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对策 - 范文中心

宜都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对策

12/29

宜都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对策

王血红 易青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调查宜都市劳动力就业情况的现状,找出了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剖析了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宜都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管理的对策及措施。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 转移 对策

宜都是湖北38个山区县(市)之一。90年代以后农林牧渔业劳动力数量出现了绝对减少的变化。但由于农村人口多,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目前仍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上。总结、分析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对今后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依据,指导全市农民工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一、宜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及现状

全市有1个乡8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127个行政村,850个村民小组,乡村总户数90538户,乡村总人口291464人,占全市总人数的75.5%。2008年劳动力资源数为162144人,劳动年龄内人数148370人,乡村从业人口150733人,其中,农林牧渔业人员84772人,占56.24%;工业从业人员13785人,占9.15%;建筑业11155人,占7.4%;交通运输5961人,占3.96%;仓储、批零餐饮从业人员6445人,占4.28%;其它非农行业从业人员28615人(外出务工20869人),占18.9%。2008年末,全市耕地面积23.59万亩,农作物实际总播面59.5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38.33万亩;油料11.83万亩;蔬菜7.58万亩;其它1.84万亩。从耕地与人口的比例看,人均只有0.81亩。从农业内部结构来看,从事第一产业的比重较大,占56.24%,二、三产业占43.76%。因此,我市农业尚有37592名剩余劳力[84772-(耕地面积23.59万亩÷5亩/劳)]。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

1、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绝对增长与耕地逐年减少。人口自然增长,劳动力随之增长。2000年总劳动力为140985人,2008年增加到150733人,增长6.9%。而耕地面积急剧减少,2000年耕地294196亩,2008年下降至23.59万亩,8年时间减少耕地58296亩,减幅为19.8%,相当于扩充劳动力11660个。

2、劳动生产率提高。2000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00846千瓦,2008年达到164186千瓦。机耕面积由2000年的44.67%增加到2008年91.45%,提高46.8个百分点,加上化肥、农药与省力栽培技术的运用,过去每户一季种地需要一个月时间,现在大部分农户只需要7—10天完成。据调查,一般农户纯农田作业时间每年70—80天左右,一年365天,大概有280天闲暇,因此,有很多农民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

3、农业投工不足。突出表现为很多农户只管种地,不注重养地,不用或少用农家肥,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使剩余劳动力相对增多。

4、规模化生产和土地流转。2000年种养大户较少,2008年蔬菜种植大户28个,播种面积254亩;生猪大户714户,出栏肉猪32581头;养牛大户47户,出栏牛262头;养羊大户1368户,出栏肉羊56835只;家禽大户68户,出笼51.11万只。随着改革的深入,土地作为特殊的生产要素开始出现多种形式的流动重组。目前,全市土地流转涉及到10个乡(镇)办事处,78个村,土地流转面积18500亩,流转面积20亩以上的有240多个农户。这些方式尽管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增加了剩余劳动力。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1、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是自发的。目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量的20%左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还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这些人从内心讲有致富的愿望,想改变一下当今的生存环境。而当前实际占有耕地无法实现其愿望,自发地从土地中解脱出来,走向周边城镇、县市、省外乃至出国。

2、转移的地域往往是以家庭所在地为中心的省内周边市县为主,到省外或

国外务工人员较少。据初步调查,劳动力外流省内占65%,省外占35%,在我市的实际中,沿江一带以市内为主,山区农民则多数在外省打工。从收入情况看,省内打工每人每年可挣6460元,省外打工每年每人可挣8869元。

3、转移的盲目性比较大,还处于无序状态。大多数劳动力对究竟去何地,去从事什么工作没有十分明晰的目标,对目的地的劳务需求状况缺乏必要的了解,所以许多人在很长时间内不能找到工作,经过多次盲目流动后,转移的计划性才有所增强。

4、转移的行业大多数是从事简单体力劳动,技术含量低,收入不高。在转移的行业中,大多数在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餐饮服务业、临时工等,挣的都是劳力钱,朝不保夕,很少能在企业、公司从事复杂的脑力工作,当“白领”的人数十分少。

(三)剩余劳动力滞留乡村带来的问题

1、影响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由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去,人均占有土地太少,大部分又是以一家一户生产为主,很难大面积的机械化经营,降不了成本,无法去增加土地的单位产出量。

2、农民收入水平难提高。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2008年全市农村人平纯收入为4009元,与小康建设目标人平8000元尚差3991元,至2015年还有7年时间,每年要达到人平纯收入增加570.14元的要求才能实现。所以,任务十分艰巨。

