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导学案 - 范文中心

[赤壁赋]导学案

04/16

《赤壁赋》导学案

审核: 编写:胡雪平 时间:2013.11.26 使用:高一( )班 第_____组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文言句式。(重点)

2.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3.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

生哲理。(难点)

学法指导: 1.大声朗读课文,圈出文中生僻字,查阅字典并将字音标注在课文中

2.仔细阅读课下注释,勾画出重点字词的意思,并把它写到课文中的相应位置

3. 根据注释尝试翻译课文内容,如有疑难句子请用双色笔勾画下来(或做上标记)

4.阅读导学案上的文学常识,注意加粗部分

1、作者介绍: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眉山(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他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中了进士后,登上仕途,早年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排挤,后又因写诗讽刺而被以“诽谤新法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到司马光执政时,尽废新法,苏轼也激烈反对。王安石、司马光死后,他又因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海南,直到63岁遇赦北归,第二年在常州病逝。

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苏轼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宋代四大书法家。他论画主张神似,擅长画竹。

在思想上,苏轼博通经史,一方面,他仰慕屈原、贾谊、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曾多次上书朝廷,要求改革弊政。他在长期担任地方官期间,在“仁政爱民”的思想指导下,做了许多好事。另一方面,他又酷爱陶渊明,喜读《庄子》。他一生政治生涯,先后经历了两次沉重的打击,对庄子的思想容易产生共鸣,表现在:一是旷达超脱,一是玩世不恭,甚至消极出世。这也是形成苏轼世界观复杂化、经常陷入“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家的世界观必然会影响到他的创作实践,从而形成自身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风格。在苏轼的文学作品中就明显地留下了庄子影响的痕迹。庄子散文洋恣肆,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而苏轼散文也具有纵横捭阖、挥洒自如的气势,他的《前赤壁赋》就是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苏轼散文还在《孟子》、《战国策》以及贾谊、陆贽等人作品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特色。他的论政、论史的散文,大多笔力雄健,有行云流水之势,因而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复兴古文运动的主将。

2.写作背景:乌台,汉书《朱博传》记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千栖居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 元丰二年,( 1079 )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这是怎 么回事呢?原来从六月以来,权监察御史里行(权,代理;里行,见习)何正臣.舒亶 ( d ǎ n ),国子博士(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的官员)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出他的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曾先后 4 次上述弹劾苏轼。他们摘出苏轼的一些诗文认为是“讥讽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舆(皇帝的代称)”。“无尊君之意,亏大忠之节”。宋神宗不得不下令御史台审理。最后贬至黄州。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 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消如一而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文)赤壁。所以这里所说的赤壁,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周瑜破曹兵的赤避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虚职, 苏轼不能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相当于软禁,心里十分苦闷。

3.相关链接 有关“赋”的文体简介: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

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前赤壁赋》(本文)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既有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笔法。句式有长有短,既整齐又参差,同时又以赋的形式出现,如通篇换了12次韵,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主张,也采用了不少对偶排比的句式等。使文章既富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可以说这是苏轼对赋体的一个创新和突破。 (赋的分类: 大赋:以铺叙事物为主; 小赋:以抒情为主;文赋:近于散文; 骈赋、律赋:接近于骈文)

给加点字注音

壬戌( ) 举酒属( )客 窈窕( ) 斗( )牛之间 暴虎冯河( ) 棹楫( ) 追.........

本溯源( ) 一唱一和( ) 嫠( )妇 愀( )然 山川相缪( ) 未雨绸缪( ) .......

舳舻( ) 酾( )酒 马槊( ) 渚水( ) 扁( )舟 匏(páo)尊 蜉蝣..........( ) 无尽藏( ) 矿藏( ) 慰藉( ) 倚靠( ) ...

2.重点词语解释:

七月既望( ) 举酒属客( ) 白露横江( ) 纵一苇之所如( )(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 渺渺兮予怀( ) 倚歌而和之( )( )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

3. 诵读方法指导:

读出重音: 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词重读。

读出节奏: 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读出气势: 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 横朔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读出情感: 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又何其洒脱。请你细心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这篇课文特别注重声韵美。宜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诵读中注意韵脚和对偶句。本文的押韵字和换韵情况:

第一段 间 天 然 仙

第二段 桨 光 方 慕 诉 缕 妇

第三段 稀 飞 诗 昌 苍 郎 东 空 雄 鹿 属 栗 穷 终 风

第四段 往 长 瞬 尽 主 取 月 色 竭 适

第五段 酌

藉 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学法指导1. 通过查阅资料读懂全文。2.分小组进行讨论。3.通过讨论形成共识。

