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2.透过现象看本质 - 范文中心

认识论2.透过现象看本质

09/16

《透过现象看本质》教学案

盐城市田家炳中学 万荣斌

【高考考点】

1.现象与本质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4.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5.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6.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的作用

【知识梳理】

▲知识网络

是什么?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从现象和本质、规律的区别来看 为什么?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看 从认识的作用来看 1)占有十分丰富、 工资创造两个必要的条件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深化认识、发展认识 2)对感性材料进行加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工制作

(1)含义、意义及要求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注意培养科 (2)原理内容及方法论

学的思维方法 含义

合理想像和创造性思维要求、表现及作用

注意点

▲重难点分析

考点1:现象与本质

1.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与联系

2.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

(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

(2)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一定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又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现象和本质的联系表现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3. 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科研的必要性)依据------现象和本质的对立

(2)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科研的可能性)依据-------现象和本质的统一

(3)不能脱离现象凭空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科学的任务就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4. 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形式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第一,含义不同。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而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第二,程度、水平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比感性认识更可靠、更深刻。第三,作用不同。正确的感性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而正确地反映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更大的指导作用。

(2)联系。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产生理性认识。坚持这一点就是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

因此,必须将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在现实的认识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两者总是相互渗透的。坚持了第二、第三点,就坚持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2.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一次质变,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考点3: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事物现象感性认识

认识认识任务

世界认识事物本质理性认识根本任务

(1)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2)认识的根本任务为什么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①从现象与本质. 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因为现象和本质、规律是有区别的。

②从认识的程度. 水平来说,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因为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③从认识的作用来看,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因为对本质、

规律的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3)如何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

①通过实践这条根本途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根本动力、最终目的、 检验标准,离开实践主观和客观就不能联系起来,不能形成认识。

②创造必要的条件

A (前提):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关键):对_________进行____________ 的加工制作。

(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

③ 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实践过程是创造必要条件的过程,贯穿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

④对本质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艰苦的、反复的过程,要注意防止认识的僵化。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备条件:

(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过程,是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与综合的思考过程。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得以完成。)

(4)深化认识、发展认识(认识的深化、扩展、前移)

1)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获得

①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及其关系

A.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理性认识

实践

感性认识 (整个认识过程)

B.两次飞跃的关系: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目的和归宿

②第二次飞跃的伟大意义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认识发展的两次飞跃:

2)为什么人们的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首先

其次

再次

综上所述,从深度上讲 从广度上讲

从进程上讲___________________ 因而____________ 考点4: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1.什么是真理-------P12

2.什么是科学理论---------P12

3.真理、科学理论、理性认识、理论的关系

(有正有误)

4.真理、科学理论为什么能够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哲学依据在于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5.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①能够预见社会发展规律,预见

历史进程 行动的方法,帮助人们正确

认识和改造世界,提高人们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三观”

邓小平理论P.13

考点5:科学的思维方法

1.为什么要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1)人们的思考问题的过程,是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在思维过程中,要明确概念,正确使用判断和进行推理,善于把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样,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我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审题和答题过程中也要注意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

2.概念、判断、推理是理性思维的形式,要重视思维形式的作用。

(1)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明确概念最基本的是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前后要保持一致。

(2)判断是认识深化的标志,又是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作出判断要真实,不能自相矛盾,使用判断前后一致。

(3)推理是获得新知识的一种重要方法,要获得正确的新知识,推理的前提必须正确,还要遵守推理的规则。

3.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1)分析的含义:。。。。。。分析不是单纯的“分”,而是“联结”中的“分”。

(2)综合的含义:。。。。。。综合不是简单地机械相加,而是紧紧抓住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一个全新的整体性的认识。

(3)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A.分析和综合密不可分。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必先分析,不分析无法综合;分析是为了综合,不综合,分析就失去意义,而且分析时也要在综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放在整体中进行分析。

B.分析和综合二者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很多,贯穿于其中的核心内容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矛盾分析法:

A.坚持矛盾分析法,要坚持对立统一观点。

B.坚持矛盾分析法,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C.坚持矛盾分析法,要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D.坚持矛盾分析法,要注意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E.坚持矛盾分析法,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合理的科学的想象,立足已知的事实,根据已知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极为有益的。合理想象必须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

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它要求人们树立创新意识,更新观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4.归纳和演绎也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要运用的科学思维方法。

(1)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是在对个别对象分析认识的基础上,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通常要用到归纳的方法。

(2)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过程,是把已知的一般性观点、原理作为前提,按照逻辑规则来说明、证明或反驳某一个命题。

(3)在思维过程中,归纳和演绎相辅相成,互为前提。

考点6: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1.事物是发展的,实践是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站在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立场上观察和处理问题。为此,就要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的旧观念,解放思想,树立创新精神,学习新知识,采用新技术,大胆改革,敢于创新。这样才能使思想跟上发展变化了的客观实际,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发扬创新精神、坚持创造性思维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因此,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3.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从实际出发,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坚持创造性思维,就不能固守书本,受前人现成结论所束缚,而要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①创新精神的哲学依据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A.唯物论

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

发展观点

B.辩证法 不失时机促成飞跃

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C.认识论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②创造性思维

A.含义: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

B.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表现为思维内容的与众不同解决问题的独特性及首创性 破坏传统思维模式和习惯,获得新的思维成果

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条件,具体对待,灵活应用

能看到别人所没有看到的,想到别人所没有想到的

长期思考,偶然得之

以偶然为契机,突然产生某种判断和结论,始与终不连贯

综合性各种瞬息万变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

联动性彼此连贯的思索

C.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

第一,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开发大脑潜能的重要途径。

第二,培养创造性思维是提高个体创造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

第三,培养创造性思维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③如何发扬创新精神和坚持创造性思维?

第一,应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采用新技术,大胆改革,勇于创新。

第二,勇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或发散思维。

要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必须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哲学依据: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创新精神和客观必然性: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创造性思维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内在要求

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客观要求

具体要求: 实事求是,理论指导,解放思想

▲知识误区

1.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理解的六个误区

误区一:感性认识不正确,理性认识正确

[剖析](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人脑对事物的反映既有如实的反映,也有歪曲的反映,所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2)认识是否正确,关键在于是否正确地、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而不在于它是反映了事物的现象还是本质。真实地反映了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就是正确的感性认识;同样,真实地反映了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就是正确的理性认识。反之,歪曲地反映了事物现象(或本质)的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则都是错误的。

误区二:感性认识是现象,而理性认识是本质

[剖析](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两者都属于认识范畴,都属于主观的、第二性的东西,而现象和本质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物质的、第一性的东西。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2)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不是事物现象本身;理性认识则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也不是事物本质和规律本身。

误区三: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剖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不同质的阶段。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事物现象的堆积不等于其本质和规律,只有对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认为“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实质上是混淆了两种不同质的认识。

误区四:有纯粹的感性认识和纯粹的理性认识

[剖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和纯粹的理性认识,它们是两种不同水平的认识,是相对而言的。

误区五: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剖析]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但无论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二者都来源于实践。

误区六: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可靠

[剖析]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人脑对事物的反映既有如实的反映,也有歪曲的反映,所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所以,我们不能笼统地说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也不可以说感性认识不可靠,理性认识可靠。判断一种认识是否可靠必须以其是否正确为前提。感性认识正确就可靠,理性认识也一样。在两者都正确的前提下,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错误的理性认识无法与正确的感性认识比较。

2.真象是对事物本质的正确反映,假象是对事物本质的歪曲反映

[剖析]真象和假象都是现象,都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因而不是对本质的“反映”,只有主观认识才是“反映”。应该说:真象是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表现,假象是对事物本质的歪曲的表现,真象和假象都是客观存在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因此都属于客观范畴。

