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 - 范文中心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

03/16

第 1 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选择题

1 .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末相,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

A .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 .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 .原始农业的出现 D .全体小农经济的产生 2 .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形成规模的两个农耕地域是① 淮河流域 ② 长江流域 ③ 珠江流域 ④ 黄河流域

A . ① ② B . ② ③ C . ① ④ D . ② ④ 3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这主要取决于( )

A .当地的自然条件 B .当地居民的喜好 C .政府的鼓励措施 D .受外来作物的影响

4 .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

A .千耦其耘 B .个体农耕 C .刀耕火种 D .代田法 5 .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 ) ① 种植业为主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一大特色② 借用牛力耕田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色之一 ③ 牛耕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 ④ 已出现了曲辕犁

A . ① ② B . ② ③ C . ③ ④ D . ① ④

6、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种类不同 B .各人身体状况决定的 C .地域的差异 D .统治阶级推崇导致

7、观察下图,图中生产工具最早出现于

A .商周时期 B .战国时期

C .西汉时期 D .隋唐时期

8 .以上农业生产工具,用于灌溉的是( ) ① 犁壁 ② 翻车 ③ 筒车 ④ 曲辕犁

A . ① ② B . ① ③ C . ② ③ D . ② ④

9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的发明是( )

A .铁犁 B .曲辕犁 C .翻车 D .耧车

10 .迄今已有两千多年,但依然泽惠于成都平原的著名水利工程是( )

A .郑国渠 B .灵渠 C .芍破 D .都江堰 11 .下列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的是( )

A .芍破 B .都江堰 C .郑国渠 D .白渠 12 .下图的作者是( )

A .李冰 B .马钧

C .徐光启 D .潘季驯

13 .春秋时期,促使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

A .铁器牛耕的使用 B .社会人口的增加 C .国家分裂的影响 D .统治阶级的提倡

14 .中国占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有( ) ①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② 借用牛力耕田 ③ 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④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为主

A . ① ② ③ B . ① ② ④ C . ② ③ ④ D . ① ② ③ ④

15.关于小农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出现于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 B .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

C .男耕女织是其基本特征,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D .有利于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铸铁、冶铁示意图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唐代曲辕犁详图

请回答: ( l )结合材料一,分析出现材料二现象的原因。

( 2 )比较材料二中春秋与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

( 3 )据材料三,图中是什么时期的何种工具?有何作用?

( 4 )材料三、四中的两种牛犁相比,后者有何优点?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 《 淮南子 · 主术训 》

材料二:春秋时楚相孙叔放在淮河流域修的芍肢,灌溉面积一万多顷;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在崛江流域修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水工郑国在秦浸渭水系修的郑国渠,灌溉面积达四万顷,使关中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材料三:“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氢。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 „ ”一一白居易 《 朱陈村 》

请回答: ( l )材料一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什么进步?有什么作用?

( 2 )材料二中提到的都江堰工程为什么能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

( 3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

( 4 )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1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日:“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赢政)乃使

卒为之。

― 《 资治通鉴 》 卷六

材料二:(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赢政)日:“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楚人入秦,时为客卿)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日:“ „ „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够益仇,内自虚而外树于诸候,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 《 史记 》 卷八七

请回答:

( l )在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事件中,秦王做出了什么决策?秦王的决策导致了什么结果? ( 2 )结合郑国渠的修建,说明基础设施建设对增强综合国力的作用。

一、选择题

1、C 2、D、3、A、4、C、5、B、6、C、7、B、8、C、9、B、10、D、11、D、12、D、

13、A、14、D、15、D

二、非选择题

16 . ( l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铁农具逐渐取代石制、木制工具并被广泛使用。 ( 2 )不同: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与战国时期相比,较为笨重、粗糙。反映了战国时期冶铁技术的进步和铁器使用的进一步推广。 ( 3 )图中是汉代的“二牛抬杠”犁。它出现了犁壁,提高了耕作效率,使牛耕得到广泛推广。. ( 4 )优点:减轻了自身重量,克服“回转相妨”的缺点;使入土的深浅、起土的宽窄随心所欲;耕作平稳,利于水田使用;节省劳力,提高耕作速度。

