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修辞方式 - 范文中心

古代汉语修辞方式

03/04

古代汉语修辞方式

修辞方式

引用 譬喻 借代 并提 互文 夸饰 委婉 倒置

引用

引用就是在阐述观点、发表议论时援引格言、俗语、谚语、歇后语,古籍文句或历史故事。引用按其内容具体分为引言、引文和引事;按照引用的方式均包括明引和暗引。

引言就是引用那些不见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歇后语等。引文就是引用见于书籍的文字。引事就是历史故事。

引用的目的就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就是用相关的材料来加强文章说服力。

1. 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论语·季氏》

2. (士季)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左传·宣公二年》)

3.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报任安书》)

例1是引言,例2是引文,例3是引事,三句都是明引。

引用分直用和化用。直用就是对原文原意不加改造直接引用。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曹操《短歌行》,引《诗》)

《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曹操连续引用《诗经》的诗句,表达了求贤若渴的心情。

化用就是经过调整,把前人的词句融化在自己的作品中,不必符合原文原意,或略语取意,或略意取语。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诗歌的最后一句是《庄子·物论》:“大辨不言”。《庄子·外物篇》:“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两处语意的化用,几乎不露引用的痕迹。这既是化用,也是暗引。

暗引就是不点明引用出处的引用。

1. “山岳潜形,商旅不行。”(范仲淹《岳阳楼记》;《易·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

2.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赤壁赋》(《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述衷肠》;苏秦说秦失败,“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

4.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杜甫《北征》;陶渊明《桃花源记》)

引言、引文有暗引,引事也有暗引,阅读古文时更值得留意。

1. 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李白《与韩荆州书》)

2. 古之取人,或取于盗,或举于管库。(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例1“登龙门”引用东汉李膺的故事。《后汉书·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

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例2用了两个历史故事。“取于盗”见于《礼记·杂记下》:“孔子曰:管仲遇盗,取二人焉,上以为公臣。”“举于管库”见《礼记·檀公下》:“(赵文子)所举于晋国管库之士,七十有余家。”

譬喻

譬喻跟现代汉语的比喻一样,有明喻和隐喻之分。

1. 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杜甫《北征》)[明喻]

2.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王勃 《滕王阁序》[明喻]

3.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记》) [暗喻]

4.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暗喻)

5.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白居易《长恨歌》) [借喻]

6.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于予与何诛!” (《论语·公冶长》

[借喻]

1.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齐宣王》)

2.汉皇重色思倾国。(《长恨歌》)

3. 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特征代本体)

4.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特称代泛称)

5.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采葛》)(部分代整体)

6. 晋国,天下莫强焉。(《孟子梁惠王上》)(泛称代特称)

并提

并提就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表述。

1.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韩信卢馆传》) (种无一罪身死;蠡无一罪,身亡。)

2.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巫峡》

3. 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救魏。(《汉书·魏豹传》)

4. 耳目聪明。 ( 《后汉书·华佗传》)

互文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其特点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

1. 燕歌赵舞为君开。(卢照邻《古意》)(赵燕歌舞)

2.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左传¡¤

3. 郑伯克段于鄢》 )(公姜出入)

4.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5.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孔雀东南飞》)

6. 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李斯《諫逐客书》)(避免重文而用同义词)

7. 夸饰(夸张)

8.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汉书·外戚传》)

9谁谓河广,曾不容到刀(舠)。(《诗·河广》)

10. 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史记·鸿门宴》)

倒置

1.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魏征《述怀》)

2.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昭十九年》

3.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

4.. 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醉翁亭记》(秋与鹤飞)

委婉

1. 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叫委婉语。

2. 即阳为病狂,卧便利。(《汉书·玄成传》)(“大小便”的委婉说法)

3.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岁暮归南山》)(“不才”有才,“明主”不明)

4. 生孩四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5. 陛下富于春秋。(《史记·李斯列传》)(年轻)

偏义复合

1.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2. 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后汉书·何进传》)

3. 大夫不得造车马。(《礼记·玉藻》)

4. 润之以风雨。(《周易·系辞上》)


相关内容

  •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
    .文艺理论方向1.文学语言审美论(某作品语言的抒情.含蓄.象征.反讽等方面的专题)2.戏剧冲突(包括喜剧.悲剧.正剧)3.小说创造理论(包括小说的情节.结构.语言等方面专题)4.中国小说传统结构模式的文化探讨5.中国诗歌的意境分析(可对具体 ...
  • 问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一:问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二:问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问题.(12分)问 说(节选)(清)刘 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 ...
  • 古代文言文
    专题讲座 初中古代散文解读与教学策略 付 华 (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语文特级教师 ) 古代散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教材中古代散文的比例由原来的20%增加到40%,教学难度也相应提高.因此,如何进行古代散文的教学,进而弘扬中华传统文 ...
  • 高中语文教材简析
    高中语文教材简析(以人教版教材为例) 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介绍 ( 一 ) 指导思想 1. 在义务教育语文学习的基础上 , 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独特优势 , 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 ...
  • 20**年港澳台联考考试大纲
    联考联招考试大纲 语 文 Ⅰ. 考试要求 中国语文指的是汉语和中国文学.本学科主要考查考生在中国语文方面的能力,即基础知识.阅读和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包括现代汉语(白话文)的阅读和古代汉语(文言文)的阅读两个方面的能力.写作能力是指用现代汉语 ...
  • 亲属关系词中的文化差异
    第15卷 第2期 2001年6月湖 南 大 学 学 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nan U niver 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 n) Vo1. 15, No. 2Ju n. 2001 亲属关 ...
  • 现代汉语专题
    现代汉语专题1 前言部分 一.20世纪的汉语规范化运动(切音字运动.国语运动.白话文运动) 切音字运动:P3 定义:切音字运动是清末20年间,发端于民间的提倡文字改革.创制拼音字母的运动. 功绩:是开始了中国人涉及创制汉语拼音的历史,切音字 ...
  • 04年北师大对外汉语考研试题
    中国文学史(50分) 一.议论题(10分) 1.谈谈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意境 二.简答体(20分) 1.谈谈<水浒传>中的语言特色 2.谈谈张爱玲的思想主张,写作特色及语言特点 3.为什么说"白居易是杜甫有意识的继承者&q ...
  • 研究生考试题目
    宁 夏 大 学 200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考试科目:中国文学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不用抄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明题号,答案写在试题上无效) 一.词语解释:(每个5分,共40分) 1. ...
  • 试论_红楼梦_的叙事思维模式_张同胜
    试论<红楼梦>的叙事思维模式 张同胜红 楼 梦 学 刊 二内容提要:<红楼梦>中的叙事体现了中国古代典型的零思维模式:"弄引法"或"由远及近.由小至大"的叙事手法零 七体现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