3.科学思维方法等于科学方法

[剖析]科学方法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的方法问题,它既包括具体的实践活动所采用的方法,如具体的工作方法、科学实验的方法等等,也包括人们思考问题、认识问题的方法,后者即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是包括与被包括的关系,其外延不同。

科学思维方法是人们在长期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逐步总结出来的,它能帮助人们在认识世界的活动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能提高人们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的能力。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包括:

(1)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2)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学会正确地运用这些方法,对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关于“创新”认识的五个误区

误区一:创新就是否定旧事物中的—切

[剖析]创新是指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面对实践中的新情况,敢于提出新观点和新方法。创新必然要求对一些落后的、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旧观念、旧思想进行否定,但并不是否定旧事物中的一切,对旧事物中合理的、科学的成分要予以保留、继承,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和发展,

误区二:创新一定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剖析]人们在实践中遇到新问题、新情况,就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用新观点、新方法

去解决。要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就必须创新,但创新仅仅是其中的一个主观条件。人们只有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知识构成、创新能力、意志力等主观条件,同时又能够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利用客观条件,才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误区二:创新就是创造出新的事物

[剖析]人类产生后,逐步学会了通过创新创造新事物。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远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而新出现的事物并不一定就是新事物,如“非典”、“法轮功”、“电脑算命”等就是新出现的事物,但就其实质而言,却不是新事物,因而不能算是—种创新。另外,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每一次物种的进化,都意味着新事物的产生,但其中并没有人类的创新活动。因此,创新并不是创造新出现的事物,新事物也不—定是创新的结果。

误区四:创新就要敢想干,敢想敢干就能创新

[剖析]创新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实现事物的发展。它要求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的旧观念,因此,需要解放思想、敢想敢干。但是,树立创新精神,不仅要敢想敢干,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把科学态度和革命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创新。反之,不顾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地蛮干,就个能创新。

误区五:创新就是敢于打破常规,“想人之所未想,见人之所未见”

[剖析]创新是指在科学理沦的指导下,面对实践中的新情况,敢于提出新观点和新方法, 固守书本,固守教条,墨守成规,不从实际出发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就不能提出科学的新知识、新方法,探讨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新的确需要敢于打破常规,“想人之所未想,见人之所未见”,但决不是违背客观规律,凭空主观臆断,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凭空臆断,那就不是创新。

因此,就这—点来说,题中的观点有偏颇之处。

【解题分析】

[例1]我国有“小儿辩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太阳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太阳热,近热远凉。两小儿的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解析]两小儿的观点之所以大相径庭,是因为他们的认识都停留在感性阶段,即停留在“大”、“小”“热”、“凉”等感性认识上,因而不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告诉我们应当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故B是正确答案。A项是错误的,理性认识的来源是实践。C、D两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例2](2001年全国高考题)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诗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高山气温垂直分布规律的发现科学地揭示了造成这一景象的原因,这表明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 B.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C.只有通过事物的现象,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D.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解析]高山气温垂直分布规律,决定了高山气温要低于平地,植物开花的时间相对就晚些,即用一般理论揭示自然现象的特殊本质,B项最符合题意。A、C项是通过现象揭示本质,与题意相反,不选;D项本身正确。但不能表明题目的意思,也不选。

[例3]从前,有一位老人在临终前给3个儿子留下17匹马的遗产,并有一个费解的遗嘱:马群的1/2分给长子,1/3分给次子,1/9分给最小的儿子,同时要求不许宰杀马。3个儿子苦思冥想了许久,仍没有想出分马的良策。正在“山穷水尽”之时,来了一位骑马的哲

学家。哲学家问清了遗嘱的具体内容后,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马归人待分的马群中,使马的总数成为2、3、9的公倍数,这样,再按老人的遗嘱分配,长子得9匹马,次子得6匹马,小儿子得2匹马,兄弟3人分掉的还是17匹马。这表明

