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文学阐释--从先秦到清代 - 范文中心

诗经的文学阐释--从先秦到清代

08/18

第27卷第4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 fH ube iN or m a lU n i versity (Ph 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

V o. l 27N o . 4, 2007

诗经 的文学阐释

从先秦到清代

何海燕

(湖北大学文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2)

∀摘! 要#!从先秦到清代(不含清代), 诗经 的阐释始终以经学为主流, 但其文学阐释也如涓涓细流流淌不止, 每个时代都对 诗经 的文学特性及文学价值作出了一定的阐发, 为经学全盛的清代在 诗经 文学阐释的巨大贡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 诗经 最终摆脱经学的藩篱走向完全的文学阐释提供了可能。∀关键词#! 诗经 ; 文学阐释; 清代以前

∀中图分类号#I222 2!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9 4733(2007) 04 0005 04! ! 诗经 自诞生伊始就以其特有的魅力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历代学者都锲而不舍地对之进行研究阐发, 从而形成了独特的 诗经 学史, 也即以经学为主流的传统 诗经 阐释史。但与此同时, 也有少数学人从文学角度对 诗经 进行了一定的阐发, 为 诗经 最终走向文学阐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笔者目前正在从事清代 诗经 学研究工作, 故拟对清代以前 诗经 的文学阐释历程进行梳理和总结。

先秦时期是 诗经 经学的滥觞期, 在这早期经学阐释的构建中也孕育着对 诗经 文学性质的探索性尝试。 尚书∃舜典 云:%诗言志, 歌永言, 声依永, 律和声。& 庄子∃天下 云:% 诗 以道志, 书 以道事, 礼 以道行, 乐 以道和。&都注意到了 诗 能抒发心志的文学特点。其他先秦文献如 荀子∃儒效 和 礼记∃乐记 、 礼记∃孔子闲居 等也都有诸如此类的论说。孔子云:% 关雎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 ) % 诗三百 , 一言以蔽之, 思无邪。&( 论语∃为政 ) 则关注到了 诗 作为文学作品特有的情感色彩。他所提出的%兴、观、群、怨&, 既有其文学社会教化作用的一面, 也有文学艺术审美功用的一面。尤其是%怨&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诗经 中的怨刺诗, 其怨情的发泄即是诗人心中压抑愤懑情感的抒发。清代王夫之在其基础上继续阐发, 提出了%作者用一致之思, 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1](第5页) 的全新的文学理论观点。这不能不说要归功于孔子。新出土的 孔子诗论 这部书, 我们且不论其作者为谁, 其为先秦论 诗 专著则无疑, 它在

[收稿日期]! 2006 12 15

[作者简介]! 何海燕(1975 ! ), 女, 湖北钟祥人, 湖北大学文学院讲师, 博士。

解说 诗经 时, 也是从文本所传达的情感出发的。比如, 第18简云:% 杕杜 则情喜其至也。&认为 杕杜 这首诗反映的是对情人到来的喜悦之情。而孟子对 诗经 的阐释也不容我们忽视, 孟子曰:%说 诗 者, 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 是为得之。&( 孟子∃万章上 ) %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上 ) 孟子的这一论说, 第一强调了读者在阅读活动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 第二表现了对背景材料的重视, 强调了客体的作用, 成为后世读 诗 、解 诗 甚至解读一切文学作品的不二法门。

汉代是 诗经 经典化的时期, 但随着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的发展, 诗经 的文学阐释也随之进一步发展, 由先秦关注用 诗 的%诗言志&逐渐向关注作 诗 的%诗缘情&过渡。 诗大序 云:%诗者, 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已经认识到了 诗 作为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抒情特点。 盐铁论∃徭役 云:%古者无过年之徭, 无逾时之役。今近者数千里, 远者过万里, 历二期不还, 父母愁忧, 妻子咏叹, 愤懑之恨, 发动于心。慕积之思, 痛于骨髓。此 杕杜 、 采薇 之诗所为作也。&韩诗 薛君章句 论 周南∃芣苢 :%诗人伤其君有恶疾, 人道不通, 求己不得, 发愤而作。& 史记∃太史公自序 言:% 诗三百篇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都揭示了 诗 为情而作的特点。尤其是 盐铁论∃徭役 对 杕杜 、 采薇 二诗主旨的把握、情感的把握十分正确,

显然是立足于文本的阐发, 而不是汉代经学家版本师说的阐发。 淮南子∃泰族训 云:%今夫 颂 、 雅 之声, 皆发于词, 本于情。&严忌 哀时命 云:%志憾恨而不逞兮, 抒中情而属诗。&连经学家翼奉也说:%诗之为学, 情性而已。&( 汉书∃翼奉传 ) 汉代可以说普遍认识到了%诗缘情&的特点。

