术传承具有特殊性

10.据明朝万历《华州志》记载,陕西华州“郡之柳子镇,有千家铁匠,作刀剑剪斧之用,天下士大夫所共索,以为转相赠予者.”这表明华州柳子镇

C. 冶铁开始采用机械化生产 D. 铁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11.下图为安徽蚌埠市境内的钓鱼台遗址发掘现场,遗址中出土了大量西周时期的陶制圈足豆、鬲、爵以及砺石、石锛等生活器具,还出土了青铜镞、石镞和陶制纺轮、网坠等,其中两枚西周时期的玉璧,给考古专家带来意外和惊喜。(据蚌埠新闻网2014年10月23日讯)蚌埠钓鱼台考古发掘印证了( )

A .淮河流域的文明历史悠久丰富B .今蚌埠地区是西周的重要封国

C .西周时期蚌埠境内开始有人类居住D .该地区在西周时期青铜制造很发达

12.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此史料印证了

A. 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 B.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 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扩大 D. 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13.“尺铁碾去瑶台雪,一弓弹破秋江云。中虚外泛搓成索,昼夜踏车声落落。”(元·熊磵谷)诗中描写的是

A .长安城东西织室丝织业生产的景象B .苏杭等地织造局丝织品生产的景象

C .江南农村家庭棉纺织手工业生产的景象D .苏杭等地手工工场棉纺织业生产的景象

14.明初,工匠单立为匠户、世代不得脱籍:明朝中叶工匠可以纳银代役。清朝完全废除匠籍,官营手工业劳动者皆出自官府雇募。这一变化过程表明( )

A. 官营手工业的发展走向市场化 B. 民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确立

C. 手工业生产格局出现重大变化 D. 手工业专业化生产水平提高

15.据《上海县志》记载,(明)嘉靖时,上海县“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的江南地区

A.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 传统生产方式的变化

C.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 男尊女卑习俗的改变

16.图为唐宋时期制瓷业分布示意图其中,反映②处制瓷业发展状况的是

A.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C. 皇帝年号名古城,瓷业高峰在此都D. 人物花鸟釉下彩,绘画诗文神韵浓

17.我国自明后期起,棉布取代麻、丝成为人民最重要的衣被材料。清代,棉布拥有仅次于粮食的广大国内市场。但是,我国的棉纺织业像包买商这样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直到二十世纪才正式出现。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棉花传人中国的时间较晚B.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 棉纺织业的生产技术低下D. 民众对棉纺织品需求较小

18.据史料记载,明初政府每年仅从北方各省就征收棉布有一百几十万匹,以后逐渐增加。如弘治十五年仅山东地区棉布征收数额就达29.6万匹,到万历六年征收数额就增长到60万匹。七十年间整整翻了一番。这从侧面反映了明代

A. 手工业赋税负担沉重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 棉纺织业的不断发展 D. 北方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19.《国语•齐语》“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这种古代手工业传承特点出现的根本原因:

A. 保护手工业发展和促进生产力进步的需要B. 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狭隘性

C. 我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市场导致D. 确保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20.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四民分业论”,即“士农工商”四种身份的人分开居住,分别培养工匠(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这做法

A. 提高了工匠社会地位 B. 促进了手工技术发展

C. 固化了社会阶层等级 D. 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21.西周时,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这样,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这说明西周

A.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辖 B. 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明确

C. 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 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22.以下关于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状况中,出现最早的是( )

A. “岁入巨万,财力雄厚,其中尤以徽商势力最大„„徽商中不少家资万贯,富比王侯。两淮盐商有挟资千万者,最少亦一二百万”

B. “辕有越,加箭,可驰张焉。„„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C. “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锻钢”

D. “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之有六用之”

23.隆庆元年(1567年)进士蒋以化在《西台满记》中记载:“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由此可知当时“大户”与“小户”之间关系的主要特点是( )

