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 范文中心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08/07

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

关于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与影响,最早是由英国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在劳动价值学说基础上,从生产成本方面,提出了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与比较优势学说,来说明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学说认为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成本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因此,劳动生产率就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决定因素。从本质上讲,古典贸易理论是从技术差异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只不过,当假设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时,生产技术差异就具体表现为劳动生产率差异。本章着重介绍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提出的比较利益或比较成本学说①。

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在经济思想史上,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被尊为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国际贸易领域也不例外。亚当·斯密对于国际贸易学说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亚当·斯密有力地抨击了重商主义,主张自由经济,为自由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十五世纪初到十八世纪中叶,重商主义在经济学发展史上占据着主导地位。重商主义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在当时,货币主要是一些贵重金属,如金、银。所以重商主义强调国库和王室成员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寡是衡量国家是否繁荣昌盛的最重要标志(正因为如此,历史上,重商主义有时又被称为“重金主义”)。所以,他们为政府开具的调节经济的处方是取消进口,因为进口会导致本国贵重金属的流失,同时鼓励出口,因为出口会导致贵重金属的流入。这一观点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对货币或贵重金属的认识。

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对重商主义的思想进行了深刻比判,他指出衡量一国财富的不是其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少,而是这些贵重金属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一国拥有的贵重金属再多,但如果可供消费的商品的数量和种类少得可怜,那么该国的实际生活水平不会高。可供消费的商品增加,才意味着一国财富的增加。怎样才能增加一国的财富?亚当·斯密认为扩大生产才能提高本国的生活水平,而生产的扩大最根本的动力是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取决于社会分工--专业化的不断深化,简而言之,财富增加依赖于劳动分工,这就是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学说的基本思想。

亚当·斯密进一步将其学说应用于国际贸易,认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每个国家 在李嘉图模型中,比较优势和比较成本这两个概念以任意替换使用,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比较优势不等同于比较成本,前者是根据商品相对价格的比较确定的,而后者是指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在李嘉图模型里,商品的相对价格差是由相对成本差引起的,故比较成本等同于比较优势。

都增加财富。原因如下:国际贸易可以通过市场的拓展,将社会分工由国内延伸到国外,而国内分工变为国际分工,社会分工范围的扩大,意味着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最终将促进实际收入意义上的财富增长。亚当·斯密实际上证明了国际贸易是实现专业化分工利益的重要途径,他的这一思想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第二,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这一概念,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他认为贸易之所以发生,其基础在于各国生产成本上存在绝对差异。他的这一理论虽然不够全面,并存在着一些缺陷,但它的启示意义却是巨大的,为之后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关于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是这样阐述的:

“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在家内生产时所花费的小,就永远不会想在家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裁缝不想制作他自己的鞋子,而是向鞋匠购买。鞋匠不想制作他自己的衣服,而雇裁缝裁制……他们都感到,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应当把他们的全部精力集中使用到比邻人处于某种有利地位的方面,而以劳动生产物的一部分或同样的东西,即其一部分的价格,购买他们所需的任何其他物品。

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在一个大国的行为中就很少是荒唐的。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利地使用自己的产业生产出的物品的一部分向他们购买。”①

亚当·斯密的论述虽然精辟,但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它不能解释现实中所有国家之间国际贸易的基础,因为亚当·斯密假设参与贸易的各国都拥有于一个处于绝对优势的生产部门。但假如一个国家在所有部门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话,那该怎么办呢?亚当·斯密的分析无法解释这一种情况。直到大卫·李嘉图对国际贸易基础作了更为确切的论述后,人们在这个问题上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李嘉图在斯密的绝对优势论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指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商品的相对劳动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商品所需要的绝对劳动成本,很显然,李嘉图的学说比斯密的见解更进了一步。一个国家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即使劳动成本皆高于他国,但只要在劳动投入量上有所不同,则亦可进行贸易。每个国家只要比较劳动投入量的相对水平,但可决定比较利益之所在,进而决定贸易的方向。

李嘉图证明了成本条件的相对差异,可以成为获得贸易利益的基础,但和斯密一样,他的理论仍集中在成本分析方面,忽略需求面的影响;所以无法解释贸易利益在各国间的分配问题。直到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 Mill)提出“相互需求理论”(Reciprocal Demand Theory),才正式将需求面的分析纳入到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中,回答了国际价格比率即贸易条件是如何决定的这一问题。

