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头饰的风格特点和文化内涵 - 范文中心

凉山彝族头饰的风格特点和文化内涵

08/14

  摘 要: 头饰是彝族文化的载体,是研究彝族文化的宝贵的实物佐证。它完整地凝聚着彝族人民在美学、宗教、政治、哲学与习俗等方面的传统观念,折射出了彝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心理特征,表达其民族的思想意识及文化内涵,是尚黑、崇武、自然崇拜等信念的物化。本文通过分析彝族头饰的风格特点,挖掘彝族头饰的文化内涵和深层次的民族心理积淀,解读彝族的文化心理和精神特征。   关键词: 凉山彝族头饰 风格特点 文化内涵      彝族服饰是彝族文化的奇葩,它完整地凝聚着彝族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美学、宗教、政治、哲学及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传统观念,蕴含着彝族人民在文化结构中深层的心理积淀,是窥见彝族历史、生活的画卷。彝族在服饰上有“重头”的传统,彝族格言就有“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头饰”和“彝人饰头,藏人饰腰,汉人饰脚”之说,可见彝族人对头饰十分看重,是一个典型的“重头”的民族。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它地处大凉山、小凉山和安宁河流域,山高势险,历史上交通闭塞,与外界交往甚少,长期处于封闭的状态,因此保留了较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头饰风格,在彝族头饰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本文以凉山彝族头饰为出发点,挖掘彝族头饰文化中的文化内涵和深层次的民族心理积淀。   一、凉山彝族头饰的风格特点   凉山彝族头饰的基本特点为男子发梳锥髻,头扎英雄结;女子戴头帕,婚后戴帽。除这些整体外部特征外,凉山彝族各支系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不一样,审美心理差异,图腾信仰不同,头饰也不同,因而形成不同形制、风格和地域特征的头饰。凉山彝族头饰一般以依诺、圣乍、所地三个方言区来划分。   1.依诺式   又称美姑式,主要流行在凉山州东北部的美姑、雷波、甘洛、峨边、马边、昭觉等县的依诺方言地区(俗称大裤脚地区)。   依诺男子前额上留一缕两三寸长的头发,梳为锥髻其余剪掉,称之为“子尔”或“予莫”,俗称为“天菩萨”,这是大小凉山地区彝族男子的传统发式,视为能主凶吉祸福的天神所在。它象征着男子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除父母长辈之外,严禁他人触摸,女性、小孩(解放前还包括低于自己等级的人)更不可触及,否则便是对他的最大侮辱,并将灾祸临头。   依诺男子头饰为包头,用长达数丈的黑布缠绕而成,另在左侧或右侧缠成尖锥状斜插在额前,称为英雄结。英雄结根据年龄的不同,形状也有所区分,青年男子的英雄结细如竹竿,长20―30厘米;老年男子的英雄结如竹笋盘于额中。各地区缠法相同,均从左到右,死后相反。   依诺未婚女子头戴由黑棉布叠裹而成的多层长方型瓦片状头帕,头帕一般长为34厘米,宽25厘米,厚度为7厘米左右,头帕上用手工刺绣出精美的图案。穿戴瓦盖头帕时,首先用红绳将黑色瓦盖头帕固定在头部,然后将缠有红毛线的发辫缠系在黑色瓦盖头帕上,再将瓦盖头帕两侧的垂饰红色珊瑚珠串挂于脖颈,将珊瑚珠串的两端分别缠系在发辫上。依诺妇女生育后换成荷叶状软帽,荷叶帽顶及帽背饰有圆形、角形银片或线条纹。依诺地区还有一种红缨帽,据说这是彝族人模仿清朝官员的红缨官帽仿制,用生长在水边的水竹编织而成,顶部装饰着散开的红缨须,远远望去,像是燃烧的火焰,十分美观。   2.圣乍式   又称喜德式,主要流行在凉山州中西部的喜德、木里、德昌、盐边、石棉、越西、冕宁、西昌、盐源、九龙、泸定和甘洛、昭觉等县的圣乍方言地区(俗称中裤脚地区)。   该地区男子的头饰和依诺式男子类似,也是头梳锥髻戴英雄结。圣乍未婚和已婚未育女子头戴长方形的挑花头帕,但各地头帕又略有区别。在北部越西、喜德等地翻翘出一条红里露外,称作为“翻摩翅”,而西部盐源等地方头帕四角向两耳、额前、脑后对压,四角遮耳掩额角。