虽然汉代强调以政治伦理教化说 诗 , 但在%诗缘情&观念的冲击下, 汉儒解 诗 也时能注意到部分诗篇的情感色彩, 在经学阐释的同时带有一定的文学意味。如郑玄笺 小雅∃采绿 云:%终朝采之而不满手, 怨旷之深, 忧思不专于事。∋∋妇人过于时乃怨旷。五日、六日, 五月之日、六月之日也, 期至五月而归, 今六月犹不至, 是以忧思。&而 毛诗序 所提出的%六义说&(风、雅、颂、赋、比、兴) 则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学评价中不可缺少的理论。 毛传 的独标兴体, 可以说揭示了 诗经 艺术表现手法的精髓。虽然对兴手法的解说还带有浓厚的政治意味和人伦色彩, 但无疑已经窥探到它感发而动的色彩, 揭示出文学创作的动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独立自觉的时代, 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空前发展。诸多文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 对 诗经 进行模仿和引用。如曹操 短歌行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前两句出自 郑风∃子衿 , 后四句出自 小雅∃鹿鸣 。曹丕 善哉行 :%离鸟夕宿, 在彼中洲。延颈鼓翼, 悲鸣相求。&化用 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文论家在对文学创作进行理论总结和指导时以宗经之心态将 诗经 纳入其中, 促进了 诗经 文学阐释开始进入到艺术分析的层面。

这一时期人们普遍认识到后世文学创作与 诗经 之间的传承关系。颜延之曰:%咏歌之书, 取其连类合章、比物集句, 采风谣以达民志, 诗 为之祖。&[2](第2637页) 颜之推说:%夫文章者原出五经∋∋歌咏赋颂, 生于 诗 者也。&[3](第221页) 都认识到了 诗经 是后世诗赋创作的源头。挚虞的 文章流别论 不仅认为诗、赋、颂、铭、箴、诔、碑等文体源自 诗经 , 还以 诗经 中诗句为例, 指出三、四、五、六、七、八、九言诗亦源于 诗经 。钟嵘还联系 诗经 为汉魏六朝的作家、作品进行溯源, 他认为%文温以丽, 意悲而远&的古诗, 其体源出于 国风 , 指出%骨气奇高, 词彩华茂, 情兼雅怨, 体被文质&的曹植诗%其源出于 国风 &, 阮籍诗源出于 小雅 [4]。杨修甚至还说:%今之赋颂, 古 诗 之流, 不更孔公, 风 、 雅 无别耳。&( 答临淄侯笺 ) 不仅认为汉魏赋颂是由 诗经 发展演变而来, 更说如果 诗经 没有经孔子整理, 恐怕就不会当作经典来读, 就会如同现在的赋颂一样。实际上就是认可了 诗经 是文学作品。曹丕%诗赋欲丽&和陆机%诗缘情而绮靡&的观点表明了六朝文人对文学形式的重视, 而 诗经 作为后世文学创

作的典范, 其文辞句法等也进入到艺术分析的视野中。刘勰 文心雕龙∃夸饰 :%是以言峻则嵩高极天, 说狭则河不容舠, 说多则子孙千亿, 称少则民靡孑遗。&指出了 诗经 爱用夸饰的修辞手法。在 比兴 篇和 诠赋 篇将 诗经 中的赋、比、兴看作文学创作的艺术表现手法, 并联系 诗经 中的具体例子进行分析说明。 文心雕龙∃物色 云:%是以诗人感物, 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 沈吟视听之区; 写气图貌, 既随物以宛转, 属采附声, 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鲜花之艳, 依依尽杨柳之貌, 杲杲为日出之容, 瀌瀌拟雨雪之状, 喈喈逐黄鸟之声, 喓喓学草虫之韵, 皎日嘒星, 一言穷理, 参差沃若, 两字连形。并以少总多, 情貌无遗矣。&对 诗经 中的状貌之词进行了语言艺术的分析。虽然较为零星, 但无疑表明 诗经 的文学阐释已开始进入到艺术形式的审美领域。

