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30岁之后如何找到理想与信仰? - 范文中心

王国维:30岁之后如何找到理想与信仰?

05/06

王国维(资料图)

古人所谓“三十而立”,作为建立家庭、确定职业的社会学号召,今天也并未失效。但是,如果说它期望人们而立之年便找到理性与信仰的最后宿营地,就多少有些不切实际。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王国维(1877—1927)。

1907年,王国维写了两篇序。第一篇回顾了十多年来“进无师友之助,退有生事之累”的求学经历,以及最近五六年来苦读汗德(1724—1804,通译康德)《纯理批评》和叔本华(1788—1860)《意志及表象之世界》的心路历程①。第二篇是精神反思。他说:“余疲于哲学有日矣。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余知真理,而余又爱其谬误。”还说:“要之,余之性质,欲为哲学家则感情苦多,而知力苦寡;欲为诗人,则又苦感情寡而理性多。诗歌乎?哲学乎?他日以何者终吾身,所不敢知,抑在二者之间乎?”②

生平回顾不轻松,精神反思更痛苦。被郭沫若(1892—1978)誉为“一直领导着百万的后学”的国学大师王国维③,30岁以后的治学经历同样复杂。吉林大学的罗继祖(1913—2002)教授是罗振玉(1866—1940)的孙子,幼年见过世家前辈王国维。1982年,他曾总结王国维一生的治学五变:大抵先生之学屡变,光绪辛丑(一九〇一)、壬寅(一九〇二)之间,始研究西洋哲学,醉心于尼采、叔本华之学说,一变也;先生初好为诗,至乙巳(一九〇五)至丁未(一九〇七)之间,弃哲学而转入文学,喜填词,二变也;是年入都,鉴于中国文学最不振者莫如戏曲,于是专攻戏曲,三变也;辛亥(一九一一)革命,避地日本京都,于是悉摒弃以前所学改而治古史、古文字及训诂音韵,四变也;乙丑(一九二五)就职清华,课余兼治西北地理及辽金元史,五变也。④

依罗继祖的说法,王国维30岁后辞别可信的哲学研究,也无意于可爱的文学创作,而是在考证中找到了统摄可信与可爱的不二法门。三变、四变而五变的治学范围越来越偏僻,要求的专业技术越来越精密,但也正是它们,让王国维的学术人生越来越丰厚,他的历史研究方法“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⑤。

然而,言必有据、传信不传疑的考证,又怎能最终了结王国维既要可信、更要可爱的唯美情结呢?正当德国东方学术研究会拟聘50岁的王国维为名誉会员之际,1927年6月2日,他却选择了颐和园的昆明湖。70年来,人们不绝如缕、兴趣越来越浓地破译这个永远难有真正谜底的自杀之谜。其实,如果我们是读书人,就不难发现王国维一生都在可爱与可信之间痛苦地徘徊。从哲学到文学,从文学到史学,表面上是从可信转到可爱又回到可信,实际上唯美理想与残缺现实之间的冲突性张力越来越强大。谁都必须承认:唯美理想只是可爱的,残缺现实则不得不可信。如果承认这一点,你还必须承认:王国维因爱而痛苦、为爱而自沉,这种爱成就了王国维令人景仰的学识,却毁灭了他的肉身。

王国维敢爱,特别值得我们深思,因为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已变得越来越不敢爱了。思想是可爱的,学术是可信的,但知识界好些新锐人士宁愿“思想淡出”,进而“学术凸显”。此处的是非曲直可能不易判断,但文化是可爱的,经济是可信的,拜金主义者居然使“读书无用论”变成时尚、变成光荣,至少我是很感叹的。

还是回到“而立之年”的关键词。我们这代人生于“文革”时期,有的已经而立,有的即将三十。30岁以前我们有很多东西不明白,从今以后我们该怎么明白、又该明白些什么呢?不管是不是读书人,有机会且多读读90年前王国维的这两篇文字。要说目的,也许就是为了证明——尽管文化压根儿没有经济那么可信,但它是可爱的;缺了它,我们这个时代等于丧失了灵魂。如果是读书人,就该像王国维一样——既通过考证而传信,更敢为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唯美理想而爱!