A.要发挥科学理论的决定作用 B.创造性思维有重大作用

C.要多接受新事物 D.要敢于提出新问题

[解析]此题的正确答案是B。A是错误选项,因为,科学理论的作用再大,也是第二位的,只能起指导作用,不可能起决定作用。材料是强调了哲学家的创新的思维方法,C、D两项讲的都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要求,而不是强调要创新,因而不合题意。

[例4] (2002年高考题)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解析]“庖丁解牛”、“揠苗助长”均属成语,做成本题必须搞清成语的寓意,然后与题干相对照决定取舍。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是因按规律办事;揠苗助长,苗枯田荒是因为违背了自然规律。A项与题干无关,B项表述错误,D项与题干不完全吻合。C项与题干要求一致。

[例5]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毛泽东同志说:“多想出智慧。”俗话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这都说明

A.认识了事物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本质

B.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C.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充分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D.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解析] 孔子和毛泽东的话共同说明了思考在认识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仅占有丰富的感性材料是不够的,还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四个选项的表述都没有错,但只有B项是符合题意的。

[例6]分析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下列对于“分析”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只有对各要素作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地认识事物 ②只要对事物各要素进行分析,就能正确地认识事物

③分析不是单纯的“分”,它与综合密不可分

④分析方法如果不当,就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 本题中,①项强调了分析对认识事物的必要性,③项指出了分析与综合的关系,④强调了应科学分析的重要性。②项观点是片面的,应排除。

[例7]司马光看到小孩掉入水缸,他不是按照常规让人脱水,而是打破水缸,让水脱离人。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A.办事情必须充分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 B.必须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坚持两点论

C.办事情要敢于打破常规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解析] 本题中,按常规是人脱离水,而司马光则是打破常规,让水脱离人,这正是逆向思维、创新思维的表现,故C符合题意,A、B、D虽本身正确,但都不符合题意。

[例8]浙江省某中学在学生中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活动,许多中学生凭着青年人特有的丰富想象力,创造发明出许多有价值的成果。1986年以来,学生创造发明构思提案5万多个,创造发明作品3500余项。这说明

①合理的想象会使人们的认识能力得到进一步发挥 ②想象力是青年人特有的 ③合理的科学的想象,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极为有益的

④想象的一定能成为现实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④

[解析] 本题中,①③项正确指出了合理想象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作用。②项

的说法是错误的,④项的说法是片面的,均应舍去。

[例9]辨析:综合就是各个要素的相加。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对“综合”这一概念的掌握情况。回答此题首先要求回答出什么

是综合;其次要求说明怎样进行综合;最后指出题中观点的错误和危害。

[答案](1)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

程。

(2)综合不是简单地机械相加,而是紧紧抓住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紧紧抓住对各

部分的研究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得出一个全新的整

体性认识。

(3)把综合看成是各个要素的机械相加,是不会形成新的认识的。

[例10]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请回答:

(1)一个民族具有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2)根据(1)的结论说明青年学生为什么要培养创新能力。

[解析] 本题属于材料型直问式简答题,要求用有关理论说明具有创造性思维的重要

性,以及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从答题方向和范围看,属于限制性简答题,主要考查理解、

分析迁移能力和表述能力。回答时要弄清楚题目的理论根据,然后通过分析和总结来回答。

[答案] (1)①一个民族只有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②创造性思维会使人的认识能力得到进一步发挥,甚至会取得惊人的认识成果,如果固

步自封、墨守陈规、不从实际出发进行创造性思维,就没有创新能力。没有创新能力的国家

就不会兴旺发达,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就不会进步。

(2)①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

济,在这个时代,尤其要培养能力,特别是知识创新的能力,因为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

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它为人类认识世

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②青年学生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因此要及早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为我国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热点点击】

1.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关键是要坚持以科

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 全局,按照《建议》提出的“六个必须”的原则,切实把经济

社会发展转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科学发展观凝结着几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血,也汲取了

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

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新

的形势下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就要全面深入领会五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中央在新的历

史起点上对“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部署,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明确发展思路、

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经济学、政治学道理?

