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知识体系 - 范文中心

教育学知识体系

11/24

教 育 学 模 块

第一章:教育及其发展

教育:本质属性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

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

广义的教育泛指; 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

所有活动。包括社会/学校/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

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功能问题: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

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利托尔若和沛西能

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学说,以达尔文进化论为指导, 心里起源:——美国孟禄

批判教育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心理起源,

认为教育起源日常生活儿童对成年人一种无意识模仿。

劳动起源:——马克思

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教育的发展:

古代社会教育:一般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春夏专门的 教育形式即学校,阶级、专制、刻板。

古代中国:早在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和弗教,

教育的活动主要是北宋经典和钻研经义

古代埃及:开设土文学校

古代希腊、罗马: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 的教育体系,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体系 即为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资产阶级为了魔球他们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 复兴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为旗帜,掀起反封建文化。 近代社会教育:加强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学校崛起

教育的世俗化,初等教育的普遍实施,重视教育立法, 依法执教。

20世纪以后的教育:主要特点表现为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 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是国民教

育制度的核心。现代学制主要有:

1:双轨制学制主要存在于19世纪的欧洲国家

2:单轨制学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

3:分支制学制是20世纪上半叶由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

我国近代学制的情况:从清末开始

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未实行

1903年,我国颁布了“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

的学制。

1912年“壬子葵丑学制”:将课堂改为学校

1922年,我国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

一直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二: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的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教育学发展三个阶段:萌发、创立、发展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反映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是孔子《论语》:主张”仁--礼“

孔子的教育思想:

1. 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

2. 在教学内容上,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 的传统,教授的基本科

目是〈礼〉〈书〉〈诗〉〈乐〉〈易〉〈春秋〉。

3. 在教学上,他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学思并重,博约结合,学以致用)等教育教学原则。

春秋战国时期《学记》是中国仍至世界范围内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提出“教学相长——师严然后道尊”。

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古希腊苏格拉底——以雄辩术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问答法分为三步:

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亦称产婆术。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是欧洲教育史上第一个有大量著作流传下来的

哲学家。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在人类

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古罗马的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

育问题的教育家。

英国的培根——对教育学的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于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法国卢梭——《爱弥尔》让儿童自然发展。

英国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 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德国哲学家康德——教育的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个人的自然

瑞士的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驽德》

活的教育学是指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年著作,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的第

一人,他对教育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

二是提出了“泛智”思想,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主张把一切

知识教给一切人累的艺术;

三是首次提出班级授课制并论证了教学原则、方法;

四是提出了学年制思想,并首次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德国的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年,标志着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代

表作,传统教育学的代表—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是什么:

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以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及其权威地位,形成了传

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美国的杜威——《民众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

品,现代教育理论的首要代表,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

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 杜威的教育思想是: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教育目的应该是来自教育过程之

内,即从学生的世纪情况出发制定教育的步骤,而不应该从教育的外部寻找一个

目的强加给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不断的学习生长下去,教育应该从儿

童的兴趣出发,以活动组织学习,在做中学,不断完善改造自己的经验。

简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1939年前苏联理论家凯洛夫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教育学》,

其主要特点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肯定课堂教学是工作的基本

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导位置。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

试述现代教育改革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加强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渗透。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多样化

教育研究意义: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选研究课题——查文献资料——定计划——收集研究资料

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教育研究方法:个案研究——行动研究——质的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

第二章:教育基本规律

1、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教师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根据一地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

组织的对学生施以影响,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员。

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受他人影响、形象学习的人。受教育

者是教育的对象和学习的主体,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媒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时候所依赖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它包括教育内容,方法,组织形式,手段。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是在教育过程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主

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教育目的要求与受教育者发展现状的矛盾

各个要素关系:三者之间是相互独立与又是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

实践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肯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地指导,

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意义,没有教育媒介,教育活动就成无米之炊,教

育目的荐无法实现。因此三者关系是一个有机整体。

2、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1)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的关系:

教育与政治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政治对教育起着重要的制约和

影响的作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另一方面,教育又是为一定社会的政治服务的,

影响着社会政治的诸多方面。

社会政治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一)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教育的领导权直接关系到教育为谁

服务,这一问题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价值等一系列教育上政策方针,进而

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教育的方方面面。

(二)政治对教育目的的影响和制约:教育目的的制定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对教育

提出的要求的集中体现,他直接反应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求。

(三)政治对教育内容的影响和制约:有什么样的政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这在

教育内容上体现的非常具体明确。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

(一)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首先教育通过培养人才思想对政

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与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途径。其次教育通

过个体社会化来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二)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学校不仅通过向

学生传播一定的政治思想,同时也通过在校师生的言行讨论等向社会宣传

思想意识进而影响巩固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

(三)教育促进民主化,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

取决于国家政体,但又是间接取决于国家人民文化程度。

(2)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社会经济对教育的影响与制约:

1: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因为教育发展需要物力、财力等物质

条件,只有在这前提下才能使从事教育和被教育人数增加,发展的速

度进一步提高。

2: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各个科学领域的人

才,这就需要教育要培养与之相符合的人才。

3:制约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生产力直接联系的自然学科和技术方

面的学科。

4:制约着教育结构、制度、组织形式、方法等的变革:经济的发展使得

许多国家对教育结构进行了改革,除了重视普通教育外还大力发展专

门教育和特殊教育

教育对社会经济的反作用:

1: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实现劳动力再生产:虽然

人的体力和智力都与人的生理成熟有关,但是要使人掌握一定的生产

知识和劳动技能就必须依靠教育和训练。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间接发展:科学知识是一种生产力,而这

种生产力的再生产也要通过教育来实现。教育通过有效地组织形式和

方法,缩短在生产科学所必要的劳动时间,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3)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科技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1:科技技术能改变教育着观念:

2:科技技术能影响教学内容:

3:科学技术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

4: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

教育对科技的促进作用:

1:教育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和利用

(4)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 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与据偶筛选、整理、传递和保持文化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文化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3、教育与个体发展关系

(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认识过程中,

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

(2)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

观点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外烁论(环境决定论)——荀子、洛克、华生

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

多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论)

(3)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

(4)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在

社会实践中的巨大作用:

一、遗传素质及其作用:遗传是上一代将种系特征传递到下一代的活动。遗传为

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二、环境及其作用:所谓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展发生

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2、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3、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

三、学校教育及其作用: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

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第一、学校教育对人的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四:个体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

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专项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个体主观能

动性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

动。

总之: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遗传是物质前提,环境是为发展提

供多种可能,而教育作为特殊的环境对人起主导作用,个体因素是人身心发展的

内在动力,只有各个因素彼此关联相互作用才能促进人身心发展。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1)教育目的概念、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把对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

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教

师的教学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

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1: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

2: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激励——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对教育目的的价值进行选择是所具有的倾向性。

教育目的的选择,确定价值取向,设计的基本问题是人本为位和社会本位两种价

值取向:

人本价值取向:——卢梭、裴斯泰洛奇、康德、马斯洛、萨特

主张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

主张与人本位价值取向相对立,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社会由人构成,人是因社会得

以生存发展,最后价值实现还得落在人的发展上,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

是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人的价值实现的着眼点。

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

想、有道德、有文化、有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和接班人。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教育必

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制订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我国的教育目的基本精神:

1、坚持社会主义性质,明确社会主义方向

2、是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扎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3)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组成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的素质发展为核心,追求对人的发展的有效引导和促进:

1: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

素质教育的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4)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点及其特点

201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点:

1公民意识——2价值观念——3社会责任感——4创新实践

5 科学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6适应终身学校覅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

7强健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8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点:

第一:着眼与学生个性的整体发展

第二:强调终身教育的基础性

第三: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

第四: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1)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其根本任务

是教书育人!

