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史上的三次飞跃_李会滨 - 范文中心

论社会主义史上的三次飞跃_李会滨

07/26

《社会主义研究》1997年第2期

论社会主义史上的三次飞跃

李 会 滨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学说,源远流长。如果从近代空想社会主义奠基人托马斯·莫尔1516年出版的《乌托邦》一书算起,已有四百八十年的历史了。

纵观近五个世纪的社会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从乌托邦的荒原到达科学的境界,从科学理论形成为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运动,从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一种模式到多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多种模式,其间发生三次历史性的飞跃: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和社会主义运动在欧洲的兴起,是社会主义史上第一次飞跃;列宁、毛泽东关于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在一批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首先胜利,是社会主义史上第二次飞跃;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与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则是社会主义史上第三次飞跃。

社会主义史上的飞跃,不是社会主义理论个别观点、个别结论的变动,而是它的内容和体系的根本性变革(第一次飞跃)、全面系统的发展和创新(第二、三次飞跃)。这种历史性飞跃,是同一定的历史时代相联系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种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①

第一次飞跃发生在19世纪中期到后期。从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首先开始了工业革命,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到了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的先进国家已经历了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而进入机器大工业阶段。由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暴露,现代无产阶级迅速成长,形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相适应的空想社会主义,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和欧洲工人运动发展的需要而日趋衰落。这就决定了空想社会主义必然要被科学社会主义所代替。同时,19世纪上半期自然科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尤其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进化论这三大发现,表明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有了大踏步的前进。它为辩证的又是唯物主义世界观,从而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牢固的科学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历史功绩就在于,适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和工人运动的迫切需要,亲自参加当时的社会实践活动,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研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而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一书,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性,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阐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作用,制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原则,并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等。《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后将近半个世纪里,马克思恩格斯不断地总结欧洲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同时进行了浩繁的理论研究,进一步补充、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于1867年出版的巨著《资本论》第一卷、1871年发表的《法兰西内战》、1875年撰写的《哥达纲领批判》,恩格斯于1876—1878年撰写的巨著《反杜林论》以及80年代初将《反杜林论》中三章改编而成的一部独立的著作《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日臻完善和成熟。

第二次飞跃发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从19世纪70年代起,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由于电力技术革命——发电机、电动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于生产,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资本积聚和集中的过程。而资本积聚和集中的结果,又必然走向垄断。在70年代,垄断组织已经出现,但只是个别现象。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组织已控制了各个工业部门特别是重工业部门,垄断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基础。这时,资本主义已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特别是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同殖民地附属国人民之间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巴黎公社以后开始的资本主义“和平”发展时期宣告结束,世界进入新的政治动荡和革命风暴时期。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的主题。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从它们的巨额垄断利润中拿出一小部分,收买工人阶级队伍中的少数人,培植工人贵族阶层,腐蚀、分裂工人阶级队伍,破坏、瓦解工人运动。这些工人贵族阶层成为工人运动内部机会主义的社会基础。因此,随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过渡,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内部修正主义滋长、泛滥起来。

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列宁创立了帝国主义理论。列宁在领导俄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思潮的批判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帝国主义时代相结合,对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出现的许多新现象进行科学分析和综合研究,揭示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基本特征及其历史地位,并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国胜利的新结论。列宁还提出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以及建设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等。列宁创造性地解决了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决了资本主义不发达的俄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和策略问题。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克服了党内曾经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帝国主义时代相结合,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找到了中国人民克敌制胜三个主要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从而创造性地解决了帝国主义时代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引中国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和“一国胜利”理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以及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同属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列宁和毛泽东所处的时代特征和面临的历史课题是相同的。他们的理论正确地解决了帝国主义时代俄国、中国这样两种不同程度的落后国家革命的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是社会主义史上第二次飞跃。

第三次飞跃发生在20世纪下半个世纪,并将延伸到21世纪。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形势

又发生变化。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为支柱的新科技革命迅速发展,并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引起人类社会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劳动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进一步社会化、国际化,各种国际垄断组织大量涌现,使发达国家的依赖关系达到空前的程度,迫使它们避免沿用战争作为解决矛盾的手段;而战后世界人民反对世界战争的和平运动一浪高一浪地向前发展,参加和平运动的人越来越广泛,使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日益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制止新的世界战争具有现实可能。与东西关系中和平因素增长的同时,南北关系中发展问题更加突出。由于殖民时代形成的极不平等的经济关系,战后南北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南方迫切要求摆脱不发达、贫困的地位,加速发展自己,而北方的再发展,也需要南方的发展。这样,虽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地区战争此起彼伏,世界还是很不安宁,但和平与发展逐步形成为世界的主题。1985年3月4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外宾的谈话中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②