2.【寓言典故】以羊换牛

齐宣王坐在堂上,有仆役牵着一头牛从堂下走过。齐宣王看见了,问:“把牛牵到哪里

去?”仆役答:“今天是祭祀日,杀牛祭钟。”

齐宣王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这副可怜相。没有罪而要它去送死,这有悖仁慈。”

仆役问道:“把牛放了,钟还要不要祭呢?”

“钟怎能不祭?这样吧,杀一头羊来祭吧。”

寓言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2.[简要分析]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的、多变的东西;本质是事

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以羊换牛、以小易

大,仅是事物的现象在变,但齐宣王要搞衅钟祭神的迷信举动没有变,因而用一头牲畜做牺

牲品的需要也没有变。

3.【寓言典故】鲁王养鸟

鲁国的城郊飞来了一只海鸟。鲁王派人把它捉来,供养在宫殿里,把宫里最美妙的音乐

奏给它听,用最丰盛的膳食招待它。可这只鸟被吓得神魂颠倒,连一片肉也不敢吃、一滴水

也不敢沾,只三天便死了。

寓言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3.[简要分析]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具体认识在广度上总是有限的。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

事物各有其本质与规律。人们应当不断地扩展认识,以便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掌握不同事物的

本质与规律。否则,就会象这个鲁王一样,用他供养自己的那一套办法来供养海鸟,而不是

用养鸟的办法来养鸟,结果是把一只鸟活活养死了。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到2009年建成后,将避害趋利,按照人们的意志发挥出巨大

的综合效益。据此回答1~2题。

1.三峡工程按照人们的意志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这说明

A.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产生巨大的效益 B.人的主观意志可以决定一切

C.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D.人的主观意志无所不能

2.上述材料还充分说明

①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②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造客观

世界 ③人们利用规律的前提是服从规律 ④人们可以改变规律,使其服从人们的需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斗争中,既要有无私无畏、敢想敢干的雄心壮志,又要有实事

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工作方法。”这一要求体现的哲理是

A.情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同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B.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D.主观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和活动

认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种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认识分为感

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据此回答4~6题。

4.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依赖于实践,理性认识不依赖于实践

B.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C.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理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

D.感性认识对实践没有指导作用,理性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②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终点

③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组成部分,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④二者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整个认识过程中的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6.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因为

A.理性认识对实践有重大作用,而感性认识是无用的

B.感性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而理性认识都是错误的

C.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D.认识的目的在于获得理性认识

7.人们获得的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的共性是

A.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B.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C.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 D.直接来源于社会实践

8.“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尊重客观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9.对于同一棵古树的美,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看作是美;

木材商考虑的是它的木质、树围,把古树的实用价值看作是美;而画家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

把古树的形态看作是美。上述对古树审美感受的差异表明

A.人的认识具有主观随意性 B.认识对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制约

10.1953年,美国一位小学教师要求学生写作文,想象25年以后的生活。他把这些作文密

封存放。1978年他再阅读这些作文时不禁大惊失色。这些作文中,有的预言喷气式飞机3

小时可以飞越大西洋,有的预言出现按钮电话,这些预言都变成了现实。这表明这些小学生 ①运用了合理想象 ②运用了创造性思维

③运用了科学推理方法 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11.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过程中,如果伴随着合理想像与创造性思维 ( )

①人们的认识能力会得到进一步发挥 ②会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起决定作用

③会使人们取得惊人的认识成果 ④可以使人们创立规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1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说明了

A.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动力 B.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作用

C.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3.上题中提到的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

①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②必须进行逆向思维

③改变规律使其向积极方面发展 ④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

14.从哲学上看,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

A.人有语言,会思维,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人有自然性 D.人能够改造世界

15.“既要有敢想、敢干的雄心壮志,又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工作方法。”上述要求体

