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史 习题和答案 - 范文中心

中华文明史 习题和答案

10/13

第一讲 古代建筑

1、先秦时期的城市建筑的代表有哪些?

(1)燕下都 (2)吴都阖闾 (3)赵都邯郸 (4)鲁城 (5)齐都临淄

2、秦汉时期住宅有哪些特点?

汉代人重视社会等级。贵族的宅第,外有正门,共有左、中、右三部分组成,屋顶中央高,左右两边低,边上是小门,用于一般的出入。大门以内还有中门,它和正门都可以通马车。门旁还有附属房间可以居留宾客。院内以前堂建筑为主要建筑。堂后以墙、门分割内外,门内有居住的房屋。还有车房、马厩、厨房、库房以及奴婢的住处等附属建筑。

3、隋唐时期佛教建筑的三种形式及其代表。

佛塔:西安慈恩寺塔、兴教寺玄奘墓塔

佛寺:隆兴寺、佛光寺

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石窟、麦积山石窟

4、试述两宋建都汴梁(开封)和临安(杭州)的原因。

(1)北宋都城开封(东京、汴梁)

开封, 史称“七朝古都”。 战国的魏、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曾建都于此。

▲ 北宋建都开封的原因

① 长安、洛阳的衰败。

长安、洛阳多次遭受战乱的洗礼。战乱将这里的经济、文化毁于一旦。又由于当时北方为辽所占,南方蜀、吴并立,北宋只能定都开封。

②开封处在经济富庶之地,交通方便,利于居内控外。

都城需要建在经济发达之地。军队数量的不断增加,必须要征调全国的税收以满足京畿军队与官僚的需要。

(2)南宋都城杭州(临安)

▲ 南宋建都临安的原因:

①金兵主动进击,宋军被动防守。建康(南京)靠近前线,不如杭州地处后方,比较安全。浙西一带水网交错,对骑兵活动不利。杭州有这一道天然屏障,给统治者增加了安全感。 ②唐宋以来,杭州迅速崛起,为万物富庶的“东南第一州”。这种相当规模的城市体制和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恰恰是作为国都所必需的。

5、列举明清陵墓及其所在地。

(1)明陵

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成祖的长陵、仁宗的献陵、宣宗的景陵、英宗的裕陵、宪宗的茂陵、孝宗的泰陵、武宗的康陵、世宗的永陵、穆宗的昭陵、神宗的定陵、光宗的庆陵、熹宗的德陵、思宗的思陵。

(2)清陵

清皇陵分两部分:一是关外陵,称“清初关东三陵”或“盛京三陵”,即永陵(位于辽宁新宾)、福陵、昭陵(后二者位于沈阳),位于;此外还有东京陵(位于辽宁辽阳),合成关外四陵;二是清入关后的皇陵,又分清东陵(位于今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的昌瑞山)和清西陵(河北省易县城西永宁山)。

◎清东陵

顺治的孝陵、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咸丰的定陵、同治的惠陵以及慈安太后(东太后)、慈禧太后(西太后)、等四座陵墓,还有五座妃园寝、一座公主陵。

◎清西陵

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

第二讲 天文历法

1、列举我国古代发明的主要天文仪器和功用。

(1)表和圭:表,就是直立在地上的一根竿子,是用来协助肉眼观天侧天的一种仪器。圭是用来测量太阳照射表时所投影子长短的尺子。

(2)漏和刻:漏,是漏水的壶,借助水的漏出以计量时间的流逝,是守时仪器。

刻,是带有刻度的标尺,与漏壶配合使用,随壶水的漏出不断反应不同的石刻,属于报时仪器。

(3)浑仪:浑仪是古代天文学家用来测量天体坐标和两天间角距离的仪器。

(4)简仪:简仪由浑仪发展而来。因其简化了浑仪的环圈重叠体系,又将赤道坐标与地平坐标分开,不遮掩天空,观测方便,故后人以此作为简仪名称之由来。

(5)仰仪:仰仪形如一口大锅仰面朝天,锅内刻赤道坐标网,在半圆球心处设法置一铜片,中开小孔,利用小孔成像原理将太阳像成在大锅的内壁上,从刻成的经纬网中立即可以看出太阳的坐标。

(6)晷仪:晷仪,或称日晷。其形状为一方形或圆形石板,中央有较深的圆孔,以圆孔为中心画有一大圆圈。中间圆孔插一定表,用来观测太阳的影子。

(7)牵星板:牵星板是一种实用的测角仪器,测量天体的水平高度或两天间的纬向角距离。

2、试述我国古代历法的沿革。

(1)东汉乾象历之前,为固定周期均匀运动期。这里有《古六历》、《太初历》、《后汉四分历》等。

(2)从《乾象历》至《皇极历》,包括魏、晋、南北朝的许多历法,是从均匀运动向非均匀运动的过渡时期。

(3)从隋《皇极历》至元《授时历》,为半固定周期非均匀运动时期。

3、列举我国古代主要天文学家及其成就。

1、刘歆,东汉天文学家,著有《七略》、《三统历谱》。

2、贾逵,东汉天文学家。他对后汉《四分历》的制定有重要贡献。

3、张衡,东汉天文学家,著有《灵宪》、《浑天仪》,制作水运浑象、地动仪等天文仪器。

4、祖冲之,南朝数学家、天文学家。他求得的圆周率值之精度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他在天文学上的贡献是编制《大明历》,首次引进岁差算历;他的《缀术》一书,唐代国子监立为数学教科书。

5、刘焯,隋朝天文学家,著有《皇极历》。

6、一行,唐朝天文学家。他在天文学方面的贡献主要在天文仪器、大地测量、大衍历法三个方面。

7、李淳风,唐朝天文学家,著有《乙巳占》、《历象志》、《麟德历》、《法象志》、《天文志》、《律历志》、《古部算经》等丰富的著作。

8、沈括,北宋天文学家,著有《梦溪笔谈》。他首次提出纯阳历方案,即十二气历;开创简化浑仪的方向;提出月亮出没是潮汐形成的主要因素;发现北宋常州陨石的成分是铁,等等。

9、何承天,南宋天文学家,著有《元嘉历》。

10、郭守敬,元代天文学家。他创制简仪、仰仪等天文仪器;推算回归年的长度,与今格里高利里基本相同;他支持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天文大地测量。他重测全天恒星位置,编出星数最多的星表。

11、徐光启,明代天文学家。他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等著作,领导了中国历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改历运动,最后编成《崇祯历书》。他还著有《农政全书》。

12、梅文鼎,清代天文学家,他共著有天文学著作62种,数学著作26种,现传世的有《勿菴历算全书》。他的著作,既有关于中国传统历法的又有关于欧洲天文学知识的。

13、明安图,他的科学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天文历算、地图测绘和割圆密律。他参与了《历象考成》、《仪象考成》的集体编撰,编绘了《皇舆全图》新疆部分,数学方面著有《割圆密率捷法》。