由于世界主题转换,国际间竞争的重点,已从军事、政治斗争转向为争夺综合国力优势的较量。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的竞争。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愈益突出。这种形势,世界各国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不能不认真对待,制定面向未来的发展战略,把增强以科技、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放在首位,以求在下个世纪到来的时候,能在世界上占有自己的位置。

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提出以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改革开放为主要内容的一整套理论,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既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实践中新鲜经验的理论概括,又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一系列当代社会主义实践中没有很好解决的基本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为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抓住机遇,加速发展,不断提高科技经济、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找到一条成功之路,从而在两种制度竞赛中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史上的飞跃,是一定历史时代的创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但它同其先前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有着继承关系。恩格斯说过:科学社会主义“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事实中。”因此,这种“飞跃”,既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创造性,又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它是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史上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和情况:一种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继承与发展。这种继承是批判性地继承,而发展则是社会主义学说的根本变革。另一种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包括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等。这种继承就是坚持和运用(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基本原理),发展就是总结和创新(总结实践经验,创立新的思想观点与理论体系)。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二者的关系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③

展是继承的结果。只有继承才能发展,也只有发展才是真正的继承。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批判地继承19世纪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成果而创立的。西欧三大空想家的学说,包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尖锐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天才猜测两个重要方面。它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恩格斯曾经说过:“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人的肩上的。”④但是他们的学说含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只是经马克思恩格斯予以革命改造和科学论证,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上,从而发生质的飞跃,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变革。

列宁、毛泽东是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伟大马克思主义者。列宁创立的帝国主义理论和“一国胜利”理论与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以及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科学社会主义。

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是马克思《资本论》的直接继承和进一步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极为详尽、周密、深入地解剖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为无产阶级革命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半个世纪之后,列宁运用《资本论》阐述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写成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简称《帝国主义论》)等著作,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帝国主义阶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剖析,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垄断是帝国主义的根本特征和实质。由于垄断产生寄生性和腐朽性趋向,加剧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使帝国主义成为“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⑤。列宁还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根据“大工业使所有文明国家的社会发展大致相同”“彼此紧紧地联系起来”的情况,曾预测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单独在某个国家内发生,“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列宁根据他对帝国主义的研究,发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特别突出,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⑦。这是因为,帝国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将导致重新瓜分世界和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战争不可避免。而这种战争势必削弱世界帝国主义的力量,造成整个帝国主义链条上出现薄弱环节。无产阶级有可能在这个薄弱环节首先突破帝国主义战线,取得革命的胜利。而获得革命胜利的国家不一定是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也不一定是无产阶级占人口多数的国家,而是社会矛盾集中、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的不发达国家。所以,“一国胜利”理论,实际上是关于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首先胜利的理论。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在不发达国家首先胜利,并不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列宁在历史发展和社会革命问题上,一贯坚持辩证法,反对机械论。他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他强调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首先赢得革命胜利,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政权制度基础上去创造社会主义物质基础,追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理论和“一国胜利”的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以及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时,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时期,当时德国等欧洲国家正孕育着资产阶级革命。马克思恩格斯谈到德国革命时就指出:“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以后,他们在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的历史经⑨⑧⑥

验中,进一步提出无产阶级在参加资产阶级革命时要保持思想上组织上的独立性、建立工农联盟和“不断革命”的思想。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第一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要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掌握领导权,提出无产阶级必须把农民当作自己可靠同盟军,革命胜利后建立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并及时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毛泽东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深刻研究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这个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中国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中国革命向前发展,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社会;(2)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之后,不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它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无产阶级的领导权;(3)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无产阶级天然的、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国革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必须建立农村根据地,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4)中国资产阶级分为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和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两个部分。无产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要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并且在特殊条件下把一部分大资产阶级包括在内,以求最大限度孤立最主要的敌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

社会主义在一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胜利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历史提出的新课题,也是历史的难题。十月革命后,列宁对俄国这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在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时期,列宁曾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货币的设想付诸实施,企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结果遭到失败。1921年春,列宁果断地决定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他指出:“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

0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1他从实践中认识到,在一个小农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经历一些特

殊的过渡阶段,需要经过一系列中间环节,而不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他第一次提出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主张在国家计划范围内利用商业和商品货币关系,把市场当作改造旧的经济结构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杠杆。他主张大胆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并提出以租让、租赁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把某些国营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或私人经营。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探索俄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良好开端和初步成果,它对于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可惜,由于列宁英年早逝,新经济政策的思路,还来不及展开和进一步发挥,使之成为指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和政策。同时,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把它作为克服经济困难的一种“退却”,是用“迂回方法”向社会主义过渡。到了20年代末30年代初,斯大林便宣布结束新经济政策这种“退却”,逐步形成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与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但同时暴露了斯大林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一系列重大失误,给苏