17 . ( l )对牛的控制,反映了当时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利用畜力可以节省人力,提高耕作效率,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农用动力的一次巨大进步。 ( 2 )都江堰的科学巧妙的设计可使江水分流,既可防止江水溢洪,又可分江水灌溉川西平原,起到了防洪、灌溉、治沙、航运等多种作用,解决了成都平原的崛江水害和土地灌溉问题,所以使成都平原能成为著名的“天府之国”。 ( 3 )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单位的自耕农经济。特点主要是规模小,分工简单,自给自足的封闭性和难以抵挡外部因素冲击的脆弱性。 ( 4 )条件有生产工具和技术、水利兴修及安定的社会环境,还有统治者的宽松开明政策等。

18 . ( l )坚持完成郑国渠的开凿;不采纳“逐客”建议。郑国渠的开凿使大量田地得到灌溉;留住和吸引了大批人才;秦日益强大,最终灭掉六国。 ( 2 )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投资大、见效慢,但是它会极大的改善社会生产的环境和条件,有力地推动一国经济长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高。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选择题

1 .商周时期的井田制的实质是

A .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 B .贵族土地所有制

C .君主土地所有制 D .地主土地所有制

2、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

A .分封制的瓦解 B .封建王权的强化 C .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 .上层建筑的变化

3、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

A .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 .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C .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D .贵族争夺土地

4、战国时期,秦国“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 这实质上( )

A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B .从法律上肯定了土地私有制度

C .提高了劳动者的身份地位 D .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5、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较快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

A .各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封建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C .各国重视兴修水利 D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6 .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以土地为征税标准,最早实现这一转变的是( )

A .鲁国 B .齐国 C .燕国 D .楚国 7 .我国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确立于( )

A .春秋时期 B .战国时期 C .秦汉时期 D .隋唐时期 8 .以下不属于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形式的是( )

A .君主土地私有 B .地主土地私有制 C .贵族士地私有制 D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9 .古代中国封建社会里,地主土地私有制是主要的土地制度。地主阶级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 )

A .将占有的“公田”据为己有 B .兼并土地

C .通过赏赐获得土地 D .驱使流民垦荒获得土地

10、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最具开创性,历史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 )

A .整顿吏治 B .实行租调制 C .汉化政策 D .颁布均田令

11、仔细观察下图,图中内容反映的是(

)

A .庄园经济 B .屯田制

C .租佃经营 D .均田制

12 .中国汉代出现的田庄的特点是( ) ① 田庄的劳动者与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 ② 劳动者兼负军事义务,保护田庄 ③ 田庄经济具有极强的自给自足性质,属封建自然经济④ 田庄的土地属于封建国家所有

A . ① ② ③ B . ① ② ④ C . ① ② ③ ④ D . ② ③ ④

13、有关下图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当时租佃制遍及

全国 ② 当时契约纳租方式已确定 ③ 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④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

A . ① ② ③ ④ B . ① ② ③ C . ② ③ ④ D . ① ② ④

14、古代土地方面的租佃关系始于( )

A .战国 B .秦代 C .隋唐 D .明清

15、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 .农民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 B .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

C .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彻底废除 D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高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 《 诗经 · 小雅 · 北山 》 材料二:有淳萎篓,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 一 《 诗经 · 小雅 · 大田 》 材料三: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直(按:即使自己在争讼中获胜),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 ― 《 国语 · 晋语九 》

材料四:季孙欲以田赋(按:按田地收取地租) , 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日:“丘不识也。”一一 《 左传 · 哀公十一年 》

请回答:

( 1 )材料一反映 r 什么制度?从材料中可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何特点?

( 2 )根据材料二,说明井田制的内容

( 3 )材料三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什么问题?

( 4 )材料四表明了什么问题?

( 5 )以上材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发展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元季丧乱,版籍多亡,田赋无准。明太祖即帝位,谴周铸等百六十四人,核浙西田亩,定其赋税()复命户部核实天下土田。而两浙富民畏避摇役,大率以田产寄他户,谓之铁脚诡 „ „ 又以中原田多荒芜,命省臣议,计口授田 „ „ 北方近城地多不治,召民耕,人给五十亩,蔬地二亩,免租三年。 ― 摘自 《 明史 · 食货志 》

材料三:国初兵荒之后,民无定居,耕稼尽废,粮晌匾乏。初命诸将屯兵于龙江等处,后设各卫所,创设屯田,以都司统摄 „ „ 军事三分守城,七分屯种。 ― 摘自 《 明会典 》 请回答:

( 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 2 )从材料二、三中找出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 3 )应怎样评价朱元璋措施的作用?这些措施能否消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弊端?