4、试评古代天文分野占。

在古人的心目中,天是有人格化的,天与人是要发生天人感应的。某一种异常天象的出现,都有一个对应关系。这种天区域地域对应的法则,便是分野理论。在天与地的对应关系建立后以后,占星就有了一个基础。这样,在当天某个区域或星宿出现异常天象时,它所反映出的火灾、水灾、兵灾、瘟疫等,就有一个相应的地域可以预言。

古代占星术分为日占、月占、行星占、恒星占、彗星占等。

天文分野占是古人在对天文现象不甚理解的情况下,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感应思想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了迷信的思想和行为。天文分野占对统治阶级不断检点统治政策,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三讲 思想文化

1、试述孟子、荀子对古典儒学的贡献。

孟子学说: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山东邹县)人。

孟子进而提出仁政学说、性善论和“尽心、知性、知天”的哲学思想。

① 孟子行仁政的主张是在比较王道与霸道两种对立的统治策略之后形成的。采纳王道、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得到长治久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②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但每人保留善性的程度不一样,形成了君子与庶民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别。因此,他强调心性修养的必要性,主张对庶民进行教化。

③ 孟子则提出“尽心、知性、知天” 的命题。

荀子学说: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今山西南部)人。

① 他从人的类本性的角度揭示礼的起源。礼义的作用是协调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 ② 他认为人的精神现象是人的自然生理功能。他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教化作用。 ③他认为礼与法不是互不相容的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礼与法都是维系社会群体不可缺少的手段。

2、简述董仲舒的思想。

董仲舒,河北广川(今枣强)人。

(1)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围绕着“封建大一统”的主题展开。他提出君权至上说和“三纲五常”观念(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仁、义、礼、智、信。 )。

(2)董仲舒继承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他一方面主张尊君,另一方面也强调重民。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3)天人感应说

(4)“符瑞”说和“谴告”说

3、试述儒家吸收道教和佛教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儒家学说大规模地吸收道教和佛教思想的代表人物:

王弼认为,经学失掉人心的根本原因在于片面提倡仁义等具体的伦理规范,只在细微末节上作文章。这样作的结果使儒学流于形式。王弼还把儒家的尊君原则同道家的无为原则结合起来,提出执一统众的思想。

颜之推治儒学,但并不排斥佛教,是最早倡导佛儒合流的思想家之一。他强调佛、儒都有助于人们道德观念的培养,引导人们弃恶扬善,有补于世风淳化。他不赞成以儒排佛的做法,为佛教辩护。

柳宗元和刘禹锡力求在哲理层面上把儒佛两家融会贯通。他们认为,吸收佛教辩证思维的理论成果,可以增强儒学的理论性,把儒家伦理提到世界观的高度。他们发现,自汉以来的儒学教条讲得多,抽象的哲理谈得少,缺乏思辨色彩,思辨性很强的佛教对于儒学的哲理化是有借鉴意义的。

韩愈模仿佛教的法统,编制儒家道统。他把儒家的源头追溯到尧。他以儒家的道统对抗佛教的法统,说明儒家在华夏当居正宗地位,并以道统的继承人自诩。他还借鉴佛教解释名相、范畴的研究方法,对儒家的思想体系加以概括和提炼。

4、何谓义理之学?试列举其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义理之学,是指普遍皆宜的道理或讲求经义、探求名理的学问。汉指经义名理。宋后,称讲求儒家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为“义理之学”。

宋明理学家讲究理欲之辩,维护三纲五常,以继承孔盂道统相标榜,所以理学又称为道学。宋明理学以儒为主,兼采佛、道,以三教合流为显著特征。

宋明理学的奠基人是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号称“北宋五子”。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 人。因其在庐山莲花峰下濂溪畔筑“濂溪书屋”,学者称他“濂溪先生”,称他创立的理学学派为“濂学”。 周敦颐把由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男女、万物构成的逻辑结构看成宇宙生成变化的图式,认为宇宙万物由一个抽象的实体派生出来。他把《中庸》中“诚”的观念提到本体论的高度,认为诚是至高至善的人生境界。

邵雍,字尧夫,谥康节,共城(今河南辉县) 人。因其隐居于苏门山百源,学者称百源先生,称他创立的学派为百源学派。邵雍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太极”。太极是绝对的“一”,由一分化、设置出数、象,由象派生出宇宙万物。太极既是宇宙万有的本原,又是主体意识的依据。在万物之中人最灵;而在人群中,圣人最高明。他的理学思想体系以宇宙观为起点,以人生观为归宿。

张载,字子厚,陕西凤翔郡县(今陕西眉县) 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他常年讲学于关中,创立的学派称为关学。张载提出气一元论,认为气是充塞于宇宙的物质实体,气的本然状态叫“太虚”,太虚和气是同一概念。气是万物的本原。他用气一元论论证儒家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和仁爱孝亲观念。人与天地万物构成和谐的、有机的整体。因此人应当对天地尽孝心,对他人乃至万物尽爱心。

程颢,字伯淳,河南洛阳人,人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权,人称伊川先生。程氏兄弟是洛阳人,又常年在洛阳讲学,他们创立的学派被称为“洛学”。 二程认为,理具有广泛的含义。首先,它是指“天理”。也就是万物存在的本原、主宰万物的精神实体。其次,它是指“物理”,即具体事物所依据的原理、原则。再次,它是指“伦理”,也就是道德规范。二程认为,把三者合而为一,将忠君、孝父的纲常观念提到普遍原理的高度,使之永恒化、绝对化。二程提出天理与人欲两相对立的论断。从人的“天命之谓性”来说,人能自觉地遵守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范畴的约束,不会作恶;然而由于受“生之谓性”的支配便产生了“人欲”,人受到人欲的蒙蔽才会做出各种不道德的事情。因此,人欲是恶的渊薮,是天理的对头。他们主张“去人欲,明天理”。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号考亭、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他长期居住在福建并多年在此讲学。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为闽学。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有的本原,具有逻辑的先在性。理先于事物而存在。理为形而上,气为形而下。理与气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由于“气异”而形成世界的多样性,由于“理同”而形成世界的同一性。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带有禁欲主义色彩。

陆九渊,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今属江西) 人。因其在江西贵溪象山开书院讲学,也称象山先生。陆九渊认为“心即理”,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命题。在陆九渊看来,理是不能脱离心的。因此为学之道并不是穷究外在的天理,而应当“发明本心”,

“先立乎其大”。

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隐居绍兴阳明洞并创办阳明书院,世称阳明先生。他的基本思想与陆九渊一致,后人将陆学与王学合称陆王心学。陆九渊认为心外无物,朱熹的心、物、理三者是一回事。他提出“致良知”之教和“知行合一”说,认为认识的对象和泉源都来自心中固有的良知。良知是指人的道德意识,这种道德意识要靠自我发现。向内用功发现良知的过程叫作“致良知”。致良知既是知,又是行,所以他认为知行合一。

5、列举考据之学的代表人物并论述其主张。

清代考据之学亦称“朴学”。明亡之后,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宋明理学空谈性命、脱离实际,主张从经典出发重新挖掘儒家义蕴。