联社会主义事业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严重的后果。中国革命胜利后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重要成果。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发表了《论十大关系》,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的经验,提出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等十大关系,对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1957年,毛泽东同志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认为我国人民的根本任务是向自然开战,发展社会生产力,强调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可惜,由于毛泽东同志晚年的“左”倾错误,这种探索曲曲折折,反反复复。毛泽东同志领导我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成就,同时也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严重的挫折,包括文化大革命那样长时期的全局性的严重失误。十月革命以来的社会主义实践表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尽管从列宁到毛泽东进行了几十年的探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但总的说来仍然是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在当代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以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分析了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研究和吸取了列宁、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宝贵成果,在认真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同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地解决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包括社会主义本质、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和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一国两制以及时代主题等理论,构成一个科学体系。这个理论,是建立在科学的理论与当代实践基础上,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基本规律的全面和整体性认识,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么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1这个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抛弃了对马克思主义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澄清了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认识,并根据变化了的实际和新的实践经验,科学、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这就把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辩证地统一起来。这个理论,说了一些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甚至说了一些同老祖宗的话相悖的话,例如“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3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这不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恰恰是马克

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产物,是以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1

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飞跃,必然引起社会主义实践的飞跃。

(一)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指引社会主义运动在欧洲蓬勃兴起

19世纪下半个世纪,科学社会主义是以西欧诸国作为发源地和主要活动舞台。它在实践

上的胜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学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无产阶级政党;二是开展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三是战胜了社会主义运动内部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流派。

恩格斯指出:“要使无产阶级在决定关头强大到足以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必须(马克思和我从1847年以来就坚持这种立场)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它们对立的特殊政党,一

4个自觉的阶级政党。”1马克思恩格斯为建立这样的政党奋斗了一生。1847年6月,他们创建了

第一个国际性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盟员400人左右。接着,爆发了1848年欧洲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和同盟的其他领导人,都投身到这次革命中去,积极参加、支持和声援德国革命、法国革命、布拉格、维也纳人民群众起义和波兰、意大利、匈牙利人的民族解放运动。1848年革命失败后,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到了60年代初,随着工人运动的高涨,产生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第一国际的基层组织遍布欧、美、非三大洲118个国家,会员人数达到40万人左右。马克思根据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从工人运动的状况出发,为第一国际起草了《成立宣言》和《共同章程》,规定了工人运动的斗争目标和行动路线。在国际的思想和精神的影响下,1871年发生了巴黎公社革命,做出了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反对资本家阶级及其国家的斗争,由于巴黎人的斗争而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不管这件事情的直接结果怎样,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起点毕竟是已经取得了。”巴黎公社失败后,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和平”发展时期。各国无产阶级面临的任务是,在各民族国家范围内建立独立的工人阶级政党,学会参加议会斗争,团结和积蓄力量,准备迎接新的战斗。早在1869年德国建立了社会民主党。到了80年代,随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与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在欧美各国相继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人政党,党员人数达到300多万。在各国成立群众性的社会主义工人政党的基础上,1889年成立了第二国际。第二国际的前期,在恩格斯的指导下,实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对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科学社会主义在它诞生时还只是社会主义派别中一个流派,通过对40年代封建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通过第一国际时期对普鲁东主义、工联主义、拉萨尔主义、巴枯宁主义的批判,到19世纪后期,科学社会主义已经战胜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确立了统治地位。

(二)列宁、毛泽东关于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指引社会主义在俄国、中国等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首先胜利。

20世纪初的俄国,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集合点。帝国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在俄国表现得特别集中、尖锐和突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沙皇统治岌岌可危,革命形势日趋成熟,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在1915年、1916年,列宁两次提出“一国或几国首先胜利”论时,并未指明社会主义在哪些国家可能首先胜利,但当战争引发了俄国二月革命之后,列宁就明确提出,落后的俄国将首先冲破帝国主义阵线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他说:“开始进行这个革命的伟大光荣已经落在俄国无产阶级身上了”。正是在列宁社会主义革命新理论指导下,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及时制定了从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正确路线和政策,利用战争所造成的革命形势,并在广大工人、农民、士兵中进行宣传鼓动和周密的组织工作,终于在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取得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列宁社会主义革命新理论,仍然固守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提出的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发生”论,就没有十月革命的发动和胜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以后,欧洲和亚洲又有一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战胜法6151

西斯的有利国际条件下,依靠本国人民的革命武装斗争或苏联红军的援助,脱离了资本主义体系,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近代中国是比俄国还要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社会矛盾异常复杂而尖锐,其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近80年间,中国人民为了反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压迫,建立一个独立、富强、民主的新中国,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但没有获得成功。只是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长达22年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并在胜利后成功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邓小平同志在谈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时,高度评价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的贡献。他说:“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