知识分子必须有思想的追求,正如社会必须拥有理想与信仰一样。我们不一定要到30岁才知这一理念绝非虚文,但30岁后,我们会像王国维那样体认得更加深切。

(2016年2月28日修订完毕)

*原载《海南日报》1997年10月19日,第4版。凤凰国学经作者授权发布。

来源:意轩书屋 作者:杨海文

① 参见王国维:《自序》,周锡山编校:《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41—243页。

② 王国维:《自序二》,周锡山编校:《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第244页。

③ 参见郭沫若:《鲁迅与王国维》,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编:《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2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06页。

④ 罗继祖:《序》,周锡山编校:《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第1—2页。 ⑤ 陈寅恪的《王静安先生遗书序》有云:“自昔大师巨子,其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承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也。”(陈美延编:《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47页)


相关内容

  • 孤独之必要
    作者:赵毅衡 出花 1997年02期 1. 严格说,文化批判只是一个现代现象.在西方,是启蒙运动之后,即"资产阶级文化"成为体制性主流之后,知识界对现代文化的反思运动.但是,把文化批判看成从西方引入的思想方式,或是把文化 ...
  • 拒绝"拍卖灵魂"的狄金森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92)生前默默无闻,只公开发表10首诗,还有一说是7首,不管怎样,她生前发表的不到她诗作的(现存她诗作1775篇)百分之一.然而现在她被推崇为与惠特曼齐名的美国一流诗人,并且被20世纪美国意象派诗人视为先驱,开 ...
  • 哲学的当代境界
    作者:丛大川 哈尔滨师专学报 2000年03期 哲学还能生存下去吗?哲学真的该终结了吗?当代哲人们在自我拷问. 其实,在时代的转折点上,这个"哲学危机"或"哲学终结"问题总要被人们提出,但哲学不仅生存 ...
  • 西方文化概论试题集
    绚丽多姿的希腊神话是不同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其中主要是地中海世界神话与北方印欧语世界神话融合的结果.在"黑暗时代"末期对杂乱无章的希腊神话传说进行编纂整理工作的两位重要人物是( )和( ). 希腊神话中的三代神王分别是乌 ...
  • 艺术概论考研笔记-最新
    1. 艺术学之父:19c 末叶唐纳德. 费德勒 (1841-1895),标志艺术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 艺术学包括三方面: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 门类划分: 音乐学.美术学.舞蹈学.电影学.戏剧学 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人类学.艺 ...
  • 简评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及实践
    2011年2月 第25卷 第1期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Xinxia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Feb.2011Vol.25No.1 ●政治理论研究 简评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及 ...
  •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1)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我是统计学院的王秀秀.我参赛的作品名称为<赢在路上>. 高考失利与名校无缘,大学专业被调剂,在混沌中度过大一大二,大三跟风考研.考公„„相似的悲剧却在重复的上演.人生总是一遍遍地埋怨着自己的 ...
  • 恐怖主义.伊斯兰教和身份认同
    图片来源:The Guardian 摘要 欧洲社会不愿公开直面穆斯林移民身份认同,也不像美国一般培养基于自由民主意识形态的独特国家身份."文化多样性沦为自由多元主义的装饰品",埋下一颗 "定时炸弹". ...
  • 古代国家形成的比较
    古代国家形成的比较 许倬云 [专题名称]历史学 [专 题 号]K1 [复印期号]1998年10期 [原文出处]<北方文物>(哈尔滨)1998年03期第1-7页 [作者简介]许倬云先生是台湾研究院院士,美国匹兹堡大学讲座教授.香港 ...
  • 巴以问题的由来
    1.犹太人的历史及三次大流散 犹太人古称为希伯莱人,和迦南人.阿拉伯人有共同祖先,他们都是西亚古闪族的后裔.公元前1025年,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希伯莱王国.希伯莱王国后来分裂为两个国家,北部叫以色列王国,南部叫犹太王国.公元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