一、选择题

1、B、2、C、3、B、4、B、5、B、6、B、7、B、8、C、9、B、10、D、11、D、12、A、

13、A、14、A、15、D

二、非选择题

16 . ( l )材料一反映的是井田制。这一制度的特点是一切土地归周王私有。

( 2 )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前者是井田中央一区的土地,被贵族占有,后者是四周的土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 3 )材料三说明当时土地所有权的争夺十分普遍,表明井田制遭到严重破坏。

( 4 )表明出现了地租这一新的剥削方式,反映了封建剥削关系的产生。

( 5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17 . ( l )明太祖统治时期,农业生产发展,耕地面积增加,人口增长,政府的财政收人增加。

( 2 )调查全国土地,清查地主隐瞒的土地;奖励垦荒;军队屯田。

( 3 )朱元璋的上述措施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增加了政府财政收人)但是朱元璋不可能根本解决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条件下土地兼并等社会问题。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1 .汉代,司马迁划分的四大经济区中属于传统的农业区的有( ) (①山东 ② 山西 ③ 江南 ④ 龙门褐石以北

A . ① ② B . ② ③ C . ① ④ D . ① ③

2 .四大经济区划分的依据是( )

A .自然条件 B .气候条件 C .地形条件 D .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 3 .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呈现出哪些特点? ( ) ① 多样性 ② 统一性 ③ 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性 ④ 经济实力发展趋向平衡

A . ① ② B . ② ③ C . ① ④ D . ① ③

4 .四大经济区中的山东是指( )

A .今天的山东境内 B .崤山以东 c .泰山以东 D .河南、河北、山东三省

5 .两汉时期江南经济落后于北方的原因是( ) ① 地势复杂不利于开发 ② 统治残酷阻碍经济发展 ③ 人口稠密资源贫乏 ④ 生产工具和技术落后

A . ① ② ③ B . ① ④ C . ① ③ ④ D . ① ② ③ ④

6 .汉代我国有四大经济区,其中巴蜀地区属于( )

A .山东地区 B .山西经济区 C .江南经济区 D .龙门竭石以北经济区

7 .下图四大经济区中,属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的是

8 .我国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是( )

A .山内地流向边疆 B .由边疆流向北方 C .由北方流向南方 D .由南方流向北方

9 .中国历史上二次人口南迁高潮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 )

A .自然灾害 B .战乱频繁 C .逃避兵役摇役 D ,逃避债务

10.促成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的最重要的客观原因是( )

A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 .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C .统治阶级的倡导 D .自然环境优越

11.中原人口第二次南迁高潮出现的政治原因之一是 ( )

A .八王之乱的发生 B .安史之乱的发生 C .靖康之乱的发生 D .永嘉之乱的发生

12 .读明代内阁大学上籍贯分布表,该表所能反映的是( )

A .出现了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

B .南方科举考试推行最好,因而通过考试进人朝廷当官的人就多

C .说明明代时中国的文化重心在南方

D .说明南方人比北方人更热衷于当官

13 .唐张籍在((永嘉行 》 中写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这则材料揭示了( ) ① 北民南迁是由天灾所致 ② 北民南迁是为了躲避北方少数民族 ③ 北.民南迁有利于民族融合 ④ 北民南迁推广了先进技术

A . ① ② B . ② ③ C . ① ③ D . ② ④ 14 .江南地区成为“财赋之地,人物渊数”,这一局面出现于( )

A .南朝 B .唐朝 C .北宋 D .南宋 15 .下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导致的主要历史影响是

A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 .岭南地区经济地位位居全国首位

C .南北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 D .南方正式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江南)地厂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或水褥(锄草,耕作) „ „ 不待贾(买卖)而足 „ „ 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 摘自司马迁 《 史记 · 货殖列传 》 材料二:江南 „ „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 „ „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 摘自 《 宋书 》 卷五十四

请回答:

( 1 )据材料一,分析汉朝时江南的经济发展状况。

( 2 )材料二描述的江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3 )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

17 .中国有两座孔庙,一座在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另一座在浙江街州;诸葛亮( 181 一 234 )字孔明,琅娜阳都(今山东沂南)人,其后人集中地后发展成为今天的浙江诸葛村;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山东济南人,后与其丈夫赵明诚南渡南京。

请回答:

( 1 )以上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哪一历史现象?