第二节 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李嘉图模型

下面以李嘉图模型为例,说明古典贸易理论是如何从技术差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和影响的。

一、模型基本结构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是以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它建立在以下几条假设之上:

(1)产品在生产中只使用劳动这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流动;

(2)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量在生产中保持不变,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即劳动生产率是固定不变的;

(3)商品和劳动市场均是完全竞争的;

(4)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它交易费用。

另外,我们仍然以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为考察对象,有时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称这一模型为2×2×1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

假设(2)实际上等同于规模收益不变这一条件。因为在劳动是唯一生产要素的情形下,规模收益不变意味着产出和劳动投入同比例变化,所以产出与劳动之间的比率是固定不变的,即劳动生产率是常数。

根据上述(1)、(2)假设,A、B两国的X和Y 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可表示成如下的线性函数形式:

表2-1 A、B两国的生产函数

上述表达式中,aLX、aLY、bLX、bLY均为正的常数,分别表示A、B两国的X部门和Y部门的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投入量,它们的倒数则就是劳动生产率;LX、LY、LX、BLY分别表示两国X、Y部门的劳动投入。 AAB

现在,放松第一章最后一节所列的5项条件中的第一个,而其他条件仍然保持不变。因此,模型的另外两条假设为:

(5)两国的生产函数不相同;

(6)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

根据生产函数的表达式可知,在劳动是唯一生产要素和规模收益不变的条件下,两国间生产技术差异就具体表现为两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因此,可以说李嘉图从劳动生产率差异角度来说明国际贸易决定的理论模型,实际上是国际贸易技术差异决定论的一个特例。 ① 亚当斯密(1776):《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3年。

二、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古典贸易理论从技术差异方面来解释贸易的发生及贸易利益,如何描述国家间的技术差异呢?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的概念,而李嘉图则给出了更全面的概念——比较优势。

1. 绝对优势

在本模型中,如果满足下列条件:

aLX1/bLX

则说A国相对于B国在X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上述关系式表明A国生产一单位的X所使用的劳动投入比B要少,或者说A国在X部门劳动生产率高于B国。概括为一句话,所谓绝对优势,系指一国在某一产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劳动投入更低或劳动生产率更高。 同样地,如果bLY1/aLY,则B国在Y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2. 比较优势

绝对优势描述的是不同国家同一部门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这一概念最大的不足是它不能解释所有可能技术差异情形下的国际贸易,例如,如果一个国家在所有部门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话,它还会与他国发生贸易吗?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概念与绝对优势不同的是,它比较的不再是两个国家同一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而是其机会成本!

由于要素的稀缺性,在充分就业的情形下,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放弃其它产品的一部分生产,这种“牺牲”其他产品生产的代价就是所谓的“机会成本”。以A国为例,生产一单位的X需要劳动投入aLX,如果这部分劳动投入用于生产Y产品,生产的Y数量为aLX/aLY,那么,在充分就业情况下,增加一单位X的生产就需要放弃aLX/aLY的Y,aLX/aLY就是X的机会成本。

如果下列条件成立: aLXbLX

则说A国相对于B国在X部门具有比较优势。上述条件成立必然意味着下列条件的成立。 bLYaLY

这就是说,如果A国在X部门具有比较优势,则B国必定在Y部门上具有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相区别的是,如果比较优势存在,则意味着两国必定各在一部门上分别拥有比较优势,不会出现一国在所有部门都拥有比较优势这种可能性。

在李嘉图模型中,机会成本与两个部门相对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一点通过下面的关系式不难看出。

aLYbLY1/aLX1/bLXA国X的劳动生产率B国X的劳动生产率>>> aLXbLX1/aLY1/bLYA国Y的劳动生产率B国Y的劳动生产率因此,比较优势实际上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水平。从劳动生产率角度讲,一国在

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部门或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为了更好地理解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这两个概念。表2—2给出了A、B两国生产技术差异的两个不同例子。这两个例子的形式与古典经济学家在论述问题时所采用的例子是一致的,表2—3中列出对应的以劳动生产率表示的情况。

