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 - 范文中心

历史唯物主义

02/14

第二学期(《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 1、阶级的划分( D )

A. 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B. 唯一的是根据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

C. 最根本的是根据取得社会财富的不同方式

D. 主要是根据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作用不同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 A )

A. 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能动性

B. 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C.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在发展步调上的不平衡性

D. 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制约性

3、经济基础是( D )

A.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B. 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

C. 所有生产关系的总和 D. 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4、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 )

A. 劳动工具的状况 B. 劳动者的素质

C. 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 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5、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 A )

A. 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B. 无阶级社会、过渡性社会、阶级社会

C. 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D. 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6、“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 D )

A.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完全相同

B. 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 社会发展不受人的思想动机影响

D. 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

7、 人的最根本的属性是( D )

A. 人的自然属性 B. 人的意识属性

C. 人的道德属性 D. 人的社会属性

8、上层建筑的性质是由( B )

A. 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 B.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的

C. 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决定的 D. 生产力的性质直接决定的

9、唯心史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D )

A. 夸大了人的作用 B. 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

C. 夸大了物质生产的作用 D. 夸大了英雄人物的意识和意志的作用

10、下列说法中,正确表述了人的本质的是( C )

A. 人之初,性本善

B.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C.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 自由、平等、追求幸福是人的本性

11、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的、最高的标准是( B )

A. 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 B.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 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状况 D. 人们的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

12、奠定正确的人生观、明确人生意义的关键是( B )

A. 处理好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

B. 处理好贡献和索取的关系

C. 处理好可能和现实的关系

D. 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13、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D )

A. 生产资料 B. 生产工具 C. 劳动对象 D. 劳动者

14、党的群众观点的实质在于坚信( B )

A. 群众运动都是合理的 B. 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C. 群众都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 D. 群众的意见总是正确的

15、生产方式是( C )

A. 人和物的统一 B. 社会和自然的统一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D.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16、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是否起促进作用,取决于( D )

A. 它是否适合于各种经济制度的需要

B. 它是否能有效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C. 它是否能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 它所维护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17、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 B )

A. 对人们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的 B. 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的

C. 对社会制度的决定性作用来实现的 D. 对人的身体素质的影响来实现的

18、社会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区别就在于,是否( C )

A. 反映社会存在 B. 具有相对独立性

C. 是对特定经济基础的反映 D. 是思想体系

19、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往往不同步,这表明( D )

A. 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 B.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无关

C. 社会意识具有完全的独立性 D.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0、社会形态的确切含义是指( D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C. 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 社会中各因素的总和

21、社会形态发展道路的统一性,根源于( A )

A.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B.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C.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D. 主体和客体的矛盾运动

二、多项选择题

1、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 A、B、C、D )

A. 个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B. 个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C. 社会发展促使人向着全面性的方向发展

D. 社会发展丰富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

2、社会发展往往面临多种可选择的道路,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 C、D )

A. 多数人选择的道路 B. 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

C. 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 D. 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

3、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B、D、)

A.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B.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本体 D.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4、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是( A、C、D )

A. 政治上层建筑决定思想上层建筑

B. 思想上层建筑反作用于政治上层建筑

C. 政治上层建筑在一定的思想观点指导下建立起来

D. 政治上层建筑影响和制约思想上层建筑

5、下列选项中,属于人的自我价值的有( A、B )

A. 社会对个人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

B. 社会对个人的尊严和满足

C.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D. 个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自立

6、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人的价值的有( B、C、D )

A. 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人的社会职务的高低

B. 人的价值是权利和义务、享受和奉献的统一

C. 人的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

D. 人的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外在表现

7、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在于( A、B、C、D )

A. 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

B. 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C. 不同国家在社会形态转变中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

D. 不同国家和民族所处的社会形态具有复杂性

8、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有( B、C、D )

A. 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B. 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C. 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D. 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

9、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它是( A、B、C、D )

A.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现存的物质力量

B. 前人实践活动所创造的客观结果

C. 当代人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出发点

D. 由各种客观的物质要素构成的

10、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政治结构的有( A、B、D )