A. 不固定性对立性 B. 松散性对立性C. 不固定性松散性 D. 松散性契约性

24.战国时期“物勒工名”(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制度应用比较广泛,如下图秦国青铜戈正面刻有铭文:“五年,相邦吕不韦造,诏事图、丞蕺,工寅”分别注明了监造者、主造者和直接制造者的名字。据此可知

A. 官府控制手工业的局面被打破B. 官营手工业重视保证产品质量

C. 民间手工业生产分工日益明确D. 青铜器铸造进入全面繁荣时期

25.康熙初年的枫泾镇,“里中多布局,局中多雇染匠、砑匠,皆江宁人,往来成群”。踹染工匠在人身上受到“保长、布防、包头管辖”,作坊主对踹染工匠还有一定的超经济强制权利。据此分析当时的枫泾镇

A. 踹染工匠受到残酷剥削B. 手工业者没有人身自由

C. 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26.古丝绸之路促进了亚欧大陆各国互联互通,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下列属于唐代经丝绸之路向西方传播的是

A. 缂丝技艺的丝织品B. 柔软结实的棉织品C. 焦炭冶炼的铁制品D. 宣德官窑的靑花瓷 27.图是近年出土的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史称汉废帝)墓葬中的两枚印章。除此之外,还出土了数量惊人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大量竹简、木牍。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从图上文物字体可见篆体依然是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

B. 从墓葬的规格可见当时王国问题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

C. 该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工匠之手

D. 该墓葬的竹简木牍有可能记载着儒家和佛教思想精髓

28.从南宋开始盛行的以职业划分户种的做法,全面实行于元代,到明代依然被保留下来,明代文献中的军户,灶户(制盐)、乐户,果户、菜户、渔户,捕户等,随处可见。这一长时段的现象可以佐证南宋以来

A. 社会变迁具有内在延续性 B. 政府对专业民户人身控制加强

C. 分户经营稳固了小农经济 D. 社会生产的专业分工基本停滞

29.《管子》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鍼(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小马车)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由此可知当时

A. 各行业分工比较细致 B. 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已经成熟

C. 官营冶铁业相当发达 D. 铁器在生产生活中地位重要

30.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明代中叶以来

A. 手工业领域发生新变化 B. 货币白银普遍流通

C. 江南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D. 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31.清朝乾隆年间,官员刘方霭在奏折中提到了农民“无田可耕,则力佃人田;无资充佃,则力佣自活”的现象,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商品经济较快发展 B.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C. 先进生产力的推广 D. 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增长

32.据记载,清代棉花的价格从康熙年间每斤五十至八十文上涨至道光年间的每斤二百至三百文。据此推测,当时:

A. 棉花产量大幅下降 B. 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C.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 中外贸易的迅猛发展

33.明代中叶以后„„湖广地区以种粮为主,而山东、河南许多农民则以种棉为业;苏州、福州发达的丝织业所用的生丝,要从湖南运来;而松江的棉布业,又要靠山东、河南出产的棉花。这主要说明明中期以后

A. 涌现出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 B. 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分工开始打破

C. 出现了资财雄厚的豪商大贾 D. 生产部门间地域分工趋势日渐明显

34.乾隆以后,一些经营地主和富农,或利用自己的土地,或租种别人的土地,大规模的用无田农民从事各种经济作物或粮食的生产,获取利润。这些地主和富农与他们请用的农民“同桌同吃,无主仆名分”。这最能表明

A. 当时农村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 B. 明清时期农业取得长足进步发展

C. 在清中期以后开始出现货币地租 D. 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促进农业发展

35.南宋《清波杂志》中记载" 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瑞为袖。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这表明

A. 官营商品流向放宽B. 瓷器市场竞争激烈C. 窑务管理渐趋松懈D. 汝窑产品质地欠佳

36.宋太宗淳化四年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税);当算之物,令有司件拆揭榜,颁行天下。”至道二年又诏:“民间所织缣帛,非出于鬻于市者,勿得收算。”宋太宗意在

