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 范文中心

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05/15

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九年级(上)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作者张岱以清闲淡雅的笔墨,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气象雄伟的湖山雪夜图,以不着痕迹的浅淡笔触展示了游湖人的高雅情趣,文情荡漾,余味无穷,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及设计理念。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积累相关文言实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多形式诵读及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把了解写景这种白描手法及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作为本文难点。

二、教学方法

1、说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竞赛活动法,朗读法,赏析法 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说学法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另外作为初三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一) 初读

1、导入课题。

课前多媒体播放有关西湖的图片,使学生对西湖有个感性的认识。对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我抛出引言“白雪覆盖的西湖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份好奇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2、检查预习

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要求读出文章句内停顿,读好文中关键词语,读好句末虚词,读好重要段落,体会语气,把握语速。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说明:初读阶段,主要用到了教学方法中的竞赛活动法和朗读法,意在用多样性活动调节初三紧张乏味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跃的气氛中初步感知文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预习课文、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 精读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看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写雪大的句子和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各是哪一句?

2、写西湖雪景的句子?采用什么写法?

3、 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那人对我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我的态度呢?

4、 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为什么?

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难点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接下来进行意境的品与欣赏。

(三) 品读

在整体朗读和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接下来开始对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情感加以深入挖掘。为了防止学生对文章的感知留于表面,我于是设计了由词到句到文的三个环节进行由浅入深的引导

一读 品词语。文章虽篇幅短小,但言简意丰,余味无穷。我让学生以“我认为 词(字)用得好,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意在通过对词语的赏析,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情感。例如文中的“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两句中,我引导学生抓住“绝”字和“独’字来分析,一个“绝”字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然而正是在这人鸟声俱绝冰雪天地里,竟有人深夜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趣啊!

二读 品美点。本文意境深远,更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其中在写湖中雪景,视线由远及近,山水,景致,人物一气合成,如同一幅气象雄伟的湖山雪夜图。

于是我设计了以“我认为 句美,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意在引导学生对景物描写进行鉴赏,由景入情,例如: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一句,我指导学生体会句中

视线由远及近的移动,景物由面到点的变化,从而感受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的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及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粟米的深沉感慨。

三读 品情感。文章虽是写景佳作,但它更深的寓意是在于抒发他冰雪独抱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虽然就学生的年龄而言理解这一情感有一定距离,但在前文的层层铺垫之后学生的感情已经逐渐被调动起来,于是我设计了以“我从文中 处, 理解了作者 的心情”为话题发言。虽给了学生很大的空间,但学生很快就能捕捉到情感喷发的焦点。如:我从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作者夜深独往,既是不欲人见,也是不欲见人。那么作者的这种孤寂的情怀,避世的忧愤就溢于言外。 再如:周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通过他的喃喃自语,把人们与作者情感上的隔膜,把作者别有的怀抱、孤高冷寂的品格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由此看来,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

在实际教学中这三个环节确实有一点的难度,有时也遇到了引而不发的尴尬局面,但我始终紧扣文本,力图做到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正是因为品读细腻,所以整堂课情趣盎然,让人回味无穷。

课文赏析完了,我做了这样一个小结:亲爱的同学们,老师非常佩服你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下面让我们一起以我们最饱满的情感再次齐诵全文,再次感知这位痴人之痴心。

(四) 诵读背诵


相关内容

  • 初中语文目录(语文)
    七年级上册 1.风筝(鲁迅) 2.*忆读书(冰心) 3.山中避雨(丰子恺) 4.*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口语交际--自我介绍与提问 写作--记一件事 写字--楷书与行楷 第二单元 5.回忆我的母亲(朱德) 6.小巷深处(林莉) ...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绝巘(yǎn) 亦未寝(qǐn) 雷霆(tíng) B.涧肃(jiàn) 夕日欲颓(tuí) 一舸(gě) C.沿溯(shuó) 郦道元(lì) 僦赁(lìn) D.素湍(tuān) ...
  •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大全
    七年级上册 5 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mǎo)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iāng).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 ...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1)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 (60分,一个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阴晦(hu ì) 发窘(ji ǒng ) 潮汛(x ùn ) 嗤笑(ch ī) B 髀间(b èi ) 愕然(ē) 瑟索(s è ...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试题
    初中语文单元贯通质量评估卷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试题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书写得分5分)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 (30分) 一.(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根深蒂固(dì) 滞碍(zhì ...
  • 新学期开学后初中语文教材全国统一!这几篇古诗文要提前背起来
    从2017年9月新学期开始,中小学语文教材"一纲多本"时代正式终结,从起始年级开始,全国小学和初中都将统一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变化:古诗词篇目大幅增加,文言文比例提高 1.课文数量减少. ...
  • [菜园里]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习题.flash朗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备课资料 <菜园里>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习题.flash朗读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菜园里>练习题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菜园里>教学设计16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菜园 ...
  •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 本册综合 · 单元综合 · 月考复习 · 期末复习 · 期中复习 · 七律·长征 · 长征组歌两首 · 老山界 · <草> · <长征>节选 · 枣核 · 最后一课 · 始终眷恋着祖国 ...
  • 语文课文湖心亭看雪笔记+习题(附答案)
    湖心亭看雪 1.出处:<陶庵梦忆> 2.体裁:小品文,主要指随笔杂感等短小的文章, 形式比较活泼,体裁广泛,风格多样.从时代上看,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明清小品等. 3.作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 ...
  •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 教材介绍与教学建议 提纲 • 指导思想 • 教材结构 • 教材特点 • 教材疑难 • 教学目标 • 教学建议 一.指导思想与编写依据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下册>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