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 范文中心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08/25

名词解释题

二、名词解释(5×5分,共25分)

1.人地关系:指人类社会不停地向前发展,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扩大和加深利用与改造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

2.人地关系适应论:人地关系的本质是适应,即人对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适应性。

3.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形成原因的科学。

4.文化地理学:研究不同类型的文化空间组织的特征,形成及发展规律。

5.形态文化区:具体某种或多种文化特征的人群所分布的地理范围。

6.功能文化区:根据政治、经济或社会上的某种机能(机制)而组织起来的地区。

7.文化: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8.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

9.精神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

10.文化适应:人类在环境适应过程中,除去体质发生变化外,还出现另一种变化,就是对工具的利用和制造,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技术等,即主要依赖工具、技术、组织等物质或制度文化来适应环境,所以叫文化适应。

11.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cultural integration),如果在功能上是不协调的,就没有实现文化整合。

12.制度文化:它是人类处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文化产物,包括人际关系和规范化了的社会制度及实施这些制度的组织机构。

13.文化史层说:各个历史时期人类对文化景观都有所贡献,每个时期的人都按各自的文化去感知、认识、评价景观,并且对景观施加影响,创造文化景观。同时,一个地域各个时期创造的文化景观具有强烈的继承性,各文化按照时间序列在特定地域上不断沉积并融合,形成多层文化叠置的、具有多重文化属性和特征的文化景观。如同镶嵌的“壁毯”。因此,任何地域上的文化景观都为多重文化沉积的结果,区域某一文化沉积的时间断面,必是多种文化特征的综合。

14.人口转变:人口转变是指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变化和过渡,即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它不是一个独立自生的过程,而是与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

15.人口分布: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

16.人口迁移: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

17.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越国界改变住所并达到一定时间的迁移活动。

18.适度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理想人口数量。

19.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发展、资源再生、环境自净能力。

20.国家中心性区域:是国家政治地理结构的重要组成要素。任何国家都有标志着该国起源、发展以及政

治经济核心地位的中心性区域。这些中心性区域对国家的统治、发展、安全,乃至国际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来说有两类:首都和核心区。

21.文化景观:在地理学中,景观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地理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是指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即“附加在自然景观之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苏尔)。

22.综合国力: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国家的总体力量。包括:

 物质因素(硬国力):资源、人口、领土、经济、军事

 精神因素(软国力):政府质量、政治体制、外交关系

国力是国家的基本内涵。

23.心理图谱:心理图谱是人们的大脑通过环境信息刺激而幻想出的心理图片或通过大脑回忆出的地理事物图象。人们大脑中产生的心理图谱复杂程度不一,但都是以空间形状要素来表达的,主要包括各种道路和路线、显著的地貌和地物,以及明显的区域组成,形成具有一定方向与距离的不同空间类型的心理图谱。

24.种族:种族是指在自然体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眼色、发色、发型、身长、面型、鼻型、血型等)的人群,也称人种。属于人在生物学方面的属性。

25.民族: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

26.等级规模法则:1913年奥尔巴哈指出地域城市人口规模组合呈现一定规则。通常人口规模居第二位的城市其人口为居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2,第三位城市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以此类推。这种人口规模规律,称为等级规模法则(ran-size rule)。1949年济普夫更明确了这一规律,因此称之为奥尔巴哈-济普夫法则。

pr= pq.r

Pr为r等级城市的人口数量;r为人口规模的等级;P1为最大人口的数量;q为常数

27国家权力:综合国力(国力或国家权力)是指一国为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力量以及有

效使用它的能力。影响国家权力的因素多种多样,主要是领土空间,自然资源,人口规模,经济水平,军事力量,科学技术,国民士气,政府的质量。

28.逆城市化:中心城区因人口和产业过渡集中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迫使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城市化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但城市核心区可能会失去过去的繁华景象,出现城市衰退的现象。

29.地理物象:是个人或集体对地理环境的直接或间接观察、体验所了解到的地理客体的思维产物。即事物通过知觉和认知过程,反映在人头脑中的形象。也就是大脑感应过的、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的图象。

30.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旅游资源的空间范围的旅游活动能力,也就是在不致严重影响旅游资源特性、质量及旅游体验的前提下,旅游资源的特质和空间规模所能连续维持的最高旅游利用水平,又称为旅游承载力或饱和度。

31.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旅游客源地是产生旅游者的地域,即游客的来源地。客源地的形成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当前国际上客源地多是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如西欧、北美、日本,亚32.太地区。旅游目的地是

旅游吸引物比较集中,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具备旅游功能的区域,它是旅游流指向的目的区域。世界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包括:地中海、加勒比海、东南亚、肯尼亚、阿尔卑斯山等地。

33.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以满足人们休息、消遣和文化需要为主要目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34.世界宗教:从流传范围来看是世界性的,影响到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从教义上来看是面向全人类的。世界宗教对世界历史的影响非其他所能相比,就迄今存在的宗教来说有三种,即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35.信息农业:在信息经济条件下,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网络化。