A. 鼓励商品贸易发展B. 规范市场经营秩序C. 扶持家庭手工生产D. 推行便民惠民政策

37.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仰韶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的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等纺织工具„„同时,各地都发现有许多的骨针,直径和针眼都很细小”。据此可知当时

A. 纺织技术日臻完善B. 生产工具来源多样C. 陶器制造十分发达D. 手工行业分工细致

第二课 古代的手工业参考答案

1.D 【解析】依据材料中“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可以得出题干所述时间未清代,而棉纺织业开始兴起是在元代,故A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新的生产关系进行阐释,故B 项排除;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故C 项排除;据材料中“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表明纺织业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故D 项正确。

2.A 【解析】依据题中“小户无甚资本,往往恃账房为生。各机户复将丝发交染坊染色,然后收回,织成锻匹,再售与绸缎业。四者层层相因,休戚相关。”可知在当时南京的丝织业中,有帐房、小户、染坊、绸缎业等行业,社会分工非常细致,故A 项正确。B 、C 两项在题文中没有提及。本题中没有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因此D 项 不符合题意。

3.A 【解析】根据“制瓷业的20道工序”“22种制瓷业工种”说明分工细密,专业化程度高,故A 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工种混杂,排除B ;22种制瓷业工种不能体现出制瓷业发达,排除C ;D 材料没有体现。

4.C 【解析】根据“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之前,私营治铁工业生产的铁器,质量精良且价格不高”表明盐铁私营有利于经济发展,C 正确;材料“实行盐铁官营制度以后‘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卖买之’”表明盐铁官营对治铁工业的影响,无法体现“影响了百姓的日常生计”,排除A ;B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5.C 【解析】据材料“玉之属性……道德化……玉之形制……宗教化……玉之尺度……政治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对玉的阐释加入了道德、宗教、政治制度等人文因素,体现了玉的人格化,故C 项正确;A 项只反映了宗教象征意义,过于片面,故A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以玉入法”,也不能说明治国方式醇熟,故B 项错误;D 项也只反映了政治方面,与材料相比过于片面,故D 项错误。故选C 。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学生应该可以理解这些都属于人类文明的成果,将玉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体现了玉的人格化,同时,对于人文精神,应该广义理解,不能等于西方的人文主义。

6.D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汉武帝时期的对酒实行专卖到后来的对酒征税,以及东汉时期宣布禁酒等政策的演变,可以看出统治者均是从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的立场出发采取不同措施。故答案为D 项。从材料中的“常因水早灾歉,宣布禁止酿酒”,不能反映是商业发展推动了政府政策调整,排除A 项;B 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 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7.B 【解析】“多种田不如多种地”表明经营重点转向种植经济作物的“地”,说明市场化倾向明显,本题选择B 选项。A 选项错误,商品经济在当时并不成气候,不足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C 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农业出现雇佣现象;D 选项错误,材料并没体现商业的发展。

8.A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青铜文明的标志性工艺主要成就表现在礼器和兵器来看,这种技术成果主要体现了统治者提高凝聚力和掌握绝对的打击能力。故答案为A 项。青铜器主要不是用于“征服自然”,排除B 项;礼器的使用是为了提高凝聚力,而不是仅仅提高贵族宫廷生活品质,排除C 项;D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点睛:本题的解答关键是要理解青铜器中主要为礼器和兵器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确定答案。

9.A 【解析】从材料来看,手工业者为了传承技术不惜牺牲女儿,为的就是保证技术在家族内传承,这表明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是保密的,所以本题选择A 选项。B 选项材料没有体现交换的内容;C 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D 选项错误,本题涉及的是私营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无关。

10.D 【解析】A 选项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未涉及,故排除;B 选

项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以家庭使用为主,从“作刀剑剪斧之用,天下士大夫所共索,以为转相赠予者”可知是民营手工业,故排除;C 选项机械化生产出现于工业革命时期,故排除;D 选项“郡之柳子镇,有千家铁匠”可知铁业呈现出繁荣景象,故本题选择D 选项。