A. 军队、警察 B. 政党、政权机构

C. 政治思想、法律思想 D. 立法规程、司法规程

1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 A、B、C、D )

A. 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B. 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C. 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D. 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 12、上层建筑包括( A、B )

A. 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B. 政治法律制度、社会意识和相应的设施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D. 经济基础和自然科学

13、“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一命题表明( A、B、D )

A. 人是社会的主体

B. 历史是由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C. 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自觉选定的

D. 历史规律实现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

三、简释:

1.社会存在:指不依社会意识为转移的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社会物质生活过程、社会物质关系、社会物质结构、功能和规律。

2.社会形态: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3.社会观念:它是在社会心理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某些客观事物或现象的一种概括的、相对稳定的基本看法。

4.群体意识:是由个人意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基于共同的社会实践和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个人所结成的社会共同体的意识。

5.利益:是指人们需要能否满足以及满足的程度。

6.物质文明: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进步状态。

7.社会历史观:以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是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观点和理论体系。

8.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并为其服务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思想观点,以及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实施的复杂体系。

9.列宁的阶级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10.社会心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直接形成的一种不系统、不定型、处于自发状的社会意识。

11.个人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个人对作为主体的他人或人类社会所具有的意义。

1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所具有的自身独特方式和发

展规律而存在和发展的性质。

13.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二者何为第一性、谁决定谁的问题。

14.思想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观念体系,即社会意识形态。

15.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是对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政治制度的反映,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在意识上的表现。

16.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衡量人们言行品格的标准。

17.精神文明:是指社会的精神财富和人类精神生活的进步状态。

18.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的发展中自然界一样也是一个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的合规律的客观过程。

19.社会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是对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政治制度的反映。

20.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或社会集团之间关系等问题的理论和观点的总和。

21.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22.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作为主体的实践活动、社会关系、人的需要、各种能力及潜能素质的协调发展。

四、简答:

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观有哪些根本缺陷?

(1)只停留在思想动机上,并把思想动机看作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否认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的决定作用;(2)把历史看作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3)上述两个缺陷归结到一点,就是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2.怎样理解列宁的阶级定义?

(1)回答定义;(2)指明了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3)指明了阶级的实质;(4)指明了阶级的划分标准。

3.怎样理解精神文明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统一的历史过程?

(1)精神文明建设是精神生产系统的建设,它包括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个方面;(2)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作为主体的实践活动、社会关系、人的需要、各种能力及潜能素质的协调发展;(3)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体现着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可以深化精神文明建设。

4.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理论有何理论意义?

(1)社会形态理论指明了人类的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2)社会形态理论指明了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

5.“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原理说明了哪些问题?

(1)社会意识是人脑与人的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相互作用的产物,从本质上讲,人的一切意识都是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具有具体性、历史性,不存在超历史的、一成不变的社会意识;(3)社会意识具有丰富的内容,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

6.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有哪些主要表现?

(1)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2)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3)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4)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5)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方针、路线、政策,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指导。

7.“社会历史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命题基本含义是什么?

(1)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一样,也是一个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的合乎规律的客观的发展过程;(2)人类社会是从自然界的长期发展中分化出来的,中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过程;(3)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

8.为什么说,整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本身就是认识社会的方法论?

(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等原理,提供了观察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2)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理论,提供了认识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3)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提供了认识阶级社会和带有阶级性现象的根本原则。

9.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生产力作了哪些不同角度的考察?

(1)从最原始、最基本的角度考察,认为生产力就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2)从结果和产品的角度考察,认为生产力就是生产某种产品的实际能力;(3)从社会特性角度考察,认为生产力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生产力。

11.阶级与等级有哪些主要区别?

(1)阶级是经济范畴,是根据人们的经济关系而划分的社会集团;等级则是一个政治法律范畴,是按照人们的地位、身份、职业等划分的;(2)等级的个延比阶级狭窄,等级只存在

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而阶级存在于一切阶级社会之中。

12.马克思主义以前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根源是什么?