顾炎武,字宁人,初名绛,曾、化名蒋山佣,江苏昆山人,学者称亭林先生。他提出“经学即理学”的口号,反对理学。他认为,一要正本清源,一要由器求道。针对宋明理学家的道器对立论,他认为道器二者是统一的,要真正由器求得道,除了读经书之外,还应当深人实际,同客观事物相接触。

阎若璩,字百诗,号潜邱,祖籍山西太原,后居江苏淮安。阎若璩发现古文经书的多处错误,写成《古文尚书疏证》,得出《尚书》系魏晋间伪作的结论。这一辨伪成就对宋明理学是一沉重打击。

乾嘉学派包括吴派和皖派两支。

惠栋,字定宇,号松崖,学者称小红豆先生。因其是江苏吴县人,故所创学派称为吴派。他秉承家学,潜心经术,著作甚丰。他治学主张尊古训守家法。吴派的学风是博而尊闻,述而不作,他们在史籍整理、文献考订方面卓有成就。

戴震,字慎修,又宇东原,安徽休宁人。因其是安徽籍,故所创学派称为皖派。戴震不仅对文字、音韵、训诂、名物之学颇为精通,而且涉足天文、数学、水利、地理等自然科学领域。他采取考据方法,揭露宋明理学的谬误,重新阐释儒学基本范畴,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戴震把道、器、理、气都统一起来。他认为理是不能脱离欲的,灭掉了人欲,当然也就不可能保存天理。他痛斥宋明理学的理欲对,实际上把理变成统治者手中的杀人工具。

章炳麟,字枚叔,别号太炎。浙江余杭人。章炳麟对清代考据学加以总结,选择精粹,编为群经新疏。他作为近代启蒙学者,努力学习、研究、介绍西方学术思想,致力于创立新的思想体系。他首先是一位资产阶级思想家,其次才是一位朴学大师。

7、试述老子和庄子的哲学观。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 人。

▲ 老子的哲学观

(1)宇宙观:老子用“道”概括事物存在与变化的最普遍的原则和规律,并作为宇宙本体论中的核心概念。道是第一性的,宇宙万物是从它派生出来的。

(2)价值观: ①无、道、德 ②守柔 ③居后不争

(3)政治观: ①无为 ②善为下

(4)认识论:人的认识是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因此,认识只能通过实践。但要认识最高原

理,必须排除感官经验,从有限的感觉中解脱出来,通过理性思维,使认识深刻化。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著有《庄子》。

(1)宇宙观 :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天道自然无为”的世界观,认为世界宇宙的本源是无名无形的、非物质的东西,超越了认识范围,是不可言说的神秘的精神性的本体。

(2)认识论:庄子反对上帝,反对有一个造物主,宣扬天道自然无为的论点。他认为,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认为去教导。

(3)价值观 :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顺乎天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顺乎人是一切痛苦和恶的根源,天指自然,人指人为。就是说根据自己的天性去生活的人,只要安于自己的性分,做自己能够做的一切,他便无论能力大小都能获得一样的自在和幸福。

(4)政治观:庄子的政治主张是以不治为治,无为而治。主张小国寡民的社会。

8、试述早期道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1)道教的产生是时代各种矛盾的产物。

(2)汉代统治思想的宗教化,直接为道教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董仲创立了宗天神学,建立了一套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神学体系。他还鼓吹神仙方术,在《春秋繁露》这一著作中,创造了求雨、止雨,登坛祈祷作法等仪式。此外,当时谶纬之学极为盛行。

(3)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

①道教吸收了道家思想。

道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哲学流派,老子是道家思想创始人,庄子是道家思想集大成者。它主张清静无为,与世无争;而道教乃是东汉形成的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

②道教汲取了儒家的伦理纲常思想。

道教用“忠”、“孝”、“慈”、“爱”、“惠”、“悌”、“和”、“贞”、“信”、“慎”等道德规范来调整各种不同的人与人的关系。

③《易学》和阴阳五行思想对道教的影响。

④道教吸取了墨家思想。

墨子的尊天明鬼、自食其力及其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为道家吸收。

(4)道教吸收了传统的鬼神观念和古代的宗教思想与巫术。

东汉顺、桓帝时期,早期道教产生了。

9、列举太平道的创立者、五斗米道的“三师”。

东汉末张角创立太平道;五斗米道三师:张陵(张道陵、张天师、祖天师)——张衡(嗣师)——张鲁(系师)

10、简述北朝寇谦之、南朝陆修静道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寇谦之的道教进行改革:

①道官招收信徒,先须考验三年。

②废除祭酒私署。

③废除祭酒道官的世袭制。

④废除五斗米道的租米钱税制度。

⑤反对滥传房中修炼术。

道教在北魏发展到了极盛,上升到官方正统宗教的地位。

(2)南朝道教

陆修静的道教改革:

他的改革体现在对道教经典的整理、道教教义的发展、道门教规的肃饬,以及道教组织形式等方面。

他首创道教典籍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法。

三清指神仙所居的玉清、上清、太清三个最高仙境。也指居于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三洞是指玉清境洞真教主天宝君的洞真部真经,又称洞真上清经;上清境洞玄教主灵宝君的洞玄部真经,又称洞玄灵宝经;太清境洞神教主神宝君的洞神部真经,又称洞神三皇经。 四辅,指太玄、太平、太清、正一四部。

十二类指三洞中分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录、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表奏。

南朝道教形成了强大的宗教势力,影响了政权统治者。

11、试述北宋道士陈抟对道教文化的贡献。

陈抟(871—989) ,字图南,号扶摇子,毫州真源人,是北宋著名的道教学者和道教诗人。

(1)创绘“太极图”、“先天方圆图”等一系列《易》图,成为中国太极文化的创始人。

(2)著《易龙图序》、传河洛数理成为中国“龙图”的第一人。

(3)注释《正易心法》,倡先天易学,为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参考。

(4)著《指玄篇》、《观空篇》、《胎息诀》和《阴真君还丹歌注》等,并亲自实践,成为天下睡仙第一人。

他以“身口为炉”、“宫室为灶”、“肾为水”、“心为头”、“肝为木”,使木生心火以炼肾水,达到“成尘得变”,结成人体内的 “金丹”;其核心是“修心养肾”控制人的欲望。

(5)著《龟鉴》、《心相篇》,把中国古代相学引向唯物论的范畴。

“有天者贵,有地者富,有人者寿”。 “天地人”三者的协调一致,不妄想,不妄为,这就是人的全相、贵相、富相、寿相的重要标志。

(6)著《三峰寓言》、《高阳集》、《钓谭集》、《木岩集》、《诗评》等,博学多才,后世尊他为“儒师道祖。”

(7)书写“福寿”二字,独具特色,为后世所推崇。

(8)精通棋艺,立健脑益智之功。

12、列举宋元时期全真教的创立者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创立者:王喆(1112-1170),原名中孚,字允卿。后改名世雄,字威德。入道后改名喆,字知