( 2 )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 )试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重大影响。

一、选择题

1、A、2、D、3、D、4、B、5、B、6、B、7、A、8、C、9、B、10、A、11、B、12、C、

13、B、14、D、15、D、

二、非选择题

16 . ( l )江南地区人口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贫富分化的程度较低。 ( 2 )江南变得十分富饶,出现了一年丰收可供数郡粮食需要,所产的丝棉布帛行销天下。 ( 3 )原因:汉代江南地区尚未得到开发,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的开发,推动了南方经济发展。

17 . ( l )人 口南迁。 ( 2 )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 3 )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古代经济重心和文化重心的南移;促使人口分布趋向合理。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同步测试:

1 .古代青铜艺术进入繁荣时期是在( )

A .夏代 B .商周 C .春秋 D .战国

2 .我国古代冶铁最早开始于( )

A .春秋时期 B .战国时期 C .南北朝 D .西汉 3 .普遍流行用焦炭作燃料冶铁是在( )

A .汉朝 B .北宋 C .南宋 D .明朝 4 .中国人学会养蚕缫丝是在( )

A .上古时代 B .秦代 c .汉代 D .唐代 5 .汉代中国丝绸远销哪里,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 )

A .西亚 B .非洲 C .欧洲 D .印度

6 .绎丝是我国独特的丝织工艺品,它出现在( )

A .西汉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7 .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是在( )

A .南宋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8 .元代黄道婆革新的技术是( )

A .丝织技术 B .麻织技术 C .毛织技术 D .棉纺织技术

9 . 《 柳南续笔 》 载“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族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反映了( )

A .棉花在内地的传播 B .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

C .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D .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10 .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开始于( )

A .南北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11 .宋代被称为“瓷都”的是( )

A .临淄 B .景德镇 C .汝州 D .越州

12 .下图中产品产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 . ① ② ③ ④ B . ③ ① ②

④ C . ① ③ ② ④ D . ② ① ④ ③

13 .官营手工业内部生产关系的重大进步是指( )

A .征役制 B .雇募制 C .工官管理制 D .匠籍制度

14 .下列关于古代私营手工业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 .秦汉时期私营手工业兴起 B .唐宋以来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

程度加深

C .明初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 .清朝时期私营手工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15.官营手工业内部的生产关系加以调整的原因 ( ) ① 匠籍制度的实行 ② 商品经济

的发展 ③ 私营手工业发展 ④ 雇募工匠出现

A . ① ② ③ ④ B . ② ③ C . ① ② D . ② ③ ④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子之六工,日土工、金工、石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 《 礼记 · 曲

礼 》

材料二:(官府工匠)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 《 管子 · 小

匡 》

材料三:(豪强)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

― 《 盐铁论 · 复古 》

材料四:五亩之宅,树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是以衣帛矣。 ― 《 孟子 · 尽心

上 》

材料五: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

业。 „ „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 1 )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 2 )材料四、五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说明了什么?

17 .阅读下列材料:在商、周时,工商业都由官府垄断。春秋后期,开始出现了独立

的工商业者。战国时的手工业者已经分工很细,有冶金工、陶工、木工、车工、皮革工等。手工业者要“以械器易粟”,农民要“以粟易械器”,都要通过市场进行交换。大小地主剥削来的农产品,也要通过商人换取奢侈品。同时,全国各个地区的土特产,也要通过交换进行沟通。战国时,南方的土特产是木材、矿产、海产和鸟兽等。东方的土特产是鱼、盐等海产和丝、麻等织品。西方的土特产是矿物、铁、池盐、鸟兽、皮革等。北方的土特产是犬、马、驼等家畜和枣、粟果树。这四个地区的土特产是相互交流的。 ― 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学院合编 《 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

回答:

( l )商、周时的工商业与春秋战国时的工商业有什么不同?

( 2 )作者认为当时的市场有什么作用?