36.牲畜育肥农业:牲畜育肥农业是一种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的农业。这种农业以种植的谷物为饲料,以饲养所养的牲畜为最终产品投放市场。其在世界上的分布区主要有美国的大湖以南的大片地区,欧洲从西班牙北部开始,经地中海沿岸与大西洋、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中间向东延伸的地区和巴西东南部地区。

37.资源密集型工业: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能源、原材料的工业部门,如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水泥工业等原材料工业部门,以生产中间产品居多。

填空题

一、填空题(20×0.5分,共10分)

1. 近代政治地理学的主要创建者是德国的地理学家拉采尔。

2.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3.美国人文地理学家索尔(苏尔)主张地理学者应致力于探讨人类文化与景观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文化景

观学派。

4. 请说出几个人文地理学的代表人物亚历山大·洪堡、卡尔·李特尔、拉采尔、白兰士。

5. 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范围不同,人文地

理学可分为综合人文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和专门人文地理学。

6.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7. 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 神的意志 决定和生产关系 决定论。

8. 在我国研究比较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文化 地理问题和 政治 地理问题。

9. 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对立统一 和空间布局。

10.地理环境包括 自然地理环境和 社会地理环境 。

11.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12.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阶段。

13.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哲学方法论主要包括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和结构主义方法论。

14.文化的扩展扩散可以分为三类,即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

15.文化扩散可分为扩展扩散、迁移扩散两大类型。

16.世界三大宗教中,信奉人数最多的是基督教,该宗教的源地是巴勒斯坦地区 。

17.世界最大的语系是印欧语系,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亚洲部分地区。

18.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可以明显地划分为三个时期:古代的人文地理学、近代的人文地理学和现代的人文地

理学。

19.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新的研究方法的广泛使用包括60年代的计量方法及数学模型、70

年代的心理分析方法以及今天广泛使用的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方法。

20.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行为革命”。

21.世界政治地理结构可分为:政治空间结构、政治实力结构。

22.海洋国土包括领海和可管辖海域 所组成。

23.文化组成中的物质文化具有三个特点,即 物质性、 基础性、 时代性 。

24.文化有三部分组成,即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25.文化景观具有三个特点,即功能性、空间性、时代性 。

26.文化景观的构成包括自然地理背景、具象材料、非具象材料 和 氛围 四个部分。

27.汤因比对文明的起源提出的原则有战和应战、逆境美德 和中庸之道 。

28.自然资源是指 自然界中存在 的、可以被人们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29.环境问题包括 环境污染 和 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

30.从人类时空关系来定义,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满足后代人需要且 既符合局部利益又符合全球利益的发展。

31.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中最重大的是人口问题、资源 问题和环境问题。

32.资源供需不平衡包括资源供需 总量不平衡和资源供需空间不平衡。

33.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是指环境系统本身自净的能力降低,有害物质增多。

34.适度人口有经济适度人口 和 实力适度人口 两种。

35.人口增长是否过快,应比较人口增长的速度与自然资源更新的速度、环境 自净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速度。

36.人口的社会构成主要包括职业、文化教育、婚姻家庭、阶级、民族和种族等。

37.人口因素的两重性是指人既是生产者 ,又是消费者。

38.人口分布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因素特别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39.人口在国家内部的空间移动包括地区间迁移、城乡间迁移和城市间迁移。

40.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

41.计算人口经济密度时可以采用国内生产总值 、收入、商品零售额等经济指标。

42.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气温 和雨量 来实现的。

43.最重要的人口自然构成是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

44.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之一是东南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地区人口稀少。早在30年代我国人口地理学家胡焕

庸就提出了一条从黑龙江瑷珲到云南腾冲 的人口地理分界线。

45.人口密集区也称为人类大陆,世界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即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次大陆)、欧洲和北美洲。

46.根据资源的属性,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47.所谓旅游业,是指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综合性产业,是由旅行

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旅游景点、旅游购物和旅游娱乐组成的产业群体。

48.在欧洲大陆,首先接受英国工业生产的是比利时。

49.关于农业的起源有人口压力说和宴享说两种主要学说。

判断辨析题

三、判断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括号内打“√”或“╳”)

1.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

准确的边界的文化区 (×)

2.刺激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作某种程度改变,

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

3.“可能论”注重于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这种思想是英国人文地理学家P.M.罗克斯比

提出来的。(× )

4. 英国人李特尔创建了近代人文地理学。( × )【德国人】p7

5. 实证主义方法论,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采用了演绎方法。(× )【归纳逻辑】

6. 一般地,功能文化区都有核心。( √ )

7. 德国地理学家提出了“海权论”( × )美国地理学家马汉

8. 政府的质量是构成国家权力的所有要素中最重要的。( √ )336

9. 闽方言的分布范围除福建本省以外,在广东省的潮汕地区、浙江中南部和台湾省的绝大部分地区亦都属

闽语区。(× )

10.语言不是一种社会现象。( ╳ )【语言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11.语言是一种自然现象。( × )【社会现象】

12.北方方言使用人数占汉语人口的70%以上,其面积占汉语地区的3/4,除长江以北广大地区外,云南、

贵州、四川以及湖北大部、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南角均为北方方言的使用范围。 (√ )