明,号叫重阳子。

主要代表人物:马钰(道号丹阳子) 、孙不二(清静散人)、谭处端(长真子)、刘处玄(长生子)、丘处机(长春子)、王处一(玉阳子)、郝大通(太古子)。

13、简述中国宗教文化的特点。

(1)多样性和包容性

中国社会对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包括外来宗教,都相当宽容。中国的各教之间未曾发生大规模武力流血冲突。

在先秦,有邹鲁文化、燕齐文化、三晋文化、荆楚文化、巴秦文化、吴越文化等地方性文化;在秦汉则由百家争鸣演变为儒道两家的互绌相摄,汉末以后有儒佛道三家的鼎立和互补,其后又有四家五家(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以及更多的亚文化体系之间的融汇与共存。 中国人对外来宗教的宽容基于对以儒学为轴心的传统哲学和以敬天法祖为宗旨的正宗信仰充满自信,并用传统文化强大的同化力去影响和改造外来宗教,使之具有中国的特色。 宗教上的多样性和宽容性,使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在外部向世界开放,不断接受异质文化的激发和营养,从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2)中国没有长期独占鳌头的宗教

①中国大部分的宗教讲求的是“出世”,并没有像基督教、伊斯兰教那样积极参与争夺政权。 ②在宗教进入中国之前,中国已经找到了精神上的出路。儒家的教诲足以致用,而且达到了很高的理论层次。

③中国君权的强大的确抑制了宗教的发展。

14、何谓“三武一宗灭佛”?

①北魏太武帝灭佛

北魏时期,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太武帝拓跋焘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下令强制灭佛,并全部毁掉齐地寺院,命僧尼 “皆复军民,还归编户”。

②北周武帝灭佛

北周武帝宇文邕统治时期,僧、道阶层过于庞大,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周武帝毁掉大批寺,强迫僧尼还俗,国力大增。

③唐武宗灭佛

唐朝后期,朝政腐败,朋党斗争,国势日衰,而僧尼之数却不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唐武宗继位后开始了全面毁佛运动。佛教收到沉重打击。

④后周世宗灭佛

周世宗诏天下寺院,所有功德佛像及僧尼并于当留寺院中,不得再造寺院。禁私度僧尼,凡欲出家者,须先取得祖父母、父母、伯叔同意,方许出家。周世宗此次灭佛,并没有大量屠杀僧尼、焚毁佛经,而是带有一种整顿佛教的性质,还保留着很多寺院与僧尼。

第四讲 古典文学

1、简述《诗经》的成就及其意义。

《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按音乐之不同,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诗经》的成就和意义

①《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史的现实主义传统。

②《诗经》确立了中国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品格。

③《诗经》奠定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诗歌创作方法,即赋、比、兴。

④《诗经》擅长写人状物、刻画场面。

⑤《诗经》开创了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很多重要母题,比如四时田园、日暮思归等。

2、试述建安诗人及其文学特点。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幹、阮瑀、应玚

建安风骨的特点:建安诗人多有理想壮志,关心社会现实,用诗歌来抒情言志。他们的诗歌,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之多艰;另一方面,表现了自己拯救天下的豪情壮志及在为事业而奋斗中的人生感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3、列举正始诗人、太康诗人的代表及文学特点。

正始诗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后人称他们为“竹林七贤”。 正始诗人们的诗表现出明显的老庄思想色彩,以及孤愤忧伤的基调、曲折隐晦的表现方式。 太康诗人:三张:张华、张载、张协,一说无张华,而有张亢

二陆:陆机、陆云

两潘:潘岳、潘尼

一左:左思

太康诗人的共同特点是注重文章的华美和写作的技巧,而在思想内容方面有所减弱。

4、试述陶渊明的文学成就。

东晋诗人陶渊明,他的诗分为行旅诗、田园诗、怀古诗、咏怀诗等类型。这些诗充满了对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田园生活的热爱。他的诗在艺术风格上给人最突出的印象址平淡自然。他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描写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

5、论述唐诗的文学特点。

①数量之多,作者之众,内容之广,风格流派之繁,体裁样式之全,均堪称空前。

②唐诗几乎深入到唐人生活的每个领域,在反映现实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方面大大超过了前代。

③唐诗流派百花齐放。

“初唐四杰”体、沈宋体、十才子体、元白诗派(亦称长庆体) 、韩孟诗派、温李诗派等。

④各流派都能把内容与感情,写作技巧与表现方式完美地结合起来。

⑤唐人发展了汉魏以来的体诗,尤其是五言、七言,以及律诗。

6、试述唐诗的发展时期及成就。

①初唐——唐诗的因袭变革期

宫廷诗人:虞世南、上官仪、沈佺期、宋之,创作宫体诗。

唐初“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

②盛唐——唐诗的繁荣昌盛期

代表人物:李白、杜甫

③中唐——唐诗的繁衍期

刘长卿、韦应物的山水诗,李益、卢纶的边塞诗;韩孟诗派(韩愈、孟郊;李贺;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李绅、元稹、张籍、王建等开展的新乐府运动。

④晚唐——唐诗逐渐衰落期

李商隐、杜牧两位著名诗人,时称“小李杜”。皮日休、聂夷中、陆龟蒙、罗隐、杜荀鹤等。

7、简述宋诗的文学特点及其表现手法。

(一)宋诗思想内容丰富

①直接以诗议政的作品增多。 ②描写民生更加广泛深入。 ③爱国诗出现空前的繁荣。 ④更广泛地描绘出经济生产,民风民俗等社会生活画面。 ⑤品评艺术的作品大量产生。

(二)宋诗在艺术风格及表现手法方面也有某些新倾向

①议论化 ②才学化 ③散文化

8、列举明诗台阁体、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台阁体诗派:杨士奇、杨荣、杨溥。

唐宋派: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竟陵派:锤惺、谭元春。

9、简述清诗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代表人物。

(1)明清易代之际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以及归庄、屈大均。他们的诗或直咏其事、直抒其情,或借古咏今、托物寄志,表达了伤时之感、爱国之心、亡国之哀、复明之愿。

钱谦益(1582—1664) 在明末即主盟文坛,降清后常在诗中发一些幽隐的哀叹,说明内心矛盾的心理。

吴伟业(1609—1671) 的诗从客观上表现了明清之际的现实,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艺术水平也很高。

(2)清初、中叶时期

郑燮,字克柔, 号板桥,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赵翼,诗人、史学家、学者。字云崧, 一字耘崧,号瓯北。他反对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倾向,系统地评论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元好问、高启、吴伟业、查慎行等十家诗。他重视诗家的创新,立论比较全面、允当。

(3)资产阶级改良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龚自珍,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清末爱国诗人,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热心推进立宪、革命等工作,并潜心新体诗创作。他主张“我手写吾口”,要求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长于古体诗,有《日本杂事诗》及《境庐诗草》。

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 号任公, 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学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诗作敢于打破传统形式,自由抒写,对促成新体白话诗的产生有一定积极影响。