圣乍妇女生育后换八角形夹层帕,帽顶贴一银牌,中老年妇女则戴夹层荷叶帽。   3.所地式   又称布托式,主要流行在凉山州南部的布托、金阳、普格、宁南、会理、会东、德昌、西昌、昭觉、盐源、米易等县的所地地区方言区(俗称小裤脚地区)。   所地男子不饰英雄结,多以青布缠头成交叉状的包头,部分地区用红线缠绕包头,形成网状。所地青年女子都戴黑头帕,帕内内衬一条弧形塞草支撑的硬布带,布的两端夹发辫内,将发辫盘于布带上,再戴上锁花边的青布帕。高耸于头顶的头帕展开于双耳两侧,如鸟翼展翅,盛装时头帕上还要装饰火镰形的银花,使之更显端庄而华贵。所地生育后的妇女戴竹架圆顶大盘的“罗锅帽”,其状一口大锅,其高度可达20厘米,其外部用黑色棉布缠裹,上面圆顶直径可达到23厘米,高高顶在头上,非常醒目。   二、彝族头饰文化中的文化内涵   彝族头饰变化多样,风格各异,在这形形色色的头饰中,不难看出千百年来彝族在宗教、哲学、美学、风俗习惯方面特有的传统,是尚黑、崇武、多神崇拜等信念的物化,解剖头饰这一符号,对于我们了解彝族的文化心理和精神特征,了解彝族的生存方式及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1.英雄崇拜和战争崇拜心理的体现   崇武是彝族的重要民族性格,彝族人以骁勇善战、英勇不屈而著称,崇尚战争,认为战争能让民族强盛,血脉得以传承,在这一点上和西方古代英勇善战的斯巴达人有一点类似。直至现在,彝族地区仍有抢婚的习俗。抢婚在某种意义上实际上是对战争的模仿,体现了在和平状态下对战争的崇拜。在战争中只有体魄强健者才能赢得胜利,因此生活在高寒地区的马边彝族有一个传统:婴儿出生后马上用冷水洗浴,这既是人生的洗礼,又是对新生命身体素质的一种考验。在冷水洗浴的考验中,健康强壮的新生儿存活下来,而不能经过考验的病弱新生儿则被淘汰。这一习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彝族对英雄和武力的崇拜。   崇拜英雄、崇拜战争的心理在头饰上体现为男子的英雄结。英雄结本来是古代彝族部落首领们用来记战功和给军队首领头上戴的一种标志,其含义是勇往直前。英雄结产生于原始社会的部落战争时代。当时的彝族部落首领们采用缠“英雄结”记战功的方法来鼓励军队勇敢杀敌。军事指挥员和战斗员头上缠一根英雄结,每打一次胜仗或打死一个敌人就在“英雄结”上绕缠一圈。如此一来,立战功多的人其英雄结就长,立战功少的人其英雄结也就短。把战功公开地记在立功者的头上的办法,不仅能够鼓励军队英勇作战,积极争取多立功,而且谁是战斗英雄,并立了多少次战功,人们看其英雄结上所缠的圈层数就一目了然。后来英雄结逐步演变成了彝民族的一种尚勇标志,体现了彝族人民的尚武、尚勇的民族精神和气质。   2.等级制度和尚黑观念的体现   凉山彝族直到解放前还处于奴隶社会,彝族奴隶社会实行等级森严的家支制度。凉山贵族被称为“黑彝”,他们称自己为“黑骨头”,以黑为贵。黑彝家支极为重视自己血统的“纯洁”,把自己的血统看得“高贵”,不与白彝通婚,若黑彝阶层与白彝阶层的人通婚,就会被剥夺黑彝身份,甚至被驱逐出家支。在等级森严、贫富悬殊的奴隶社会中,彝族服饰无论在质料、款式和色彩上都作了严格的规定,充分体现出了其家支等级制度的特点,尊卑贵贱,一目了然,头饰也不例外。现在凉山彝族传统社会在头饰的款式上,依诺地区黑彝女子的头帕层数明显比白彝女子多;而圣乍地区的黑彝女子头帕素净无花饰,白彝女子则花俏艳丽。婚嫁时,黑彝女子的套头必须是黑色的薄呢,上插白色羽毛,表示高贵;白彝女子的头套则是由彩色绸缎制成。生育后戴帽,黑彝女子的帽盘也要大于白彝女子。   从男子的头饰来看,凉山彝族男子的“英雄结”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身份的尊卑贵贱。英雄结除了普通的样式以外,还有三种不同于一般的髻式,一种叫臣髻,用头巾挽出一粗短的海螺髻,盘于额上,支向前方,是头人的标志;一种叫毕髻,也是用头巾缠绕成螺状,立于额上,但髻尖下垂,是祭司毕摩的髻式;一种是用细竹棍裹在头巾中,缠成细如中指,长约60厘米的髻,斜插在额前。这几种髻式都代表了身份高贵的人,是过去奴隶制等级的产物,到今天在凉山地区依然可见。   如此看来,凉山彝族头饰上体现了社会等级森严的家支制度和尚黑的传统,以黑为美,以黑为贵,将血统和精神的“黑”体现为物质的“黑”,不管是在男子头饰还是在女子的头饰上面,都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3.