13.希伯来语是以色列的国语,它与阿拉伯语统属闪——含语系,而伊朗人所讲的波斯语、普什图语、库尔

德语则属于印欧语系 。 (√ )

14.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 )191

15.原始聚落多建于地形平坦的大河中下游,以便于男子狩猎,女子采集。(× )

16.玛雅文明主要集中在墨西哥南部与危地马拉境内,印加文明起源于厄瓜多尔和秘鲁地区。(√ )

17.民族是个历史范畴,民族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产生,也会在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下趋于消亡。

(√ )

18.民俗与环境关系密切,其中物质民俗中的民居、饮食、服饰,在文化景观中最易于辨别,最能反映民

俗与环境的关系。(√ )

19.种族是自然地理概念。( ╳ )P92

20.在指纹上,亚洲人的斗型纹最多;黑种人的弓形纹最多;欧洲人的箕型纹最多。而在血型上,黑种人

的O型血最多;白种人次之;黄种人最少。 (√ )

21.不同种族血型也有不同,黑种人O型血者占一半以上,次为A型,没有AB型;黄种人和白种人则四

种血型都有,但以O型和A型最多。 (√ )

22.俄罗斯人、乌克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塞尔维亚人以及波黑穆斯林均为斯拉夫人。(√ )

23.二次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迁移的流向表现为: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拉美由净迁入区

变为净迁出区;北美洲和大洋洲仍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 )

24.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

25.历史因素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影响因素。( ╳)P88【内在性因素】

26.人口转变是指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过渡。最早创立人口转变理论的学者是法

国人口学家兰迪。 (√ )

27.在美洲的黑人主要集中在中美地峡、美国南部和加勒比三个地区。(× )

28.世界人口的88.5%集中在北半球,并且主要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区域;从海岸线向内地约200km

范围内面积占陆地面积的30%,但却集中了世界人口的一半。(√ )

29.实证主义方法论,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采用了归纳逻辑。(×)【演绎逻辑】

30.形式文化区是一种文化认同现象。( √ )

31.佛教是民族宗教。( ╳ )P269 【道教,印度教,犹太教】

32.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 √ )【也是意识形态】

33.伊斯兰教是阿拉伯的民族宗教。( × )【三大世界宗教之一 】

34.基督教由耶稣在犹太教的基础上创立。( 对 )271

35.犹太教中,负责执行教规、律法及主持宗教仪式者称阿訇,意为“老师”;而在伊斯兰教中,主持宗

教仪式者则称为拉比。 (×)

36.伊朗是以什叶派穆斯林为主的国家,而世界上其他穆斯林国家大多以逊尼派穆斯林为主。(√ )

37.犹太教和印度教均属典型的民族性宗教,二者的主要区别是:犹太教属于多神教,而印度教则属于一神

教。 (× )

38.海登(B.Hayden)提出了农业起源的人口宴享说。( √ )

39.根据美国人文地理学家C.O.索尔的推论,植物驯化的最初中心在东南亚,此后逐渐在旧大陆向北传播,

在此过程中,植物栽培技术不断发展起来。(√ )

40.原始农业是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即迁移农业。现在只在温带地区还保留着这种农业类型。(×)

41.新英格兰区是英国最古老的工业区,其中心位于马萨诸塞州大波士顿市区。历史上这里主要生产纺织

品和服装,目前已转向电机、金属加工和电子产品。(× )

42.北美的制造业集中在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该区称为北美工业带。该带所包括的面积为两国的

5%,其人口则占到1/3,工业产值却近2/3。 (√ )

43.原料指数大的工业企业在布局上多为市场指向,这样做可以大大减少原料运输费用,从而降低成本,

利于产品在价格上的竞争性。如钢铁工业即属此类。 (× )

44.在工业布局中,若原料指数>1,该类工业应布局在市场;若原料指数<1,该类工业应布局在原料产

地。 (× )

00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对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学之间关系的正确阐述是(C)

A.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唯一课题

B.人地关系的所有方面都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C.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D.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次要部分

2.首创地理学(Geography)一词的西文学者是(B)

A.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B.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

C.古罗马的斯特拉波 D.古希腊的柏拉图

3.下列学者是人文地理学文化景观学派的代表人物( C )

A、拉采尔 B、白吕纳 C、苏尔 D、巴罗斯

4.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人文地理学性质的著作士(B)

A.山经 B.禹贡 C.史记 D.汉书

5.“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属于 ( D )的观点。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地相关论

C.二元论 D.生产关系决定论

6.“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 A )思想的萌芽。

A.人地协调论 B.人地相关论 C.生态论 D.适应论

7.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海水倒灌、土地盐碱化,是属于(B)问题

A.水污染 B.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资源浪费 D.资源供需空间的分布不平衡

8.温室效应合全球变暖是属(B)问题。

A.臭氧空洞 B.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 C.光化学烟雾 D.热污染

9.我国的“北煤南运”是为了解决 ( C )问题。

A.后备资源不足 B.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资源供需的空间分布不平衡 D.资源消耗的迅速增长