教师的职业角色:教师职业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来说教

师职业角色有以下六个方面:

(1) 学习者和学者:学识渊博,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2)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把自身掌握的已有经验知识传授给学生。

(3)示范者: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4)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管理者:建立班集体,明确班级目标,

把握班级方向。

(5)学生的朋友:在学习,生活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快乐。

(6)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药以研究者的角度置身教学中,

对自身反思和对问题进行探究。

(2)教师的职业素养: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2:教师的知识素养:政治理论、精深的专业、广博的文化、必备教育科学

3:教师的职业能力素养:语言表达、组织管理、组织教学、自我反思自我调控 4:职业心理健康:高尚师德、愉悦情感、良好人际、健康人格

(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二: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3)学生的特点:

1:学生自身特点:可塑性、依赖性、向师性

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3: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4: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4)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具有生命意义的人、用发展的观点人是学生。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具有自身独特性、学生间存在差异。

(三)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认知掌握规律。

(四)学生是责权主体:学生在教育系统既享有法律权利又承担一定法律责任。

(4)师生关系的意义:

良好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也是师生在教育教学过

程中生命价值的体现。

1: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2:是衡量师生校园质量的重要指标

3: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

(5)师生关系的内容:

(一)在教学上上是授受关系

1:从师生的社会角色规定的意义上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授受者。 2: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目的,也是教育成功条件。 3: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

1: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2:教师和学生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互助关系

(三)在社会公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

(6)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专制——放任——民主

(7)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的因素:教师—学生—环境

(8)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就是师生关系建立、调整和优化的过程,师生关系总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建立的,与师生双方密切相关,受多种因素制约。但就教育内部而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是要靠双方的共同努力的,教师在师生关系的建立当中起着主导的地位,所以要建立民主,和谐,密切的师生关系对教师而言应该有以下几种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要发扬教育民主

4: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健全人格

5:正确处理好师生间的矛盾

(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1:尊师爱生:尊师与爱生是相互促进过程,彼此信任。

2:民族平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看成学习主体,平等对待

3:教学相长:教学是相互的过程,师生彼此可以从对方学到新的知识。 4:心理相容:师生在心理上协调一致,表现出教学中师生密切,感情交 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相长的三个含义:教师的教可以促进学生的学、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学生 可以超越教师

第五章:课程

(1)课程内涵

课程一词我国始见于唐宋,西方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英国的——斯宾塞。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学科综合及其进程与安排。

(2)课程的类型

按课程的内容固有的性质可分为:学科课程、经验课程。

按课程计划实施的要求可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根据课程的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根据内容的组织形式来划分:分科课程、综合课程

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题来看分为:国家、地方、学校 根据课程的呈现方式分为: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3) 课程内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4)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需求-科学知识-学习者身心发展-课程理论

(5)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内容: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

4:农村中学课程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特征: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6)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1:将素质教育理念落实到课标中

2:突破学科中心

3:改善学习方式

(7)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1: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

2:审查学生里在日常生活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获益的各种 课程资源。

3: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

4: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

5: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6: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

第六章、教学

(1)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教学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教学的基本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技能没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朋友创新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

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

1:备课:

是教好课的前提,对教师而言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有利于发挥主导作用。 要求:教师要研究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写好学年单元课时计划 2:上课:

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体现。

要求:目的明确—内容准确-结构合理-方法适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课外作业是课内的延续,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刻苦学习的习惯。

要求:作业内容符合课标要求、作业量适宜,难度适中、作业形式多样、考虑不同学生的需求、作业要求明确规定时间完成、及时反馈作业

4:课外辅导:

是上课的必要补充,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

要求:辅导对象从实际出发,只对课堂的补充

5:作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促进教师教学、方便校领导检查教学请、有利于家长了解子女学习情况、有利于教育主管制定方针政策。