(1)认识上的表面性、片面性和主观性,不能正确处理人的自觉活动和客观规律的关系,这是认识论根源;(2)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这是社会根源;(3)统治阶级自身利益的需要,总是极力歪曲历史的本来面貌,这是阶级根源。

13.为什么说,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1)劳动是人的生命存在和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和源泉;(2)劳动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3)劳动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14.为什么说,任何预成的、永恒不变的历史必然性是没有的?

(1)历史必然性总是具体的;(2)历史必然性不仅实现于人的活动之中,而且形成于人的活动之中。

15.从方法论上看,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有哪些基本涵义?

(1)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2)这个论断说明人的本质是具体的;(3)这个论断不是对人的问题的全面回答,而是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科学方法。

16.为什么说,整个人类的归根到底是劳动发展史?

(1)劳动是人的生命存在和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和源泉;(2)劳动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3)劳动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17.生产关系与物质利益的内在联系有哪些主要表现?

(1)生产关系体现物质利益;(2)生产关系制约、决定着物质利益,即现实的生产关系,特别是所有制关系决定着人们的物质利益能否得到满足及满足的程度和方式,物质利益随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18.“劳动创造人”这一论断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1)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自然、支配自然的人类劳动,是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2)创造人的劳动不是某既成的活动形式,而是处在起源和演化发展中的劳动形态,即动物的本能活动形式向人类的自觉活动形式发展着的活动。

19.人的价值评价有哪些基本内容?

(1)人是否实现了自己的工具性价值,即是否创造了价值客体,这是人的价值评价的基础;

(2)是否实现了自己的主体性价值,即是否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主体性价值,这是价值评价

的实质内容。

五、辨析并说明理由

1.“人的价值在于人自身”

(1)这个观点不正确;(2)人的价值,不论是个人价值还是集体价值,其根本之点都在于贡献,即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贡献,社会集体对人类和每个人的发展的贡献;(3)它的错误在于,从离开社会的孤立个人的自身出发引出人的价值,认为人的价值就在于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从而又是超越一定社会关系的观点。

2.一个社会中的所有社会意识形式都是该社会的社会意识形态。

(1)这个看法不正确;(2)社会意识形态是指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是对特定的经济基础及政治制度反映,并为其服务的;(3)在某一社会中,社会意识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不是全都是该社会的社会意识形态。

3.创造人类的劳动是历史上某种既成的活动形式。

(1)这个说法不正确;(2)人和动物有着亲缘关系,人类的劳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也就不是毫无相同之处;(3)创造人类的劳动是在古猿的本能活动中萌发、生长和发展起来的,不是某种既成的活动形式,而是处于起源和演化发展中的劳动形式。

4.生产关系的反作用离不开生产力的决定作用。

(1)这个看法正确;(2)反作用本来就决定作用基础上的反作用,没有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也就没有生产关系的反作用;(3)生产关系反作用的性质、大小及其实现程度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5.“一种新的历史必然性总是形成于对以往历史条件的改变之中”。

(1)这个观点正确;(2)历史是人的活动的结果,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展开,历史必然性是由人们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各方面的关系构成的;(3)只有当某种历史活动和社会关系达到充分展开时,某种历史必然性才能真正全面地形成。

6.“劳动——社会——人”是马克思认识人的本质的科学途径。

(1)这个观点正确;(2)劳动是人借以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人的一般本质,而不是现实的人的本质;(3)现实的人总是在他们为从生产而结成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劳动;(3)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下劳动的人,不仅使自己以一般劳动形态区别于其他动物,同时又与不同社会形态的人区别开来。

7.“人的价值在于人本身”与“人的价值根本之点在于贡献”是两个对立的命题。

(1)这个观点不正确;(2)人的价值,不论是个人价值还是集体价值,其根本之点都在于贡献,即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贡献,社会集体对人类和每个人的发展的贡献;(3)它的错误在于,从离开社会的孤立个人的自身出发引出人的价值,认为人的价值就在于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从而又是超越一定社会关系的观点。