伦常次序和婚育状况的体现   彝族的头饰还体现了年龄特点和伦常次序。例如彝族男性在不同年龄段其“英雄结”构造与形状是不一样的。青年人和中年人戴的头帕上的“英雄结”20―30厘米,下部约有手拇指粗,呈现下粗上细形状,多数人的“英雄结”是用红、黄、绿色丝线缠绕头帕布捆扎而成的,少数人为了使“英雄结”刚劲有力,在头帕布内还装进一根细竹枝,有极少数人还在“英雄结”的顶端用彩色丝线挂吊结须。中青年人的这种“英雄结”光彩夺目,奋发向上,充分体现了朝气蓬勃的精神锋芒。老年男性的“英雄结”的结构与形状要比中、青年人的“英雄结”简单得多,是直接用头帕布的前端搓束一个长15厘米左右的尖锥体贯于额中,斜指苍天,具有雅典、大方、庄重之美。中青年男子和老年男子的“英雄结”不但形状结构不一样,而且不能互相交换。凡是满了六十岁以上的老年男性就再也不能在头帕上装饰中、青年人的“英雄结”了,否则就是老不正经的表现,而且会遭到人们的讥笑。   彝族女性的头饰也随其身份、年龄的不同在其一生中要变换好几次,从头饰即可见女性的年龄身份。彝族女性幼小时蓄发梳单辫于脑后,八九岁时将单辫盘在头顶,辫尾缀红色棉线。到少女时举行“换童裙”仪式,除换裙以外还要戴头帕,将少女的单辫梳成双辫并交叉盘在头帕上。彝族女性的头饰除体现出年龄特征以外,还可以看出明显的婚育标志。彝族未婚与已婚女性都戴方形头帕,但已婚妇女头帕层数明显较多。   彝族年轻女性生小孩后,要将帕换帽,圣乍、依诺地区换成荷叶形帽,所地地区则换成竹架青布圆帽。荷叶帽是用黑布缝织而成的,为里外两层。中年妇女带的荷叶帽,在帽顶后部正中镶嵌一条精致的箭状带,箭头朝上,并且在帽顶上镶嵌一颗精致美观的圆形银牌,箭头与银牌相连接。按照彝族的传统,女子结婚怀孕时,其母亲为她做好荷叶帽,并且让女子将荷叶帽带去备用,在生第一个孩子那天就把荷叶帽戴上。从此以后,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再戴头帕了。而未生育过的彝族年轻女性在任何情况下都只能戴头帕,而不能戴荷叶帽,否则就有失体统。不但未生育过的中青年人不能戴荷叶帽,而且岁数较大的女性也不能再戴头帕。按照彝族的传统习惯,如果一个女人终生不孕,失去生育能力,那么在她50岁以后,就由一位与她有亲戚关系的彝族老年妇女缝织一个荷叶帽,选择一个吉祥日子送给她戴。   4.自然崇拜心理的体现   凉山彝族头饰还体现了彝族人自然崇拜的独特的文化生态。自然崇拜是彝族原始宗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远古时代产生以来,一直存在于彝族社会之中,并影响着该民族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自然崇拜是最原始的宗教信仰,它是“万物有灵”的集中体现,即把自然物和自然力当作具有生命、意志与伟大能力的对象加以崇拜。在彝族人眼里,传统中自然界中的风雨云雷变化、日月星辰更替、鸟兽花木水火、江河运行奔流都是神灵,是崇拜的对象,并将崇拜的对象用抽象的写意和直观的写实手法反映在服饰上,彝族服饰中出现的火纹、花纹、漩涡纹就是很明显的例子。彝族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雄鸡的美丽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他们认为雄鸡是最有智慧的禽鸟,是光明和正义的象征,能战胜邪恶势力,驱魔避邪。因此他们在服饰上绣大量的鸡冠纹,以表达对鸡的崇拜。在凉山彝族背带中幼儿都戴有鸡冠帽,父母通过给孩子戴上鸡冠帽的方式,以祈求孩子平安幸福和将来美好。   头饰是彝族文化的载体,是研究彝族文化的宝贵的实物佐证,直观地反映了彝族的民族心理和独特的人生观、世界观。彝族头饰作为一种物化的精神产品,蕴含其民族的社会特点、宗教信仰、生产方式、民俗特征,折射出彝族丰富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心理特征。彝族头饰作为彝族文化的载体,它所潜藏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挖掘和研究,并进一步保护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平.彝族文化大观.云南民族文化大观丛书.1999.   [2]龙倮贵.试析彝族服饰类型及其审美艺术特色.1999.   [3]杨甫旺,渠昆云.彝族服饰艺术的文化内涵初论.1999,(3).   [4]范例.彝族服饰图纹类型、艺术特点及美学价值.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5]孙法鑫.彝族服饰艺术的文化内蕴初探.1996,(6).      该论文为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青年)《凉山彝族发型发饰研究研究》课题成果,项目编号:08SB053。