现的哲理是

A.办事情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同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B.办事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C.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16.既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又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

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是

A.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的科学思维方法

B.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

C.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方法 D.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方法

17.下列对现象与本质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①现象和本质毫不相干的

②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片面的多变的,本质则是稳定的内部联系,是事

物的根本性质

③不论现象如何纷繁多变,都始终是本质的现象 ④同一本质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现象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8.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只能从认识它的 开始, 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A.感性认识,感性认识 B.现象,感性认识 C.本质,理性认识 D.现象,现象

1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B.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不可靠,理性认识可靠

20.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是指

A.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受检验

C.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D.认识的高级阶段

21.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前提条件是

A.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 B.对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C.实践 D.观察、实验

22.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是

A.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发挥主观能动性

C.占有大量的可靠的材料 D.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23.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是因为

A.科学理论是对事物及其本质与规律的正确认识 B.科学理论是理性认识

C.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 D.科学理论是绝对真理

24.下列推理中,属于归纳推理的思维形式是

①市场经济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我国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在我国市场应当发挥基础性作用

②经过考查一系列商品价格上涨问题,得出其原因是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结果 ③一般说来,金属是导电的,铅是金属,铅一定导电

④通过观察发现,城市出现的酸雨现象和当地一些工厂排放的废气有密切关系,因此,要防止酸雨现象的形成,必须严格控制工厂排放废气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5.“概念”是这样的思维形式

A.人对感觉进行综合而得到的整体形象 B.整体感觉在人脑中的保留和再现

C.对事物共同本质的肯定或否定 D.对同类事物共同本质的反映

26.下列有关判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判断是对事物的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B.运用概念作出判断是认识深化的标志

C.判断是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

D.对事物的断定如果发生了变化,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27.早在1600年前的古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利用蚂蚁捕捉害虫。近年来,我国运用人工繁殖法生产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昆虫,用来防治农作物的多种害虫,取得了很大成功。这表明

A.人能够发行某些有害的规律

B.人类不仅能够认识事物运动的规律,而且能够利用规律,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C.人能够创造害虫与其天敌昆虫的联系

D.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或者改造、消灭仍然起作用

28.的在辩证唯物主义者看来,“只讲需要,不讲可能;只讲干劲,不讲条件;只讲热情,不讲科学”错在

A.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客观规律性

B.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片面强调辩证法

C.否认了主观能动性,其实也就否认了客观规律性

D.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强调主观能动性

29.客观规律对主观能动性有制约作用,恰恰要求人们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这表现在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规律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研究规律怎样制约人的行为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利用规律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研究规律在什么条件下可能发生不利的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0.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因为

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

②利用规律去改造世界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物质条件的限制

③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

④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消除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31.下列说法蕴含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有

①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②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③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2.“匠不巧则宫室不善。巧匠为宫室,为圆必以规,为方必以矩,为平直必以准绳。”这句古语主要包含的哲理是

A.改造客观世界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C.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起决定作用

D.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人是客观规律

33.“审时度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说的是

A.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分析利用条件,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B.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端正主观动机

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

34.恩格斯指出:“文明是一个对抗的过程······人类每一次对自然界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恩格斯的话说明

A.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失败的 B.人类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D.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为自己争得更多利益

35.有人说:“宇宙飞船可以摆脱地球引力飞向太空,这表明人能改变万有引力定律,能够创造客观事物。”这种说法

①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②认为客观规律会妨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③承认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④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

二、不定项选择题

36.认识事物“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不行的。这表明

A.对现象的认识总是肤浅的、不可靠的

B人只能了解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人们的感性认识应当上升到理性认识

37.近一个时期以来,部分地区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单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把安全生产责任制变成了仅仅贴在墙上的“责任纸”。这说明

A.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B.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C.规章、规则、制度是对规律的正确反映

D.必须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38.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要学会“看门道”就必须