表2—2(a) 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

A B

3 12 X的劳动投入量 Y的劳动投入量 6 4

表2—2(b) 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

X的劳动投入量 Y的劳动投入量 A B 3 12 6 8

表2—3(a) 两国的劳动生产率

A B

1/3 1/12 X的劳动生产率 Y的劳动生产率 1/6 1/4

表2—3(b) 两国的劳动生产率

A B

1/3 1/12 X的劳动生产率 Y的劳动生产率

在表2—2(a)中,A国X单位产品的劳动投入量是3个单位,B国X的单位产品的劳动投入量是12个单位,因此,A国的X生产成本小于B国的X生产成本;而A国的Y生产成本(为6个单位的劳动投入量)则大于B国的Y生产成本(为4个单位的劳动投入量)。从劳动生产率的方面看,则是A在X生产上,A国的劳动生产率大于B的劳动生产率;B国的Y劳动生产率大于A国的劳动生产,为此,我们说A国在X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因为其生产成本低于对方,或劳动生产率高于对方;而B国在Y产品上具绝对优势,因为其生产成本也低于对方,或劳动生产率大于对方。

表2—2(b)或表2—3(b)所给出的两国生产技术差异的实例,与第一个实例相比,不同的是A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成本上都优于B国,因此,A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但两种产品的绝对优势程度并不相同,其中,在X产品上A国的生产成本是对方的1/4,或劳动生产率是对方的4倍,而在Y产品上A国的生产成本只是对方的3/4,或

,劳动生产率只是对方的4/3倍。相比之下,A国X的生产成本相对比对方更低(3/6<12/8)

或A国X的劳动生产率相对更高(/

国在Y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如果两国按照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与贸易,那结果会怎么样呢? 1/6 1/8 1111,即A国在X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B/)36128

在第一个实例子,若A、B两国依据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即A国专门生产与出口X,B国专门生产与出口Y,则两国的资源配置均要调整。对于A国来说,劳动就会由Y部门转移到X部门,而B国X部门的劳动则转移至Y部门,这样一来,两种产品的生产均发生变化,A国X生产增加、Y生产下降,而B国正相反。

表2—4(a)以放弃1个单位处于绝对劣势地位的部门生产为例,说明专业化分工后的净效果。如表所示,A国Y部门每减少一个单位的生产,可以释放出6个单位的劳动,这6个单位的劳动用于X部门,则可生产出2个单位的X;同样,B国减少1个单位的X所释放出的劳动(12个单位),可生产出3个单位的Y。从整个世界的角度看,国际分工后,虽然世界劳动总量并没有任何的增加,但X和Y的总产出则分别净增1个单位和2个单位。这说明,国际分工后,两个部门的世界生产均增加了。

另外,假设两国按1:1的国际比价进行交换,那么,A国用放弃1个单位Y生产的劳

这要比自己直接生产Y更为有利可图!动所生产出的X与B国交换,可得到2个单位的Y,

同样,B国用以牺牲1个单位的X为代价,通过国际贸易可得到更多的X(3个单位)。因此,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后,世界和各国的福利水平都会提高。

表2—4(a) 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效果

A B 世界生产的净变化

X +2 -1 +1

Y -1 +3 +2

表2—4(b)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效果

A B 世界生产的净变化

X +2 -1 +1

Y -1 +1.5 +0.5

在第二个例子中,A国虽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若依照比较利益,A国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X商品,B则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Y商品,以同样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出,国际分工后,X、Y的世界产量都较之前提高了(如表2—4(b)所示)。

如果两国仍按1:1的国际比价进行贸易,那么,在同等代价下,A、B两国通过国际贸易获得的商品数量均要比自己直接生产更多。由此可见贸易对二国均有好处。

由以上两个实例不难看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比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更具有普遍意义,只要两国间存在成本上的差异,既使其中一国处于全面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动仍会发生,而且贸易可以使所有国家获利。

这里由于未考虑需求因素,所以两国之间的交换比价无法确定,贸易利益在两国之间如何分配尚不能明确下来。以下我们以前面的基本模型为基础,对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给予完整地说明。

三、贸易前的均衡解

李嘉图认为生产成本取决于劳动投入,而劳动生产率与生产单位商品的劳动投入量之间成倒数关系。因此,劳动生产率较高的部门,使用较少的劳动就能生产出一单位产品,其价格也就比较便宜。反之,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其价格就比较昂贵。也就是说,商品的生产成本或价格与其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根据比较优势,一国生产、出口其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产品,进口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产品。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