10.在近代,对世界人文地理学影响最大的学派是——(A)

A. 德国学派 B.法国学派 C.美国学派 D.英国学派

11.汤因比的“文明”发展理论,其要点不包括——(D)

A.挑战和应战 B.逆境美德 C.中庸之道 D.命定论

12.一般来说,市场园艺农业的主要产品不包括——(C)

A.水果 B.花卉 C.油料 D.蔬菜

13.目前,世界最大的旅游源地是——(A)

A.欧洲 B.北美洲 C.大洋洲 D.非洲

14.以领土规模论,美国属于——(D)

A.大国 B.中等国 C.小国 D.特大国

15.下列世界特大城市,不临海的是——(A)

A.莫斯科 B.里约热内卢 C.东京 D.上海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汉语有六大方言

B、汉语有五大方言

C、汉语有三大方言

D、汉语有七大方言

17.在中国,最晚形成的南方方言是——(B)

A.粤方言 B.客家方言 C.湘方言 D.吴方言

18.当前,最多拉丁美洲国家的官方语言是——(C)

A.法语 B.汉语 C.西班牙语 D.葡萄牙语

19.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特点不同,下列特点中不属于文化适应(

A、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B、在新的取代旧的过程中,通过竞争与选择而实现。

C、具有动态性,处于不断演化中。

D、传递和继承方式是纵向的,具有遗传性。

20.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是( A )

A、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整合、文化景观。

B、自然环境、人口、宗教、语言、行为。

C、人口数量、分布、迁移、增长、构成。

D、地理现象、地理结构、地理单元、地理扩散、地理整合。

21.影响首都定位的主要因素有( B )

A、人口、军事防御、科技

B、自然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历史文化因素

C、民族分布、国家安全

D、地理环境

22.在城市中,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可以称之为( B )

A、民族岛 B、民族邻里或隔坨(ghetto)

C、民族自治区 D、民族省

23.组成国家的四要素是( A )

A. 人口、 领土、政府、主权

B. 领土、核心区、国力、经济

C. 人口、经济、科学技术、军事

D. 领土、领空、领水、海底

D )

24.对我国人口问题的不正确阐述是(D)

A.人口基数庞大,劳动力就业压力大

B.人力资源投资不足,人口素质不高

C.人口总数持续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D.老年人口数量近年内迅速达到高峰,对社会福利保障带来巨大压力

25.行为地理研究的主体方法论属于( B )

A、经验主义 B、人本主义 C、实证主义 D、结构主义

26.基督教的三大教派是( B )

A、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B、天主教、新教、东正教

C、犹太教、天主教、东正教

D、什叶派、逊尼派、原教旨主义

27.下列文化文化区属于典型的功能文化区( C )

A、佛教文化区 B、印度教文化区

C、基督教文化区 D、儒教文化区

28.下列国家,宗教现象最简单的是——(D)

A.伊拉克 B.印度 C.俄罗斯 D.以色列

29.当前,穆斯林最多的亚洲国家是——(D)

A.中国 B.伊拉克 C.菲律宾 D.印度尼西亚

二、多项选择题

30.从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分析,人文地理学是一门(A,C)

A.横断科学 B.理论科学 C.社会科学 D.应用科学

31.对地理学持二元论观点的学者是(B,C)

A.巴朗斯基 B.李希霍芬 C.佩舍尔 D.拉采尔

32.持地理环境论观点的学者有:( A,B )

A.亚里士多德 B.李特尔 C.洪堡 D.梁启超

33.土地荒漠化包括(A,B,C;)

A.草场退化 B.土壤肥力下降 C. 土地沙漠化 D.森林锐减

34.人口迅速增加给许多国家带来的社会问题包括(C,D)

A.资源短缺 B.人地矛盾尖锐 C.人口素质下降 D.营养不良

简答题

三、简答题(4×6分,共24分)

1.何为综合国力?影响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维持生存与发展的总体力量,以及有效使用它的能力,是由资源力、经济活动力、宏观调控力、对外经济影响力、社会发展力、外交力、军事力等多种要素组成的大系统。影响综合国力因素多种多样,十分复杂,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一些要素:

1)领土空间

领土空间是一国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空间,领土空间是综合国力稳定的要素。

领土空间对综合国力的影响更直接体现为地理位置、领土规模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和领土规模。

2)自然资源

3)人口规模

4)经济水平

5)军事力量

6)科学技术

7)国民士气

8)政府的质量

2.简述人地关系协调论的主要观点。

答:协调论是一种新型的人地关系思想,它是由众多科学家的提倡而逐步深化和被公认的。主张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速度同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协调起来。

协调论认为:在人地作用过程中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必须遵循环境自身的演变规律,使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发展和谐一致,人类必须通过约束自身的行为取得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间的协调。

3.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地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形成演化过程及产生原因。

包括(1)空间分析(2)时间序列分析(3)人地关系分析

主要内容:(1)基本理论:元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人文地理学方法论;(2)应用理论:区

域人文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3)应用学科:综合人文地理学

4.正确分析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研究之间的关系。

(1)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研究的中心之一,也是重要的发展方面之一。

(2)人地关系研究不是人文地理研究的唯一课题。

(3)并非人地关系的所有方面都是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

5.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自然因素:五大资源,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