秋瑾和柳亚子等人为代表的“南社” 。

秋瑾以诗歌作为宣传革命的武器。

南社是辛亥革命前后著名的文学团体。社名取“操南音不忘其旧”之意。柳亚子其中的代表。

10、简述《左传》、《战国策》、《论语》的文学特点。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作者左丘明。

《左传》的文学特点:①它塑造、再现了一批极富个性的人物。 ②它非常注重细节描写。 ③它有比较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 ④作者善于根据人物的个性,利用悬想,来设制故事。 ⑤它章法谨饬有度,字句精严。

《战国策》的文学特点:①感情充沛,气势磅礴。 ②夸大其词,危言耸听。

③以小见大,生动形象。 ④引譬设喻,善用寓言故事。 ⑤人物语言个性化。 ⑥用生动曲折的故事,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 ⑦明畅通俗。

《论语》的文学特点:①言简意赅,含蓄隽永。 ②应用比喻、形象说理。

③多句并列,语言流畅。 ④人物个性描绘鲜明。

12、唐代小说的发展时期及其代表作。

①初盛唐时期 :王度的《古镜记》和张鸶的《游仙窟》。

②中唐时期:沈既济的《任氏传》、《枕中记》,白行简的《李娃传》,元稹的《莺莺传》,陈鸿的《长恨歌传》,蒋防的《霍小玉传》,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李朝威的《柳毅传》 ③晚唐时期:牛僧孺的《玄怪录》,李复言的《续玄怪录》。

13、宋代话本的代表作和文学特点。

小说话本可分为四类:

①爱情小说,代表作有《碾玉观音》、《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志诚张主管》等。

②社会问题小说,代表作有《错斩崔宁》、《错勘赃》、《简帖和尚》、《快嘴李翠莲记》。 ③豪侠小说,如《宋四公大闹禁魄张》、《万秀娘仇报山亭儿》。

④神怪小说,如《张古老种瓜娶文女》、《西山一窟鬼》等。

宋话本的艺术特点:(1)情节曲折,故事性强。 (2)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心理描写。

(3)运用生动的白话口语叙事状物,为小说开辟了新语言样式,也为白话文学开辟了新纪元。

14、简述明代小说的类型及其代表。

明代可大致分为四类:讲史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和公案小说。

(1)讲史小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余邵鱼的《列国志传》,甄伟的《西汉通俗演义》。

(2)神魔小说:吴承恩的《西游记》;《封神演义》。

(3)世情小说:《金瓶梅》、《吴江雪》、《王友玑》。

(4)公案小说: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第五讲 民风民俗

1、列举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节日的习俗。

春节:除夕守岁、压岁钱、爆竹烟花、门神春联

元宵:元宵赏灯 、吃元宵

清明:禁火冷食、祭祖扫墓、春游踏青、戴柳插柳、荡秋千、放风筝

端午:龙舟竞渡、佩香袋、缠五色丝、挂蒲剑、饮雄黄酒、带老虎肚兜

七夕:乞巧和乞智、曝衣晒书

中秋:赏月和吃月饼

重阳:把酒赏菊、登高野宴、吃重阳糕、遍插茱萸

2、简述我国的十大菜系。

我国的十大菜系:鲁菜系(山东菜) 、川菜系(四川菜) 、粤菜系(广东菜) 、淮扬菜系(江苏菜) 、浙菜系(浙江菜) 、闽台菜系(福建台湾菜) 、徽菜系(安徽菜) 、湘菜系(湖南菜) 、京菜系(北京菜) 、鄂菜系(湖北菜) 。

3、简述中国鞋的演变。

最早的鞋统称为“屦”。战国时候,“履”字代替了“屦”字,成了鞋子的通称。唐代,本来专指“生革之鞋”(也就是说生皮子做的鞋才叫鞋) 的“鞋”字,又代替了“履”字,而成了各种鞋的通称。

在各种鞋履之中,最为贵重的鞋子叫舄(xi)。舄是古代君王后妃及公卿百官行礼时所穿的鞋子。

“丝履”后来也称“丝鞋”,是古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用的较多的一种鞋。

木屐是一种木底的鞋,它的鞋底多装有两个木齿,前后各一,呈直竖状。

最早引进靴子的是赵武灵王。

1876年,上海浦东人沈炳根制作了中国第一双现代意义的皮鞋。

1919年,中国第一家用机器生产现代皮鞋的工厂——上海北京皮鞋厂产生。

4、家族与宗族的基本概念。

家族由若干具有亲近的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我国古代的家族一直是以父系的血缘联结的,而若干出自同一男性祖先的家族又组成宗族。《尔雅·释亲》即把由同一高祖父传下的四代子孙称为宗族,实际上有些宗族还可包括更多的世代。家族和宗族密不可分,有时甚至合二为一。

5、传统家族结构与基本类型。

中国的家庭(家族) 类型有三种:(1)联合家庭,指父母(或二方)与多对已婚子女共同居住生活的家庭。 (2)主干家庭,指父母(或一方) 与一对已婚子女共同居住生活的家庭。

(3)核心家庭,包括夫妇二人无子女、夫妻双方或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

7、简述家族的职能。

(1)物质的生产和消费,即为维持家族的生计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2)人口的繁衍,生儿育女被视为关系着家族兴衰的大事,与家族的利益相比,个人的情感、愿望和要求都显得无足轻重。

(3)家族承担着教育后代与传播知识技能、建立社会关系以扩大家族势力等方面的职能。

8、试述家族和亲族的民俗传承的内容。

(1)家产分配:①以长子为主要继承人。 ②以幼子为主要继承人。

(2)家风及家教:

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构成了家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 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第六讲 古代教育

1、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特征。

(1)自由讲学,各具特色。 (2)思想家与教育家合二为一。

(3)各大私学与各派学术思想的相互交融 (4)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

(5)私学与“养士”形成了相互依托。 (6)游学。

2、试述稷下学宫构成及其特征。

稷下学宫集收徒讲学、研究学术、参议国政于一身,是一个特殊的教育机构。

①有教无类,择优聘师。 ②稷下学宫采用了民主管理体制。

③兼官学与私学于一身,容育士与养士于一体。④教学自由与严格学规相结合。

⑤兼容并包及百家争鸣的办学方针。 ⑥定时举行的由各学派参加的学术研讨会—“期会”。

3、名词解释:焚书坑儒

前213 年,儒学博士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读书人)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禁止私学。许多方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儒生攻击秦始皇。秦始皇将460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活埋。

4、简述汉代地方教化、君主教育、贵族教育制度。

汉代地方官学

汉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挑选有材者,派到京城学习。这些人学成归蜀后,文翁均予以重用。 王莽时,按地方行政系统设置学校。郡国一级设“学”,县、道、邑、侯国一级设“校” ;乡一级设“庠”;乡以下的基层单位“聚”一级设“序” 。

汉代地方教化

汉代通过“乡举里选”的途径来发现和荐举贤才已形成制度。

汉代设立“孝”、“悌”、“力田”等荣誉称号。

汉代从乡、县到郡国的行政机构中,都有专门负责教化的官吏,这就是“三老”。 君主教育

汉初政治家将太子教育视为天下能否安定的前提条件。按儒家古制,太师、太傅、太保均为国君之师,合称“三公”。 三者协力配合,为君主和太子自幼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避免失误和过错。在太子教育中,经学成为主要内容。

