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群落的演替_一节的教学设计 - 范文中心

_群落的演替_一节的教学设计

03/22

34生物学通报2011年第46卷第2期

“群落的演替”一节的教学设计

张万明

摘要

(天津市实验中学

天津

300074)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群落的演替”一节为例,分别从感性与理性融合、科学

精神和人文素养融合2个方面,详细阐述如何实施有效课堂教学,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群落的演替

感性

理性

科学精神

人文素养

中国图书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C

和人文素养相结合,让学生用严谨的理性推理在充满“人文”的生物课堂环境中有所悟、有所得、有所为。

1教材分析

“群落的演替”是人教版新教材必修3第4章

第4节的内容。在老教材中,“演替”的内容是以课后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的,而在新教材中作为

22.12.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

1节必修内容出现,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作为

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之一的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加深对必修模块“生命系统”这一核心概念的再认识;同时,在知识方面,对本模块前后2部分内容(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学习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知识脉络是非常清晰的,可以分为2个板块:前一板块重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内容有演替的概念和演替的2种类型;而后一板块则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旨在让学生意识到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本节教学的整体思路是:以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思想,注重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科学精神得课程的实施更具可操作性。涉及的素材性资源务必真实可靠,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和真实的实验数据。对于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评价也要实事求是,真实地衡量实施效果,不断纠正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实效。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2)说明1)通过问题串教学,培养学生合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能力。2)通过对群落演替的本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2.3情感目标1)认同群落是不断发展、动态变

化的,确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2)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

的政策。3)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激励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

344.1

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

群落的演替过程。

由教师展示一组图片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教师的责任推给家长。只有处理好学生、教师和家庭的关系,才能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调统一。

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没有引起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部分家庭课程资源被闲

课程具体内容的设计

置和浪费,这迫切要求教师和家长增强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共同努力,使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作用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2

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刘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4.3“适度”与家庭合作

要适度,要考虑到在实施中不能占用学生过多的学习时间,比如家庭实验要短小精练,周期长的实验每天所需的实验时间不能太长;要原理明确,有探究或验证价值,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巩固,或有助于某种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能达到减负增效的课程目标。与家长的合作也应“适度”,不能影响学生家庭正常的生活秩序,不能将

(E-mail:ydfzwhm@163.com)

2011年第46卷第2期生物学通报35

信息并作解释:

资料1:印尼喀拉喀托火山于1883年爆发,岩浆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几年后,出现了小草、蜘蛛,50年过后植物茂盛,形成了树林,动物也丰富到了800多种。

资料2:1945年,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的场面惨不忍睹,没有任何生物可以存活于这块土地。然而,半个世纪之后的广岛向世人展示了它的自然生态之美。

资料3:1987年,中国的大兴安岭森林大火将

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层层深入地分析解决问题,进而理解2种演替的过程及成因。这部分内容教材虽然在文字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但美中不足的是教材中所展示的是一些模拟图片,在“直观性”、“真实性”方面欠缺一些。基于这种考虑,教师应尽可能收集一些有关群落演替各个阶段的典型图片资料,给学生以感性上的直观认识。遗憾的是由于演替的时间跨度较长,所以,能够拍到同一地区所发生的演替全过程是有难度的。因此,这些图片给予学生的“感性认识”尚不足,需要借助学生已有知识进行理性的推理,在分析演替中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揭露演替的成因和本质,即:表面上看,群落的演替不过是在特定地区这个“舞台”上,“主角”生物不断变换的过程,而本质上,是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1/5的森林烧得一片狼藉,仅存一些未烧尽的树

干及部分具有繁殖能力的地下根、茎和种子等。20年过去了,如今的大兴安岭又恢复了“林中处处闻啼鸟”的景象。

资料4:一片荒弃的农田,1年后长满了杂草,若干年后,乔木蔚然成林。

由教师精心设置的这组画面情境(这里既有像火山爆发和原子弹爆炸所引发的初生演替的例子,又有像森林火灾过后和荒弃农田上所发生的次生演替的例子),既可以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促使学生在理性思考它们的相同点———“变化”中,顺理成章地引出群落演替的概念。

4.3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结合,了解人类活动对

人类作为一种特殊的生物,人

群落演替的影响

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没有影响呢?通过这一问题,承上启下,引出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并打出2张幻灯片:

①生活中的景象:杂草丛生之地,和矮茎植物

相比,高茎植物(如狗尾草)往往占据较大空间,当开辟一条新路的同时,也意味着改变了草本植物的布局:常走的地方更多地生长着耐踩踏的矮茎植物,而不被踩踏的地方生活着茎秆较高的植物。那么引发这种演替的原因是什么呢?

4.2感性与理性结合,明确演替类型与过程

进一步结合上述资料,由学生尝试将上述4个例子按照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的不同进行分类,在学生思考它们的“不同点”中初步了解演替的2种类型。接下来,在组织学生自学的过程中为避免学生“走马观花”,可设计如下教学问题串:

②白居易的诗词“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从生物学角度,体会诗词中的演替现象。

在这一教学环节,借助白居易的这首家喻户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既能激发学生,又可以对学生进行人文方面的“软”教育———让学生明白白居易当时虽然年少,在他的头脑中未必有“演替”这个概念,但他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写出了如此包含科学哲理的文章!古人尚且如此,作为现代人,更要主动接近大自然,细心去观察,用心去思考,才会在分析研究那些“看似熟悉,却未必明其理的现象”中有所得!进而学会从大自然这本教材中吸收精神营养。

另外,在现实生活中,人类哪些活动会改变自

①光裸的岩石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

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②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

础?

③苔藓出现后,和地衣的种间关系是什么?它

们争夺的是什么?哪个有优势?