A.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 B.认真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C.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D.发挥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9.“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是社会的共识,但杨陵人认为这还不够,他们提出“尊重知

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并认为这是他们成功的经验。这个经验体现了这样的哲学道理

A.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B.知识是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C.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知识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力量

40.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总结改革开放25年来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的理论创新,如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的观点,等等。这些理论创新,对我国今后的改革实践,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这说明

A.认识对实践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B.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C.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 D.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41.意大利著名科学家、哲学家布鲁诺说:“感觉纵然是完善的,也绝不会不含有某种混乱。”这就是说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没有实际意义 B.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C.只有理性认识才是正确的

D.感性认识往往是零乱的、肤浅的,必须进行加工制作

42.“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的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D.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要改造主观世界

43.一位哲人说;“思想的可靠在于其深入,感觉的虚幻在于其肤浅。”这句话

A.强调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B.说明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真实

C.说明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

D.承认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具有一致性

44.被《时代周刊》评为把人类带入21世纪的100位领袖人物之一的科学家陈章良说:“难道我们皓首穷经,对世间万物盘根究底,不是为了有一天能读懂生命的本质吗?难道人类向大自然发起一个又一个挑战,不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快乐、更长久、更美丽吗?”这段话体现了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B.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造福人类

C.人类认识的程度和水平受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

D.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有利于改造客观世界

三、简答题。

45.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突飞猛进,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生活。一些人却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科学算命”,利用信息网络传播不健康的内容,以满足 某些人的需求,达到赚取钱财的目的。

(1)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道理,对上述材料进行简要分析。

(2)运用认识论的有关道理,说明我们应当如何认识材料中的“科学算命”。

46.2005年9月11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满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飞向太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17日凌晨飞船成功着陆于我国内蒙古中部地区。中国载人航天取得了全面胜利,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据此有人认为“人定胜天”。

请运用有关哲学道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

四、辨析题

47.创造性思维就是敢于打破所有常规,“想人之所未想,见人之所未见”。

48.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辨题:科学理论是决定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惟一力量。

五、论述题

49.1960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一些杂志上获知杂交高粱、杂交玉米等成果已在国外广泛应用,这使他认识到:遗传学家孟德尔等人提出的基因分离、自由组合等规律对作物育种有重要意义。于是,他跳出了传统的无性杂交学说,开始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 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不能培育出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袁隆平总结了6年来的经验教训,并根据 自己的观察,大胆提出“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

经过多年的观察、实验,以及与全国各地科研人员的合作,1973年10月,袁隆平终于发表了题为《利用野稗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 成功。

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如何发展创造性思维,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0.2005年8月,胡锦涛在河南、江西、湖北考察工作时强调,确定“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首先要准确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准确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在指导思想上形成共识,在实际工作中形成合力,更好地动员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为实现我们党提出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回答:

(1)确定“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体现了什么哲理?

(2)上述四个“准确认识”的依据是什么?

一、单项选择题答案

1、C 2、A 3、A 4、B 5、C 6、C 7、B 8、C 9、D 10、A 11、C 12、B

13、D 14、B 15、A 16、B 17、B 18、B 19、A 20、D 21、D 22、C 23、A

24、D 25、D 26、D 27、B 28、D 29、D 30、A 31、B 32、B 33、A 34、C

35、C

二、不定项选择题答案

36、CD 37、ABD 38、ABC 39、ABD 40、BC 41、BD 42、AC 43、AC 44、AB

三、简答题

45.(1)第一,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第二,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我们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第三,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对信息产业的管理和引导,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

(2)第一,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使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二,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所谓的“科学算命”,打着科学的旗号,其实质是为了骗取钱财。我们应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透过现象认识其骗钱害人的本质。

46.(1)“天”是指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人定胜天”是指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2)人们只有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客观条件,才能“胜天”。载人航天的全面胜利是人类遵循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的结果,说明“人定胜天”的道理。