历史和政治因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

6.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永久性国际移民规模下降 非永久性劳务输出成为主流

国际难民增加:政治难民、生态难民 发展中地区智力(人才)外流不断扩大

人口迁移空间的转移;

主要人口迁入区:北美洲、大洋州

主要人口迁出区:欧洲、拉丁美洲、亚洲

主流――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

7.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人口迁移特征:渔猎采集经济活动、人口的繁衍带来人口的迁移。

人口分布特征:覆盖全球大部分地区,疏散分布与相对集中,人口密度极低

人口发展特征: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

8.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

原始阶段:极高出生、极高死亡、极低增长

中间过度阶段: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

现代阶段: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9.不同角度分析自然资源的类型。

从要素构成,包括土地、森林、海洋、水、气候、矿藏等。

从经济利用,包括可重复利用(耗竭性、非耗竭性)不可重复利用。

从持续性,包括可再生、不可再生。

10.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自然因素:

⑴气候 适宜的气温、光照、湿度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⑵地形 地形影响人类的适宜工作和居住场所

⑶土壤 土壤影响农业生产,从而影响人口分布

⑷水体 适宜的水源和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基本条件

⑸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有利于经济发展,矿产资源的意义具有历史性

社会经济因素:

⑴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社会化生产有利于人口增长,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人口再生产。

⑵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口分布密度越大。

⑶经济活动方式:劳动密集性活动方式促进人口密集,如精耕细作农业区人口较密,第三产业发达地区人口较密。

⑷交通运输条件:交通线对人口分布具有突出的“磁力”作用,交通线的建设推进往往促进人口的聚集。 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

⑴历史文化因素:历史越悠久,人口越稠密;传统越强大,人口越密集。

⑵政治因素:政局越稳定人口增长越有规律,人口越密集。

1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城市化是城市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

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重增加的过程

12.简述领土形状的类型及其政治地理意义。

答:形状主要有:

(1)狭长型国家:如挪威、瑞典、意大利、智利、越南等

(2)紧凑型国家:如乌拉圭、比利时、波兰、苏丹、柬埔寨、肯尼亚等

(3)蝌蚪型国家:如泰国、扎伊尔、南非、缅甸等

(4)松散型国家: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

(5)穿孔型国家:如圣马力诺被意大利包围、莱索托被南非包围等

(6)飞地:如美国的阿拉斯加州等

政治地理意义为:

紧凑型国家便于管理和控制;

延伸型国家延伸部分一般难于管理和控制;

狭长型及松散型国家多因联系不便而使国家管理及防务较为困难;

穿孔型及飞地型国家也因两国关系容易产生摩擦而给国家外交制造麻烦。

13.举例说明我国地名景观的类型有哪些?

答:1)反映自然环境方面

山水地名、示位地名地名主要是反映地点的相对位置。我国自古就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水南为阴,水北为阳”。

2)反映历史方面

许多地名反映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如:北京的霍州营、长子营、河津营等(山西移民)。

移民地名:如海南地名--17%

历史政区:地名是历史政区的穿承

3)反映经济活动方面

反映商业、集市贸易特点的地名有:茶店、酒店、牛街、马街、柴树店等。--有语源差异

反映自然资源的有:金沙江、锡矿山、铁岭、盐田、盐城、葡萄沟等。

反映水运的有:天津、孟津、风陵渡、通辽。

以店、铺、驿站为名的:驻马店、三十里铺、二站、三站等。

4)反映少数民族文化方面

如在壮侗语族分布族地区,称“田”为“那”,以“那”作地名的在广西、广东、云南均有。——那陈、那琴、那岭;那务、那霍;那洒、那街等。——据统计,粤西徐闻56个,海康30个,阳江65个。

傣族中“勐”代表村,蒙古族“浩特”代表城、“塔拉”代表草场、草原、草甸。

5)反映祥瑞或祈福意愿方面

如:陕西的长安、绥德、安康、靖边。青海的平安、共和、同德、贵德等。

现已成为人们最喜爱的一类地名,在许多城市的小区、道路、开发区多贯之以好听、好意的名称。

14.不同的资源条件对工业企业布局的影响

答:①加工后体积与重量大大减少而价格又低廉的原料,使用这种原料的企业多选在原料的产地,以减少原料运输费用,从而降低成本,利于产品获得价格上的竞争优势。

②加工后成品体积增大又不便运输的原料,利用这些原料生产的企业,区位选择多靠近销售市场。 ③消耗能量多的企业,当从原料到成品的加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能源时,企业为降低成本,不得不选择能源供应低廉且稳定的地方。

④需要新鲜原料的企业,加工厂不但要求距原料生产地接近,运输条件好,而且工厂还需要有保鲜设备。随着交通环境和技术条件的改善也会使区位条件变化。如牛奶加工由于冷藏技术的应用,可保存的周期变长,就日趋向市场方向布局。