7中摸索更长的时间。”1继中国革命之后,在拉丁美洲古巴革命于1959年取得胜利。至此,20世

纪初期开始的社会主义凯歌行进已告结束。

社会主义在一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是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事件。它在占世界人口总数近1/3的国家中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支持和促进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兴起,沉重打击和瓦解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并成为制止和战胜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打败德、意、日法西斯、保卫世界和平的伟大力量和中流砥柱。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尽管本世纪末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最严重的曲折,但它毕竟抹杀不了社会主义在20世纪所创造的光辉业绩,也改变不了社会主义所代表的历史发展的方向。

(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指引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而且将促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指南。这个理论指导我们党拨乱反正,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和以前的“左”倾错误,实现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固守成规和对外封闭到改革开放的两大转变,从而使中国社会主义从困境中奋起,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这个理论指引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建设、人民生活和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大台阶,从而使中国社会主义在国内和国际政治风波中经受了考验,稳住了阵脚。正当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失败论”甚嚣尘上的时候,社会主义中国却生机勃勃,蒸蒸日上,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个理论还将把一个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充满活力和希望的中国带入21世纪。可以预料,到下个世界中叶,中国将全面完成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我们这个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将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要真正按计划实现第二个翻番,这也就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成功。到下个世纪五十年,如果我们基本上

8实现现代化,那就可以进一步断言社会主义成功。”1中国是一个拥有十二亿人口的东方大国,

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这必将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规律,具有普遍的意义。这个理论,不仅是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角度提出的,而且也是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的角度提出的。例如,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时代主题论等,都是关系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全局、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科学理论。它是对世界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深刻总结,也91

《社会主义研究》1997年第2期

试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

秦 宣

  邓小平作为当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他领

导中国改革开放和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的过程中,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

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等一系列问题作了认真地思索和

深入地研究,从而形成了他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立国之

本,必须始终坚持

邓小平认为,我们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大党,

我们国家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我们要建立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立国之本。因此,在当代中国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他反复告诫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十分重要,坚持社会主义对中国也十分重要。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多世纪内,处于被侵略、受屈辱的状态,是中国人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坚持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才使中国的革命取得了胜利。……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是对社会主义在当代历史命运的科学回答。1992年12月7日埃菲社发表一篇年终专稿中写道:“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邓小平为挽救已经解体的苏联的中央集权主义所面临几乎不可避免失事的社会主义大船而向马克思主义者所作的回答。”俄罗斯学者、莫斯科大学教授布坚科博士在《真理报》(1995年8月30日)上撰文指出:“对那些面临相近任务的国家来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意义,怎么估计也不为过。”可以看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必将推动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促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上复兴之路。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44页。

②1131819《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5、369、373、320、22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71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35页。

⑤⑦《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582、722页。

⑥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41、307页。

⑧10《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776、570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85页。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394页。1

6《列宁全集》第24卷第197页。1

2117《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6、345页。

(作者附记:本文写于1995年10月,现发表以悼念当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邓小平同志。)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科社研究所)

[责任编辑 余 力]


相关内容

  • 第二框题 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第二框题 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量变.质变的含义 2.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以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为什么要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进飞要重视量的积累. 能力目标: 本 ...
  • 社会人员入党申请书范文
    社会人员入党申请书(一) 敬爱的党组织: 2011年10月18日,是我加入公司的第一天.不知不觉,时间已经来到了12月,当我翻开写满过去两个月点点滴滴的记忆,觉得时间虽短,在公司上级的指导与公司同事的帮助下,但却让我取得了不菲的进步. 首先 ...
  • 辩证法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
    三大定律五大范畴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的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双方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对立的关系.矛盾对立双方存 ...
  •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件大事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 ...
  • 在职人员入党申请书
    [在职人员入党申请书] 敬爱的党组织: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在职人员入党申请书.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踏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 ...
  • 由"辨证论治"到"辨象论治"的飞跃
    阳密乃固说: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这大家都知道.但证是什么?这与哲学观念里面的辩证法不太一样,中医关于"证"的概念比较朴素,许多的"症"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特有的"证",所以有时 ...
  • 十八大报告要点专家解读
    理论学习:十八大报告要点解读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同志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以高度凝练的语 ...
  • 毛概作业之心得体会
    学习胡总书记建党90周年讲话体会 2011年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高度总结和提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理论基础,并确立其政治制度中的地位. 通过对讲话的认真学习, ...
  • 分析土木工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分析土木工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纵观人类发展史,土木工程伴随着人类社会逐渐发展起来,每个历史时期的工程设施真实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本文中,重点论述了土木工程的现状,以及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的发展趋势. ...