8.“在种新的历史必然性总是形成于一定的历史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充分展开之中”。

(1)这个观点正确;(2)历史是人的活动的结果,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展开,历史必然性是由人们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各方面的关系构成的;(3)只有当某种历史活动和社会关系达到充分展开时,某种历史必然性才能真正全面地形成。

9.“国家就是原始氏族组织”

(1)这个观点不正确;(2)国家同原始氏族组织相比,有三个特征,其一,国家是按地域而不是以血缘的标志来划分和组织居民;(3)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权力机关,有常任官吏、特殊的武装队伍和各种强制性机关;(4)国家需要征收赋税,以维护自己的先烈权力。

六、论述:

1.试述马克思主义以前唯心史观占统治地位的认识论根源及其当今启示。

(1)认识论根源:表面性、片面性和主观性,不能正确处理人的自觉活动与客观规律的关系;(2)择其中一个方面,说明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如何认识社会发展的有关问题。

2.结合新中国50年的历史,说明正确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规律的重要性。

(1)完整回答这个规律的基本内容;(2)说明这个规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结合我国50年历史经验说明这个规律的地位和作用。

3.结合实际生活,说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断的方法论意义。

(1)完整说明马克思的论断;(2)结合实际作出说明。

4.试以马克思的“三大社会经济形态”的思想说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性。

(1)“三大经济形态”指的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它的着眼点是从人的能力的发展以及人对环境控制的程度和个性发展的自由度,它说明为什么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超越商品经济这一历史阶段;(2)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表明不能超越商品经济这一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相关内容

  •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教案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二框题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一.[授课课题]: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第四课时) 二.[授课人]: XXX 三.[授课时间]: XXXX 四:[教学内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 近代形而上学唯 ...
  • 论社会主义史上的三次飞跃_李会滨
    <社会主义研究>1997年第2期 论社会主义史上的三次飞跃 李 会 滨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学说,源远流长.如果从近代空想社会主义奠基人托马斯·莫尔1516年出版的<乌托邦>一书算起,已有四百八十年的历史了. ...
  •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经历的两个阶段,也是必不可少的两个阶段.从解放开始到1956年结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提出的不同的 ...
  • 坚定历史自信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346-02 前言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敬畏祖先.崇仰英雄.尊重历史是我们的传统美德.然而,近年来,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历史虚无主 ...
  • 辩证地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
    [收稿日期]2011-12-20� [作者简介]邸乘光(1954― ),男,安徽亳州人,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摘 要]邓小平"南方谈话&quo ...
  • 马恩列毛主义是紧密统一的 科学理论体系
    马恩列毛主义是紧密统一的 科学理论体系 --人类社会步入了患难境地就是否定了马克思和马恩列毛主义的严重后果 马克思主义就是建立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观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基础之上和站在劳动者阶级并服务于劳动者阶级的政治立场上,追求主观与客观的 ...
  • 中国模式不是国家资本主义
    [政治 ] "中国模式"不是国家资本主义 ◎刘志明 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是一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思想理论界和学术界努力探讨且争论激烈的问题.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更一度使世界舆论尤其是西方舆论认为全球正进入"国 ...
  • 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历史条件
    目 录 中文摘要 „„„„„„„„„„„„„„„„„„„„„„„„„„ 1 英文摘要„„„„„„„„„„„„„„„„„„„„„„„„„„„1 绪 论„„„„„„„„„„„„„„„„„„„„„„„„„„„„2 (一)选题意义„„„„„„„„„ ...
  • 配景理论解释历史学客观性方法简析
    摘 要: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是历史学永恒的话题,也是备受争议的话题.配景理论由英国著名历史哲学家沃尔什提出,其解释历史学的方法就是把客观的历史史实与史家不同的思想结合起来,否定历史学的绝对客观与历史学的绝对主观,认为绝对客观的历史只存在于 ...
  •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P2 答:(1)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的时代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