( 3 )一般来说,战乱会破坏经济、打击生产,但春秋战国时期的工商业却因战争而勃

兴,为什么?试加以说明。

一、选择题

1、B、2、A、3、D、4、A、5、C、6、B、7、C、8、D、9、D、10、B、11、B、12、C、

13、B、14、B、15、B、

二、非选择题

16. ( l )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官营手工业内部分工细致;材料二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具有技术

人才的优势, 工匠们在一起相互促进和提高技艺;材料三反映了汉代一度出现私营手工业发展的局

面。

( 2 )材料四是农民的家庭副业形式。材料五是明朝后期丝织业出现了雇佣关系。这说明了生产力的

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大大提高。

17 . ( 1 )由官府垄断到出现民营的工商业者,手工业分工更细。

( 2 )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有利于全国各地物资的流通。

( 3 )因为各国为了发展自己的实力,都较为重视发展经济;区域性的经济迫切需要交换来互通有无;统治者对发展工商业的限制较少,有利于民营工商业勃然兴起

第 5 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1 .实行“工商食官”政策主要是在

A .商朝 B .周朝 C .魏晋 D .隋唐

2 .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于

A .夏朝 B .商朝 C .春秋 D .战国

3 .下图是世界卜最早的纸币,它出现于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元代

4 .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条件是( ) ① 政治统一 ② 大运河开通 ③ 白银普遍流通

④ 田庄经济的发展

A . ① ② B . ① ② ③ C . ① ② ④ D . ① ②

③ ④

5 .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出现了许多新特点,主要有 ( ) ① 商业市镇的兴起 ② 经济作

物普遍出现 ③ 城市中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④ 区域性商人团体的出现

A . ① ② ③ B . ② ③ ④ C . ① ② ④

D . ① ③ ④

6 .孙承泽在 《 春明梦余录 》 中说:“今天下自京师达四方,无虑皆用白银 „„ 一

切中外公私咸取给焉”。这一现象出现于( )

A .汉代 B .唐代 C .元朝 D .明朝

7 .古代中国早期城市的功能一般是( )

A .政治中心 B .经济中心 C .工商业中心 D .宗

教活动中心

8 .关于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前提条件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B .导致了封建城市的兴起

C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封建社会的形成 D .得益于各诸侯国的重商政

9 .唐代以前,我国城市中关于城市设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 坊市分开 ② 县城

以下禁止设市 ③ 出现夜市、晓市等 ④ 商业贸易受官府严格控制

A . ① ② ③ B . ② ③ ④ C . ① ③ ④ D . ①

② ④

10 . “市井经纪之家 „ „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

绝 „ „ ”。材料所反映的是( )

A .秦都咸阳 B .汉都长安 C .唐都洛阳 D .宋

都东京

11 .下列不属于陶瓷之路兴起原因的是( )

A .丝织业的凋敝 B .经济重心的南移 C .海上交通的发达 D .制

瓷业的兴盛

12 .私营手工业兴起于( )

A .春秋战国时期 B .秦朝时期 C .汉代 D .南北

13 .明清时期统治者坚持抑商政策,表现为( )

A .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B .对商业征收重税

C .规定商人只能在城市中经营 D .政府垄断商业

14 .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与雍正的这句话观点不一致的是( )

A ,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B . “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C .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D . “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

15.下列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 它限制了商业的发展 ② 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的劳动力③ 避免了逃避生产劳动的现象 ④ 后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A . ② ③ B . ① ② ④ C . ② ③ ④ D . ① ② ③ ④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扬州等城市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 〕 ― 摘自岳麓版高中新课程 《 历史 》 必修 Ⅱ

材料三:夜市灯火连星汉,水郭帆墙近斗牛。 ― 摘自唐代诗人李绅的 《 宿扬州 》 材料四: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 „ 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绞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绞绸之聚亦且十倍 „ „ 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 ” ― 摘自岳麓版高中新课程 《 历史 》 必修 Ⅱ

请回答:

( l )唐朝后期,扬州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结合材料一、二、三概括指出扬州繁华的表现。

( 2 )据材料四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 3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17 . ( 2004年广东、广西高考题)阅读以下材料:

有人说,欣赏 《 清明上河图 》 “恍然如入炸京(东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 《 石渠宝笼三编 》

回答:

( l )说明图一所示城市的名称及其所处朝代

( 2 )从图二、三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北宋东京与图一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18 .读下 图,回答问题:

请回答:

( l )我国古代商业城市分布有哪些变化?