⑤产品需要新鲜的企业当最终产品比原料容易腐烂变质时,工厂多选在市场地区。

15.什么是文化区?简述三种文化区的区别与联系

答: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文化区大体可分出三类,即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

区别: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相比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相比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这种存在人们思想感情上的文化,往往会在某种利益的活动中表现出来,有的则扎根于当地的民俗中。

联系:三种文化区具有作用上的互补性、空间上的重叠性、时间上的动态性。

16.简述不同历史时期占据过主导地位的人地关系理论与思想的主要观点

答:①环境决定论。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②可能论(或然论)。它不是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③适应论。英国人文地理学家P.M.罗克斯比提出的。他认为,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这种适应是文化适应,既意味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也意味着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

④生态论。美国地理学家H.H.巴罗斯提出的。他认为地理学是有关“人类生态学的科学”,其目的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试图借助生物学上有关生态学的一些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的特点。

⑤环境感知。文化地理学借心理学新的研究成果来分析人地关系的。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寻的。它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

⑥文化决定论。一些人认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人类不仅可以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按照人类愿望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于是,在人地关系中出现一种人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观点。因为在这种人地关系中,人是通过文化在起作用,故称之为文化决定论。

⑦和谐论人地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共生和谐关系,要支配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和谐论认为,人地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地理环境;另一方面要对已经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

17.简述人种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要点:

(1)光照强度影响肤色,光照强度影响黑色素的多少,从而影响肤色;

(2)气候影响人体结构,寒冷地区人的身体比炎热地区人的身体肥大;

(3)地理环境对人的鼻子、眼形、头发组织等身体特征都有影响;

(4)社会环境对某些种族特征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18.简答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

(1).地理集团的影响地理障碍大大阻碍了语言的传播扩散。如一个与世隔绝的地理区域,是难以对外进行语言交流的。平原及港口、交通要道、河流附近等同外界交往密切,利于语言传播。

(2)行政区划的影响

同一行政区内,要求使用统一语言;地区分化和统一,引起语言分化和统一;行政中心可以促使语言很快传播。

(3)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是语言的载体,通过人的交谈和移动完成语言的传播扩散。

(4)经济条件的影响

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同其它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就越频繁,其语言对外的影响也越大;经济发达地区,一般科学技术也比较先进,其所发明创造的生产工具、仪器、军事武器等等比较多。可以创造新词汇,也往往是人们学习和向往的地区,人们为了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为了促进和他们的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学习他们的语言是十分必要的,促进了发达地区语言的传播。

19.简答集市的特点。

(1)周期性。 指交易活动时间是具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是按照一定的周期事先确定了的。

(2)巡回性。对商人、农民、手工艺人而言,一个集市的消费需求不能维持他的生计,他必须流动巡回于几个集市才能获得利益,集市日的不重叠性为他提供了巡回的可能性。

(3) 交易的地区性。 交易的内容一般是地区内农民生产的产品以及手工业产品,都是面向农民销售和服务的。

(4)集散性。 集市起着商品集散的中心作用。

20.举例分析如何评价一国政府的质量。

(1)政治性质 如政府能否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对内政策是否符合民意、顺应民心,对外政策是否合乎人类正义等;

(2)政府的政治化、民族化程度;

(3)政府的机构和效能;

(4)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控制能力等。

论述题

四、论述题(2×10分,共20分)

1.试以具体城市为例分析城市区位及自然环境对城市形成发展的影响。

答:1)自然地理条件主要是指地质、地貌、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综合起来的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的环境,这些因素通过影响人口的分布来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其中以气候、地形和纬度位置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为明显。

①气候因素气候的主要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地球上气温和降水组合好的地区是温带地区。这些地区不

仅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而且更适于人们的居住、生存。世界人口以不同的密度在地球表面广泛分布,如今没有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几乎不复存在,但是世界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主要分布区却明显地集中在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温带气候区,近几年有缓慢向亚热带气候区移动的趋势。我国的大城市绝大部分分布在东部和南部湿润、半湿润的温带、亚热带地区。美国的大城市绝大多数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并有几十年来持续从“雪带”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的趋势,其中美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前10个50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区全部在南部各州。

②地形因素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也关系密切。地势的高低起伏,坡度的陡峻和缓,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出行和生产。所以人们的聚集首先选择地势起伏不大,坡度不陡的地区。世界大城市多集中分布在海拔100米~200米以下的平原区、滨海、滨湖区及沿江河地带。海拔较高的城市多集中于低纬的高原地区或山间盆地区,由于气温直减率的影响,海拔虽高,但纬度低,温度仍然适中,适宜人们生活居住。

③纬度位置因素地球表面纬度不同,获得太阳的热能不同。纬度高气温低,纬度低气温高。所以世界大城市以中、低纬位置居多。但也有纬度较高的城市,其一般都受大洋暖流的恩惠。如斯德哥尔摩市,北纬59度20分;圣彼得堡城,北纬59度58分;还有不冻港摩尔曼斯克等均是位于高纬度但受惠于北大西洋暖流的城市。