唐代是诗歌创作的高峰期, 文人学士大多热衷于诗歌的创作而不太关注诗学理论的构建和经典著作的阐释。但 诗经 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仍为陈子昂、杜甫、白居易等人所继承, 他们推崇%风雅比兴&, 提倡%兴寄&, 白居易还以%六义&的尺度衡量和评价自周衰至梁陈的文学发展现象。 诗经 在此时成为引导诗歌创作的旗帜, 起着鼓励诗歌干预社会现实的作用, 故而 诗经 具有讽兴的艺术特点和现实主义的艺术精神得到了诸多诗人的推崇和借鉴。相对而言, 诗经 的文学艺术性质却少有人进行探索, 唯有成伯屿的 毛诗指说 在经学阐释的同时注意到了 诗经 的艺术特点。他在第四编%文体篇&对 诗经 中句法的长短、篇章的多寡以及措辞用字的特点加以举例说明, 正如他在此文结尾中所说:%虽无美刺之目, 并属诗家之流, 故备论之耳。&对 诗经 文体艺术特点的阐释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宋代是疑经风气兴盛的时代, 随着尊 序 与废 序 斗争的开展, 毛诗序 以政治伦理说 诗 的地位开始有所动摇, 有向探求诗本源转变的迹象, 而宋代诗话创作的兴起也促使 诗经 的文学阐释渐趋兴盛。

首先表现在主张以吟咏的方法读 诗 , 不是以训诂的方法读 诗 , 并强调%情&在诗中的作用。朱熹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 他说:%读 诗 且只将做如今人做底诗看, 或令人诵读, 却从旁听之。其训诂有未通者, 略检注解看, 却时时诵其本文, 便是语脉所在。&[5](第2083页) %一切莫问, 而唯文本是求, 则圣贤之旨得矣。&(朱鉴 诗序遗说 卷一引) 不再是经学家本师说解诗、以训诂为主的立场, 而是主张以文本求诗意。不仅口号如此, 在解 诗 实践中也多能遵从。如解 秦风∃蒹葭 云:%言秋水方盛之时, 所谓彼人者, 乃在水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所何指也。&朱熹也反对汉儒以美刺说诗之法, 认为诗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抒发, 并非篇篇都有着教化的目的。他说:%大率古人作诗, 与今人作诗一般, 其间亦自有感物道情, 吟咏情性, 几时尽是讥刺他人? 只缘序者立例, 篇篇要作美刺说, 将诗人

意思尽穿凿坏了。&[5](第2076页) 严粲也认为:%读 诗 与他书别, 唯涵咏浸渍乃得之&。并认为%诗之兴几千年于此矣, 古今性情一也, 人能会孟氏说诗之法, 涵咏三百篇之性情, 则悠然见诗人言外之趣。&( 诗缉 卷23) 与朱熹的观点如出一辙。这意味着传统以训诂、美刺解经的读 诗 方法受到了冲击, 诗经 的阅读开始由注重版本、师传向注重文本转变, 注重社会功用向注重%情性&的文学审美方向转变。

其次, 宋人能从文学抒情的角度探索诗篇的主题思想, 并对 诗经 中描写男女之情的情诗有了一定的认识。如朱熹说 桧风∃隰有苌楚 是%政烦赋重, 人不堪其苦, 叹其不如草木之无知而无忧也&, 说 卫风∃木瓜 %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词&。同时也确认部分诗歌的抒情主体为第一人称, 是自歌其事, 自抒其情。如 雄雉 篇, 诗集传 云:%妇人以其君子从役在外, 故言雄雉之飞, 舒缓自得如此, 而我之所思者, 乃从役在外, 而自遗阻隔也。&并提出了著名的%淫诗说&。朱熹所提出的%淫诗说&实际上是%情诗说&的变形, 表明他已认识到了 诗经 中有大量描写男女爱情的诗歌存在, 只不过由于他道学思想的作祟而要指斥为淫诗罢了。比如解 卫风∃静女 篇说:%此淫奔期会之诗也。&就指出此诗所写的是恋爱中的男女密期约会的诗。王质在他的 诗总闻 中已逐渐认识到 诗经 中有情诗存在, 并以情诗解之。如解 野有死麕 曰:%女至春而思有所归, 吉士以礼通情, 而思有所耦, 人道之常。或以怀春为淫, 诱为诡, 若尔安得为吉士? 吉士所求必贞女, 下所谓(如玉) 也。&( 诗总闻 卷卷1)

