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论文 - 范文中心

产业经济学论文

04/26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研究

摘要:结构因素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产业结构演变则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重大深刻的结构转变过程。研究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对于掌握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经济政策以及预测该地区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同时是中国经济金融的决策和管理中心,分析北京市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对于研究整个中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北京

一、关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在现有的文献中,对产业结构演变的研究较为突出的屈指可数。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olin G.Clark)根据经济发展中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产业中分布结构的变化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imon S.Kuznets)认为,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他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第一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在大多数国家都低于1,而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则大于

1。农业劳动力相对比重和农业实现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的减少是任何国家在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普遍现象。第二,第二产业国民收入相对比重是普遍上升的,但劳动力相对比重综合看来是微增或没有大的变化。第三,第三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从时间序列分析来看,一般表现为下降趋势,但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W.G. Hoffmann)参照工业化过程中消费资料(消费品)工业的净产值和生产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之比的变化趋势,把工业化的过程分解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统治地位,生产资料工业的生产是不发达的,霍夫曼比例为5(±1),为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第二阶段,生产资料工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规模仍不及消费资料工业,霍夫曼比例为2.5(±1),为工业化有了相当发展的阶段;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生产资料工业的规模大致相当,霍夫曼比例为1,生产资料工业开始处于主体地位,是实现重化工业化的重要标志;第四阶段,生产资料工业的规模大于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霍夫曼比例小于1。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H.B.Chenery)将产业结构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工业化阶段,也称初级产品生产阶段,此时占统治地位的是初级产品的生产活动——主要是指农业,附加价值中农业比重较高,总增长速度较慢;第二阶段为工业化阶段,包括工业化初级阶段、工业化中级阶段、工业化高级阶段,此时以经济中心由初级产品生产向制造业生产转移为特征,制造业对增长贡献的相对重要性发生了变化;第三阶段为后工业化阶段,包括发达经济初级阶段和发达经济高级阶段,此时出现了要素投入的综合贡献减少,资本比重下降以及人口增长的速度减缓等特点。

二、关于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

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较多。霍夫曼认为,工业不同性质部门之间不同的发展趋势是由于各部门的成长率不同,影响成长率的因素则主要包括:生产要素、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资源配置、技术进步、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消费者的兴趣爱好等。库兹涅茨也认为国内需求结构、对外贸易结构和生产技术水平及其变量影响着产业结构变动。钱纳里等人则将这些因素的研究归为三种:需求说、贸易说、技术说。综合以上说法,这些因素大致可概括为供给、需求、对外经济关系以及内部的制度和政策四大类。

(一)供给因素

供给来自生产,而生产则是由生产者将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和土地) 组合起来进行的。在研究生产时,经济学家通常利用总生产函数作为分析工具。总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Q=f(A、L、K)

其中,Q代表总产量、A是技术水平、L是劳动力、K是资本投入。该函数表明,在既定的天然资源下,社会的总产量由其技术水平、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决定。劳动力可以从量和质两方面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产生影响。能否为新兴的或扩展中的产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合适的劳动力是产业结构不断演变的条件。合适劳动力的充足供给是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劳动力缺乏将阻碍产业结构向更高阶段发展。资本,是指各种可以再生产的物品,这些物品被用于重新投入生产过程以便扩大日后的再生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本积累程度是制约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的另一重要因素。资本投入越多,经济增长加速,结构也不断提升。在当下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因素在供给因素中所占的地位已越来越重要。

(二)需求因素

需求因素主要包括个人消费、私人投资和政府需求三个方面。个人消费的 总水平和结构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和国民收入水平。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但会影响消费支出的总体水平,而且也会改变消费结构,从而反过来影响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投资不但是构成实现最终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将形成新的生产力,增加供给,形成“乘数效应”。

(三)对外经济关系

影响供给和需求的对外经济关系主要有两个因素: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 通过国际贸易,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突破它本身资源的限制,取得它不能生产或供给不足的产品,并为本国或本地区产品寻求更大的需求。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国际贸易使得各国或地区的资源得到更符合本身比较优势的运用,生产趋向更加专业化,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了产业结构的演变。国际投资推动产业的转移和国际分工,从而对各国产业结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制度和政策

经济发展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内进行的,这个社会的制度,包括政治和经济制度以及所实施的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快慢和产业结构变化都产生重大影响。就经济政策而言,不同的政策对特定时期的经济发展都产生重要作用,并影响该国或该地区的产业结构。

三、北京市的产业结构演变

(一)北京市生产总值变化趋势

资料显示,1952年开始北京的生产总值较为稳定,总体基本呈现稳定上升趋势,但增长趋势不明显,绝对值较低;1990年左右生产总值才有较为明显的上升,特别是进入2000年后,增长幅度明显加快。总的来说,1952-2011年,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变化不明显,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中等,第三产业增长迅速。