3、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有很多人缺乏一技之长,文化水平低,大量闲暇时间无事可做,滋长了赌博等恶习。加上人口多,粗放经营,不利于农村科技水平的提高;由于经济效益低,不利于稳定广大农村青年,农村后备劳动力培养等问题严峻。

二、外出就业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思想认识不高,没有意识到转变自己的工作方式、改变生存环境是增加

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有力手段。受“老守田园”的保守思想束缚,即使在现有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的情况下,也不能从土地中解放起来,实现走出去,看看外面精彩世界的重要一步,或者当有的人从周围走出去的人身上看到收入高的变化,心中也有想出去一试的心态,但思前想后,有畏难情绪,最后还是安于现状,有愿望,而没行动。

2、自身文化素质低,制约了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是有一定条件的。涉农部门一般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大量的实践证明,已经较为成功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大多都是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在农民群众中相对较高的青、壮年人口。而目前我们的农民文盲、半文盲仍占一定比重,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都较低,因此,他们对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形势适应能力弱,制约了转移。

3、没有专门面向农民的社会服务体系。在我们政府的各个机构中,目前还没有专门负责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指导和服务的机构,经验也不足,使我们对农民的流动处于既没有十分明确的政策导向,又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使本来就对自身的转移缺少足够信心及了解的农民,在实际转移中处于盲目而被动的局面,并且由于户籍管理、法律保障工作没能和农民大量转移的事实完全结合好,致使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民的许多正当权益得不到有效地保护,如工资得不到及时兑现,养老保险落实不了资金,工伤事故无人负责的现象时有发生。转移人口的子女入学、经营活动等也受到许多的限制,这些都为他们进一步的发展设置了障碍。

4、本市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小。由于我市经过国有企业改制和机构改革,城镇中的下岗职工、富余劳动力也较多,成了本市大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主力军,形成了农村人和城里人争饭碗的现象。这也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利。

5、培训经费少,培训机构错综复杂,专业设置盲目,就业率不高。农民工外

出就业,必须要有技能和特长,才能达到企业用人的标准。目前,培训的经费不足。据我们了解,企业对务工人员的要求是职业学校、中专毕业的人。从剩余劳动力中招生(初中毕业),培养到中专毕业至少要两年时间,需经费约6000元;农民工培训半年需经费2000元。现在国家对参训的学员中专生补助3000元,农民工培训补助300-500元,还远远不够。

作为培训单位,目前与企业联系不紧,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员要学什么技能,达到一个什么标准等具体要求还较盲目;就业后基本权利的维护等没有专门的服务机构,从目前农民工外出就业率看也不是很高。

三、几点对策

对策一:转变观念,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大市场竞争的基本素质。 应加强农民的基本素质教育,包括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择业观念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等。要真正使其彻底抛弃“小富即安”意识。调查中,我们发现象红花套镇等沿江农民中,有40%以上的人存在上述心态,他们宁愿留在故土、守住旧居清贫生活,不愿出远门、冒风险,或无事聚集在路边小茶铺、小卖铺,打小麻将,甘愿闲淡过日。不愿参加劳动培训,取得一技之长,或主动谋得择业的机会勤劳致富。

建设新农村,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政府责任重大,要帮助农民转变观点。只有不断提高素质、修养,放宽眼界、掌握技能,方可克服多年积淀的弊端和恶习。要树立竞争意识,强化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自身的问题意识,不断上进,树立新农民的美好形象,才会让用人单位亲之、信之、用之,从而谋到满意的职业,过上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对策二:整合资源,完善剩余劳动力培训转移体系,提高劳动者素质。 上级部门要站在创品牌、树形像的高度,高起点、大视野规划劳动力培训全盘工作,提高劳动者素质。

当前,宜都要解决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的问题,有效整合教育资源避免重复

建设。现有宜都市职教中心,宜昌市第三技工学校,宜都就业训练中心,农广校等多所职业培训学校要统一规划,实现资金、师资和培训场地统一使用,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注重培训质量,提高就业率。

针对外出就业的农民,加强就业信息搜集,密切与企业的联系,签订劳动力输出合同,选择用人单位所需的培训内容,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确保用人单位满意。

针对就地创业的农民, 立足宜都柑橘茶叶等五大支柱产业,紧紧围绕“柑橘精品园”建设,生态农业建设, 柑橘大棚园建设等项目,培养一批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陈世贵一样的种养大户和致富带头人。

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政府部门在培训规划上应区别对待,师资力量上应重点支持,办学模式、投入机制上应重点研究,并采取财政倾斜投入政策,大开绿灯,尽量减轻培训学校的资金压力。