一、探究交流 (1) 而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②倚歌而和之( )

③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 )

⑤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

⑥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

⑦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

(2) 之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 )

②凌万顷之茫然( )

③哀吾生之须臾( )

④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⑤苟非吾之所有( )

⑥耳得之而为声( )

⑦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

⑧吾与子之所共食( )

(3)于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 )

③徘徊于斗牛之间( )

④于是饮酒乐甚( )

⑤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⑥渔樵于江渚之上( )

⑦寄蜉蝣于天地( )

⑧托遗响于悲风( )

(4)乎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②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③郁乎苍苍( )

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⑤而又何羡乎( )

⑥相与枕藉乎舟中( )

通假字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②山川相繆( )③举酒属客(

④举匏尊以相属( )

(2)古今异义

①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 今义:

②白露横江 古义: 今义:

③)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今义:

④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 今义:

⑤倚歌而和之 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①东 a顺流而东( ) b东望武昌( )

②望 a七月既望( ) b望美人兮天一方( )

③下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④如 a纵一苇之所如 ( ) b如怨如慕(

⑤歌 a扣舷而歌之 ( )b歌曰( ) c倚歌而和之 (

⑥长 a抱明月而长终 ( )b而卒莫消长也 (

(4)词类活用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②下江陵( )③顺流而东也(

④舞幽壑之潜蛟( )

⑤泣孤舟之嫠妇( )

⑥正襟危坐( )

⑦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⑧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⑨侣鱼虾而友麋鹿( ) ⑩不知东方之既白( ) ) )) ) )

二、我的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拓展: 东坡的选择

我曾在这秋水之畔永日无言地伫立,凝视江水中那寂寞削瘦的身影。就像所有跋涉在官场仕途上的文人,孤独的我常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失意。是的,我拥有了荣华富贵,社会地位,不灭才情。但我年轻的心灵里仿佛总在下着蒙蒙的细雨。当夕阳西下,羁鸟归林,疲惫的我不得不黯然离去,空留下几声无奈的叹息。

我也曾在如火的七月来到这里,昔日的秋水已非昨夜的波澜不惊。我听见远古的呐喊穿越时空,激荡回旋这赭黄色的浑流。当曹孟德把他的杜康倒入了滔滔的江水,猎猎东风吹拂起周公瑾的衣襟,熊熊的烈火点燃了两岸的芦苇,浓黑的烟雾弥漫了整个天际,于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那是历史的心跳与呼吸。

而今夜,我又来了,带着朋友,驾着扁舟,抱着美酒。还是千年前的明月,朗照着细草微风的原野;还是千年前的江水,流淌着亘古不变的忧愁。只是千年前那场著名的战役,已找不到它一丝一缕的痕迹。而我的心,在这样的氛围中,亦迷茫而空灵。

一位朋友吹起了洞箫,怀古,感伤。微风吹过两岸的芦花飘飞起来,如烟如雾。平静的水面上泛起一圈圈的涟漪。我的心仿佛被一只天外之手拨动,微微地震颤出一连串的轻音。三十多年的往事在我的脑海里一一映现:五岁时开始苦读,老父苏洵严厉的教导,与弟弟子由快乐地嬉戏。十九岁上京赶考,文章震动天下,文坛领袖欧阳修不吝美的赞誉„„但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灾难忽然降临,乌台诗案牵连家人朋友,自己被下放黄州„„妻离子散,独居僻野,为何命运要如此作弄人? 凉风阵阵,我从无边的思绪中清醒过来。江水,明月,芦花,箫声,在我眼前和耳边交错出现。冥冥间,远古和自然的情思在我的心中交融了。于是,刹那间的感悟便如醍醐灌顶,我终于超脱了。

——在焦灼与通达之间,我选择通达。在功名与自然之间,我选择自然。在官场与赤壁之间,我选择赤壁。

于是,我的选择成就了我。我将拥抱东方之既白„„

穷则独善其身

古语有云:用行舍藏。亦即是在受人垂青之时,当仁不让,以一己之力造福天下;在疾痛惨怛之时,韬光养晦,悠然寄情于天地之间。许多人都懂得这个道理,然而,真正能够宠辱不惊的又有几个人呢?我已经依稀看见苏轼黯然神伤的背影

苏轼之才,高于八斗,富过五车,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不仅样样精通,而且都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悠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于今日,则苏轼大概就是中国音协会长,画协会长,围棋九段,作家协会会长,文联主席„„然而这样稀世之才,却被腐朽的封建王朝左迁,左迁,再左迁。

于是就有了“为报倾城随太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语,却也流露出报国无门的忧伤;于是就有了“山高月小,水露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悠闲,然而又有谁能了解东坡那无奈而游山乐水的郁结;于是就有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狂放,只是谁又会去注意“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自嘲呢?