(二)北京市三大产业构成变化趋势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北京市的经济建设一直学习苏联模式,以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建设为中心,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曾一度超过70%。虽然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在当时促进了城市的“工业化”进程,但是也为其后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等不良问题,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化迫在眉睫。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思路是“三、二、一”的产业格局,在进

一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保持强大的工业基础,并且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

图1为1952-2011年北京市三大产业占GDP比重变化图。1952-2011年北京市产业结构的变动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2-1978年北京市产业结构初步形成时期,城市生产总值逐步增长,产业结构为“二、三、一”的模式。第一产业比重虽有升有降,但比重较为稳定,占比为5%-20%;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变化与第二产业相反,其比重不断下降。

第二阶段:1978-1989年,北京市产业结构初步调整时期,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这一阶段第一产业比重先下降后有所上升;第二产业比重开始明显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开始上升。

图1 1952-2011年北京市三大产业占GDP比重变化 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年鉴》,《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

第三阶段:1990-2001年,北京市产业结构大调整时期。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也继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继续上升。1995年第三产业产值首次超过总产值的一半,为52.3%。

第四阶段:2002年至今,北京市产业结构继续优化期。第一、第二产业比重继续平稳下降;第三产业比重继续上升,到2011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6.1%。

(三)北京市三大产业从业人员变化趋势

北京市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的变化趋势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先上升后下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逐步上升。总的来说,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构成的变化和三大产业产值构成的变化是正相关的。

(四)对北京产业结构的评价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北京市的产业结构一直处于不断地变化中,大致符

合世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北京市目前为“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农业和工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钱纳里认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工业和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会不断升高,农业的比重会不断下降。根据钱纳里的产业结构理论,北京目前处于工业化阶段中的高级阶段。北京市的三大产业劳动力变化也符合克拉克的研究结论,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第三次产业转移。

引起上述变化的因素是复杂的。第一是政府实施的政策引起产业结构变化,《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是根据国务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制定的,能够正确引导北京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二是科学技术进步引起产业结构变化。北京市将高新技术引进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含量提高,第一产业实现结构性调整,努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第二产业由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导取代传统重工业为主导,结构得到改善。第三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增加,需求扩大,消费结构改变,产业结构也随之改变。虽然这三种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并不完全是积极的,对产业结构的演进也不是完全起着理想的促进作用,但是,从总的趋势来看,北京市产业结构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基本上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进化的。

参考文献:

[1] 冯邦彦.香港产业结构研究[M].北京:经济和管理出版社,2002.

[2] 李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综合测评和动态监测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3.

[3] 李东军,张辉等.北京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路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 王俊豪.产业经济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 易善策.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6] 邹晓涓.中国主导产业演进研究(1949-2000)[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相关内容

  • 论文答辩陈述6710409
    武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武汉市蔡甸区莲藕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号: [1**********] 姓名: 一.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的来源 本次毕业设计题目一方面来源于学院提供的参考选题 ...
  • 国内外产业链理论研究概述_邹春燕
    2011.3期 总第108期 ---------------------------------- 经济理论与实践 --------------------------------- 国内外产业链理论研究概述 邹春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工 ...
  • 产业集群论文 产业经济论文
    产业集群论文产业经济论文 产业集群中的信任机制探析 摘要:在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关系的产业集群内部,彼此间的相互信任就成为集群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信任对于产业集群有着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促进创新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在供应链及产业集群 ...
  • 我国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高经济梯度国家(地区)向低经济梯度国家(地区)的转移.我认为这有失偏颇,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低经济梯度国家(地区)向高经济梯度国家(地区)的转移产业同样存在.目前比较认同的看法是.产业转移是指产业在国家(或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它既可以 ...
  • 移动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构研究
    三亚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题目:移动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构研究 学 院: 管理学院 _______ 专 业(方 向):__ _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__ 年 级.班 级: 0902 ___________ 学 生 学 号:____ ...
  • 中国西北地区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状况评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18卷第2期 CHINA POPULATION,RKSOURCI强ANDENVIRONMENTV01.18No.22008 中国西北地区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状况评价 齐晓娟 童玉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 ...
  • [20XX年中农大]农林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目]
    论文方向:财政金融 对市场经济下财政的认识 市场经济体制中财政存在的理论基础 我国的国债规模与财政风险防范 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抉择 中国财政和税收体制的改革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统计工作 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对优 ...
  • 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的设置
    /∥ 7 一.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的缺陷 及原因 p占培 5不能全面反映我国居民的实际福利状况.有些国家人均GNP水平很低,但能满足该国大多数居民的基本需求:而另一些国家要保持同一基本需求,则需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和人均GNP的水平.因为 ...
  • 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
    OJOURNALOFNATIONALACADEMYOFEDUCATl0NADMINlSTRATION 乏务能力的对策研究 君 浙江金华321007) 乏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随 着争能力不断增强,影响力逐步提升.但也存在诸电力 ...
  •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思考
    2009皋11,El 社会科学家 SOCIAL scIENTIST Nov.,2009 (第ll期.总第151期) [政治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 (No.11,GeneralNo.151)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思考 欧婵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