相关内容

  • 外国传统工艺美术2
    第七讲 外国传统工艺美术 1.工艺美术民俗概述 2.中国工艺美术民俗 3.外国工艺美术民俗 口 典型案例 口 本章小结 口 关键概念 口 复习思考题 口 实训题 口 自测题 教学目的 认识工艺美术民俗是民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发 ...
  • 1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地跨东经98°52′-101°03′,北纬24°41′-26°42′之间,东巡洱海,西及点苍山脉,是中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地处低纬高原,四季温差不大,干湿季分明,以低纬高原季风气候为主,常年气候温 ...
  • 民族学博士论文选题
    民族学 序号 中文题名 1 社会文化变迁中的西部民族关系 2 清代蒙古与西藏格鲁派关系研究 3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中的质子研究 4 宗教与西部少数民族现代化 5 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中的几个突出问题研究 6 新疆民族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7 ...
  • 浅谈青海回族民歌及其演唱风格
    [论 坛] Forum 浅谈青海 回族民歌及其演唱风格 ■张连葵(青海师范大学音乐系 ) 青 海是民歌的海洋,在这块土地肥中,深受大家的喜爱,是人们生活中不沃.山川秀丽的地方,到处都流传 可缺少的精神财富.它忠实地记载了青着浩如烟海.绚丽多 ...
  • 少数民族建筑
    竹民俗:云南少数民族竹楼建筑 竹楼是最具代表性.最富有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竹制民居建筑,在云南省境内的傣族.佤族.布朗族.基诺族.德昂族.哈尼族.独龙族.怒族.傈僳族.白族.景颇族.拉祜族等聚居区,竹楼是主要的民居建筑形式. 竹楼是采用干 ...
  • 普米族族源研究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JOURNALOFSICHUAN 第19卷第1期 2010年2月Vol119No11 Feb12010★民族研究★ 普米族族源研究段红云 冯丁丁 [摘 要]本文就20世纪50,分别列出了"牦牛种说".& ...
  • 宜宾市情-了解人口多少,面积多大等
    宜宾在四川省的位置 宜宾,别称:"僰道" ."戎州"."叙州城",位于中国四川省中南部.因金沙江.岷江在此汇合,长江至此始称"长江",故宜宾也被称为" ...
  • 云南导游复习基础知识
    云南导游复习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选择题) 第一章--云南历史概述 1.开远小龙潭是我国第一个腊玛古猿化石地点,开远腊玛古猿生活年代约为1500万年前. 2.禄丰县石灰坝被认定是世界上腊玛古猿化石最丰富的地方,禄丰腊玛古猿生活年代约为 80 ...
  • 赶圩归来啊哩哩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风俗.每个民族的歌舞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二.初听范唱: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民族风格浓郁的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出示课题) 这究竟是哪个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