在李嘉图模型中,由于机会成本是固定不变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不像通常所描述的那样向外凸的形状,而是直线型的。以A国为例,根据生产函数的表达式,两个部门的劳动投入分别为LX=aLXX,LY=aLYY,劳动力总量A固定不变,则根据充分就业条件可得到下列方程式:

aLXX+aLYY=A (2.1)

(2.1)式就是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函数表达式。这是一个线性方程式,它表示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段,如图2—1所示。AA'表示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这条生产边界线上各点的斜率相同,均为

成本为常数的情形。 同样,B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也是一条直线段,直线的斜率为

另一条线段BB表示B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O B/

图2—1

ˊAAaLX,所以这条生产可能性边界对应的是机会aLYbLX。在图2—1中,bLYY A E b Ea A/ X

由前面第(5)项条件,两国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这里不妨假设aLXbLX

国在X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B国在Y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图2-1中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要比B国更平坦些。

(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由于两国的消费者偏好完全相同,所以A、B两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形状相同。在封闭条件下,两国的相对价格由各自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决定。在图2—1中,A国的均衡点为Ea,B国的均衡点为Eb,通过Ea与AA/相切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与通过Eb与BB’相切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形状相同,但位置不同。

PXAPXB在均衡状态下,A国的相对价格记为pAA,B国的相对价格记为pBB。对APYPY

国而言,其相对价格线pA与其生产可能性边界重合,所以pA=aLX,即相对价格与相对aLY

bLX。 bLY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同样,B国在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水平pB=

由于A国在X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所以在封闭条件下,pA

四、贸易后均衡与贸易利益

(一)、国际均衡价格

贸易后,两国最终将以什么样的交换比率进行呢?这由两国的供需因素共同来决定。在第一章,我们介绍了决定决定国际均衡价格的分析方法,这里就应用该方法来说明李嘉图模型中国际均衡价格的决定。国际均衡价格不妨记为pw=Pxw/Pyw。

① 即使在劳动生产率不相同的条件下,也可能会有aLX

aLY=bLX。在这种情况下,比较优势也就不存bLY

在了。为此,我们在本书中假设aLXbLX

aLYbLY,即两国相对劳动生产率也存在差异。

首先确定在开放条件下A国X商品的过剩供给曲线。在图2—2(b)中,横坐标代表X

,纵坐标代表X的相对价格。开放条件下,当A国面对的国际价格正的过剩供给(Xp-Xc)

好等于其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pA时,这时,与封闭情况下相比,虽然相对价格一样,但A国生产均衡点与消费点不必保持一致,其生产均衡点可以是AA线段上任何一点,而消

。在这种费均衡点只能是其社会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所代表的这条线的切点(EA)

情况下,A国X的过剩供给变化范围在-XA与(ˊY p2 C2 p=Px/Py A YO a p1 XA (a) 图2—2A/ X XA O (b) (AaLX-XA) Xp-Xc A

aLX-XA)之间。

,这意味着与封闭条件下的均衡相比,当国际价格小于pA时,比如说等于p1(

X的相对价格下降或Y的相对价格上升,这时X和Y部门的劳动报酬不再保持一致,Y部门的劳动报酬将超过Y部门,于是劳动由X部门转向X部门。由于机会成本不变(X、Y两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固定不变),所以Y部门的劳动报酬将永远高于X部门,X部门的劳动流出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全部转移到Y部门。这就是说,当X的相对价格低于封闭条件下的均衡价格时,A国将完全专业化生产Y,在图2—2(a)中,对应于相对价格p1,

,即X生产均衡点在A点,而消费均衡点则在C1点,这时X的消费大于生产(产量为零)

的过剩供给为负。相对价格p1越低,X的消费与生产的差额就越大,因此,X的过剩供给曲线向左下方延伸。

当A国面对的相对价格高于其封闭水平,比如为p2时,与上述道理一样,A国将完全专业化生产X,这时X的供给大于消费,即X的过剩供给为正。p2越大,过剩供给越大。

基于以上的分析方法,我们同样可得到B国X的过剩需求曲线,如图2—3所示。

p=Px/Py

b

O Xc-Xp

图2—3

将2—2(b)和2—3合并在一起,便可以明国际均衡价格的确定。在图2—4中,A国过剩供给曲线与B国过剩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国际均衡价格,国际均衡相对价格为pw,由图可知,pw位于pA与pB之间。