贵族教育

汉代皇室子弟配置有专门的师傅,称为王太傅。

东汉时出现了专门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学校。

5、试述魏晋南北朝官学制度。

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学制设置与变更表现在:

(1)确立了中央官学的双轨体制。

(2)郡国学校制度逐趋完备。

由地方政府主办地方学校的传统,肇始于西汉武帝时的蜀郡太守文翁,其后地方学校普遍设立。州郡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完备,主要是在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和北朝北魏政权中完成的。 北魏献文帝下诏置学官于郡国,制定出中国古代第一个郡国学制模式,史称“天安学制”。它标志着古代郡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正式建立。宋文帝元嘉年间,设置玄学、史学、文学、儒

学四馆;宋明帝时期又设总明观以统儒、道、文、史、阴阳五部学。

(4)办学形式灵活多样,不拘常格。

在魏晋南北诸朝中,官学经营颇具特色的主要有:后赵、宋、齐、梁和北魏的官学。

(5)学校种类和学科门类扩大。

学术文化的活跃状态、不同社会阶层对文化教育的多方面需求,有直接的关系;同时,胡汉文化的融合、帝王的雅好、国家政策的调整及和平环境的产生,均成为推动官学改进的力量。学校种类突破了秦汉以来单一的太学模式,官学类型不断扩大。

6、试述魏晋南北朝门阀家学的形成、内容和特色。

门阀家学大体为门阀政治的产物,而家学本身又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二者的合流,起始于汉末,成形于魏晋,至南北六朝则趋于鼎盛,并渐次衰落。魏晋之初的世家大族,大多为汉末的儒学高门。故其家学,与此也有血脉承传的联系。

门阀家学的存在,旨在维系家族的世代特权和优越的文化地位;其对学术文化的世袭垄断,不利于学术的发展和更新,并且使学术文化拘禁于家族血缘的樊篱之中,不能充分地在社会范围内广泛传布。同时,门阀家族文化的封闭性、萎缩性,也是造成学术流派之间的排他性及门户之见的重要原因。

在新旧朝代兴废更替的过程中,门阀家学经受了社会风雨的洗炼,最终演化成为社会大文化的有机成份之一,而将家族文化与社会文化分离开来的那种血缘性隔膜,也日渐融化。 魏晋南北朝门阀家学的内容和特色:

(1)门阀家族大多重视肃整家风,倡导忠孝为本的伦理观。

(2)儒学高门多以专经世传。

(3)多有专守一技之长,而为世业。

(4)门阀家族多成为文学玄谈之渊蔽。

7、简述隋唐五代儒学中央官学体制、经学教材。

中央官学体制:国家教育的行政领导机构是国子监。国子监设祭酒,祭酒之下设主簿、录事等专职人员。隋朝中央官学系统除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形成了所谓的“六学”系统。唐朝置弘文馆、崇贤馆,形成了以“六学二馆”为代表的官学体系。 经学教材:唐太宗下诏,令国子祭酒孔颖达率诸儒撰定《 五经正义》, 共180 卷,颁行全国。《五经正义》 的内容包括《 诗》、《 书》、《 易》、《 礼》、《 春秋》。

8、试述庆历兴学的内容和影响。

范仲淹主持推动的庆历兴学。

(1)诏州县立学,选部属官或布衣、宿学之士为教授。

(2)振兴太学,设立四门学,扩大了中小庶族地主子弟人学深造的机会。

(3)改革科举考试方法。

庆历兴学的影响:

(1)庆历兴学为地方办学提供了合法的凭据,首开州县广兴学校的先例,普遍激发起

州县地方兴学的热潮。

(2)庆历兴学整顿和改进太学、国子学的教学制度,一批硕学名儒,先后主讲太学,开创了北宋中央官学的空前盛况。

(3)庆历兴学敢事更张的观念冲破因循守旧的积习,感召和影响了一代士风,实际开创了北宋社会和教育领域的一个变革的时代。

9、试述宋代蒙养教育的目的、任务以及教材。

蒙养教育是指连接于小学与学前幼童之间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也包括一般幼童入学之前和学校之外,通过各种形式所受到的启蒙教育。

(1)蒙养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①道德启蒙教育。

②保养性真。

③注重基本文化知识的传播,打好文字基础。

④注重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态度和学习习质。

(2)蒙学教材的大发展

①历史类的启蒙教材。主要有王逢原的《十七史蒙求》,刘班的《两汉蒙求》,黄继善的《史学提要》等。这类蒙学教材都采用了后唐李翰《蒙求》四言韵语的体例,以便于诵读记忆。 ②博物类的启蒙教材。主要有方蓬辰的《名物蒙求》和王应麟的《小学给珠》。

③伦理道德类的启蒙教材。主要有朱熹的《小学》、《训蒙诗》,吕本中的《童蒙训》,吕祖谦的《少仪外传》,刘清之的《戒子通录》等。

④起居礼仪类的启蒙教材。主要有朱熹的《童蒙须知》、《训学斋规》,真德秀的《教子斋规》等。

⑤家庭范围内训诫类的综合性启蒙教材。主要有司马光的《家范》,赵鼎的《家训笔录》,袁采的《世范》,叶梦得的《石林家训》 等。

宋代蒙养教材在后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王应麟编的《三字经》 和轶名作者所撰的《百家姓》。

10、列举宋代著名书院。

宋初的著名书院,或有四大书院之称,为白鹿洞、岳麓、唯阳(应天府)、篙阳书院;或有八大书院之称,即上述四书院外,再加石鼓、茅山、华林、雷塘书院。

11、简述宋代书院的构成及其内容。

宋代书院实行教学与行政合一的体制。书院的“洞主”、“山长”,既是书院最高的行政首脑,又是主要的讲席教师,多由当时著名学者担任。

宋代书院实行自由讨论学术的教学方式,并强调自学为主,师生共同研习学问,办学风格较为开放,气氛活跃。

书院学规不仅制定书院教学的宗旨、培养学生的目标,限定学生的行为准则,而且在观念上具有塑造学生思想模式的作用。

12、简述在华传教士的早期办学活动。

在华传教士的早期办学活动:

1818 年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英华书院,教授当地的华侨子弟,被视为新教创办的第一个专以华人为教育对象的教会学校。

1839 年,马礼逊学校正式在澳门创立,这是基督教在华的第一所学校。

13、简述教会学校的类型及办学特色。

在1840 年前后,教会学校主要是蒙学或小学类的初级教育机构。19 世纪40 年代后期,开始出现了中等教育性质的学校。19 世纪90 年代以后,高等教育性质的教会学校开始酝酿并逐步发展起来。

