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 - 范文中心

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

08/05

细读《论语》,由衷认识,“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生活在两千四百多年以前的孔子,他一生都从事教育事业,所收弟子三千余人,其中贤人七十二。

孔子不仅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贡献。特别是《论语》一书,乃是中国文化之国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由此可见他在历史文明史的地位。

薄薄仅二十四页的《论语》中出现了“仁”字一百零九次,“仁”是孔子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的关于“礼”、“乐”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善而服务的。“仁”的作用在整个《里仁》篇中,孔子对“仁”的阐述已是淋漓尽致,从仁的缘由、思想、行为等都有深刻理解,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是,他对每个人的“仁”思想的核心又是不一样的,《论语》中曾有五人问及到仁为何物,分别是子路,子张,颜渊,仲弓和司马牛。就拿颜渊和司马牛来说。他对颜渊的“仁”告其曰“言行于礼”,而对司马牛则是“问心无愧”。这不仅让我想到孔子门下有三千弟子,性格各不相同,而孔子却能敏锐洞悉,因材施教,怎么来说也不愧对中国第一的教育家!

纵观仁字,二人成仁,这也正是仁所要体现出来的人和人之间的态度、行为等。说到这里,孔子提倡的是自爱和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两句话隐含了对爱的要求,只要有爱,一切都会美好,如果君爱臣,臣爱民,民奉君,这不是最好的结果么?孔子对天命持谨慎的态度,他更相信人之间的力量。这股力量便是爱,这也就是孔子对每一个学生最基本的要求,他试图挖掘人最根深蒂固的部分,将其完全释放出来。

在“仁”的教育理念中,爱父母是放在第一位的。在第一篇《学而》的第六章有这么一句话让我是唏嘘不已。“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馀力,就要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看到这儿我就在想:百善孝为先,这句

话是不是某古人在看到这儿的读后感呢?这样的教育观念,相比现代某些只重教育,不重人品的教育者,实在是天差地别。不得不佩服孔子在那个时代就觉察到了千年之后的素质教育观点,他早在那个年代就已羽化成仙,俯视苍生为他写的无数优美的诗篇……

在尽孝道之后,他所追求的仁爱,也是为后人啧啧称道的。可以这么说,在整本《论语》共20篇中,没有一篇未涉及到仁爱,像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而在学习方面的语句也是颇为丰富,好比人尽皆知要自爱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 已经是广为流传,甚至翻译成各国语言盛行海外。孔子教育思想的光辉无处不在,从为人至学习,从为政到治国,甚至看似繁琐的第十篇《乡党》,都体现了教育内容不拘的存在。他教育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学生,甚至也可以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

孔子在修德治学等方面,也是从“仁”来阐述的。孔子虽然是桃李满天下,但对于自己的要求是丝毫不懈怠的,永不满足自己的学识和思想,向无止境的黑暗中不断摸爬前行。像是《述而》篇第二章,第三章所述的免费,上山下乡教书,不是如出一辙吗?

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我虽才疏学浅,也不得不对这蕴育的内涵顶礼膜拜。特别是他教育的理念和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大同小异,一个现代教育家若能有孔子这样的思想,可以想到两千年后的教育思想,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是指日可待了!

“仁”贯穿于孔子教育理论的始终,由仁及爱,由仁至孝,由仁治学,由仁律己。由仁治国安邦平天下……,真可谓“仁”者无敌!


相关内容

  • 中华文化的勃兴
    知识目标 1.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 2.掌握老子的哲学思想. 3.掌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各家思想及代表人物. 能力目标 1.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联系起来,启发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 ...
  • [论语]选讲之三-----孔子的仁
    孔子的‚仁‛ 梁茂鲁 <论语>中,当别人劝孔子在乱世中隐居时,孔子忍不住惆怅的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也就是说,孔子认为,天下如果有规则的话,自己倒不必参与这世间的变革,可以做个大富翁,可以做个公务员,可以做个教育者,而不 ...
  • 论语教学设计
    <七则>教学设计 表二 教学实践 <论语>七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前四则,掌握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论语>及孔子.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导入课文:走进文言写就 ...
  • 卢梭与孔子体育思想的共性分析
    卢梭与孔子体育思想的共性分析 摘要:把卢梭与孔子的体育思想进行跨时空的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都具有鲜明的政治目的性.都注重哲学基础.都对"三育"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 .其科学成分,丰富和发展我国体育教育理论. ...
  •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评
    一.儒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以后,"儒"又成了以孔子学说为宗旨而形成的学派时称谓."儒者"即专指孔子及其门弟子."儒学"即专指孔子思想及其门弟子发展的学说.孔于 ...
  • 儒家四大代表人物,简称"儒家四配",你都知道这四位吗?
    四配指孔老的四大弟子又称四公.四圣.孔子的四大弟子:颜渊﹑子思﹑曾参﹑孟轲: 颜回 颜回 字子渊,孔子弟子,终身未仕,一生追随孔子至死.孔子称赞他"闻一而知十","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
  • [论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论语>是中华文明的圣经,它维系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繁衍生息,历经磨难而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要学习<论语>中的君子观.立志观.教育方法论等,从而使当代思 ...
  • 新建综合实践教案七年级下册
    篮球场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探究学习活动,初步了解关于篮球场的问题. 2.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能运用各种探究方法进行探究学习. 3.学生根据小组探究结果进行汇报的形式. 4.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的团结精神. 二.重点难点:学会 ...
  • 国学系列公开课第一课
    国学系列公开课第一课 孟子公开课在孟子故里邹城开讲 2013-04-27 11:27:01 来源:光明网 光明日报 2013年4月28日第2版 4月27日,2013孟子故里(邹城)中华母亲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的孟子公开课在邹城隆重开讲,此次孟 ...
  • 诸子百家核心思想
    15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约前 77 -前 6 ) 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 "叙录" ,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