(二)、贸易后的一般均衡

对应于国际均衡价格pw,贸易后A、B两国的一般均衡如图2—5所示。在图2—5(a)中,由于国际均衡价格pw

业化生产X,而消费均衡点则在社会无差异曲线与国际均衡价格线相切的地方,即Ca点。比较贸易后的生产点和消费点,我们得知A国出口X,进口Y,图中三角形ΔDACa称为贸易三角形(trade triangle),三角线的底边DA’表示X的出口量,另一边DCa表示Y的进口量。

B国贸易后的均衡如图2—5(b)所示。由图可知,B国完全专业化生产Y,出口Y,进口X,贸易三角形为ΔFBCb,由贸易平衡条件,DA=FCb,DCa=FB。

′ˊ

Y

Y B

pw

AEa

Ca

F

Eb

Cb

pw

O

(a)

图2—5

D

A

X B

X

(b)

由此可得:一国完全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其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产品,进口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产品。

(三)、贸易利益

关于贸易利益的判断,可以通过一种直观方法,即根据贸易前后社会无差异曲线的移动来判定,在图2—5中,我们观察到,无论A国,还是B国,贸易后社会无差异曲线均向上移动,因此,贸易改善了两国福利水平。

另外,我们还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判定贸易利益的存在。以A国为例,生产一个单位Y的劳动投入量为aLY,开放后,放弃一单位Y的生产,能生产出X的数量为

aLY

,然aLX

后用放弃一个单位的Y所生产出的X去与B国交换Y,所得到的Y数量为

aLY

pw。由于aLX

pw≥pA,所以:

aLYa

pwLYpA=1 aLXaLX

这意味着用放弃一个单位Y生产的劳动去生产X,再与他国交换Y,可获得不少于一个单位的Y,这表明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要比自己两种产品都生产更合算,因此,国际贸易可以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提高各国福利水平。

(四)、国际贸易与工资水平

34

*

在上面的模型中,我们证明了比较优势仅取决于两个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而与名义生产成本——工资水平则无任何关系,所以模型中没有出现工资水平这一变量,但我们仍然可以在以上模型基础上,来进一步探讨国际贸易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名义工资水平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出价值,即产品价格乘以劳动生产率(在李嘉图模型中,劳动边际产出等于劳动生产率)。开放后,一国完全专业化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由于贸易使得出口产品价格相对贸易前提升,其工资水平也较贸易前提高。但名义工资水平的提高并不一定就表明贸易使本国受益,因为物价也发生了变化,贸易是否真正提高一国福利应看实际工资水平的变化。

同样,以A国为例,贸易前,其工资水平为:

PXAPYA wA= (2.2)

aLXaLY

根据上式,实际工资水平可表示为:

wA1

,PXAaLXwA1

(2.3) 

PYAaLY

也就是说,分别相对于X、Y而言,实际工资水平等于其边际产出。对于单个劳动者来说,其消费既包括X商品也包括Y商品,那么其实际收入水平可用图2—6中的预算线来衡量。预算线在横坐标上的交点表示名义工资全部用于消费X,所能购买的,数量(等于

1

),aLX

在纵坐标上的交点表示全部用于消费Y,所能购买的数量(等于

1),两种产品都消费的aLY

话,名义工资所能购买的X、Y所有可能的消费组合则落这两点之间的连线上。

贸易后,A国的名义工资水平发生变化,由于A国完全专业化生产X,所以均衡时,A国的名义工资水平为:

wAPXaLX (2.4)

由于国际相对价格pwpA,所以A国相对X、Y的实际工资水平分别为:

W

wA

aLXWPX

W

wAPXaLXaLY

papaaLXaLY (2.5) wLXALXWW

aLXPYPY

所以,贸易后A国劳动者相对于出口商品(X)的实际收入虽然未变,但相对于进口商品(Y)而言,实际收入则提高了。在图2—6中,另一条预算线衡量了A国贸易后的实际工资水平,该预算线位于贸易前的预算线之上,说明贸易后A国劳动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了。另外,单个劳动者贸易前后福利水平的变化,还可以通过比较分别与两条预算线相切

