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秋水]艺术美赏析 - 范文中心

[庄子.秋水]艺术美赏析

03/03

《庄子.秋水》艺术美赏析

  摘 要:《秋水》是大学语文的传统篇目,它宣扬了相对主义,包含着一些合理的思想因素,特别是在艺术上有着诸多美的因素。

  关键词:秋水;艺术美;多样化

  

  《秋水》通过河伯和海若的对话,宣扬了相对主义,包含着一些合理的思想因素,如认为人的认识无法超越所生存的环境,必定受到有限的空间、时间和知识水平的制约;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而个人的认识和作用十分有限,客观上给人以不断进取、永不自满的启迪。特别是在艺术上有着诸多美的因素。

  首先是哲理与形象的结合美。庄子善于将抽象的哲理寓于形象的描绘之中,借助于具体可感的客观事物景象来表达深微玄奥的哲学道理。其说理的形象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寓言的运用。本文整篇就是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就是意在于此,言寄于彼。作者假托河伯与北海若这两个虚构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这里,河伯代表庄子思想的对立面,即他要批判的对象。北海若实际上是作者的化身。这样一个整体性构思,与其他诸子散文在正面说理过程中局部地穿插寓言故事,是有所不同的。

  (2)意境的描绘。读《秋水》,你起先并不觉得这是一篇说理文章,因为作者力图要让读者用感官去感受形象事物,而不是用头脑去思索领悟深奥的哲理。文章开篇向读者展现了一幅雄浑壮观的景象:秋雨应时而来,百川随之奔腾,水流注于黄河,河水汤汤,气势非凡。接着又用简洁的笔墨描绘了大海苍莽浩渺的景观,令我们视野为之一展,心胸为之一舒。这一段景物描写,虽然言未及理,我们却隐约地体味到自然景象本身所包容的理趣。庄子关于认识是无限的观点,借助于意境描绘巧妙地传达出来。而且,文中描绘的河景与海景,还对河伯与北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之间的对照,起到了有力的陪衬作用。河伯见河水汤汤,“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及至见到横无际涯的大海,才望洋兴叹,自识其丑。后来北海若教以“大理”,却又说“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自以为多与不敢自多的对比,由于有了上述认识背景的衬托,而显得更有力度,更为鲜明。

  (3)比喻的迭出。庄子散文,长于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本文中为了说明人的认识不能超越客观环境,借海若之口,连用了井蛙拘于虚、夏虫笃于时、曲士束于教三个比喻,则河伯洋洋自得之丑可见,而作者的结论亦蕴于比喻之中。又如北海若开导河伯要扩大视野,不能“自多”,借助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如礨空与大泽、稊米与大仓、毫末与马体。生动贴切的比喻,构成了一个个具体实在的事物形象,引人联想,发人深思,做到了说理的形象化。

  其次是逐层推进、生发无穷的论证方法。本文讨论的是认识的无穷相对性问题,所以用逐层推进、生发无穷的论证方法最为合宜。作者在文章中展开的现实世界,显示了由微观到宏观、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的不同层次,就在对现实世界的逐步展开过程中,文章的道理也逐步得以推进,最终表达了全文主旨。

  文章首先展现了河景,引出了河伯“以天下之美尽在己”自我价值判断。接着又向前推进一步,展现了大海的景观,引出了河伯对自己的否定:“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下面,借北海若开导河伯的答话,又进而把现实世界由河、海推广到更为宏观的“天地”,甚至由现实世界的范畴推广到哲学的范畴——“阴阳”:“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从而引出了北海若“未尝自多”的自我价值判断。以“未尝自多”来否定自以为多,说明了认识无止境、不应自满的道理。这就是逐层推进而得出的文章主旨。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说的逐层推进,并非像在诸子散文中常见的那样,基本上是逻辑的推理和演进,而是始终没有离开客观事物形象。对这样一种论证方法,前人评论得很好:“假河伯、海若回答,一层进似一层,如剥蕉心,不尽不止。”(宣颖《南华经解》)

  第三是宏肆有力的气势美。文章贵有气势,这首先来自于说理的逻辑力量,也得力于语言技巧。本文中北海若答话的部分,也即作者正面说理的部分,有意识地运用了较多的排比句和反诘句,从而造成了滔滔莽莽、宏肆有力的气势。

  北海若答话,劈面而来就采用了排比句式:“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整齐和谐的排比句,读来具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马体乎?”这三句排比加上反诘语气,更显得语意挺拔,铿锵有力。作者还在表明自己观点的关键之处运用反诘句,如“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是表明自我价值判断的话:“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这是讽刺儒家浅闻陋见的话,并与文章开头部分“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遥相互应,所以也用了反诘句,以否定形式加强了肯定无疑的语气。

   总之,《秋水》有多种多样的审美特质,它很好地体现了《庄子》散文的艺术特征。


相关内容

  • [庄子故事二则]教学设计
    20.<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过程与方法: 1.欣赏< ...
  • 公开课[秋水]教案
    公开课<秋水>教案 (一) 导入语:(文学常识部分板书1) 开场白加上提问--影响中国最深远的两大思想派别是哪两家?代表人物分别是谁?各举出两个.(明确:儒家孔孟,道家老庄) 师补充: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 ...
  • 第六单元:文言文[秋水]
    第六单元:文言文<秋水> <庄子>简介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 <杂篇>十一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 ...
  • 高二语文(5)
    2004-2005学年度上学期 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 高二语文同步测试(5)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42分) 一.基础知识(18分) 1.下列各组字读音与所给字读音完全 ...
  •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杜甫[登岳阳楼]赏析
    王国维融会贯通了中国历代文论和西洋哲学.美学理论后,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拈出三组相对命题:"造境"与"写境"."主观之诗人"与"客观之诗人".&qu ...
  • 老子和庄子的比较
    老子和庄子的比较 张京华(洛阳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一.直觉认识论 道家与儒家二家在先秦时期即同显于世,汉魏以后又同在 道家以老庄并称,有益有害.益处是老子和庄子都是道家大师,有重要著述传世,在学说的许多方面都相一致,因而二人的学说可 ...
  • 浅谈[前赤壁赋]中苏轼的儒释道互补思想
    浅谈<前赤壁赋>中苏轼的儒释道互补思想 福建建阳 张叶华 摘要:苏轼<前赤壁赋>一文情.景.理相交融,在对赤壁那优美的山水风月的描绘中蕴含了丰富的儒释道思想,他以赤壁为依托,反思人生.审视历史.参悟天地,以宏博开放的 ...
  • 杜牧的诗666
    第五篇 杜牧的诗 [作者介绍]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祖居长安南郊樊川,因称杜樊川.与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为"小李杜".工 ...
  •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 审核: 编写:胡雪平 时间:2013.11.26 使用:高一( )班 第_____组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文言句式.(重点) 2.了 ...
  • 诗经的文学阐释--从先秦到清代
    第27卷第4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 fH ube iN or m a lU n i versity (Ph 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 V o. l 27N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