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系的形成 - 范文中心

客家民系的形成

04/12

客家民系的形成

摘要:客家是中国汉民族的一个稳定而又独特的民系。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战争史,这一点,从我国古代至今多有体现,而客家民系的形成亦与战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除开战乱而引发的大规模民众迁徙外,历史上气候的变迁和南方经济的发展亦是古代中原地区汉人大量南迁的原因。而客家民系便是在这多重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的。

关键词:大迁徙 战争因素 政治因素 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 民族融合

正文:一. 客家之源

客家是中华民族中汉民族的一直民系,它自然就与整个汉民族同根同源。中华民族的摇篮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也就是整个古中原地区。客家人的始祖就分布于整个汉民族之中,遍及整个黄河流域,乃至长江流域。另有一种说法,客家之源乃是“河洛”,及来自黄河、洛水地区。这种界定太狭隘了,客家的先祖中是否也有来自中原其他地区的汉人呢,似乎已无从考证。但毋庸置疑的一点,那便是客家人是属于汉民族的,来源于于中华民族的。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黄河、长江流域。其实,个人认为还应该包括南方的一部分少数民族,毕竟客家是民族融合的产物。

二. 北民南迁成就了客家

因为中原地区的长期战乱,或其他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气候因素,导致大量的汉人往南方迁徙,这是成就客家民系的最主要因素。、

(一)战争与政治因素

我国历史上有数次大规模战乱,导致大量中原地区的大量汉民迁往南方。具体如下:

第一次大迁徙:二千年前,秦始皇灭了六国,统一了中国,为了防止北部边疆游牧民族的侵扰,修筑万里长城,并派重兵驻守。为了防止南方百越族的侵犯,他又派遣50万大军驻扎在五岭南北。还在广西与安县境修筑灵渠运河,将军粮从湘江通过这条运河,经过漓江、西江,继续向南疆用兵。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驻扎在南方的大部分官兵留居驻地。他们和后来的汉人与当地的越族人长期共处,相互融合,大部分人便是今天粤语地区居民的最早祖先。其中一部分人便是今天赣南地区、粤北地区以及粤东部分地区客家人的最早的祖先。

第二次大迁徙: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之后又是三国纷争。西晋短暂的统一后,

迅速败亡,发生“八王之乱”,继而又爆发了人民反晋王朝的斗争,大大动摇了西晋王朝的统治。这时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等少数民族趁虚而入,各自据地为王,相互争战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乱华”的动荡局面。西晋王朝灭亡后,中原成了胡人的天下,他们废农田,牧牛羊,虏汉人做奴隶。不堪奴役的汉人大举南迁,他们由中原经河南南阳,进入襄樊,沿汉水入长江迁向湖北、安徽、江苏一带;朝东则由九江到鄱阳湖,或顺赣江进入赣南山区。其前锋已抵达今之梅州大埔,并于东晋义熙九年(即公元413年) 以“流民营”为基础设置了义招县。这时,东晋王朝为安置中原移民,专门设立了侨州、郡、县,予以各种优待。这股潮流此起彼伏,持续170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二百万之众。

第三次大迁徙:唐朝“安史之乱”,历时90余年。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由盛而衰,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加之中原灾荒连年,官府敲榨盘剥,民不聊生,许多城乡烟火断绝,一片萧条。不久,爆发了先后由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弛骋中原,辗转大江南北十数省。这些地方正是第一次南迁汉民分布的地域。战乱所及,惟有赣南、闽西南和广东东北“堪称乐土”,于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江州溯赣江而上,来到今天的赣南、闽西、广东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根据客家族谱记载,这时期的移民,避居福建宁化石壁洞者也不少。这次南迁,延续到唐后的五代时期,历时90余年。