35

的个体无差异曲线来判断,显然,贸易后劳动者的福利水平更高。

对于B国来说,结论同样如此,所以国际贸易可提高各国的实际工资水平。因而,现实中任何以国家间工资水平差距悬殊为理由,担心或反对自由贸易的思想都是站不住脚的。

O

图2—6

U2 U1

Y

1aLY

1aLX

X

第三节 古典贸易理论的验证与评价

李嘉图的贸易理论是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发生原因。那么,这一理论在多大程度上能解释国际贸易的实践呢?一种理论的生命力是否长久,除了理论框架本身是否完善外,最主要的还是看其在实践中的解释或预测能力。

对李嘉图贸易理论的实证检验,最具代表性的工作是由迈克道格尔(G. D. A. MacDougall)完成的①。迈克道格尔的实证研究以1937年为例,考察了美国与英国各行业的出口绩效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他的假设检验可表述为:对于美国劳动生产率(根据工资差异加以调整后的)相对高于英国的产业而言,美国在这些行业的出口也应相对高于英国这些行业的出口。

根据迈克道格尔的估计,在那一年,美国的平均工资水平是英国的两倍,因此,他假设若美国某些行业的劳动生产率超过了英国对应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两倍,那么美国应在这些行业上具有比较优势。迈克道格尔用美、英两国各行业对世界其它国家的出口之比②,作为

G.D.A. Mac Dougall, British and American Exports: A Study Suggested by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Costs, Economic Journal ,Vol. 61, pp.697-724, 1951

这里之所以没选择两国之间的贸易来进行检验。是因为在那个时期,贸易壁垒还比较显著,它会对

36

判断比较优势的标准。他一共计算了25个部门的两国劳动生产率的比值与出口比值,其中部分结果如表2—5所示(表中仅列出19个部门的结果)。

表2—5 迈克道格尔对李嘉图模型的检验结果

行业或产品

美国劳动生产率/英国劳动生产

收音机 生 铁 容 器 罐 头 机 械 纸 烟 卷 油 毡 针织品 皮 鞋 可 乐 化 纤 棉制品 人造丝 啤 酒

水 泥 男式毛制品 人造奶油 毛 衣

迈克道格尔的检验结果显示,在25个部门中,有20个部门服从假设检验。即在这20个部门中,当美、英两国的劳动生产率之比大于2时,两国相应的出口之比大于1;当两国的劳动生产率之比小于2时,两国的出口之比小于1。

后来的一些学者按照迈克道格尔的研究思路,又进行了一些检验分析,如斯特恩(Robert Stern)比较了1950年和1959年两个年份,美、英两国的劳动生产率与出口绩效之间的关

两国之间的贸易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而两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则面临相同的贸易壁垒,贸易壁垒对两国出口的影响可认为是一致的。

37

美国出口/英国出口

大于2 8

5

4

3.5

15

1.5 1.4~2

1

0.5

0.33

0.33

0.33

0.2

0.2

0.11

0.09

0.06 小于1.4

0.09

0.04

0.03

0.004

系①。根据他的实证分析,在1950年,所观察的39个部门中,有33个部门支持假设检验,但到了1959年,这一关系有所削弱。

上述两项研究成果为古典贸易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但还不能说古典贸易理论具有广泛适用性。因为,首先这些实证分析还过于简单化,不具有普遍意义;其次这些研究结果虽然与古典贸易理论所预计的情况比较接近,但并不排与其它贸易理论也有一致的地方。比如,如果贸易主要是由后面我们将要讨论的要素禀赋差异引起的,由于现实中要素价格很难均等化,所以资本丰裕的国家,其劳动生产率也可能相对较高,因此,上述实证分析结果也可能反映的只是两国要素禀赋的差异。

不过,李嘉图贸易理论本身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些不足之处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李嘉图虽然解释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如何引起国际贸易,但没有进一步解释造成各国劳动生产差异的原因;二是李嘉图的理论有一条重要的结论是: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将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但这一点与现实有较大的出入,现实中,恐怕难以找到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进行完全专业化生产,一般来说,各国大都会生产一些与进口商品相替代的产品。

古典贸易虽然存在一些缺陷或不足,但它仍然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大贡献是首次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证据,并从劳动生产率差异的角度,成功地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一个重要起因。即使在今天,它仍然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

小 结

古典贸易理论起源于亚当·斯密,后经李嘉图和穆勒的发展和补充,日趋完善。亚当·斯密从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李嘉图则更进一步,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论证了各国依据劳动成本的相对差异(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古典贸易理论,从本质上讲,是从生产技术差异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影响的。只不过,在古典生产函数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因此,生产技术差异就具体化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生产率差异就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起因。

练习与思考

R.M. Stern, British and American Productivity and Comparative Cost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Oxford Economic Papers, Vol.14,pp. 275-304, 1962.