美国圣公会主办的圣约翰大学前身是培雅学堂和度恩学堂,这两个学堂合并后。东吴大学的前身则为上海中西书院,至1907 年迁至苏州天赐庄,名称东吴大学。

教会学校的学制和组织形式大多抄袭本国学校的模式。

教会学校的办学经验、管理模式,为中国近代教育所取鉴;教会学校的课程教材,在外语、自然科学及妇女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也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教会学校也为中国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14、试述洋务教育早期、鼎盛时期的教育概况。

(1)同文馆的创建与早期洋务教育

1862 年,在奕 等人的大力倡议下,同文馆正式成立。同文馆的创建,标志着中国近代学校的萌生。

洋务教育在19 世纪60 年代形成了初步的声势。诸如:李鸿章于1863 年创办的上海同文馆(又称广方言馆)、1864 年创广州同文馆;左宗棠于1867 年创办福建船政学堂(原名求是堂艺局)等。

(2)洋务教育的鼎盛及其内容

19 世纪70 年代至90 年代初,是洋务教育的鼎盛时期。洋务教育鼎盛的表现:创建新的学校,扩大学校的种类的规模。

①兼习西学的外语学堂。

刘襄勤于1887 年创办的新疆俄文馆、刘铭传于1888 年创办的台湾西学馆、长顺于1889 年创办的浑春俄文书院,以及张之洞于1893 年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

②军械技术学堂。

福建船政学堂、江南制造局附设的操炮学堂(1874)、工艺学堂(1898)及1880 年刘坤一等人创办的广东实学馆(又称西学馆)。

③专业技术学堂。包括电报、医学、铁路、矿务、工程等工种。

1876 年丁日昌创办的福州电气学塾(又称电报学堂)、1880 年李鸿章创办的天津电报学堂、1882 年创办的上海电报学堂、1881 年李鸿章赞助创办的天津医学堂、1895 年津榆铁路公司创办的山海关铁路学堂、1892 年创建的湖北矿务局工程学堂。

④水师、武备学堂。

这属于专门培养军事指挥人材和训练作战技术的近代军事学校。

1881 年李鸿章创办的天津水师学堂、1887 年张之洞创办的广东水陆师学堂、1890 年曾国荃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又称南京水师学堂)、1885 年李鸿章创办的天津武备学堂(又称北洋武备学堂)、张之洞于1895 年创办的湖北武备学堂及江南陆军学堂等等。

第七讲

1、试述《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全书共13篇,包括《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

⑴《计》讲的是出兵前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

⑵《作战》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

⑶《谋攻》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

⑷《形》、《势》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

⑸《虚实》讲的是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

⑹《军争》讲的是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⑺《九变》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⑻《行军》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⑼《地形》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⑽《九地》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⑾《火攻》讲的是以火助攻。

⑿《用间》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孙子兵法》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缜密的军事、哲学思想体系,深远的哲理、变化无穷的战略战术,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拥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

2、试述《孙膑兵法》的军事思想。

①“战胜而强立”的战争观。

要想在七雄纷争中使“天下服”,只有达到“战胜而强立”,即天下归一的目的。否则就会民众遭难,国家不得安宁。

②以“强兵”为核心的治军思想。

要在群雄纷争中“战胜而强立”,就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即国家要富裕。强兵须有经过选拔的良将和士卒组成的军队为前提。

③“因情用兵”的作战指导。

在战争指导问题上,要通晓天文、地理、人情、敌情和阵法等有关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在战法上,战争指导者要创造有利的态势,充分发挥自身的长处。

3、简述东汉王符《潜夫论》的主要军事思想。

王符,字节信,安定临径(今甘肃镇原东南)人。东汉政治家、军事理论家。

①早定战守之策。

②慎选边将。

③救边强边。

④国君临边患,务以民为本。

⑤治边要激励士卒。强调明赏必罚。

⑥迁内地人民实边。

4、简述南宋陈傅良《历代兵制》的主要军事思想。

陈傅良,字君举,号止斋,温州瑞安(今浙江省瑞安县)人。南宋著名学者。死后溢文节公,学者称止斋先生。

(1)重视兵制作用,强调加强兵制建设。

(2)反对冗兵冗官,主张精兵简政,兵要少但要精。

(3)强调强干弱枝,居重驭轻的布兵原则。

7、试述明代茅元仪《武备志》的主要内容和编纂特点。

茅元仪,字止生,号石民,又号东海波臣、梦阁主人、半石址山公等,明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明末杰出的军事家和文学家。

《武备志》是中国古代部头最大的一部综合性兵书。全书240卷,约200万字,附图730余幅,被称为“军事学的百科全书”。

《武备志》在内容和编纂方法方面的特点:

(1)广收博采,内容丰富。

(2)选材精当。

(3)编排合理,有一定的逻辑秩序。

(4)评论精炼概括,既讲历史沿革,又讲当代研究的最新成果。

(5)辑录了许多他书罕载的珍贵资料。

(6)图文并茂。

(7)采用了目录学中的参照法,对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说明。

8、简述蒋百里《国防论》的军事思想。

蒋百里,名方震,字百里,号澹宁。中国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外交家。

《国防论》认为,国防的基本力量是由兵力、武力、国力三个层次构成的;要实行民主宪政和义务兵役制;要掌握先进的军事技术,重视新武器的研制;对军人不仅要进行纪律教育、军事知识教育,还要特别提倡爱国主义。

《国防论》提出对付日本的惟一办法是持久作战,抗击日本侵略应以京汉铁路以西为总根据地,逐渐东进。

第八讲 重大历史事件

1、简述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陈胜、吴广起义掀起了反秦的浪潮,推翻了秦朝的黑暗统治,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显示了封建社会农民阶级的伟大力量;农民军打击了地主阶级,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开辟了中国历史上农民武装反抗封建统治的革命道路。

2、试述隋末农民起义的三大主力军起义的经过、失败的原因、意义。

从公元614年到617年间,农民革命的风暴已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民起义军汇成三支强大反隋主力:一支是河南的瓦岗军,一支是河北的窦建德军,一支是江淮地区的杜伏威军。 大业七年(611年),翟让聚众在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起义。大业十二年(616年),瓦岗军攻下荥阳。当瓦岗军即将到得胜利之时,瓦岗军内部发生分裂。李密杀害了翟让。大业十四年(618年),李密率军投降隋朝,瓦岗军最后失败。公元618年王世充击败李密,李密投降李渊(即唐高祖),因起兵反唐被杀,断送了这支农民起义军。

大业七年(611年),窦建德领导农民在高鸡泊(今河北固城县西南)起义。大业十三年(617年),窦建德在乐寿(今河北献县)称夏王,建立了革命政权。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起义军被李世民打败,窦建德被俘,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被杀。

杜伏威领导的江淮起义军是南方一支重要反隋力量。大业九年(613年),杜伏威在山东齐郡组织起义,随后率军南下。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起义军进逼江都(今江苏扬州市),击败隋将陈棱。此后,起义军建立革命政权。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七月,杜伏威去长安投降了李渊。