对策三:政府牵头,使“经营城镇”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为本地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发展城镇经济,走经营城镇之路,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寻找新的就业门路的主要载体和根本支撑点。 目前, 宜都通过招商引资,已建成规模以上企业53个,引进投资54亿元,其中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43个,外资企业3个,其中产值过亿元的项目已达12个,累计创造就业岗位超过了1万个。政府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明确规定,招商引资入住的企业,应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使用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把解决本地的劳动力作为企业入住的首要条件之一。扩张宜都就业空间,拓宽本地就业渠道,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发展创造条件。

对策四:鼓舞创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针对留乡留土扎根农民,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快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进程,增加农业生产者的收入,让他们安心从事农业生产,改变农村劳动力

过剩而农业劳动力不足的现状。

一是培育种养大户。围绕宜都柑橘、茶叶、清江鱼等五大特色支柱产业,培训机构要快速提高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的致富技能。同时,应培育壮大一批象姚家店镇张家冲村柑橘大户程晓荣一样的特色养殖、种植大户。实现规模化、特色化养殖、种植,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二是强化自主创业。立足创业工业园,路边经济,小集镇的建设,大力实施创业型“小老板”培训工程,引导部分剩余劳动力走向“创业经济”,并采取政府贴息贷款等多项扶持政策帮助农民创业,以此带动农民当地就业致富。

对策五:组建机构,有序推进外地就业,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后劲

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为目标,在做好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健全信息网络,加强与劳务输出基地的联系,异地设立驻外就业服务专班。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岗位、就业指导、就业维权和在职提高培训和子女入学等服务,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向外地转移。

驻外就业服务专班要做好外出务工人员居住生活、社会保障等就业后综合服务,建立健全培训就业保障服务体系。通过日常巡视检查、专项检查和企业年检等方式,规范企业用工行为,重点查处和制止克扣拖欠工资、收取押金、拒签劳动合同等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为农民转移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参考文献:

1、《宜都市人才资料汇编》2000-2006年

2、《宜都市人才工作发展纲要》2005-2010年

3、《宜都市统计工作年鉴》2000-2006年

4、《论我国人才工作》 邹大庆 2004年

5、《宜都县志》

6、宜都市农业局2006年工作总结


相关内容

  • 武汉市乡镇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武汉市乡镇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武汉市现有街乡镇67个,其中街道办事处30个,镇政府21个,乡政府16个, 二.武汉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二) .制约武汉乡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4.乡镇机关冗员充斥. 5.乡镇债务负担 ...
  • 加大对农业的推入和支持对于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
    摘要: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从 "三农" 工作. 城乡统筹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三个层面,系统分析中国现阶段发展设施园艺的意义和作用.结果表明:我国设施园艺的发展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了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繁荣了农 ...
  • 浅谈中国留守儿童教育政策的实施问题与解决对策-1
    浅谈中国留守儿童教育政策的实施问题与解决对策 摘 要 随着中国经济模式结构的转变,大批的农民走出土地与乡村向城市中流动.伴随这一现象而生的,就是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空巢老人之外,也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这些儿童的父母远离了家园在大城市里打拼生活 ...
  • 西南交通大学公管学院师资力量介绍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是百年交大一所年轻的学院,是培养和造就从事行政管理.社会事业管理(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经济与政策.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公共工程组织与管理.国际经济.教育经济与科技管理等领域专 ...
  • 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者:陈芳 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年第04期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从整体上 ...
  • 国贸系本科学生毕业论文选题
    国贸系本科学生毕业论文选题 1.多哈回合谈判的前景: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及前景:3.大陆与台湾的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4.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的特殊保障条款:5.我国的生产补贴和WTO的反补贴协议(ASCM):6.中 ...
  • 上海乡村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研究_尹占娥
    旅 游 学 刊 TOURISMTRIBUNE [5] 李现武.环境发展与扶贫有机结合 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 中英合作 云南环境发展与扶贫项目 的启示[J].环境经济,2004,9:34-37. [6] (德)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 ...
  •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其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其对策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的向城市转移.然而,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农民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顾 ...
  • 农村土地确权颁证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
    农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现状及对策建议 摘要: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的政策,这无疑给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带来了福音,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大量土地向种植大户流转,但这导致了农村集体 ...
  • 暑期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报告书(养老院)
    琼州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研究 报告书 题目:浅谈当前老年人服务工作 作者: 王彩清 班级: 11级生物科学1班 学号: 11223026 指导老师: 廖晨炜 2013年09月03日 浅谈当前老年人服务工作 海口市秀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