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 范文中心

中国革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11/07

中国革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中国革命走出了一条特色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从1935年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开始走上了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从1936年到1939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理论著作,全面总结了过去十几年的斗争经验教训,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理论。在这些著作中,毛泽东站在更高的立脚点上,回答了中国革命为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同时也归纳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主要经验,并富有远见地提出建设改造农村的问题,为新道路理论赋予了新的内涵,总之,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论在这一时期更加充实,也更加完善了,而且有了一个更高境界的理论升华。

为什么要走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呢?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要走农村包围的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是由以下三个方面因素决定的。

第一、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因此,战争就为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军队就成为主要的组织形式。

第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占全国总人口80%以上,农民是中国的主要群众,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力量,是无产阶级最强靠的同盟军,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质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因此,中国革命的中心不能放在城市,而只能放在农村,中国革命的道路不能先城市后农村,而只能是先农村后城市,通过深入农村,发动,组织和武装农民,开展土地革命,最后夺取城市。

第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是极不平衡的,表现为城市由反动派牢固地控制着,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而反动派对农村的控制的相对薄弱,所以党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乡村,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的伟大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使革命根据地成为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最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指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成功的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启示:.这条道路的开辟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即在现代化建设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要弘扬开拓创新精神,要重视解决"三农"问题,要反对"左"、右两种错误倾向. 在以城市为重点的改革的同时,应注重农村的建设,农村是中国社会主义摇篮,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单要发展城市更要注重农村的发展,防止贫富差异拉大,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当前,农业、农民和农村的“三农”问题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性问题,而且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因而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途径。这是因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的产业基础。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才能达到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具体做法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仍然任重道远,但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应该认真加以总结。研究中国农村问题是基本课题,这警世之句仍时刻警醒着当代中。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任重道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应继续,保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防止理论脱离实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最终实现农村和城市协调发展,走向共同富裕。


相关内容

  • 20XX年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资料)
    [2011年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资料 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专题一列强侵华史(1840-1953) 一.列强侵华史实--列强侵华手段包括军事侵略.政治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 1.军事侵略----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5章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以下问题:1.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的必要性:2.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精神,特别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开辟的过程.意义,从中体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3.遵义会议的实现 ...
  • 长征精神给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长征精神给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胜利不止是历史的转折点同时它给我们留下了无比珍贵的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 ...
  • 辛亥革命百年给我们的启示
    辛亥革命百年给我们的启示 明年是辛亥革命爆发一百周年,大陆和台湾都将举行一系列隆重的庆祝典礼.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都将各自举办具有各自特色的政治活动.实事求是地讲,中国不是一党专制,而是多党分制.中国何时能够做到中华 ...
  • 当代中国乡村文化转型的启示
    2010年1月第31卷 第1期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INNER MONGOLIA SOCIAL SCIENCES Jan. 2010Vol. 31 №.1 当代中国乡村文化转型的启示 李先明 (曲阜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曲阜27 ...
  • 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属于能力课程模块.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 ...
  • 对长征精神的调查报告
    1:您的性别(单选) A. 男B.女 由饼状图可见, 我们调查的对象女生居多,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们学校是师范院校,女生比较多,所以我们结识的朋友中女生比男生多,另一个原因是女生的与生俱来的性格所致,参加问卷调查的积极性比较比男生高.调查的对象 ...
  • 弘扬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国梦助力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胜利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史无前例的军事战略大转移,被<人类1000年>一书书列入在公元1000年-2000年之间影响人类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100件重要事件 ...
  •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专题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专题 知识整合 注:有些改革因属选修内容或未列入高考考查范围,在此不作介绍. [高考动态] 改革作为社会进步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历年高考考查的热点区域.高考试题几乎每年都或多或少涉及这一问题.2002年文科综合卷以&quo ...
  • 军事理论答案
    第一章 中国国防 一.名词解释: 1.国防:国家采取的防卫活动,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P2) 2.国防建设: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