38

1.根据表2-6、表2-7中的数据,确定: (1)贸易前的相对价格; (2)比较优势型态。

表2-6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X

Y

表2-7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X Y

2.假设A、B两国的生产技术条件如表2-8所示,那么两国还有进行贸易的动机吗?解释原

因。

表2-8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X Y

3.如果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那么它也一定具有比较优势吗?

4.根据书中第二个例子的做法,如果按照比较劣势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那么会对世界生

产带来什么净影响?

5.假设某一国家拥有20,000万单位的劳动,X、Y的单位产出所要求的劳动投入分别为5

个单位和4个单位,试确定生产可能性边界方程。

6.根据上一题的条件,再加上以下几个条件,试确定该国的出口量,并在图中画出贸易三

角形。

(1)X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 (2)进口为2,000个单位。

7.在图2—2(b)中,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否有界限?试解释原因。

8*. 仿照图2—4,你能否画出这样一种情形:两条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国际均衡价格与某一国封闭下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如何解释这种结果(提示:从大国、小国的角度考虑)? 9. 试对下列说法加以评价:

39

A 6 2

B 15 12

A 10 4

B 5 5

A 4 2

B 8 4

(1)由于发达国家工资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会无

利可图;

(2)因为美国的工资水平很高,所以美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缺乏竞争力; (3)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比较低是因为国际贸易的缘故。

10*.试根据李嘉图模型证明:如果A国在两种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那么贸易后A国的。 名义工资水平肯定高于B国(提示:比较wApX与wBpX之间的大小)

W

W

40


相关内容

  • 美洲经济一体化中的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
    美洲经济一体化中的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 从理论到实践 ·高静 内容提要 美洲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包括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的动态发展过程.其思想渊源可追溯到由西蒙·玻利瓦尔提出的拉美地区经济联邦的构想,还可追溯到联合国拉美经委会思想.泛美主义等.美洲 ...
  •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作者:郭俊华 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9年04期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获得了显著的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历史的车轮驶入90年代,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外贸体制和外贸政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调整,以求 ...
  • 从区位理论到新空间经济学的发展
    本刊特稿 生产力研究 No. 10. 2005 从区位理论到新空间经济学的发展 周天勇, 刘玲玲 1 2 (1.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 北京100091, 2.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100083) 摘 要 本文采用逻辑分析方法考察了空间经济 ...
  • 经济学主要流派归纳
    现代经济学流派归纳 凯恩斯经济学 一.定义 指凯恩斯在<通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的理论.不包括凯恩斯追随者补充.修改和发展了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起始于凯恩斯经济学. 二.学术渊源 1. 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主 ...
  • 经济学发展史--整理
    经济学发展史 1. 重商主义 15世纪-17世纪.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 2. 重农主义 魁奈是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首领.重农主义者认为农业 ...
  • 发展经济学理论发展纵览
    摘 要 现代经济发展理论,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二战后,伴随着殖民地国家的独立,如何从不同的研究对象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用于指导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成为经济学界的一大任务.发展经济学应运而生. 关键词 发展经济学 发展中国家 经济发展 发展 ...
  • 经济学必读经典著作(核心版)
    经济学必读经典著作(核心板) 十大经济学名著: 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导读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 ...
  • 新经济地理学及其对经济地理学范式的修正
    作者:朱华友丁四保高斌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4年02期 中图分类号:K90-06:F1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63(2003)06-0001 -05 1 新经济地理学的提出 新经济地理学不是一门完整的学科,其研究 ...
  •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及其适用性分析
    第1期2008年2月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NorthChinaElectricPower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No.1February2008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及其适用性分析 张 ...
  • 西方经济学多选题
    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的特点有(1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正式分开,2凯恩斯主义占据主导地位,3提出了垄断竞争理论,4提出了序数效用理论) 按竞争与垄断的程度,我们将市场分为(A.完全垄断市场 B.垄断竞争市场 C.寡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