再次, 宋人能够注意揭示 诗经 篇章的文学艺术特点。如朱熹说 邶风∃燕燕 一诗, %譬如画工一般, 直是写得它精神出&(辅广 诗童子问 卷1引), 这是对其艺术技巧的分析。严粲解说 诗经 时喜爱以文人的诗作来比拟和解释, 并指出后代诗歌在艺术上受到 诗经 的哺育和影响。如说 邶风∃燕燕 , %燕鸿往来靡定, 别离者多以燕鸿起兴。如魏文帝 燕歌行 云(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 谢宣城 送孔令诗 云(巢幕无留燕) , 老杜云(秋燕已如客) 是也。&( 诗缉 卷3) 又认为% 西京赋 祖述 斯干 也。&( 诗缉 卷19) 宋代诗话常常以 诗经 为例来揭示诗歌的艺术特点, 探讨诗歌创作方法, 故论 诗经 也主要着眼于诗篇艺术特点的分析上。李颀 古今诗话 分析 大雅∃绵 的结构特点:%事不接, 文不属, 如连山断岭, 虽相去绝远, 而气象连络。&[6](第262页) 张戒 岁寒堂诗话 指出了 小雅∃车攻 用词的妙处:%(萧萧马鸣, 悠悠旆旌) , 以(萧萧) 、(悠悠) 字, 而出师整暇之情状宛在目前。此语非惟创始之为难, 乃中的之为工也。&[7](第453页)

宋代以朱熹为轴心, 对 诗经 的文学阐释作出了超越前人的贡献, 但由于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故在 诗经 阐释时也努力使 诗经 理学化, 并以他在当时学术

界的影响力使 诗经 的阐释最终走向了理学化的道路, 与完全的文学阐释失之交臂。

明代随着评点风气的日趋兴盛, 在中晚期迎来了 诗经 文学评点的高潮。有戴君恩的 读风臆评 、钟惺的 诗归 、孙鑛的 批评诗经 、万时华的 诗经偶笺 等名作出现。他们或将自我融入诗中, 体会诗中的情味, 体察诗人的心灵世界, 并对 诗经 进行艺术赏析; 或较少参入个人情感, 侧重对 诗经 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批评, 包括 诗经 中的字法、句法、章法、艺术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同时他们也将众多的诗歌批评术语引入了 诗经 批评之中, 第一次对 诗经 的艺术特点进行了规模性的研究。孙鑛 批评诗经 , 以格调说为中心, 将%气骨&、%风骨&、%风致&、%峻切&、%古淡&、%奇&、%险&、%峭&、%雄&等之类诗歌批评术语, 引入了 诗经

[8]

批评之中。(第9页) 戴君恩 读风臆评 以%格法&为

中心, 对 国风 中之%翻空&、%铺陈&、%关锁&、%反振&、%转折&、%伸缩&, 以及%以客代主&、%前后呼应&、%投胎夺舍&、%由虚入实&等种种表现方法, 作了极有意义的探

[8]索。(第9页) 与此同时, 诞生于宋代的诗话在明代中

晚期也出现了较为兴盛的局面, 并且承宋代诗话之精神继续对 诗经 进行诗学范畴的评析。胡应麟 诗薮 、杨慎 升庵诗话 、郝敬 艺圃伧谈 、谢榛 四溟诗话 ∋∋, 都从诗学角度对 诗经 进行了评说。他们基本上认识到了 诗经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杨慎说:% 三百篇 为后世诗人之祖, 信矣。&[9](第800页) 胡应麟说:% 诗 三百五篇, 有一字不文者乎? 有一字无法者乎? ∋∋皆文义蔚然, 为万世法。&[10](第3页) 谢榛说:% 三百篇 直写性情, 靡不高古, 虽其逸诗, 汉人尚不可及。&[11](第1137页) 都把 诗经 作为了后世诗歌的源头和楷模。在经学著作也大量出现了对 诗经 的文学阐释现象, 如郝敬在其解经之作 诗经原解 中的 燕燕 篇说:%关山寥落, 只影孤飞, 凄然有流离之感。至曲终雅奏, 未亡人之志, 有如皦日, 千古离情, 此为绝唱。&( 诗经原解 卷3) 纯粹是文学赏析。可以说, 明代是 诗经 文学阐释最为兴盛的时期, 在把 诗 当作经的同时也把 诗 当作了诗。在明代, 诗经 的文学阐释中文学评点是主流, 诗话论说是辅流, 经义中的文学阐释也偶尔为之。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以经学阐释为主体的 诗经 研究中, 诗经 的文学阐释也在不断的发展进步, 但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唯在晚明始有超越经学之势。经由历代文人、文论家对 诗经 文学价值的不断阐发, 诗经 作为后世文学的源头, 作为后世文学创作的典范地位已逐渐被后人认识。随着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繁盛, 文学观念的日趋成熟, 诗经 的文学研究也日趋发展。宋代受疑经风气之影响, 熟谙于文学创作的朱熹将 诗经 篇旨的阐释开始引向文学阐释的道路。明代, 受制艺取士风气的影响, 诗经 的艺术特性受到了文人的关注,

% 诗 之为诗&的观念冲击着以往% 诗 之为经&的观念, 终于在晚明 诗经 的文学阐释占据了主流。这一切为清代 诗经 的文学阐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也为 诗经 最终摆脱经学的藩篱走向完全的文学阐释提供了可能。

[5]黎靖德 朱子语类:卷80[M ].北京:中华书局,

1986.