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意义:隋末农民起义军在河北、中原、江淮三个战场分兵作战,没有联合为一支强大队伍。农民起义领袖由于历史局限性,不能分析复杂的社会局面,隋朝灭亡后失去了斗争目标先后投降了新王朝,充当了地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农民军没有防止混入起义队伍中的地主阶级分子和隋朝的残余势力,他们拱手让出了政权,导致了义军瓦解,英勇奋斗14年的隋末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被李渊地主集团夺去。

这次农民大起义,推翻了隋炀帝的暴虐统治,打击了士族地主,对唐初的政治、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简述王小波、李顺起义的历史意义。

王小波、李顺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起义军建立了根据地和政权,创新了农民战争的形式。起义军打击了北宋王朝的封建统治。

4、简述钟相、杨幺起义的历史意义。

起义军给南宋政府以沉重的打击。杨幺起义军在水军的建设和作战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例如在战船建造方面,始终把速度和机动性摆在突出的位置,车船都具有快速攻击能力;在建造车船时,又注意到了大、中、小相结合,以适应在各种水文地理条件下的作战。在作战指挥方面,起义军擅长于调动和迷惑敌人,发挥水军优势,予敌以突然袭击。

5、简述李自成起义的政治经济纲领政策。

起义军提出“均田免粮”口号。攻占西安后,又以“贵贱均田”及“五年不征”相号召。起义军亦实行籍没收富室政策,以解决军晌,兼济贫穷。

起义军实行平买平卖,保护工商的政策。起义军进北京后,令市民照常营业,不少地区工商业照常进行。

6、简述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并进行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的基本内容:

①关于土地制度,一是划分土地质量的等级标准;二是土地分配的原则和方法。太平天国以期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无人不饱”的理想社会。

②关于生活物资的分配制度。太平天国实行圣库制度。所有资财都归圣库总管,个人不得私有。军民生活由圣库统筹,生活供给大体平均。

③关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制度,以军、师、旅、卒、两司马为编制。

④关于各级职官的保举与黜陟制度。

⑤关于教育。太平天国的教育是以宗教形式进行。

⑥关于司法。每军设“典刑法”官二人,一正一副,以师帅、旅帅兼任。

如何正确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①具有强烈的革命性。②空想性。③落后性。

洪仁玕主持编订,《资政新篇》的内容:

①政治方面,主张统一政令,以法治国。

②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兴办保险事业等。

③文教方面,反对迷信,提倡兴办新式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严禁买卖人口和吸食鸦片。

④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如何评价《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有强烈的革命性。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它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

但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未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

7、试述太平天国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太平天国革命达到了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②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朝统治的衰落和崩溃。

③打击了外国侵略者,阻滞了中国半民地化的进程。

④太平天国的反抗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意志。

⑤太平天国革命也是当时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部分,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同时也震动了欧洲大陆。

⑥它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激发了后人的革命精神,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教训,为辛亥革命的胜利铺平了道路。

8、简述西汉吴楚齐国之乱平定的意义。

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解决了诸侯王制度所产生的弊病,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并为汉武帝以“推恩策”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9、试述唐代安史之乱的历史影响。

安史之乱的影响:(1)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浩劫。 (2)战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

(3)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4)唐王朝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

10、试述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的时间、内容及其影响。

1689年,俄罗斯全权代表陆军大将戈洛文和清王朝全权代表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国舅佟国纲在尼布楚(现俄罗斯涅尔琴斯克)签定的边界条约。

①从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直到海,岭南属于中国,岭北属于俄罗斯。西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南属中国,北属俄国,额尔古纳河南岸之黑里勒克河口诸房舍,应悉迁移于北岸。

②雅克萨地方属于中国,拆毁雅克萨城,俄人迁回俄境。

③自两国签订条约之日起,各国有逃亡者,均不收纳,并应遣还。

④双方在对方国家的侨民“悉听如旧”。

⑤两国人带有往来文票(护照)的,允许其边境贸易。

⑥两国永敦睦谊,自来边境一切争执永予废除。

《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遏止了沙俄对中国黑龙江流域的武装人侵,使东北边疆获得了比较长久的安宁。在条约签订后的,150 多年间,两国没有发生重大的边界冲突。

11、简述文字狱的历史影响。

①给思想文化、士人风气带来恶劣影响。它禁锢了思想,堵塞了言路,影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造成了万马齐喑的极其黑暗的政治局面。

②文字狱败坏了官场风气。清朝官员是文字狱的牺牲品,也是文字狱的制造者或帮凶。他们一方面不愿意自触文网,身死家破;另一方面不愿因为贯彻皇上谕旨不力,不能严究文字之责而获罪。于是他们只有向着谨小慎微、没有思想、没有节操的方向发展。 ③它直接地、人为地造成整个社会的落后,拉大了与西方的差距,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最终导致了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地位的形成。


相关内容

  • 五年级语文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 小 麻 雀 1. 普季克:对外界好奇, 求知欲强.同时, 又是一个自以为是, 自作聪明的孩子.麻雀妈妈:对孩子十分关心体贴, 总是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生活常识, 生怕孩子有危险. 2. 前一句表现了麻雀妈妈不 ...
  •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练习题一
    第一章    会计法律制度 单选 法律规范组成部分中的()是指规定的人们在违反法律规范时要承担的法律后果. a.假定 b.处理 c.制裁 d.惩罚 答案是c 本题分析法律规范一般由假定.处理.制裁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制裁是指规定的人们在违反 ...
  • 七五普法专题活动练习题(479)
    2016年全国七五普法专题活动 试题附答案 题型:选择题 分值:2分/题 1.爱国统一战线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的爱国者. A.中国共产党 ...
  • 20**年3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补充习题答案
    1长城和运河 补充习题答案 一,选字填空. 1,偏旁 诗篇 遍地 2,驾驶 书架 责骂 3,蜻蜓 蜿蜒 拖延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西海关,巨龙穿行,连绵起伏 2,首都北京,天堂杭州,稠带飘落,银光闪闪. 3,巨龙,雄伟,绸带,美丽, ...
  • 20**年九年级政治专项练习题
    2016年中考思品时政热点专题练习(1) 1.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10月6日,屠呦呦通过央视正式发表获奖感言:获诺奖是一个很大的荣誉, 青蒿素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 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她的 ...
  • 初级中药师考试基础知识模拟试题
    http://www.514t.com 免费提供各种资格考试真题.模拟题.练习题.精选题及答案初级中药师考试基础知识模拟试题 1.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功效,能上行头目.下入血海的药物是 A:川芎 B:牛膝 C:桃仁 D:益母草 E:红花 ...
  • 第一章马克思复习题
    第一部分 单选和多选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一.单项选择题 1. 20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具有代表 性的早期领导人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瞿秋白 D.毛泽东 2.在 ...
  • 档案事业概论练习题1
    <档案事业概论> 第一章 档案与档案工作 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例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括号内) 1. C 的产生档案产生的客观条件. A.阶段 B.国家 C.记录符号 D.纸张 2.我国甘肃省发 ...
  • 小学英语趣味习题及答案
    小学英语趣味试题 ( C ) 1.From what number can you take half and leave nothing? A.1 B.9 C.8 D.5 ( B ) 2.What dog never barks(吠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