11.A 【解析】试题解析:该地区地处淮河流域,文明可以追溯至西周,故选A 。B 中的封国从材料中无法得出。C 错在“开始”。D 错误,由于出土的青铜器不多,无法印证它的制造发达。

12.A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明清之际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生产的区域化,如上海的织布、纺纱,广东的丝织、陶瓷业,故本题选A 。B 指的是国内贸易,排除;C 中的国内市场扩大从题中无法体现,排除;D 出现于鸦片战争后,排除。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商业·明清之际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

13.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黄道婆传授和改进技术的基础上,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很快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这里的先进技术又逐渐传播到了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域。元人熊磵谷所写《木棉歌》中的诗句描写了当时江南农村中家庭棉纺织手工业的景象。所以答案选C 。

14.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中叶之后官府对官营手工业者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有利于其参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促使民营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使手工业的生产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故答案为C 项。材料没有反映官营手工业的市场化,排除A 项;BD 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5.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中国传统小农经济是以男耕女织为劳动分工,而题干中体现“田家妇女亦助农作, 镇市男子亦晓女红”的变化,说明传统生产方式的变化,B 项正确。A 项说法与题干出现传统生产方式变化不符,排除。题干中只涉及家庭男女分工,并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没有体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C 。明代受理学的影响,男尊女卑是加强的,与题干劳动分工无关,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

点睛:理解题干关键信息“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6.D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赞美的是浙江越窑的青瓷,与图示四处信息无关,与设问不符,排除A 。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反映的是四川的白瓷,与图示①有关,与设问不符,排除B 。“皇帝年号名古城,瓷业高峰在此都”可知是瓷都景德镇,与图示④有关,与设问不符,排除C 。“人物花鸟釉下彩,绘画诗文神韵浓” 反映的是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釉下彩绘,所以选D 。

17.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国的棉纺织业像包买商这样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比较晚的原因是棉纺织业的生产力水平没有发展到足够的水平,选项中只有C 符合题意。

18.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征收棉布的数量不断增加,正面反映了对棉布手工业赋税征收加重,侧面反映了棉花种植的推广,和棉纺织业的发展,排除A ,C 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提到棉布商品化,而是强调征收数量增加,排除B 。材料体现对北方各省征收棉布数量多,没有体现北方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排除D 。所以选C

点睛:解决本题的两个关键,一是概括明代征收棉布的数量不断增加,二是留意设问“侧面”,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19.B 【解析】“工之子恒为工”、“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等信息可以说明古代手工业的传承特点是世代沿袭,其根本原因应该是当时的经济形态导致的,小农经济条件下,封闭性和保守性、狭隘性等特征决定了各行业之间的交流极少,自家的技术更容易传递给自家子弟,因而出现了上述现象,故选B ;AD 是从影响和结果角度阐释的,不符合题意;C 的说法本身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20.B 【解析】据材料中“四民分业论”“即“士农工商”四种身份的人分开居住,分别培养”可得

出是划分士农工商的居住,与其社会地位无关,故A 项排除;据材料中“工匠(手工业者) 聚集在一起,‘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可得出众多工匠一起工作推动了手工业技艺的提高,故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社会阶层进行阐释,故C 项排除;材料中仅是描述了四种身份人的居住以及工匠由于居住在一起而提高技术,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故D 项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在于材料“工匠(手工业者) 聚集在一起,‘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

21.C 【解析】由“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可以看出通过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将周文化传到各地,为华夏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本题答案选C 项;A 项对应的是秦朝的郡县制,不符合题意;B 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天子与诸侯的关系;D 项不选,题干的主题是西周通过青铜器传播文化,不是各民族的文化交流。