第四次大迁徙:南宋建立,“客家人”称谓产生。北宋都城开封,于公元112年被金兵攻占后,宋高宗南渡,在临安(今杭州) 称帝,建立南宋王朝。随高宗渡江南迁的臣民达百万之众。元人入侵中原后,强占民田,推行奴隶制。处于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又一次渡江南迁。随后由于元兵向南进逼,赣闽粤交界处,成为宋、元双方攻守的战场。文天祥起兵抗元,率义军进抵梅州,客家儿女纷纷从军,转战于闽粤各地,仅松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男执干,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早先迁入此地的客家人,为寻求安宁的环境,又继续南迁,进入粤东的梅州、惠州一带。因为这时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称为“客家人”。不过对于客家形成的时间,尚有争论,以上仅是其中的一种说法,但两宋时期确有这一户籍制度。

以上是因为战争或政治因素而造成的大规模汉人南迁。之后的客家人,还存在着两次大规模的移民,对现今客家的分布影响甚大。

明末清初,受满族入主中原的影响。清兵进至福建和广东时,客家节义之士,

出面号召群众举义反清,失败后被迫散居各地。有随郑成功到台湾的;有向粤北、粤中、粤西搬迁的;有的到了广西、湖南、四川。二是客家人口膨胀。赣闽粤边区的客家人,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人口大增,而当地山多田少,耕殖所获,不足供应,乃思向外发展。适逢清政府于康熙年间发起“移湖广、填四川”和移民运动。于是,由中原移居两湖两广的汉民,又大量入川。朱德、郭沫若、韩素音的祖先,都是当时由广东、福建迁到四川的客家人。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的“土客械斗”。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辗转征战十余年。天京陷落后,起义军受到剿杀,百姓纷纷逃匿。在此期间,粤中地区发生了持续12年的土客械斗。清政府为解决土客之争,特划出台山赤溪地区以安置客家人。动乱使得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至飘洋过海去谋生。

(二) 经济因素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经济中心。但是自安史之乱后, 北方因为藩镇割据、契丹崛起和南侵而备受影响, 生产遭到破坏, 而南方又相对安定, 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向南迁移, 并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 自此, 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 南方经济因战争引发的北民南迁而迅速发展 繁荣,而中原地区的汉人又因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而更加愿意南下。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得到重点开发。东吴甚至派人开发琉球(今台湾地区)。从西晋末年“八王之乱”至南朝末年为止的时期。此期,由于北方自东汉末年以来战乱及少数民族内迁,北方经济衰退。而江南相对稳定的环境,使北方人民为逃避战火纷纷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特别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他们同南方的汉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数民族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长江中下游经济迅速发展,福建、广东和广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到南朝末年,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北方再次经历了长期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直到后周世宗时才得到恢复和发展,而南方相对稳定,各国统治者为了保存和增强自己的实力,都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同时,许多中原人民流迁江南,增加了当地的劳动力。所以,南方社会经济又获得较大的发展.

以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为转折点的南宋时期。此期,人民的抗金斗争阻止了金军南进,北方劳动人民的纷纷南迁,使南方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农作技术最发达的江浙地区,水田增加,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地区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此外,棉花的种植推广、棉纺织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都是北方所不能企及的,这都说明南方经济已经超过了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至于元朝开通漕运和海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也首先产生于江南地区,进一步说明了这种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 自然因素

黄河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尤其是中原地区。由于开发早,之后的战乱频繁,导致中原地区生态环境遭到急剧的破坏,以至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黄河流域洪灾和改道频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南方地区气候温和湿润,更加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以及人类生存。黄河流域今2000年来历史气候总得看是越来越转为干燥寒冷。

近年来的一些气候学术著作,甚至提出,气候的变迁影响到历史上中国政局的演变。少数民族大量南下,大多是由于北地气候转寒,也就是历史上的寒冷期。而温暖期,农业经济发展良好,中原地区则容易出现强盛的王朝。