(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

一、选择题:

1、B、2、B、3、C、4、A、5、C、6、D、7、A、8、D、9、D、10、D、11、A、12、A、

13、B、14、C、15、B

二、非选择题

16 . ( l )表现:手工业发达;商业大都会;水运发达;外商云集;繁华夜市。 ( 2 )原因:交通要冲;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增力口。 ( 3 )特点:专业化城市出现;经济功能加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7 . ( l )长安,唐代。 ( 2 )突破坊市的空间限制;突破坊市的时间限制;出现专门市场;商业活动频繁。

18 . ( l )我国的商业城市不断增加,分布逐渐由以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为主转变为以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为主;运河附近较集中。 ( 2 )我国农业、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带动商业繁荣的结果;北方多战乱,劳动力、技术等逐渐南移,南方环境较好,相对安定;造船业的发展,指南针发明和应用于航海;海上贸易增加;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自宋、元以后超过北方;运河开凿后成为我国南北经济交流的大动脉。

第 6 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选择题

1 .下列对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生产技术基本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② 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 ③ 广泛植棉使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④ 耕地面积的增加解决了人口急增的压力

A . ① ② ③ B . ① ② ④ C . ② ③ ④ D . ① ③ ④ 2 .与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的表现不符合的是( )

A .私营工商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 .自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 .江南地区市镇群的出现 D .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3 .明清时期,私背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产生的影响是( )

A .个体农业和个体手 L 业的结合日益密切 B .促进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C .使自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 .冲破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

4 .明清时期国力强盛的突出表现是( )

A .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 B .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人中国

C .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

D . 《 天工开物 》 反映的手工业技术水平居眨界领先地位

5 .明朝时,松江有“卖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业,从店中给酬取直”。对仁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松江绝大多数劳动者成了雇佣工人 B .卖袜店商人直接支配生产

C .松江棉纺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 .表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已解体

6 .明清实行的下列措施中,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 ) ① 鼓励垦荒 ② 推广农作物新品种 ③ 实行“海禁” ④ 对商品征收重税

A . ① ② ③ B . ② ③ ④ c . ③ ④ D . ① ② ③ ④

7 .下列表述与“重农抑商”无关的是( )

A .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B .商人大量买田置地,购置产业 c . “镇上佣卜,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

日不下数万人”

D . “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

8 .清朝时期,“处处皆关,关关有税”。清政府的这一政策( )

A .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B .有利于扩大资本的原始积累

C .限制了商业活动 D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政治 9 .清朝统治者认为清朝是“天朝上邦” , “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反映了 ( )

A .清朝社会经济十分发达 B .中国是自给自足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

C .清朝统治者愚昧无知 D .中国经济实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0 .明清时期,经济领域里“凡置产业,自当田地为主”的现象,产生的最突出的后果是( )

A .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B .农民购买力低,缩小商品销售市场

C .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生产 D .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自由劳动力缺乏

11 .观察下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① 为防范外夷侵犯,

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 ② 西方国家正加紧殖民扩张 ③ 中国正面临严峻的入侵危机 ④ 西方国家完成向工业国家的转变

A . ① ② ④ B . ① ② ③ C . ③ ④ D . ① ④ 12 .明清实行海禁政策,长期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是 ( )

A .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不需要与外国交流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C .清政府害怕外国人支持汉人进行反清斗争 D .造船技术落后,不适应远洋航海

13 .下列不属于清王朝实行抑商与海禁政策的理由的是( )

A .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B . “开矿必当聚众,聚众必当妨乱”

C . “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 D .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的反抗斗争

14 .清王朝的抑商与海禁政策对近代中国的最大影响是( )

A .造成了近代中国与西方的巨大差距 B .阻碍了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C .阻碍了中国商业的发展 D .阻碍了中国海外贸易利润 15 .明清时期,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有( ) ① 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日益腐朽 ② 自然经济依旧占统治地位 ③ 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④ 西方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

A . ① ② ③ B . ② ③ ④ C . ① ③ ④ D . ① ② ③ ④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内地无足轻重之物,载之番境皆为珍品。是以沿海居民操作小巧技艺及女工针绣,皆于洋船行销,岁收入番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 „ „ ― 《 中国古代经济史纲 》

材料二: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 《 论南洋事宜 》 材料三: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夔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蠢于断港荒岸之间 „ „ 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 《 论南洋事宜 》 请回答: ( l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沿海对外贸易的有益之处。 ( 2 )材料三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什么政策的哪些危害? ( 3 )综上,你有何认识?

1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请回答:

( l )根据材料一,概括清前期经济发展的状况。

( 2 )材料二和材料一有何联系?