22.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灌钢法,该方法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是最早的,选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 的徽商出现在清朝,不是最早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 的曲辕梨出现在唐朝,不是最早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 的交子出现在宋朝,不是最早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徽商出现在清朝、交子出现在宋朝、曲辕梨出现在唐朝,灌钢法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才是最早的。

23.C 【解析】“大户”与“小户”之间关系是雇佣关系,雇佣关系是一种不固定的松散的关系,即选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不是对立性而是相资为生、相互关联的关系,选项A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 错在对立性,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契约方面的信息,选项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

24.B 【解析】从材料中的介绍来看,战国时期的器物都需要注明监造者、主造者和直接制造者的名字。这说明当时人们很看重产品生产的质量问题,体现出官营手工业重视保证产品质量,所以本题选择B 选项。A 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C 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应民间手工业分工情况;D 选项不是材料要传达的含义。

25.D 【解析】根据“踹染工匠在货币雇佣关系之外,还在人身上受到‘保长、布防、包头管辖’,作坊主对踹染工匠还有一定的超经济强制权利”,说明枫泾镇布局已经出现雇佣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踹染工匠受到多重关系的束缚并非完全人生自由,制约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速度,故D 项正确;A 项材料不能充分体现,排除;B 项不符合材料“踹染工匠在货币雇佣关系”,排除;C 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主旨,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踹染工匠在货币雇佣关系之外,还在人身上受到‘保长、布防、包头管辖’,作坊主对踹染工匠还有一定的超经济强制权利”。

26.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A 选项正确,西方称中国当时为“丝国”;B 选项错误,棉纺织工业在元代才有一定的成就;C 选项错误,当时并没有焦炭冶炼;D 选项错误,宣德是明朝皇帝的年号。

27.C 【解析】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供官府使用,海昏侯墓葬出土的器皿应当大多是官营手工业产品。故答案为C 项。印章上的字为篆书,并不表明篆书是当时主流通行字体,当时主流字体应当是隶书,排除A 项;材料不能反映当时王国问题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排除B 项;佛教于公元前后传入中国,西汉时不可能有关于佛教思想的记载,排除D 项。

点睛:后世印章大多采用篆体,不能因此断定是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佛教于公元前后传入中国。这是本题在正确选项之外考查的两个重要知识点。

28.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大量手工业户种从农业分离出来,出现了职业划分,改变了社会结构,说明社会变迁具有内在延续性的特点,故答案选A 项。题干没有体现人身控制加强,排除B 项。CD 项中的“稳固”“基本停滞”说法错误,排除。

29.D 【解析】材料提及的是铁器的使用,而未提及各行业分工情况与农业技术的情况,故

A 、B 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材料未提及官营冶铁业,排除C ;铁器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广

泛运用于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达到严重依赖的程度,故D 项正确。

30.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中叶,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发达,出现带有资本主义雇佣性质的雇佣关系,手工业生产效率提高,绢的产量增加导致了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故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比宋代有所降低,A 项正确。题干中说明是“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因此与货币制度无关,排除B 。南宋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完成,C 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题干中涉及的是江南的绢价,而米价只是一个参考标准,因此题干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

31.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雇佣关系的发展,反映了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缓已经慢增长,选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商品经济问题,选项A 不符合题意,排除;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是削弱的,选项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先进生产力的问题,选项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

32.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私营手工业特别是私营纺织业迅速发展导致棉花需求量大,从而导致了价格提高,即选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清代棉花的产量是提高的,选项A 不符合题意,排除;清代重农抑商政策是加强的,选项C 不符合题意,排除;清代是闭关锁国的,中外贸易并未迅猛发展,选项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

33.D 【解析】据材料“湖广地区以种粮为主,而山东、河南许多农民则以种棉为业,苏州、福州发达的丝织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明中期以后地域分工趋势日渐明显,故D 选项正确;A 选项没有突出地区的分工问题,故A 选项错误;男耕女织属于自然经济的特点,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B 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资财雄厚的豪商大贾,故C 选项错误。故选D 。