④在植物的演替过程中有没有动物的演替过

程?

⑤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

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⑥和初生演替相比,次生演替经历的时间一

般要短些。原因何在?

36生物学通报2011年第46卷第2期

然演替速度和方向?可以采取头脑风暴形式让学生根据经验,或听到的,或看到的说说看。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所想到的更多是负面的例子,教师这时可以介绍一些正面的例子,如2006年感动中国候选人———白春兰,凭着顽强的毅力与拼命的干劲,经过25年的辛勤付出,治理沙漠153hm2,将不毛之地变成了千亩林的绿洲。白春兰是用她的青春为人们在人迹罕至的沙漠地带绘出了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世界!如此实例,可谓教书育人,一举两得。

太强的光照,所以在白桦树的遮荫下可以茁壮生长,形成白桦和落叶松混交林,随着落叶松继续生长,高度会超过白桦树,白桦树是喜阳的阔叶树,因不耐荫而逐渐死亡,白桦林最终被大片的落叶松取代。

教师问:这种演替的类型属于哪种?本题侧重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群落演替的类型。教师再问:有人在文章中以“白桦林情思”为题借白桦树赞美一种精神,你认为是哪一种精神?学生自然会联想到“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喻意。这样,就能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

4.4

政策

理论与实践结合,关注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以上这些有负面影响的人类活动,如围湖

造田、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其目的是什么?对人们生活的环境又有怎样的危害?当人们意识到这些问题后,采取怎样合理有效的措施来消除这些负面影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通过师生共同分析,让学生在理性的思考讨论中达到共识:人类不能再愚昧下去了,大自然已经毫不客气地给我们上了一课,一切违背自然规律的主观意识和做法都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接着,教师追问一个问题,通过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生态环境是恢复了,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农民的吃饭问题怎么解决?政府考虑了没有?要让学生明白,我国政府充分考虑到老百姓的利益———用实际行动“以粮代赈”证明“以人为本”。然后,再追问一个问题,以粮代赈并非长久之计,也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怎么办?那就因地制宜,各取所长,优势互补。要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深刻理解“不谋万世,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域”的古语含义;深刻理解“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牧则牧,宜渔则渔”的生物学道理;深刻理解我国走的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之路。因此,我们是想看到“风吹草低见牛羊”带来的和谐景象,还是过度放牧带来的草场的荒凉;我们是“保护绿水青山,造福子孙后代”,还是“留下穷山恶水,危及子孙生存”;我们是建立防护林,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还是任由草原沙化。相信学生心中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答案。

55.1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加强“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对于

“演替”一节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感性认识是比较少的。这是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小,活动范围有限,对大自然的接触较少,加之对初中所学植物学知识的遗忘率较高,所以对于诸如“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等植物的了解并不是很多,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直观的材料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创造理性思考空间,进而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提高。

5.2

合”

在教学中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结《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提高学生生物科

学素养,这也是课标实施过程中的核心任务。生物科学素养包括“科学”和“人文”2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将二者相互隔离开,而是要将二者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在一起。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注重生命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思考如何以知识为载体,向学生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因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学生发展的双翼:科学求真,注重理性推理,是“硬”教育;人文求善,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软”教育。在本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软”、“硬”2个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一个充满“人文”的课堂环境中,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享受课堂教学,使教学活动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进行。

主要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生物课程标准研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5习题与教学目标结合,实现课堂教学的升华

自编命题,题目为“白桦林情思”:自然条件下,白桦林下常有落叶松幼苗,落叶松的幼苗不需要

(E-mail:mqzl1@126.com)


相关内容

  • 生态学原理
    生态学原理讲授提纲 第一章 生态学是一门科学 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生态学的定义 1.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的科学.(E.Haeckel,1866) 它包 ...
  • 生物地理学生物与环境
    绪 论 生物地理学(Biogeography):地理学与生物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生物的分布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 研究的主要对象:地球表层的生物群 生物地理学研究内容: 1.地球上生物群的组成结构.动态变化和分级分类: 2.生物群与环境之 ...
  • 海岛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_任海
    第20卷 第1, 2期 2001年 6月生态科学Ecologic Science Vol . 20 No . 1, 2 Jun . 2001 海岛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任 海, 李 萍, 周厚诚, 张倩媚 1 2 2 1 (1. 中国科学院华 ...
  •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地球 地球轨道面:在地球轨道上并通过地球中心的一个平面,地轴并不垂直于这个轨道面,而是与之成66o33´交角.(P28) 黄道:太阳位于地球轨道面上,从地球上看来,太阳好像终年在这个平面上运动,这就是太阳的视运动.太阳视运动的路线叫 ...
  • 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边坡生态防护
    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学科前言问题 ----边坡生态防护 詹登民 1.前言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人们为之不懈努力解决的焦点问题.基本建设的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不协调,导致了人类赖以生存环境的生态破坏,同时也制 ...
  • 高二生物期中试卷
    2015-2016学年度泰兴四高学校11月月考卷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 ...
  • 浅析环境雕塑在城市绿化中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摘 要: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构成其美的因素应有三个组成部分,即建筑.雕塑和绿化.而环境雕塑是城市的眼睛,是城市美化的点睛之笔.本文浅析了环境雕塑在城市绿化中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关键词:环境雕塑:城市绿化:必要性 环境雕塑的设计建造是依附于 ...
  • 高效归纳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目录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目录(新课标) 必修1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绍承担者──蛋白质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4节细胞中 ...
  • 小麦根系分泌物对黄瓜生长及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_吴凤芝
    应用生态学报2014年10月第25卷第10期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Oct.2014,25(10):2861-2867 DOI:10.13287/j.1001-9332.2014.0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