苏子的可爱与哀伤尽然跃于纸上,令我心痛,令我扼腕。我是多么想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轻轻走进苏子的世界,告诉他,别为当权者的昏庸无能,不识英才而郁结,寄情于山水,纵情于傲物而无所待。用时则行,舍时则藏,无愧于人,无愧于心。 我的话苏子不曾听到,然而苏轼就已明白地纵情于山水之间了。他像每一个古人一样,尊崇而艳羡陶潜。然而我却因此而为他感到更多的悲伤。因为我知道。

因为我知道,中国的文人总是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犹豫、徘徊。苏子想到了出世,就会增加犹豫与徘徊的痛苦。你想那陶渊明,我从来都质疑于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来都质疑于他的“欲辩已忘言”,我总想在那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后面,加上一句,你会不为六斗米折腰吗?六斗不够,八斗呢?这总是有种酸溜溜的意味。我所钟爱的苏子啊!你怎能以此为效呢?

果然当苏子自以为毫无外物可阻,悠然无所累之时,山中的寺僧说了一句“放屁!”苏子愤而上山寻僧,却只寻来一句“八风吹不动,一屁已来之”。我现在还能想像苏子当时的面红耳赤。

所以我说,对苏子说,对柳咏,李白,辛弃疾等一并说,学习庄子吧。乘天地之正,以御六气之辩,物物而不物以物。请你们不要再痛苦,不要再悲伤,用行舍藏,摒弃那句“达则兼济天下”而引起的无限忧愁,安安心心地“穷时独善其身”,为千万中华儿女留下不朽的篇章吧。


相关内容

  • 中日韩赤壁之游
    曾枣庄:中日韩赤壁之游 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www.hubei.gov.cn2010年10月27日来源: 赤壁何须问出处--中日韩赤壁之游 内容提要:苏轼明明黄冈赤壁未必是是三国赤壁之战的赤壁,真正赤壁之战的赤壁,一般认为在湖北蒲圻县.但苏轼 ...
  • 赤壁赋活动单(学生版)
    <赤壁赋>课前预习单 一.学习目标 1.知识及能力目标: (1) 浅易了解"赋"的有关特点:(2)了解苏轼的思想背景和<赤壁赋>的创作背景: (3)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
  • 赤壁赋读后感
    赤壁赋读后感 篇一:赤壁赋>读后感 苏子前<赤壁赋>依在下看来,说明了两点:一是对稀缺性资源,或竞争性资源,或有物权的资源,其一,不能去争,因为或力有不逮,争之枉然,或得罪于人,引祸上身:其二,不应去争,或得不偿失,或得而 ...
  • 前后赤壁赋比较
    作者:笨笨猪 前后<赤壁赋>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后,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所写.两文意境高远,文采斐然,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写景.抒情.言理三者水乳交融,堪称千古绝唱.<前赤壁赋>描绘 ...
  • [赤壁之战]教案
    一.教学目的: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 ...
  • 火烧赤壁读后感
    火烧赤壁读后感(一) <火烧赤壁>讲述的是曹操想带领十五万大军抢夺东吴江南的地方.蜀国庞统的连环计成功后,周瑜决定用火攻来对付曹操,先让黄盖写信诈降,让曹操降低防备,曹操不知有诈,黄盖的船借着东风飞快地冲进曹军的水寨,乱杀一通. ...
  • 浅谈[前赤壁赋]中苏轼的儒释道互补思想
    浅谈<前赤壁赋>中苏轼的儒释道互补思想 福建建阳 张叶华 摘要:苏轼<前赤壁赋>一文情.景.理相交融,在对赤壁那优美的山水风月的描绘中蕴含了丰富的儒释道思想,他以赤壁为依托,反思人生.审视历史.参悟天地,以宏博开放的 ...
  • 苏轼.大江东去doc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 ...
  • 17[赤壁之战]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目标 : 1.会读会写本课生字,理解本课重点词语,积累要求"读读写写"的词语,学会用"非--不可"."不是--也不是--而是--"造句. 2.能按情节的发展给课文分段.学习把事 ...
  • [念奴娇•赤壁怀古]..
    文杰 教学目标 : 1.体会词人的豪放词风,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2.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英雄形象的塑造: 3.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教学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