2)地理位置是影响城市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揭示某一个城市形成发展的特性,除了社会生产方式、区域地理条件外,城市地理位置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城市地理位置是指城市与它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存在的事物在空间上的组合。城市地理位置不仅具有特殊性,这一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如大同、金川等矿业城市要邻接矿床、矿体地;上海、连云港等港口城市要邻接江河湖海。而且城市地理位置还具有绝对个性化的特点,地球上没有地理位置完全相同的城市,充其量只有某些方面地理位置相似的城市。因为自然、经济、政治、地理要素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城市与这些要素的空间组合关系千变万化,各种要素本身在历史上又处于不断地变化当中,尤其是人文要素变化更加频繁,即使是变动较小的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存在着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不同。所以,有利的地理位置必定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不利的地理位置则要抑制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2.试述旅游活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答: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前提。旅游业是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同其他经济行业一样创造经济收入。旅游不仅创造直接收入,而且还其间接影响更加广泛。

(1)积极影响

①赚取外汇,改善国际收支平衡。

扩大国家外汇收入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通过外贸途径赚取外汇;如出口创汇;另一条是通过非外贸途径创汇,如发展旅游业和劳务输出创汇。

②积累资金,回笼货币,促进财富再分配。

商品和服务回笼,财政回笼,信用回笼是国家回笼货币的三大渠道。

③扩大劳动就业。

旅游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者的专门技术较易掌握,有利于吸收剩余劳动力。

④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综合发展。

旅游业是一个非生产性行业,具有文化产业的特性,关联性强,对相邻产业有很强的劳动功能。为了与旅游者的消费结构相适应,必须调整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特别是直接提供旅游消费资料的各部门,如交通、通讯、轻工、农业及建筑等,随着这些部门的发展,又要求各重工业部门相应发展,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及合理化和综合发展。

⑤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

旅游业可为当地居民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增加地方税收和地区商品经济的扩大,整体上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指明了道路。在此基础上,旅游扶贫应运而生。

所谓旅游扶贫就是种用发展旅游业的政策、资金、技术和管理服务对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通过旅游综合效应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观念的更新,从而尽快摆脱贫困。

(2)消极影响

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大小取决于自身的经济结构和供给能力,如果不顾自身条件,片面地强调积极作用,会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表现为:

①旅游是一个创汇行业,也是一个用汇行业。

②经济欠发达而旅游资源充足的地区,旅游过度超前发展,旅游业配套设施投资巨大,旅游门槛高,对区域经济没有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③旅游是一项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经济危机、战争、自然灾害、社会时尚等因素发生突变,都会导致旅游业需求大幅度下降,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将遭受致使打击。因此,过分依赖旅游业会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

④旅游发展会使旅游目地的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甚至损害当地居民文化传统和利益;旅游的季节性也会造成大量设备闲置浪费和劳动力和季节性失业。

总之,要正确认识旅游活动与旅游业的经济作用,对旅游业的发展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总体规划,扬长避短,使其发挥应用的作用。

3.请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谈谈你如何认识农业形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由于农业的形成,农业所生产的粮食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食用,还有剩余的可供储存,是人们可以过着食物供应稳定的生活。另外,农业生产的粮食都需要加工、煮熟才能食用。这对于人的肠胃来说,既便于食物的消化,也便于营养的吸收。这对于成人的身体健康,寿命延长大有好处,同时,对婴儿的成长与发育也有利。因此,农业的出现使人口增长速度比过去大大加快。随着农业在世界范围的扩散,人口的普遍增长也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可能。

农业生产活动与原来人类长期进行的狩猎与采集活动有三点特异:1、狩猎与采集活动要不断地迁移,而农业生活则需要定居;2、农业活动的单位群体人数少;3、农业活动群体大,并聚居在一起。因此,农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首先是生产单位群体变小,促进了家庭的发展,农业要求的定居、聚居状态促进了村落的出现。在此基础上,农业进一步发展,就导致了文明的出现,这是人类发展的根本性变化。

农业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产品出现了一定的剩余(超过生存的必须量),使得一部分人可以脱离农业而从事其他工作,社会化分工逐渐发展,劳动成果的交换就产生了,从而为维持秩序的一切——法

律、宗教、国家等社会发展的高级形态就很自然地成为现实,人类文化就进入到了一个全新阶段——文明阶段。

4.你如何理解“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原称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

古希腊时代的思想家已开始注意人与气候的关系。希波克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都认为,人的性格和智慧由气候决定。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接受了古希腊学者关于人与气候关系的思想,以气候的威力是世界上最高威力的观点为指导,提出应根据气候修改法律,以便使它适合气候所造成的人们的性格。19世纪中叶,英国历史学家H.T.巴克尔认为气候是影响国家或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并认定印度的贫穷落后是气候的自然法则所决定的。

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哲学批判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不可忽视的,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但不能把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夸大为决定作用,那就陷入了"环境决定论"的误区。

但随着科学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发现,"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的更替,相对不变的地理环境不能说明显著变动的社会生活。相反,地理环境的作用和影响的大小,必然受到社会生产发展的状况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5.分析旅游发展对区域社会文化的影响。

要点:

(1)积极影响:

1.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国度社会文化的交流(如意识、科学技术等)。 ○

2.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复兴。 ○

3.发展旅游业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

4.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社会文明。 ○

(2)消极影响:

1.不良的“示范效应”直接或间接导致旅游接待地社会道德水平下降。失去纯朴的美德。○2.使历史文化遗产○

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3.旅游开发、服务中,使传统文化简单、粗糙的舞台化、商品化,导致其文化内涵消失和艺术形式退化。 ○

6.对比分析中国传统农业、欧洲传统农业和美国殖民农业的特点及原因。

要点:

(1)中国传统农业:集约经营是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核心要旨,即在有限的一小块地里,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使有限的土地尽量多提供一些产品。原因:在劳动力多、土地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我国农业走上了集约式的精耕细作与大量劳动力的投入。

(2)欧洲中世纪农业:在早期较长时期实行的是短期休闲的农业,在生产上实行敞田制。敞田制,即庄园中的农户,在各耕作区获得耕种的份地,在作物收获后,各户废除沟渠和篱栅,敞开庄园,共同放牧牲畜,并且份地每年都要重新划分,防止好地被人独占。

特点:就是采取土地定期休闲的办法,牲畜在休闲地上放牧,以增加土地肥力,而不是作物轮种,以维持地力。后来16、17世纪,由于人口压力及市场对农业提供的机会,发展了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的混合农业。多养牲畜可以为土地提供需要的肥力,而苜蓿和根茎作物的种植、榨油后的菜籽增加了牲畜饲养的饲料来源。农业开始轮种,取消了休闲制。

(3)美国殖民农业发展的特点:1. 是欧洲人和印第安人的作物与技术的融合;2.殖民农业反映了农业技术、劳动投入和可利用土地的利用强度之间的相互影响方式。

开始带去了欧洲的较为集约的生产技术,但由于耕地面积过大,地块过于分散,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无法解决大量的劳动力,不能实行集约生产。而且产量还很低。反之,印第安人的粗放生产方式,投入少获得的产量要高一些。因此,殖民者又否定敞田制,开始占有更多的土地,实行粗放耕作,一家占有大片的土地,实行轮种休闲。形成了粗放的耕作方式——灌木—休闲制。原因:土地资源广阔,劳动力稀缺,通过轮种休闲,可以自然恢复地力,解决劳动力稀缺的问题,比在小块土地上实行投入大量劳动力的集约经营要经济的多。 总之,上述三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说明了人、地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特点: 中国:较早时期的农业休闲--------由于人口压力,消除休闲------靠劳动力集约化的道路;

西欧:休闲农业------饲料与饲养业发展------混合农业;

美洲:农民来自发达的地方-----土地多而劳力少-----退回到灌丛—休闲农业。


相关内容

  • 小学语文教学论复习提纲(1)
    1.课程定义为: 课程是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教学的涵义: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 2.3.我国学校课程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孔子首创私人办学,开设了"礼. ...
  • 20**年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2015年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考研复习方案和规划 前几遍专业参考书的复习,一定要耐心仔细梳理参考书的知识点并全面进行把握 1.基础复习阶段 要求吃透参考书内容,做到准确定位,事无巨细地对涉及到的各类知识点进行地 ...
  • 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及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繁荣发展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以下简称社科研究),改革和完善高等学校社科研究管理体制,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 ...
  • _群落的演替_一节的教学设计
    34生物学通报2011年第46卷第2期 "群落的演替"一节的教学设计 张万明 摘要 (天津市实验中学 天津 300074)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群落的演替"一节为例,分别从感性与理性融合.科学 ...
  • 传统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学期论文 关于在大学生中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的思考 学 院:机械工程学院 专 业:机械设计及理论 姓 名: 学 号: 2013年05月22日 目录 摘要 ................................... ...
  • 第33卷 第12期北京体育大学学报Vol
    第33卷 第12期北京体育大学学报V ol.33 No.12 2010年12月Journal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Dec·2010 我国体育学领域学者影响力研究---基于四大数据库统计分析 刘文娟,杨红英 ...
  • 经典阅读的意义
    经典阅读的意义 摘要:经典阅读乃支撑人文学科存在的基础.但人文经典阅读却普遍遭遇冷落,大学人文学科教育亦莫能外.由于本科生经典阅读改善尚有诸多限制,人文学科研究生学习,几乎成为现有状况中实现经典研读目标的最佳也是最后机会.由于学生阅读经典存 ...
  • 启蒙运动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Ⅲ <启蒙运动>教学设计 汉寿二中 邓应权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启蒙运动>属于思想文化史内容,因而在教学时应突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的教学,在正确分析思想产生的基础上,充分认识杰出 ...
  • 旅游资源学重点
    <旅游资源学>重点内容 1.旅游主体认为有旅游吸引力的就是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需要达到一定数量的观光者才能算得上,而并非是个人主观上认定的. 2.从组成成分角度看: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 ...
  •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云南社会科学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第一,投稿方式: 1.稿件全部通过编辑部办公室收发,编辑人员不直接受理投稿,以防丢失.办公室联系人:王翠荣老师,电话:010-88567282. 3.校外作者投稿时请将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