要求:客观公正、鼓励创新、灵活检查、指出优缺点

(2)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是认识过程的 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的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直接经验即亲自探索、时间获得的经验,二是获取间接经验,即他人的认知成果,只要是指人来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冰积累而整理成的书本只是。教学活动是认识客观世界过程,要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辅,二者有机结合。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相统一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赖于学生的学,学生要依靠教师的教,教育与学是辩证统一关系。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二者之间相互同意和相互促进的。

4;传授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只是和思想道德教育修养是相辅相成的,具体表现在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是为他们积极的学习知识奠定基础,

(3)常用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教育原则是根据对一定教学目的的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知道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

我国目前主要的教学原则:

1:科学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6:巩固性原则

3:直观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4:启发性原则

(4)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和学生为了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共同活动的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只是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3:学生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

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发 3:讨论法 4:读书指导法

二;以直观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参观法

三;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 2;实验法 3:实习作业法 4:实践活动法

四: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五;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1:欣赏教学方法 2:情景教学法

(5)教学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1632年捷克的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该书最早对班级授课进行阐述,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的是清政府玉1862年设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

班级授课的优缺点:

优点: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大面积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集体作用,有

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的教学检查。

缺点: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培养,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学

生空间发挥得到限制。

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

个别教学是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班级授课的一种辅助形式。

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分组教学和复式教学:

分组教学是指在按年龄编班级货取消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按学生的能力, 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复式教学是把2个或者2个以上不同年纪学生编在一个教室,有一个教室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对不同年纪的学生惊醒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现代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1:适当缩小班级规模,是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

2; 改进改进班级授课制,施行多样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

3: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的间流互动

4:探索个别化教学。

(6)说课的基本程序与要求

说课基本程序

1、说教材:主要说明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一般都说承上启下的作用,

或者说引领全册教材之类的话会比较听。

2、说目标:阐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说学情:包括学生的年龄特征,任职规律,学习方法及已有只是经验等在内

的总和。

4、说教法:是根据课题内容的特点、佳偶邪恶目标和学生学业情况,说出选用

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5、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关键,一定要保证教学思路清晰,边讲边板书; 最后

别忘了介绍自己板书设计的依据和原则,最好介绍一些评价的原

则和目的这些新课程的理念,说课效果会更好些!

说课的基本要求:

1:处理好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教材不是唯一的标准

2:处理好说课和备课的区别,谁可不能按照教案说

3:处理好说课与上课的区别,说课不能视听课对象为学生

4:说课要注意详略得当,突出“说”字,切记读和背。

5:备说课教案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8)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称

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4: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第七章: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内涵: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者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工程、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教育评价的作用:

1导向功能—2坚定功能—3改进功能—4激励功能—5管理功能—6研究功能 教育评价的类型:

1:按照评价的参照基准不同分为:相对、绝对、个体内差异

2:根据评价的目的不同: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

3:根据评价的主体不同:自我、他人

教育评价的方法:测验法、表现性测验法、评定量表评价法、

轶事记录评价法、档案袋评价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

现代教育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以被评价者的发展为本,重视被评价者的起点和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评价主体由一元向多元发展,评价的方法综合,多层次、全方位。

现代教育评价的改革重点:

1: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2: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3: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4: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第八章:德育与班级管理

(1)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的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社区,家庭,学校德育。

德育的意义:

1: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德育的目标:培养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培养学生道德思维能力、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德育的内容:

爱国主义——理想——集体主义——劳动——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 自觉自律——民主与法制——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德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品质和法纪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德育过程的规律:

1: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是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是一个长期,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常用的德育原则:

导向性、疏导、因材施教、知行统一、集体和个别教育结合、正面与纪律约束相结合、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常用德育方法:

1:说理教育法2:榜样是示范法3:陶冶教育法

4:实际锻炼 5:品德修养指导法6:品德评价法

德育的途径:基本的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治的学习

6:班主任的工作

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1: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教育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3:建立德育基地

4:创办业余党校

第九章:班级管理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的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的人数的基本教学单位,班级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本的正式形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班级管理的功能: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班级管理内容:

一:班级组织建设

1:班级组织建设

2:指导班级建设:专制—放任—民主

3:发挥好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二:班级制度管理:

1:成文的制度

2:非成文的制度

三:班级教学管理:

1:明确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2:建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

3:建立班级管理指挥系统

4: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四:班级活动管理

班级管理的方法 :

一: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

1:了结和研究学生

2:了解学生的方法

二:有效的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

三: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班集体的一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机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 4:集体间的相互平等,心理相容

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交往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形成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班集体的组织与建设: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社会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十、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

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课外活动的主要特点:资源性——灵活性——实践性

课外活动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开拓眼界,获得知识。

2:有利于少年儿童的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3: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的能力

4:课外活动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课外活动的任务:

第一:巩固、扩大和加深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的基础知识、技能、形成和发展学生

的科技、文艺、太阳雨、劳动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促进学生在活动创造性的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养成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高尚的情操和文明行为

第三:丰富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课外活动的内容:

1:社会实践活动2:学科活动3:科技活动4:文学艺术活动

5:体育活动6:社会公益活动7:课外阅读活动

课外活动的形式:

一:群众性活动:集会——竞赛——文体——参观、访问、游览和调查

墙报和黑板报——社会公益活动——主题系列活动

二:小组活动: 学科小组——劳动技术小组——艺术——体育 三:个别活动

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

2: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3: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4:注意发挥学生的集体和个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课外活动的组织与领导有以下几种:

1:学校直接领导

2:学校共青团、少年队组织

3:校外教育机构组织与领导

4:家庭配合学校进行的教育活动。


相关内容

  • 将征信知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建议
    反洗钱调查是一项政策性.规范性很强的工作.为了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笈洗钱法>除了要求对公民.法人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依法保密外,对调查核实的部门和程序也作出了规定:一是省级以上的机构才有权调查核实.二趋查阅.复制被调查对象的账务信 ...
  •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
    文章编号:1672-5913(2009)19-0134-06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 郭广军1,羊四清1,戴经国1,龚德良2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湖南 娄底 417000:2.湘南学院 计算 ...
  • 大学生创新
    工程-艺术专业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初探 吴建坤 双 虎 ---------------------------------------------------------------------------- 摘 要 我国高教创新体系的讨论 ...
  • 试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定位
    试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定位 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客体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学科特点.基本范畴.理论体系及发展进程.而要不断深化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必须以进行科学的学科定位 ...
  • 宁波大学本科教学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
    宁 波 大 学 文 件 宁大政„2010‟101号 宁波大学本科教学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适应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与建设服务型教育教学体系的需要,学校决定启动新一轮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现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 ...
  • 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分析
    [摘要]全科医学的提出对我国医学发展历程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全科医学虽然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在发展过程中还是面临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的匮乏.由于我国高校招生就业的市场化,很多医学院校适应社会发展开展了全科医学教育,为国家培养更多的 ...
  • 职业教育学对象_体系与范式的反思
    2006年第25期 第27卷总479期 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 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 (EducationScience) No.25,2006 Vol.27 GeneralNo.479 职业教育学 ...
  • 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46-02 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类社会的人才观已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此应运而生的素质教育也已在社会层面和教育层面中全面展开,但由于 ...
  • 20XX年上海少儿英语课程体系哪家好?
    2018年上海少儿英语课程体系哪家好? 众所周知,因材施教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作用,但瑞思学科英语教育专家认为,针对少儿英语学习者,要因"龄"施教,对3-5岁.6-8岁.9-12岁的孩子来讲,要因年龄不同而施以不同的教 ...
  • 八.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建议:课程·教材·教法
    ● 柯领 引言:教育跟着社会跑,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这是当代世界教育犯的一个严重错误.在 我看来,教育应该用唯美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普世价值来引领社会发展,而不是跟着社会跑.课程的本质不是知识,也不是能力,而是人格,是一种"野性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