( 3 )综合材料二、三,归纳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

18 .西欧各国从15世纪起,纷纷采取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支持本国商人发展对外贸易,开拓海外市场,并设立许多享有垄断特权的贸易公司,如英国的几内亚公司、东印度公司,法国的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等。清王朝与此相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坐视已出洋的中国商人和华侨惨遭杀戮而不闻不问。在清代建立之前,已有大量中国商人和华侨在南洋经营商业和航海业,在东南亚贸易中占有优势地位。康熙帝禁止中国商人前往南洋贸易后,限令南洋一带的中国人必须在三年内回国,否则“不得复归故土”。雍正帝更规定:“其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 1740 年,荷兰殖民者在巴达维亚屠杀华侨万余名,清政府竟坐视不问,说这些华侨是“在天朝本应正法之人,其在外洋生事被害,孽自由取”。南洋一带的中国商人,因而陷于腹背受敌的困境,中国在东南亚贸易中的优势地位很快就丧失殆尽了。

请思考:在世界历史向近代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欧分别实行了怎样的经济政策?对各自历史的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一、选择题:

1、A、2、D、3、B、4、A、5、D、6、C、7、C、8、C、9、C、10、C、11、B、12、B、

13、C、14、A、15、D

二、非选择题

16 . ( l )有利于沿海手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沿海居民的生活;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 2 )闭关政策。使沿海对外贸易无从发展;使以海外贸易为生的商人和渔民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3 )开放则民富国兴,闭关则民贫国弱。

17 . ( l )清前期达到了经济发展的高峰,农业、手工业特别发达,商品经济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中国的经济实力居于世界前列。

( 2 )材料一是材料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根源,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封建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出现的。

( 3 )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和以自由雇佣为经营特点;是大量雇工集中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和劳动效率极高的工场手工业。

18 .西欧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丧失了国外市场,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相关内容

  • 中外历史基本线索框架
    中外历史基本线索框架 一.总体了解中国古代史进程: 1.原始社会:距今约170年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 2.奴隶社会: 夏朝(建立) 商朝(发展) 西周(强盛) 春秋(衰亡) 前2070年 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 ...
  •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年的五四运动.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知识网络结构] : [背景知识与单元线索] 1."中国近代史":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划分标准:社会性质),开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结束于1949年中 ...
  • 人教版必修5课标解读_语文_课标解读_人教版
    人教版必修5课标解读 一.构成 语文必修5由小说.古代散文.文艺学论文.自然科学论文四个单元构成. 二.要求 <课标>对阅读教学的总体目标提出了以下八个方面的要求: 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 ...
  • 荷山中学高一暑假学生自主学习计划指导(完整版)
    荷山中学高一暑假学生自主学习计划指导 尊敬的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高中生活的第一学年已经结束,即将进入的高二文理分科学习,将是整个高中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崭新的起点,也可能是很多同学学习成效的另一分水岭.因此即将来临的暑假自主学习时间对于每位同 ...
  • 高中语文教材简析
    高中语文教材简析(以人教版教材为例) 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介绍 ( 一 ) 指导思想 1. 在义务教育语文学习的基础上 , 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独特优势 , 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 ...
  • 怎样从教语文课文到教语文课程
    作为语文教师,教好一篇篇课文是基本要求,但仅仅能教好那一篇篇课文,却又远远不够.我们应该从教语文课文转变到教语文课程上来.作为高中语文的教学实践者.教材编写者和市级教研员,笔者近来对怎样从教语文课文到教语文课程作了一些田野实践.草根探索,得 ...
  •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早期政治制度 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 (夏商周时期 2.职位世袭 3.设置官员 4.建立武装 (1)分封制 5.正派赋役 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 ...
  •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策略初探
    在历史复习中,学生最头痛的就是历史头绪多.覆盖面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古今中外,方方面面,难以准确地记忆理解.要在最短暂的时间内有效地提高历史学科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效果,笔者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 一.让学业水平测试说明进课本 ...
  • 必修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农业 1.中国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制耒耜,教民耕作" 2.耕作方式的发展 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②春秋战国:精耕细作(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 ...
  • 地理必修二知识框架构建整合(2)
    地理必修二 知识框架构建 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两点分三段(对比课本32页世界城市发展阶段记忆) 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世界:1.1999年10月12日,世界"60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