[6]李颀 古今诗话[A ].郭绍虞 宋诗话辑佚 [C ].北京:中华书局, 1980.

[7]张戒 岁寒堂诗话[A ].丁福保 历代诗话续编

[C].北京:中华书局, 1983.

[8]刘毓庆 从经学到文学 明代 诗经 学史论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9]杨慎 升庵诗话[A ].丁福保 历代诗话续编[C].北京:中华书局, 1983.

[10]胡应麟 诗薮[M].北京:中华书局, 1958. [11]谢榛 四溟诗话[A ].丁福保 历代诗话续编[C].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参! 考! 文! 献]

[1]王夫之 诗译[A ].戴鸿生笺注 薑斋诗话笺注

[M]卷1.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2]颜延之 庭诰[A ].严可均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C ] 第3册卷36. 北京, 中华书局, 1958. [3]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篇第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4]钟嵘 诗品[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1, 第20和23页.

(责任编辑:徐柏青)

The literary i nter pretati on on The Book of Songs

fro m pre -Qin Dynasty to Qing Dynasty

HE H ai yan

(Schoo l of L iterature , H ubeiUn i v ersity , W uhan ! 430062, Chi n a)

Abstrac t :F rom pre-Q i n D ynasty to Q i ng D ynasty(exc l ude 1644-1911), the script ura l i n terpretati on on T he Book of Song s w as constantl y the m ain trend , but the lite rary interpretation d i dn ' t stop flow i ng sl ow i ng like the me re trick l e . Ev ery ag e a ll m ade so m e i nterpreta ti on on the litera ry character i stic and the literary va l ue . A ll that lay a good founda tion fo r the litera ry i nter pretation i n Q i ng D ynasty and prov i ded poss i ble for t he st udy of The Book of Song s fro m the script ura l i nterpretati on t o pure lit e rary i nterpre tati on .

K ey word s :Q i ng D ynasty , T he Book o f Songs , t he litera ry i nte rpretati on


相关内容

  • 经学正统与文学馀业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经学正统与文学馀业 我们在研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饶有趣味的现象:清代的考据学家在他们的小学训诂著作中所引用的材料,几乎遍及先秦两汉经史子集各种著作,但所引的唐宋诗词则屈指可数.这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在经 ...
  • 汉赋渊源论
    作者:刘慧晏 东方论坛 1998年07期 汉代赋作有骚体赋.散大赋和小赋.在三者中,能代表汉代文学特色的是散大赋,能代表汉家帝国气象的也是散大赋.汉代在中国文化史上是大交融.大交汇的时代.汉赋,特别是散大赋如同汉代其他文化式样一样,在文化上 ...
  • 古诗词常识题目
    文学常识题 问: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它收录的诗作共有多少首? 答案:<诗经>:(305首) 问:<诗经>产生的时代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战国中叶,对吗? 答案:不对,应为"下至春秋中叶" ...
  •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上古--口头歌谣 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诗经>和楚辞 A.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体制:"风.雅`.颂"三部分,"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表现手法 ...
  • 045103学科教学(语文)
    045103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学科简介 一.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专业简介 1. 学科专业简介: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专业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于2010年 开始从应届毕业的中文本科生中招收海南省"农村 ...
  • 先秦两汉文学
    先秦两汉文学 学习先秦文学(古代文学)的基本方法 •1,注意文学史和作品相结合,以史为线,而以阅读作品为主. •2,知人论世,做到明史.明人而后知文. •3,培养研究型学习的习惯,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先秦文学总论 •先秦" ...
  •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2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 <后羿射日>.<共工怒触 ...
  • 中华文明史 习题和答案
    第一讲 古代建筑 1.先秦时期的城市建筑的代表有哪些? (1)燕下都 (2)吴都阖闾 (3)赵都邯郸 (4)鲁城 (5)齐都临淄 2.秦汉时期住宅有哪些特点? 汉代人重视社会等级.贵族的宅第,外有正门,共有左.中.右三部分组成,屋顶中央高, ...
  •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说明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说明 1. 语言学概论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 <语言学概论>是南京电大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语言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阐释,为学生学习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