三. 客家民系的形成

客家民系的形成时间,有三代夏家说、秦汉说、两晋说、南朝说、唐宋说、明清说等,它们大都是根据客家方言形成年代的判断来推断的。客家民系的形成应由数种因素决定,仅以方言为判据来判断其形成时间明显不足。要比较准确推断出客家民系的形成年代,必须有三个以上的判据。可以借用民族形成的四大要素(即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语言、共同心理素质)来界定客家民系,从而论述客家民系的形成。客家民系的界定是:生活在共同地域、具有共同语言和共同习俗文化的客家人的共同体。有学者界定客家民系形成的最终时间在元末明初。

个人比较倾向于南宋说,南宋时期,在赣南﹑闽西﹑粤东和粤北等客家聚居地域内,经过与当地少数民族,尤其是畲族的融合之后,初步形成一支同操客家话、有着共同物质文化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的汉族民系客家人。但这些都是很模

糊的概念,如若发现新的文献资料,又很容易被推翻。而且,至于现今迁入又迁出以及通婚的新进入者而言,还算不算是客家人呢,海外经过数代发展,已不再保留语言与生活习性的,还算不算……

参考文献:

1. 房学嘉:《客家源流探奥》,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 罗香林:《客家源流考》,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

3. 万陆:《客家学概论》,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8

4. 丘恒兴:《客家人与客家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5. 邱权政:《中国客家民系研究》,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

6. 谢重光:《客家文化概论》,中国社科出版社,2009.2

7. 刘佐泉:《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4

8. 董励:《客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0

9. 金鹰达:《中国客家人文化》,北京文艺出版社,2006.8

10. 蓝勇:《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1辑

11. 竺可桢:《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12. 《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业影响的历史借鉴》,《自然科学进展》2005年第6期

13. 蓝勇:《中国历史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

14. 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15. 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相关内容

  • 传承客家家风家训推动党风廉政建设
    [摘 要]赣南是客家人聚集的地方,由于客家人其独特的历史经历和所处的特殊生活环境,形成了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家风家训.客家家风家训对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在党风廉政建设的新常态下,我们应传承.保护.培育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客家家 ...
  • 客家山歌论文
    内容摘要:客家山歌是祖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民歌中最为深情,最为放达,最为卓越的歌种.客家山歌流传千百年,保留了很多古语成份,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其艺术风格独特,内容广泛.语言朴素生动,歌词善用比兴,韵脚齐整.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 ...
  • 客家人的起源
    客家人的起源 客家人,又称为河洛郎.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人的历史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因为身在异乡,对于故乡河洛 ...
  • 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色和发展 (转)
    (2011-09-16 17:49:02) 转载▼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色和发展.时代在变,文艺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赣南采茶戏是一种广泛流行的戏曲种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以及艺术特色,但是我们在简要介绍了赣南采 ...
  • [转载]历史新解:鲜卑族的崛起与O3
    历史的迷雾再一次拨开,历史记载.文化对比与分子人类学证据的碰撞再一次很好地揭示了东亚最"嚣张"的一类Y单倍群-O3-M134*(即F444)的来源与扩散的路线图! 1 鲜卑族来源后裔Y-DNA测试结果 最近一例Y测试结果 ...
  • 八大菜系的构成
    八大菜系的构成.txt如果我穷得还剩下一碗饭 我也会让你先吃饱全天下最好的东西都应该归我所有,包括你!! 先说喜欢我能死啊?别闹,听话. 有本事你就照顾好自己,不然就老老实实地让我来照顾你! 八大菜系的构成 指:闽菜.鲁菜.川菜.粤菜.苏菜 ...
  • 20**年梅州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五年来,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发展方式 ...
  • 重庆的风俗习惯作文
    但由于重庆有五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这两个既热情又传统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节日. 心灵手巧的土家族人,在舞蹈上拥有非凡的天赋.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土家族人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祈祷.喜庆活动.男女老少穿起节日的盛装,跳起欢快而热烈的摆手舞 ...
  • 河源现代服务业: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河源现代服务业: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2011-04-26 14:45:36 新闻来源: 河源日报 核心阅读 经济学家把现代服务业称为"催发剂".这个"催发剂"正是河源着力培育的经济新增长点,物流和商业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