(3)如果违背客观规律,不从客观实际出发,不但不能“胜天”,还要受到“天”的惩罚。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47.(1)论点片面。

(2)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如果固守书本,墨守成规,不从实际出发进行创造性思考,就不能提出新问题,解决新的问题。

(3)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表现是,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确实需要“想人之所未想,见人之所未见”,从这一点上来说,题中的观点是合理的。但绝不是要背离客观规律,凭空主观臆断,从这一点上来说,题中的观点又有偏颇之处。

48.(1)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科学理论是主观性的东西,因此它不能决定社会这

个客观性的东西。

(2)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是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理论化,它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但科学理论只有被人民群众所掌握,并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变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是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3)科学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而人们的一般性的正确认识如理想、道德、情感、意志等也是正确指导实践从而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49.(1)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创造性思维基于实践,始于问题。袁隆平提出水稻杂交问题,抓住了正确解决问题并推动事物发展和创新的首要环节。

(2)要敢于突破和超越。创造性思维要求解放思想,善于打破传统思想和观念的束缚。袁隆平不迷信传统的无性杂交学说,敢于对权威提出质疑和超越。

(3)要积累知识和把握科学规律。袁隆平利用前人提出的规律,发挥创造性思维,大胆进行杂交水稻实验。

(4)要勇于实践和开拓创新。袁隆平反复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不断完善自己的创造性成果,并用于指导新的实践,促进了新事物的成长。(其他点:在知识经济时代,要重视发展创造能力,特别是知识创新能力。因为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力量)

50.(1)人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把客观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把思想、计划和方案等观念性的东西用于指导实践,以自己创造性的活动改造客观世界,达到预期的目的。确定“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2)①认识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推动实践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形成正确的指导思想,准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状况和要求。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因此,我们必须准确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


相关内容

  • 哲学生活认识论选择题
    认识论专题练习 1.(08北京卷)中国传统医学有其独特的理论,在治疗一些疾病时遵循的医理是:治其外必治其内,治其内必治其根.下列表述与这一医理相一致的是:①现象表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 ②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内因决定外因 ③主次矛盾在一定条 ...
  • 高中作文训练因果溯源法
    透过现象入本质 因果溯源出华章 <考试大纲>关于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第一项要求便是"深刻".它有三个基本规定(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2)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我们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 ...
  • 高中哲学知识点大汇总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表现: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1)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 ...
  • 高中哲学知识点(无需积分)
    高中哲学知识点(无需积分).txt男人偷腥时的智商仅次于爱因斯坦.美丽让男人停下,智慧让男人留下.任何东西都不能以健康做交换.一.唯物论部分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表现:自然界的存在和 ...
  • 高中政治哲学名言警句知识点梳理
    第一部分 辩证唯物论部分 ◆恩格斯说:"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是正确的思想意识还是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 ...
  • 公共基础知识:哲学选择题名言篇二
    公共基础知识:哲学选择题名言篇二 政治中的哲学部分在公共基础知识的考试中很重要,但是关于哲学的备考很多考生是模糊的,尤其是哲学部分内容繁多,备考起来难度相对较大,一时之间很难找到复习思路.针对这种情况,中公教育为大家来进行哲学题的相关练习, ...
  • 唐宋诗文名句哲理简析
    唐宋诗文名句哲理简析 古典诗文 2009-09-01 0701 唐宋诗文名句哲理简析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该句出自宋·朱熹<观书有感>,喻意为只有不断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更新知识,才能 ...
  • 区域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学生调查研究报告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重点课题 "区域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区域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学生调查研究报告 "区域推进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qu ...
  •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材分析 山东省临朐县龙山高新技术产业园 龙岗初中 杜秀梅 一.内容分析 本课题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材首先通过实验6-3.6-4.6-5三个实验,分别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密度比空气的大.不支持燃 ...
  • 中国当代美学方法论:误区与出路
    2008年5月 第45卷第3期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 May 2008 Vol 145No 13 中国当代美学方法论: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