34.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经济政策。材料主旨是一些地主、富农雇佣无田农民种地,获取利润,二者没有人身依附关系,而是雇佣劳动关系,故A 项正确;B 、C 两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材料未体现国家调整经济政策,故D 项错误。

点睛: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重要标志就是自由雇佣关系的出现,题干中“用无田农民从事各种经济作物或粮食的生产”“同桌同吃,无主仆名分”,体现了雇佣关系。

35.A 【解析】“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说明汝窑作为官窑,其产品在南宋时期不再禁止流向市场,也是可以允许出卖的,故选A 。

36.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宗对于家庭手工业的少量产品的交易免税,说明政府推行便民惠民政策,故D 选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免税范围只限于家庭手工业的少量产品,不能说明鼓励商品贸易发展,故A 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市场经营秩序的问题,故B 选项错误;对于家庭手工业的少量产品的交易免税也不等于扶持家庭手工生产,故C 选项错误。故选D 。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紧扣材料“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学生应该正确理解“贩夫贩妇,细碎交易”指的是家庭手工业的少量产品的交易,这与便民惠民是密切相关的,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37.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骨针等工具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说明当时生产工具来源多样,故B 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纺织技术日臻完善,原始社会末期也不可能有发达的纺织技术,故A 选项错误;材料不仅仅限于陶制工具,还有骨制工具,故C 选项错误;仅凭材料的有限信息也不能反映手工行业分工细致,故D 选项错误。故选B 。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骨针”分析出当时的工具有陶制工具,还有骨制工具,据此即可判断生产工具来源多样。ACD 都属于典型的干扰项。


相关内容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必修二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神农"传说 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 ...
  • 第一单元检测题
    第一单元检测题 1.以下是我国先民在七八千年前使用的最早的松土工具,该工具的名称是 A .石铲 B .石锄 C .石犁 D .耒耜 <诗经"小雅"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 个人整理王玉茹中国经济史课后答案(经济学综合第二本)
    第一章 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 一.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总是建立在对一定的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就是不断开发.利用资源的历史.尤其在技术条件低下的古代社会 ...
  • 中国古代陶瓷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陶瓷的发展历程 瓷器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陶瓷的发展本质上来说首先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而后奴隶制的发展促使了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各种手工业的发展,而陶瓷就在此时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装饰和器皿.总之我国陶瓷的发展与私有制 ...
  • 九上历史各单元复习提纲
    世界古代史复习 第一单元 人类文明的开端 一.内容概述:主要讲述了人类形成的过程和亚非欧最早人类文明古国的发展概况. 二.基础知识点: 第1课 人类的形成 1.人类形成的过程:(三个阶段)攀树的古猿 正在形成中的人 完全形成的人 ★2.目前 ...
  •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
    第 1 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选择题 1 .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末相,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 A .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 .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 .原始农业的出现 D ...
  • 古代史选择题专项训练
    古代史选择题专项训练 命题人:东华高级中学 韩承林 1.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下列关于商朝占卜.祭祀活动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使商朝弥漫着浓厚的神权色彩 ②商王借神权强化了王权 ③为后世遗留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④反 ...
  • 必修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农业 1.中国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制耒耜,教民耕作" 2.耕作方式的发展 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②春秋战国:精耕细作(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 ...
  • 20**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详细知识点汇总
    2016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世 界 历 史 (第 一 册) 第一单元 人类文明的开端 第1课 人类的形成 人类起源 人类可能是从非洲南方古猿发展而来. 人类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 分类 中国人类学家把"完全形成的人&qu ...
  • 世界古代史材料题精选
    世界古代史材料题精选 一.看图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请回答: (1)请根据图片信息为三则图片命名. (2)它们都各是哪些国家奴隶制度文明的象征? (3)你能分别对这些图片的内容作一个客观的评价吗? (4)你对哪幅图片的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